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陶瓷工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陶瓷工艺 设计 开发 利用
一、 我国陶瓷艺术设计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一陶瓷生产大国,占世界陶瓷总产量的60%。虽然产量巨大,但是我国的陶瓷产业成粗放型发展,进入门槛低,陶瓷企业林立,绝大多数重规模、重产量而不重产品设计,甚至只满足模仿和抄袭,设计理念盲目跟风,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导致产品档次低,只能在低端市场厮杀。而目前低端市场已经饱和,高端市场却往往被一些国外品牌占据,在国际陶瓷市场,中国陶瓷已经严重缺乏竞争力,很多陶瓷企业不得不做国外厂家的贴牌生产商,拱手将利益让出。
国内陶瓷与国际先进陶瓷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开发设计。由于我国陶瓷行业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大多数厂家以生产中低档产品进行资金积累,在设计上投入不足,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大量企业产销低档产品,利润微薄,利润少则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设计开发,设计开发不够就只能靠抄袭和模仿,产品缺乏创新性和时尚性,花色品种变化慢,格调单一,只能走低端市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陶瓷巨头注重设计,产品款式、个性化强,始终走在时尚的最前沿,成为被模仿的对象。
我国陶瓷企业的技术和工艺已经和世界水平相当,但是在设计上却有一定的差距。材质相同,技术相当的两个陶瓷浴缸,进口名牌卖到上万元,而国产仅卖千元,前者顾客趋之若鹜,后者则少人问津。究其原因就是设计的差别,如今已经不能仅以原材料和制作工艺衡量陶瓷产品的价值,陶瓷业已经进入设计主导的时代。
在设计主导时代,我国的陶瓷企业如果还依然走模仿抄袭的老套路,通过意大利博罗尼亚陶瓷展、西班牙瓦伦西亚陶瓷展、德国法兰克福卫浴展等业内顶级展会获得最新的设计消息,用于企业的产品设计,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随着中国陶瓷产品日益融入世界陶瓷市场当中,但中国陶瓷产品设计能力不强却一直为国外买家诟病。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建筑卫生陶瓷专业为于委员会常务副秘书张刘小明指出:“模仿、抄袭之风长盛不衰,使得欧洲人对中国企业戒备和排挤,陶瓷产品设计能力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陶瓷业发展的瓶颈,我国陶瓷业想要突破瓶颈,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把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关于国内陶瓷工艺设计、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针对陶瓷材料的特殊性能和工艺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研究。
(一)陶瓷材料与工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显然材料和工艺就是我们的器,中国的陶瓷材料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在研究过程中应本着就近原则,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材,如佛山的建筑陶瓷、潮州的日用陶瓷等,这样才能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
(二)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史
中国传统陶瓷具有巨大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工艺技术经验,是现代陶瓷工业设计生产可继承和借鉴的。当然,我们集成、借鉴不是照搬,不是拿来,而是用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吸收传统精华并有机融入现代生活当中。从现代设计中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考虑可以肯定,陶瓷设计中采用的古典传统的装饰元素、装饰手法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将是设计趋势之一。
(三)陶瓷产品的艺术化趋势设计
产品的艺术化趋势。通常人们从艺术品中得到“美”的享受,而在产品中得到“用”的满足,艺术品和产品分别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提供给人们。特别是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产品的选择不仅着眼于“用”的功能,更多地追求“附加值”,这将是我们以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四)陶瓷艺术设计与陶瓷企业的发展
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有意图、有策略地开拓市场的时代。21世纪,设计师必须学会如何有计划、有意图地诱惑特定的消费群体,基于有策略的设计观点而积极地综合运用造型、材料工艺和功能等要素,刺激或引发消费者的需求。这是我们在未来陶瓷生产中应该采取的设计策略,也是陶瓷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魅力
陶瓷艺术设计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但由于陶瓷材料自身具备独特的工艺性能,一些艺术院校将其作为单独的专业开设课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陶瓷设计专业,可见此专业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近年来陶瓷产业发展迅速,而陶瓷艺术设计人员却有很大缺口。
中国是世界陶瓷大国,陶瓷工艺的设计、开发及利用的研究都具有现实的社会效益、学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罗时武.陶瓷研究—从技术到艺术的研究[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2]唐英.陶瓷工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正安.陶瓷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4]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陶瓷工艺学;教改;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29-02
