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文草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重点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引子
(一)曾经繁华
我,一株兰草中的一颗种子,被埋在这肥沃的土地中,历经沉睡与艰辛,终于,破土而出。当我一抬头,便再也不愿垂下??
四周满是奇花异草,有争奇斗艳的牡丹,雍容华贵,有星星点点的荷花娇缀在那接天莲叶中,美丽大方,还有一种叫玫瑰的花儿,满身是刺,花瓣却如血般鲜红,还有,还有——
在万绿从中,我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卑微,甚至都不敢向其它花草们打招呼。可谁知,也正是我的卑微,才使得我能活存到今天。当然,那已是后话。
在这满园中,不仅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更令人称绝的还要树各种星罗棋布的建筑了。
有的像城堡一样:尖尖的头,圆圆的身子,上面还挂着一种可以滴滴答答地响的,有三个小针在走动的东西。我还依稀看见上面的雕刻:犹如流线般舒展丝绸般精致。一花,一木,一石,一草都栩栩如生。有的还散发着一种奇特的清香,清新怡人,一点儿也不像平时伙伴们的香气。哪个屋子修建得十分雅致,庭前还都是我的同伴们,恩?好像连屋里的桌子上也有我的同伴呢!这的屋子里还挂着好多墨黑的字,有的清秀,有的遒劲。后来,我才知道这原来是一个叫“皇帝”的人的书屋。
哎!这儿的美景实在是太多了,还有后园的湖山,前园的喷泉,以及成群的珍鸟,瓷器等等没说呢!不过,我还是想把这婉约多姿又不失雄风的万园之园留给你们自己去欣赏。然而,时事弄人,在一年后,发生了一件让我至今不能平静的事。
(二)瞬间焚灭
今天,1860年10月的一天,噩梦开始,正当我贪婪地享受阳光的抚爱时,一阵嘈杂扰乱了我:我看见,一群,不,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群黄头发,蓝眼睛的人拿着刀枪冲进了我的家园。他们打碎了瓷器,践踏花草,两眼透出凶残的光,肆无忌惮地抢劫金银财宝,一切能拿走的就拿走,拿不走的也绝不留‘全尸’,统统销毁。听见伙伴们的哭喊,惨叫,还有鲜血,我惊呆了,震撼了,心,碎了,梦,破了。
直到一片熊熊的火光在眼前跳跃,跳跃,烈火一遍遍灼烧着我的皮肤时,我才拼命地想用也身旁的水浇灭这大火。无奈我只是一棵兰草,看到抢劫者们满意的身影渐渐远去,火渐渐在几天几夜后熄灭,我欲言无声,欲哭无泪。
在花坛中,在苗圃里,在田野里,你都能一眼看见那绿油油、水嫩嫩,散发着它独特气味的小草。它没有花儿的鲜艳绚丽,也没有树木的高大挺拔,只要给它一点儿土壤,它就能安身。我就是喜欢这些毫不起眼的小草。
春姑娘的脚步刚刚迈出,小草已经偷偷探出小脑袋,摇晃着双手迎接春天的到来了。等到春风拂过、春雨洗礼后,小草就迫不及待地给大地妈妈编制起一件又一件的绿衣来了。看吧,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绿得发亮,,绿得诱人,我忍不住光着脚丫踩上去,软绵绵的,麻酥酥的……在上面打两个滚儿,或是撒欢儿奔跑一阵,惬意极了。小草,带给我的是无穷的乐趣和愉快的心情。
转眼,炎炎盛夏来临。太阳就像个大火球,好像要把地上的万物都烤熟似的。路边树上的叶子干巴巴地垂着,原本不可一世的花儿也焉焉地卷起了美丽的花瓣儿,只有小草,仍然挺立着它细小的身躯,仿佛高举着一把长矛,和无情的太阳殊死搏斗。太阳发怒了,变了脸色,命令雷公电母来教训,顿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黄豆般大的雨点倾盆而下,狠狠砸向大地。树叶儿吓得瑟瑟发抖,在风中急摇,花朵儿也白了脸,低下高傲的头颅,拼命缩成一团,小草们也被打得遍体鳞伤,伏倒在地。难道它们准备屈服了吗?难道它们想要向暴风雨求情了吗?胜券在握的太阳得意地露出了笑脸,却突然发现那些柔弱娇小的身躯抖去压在身上的泥土雨水,倔强地仰起了头!它们一个拉着一个的手,仿佛在说:“加油啊,伙伴们!风雨之后就能见彩虹!”看吧,小草不是孤军奋战的,它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小草,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
秋风瑟瑟,寒风渐起,树叶开始变黄、掉落,小草单薄的身子抵挡不了日渐刺骨的寒冷,也慢慢染上黄色,直至枯萎,化成一堆泥土融于大地。小草就这样消失了吗?不,当皑皑白雪像条大棉被盖在大地妈妈身上时,你有没有听见轻快的笑声悄悄传来?那可是小草在熟睡中做的甜甜的梦,不知道是什么开心的事让它忍不住笑出了声。它舒服地躺在妈妈的怀抱里,静静地等待着下一次生命的复苏。小草,教给了我耐心的等待和充满希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这一棵棵小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坚强的生命。从小草身上,我第一次那么深地感悟到“坚强”这一伟大的生命价值。它们是一位幕后使者,心甘情愿让自己当陪衬,虽然人们很少谈论它们,但它们已经满足了,因为它们已经默默无闻地奉献了,已经没有缺憾了。“从不寂寞,从不烦恼,”,我又一次被它们震憾了,不求多美丽,不求多高大,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这一生命价值又在它们身上闪光。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基本情况
“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学科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是理解计算机系统工作、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交互和设计开发应用系统等基本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特征,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系统原理中的软硬件资源管理中的概念、思想、策略和算法等,能结合实际操作系统开展应用系统开发,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我校计算机系于1985年开始开设“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湖北地区较早开设本课程的高校之一。在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第一个教学计划中,即将操作系统原理列为专业必修课,采用了当时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的汤子瀛教授编著的教材,由于当时操作系统资料相对较少,实验资料主要是翻译学校引进设备时随机所带的系列资料,如根据MV6000机操作系统资料翻译的相关的操作系统使用手册,对操作系统及其他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87年开始,我系采用以UNIX操作系统为主的新版《操作系统基础教程》。1992-2006年期间,本课题组在操作系统教学中,根据当时教学需要,相继采用过华中理工大学庞丽萍教授编著的《操作系统原理》(1版-3版)、清华大学张尧学教授编著的《操作系统教程》、北京大学陈向群教授编著的《操作系统原理》,以及陈向群教授等人翻译的《现代操作系统》等国内外著名教材。
