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当前商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师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出现了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政治教师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说教方式,转为注重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现了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穿新鞋,走老路。大多数政治教师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过于依赖课本,观念难以更新,教法单调,缺乏创新。教学别注重基础知识的简单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技能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课堂上师生互动流于形式,缺乏很好的情境,把“对话”变成了单一的“问答”,导致满堂问、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屡见不鲜。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还没有得到切实的转变,另一方面,各级教育部分和学校在学生的选拔和评价机制上仍然是传统的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样,新课程的寒葬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
(2)学生自主性发挥得不够好。目前政治课堂在尽力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模式的丰富生动化,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但是,目前主要是借助于多媒体生动呈现知识,借助小组讨论,借助于课堂上教师提问题等方式。学生确实在活动,但总有一种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发挥得还是不够好。
(3)教学观念上从“满堂灌”到“满堂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或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于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学生回答问题”画上了等号。以为提问越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维护了教师作为知识掌握者的权威。却忽视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基本上都是传授知识、应付能力的灌输式的教学取向,所提问题集中在认知记忆性方面。因此,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为新课程教学的“满堂问”。
二、高中新课程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重新认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有些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误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课堂上老师讲的愈少,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但对教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深刻挖掘教材内涵,掌握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地为学生释疑解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贯彻“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即讲规律、讲重难点、讲易混易错点,三不讲是指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教师只要是本着这个原则,就能在课堂上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政治课堂必须反对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到底该如何培养呢?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通过句句设疑,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点,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他们认识上的升华。例如在学习“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这一基本内容时,可以让同学们进行演讲,假如你作为企业(公司)的经营者(总经理),你怎样使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要求和设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以问题的形式展开训练,例如:经营者的素质越高,企业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学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提高。创新也在这样的一堂课中得到培养。
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就近几年的高考来看,我们更应该注重创新的培养。现在对学生创新能力考察与要求越来越高。但毕业班的学生为了应付高考,每个星期都要做几份试卷,问题是,并不是做了就算了,教师必须进行点评,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高。要到达这些目的,也必须句句设疑,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评价,多讲解题方法和技巧,举一反
三、最好能把试题和时政热点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同时也不感到枯燥,反而感到回味无穷,更增强了信心
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这也是新课标的亮点之一。例如,新课标在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举例来说,教师在讲“经济常识”价值规律时,由于价值规律比较抽象,教师不应直接讲述概念,而应列举以下的一些社会现象,如:下雪了,菜市场上的蔬菜价格一路上涨,天晴了价格又回落到正常的水平;禽流感期间,鸡的价格一跌再跌,甚至无人问津,大家谈“鸡”色变。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商品价格会无限制的上涨和下跌吗?学生讨论后就可以得出结论。在讲解这一内容的时候,采用生活现象和事例导入,学生会感到亲切,新鲜自然,较好地体现政治课中的生活主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价值量;价值量的计算;反思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年,从事高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思想政治课开设的是必修1《经济生活》,对于刚从事工作的我虽然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对每个知识点仔细揣摩,力争课堂上把每个知识点讲的都很清楚,可即使我准备的再充分,在课堂上还是难免有一些问题的出现……。
那堂课我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这个知识点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所以我上课的时候讲的也比较详细。
一、商品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定义。量即大小、多少的意思,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既然有大小,那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这就是价值量的决定问题了。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见,要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就应当看凝结在该商品中劳动量的大小。那么,用什么来衡量劳动量的大小呢?――劳动时间,这是衡量劳动的天然尺度,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价值量)。比如,生产同样一件衣服,甲厂用4小时,乙厂用3小时,丙厂用2小时,那么他们生产的衣服的价值量是不是一样大的?