陶瓷工艺学是一门传统且现代的课程,几千年的发展已经使她走出古老的艺术宫殿,跨进现代科技的行列,陶瓷产品花样繁多,时间跨度长,使用场合极广,涉及到原料、结构、工艺、设备、装饰、鉴赏等多方面知识,仅一门陶瓷工艺学,如何多方位展示陶瓷魅力,让学生从似乎繁纷复杂的知识中提取共性,掌握科技原理,具备相应的开发设计能力,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从一开始承担这门课我就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经过了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积累,在充分调研国内外陶瓷教育的基础上,在与国内多所具有悠久陶瓷教育历史的大学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于2003年申报我校“《陶瓷工艺学》综合教学改革”教改项目,从此开始了本门课程未曾停止的教改之路。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把《陶瓷工艺学》课程建设成为一门集科学性、艺术性、实践性、文化性及可欣赏性于一体的优秀课程。从授课内容、课件制作、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努力提升整体水平,事实证明,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教学改革卓有成效,教学成果斐然,下面分别总结阐述。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催生《陶瓷纵横》校选课的开出
《陶瓷工艺学》课程改革首先从调整授课内容着手,在保留传统陶瓷工艺的基础上,重点补充了历代名瓷和陶瓷材料学科前沿两方面。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解,目前各大高校一般没有提及。而这部分内容本可以充分利用,从专业的角度去认识,去赏析,去评价历史名瓷,即可巩固和加深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和丰富学生的美学和历史文化知识,符合当前在自然学科中加深人文素养的要求,同时,又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授课内容中增加该部分内容约3课时,目的是结合古代文化,在专业中进行美学教育。带领学生走入历史,去认识、去剖析、去欣赏、去品位美仑美奂的历代名瓷。按历史顺序,选取代表性的名瓷图片,介绍其生产背景,文化氛围,再结合专业知识,讲授这些瓷器的技术特色及生产工艺。教学生如何去赏析名瓷,如何从艺术和专业的角度去评价名瓷。在总结和整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发现,我国陶瓷历史知识之博大精深,令人震撼,因此,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开设一门与历代陶瓷名品有关的欣赏性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陶瓷,于是就有了《陶瓷纵横》这门校选课的诞生。自2005~2006学年上学期开设这门校选课至今,我校选修学生已经超过1500人,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开设2个班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丰富的陶瓷知识,精美的陶瓷作品,生动有趣的陶瓷故事让许多学生印象深刻,收获良多。这部分内容学生同样很感兴趣,因此在授课时注重此部分并贯穿知识要点,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及就业的需要。
二、高质量课件的制作――成功申报省级网络课件
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优势可以发挥多媒体文字,数据,图形,语言信息为一体的多感官综合刺激的优点,而同时避免多媒体上课老师忙着宣读课件内容,学生应接不暇,眼酸头晕的负面效应。陶瓷工艺学上课过程中用到许多五颜六色的图片来表达不同作品的外形、釉色等,同时也可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些生产工艺的制作流程,真正实现将实际工厂搬到课堂上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本着这个目的,陶瓷工艺学在课件制作上花了很多功夫,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并到工厂拍摄实际生产录像片段,这些素材为改善学生听课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04年成功申报省级网络课件,课件内容极为丰富,容量非常大,涉及陶瓷技术、陶瓷艺术、陶瓷欣赏等各方面内容。课件总容量高,课件制作的质和量得到了同行专家们的高度认可和评价。目前该课件已上网,学生可以很方便的从网络上获取关于陶瓷的参考资料,给辅导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以科研促教学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福建省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及“挑战杯”等各种科研训练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与陶瓷相关的科研课题,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自学校教务处启动本科生SRTP科研训练立项资助以来,每期都组织学生积极申报,精心选择课题内容,注重项目的创新性,并能结合福建陶瓷产业的特色以及学生的心里特点,与学生的就业需求相结合,围绕陶瓷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使学生得到基本的科研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深入理解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而且通过课题申请书和总结报告的撰写,使他们初步掌握了科研工作的程序和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并为他们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始终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指导本科生从事科研实践训练,用科研经费补充他们经费不足的部分,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带他们去合作单位实地参观,邀请本科生参加研究生和导师定期召开的课题组会议,同时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科技节和创业大赛等活动,这些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为他们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了基础,也取得了预期的结果,指导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被SCI,EI收录多篇。