从80年代末,在“操作系统原理”教学中引入了操作系统使用和算法实验。从1996年开始设置了“操作系统原理”实验,1998年开始设置“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课程,为此我们编写了内部用的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教材,包括教师指导书和学生实验指导书。这些实践环节的加入,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年本课题组开始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操作系统原理”教学研究,为此制作了操作系统课堂教学软件,后该软件获得了湖北省组织的CAI课件比赛三等奖。从2000年起,本课题组初步开发并建设了操作系统题库和考试系统。
1999年本课程组所申请的“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列为校级主干课建设行列,在课程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建设,于2004年通过学校验收,并被评为校级优秀主干课,2005年本课程进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该课程经过20多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从1986年起,先后有5位教授、7位副教授和多名年轻教师先后担任过“操作系统”课程的主讲教师或实验课程教师。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形成了一支学术造诣高、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勇于探索且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教学团队。
2“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中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底层的系统软件,其重点是并发性、调度与分派、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与保护和文件系统等内容。“操作系统”课程主要讲授对计算机资源控制与管理的实现原理及方法、系统的设计思想、系统设计优劣的效率分析。
从资源管理的观点出发,该课程的核心知识单元包括:
(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3学时):操作系统定义与组成,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征,操作系统的类型及特点,操作系统性能,常用操作系统介绍,操作系统的硬件基础;
(2) 进程管理(21学时):进程的概念、进程的表示和调度状态、进程的控制、进程调度、进程同步、信号量、进程通信、死锁;
(3) 内存管理(12学时):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内存映射机制、早期的存储管理、分页存储管理、虚拟存储管理、请求分页存储管理、分段存储管理、段页式存储管理;
(4) 文件管理系统(12学时):文件管理系统、文件结构和存取法、文件的目录结构、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文件的存取控制、文件系统与用户的接口;
(5) 设备管理(6学时):设备管理、输入输出系统结构、设备驱动与驱动调度、设备分配程序、I/O设备处理程序。
我们认为,该课程的重点包括:
(1) 操作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原理、算法与策略;
(2) 系统调用接口及其使用;
(3) 计算机系统中的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方法;
(4) 计算机死锁的检测与预防;
(5) 操作系统实例研究,如UNIX/ Linux系统。
该课程的难点包括:
(1) 并发程序设计、进程创建、进程撤销、进程间的同步与互斥;
(2) 存储管理策略与实现方法;
(3) 文件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4)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对于以上各类重点难点、本课程在组织理论课程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解决办法:
(1) 备课等各类教学活动,对重点、难点进行研讨,根据学生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2) 采用案例教学,提倡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解要点、方法、思路、原理与策略,层层剖析。从抽象到具体,在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
(3) 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采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结合板书进行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4) 倡导学生的自学精神,使学生从“听懂”到“学会”,最后达到“融会贯通”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将“操作系统原理”实践教学设计为四个层次,即预备层、概念层、原理层和应用层。预备层为流行操作系统的主要命令使用及其上的程序设计;以及以Linux的基本Shell程序设计方法;概念层主要涉及操作系统原理中的相关概念实现,如PCB和信号灯等;原理层为“操作系统原理”中的主要算法、策略和原理的验证性实验和部分综合性实验,包括进程的创建和撤销、内存空闲块管理策略、作业与进程调度策略、分区分配管理、内存淘汰策略等基本算法的设计与实现;应用层是以上述算法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以体现学习操作系统原理后的应用价值,例如实现火车票网上订购系统等。前两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全体学生均要参加,第三、四个层次的内容供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选择。
在课程设计时,我们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系统环境下,进行系统核心算法的设计与调试,学生在完成这些内容时,必然涉及系统程序设计的诸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系统程序设计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了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和系统程序设计方法。学生们通过操作系统多个教学环节,不仅真正学懂了操作系统的原理和理论,还掌握了剖析实际操作系统、实现并扩充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基本技能。学生学到了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了综合能力,有很大的收获。