如果学生回答其中一个大,那么就是说哪一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长,他的价值量就大,社会上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哪个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花费的劳动时间越长,他的商品价值量就越大。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与事实也是不相符的,所以,同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我们把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不同厂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称为个别劳动时间。 (如果学生回答是一样大的,就问:那么是由什么时间来决定的?)既然不是个别劳动时间,那么是由什么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呢?这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在课本上P13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我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在这个概念中“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什么呢?比如某服装厂生产一件衣服,有的用手工,有的用电脑,而绝大部分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那么使用的机器就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什么呢?在同样使用机器的生产条件下,由于每个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劳动态度等是不同的,因而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是不一样的,生产同样商品的劳动时间也就不同。生产同样一件衣服,甲厂用4小时,乙厂用3小时,丙厂用2小时,而社会上大多数生产者用了6小时,那么,决定这一件衣服价值量的就是这大多数生产者所用的劳动时间6小时,这也是生产一件衣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甲厂、乙厂、丙厂生产一件衣服的价值量是一样大。但在同样多的时间里丙厂生产出的商品多,在市场交换中就能获得更大的收益,所以给各个商品生产者一个重要的启示:努力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注: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如:6件衣服/1小时;一种是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如:10分钟/1件衣服)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从而在竞争中获利。既然一件衣服的价值量是由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毫无意义的呢?不是的,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量变小,商品价格降低。当然,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于各个商品生产者而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两个结论:
(1)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该商品价值量就越小。
(2)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该商品的价值总量越大(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
我请大家计算这道题:假设某一服装厂生产水平处于社会正常生产条件。2011年该厂年产量10亿件,每件衣服价值15元,2012年该厂提高劳动生产率50%,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分别是多少?学生计算答案不一,所以我进行了总结。
我们先计算商品的价值量:假设2012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那么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50%,而2011年商品价值量是15,所以2012年该商品的价值量是:1/1+50%=×/15,×=10,价值总量=10(价值量)×10×(1+50%)(数量)=150.突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这样算不正确,我让她说下她是怎样理解的。她说假设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那么2012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50%,而2011年商品价值量是15,所以2012年该商品的价值量是×=15×(1+50%)=22.5,当时我也被蒙住了,学生这一解释也不无道理,再一看答案就发现不合理,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那商品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明显学生这一答案高于15,所以不正确。下课回到办公室我赶紧从网上搜索到关于价值量的很多计算题,我发现我的那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可学生的那个算法我还是解释不了,我发现我和学生的算法的区别主要在乘还是除。我在我计算过的所有计算题中进行了总结,突然我眼睛一亮,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小,二者成反比,反比应该除;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数量越多,二者成正比,正比应该乘;提高应该加;降低应该减。
自从那节课后,我备课除了备教师外,我还备学生,我备的时候我会把每节课的每个知识点学生都会有哪些疑惑都备进去,对自己不懂的知识我除了翻阅资料、上网查询外我还要多向老教师请教,我要不断的提高我的业务素质,我要靠我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课本
一、把握时代脉搏,永葆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通过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我在讲述“世界上各大国与中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时,联系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在讲述“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时,联系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及其联合国的作用;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在讲述“中美撞机事件”时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此同时,还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政治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环节。利用乡土资源导入新课,能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由于乡土材料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尤其在搜集事先布置的材料的时候,他们更是有一种主人公的感觉。例如,我在讲经济生活《企业与劳动者》这一问题时,事先让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在课上进行了相互交流,而且以学生调查的素材导入新课。采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巧妙设置疑问,培养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责任。教师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向老师提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求知识,这样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四、利用现代手段,进行组织教学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因而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要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了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五、倾注情感教育,贯穿工作始终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50-01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途经。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更要特别重视掌握“诊断性”研究方法,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对课堂教学和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的分析与反思。
一、关于教学反思
1、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教学中的诊断与反思是针对某一课或某一阶段的教学进行诊断,实际上教学诊断与反思如同医生看病,开处方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是一个道理,教师的教学应是一不断调节和校正的过程。通过反思,每一次调节与校正都对以后的教育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之后,对自己上过课的情况进行回顾与评价,仔细分析自己上课的得失成败,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之达到最佳效果。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学习教育教学文献,动用所学到的理论,对自己过去的某些固有观念、想法及教学行为进行重新审视,找出差距,寻出原因,拿出对策,再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写出来,以利今后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听同行或专家的课,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别人的教学机智、艺术常体现于令人叹服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中,课后将自己听课中最重要的收获、看法梳理出来,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知识。
2、教学反思的类型
有研究者从教学的基本流程的角度出发,将教学反思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1)教学前反思。教师在课前思考如何组织教材以呈现给学生,课堂中应重视的内容等。