指导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于2010年分别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实践计划支持,2011年指导的本科生课题“可回收免烧废水除磷型体材料的研制”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获得国家赛三等奖,同时指导的本科生项目“可再生功能陶炭”参加“‘哈电杯’全国第四届节能减排”大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实验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再获校级教改立项及资助
过去《陶瓷工艺学》的实验课是依从与理论课开设的,属“课程实验”,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多年来,受传统理念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一直沿袭教师预先设定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学生照章操作验证结果的传统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重知识,轻实践、轻工程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实验学时少、项目简单、方法手段落后、学生被动学习、无法学以至用等各个方面,其结果是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适应新形势,按照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根据《陶瓷工艺》课程的特点,对实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与改革。实验项目设计上以设计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注重与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的结合,并力求建立实验选题的更新机制,实验教学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目的。课程中实验项目内容的构建原则是:整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实验内容按类别进行模块化组织:其中“三性”实验占实验总课时的70%。以《陶瓷工艺学》实验教学为基础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无机材料综合实验精品课程建设”和“创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两个项目分别获2006年福州大学教学改革立项资助。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陶瓷工艺学》综合教学改革的思路是可行的,收效是显著的,以该教改为基础,成功申报了8项教改项目,共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0余篇。
五、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励
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陶瓷工艺学》的教学及改革多次获得不同形式的教学奖励,自2003年获校最佳一节课竞赛二等奖以来,又分别获得2004年,2006年,2010年校教学优秀二等奖,2009年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被列为福建省精品建设课程。《陶瓷工艺学》的改革从未停步,今后也将延续下去,以改促教,教改互长,力争在不远的未来,将《陶瓷工艺学》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从而将本门课的整体建设水平再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陶瓷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173-02
1 陶瓷艺术设计中的生态问题
陶瓷艺术设计的过程从原料到成型再到施釉、彩绘、干燥、乃至烧成等多道工艺流程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对生态环境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但这些环节又是制陶过程中及其重要不可跳过的环节,陶瓷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工序中,面临着诸多的生态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地和植被的破坏,陶瓷原料的挖掘和开采甚至危及整个生态平衡的保持,加上原料在运输过程中及加工过程中都对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另一方面,在原料的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粉尘也会污染大气。说到粉尘,在制陶过程中的打磨抛光液会造成粉尘的污染,陶瓷的原料的不合理的应用及制陶人的水平差异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至此过程中还需燃料和水源。燃料烧过之后变成污染大气灰污染人们的居住环境,在施釉及洗球过程中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污水直接排除将会污染更多地水源。在最后的处理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料,这些废料的堆积如:生坯废料、施釉废品、素烧废品、烧成废品及彩烤废品等,这些废料的堆积不仅会对土地进行二次污染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 解决陶瓷艺术设计中生态问题的途径