3 “操作系统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在“操作系统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主要涉及如何分层次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和研究;课堂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实践;课程及其资源建设;在夯实基础教学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等等。下面就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针对上述教学改革和研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解决策略或方案。
(1) 构建分层次的理论教学内容。建立了层次化的“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体系,改革了传统的“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体系,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之上,根据培养层次,增加了先导课程“基于Linux程序设计”,提出了“操作系统”课程群思想,该课程群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于Linux的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和“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等课程,并在研究生层次上开设了“分布式操作系统”等课程。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使得该课程不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以点带面,以面促体的活体。这个点就是“操作系统”理论课程,这个面就是操作系统算法实验,这个体就是以操作系统算法实验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2) 构建分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课程组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其宗旨在于在传统单一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具备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组改革了“操作系统”实验课程体系,重点研究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原有“操作系统原理”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并将相关实验按难易程度划分为初、中、和课程设计四个层次,形成了课程实验、应用实验和综合实验层次。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完成相应实践过程,达到能力训练和启发创新的目的。试行结果表明,学生开放实验室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风有了较大好转,使得学生每年参加的ACM等各类比赛中,均获得了好成绩。
(3) 重视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和研究。课程组一贯重视参与、申报、建设各级教学改革项目,先后主持或参与湖北省以及华中师范大学校级等各级各类教改项目数项,有的已顺利完成,通过了验收。阶段性成果已多次获奖。具不完全统计,近三年中,课程组教师获得“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各2项、“多媒体教学课件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1项(三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奖”2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4) 对“操作系统”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进行了重组和整体优化。完善了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书,建立了以“操作系统原理”为核心,以“操作系统算法实验”、“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为突破口,以带动毕业设计选题和考研为目标的层次课程体系;在该课程的培养效果上,由单一化发展为多样化;由单纯的课堂教育走向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在内的多种形式教学;从近三年我系毕业生考研中的“操作系统原理”考试效果分析看,平均及格率达到70%,其中平均优良(85分以上)率达35%,这充分说明了该课程教学的效果。
(5 )建立了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教学平台,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开发了以“操作系统原理”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远程课件、网上答疑系统、网上在线考试系统和试卷(题)库系统在内的一系列软件,形成了本课程体系的特色项目,这样不仅提供了网络课堂,而且实现了对包括作业布置、批阅、成绩记载等教学环节在内的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
(6) 教学研究和课程资料建设。具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课程组教师共编写编译出版4部教材。这些教材均由国内有影响的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被许多高校选为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在本课题建设过程中,我们共发表教学科研论文50篇以上,其中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17篇以上;教材教法、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双语教学等论文2篇以上,教学实践方面的论文2篇以上;教学管理及其相关研究方面的论文近2篇以上。
(7) 在加强基础的前提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从我系大学生在ACM比赛(2006-2008年中,在ACM亚洲区中国赛区的系列比赛中,共获得6块铜牌,其中的很多比赛算法都利用到操作系统原理中的相关算法思想)、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和大学生科研获奖人数上可以得到佐证。
(8) 采取有力措施,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一点将从我们采用的青年教师培养措施和执行情况上进行说明。
① 培养措施