(2)教学中的反思。教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思考如何应对使得事先设计的课程能如期完成。
(3)教学后的思考。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
由于教师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教师的教学反思往往会受知识、观念等个人因素影响,另外,环境因素对教师反思也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因此,教学反思也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二、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
首先,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描述、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观摩、分析教学事件,主动征求同事及学生意见和建议等多种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实际上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第三,进行教学反思是沟通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迅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教师教育有一个基本假设,即“知而后行”。简言之,一个教师在还没有获得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之前要拥有教育知识,而且必须先拥有教育理论,才能进入教育教学情境,进行教育活动。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称这种模式为“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对此,罗素以及许多学者都持批判态度。因为理论与实践乃是一个单一活动的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而不是各自独立的领域。根据研究,专业知识是不能与专业经验分离的,因此,教师要进行教学实践,仅仅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力求“知”和“行”的协调一致。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做为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关键词]高中政治;概念教学;误区;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4602
概念是构建政治学科的基础,是正确理解、运用政治学科知识的前提,准确阐释概念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的首要环节。从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来看,概念教学陷入了一些误区。
一、高中政治概念教学的误区
(一)弱化概念教学
当下的高中政治课堂中,概念教学正面临着越来越弱化的趋势。尤其新课改推行后,许多教师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对概念教学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全国各地新高考中]有名词解释这类型的题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对很多概念一带而过,甚至不讲。还有部分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能够创设各类问题情境,并且充分利用探究、体验、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对概念的相关现象进行描述,从而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对政治学科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不够。
(二)无视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
政治学科概念,是对现实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这注定了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意味着在学习政治学科概念之前,学生或多或少已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对认知对象有了一定的感知。然而,不少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仍然把学生看成零基础,进行重复讲解,结果要么让学生对政治概念学习失去兴趣,要么让学生搞不清楚重点,不能正确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产生曲解或误解。
(三)忽视相关基础概念的运用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教师在讲授某一概念时,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给学生搭好支架。高中政治教学中,不少教师还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做法的必要性,还是一味地强行对学生进行灌输。比如在进行经济生活“货币的本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了解一般等价物的含义和货币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理解货币的本质就水到渠成了,但有的教师就是不能做到这一点。
(四)片面强调概念的机械记忆
学习概念需要理解到位,但是不少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还是片面强调概念的机械记忆,疏于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把高中政治课堂变成了读书、背诵和默写课。有的教师只满足于让学生简单复述概念的大意,不注意政治学科概念表述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还有的教师不重视概念的运用,不指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利用概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经济生活试卷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商场里一台电视机标价2000元,在这里货币执行了什么职能?对这一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后,学生应该很容易写出答案。教师在讲解时,需引导学生从价值尺度和价格两个概念入手来思考,但不少教师想不到这一点。
二、高中政治概念教学的反思
(一)概念教学出现误区的原因
1.对概念教学的意义不了解。概念是高中政治学习的起点,是进行逻辑推理、判断的依据,也是形成政治学科思想、方法的出发点。只有形成正确的概念,才能全面理解政治学科的体系和结构,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政治学科知识,从而形成学科素养和能力,体现政治学科价值。
2.曲解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适当淡化知识讲授,不少教师就把适当淡化等同于弱化,认为政治学科要弱化概念教学,弱化基础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生活逻辑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不少教师就认为高中政治教学不需要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不少教师就认为高中政治教学要少讲甚至不讲基本概念和知识。
3.教学功利主义的影响。教学功利主义直接表现为强烈的应试导向。应试导向下,考纲不涉及的概念和知识坚决不讲。应试导向下,学科知识体系被碎裂为一个个考点,教学日常设计不再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直奔考试这一主题,教学中应试训练成为常态,解题套路强化成为重点。
4.缺少基本的教学素养。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如果教师缺乏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了解,其就不能理解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而教师在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担任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进行具体知识讲授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的主动建构。如果高中政治教师缺乏对认知同化理论的了解,其就不能理解在概念教学时应该与相关知识有机联系,将零散的感性认识系统化、理性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经济、政治、文化概念是高中政治学科知识的细胞,学生需要弄清楚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概念的实质。为此,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避免概念教学中的误区,重视概念教学,寻找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1. 重视概念教学的主次性。政治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它们在教材和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各个概念的讲解要有所区别。教师要从高中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区别对待各种概念。有些核心概念必须要讲清讲透;有些一般概念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到为止;有些概念虽然出现在教材的辅助文中,但教师还是需要进行专门说明。比如经济生活中“价值”这一概念,新教材为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把它放在辅助文中,但这一概念是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核心概念,教师还是要给学生阐释到位,否则经济生活的很多知识学生很难弄清。
2. 重视概念学习的生活性。感性材料与经验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政治学科概念教学必须加强与日常生活、时代的联系,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构建。具体途径有:一是积极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努力寻找生活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体验概念,比如在学习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网络经历来分析。另外,政治概念教学还要充分运用时事来说明,比如在讲授经济生活“走出去战略”时,可以结合“吉利收购沃尔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等事例来解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