在陶瓷艺术设计中彻底的兼顾生态效益的理念可以更进一步的减少陶瓷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污染,把生态设计法则贯穿于陶瓷艺术设计的始终,不断提高生态效益,最终促进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从制陶的各个工序下手,从选材到回收产品的整个过程来规划陶瓷艺术设计与环境的关系,降低资源的使用频率和浪费,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污染物的排出。陶瓷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法则包括避免浪费精简节约、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延长已有陶瓷的寿命、陶瓷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这些方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解陶瓷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冲突。
2.1 避免浪费,精简节约
这一生态设计法则主要针对制陶在选材上这一工序。选材尽量选择最少的原材料发挥其最大的功用。在陶瓷艺术设计中分为不同种类的陶瓷,主要有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等,陶瓷的分类不同选用的原材料的特性也就不同。陶瓷艺术设计的原材料主要有泥料、釉料、彩料等,根据原材料的不同的特性来做不同类型的陶瓷,做到选择准确,避免浪费。让各种材料各尽其能,各自发挥发自的特性与本质。比如日用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瓷,其功能实用性重于艺术审美性,所以日用陶瓷应该选择耐高温的泥料和釉彩,用这种材料烧成的成品具有一定的耐酸、碱、盐及大气中碳酸气侵蚀的能力和无铅中毒的危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艺术陶瓷注重的是欣赏的艺术性,因此在烧制及选材的过程中不用想日用陶瓷那样的细致化,这样不仅减少了原料的节省,同时也降低了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原材料的浪费,又减少了生态环境的污染,更让原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生态设计法则就从源头开始贯穿,从而保证了之后工序的生态保障。
2.2 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
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从字面上就可看出主要体现在烧制、施釉等工序中。首先通过技术的提高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废气的排出,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此过程中主要可采取以下手段来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选择节能型陶瓷窑炉,轻质的窑炉保温耐火材料及新型涂料可以降低能耗;采用高速烧嘴,用富氧燃烧技术、微波烧结技术、自控烧成技术等对节能降耗也有很大影响;采用清洁的气体、液体燃料等方式。其次,节能减排不单单体现在烧制过程中,还体现在对原材料的选择上,对制陶的原料进行革新,也可以减少对土地和植被的危害。从别的“地方”索取原材料而不是抗挖掘地下资源,当然,别的“地方”并不是具体的那个地方,而应该是通过提高技术,加快对陶瓷原材料的研发,可以使危及化危为安。比如利用钢铁工业废渣、磷矿渣、铬盐废渣、粉煤灰、硅灰、稀土废渣、萤石矿渣等工业废弃物,技能减少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能提高制陶过程中的生态效益。
2.3 延长已有陶瓷的寿命
根据生态设计法则的贯穿原则,陶瓷产品的循环使用也是一种环保的举措。陶瓷寿命的长短关乎陶瓷更新换代的周期,通过延长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来减少陶瓷产品加工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陶瓷无论从其物理特征还是化学特征来看,都是一种比较不易保存的物件,如何延长陶瓷的寿命,必须从陶瓷的制作工序入手。在制作工序中不能忽略产品的质量问题,选择较好的原材料是提高陶瓷产品物理特征的本质要求,因此研发高性能的,较稳定的原材料也是迫不及待的。另一方面,在陶瓷的艺术欣赏水平上。陶瓷设计专家也要有较高的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好的陶瓷设计品不仅仅是具备功能,还要造型优美、色彩宜人、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生产出来的陶瓷产品能较长的存在时尚潮流中而不被潮流所淹没。除此之外,加强陶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大大满足人们对陶瓷的心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减少消费者更换陶瓷产品的频率,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减少生态环境的重负,促进陶瓷设计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2.4 陶瓷及废弃品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
回收再利用的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陶瓷成品的回收,由于陶瓷成品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的需求,可以经过回收在改造,使之变成有用的产品;二是对陶瓷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在利用,减少浪费。通过促进已有的陶瓷的回收和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减少环境的负荷。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主要有生坯废料、施釉废品、素烧废品、烧成废品及彩烤废品等,利用这些废料可以生产陶瓷砖、多孔砖、陶粒、水泥、固体混凝土材料等,对这次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可大大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已有废弃陶瓷的回收再生产更大程度的减缓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由于这些被淘汰的艺术品并没有套大的外貌问题,只是在欣赏水平上与现代的人们的欣赏水平不相符,因此,可以通过产品的再设计来实现物品的价值。
陶瓷艺术设计过程的明细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能源资源的浪费。坚持把生态设计法则贯穿到陶瓷艺术设计始终,从陶瓷产品的原材料的开发到陶瓷产品的退役,始终采用最环保的方式,来达到最高的生态效果。这样的生态设计法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陶瓷产业的有效性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冼志勇,刘树,曾令可.陶瓷行业应对节能减排的措施[J].佛山陶瓷,2009,(10).