本课程组一向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通过采用积极鼓励措施提高其业务知识和科研能力,如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度、教师上岗前的试讲制度、每年一次的青年教师授课比赛制度等,同时我们分期分批安排主讲老师利用暑期时间参加短期师资培训(参加暑假计算机骨干教师课程培训,以及参加Sun公司的Solaris操作系统实验培训等)和参加全国操作系统学术会议(如从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安排多位教师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操作系统教学和第九届全国操作系统教学会议),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近3年来,课程组先后有5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其中有2为教师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坚持青年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让青年教师独立承担一门课程,使他们尽快成长;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研讨活动,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材讲义编写,提高教学总结和写作能力;努力创造环境,加速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② 执行情况
本课题组根据系里的规定,坚持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度,对每位新上岗的青年教师指派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作为教学导师,导师将在为人、工作态度、教学规范和教学经验多方面给予指导。在教师相互听课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还利用教研室活动时间,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进行点评,以及开展青年教师之间相互评课的活动,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我系还坚持新教师上岗前的试讲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保证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
本课题组根据我系每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的传统,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参加比赛,将比赛获胜者推荐到学校参加校级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对在青年教师大赛中的获奖者给与相应的奖励,并规定只有获得学校青年教师大赛的获奖者才能取得资格担任主干课的教学工作,这样有力地确保了本课题组的教学质量。根据学科发展形势,本课程组专门设置了实验课程教师,由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具体负责和实施,吸收了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参加本课题组建设,使得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后继有人。
4结束语
从教学效果上看,从1997年起,本科生参加“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算法实验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有多届学生选择了与操作系统选题相关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题目。这些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论文,极大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很多同学在毕业后从事的开发工作中,感到了“操作系统”等课程对其动手能力提高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部分学生攻读研究生期间,深感本科阶段的“操作系统”系列课程,对其研究能力的提高所带来的影响和帮助。
参考文献:
内蒙古自古就是草原文明与黄土文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草原为内蒙古、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自然和人文财富。在文化成为朝阳产业的21世纪,这笔财富就成了我们发展旅游产业最丰富独特的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旅游业的不断升温,内蒙古的旅游产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盲目跟风到自觉发展的历程。上世纪80到90年代初,全国旅游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内蒙古在许多内地人的印象中就是落后、荒凉、野蛮之地,无旅游价值可言。尽管有克什克腾、呼伦贝尔、阿尔山这样品质很高的景点,但在当时,旅游产业根本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虽然自治区相关部门也提出了要把旅游作为全区重要产业来抓的想法,但当时全区的旅游情况是缺乏整体规划、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产品档次不够、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从业人员管理水平低,严重不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由于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外部条件得到巨大改善,促进了我区旅游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开始意识到制定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旅游开发重点、规范旅游市场、注重旅游形象宣传对推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非常重要。至此,我区的旅游才算步入规范、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区借助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在民族文化大区、强区建设进程中,加强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组合经营宣传营销、强化了市场监管和区域联动,使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一是入境旅游增势强劲。二是国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已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服务业名副其实的龙头。三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全区已开发旅游景区(点)近300个,被评为国家A级以上的景区有205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20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1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4个,基本形成了以4条精品旅游线路为骨架的旅游业发展格局。