[2]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景德镇 陶瓷 工艺美术家 城市文化
目前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到陶瓷符号、艺术风格、陶瓷语言的应用,对城市文化的塑造上也以陶瓷本身为主;对工艺美术家的研究大多立足于艺术表现和个体效应上,缺乏对景德镇陶瓷名人文化的宏观性、群体性、综合性的研究,尤其是对陶瓷工艺美术家的挖掘、开发、利用的研究,本文正是从陶瓷文化的创作主体――工艺美术家角度,研究其对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为主题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城市文化名片代表着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素养和城市的形象,可重点围绕景德镇本土特色做好文章,如山水、历史、红色文化、名人名家、陶瓷文化等,基本涵盖古往今来的方方面面,其中名人名家的重要内容就是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
景德镇的陶瓷工艺美术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让工艺美术家成为城市对外宣传和交流中闪亮的“文化名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如以景德镇历史陶瓷工艺美术家为主题,出版著作专著,作为国内外交流交往的特殊礼品,也可以作为景德镇的特色旅游商品。另外,由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对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包装,比如出版刘新园、王锡良、秦锡麟等人的作品集,对其作品进行文化角度的赏析评价,对其陶瓷作品的内容进行思想、艺术、文化层次的解读,让陶瓷艺术走出纯工艺制品的狭小圈子,普及到大众中去,让古老的陶瓷艺术焕发出异样的光彩,最大限度还原传统陶瓷艺术的生命;还可以与已具备一定国际影响的艺术节和作品展等文化艺术活动结合起来,借助两个节会可以推出一批陶瓷工艺大师,可以收到以少带多的集团效应。
政府等相关部门还要借助媒体来打造抽象意义的城市文化名片,围绕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做好宣传工作。重点做好当前景德镇知名陶瓷工艺美术家的介绍宣传。还要让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进社区、进学校,报纸等媒体对类似活动加强宣传,找到古今交融的最佳结合点,营造出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使名人成为学习典范,使人人都有成才的欲望和渴求。
二、城市规划建设陶瓷工艺大师要唱主角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忽视文化或者没有主题文化的城市注定是上不了档次的。所以在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要揉进更多的文化因素,特别是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的要素,要让历史陶瓷工艺美术家唱主角,让他们在现在的景德镇城市乃至乡村中焕发勃勃生机。具体讲,就是要在风景区、城市街头见到名人名作,在城市道路、车站牌以及其他标志性的建筑集中宣传陶瓷工艺美术家。
景德镇市内的风景区内也要注意到知名陶瓷工艺美术家的效用。如在景德镇人民广场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就能更好地宣传景德镇。笔者建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在新建风景区、在城市街头绿地等处丰富景德镇展示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陶瓷工艺美术家的潜在价值。它们既是景德镇的文明形象窗口,又分布广泛,具有固定性或流动性的特点,如果我们将其充分利用进行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以及其他文化的宣传,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三、旅游资源整合科学开发利用
景德镇有着悠久灿烂的陶瓷文明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知名的陶瓷工艺美术家众多。陶瓷工艺美术家作为景德镇历史文化优秀的传承者和先进文化的建设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旅游作为今天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我们景德镇应该更加积极地发展旅游业,在现有基础上推进旅游业的更快、更健康发展。有学者认为,景德镇市应当塑造“历史名人,世界瓷都”形象,集中“活化”历史名人,着力开发以历史名人为线索的文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还不仅仅如此,我们要积极利用景德镇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优势,尤其是要特别注重陶瓷工艺美术家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我们要对景德镇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按照地域和资源性质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整合,集中打造“景德镇”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的品牌。
有关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尽如人意。目前只有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发展稍好,其他文化名人资源的开发尚停留在起步阶段。目前,我们要充分挖掘景德镇历史陶瓷工艺美术家旅游资源,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针对景德镇旅游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在将知名陶瓷工艺美术家作品与陶瓷博物馆等人文资源整合,针对特定学者型研究型人群集中开发推广,打造这一人文资源旅游的品牌;或将名人名作资源进行联合开发利用,打造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景观。开发的基本精神就是将陶瓷工艺美术家为代表的人文资源整合或与其他自然旅游资源优化组合联合开发,实现旅游资源最大整合。
总之,在城市文化形象建设过程中,如果我们能重视丰富的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家资源,以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为主题,打造带有鲜明景德镇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对陶瓷工艺美术家资源进行充分深入科学地挖掘、开发和利用,打造“景德镇”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的品牌,景德镇城市文化的建设必将更加顺利、更加成功。
参考文献:
[1]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陈雨前、郑乃章、李兴华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2]城市形象设计,吕文强编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城市形象设计/区域形象,钱智等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0
[4]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钱逊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陶瓷;降温烧成;工艺途径;熟料;炻瓷砖;影响
1 前言
低温快速烧成是陶瓷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和永恒话题,低温与快速都是相对于传统方法而言的。一般说来,凡烧成温度有较大幅度降低(60~100 ℃),且产品性能与通常烧成的性能相近的烧成方法可称为低温烧成。快速烧成是相对而言,应视坯体类型和窑炉结构等具体情况而定[1]。近年来,建筑陶瓷企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能够掌握降低烧成温度和实现快速烧成的同时又不降低产品品质的生产管理技术,将决定企业产品在市场终端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建筑陶瓷领域吸水率低于3%的地砖品种主要包括抛光砖、哑光釉饰砖、全抛釉及微晶石等等,在陶瓷地砖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90%,这些产品烧成温度介于1180~1220 ℃之间,烧成时间在40~75 min之间。
1.1 低温快烧的意义
一般说来低温快烧坯料必须满足如下几个工艺条件:干燥和烧成收缩均小,保证制品尺寸准确,不变形;热膨胀系数小,以避免开裂;导热性好,以利于坯体内部物料之间的反应;少含相变成份,免遭体积变化引起的破坏;入窑坯体水分少[2]。