二、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区旅游文化产业资源存储量大、特色鲜明,但因受诸多因素影响,旅游文化产业缺乏深度和特性,与全国其他旅游景区相比,显得规模小、看点少、重复雷同、文化含量低、零散分散,对游客吸引力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资源丰富,但整合配置不合理。现有的景区景点缺乏系统性、有效管理和科学规划,大部分由景点所在地政府管理,缺乏有实力的开发商进行统一开发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各部门的条块管理各自为政、各有侧重,致使全区旅游文化建设布局零散、自由发展、重复开发、无序竞争,导致旅游资源严重浪费。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区年接待2万人次以下的景点占到全部景点的近50%,至今尚没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形象旅游景区。
二是景区景点特色不够,缺乏精准文化内涵。一方面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景区景点档次品位不高、内涵不深,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文化与旅游没能有机结合,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挖掘整理不够,缺乏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主导产品,对广大游客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有人戏称内蒙古旅游是“一片大草原,一座蒙古包;一条蓝哈达,一碗马奶酒;一首蒙族歌,一块山羊肉;一匹大瘦马,一堆大石头”。
三是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客源逐渐被分流。内蒙古草原虽然是全国最大、距离京津最近最大的草原,但不是唯一草原。河北、北京、吉林、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周边地区的草原也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加之近年来邻国蒙古国旅游异军突起,在客源竞争上对内蒙古旅游构成巨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特色、优势以及多彩文化有效挖掘出来并充分展示给广大游客,那么,内蒙古旅游产业将无法占据竞争优势。
四是资金投入不够,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而目前,在内蒙古,旅游产业过多依赖政府投入,外资和私企往往很难进入这一领域,导致发展旅游的资金缺乏,造成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文化建设不能与游客迅速增长的需求相适应。另外,资金短缺也导致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造成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设施和条件,民间艺术团体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走向市场步履维艰。文物、古建筑修缮保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历史文化未能充分挖掘、整理。发展旅游业面临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不力、利用率低等困境。
五是专业的品牌形象策划滞后,旅游产业宣传力度不够。由于我区用于旅游产业的财力不足,旅游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尚未建立,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深层次开发利用,特别是在旅游文化项目创意开发、产品包装、营销推介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加之旅游文化的宣传机制不健全,使得全区旅游文化知名度不高,辐射面狭窄。
六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从实际情况看,旅游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后续发展。一方面,缺乏自己培养的专业管理策划人才对已经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导游人员,尤其是缺乏土生土长的、真正了解本土文化的导游人员对文化旅游内涵作深入讲解。看似每年旅游统计数字都在增长,但回头客却很少,内蒙古的神秘感和壮美感在游客心中逐渐淡化。
三、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内蒙古旅游文化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机遇、正视现状、突破瓶颈、找准卖点、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 “到2015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达到700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达到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占全区GDP 的比重达到8%以上,使我区旅游经济总量增加、旅游接待规模扩大、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发展环境改善,旅游经济效益提升,建设成为以草原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奋斗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一)必须从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出发,从充分发挥自治区政府整体调控作用入手,对全区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统筹规划。打破以盟市为主导,条块分割、各自为战、产品雷同、档次不高的现状,真正使内蒙古有限的旅游文化资源得到科学开发、合理配置、体现特色、避免同质,实现全区旅游业的差异化发展,凸显地区文化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呼伦贝尔是蒙元文化的发源地、三少民族的聚居地、森林文化的大本营,就要围绕这三大资源做足文章;锡林郭勒盟的草原风情非常独特,就要深入研究、开掘草原蒙古族风情的底蕴内涵;鄂尔多斯的蒙古族婚礼十分有特色,应该把这方面的创意做足做透;赤峰市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在世界独一无二,就要围绕这三大品牌大做文章。其他盟市也是这样。搞旅游文化不能面面俱到,要善于舍弃,展示精华,这样才能体现内蒙古旅游文化的丰富和特色。