对环境而言,高温烧成产生的气体会形成酸雨、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对企业而言,意味着能耗增大,成本增加。因此低温快速烧成是建筑陶瓷生产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降低烧成温度和缩短烧成周期,不但可大幅降低总能耗,充分利用原料资源,提高窑炉和窑具使用寿命,同时也进一步减缓和克服温室效应,实现节能减排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低温快速烧成也有利于提高色料的显色效果,丰富釉彩和色釉的品种,给产品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色彩表现平台。
1.2 国内外陶瓷砖低温成瓷理论研究现状
国内建筑陶瓷低吸水率地砖的坯方类型从本质上属于K2O-Na2O-Al2O3-SiO2四元长石质瓷坯料,在实际生产中,化学组成一般在下述范围内变动:SiO2 65%~75%、Al2O3 15%~23%、R2O+RO 4.5%~8.5% [3]。
国内低温快烧应用于建筑陶瓷墙地砖领域的相关报导大多数与坯釉配方新工艺相关,并且集中在大吸水率釉面砖以及抛光砖开发应用相关领域。CN102617123A[4] 和CN102976721A[5]涉及一种低温快烧大吸水率陶瓷釉面砖的制造方法; CN102875155A[6]、CN1907908A[7]和CN1683282A [8]均报道了一种低温快烧玻化瓷质砖的制备方法。以上报导要么引入了特殊配方成本高昂的煅烧物料;要么引入了超常规的玻璃熔剂,烧成范围很窄,而且用于抛光砖时颜色要求很高,难于在陶瓷企业产业化推广应用。
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周健儿、汪永清等研究了锂瓷石在超低温玻化砖中K2O-Na2O-Li2O多元复合熔剂的应用,将产品的烧结温度降低约30 ℃,同时范围拓宽为50 ℃[9],并申报了CN101979359A[10]一种超低温烧结瓷砖及其制备方法。但国内优质锂瓷石资源比较稀缺,对于陶瓷企业来说仍然难于接受。
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建筑陶瓷在低温快烧领域研究成果表明:国内建筑陶瓷在低温快烧吸水率低于3%的釉饰地砖领域内,坯体工艺配方理论和实践研究尚未有根本性突破,技术上瓶颈是烧成范围窄而变形的难题,而影响产业化推广的主因仍然是成本。从企业自身实际而言,更务实的做法是在不改变坯体主要成份结构的前提下,从降低温度和缩短烧成时间两方面寻求突破。
2 实验内容
2.1 样品的制备
首先,按配方要求将称量好的原料放入快速磨中球磨;然后,将获得的浆料干燥到一定水分(6%~8%);其次,将干燥好的料进行造粒,并在不同的压力下压制成型;接下来,将压好的样品在快速辊道窑中烧成;最后,测量样品的性能。
2.2 样品表征
本实验主要表征了样品的吸水率、收缩率及热分析。
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在现有干压陶瓷砖辊道窑生产工艺条件下,实现降低瓷砖的烧成温度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1) 增加助熔剂或者矿化剂;
(2) 提高坯体的成型压力;
(3) 降低配方泥浆球磨细度[11]。
其中,增加助熔剂是较常用的方法,但此法通常会出现一些缺陷,如:坯体整个骨架的改变或烧成范围的大幅降低等。为进一步摸清降低烧成温度的机理,并从企业生产实际和成本因素出发,同时,为了不改变坯体主要组成,本文从引入陶瓷工厂瓷质/炻瓷砖废砖坯破碎(以下简称熟料,相对应的瓷质/炻瓷坯体生产粉料配方简称生料)作为助熔剂的替代品进行实验,并研究了泥浆细度、熟料、压力、矿化剂等因素对陶瓷降温烧成的影响。
3.1 原料细度、熟料对陶瓷降温烧成的影响
泥浆粒度是瓷砖生产控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影响烧结的一个重要因素。泥浆细度越细,其表面能越大,则坯体烧结越容易,烧结温度也会越低。表1为对比相同化学组成的瓷砖生料和熟料配方在不同球磨时间下对烧成收缩和吸水率的影响。图1为生料的粒度分布曲线,图2为熟料的粒度分布曲线。
从实验数据可知,生料再次研磨后吸水率变小了很多,但离瓷化还很远;相同的化学组成但不同细度的熟料在1090 ℃条件下烧成,较细的熟料能够完全成瓷,较粗的熟料却只能成炻瓷。说明原料细度可以降低烧结温度,但幅度有限。
3.2 矿化剂对陶瓷降温烧成的影响
在所有方案的加工方式和配方结构不变的条件下,仅在生料配方中加入不同配比的氯化镁、碳化硅、烧滑石,并控制试样的球磨时间。保证试样原料的粒径基本一致,并在相同条件下烧成,对比各项检测性能,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坯体配方中少量引入矿化剂烧滑石、碳化硅和氯化镁对瓷砖都有一定的降温效果。当烧滑石加入量在3%以下时,其降温效果较好。但添加量过多,瓷砖降温效果不是很明显。而少量加入碳化硅和氯化镁可以降低瓷砖烧成温度,但很容易引起坯体发泡膨胀,增加了配方烧结过程的控制难度。
3.3 成型压力对陶瓷降温烧成的影响