(二)必须依靠政府倡导创新,实现旅游产业管理模式创新。旅游产业创新的核心除了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外,管理创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我区的旅游产业管理基本是单纯的行业管理,其弊端在于既局限了区域旅游的发展,又影响了整体竞争力的形成。旅游市场竞争已经由过去的产品竞争上升为区域整体形象的竞争。在潮水般的旅游信息面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于依据当地的整体形象信息,而非单一的旅游形象。这就使得如何组织、调动全区资源,通过统一管理来树立、传播、维护内蒙古的整体形象,形成综合竞争力,成为制胜的关键。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使旅游管理模式与旅游活动的特性相吻合,实现旅游管理从行业管理向目的地管理的跨越。目的地管理的目标是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目的地管理的模式是“全要素”管理,对板块内的整个旅游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因此,目的地管理是大管理、大形象,要求务必能够做到大合作。
(三)必须把握好文化旅游产业链双轮驱动。这些年来,内蒙古旅游之所以出现回头客少的现象,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旅游和当地文化不能很好结合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首先要实现文化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中各大产业要素的对接,开辟主题游线路。其次要实现文化产业链中各要素与旅游市场的对接,即开发出的文化产品要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文化旅游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各种流通渠道,将文化产品传达到游客的眼中和脑中,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服务活动过程。要想将文化产品和服务交由游客使用并使其满意,必须系统研究游客对于不同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及偏好,通过科学的市场分析来制定可行的营销策略,并精心设计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定位。其三要实现旅游产业链与当地特色文化的对接,这需要对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进行准确、深入的挖掘,再通过旅游产业链中的各大要素进行创意、设计、包装和宣传推介,这样才能使旅游和文化两个链条有机融合在一起。
(四)必须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以优势资源吸引有实力、讲信誉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联合开发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不断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增强景区配套功能,优化景区旅游环境。例如,赤峰市东汇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是赤峰文化产业界较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近几年,该集团组织国内顶尖专家、学者对全市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研究、梳理和论证,并以雄厚的资金,大手笔打造了自治区乃至全国第一家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为主题的“红山文化旅游商贸城”,成为赤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标志性项目,对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运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2013年该集团被评为赤峰市非公有经济优秀企业。目前,该集团正朝着打造成文化产业领军企业,进而跻身全国重点文化产业集团行列的目标迈进。
(五)必须以复合式开发模式,实现游览、住宿、娱乐、餐饮、购物、疗养等旅游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完善提升。实现旅游要素联动开发,不断满足游客需求。要推进产业联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融合,使内蒙古草原旅游与当地特色经济产业有效互动,围绕发展畜牧业可开发牧民家庭体验游、现代化草原畜牧基地观光体验游、绿色土特产园区游等,围绕民族民俗产业可开发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民族风情体验园区、民族手工艺品园区等,强化延伸产业链条。以丰富旅游线路设计为串联,构建风景廊道。要尝试推进分级分区差别管理,在大景区内部根据资源禀赋和开发条件的不同划分不同档次旅游区,或根据旅游功能划分度假区、养生区、运动区、体验区等,并围绕功能分区架构旅游综合体,形成重点突出又顾及整体的有层次、各具特色的旅游地域网络系统。
赤峰市“红山文化旅游商贸城”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红山文化旅游商贸城作为赤峰市红山区旅游商贸的核心项目和赤峰市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秉持区域文化整合的发展理念,以目标构建为手段,三轮驱动,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功能,构建蒙东文化娱乐中心、旅游商贸中心和文化产业示范中心,全力打造现代产业模式的领航者、新文化形态的传播者和新城市理念的践行者。该商贸城的空间布局,根据市区两级政府的战略规划和业内专家对文化产业与旅游发展的深入研究,紧密结合内蒙古草原文化现状,特别是赤峰历史文化个性与资源储备,紧紧围绕“契丹辽文化”这一主线,按点线面主次搭配、公益与产业相得益彰、近中远期项目相衔接的布局原则,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科学构建“契丹城、契丹风情园和红山旅游文化产业中心”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使契丹辽文化及相关文化要素在这里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再现与发展。此外,商贸城打破传统旅游度假村的开发模式,紧扣自治区和市区两级文化产业战略,本着文旅商一体、政企民共荣的理念,科学构建文化投资、旅游发展、产业繁荣三大战略平台,实施产业工程、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打造文化、旅游、生态、商贸四大亮点,创建“源于草原、根植红山、旅游先导、产业繁荣”的现代文化消费新模式,开启内蒙古草原新文化遗产的示范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