瓷砖的成型压力是影响烧成温度的重要因素,本实验分别选取1130 ℃和1180 ℃烧成规格为300 mm×300 mm的仿古砖和抛光砖进行研究,仿古砖粉料和抛光砖粉料的成型压力为15 t、20 t、25 t、30 t、40 t、50 t,并压制成规格为Φ60 mm的小试样,烧成后试样的各项性能与成型压力的关系如图3所示。
从图3可知,成型压力对不同的陶瓷粉料的烧结形态都有一定的影响,试样的吸水率和收缩率随着成型压力的增大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生产实践中根据这种对应关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坯体的成型压力,从而达到低温烧成的目的,但能否实现瓷化主要还是取决于配方体系。
3.4 熟料在瓷质/炻瓷地砖降温烧成中的应用
综合实验数据,可以基本了解影响瓷砖降温烧成的因素关系为:瓷熟料>粒度>矿化剂>成型压力。因此,在配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熟料是实现低温烧结的最有效的手段。在目前陶瓷企业的生产工序中,类似这种熟料来源包括如下几类:①瓷质/炻瓷产品磨边料;②抛光砖可回收料,其中,主要是粗磨边、刮平定厚料、后磨边料;③瓷质/炻瓷砖废品;④抛光废渣。
以上①~③三种熟料不但烧结温度低,还具有较好的熔融性能,成本也相当低廉,在坯体配方中据测试每加入10%,烧成温度可以下降10~20 ℃,理论上最大可以超过30%以上,由于常规生产中一般单线总体产生比例量不超过5%,因此,可以收集几条生产线的熟料集中使用。抛光废渣虽然兼有以上优点而且总量巨大,但由于碳化硅等矿化剂的引入容易出现发泡膨胀缺现象,总体加入量不宜超过10%。
2014年,广东家美陶瓷有限公司利用熟料的降温烧结特性,在常规的瓷质坯体配方中加入超过25%的陶瓷废料,成功地把哑光砖的烧成温度从1200 ℃降到1160 ℃,烧成时间降低为60 min。所用配方见表3,各原料组成见表4。
3.5 快速烧成可行性探讨
图4是两种瓷质砖坯体的TG-DTA分析,左边为1160 ℃烧成瓷质坯体,右边为常规瓷质坯体。
由图4可知,降温快烧坯体第一个峰值在187 ℃,主要是结晶水挥发吸热;第二个峰值在800~1000 ℃之间,主要是氧化反应阶段产生的放热反应,坯体最大失重3.92%。常规坯体第一个峰值在490℃,主要是石英晶型转变产生的吸热反应;第二个峰值在1100 ℃以后,为坯体高温氧化阶段的放热反应,坯体最大失重4.80%。两条曲线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区别为:一是降温快烧坯体在石英晶型转变处没有明显吸热峰;二是降温快烧坯体低共熔物反应和二次莫来石生成提前且反应更加剧烈;三是降温快烧坯体失重较小。说明相对常规坯体,熟料的引入不但使烧成温度大幅降低,而且能够实现更快速度烧成,从而实现大幅节约能源,符合绿色环保生产。
4 结论
本文对比分析了浆料细度、矿化剂和成型压力等工艺条件对陶瓷砖烧成温度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如下:
(1) 实现降温快烧的四个工艺机理中,对于企业生产管理最经济快捷的途径是引入一定比例的熟料配方。而加入矿化剂、降低粉料细度、提高系统压力只能一定程度上起到辅助降温的效果。
(2) 陶瓷企业通过汇集几条生产线的熟料集中使用,可以实现单线大幅降低烧成温度,有利于提高色料的发色效果,丰富釉彩和色釉的品种,给产品设计和开发提供更广阔的色彩表现平台。
(3) 熟料在建筑陶瓷企业低吸水率地砖最大可以实现25%高掺量废料的综合回收利用,能够大幅降低烧成温度近40~60 ℃。陶瓷废料的综合循环回收有利于大幅度降低生产企业废料外运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排放、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符合国家环保政策,对于广东省乃至全国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起示范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康时.陶瓷工艺原理[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1994.
[2] 张文杰.陶瓷的低温快速烧成[J].河北陶瓷,2000,28(2):21~24.
[3] 李家驹,松兰,马铁成,等.陶瓷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 梁桐灿,余国明,李少平. 利用抛光废渣制造瓷砖坯体和釉面砖的配方及方法[P].2012,08.
[5] 梁耀龙,许崇飞,吴长发.一种低温烧成的陶瓷釉面砖及其制备方法[P].2013,03.
[6] 林伟, 陈贤伟,路明忠.一种超低温快烧玻化陶瓷砖的制备方法[P].2013,01.
[7] 钟旭东.一种采用低温烧结生产抛光砖的方法[P].2006,08.
[8] 毕舒.利用陶瓷抛光废渣或陶瓷废料生产超薄陶瓷抛光砖的工艺方法[P].2005,10.
[9] 周健儿,汪永清,刘昆,等. 一种超低温烧结瓷砖及其制备方法[P].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