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千与千寻影评

千与千寻影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千与千寻影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千与千寻影评范文第1篇

一、创设环境,培养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们的情绪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使得原本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变得扑朔迷离。教师在课堂上可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努力消除学生因害怕、担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兴趣是学生的动力,教师在平时应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趣闻等。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听力教材。另外,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听音兴趣,树立信心。

二、培养良好的听的习惯。

部分学生听力理解过程中,存在不良习惯,力图把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听懂,一旦碰到听不懂的地方,停下来思索,无疑跟不上语速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听的时候,常受母语的干扰,习惯把听到的内容用中文逐句逐词地翻译出来,这种心译习惯,不仅速度慢而且容易造成理解的错误。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应尽量使听力教学情景化、交际化,培养学生用英语直接思维的能力,以排除母语的干扰。听力的提高,还依赖于多听勤练,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用英语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听英语。课后也应该培养学生主动去听的习惯,指导学生收听收看一些既有实用性又有趣味性的材料,如听英文歌曲,观看英文故事片或英文卡通。

三、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

听力是一种领会能力。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听力理解及反应速度的差异。有的学生一开始学英语时就没有打好语音基础,单词发音不准,语调不顺,听别人谈话必然会有困难。有些学生词汇量小,对一词多义和同音民义又缺少了解。另外,英美单词的发音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些都给学生的听力理解造成了困难。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让学生过好语音关,训练学生在朗读时语音准确、流利、自然,耳朵灵敏,有一定的辩音力。其次,要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再次,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单词。在初学阶段可根据读音规则多次重复记忆。随着单词数量的增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理解记忆的方法掌握单词。

四、重视方法,提高听的效果。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听力方法,这有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在听之前,让学生对将要听的材料积极的进行想象、推理和判断,这有助于听者理解所听内容。教会学生善于运用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快速判断和猜测,同时,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全面理解和把握讲话人的思路,捕捉其中关键词语,从而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另外,听的时候可以边听边记,记录时要有重点,可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如数词用阿拉伯数字记录,长词用缩写,长句抓住主要成分等。

五、在听力训练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泛听和精听相结合。听力训练中,必须将精听力与泛听结合起来,(下转第64页)(上接第2页)交替练习。精听时,要首先熟悉听力材料中的生词,对难句可以反复听;而泛听则首先要着眼于量大,只求掌握大意,不必了解每个细节,精听遍数不限,直到完全听懂为止;泛听的遍数由材料难度和自己的程度来决定,一般不要超过三遍。泛听时,不宜中间打断,要一气呵成;精听则可在句子之间或困难之处停下,倒带重听。

2、听力训练应培养从上下文猜词的能力。听力训练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听不清或听不懂的情况,原因很多,有时是由于说话人发音不清楚或录音效果不好,有时是因为出现了生词或内容陌生的缘故,这时就要靠抓字音及从上下文猜字的能力来解决问题。碰到类似的情况时,首先要记住能听清的声音,然后根据上下文和语法关系来进行推测,这一能力的培养是听力训练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对提高听力水平至关重要。

3、训练排除各种干扰的能力。为培养这一能力,应多听一些带干扰的听力材料,要逐渐适应人们说话中加上“well”,“er”之类语气词的习惯,以及有时说了一半忽然转到另一句话的现象。还要努力做到把录音不清楚的,或者说话者降低声音,很快一带而过的词句正确地补充出来。

4、听力训练的时间安排。听力训练需要思维高度集中,故教师应注意听力训练时间安排,以每天精神最佳时候为宜。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一个小时,而且要长期坚持,最好每周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抽出一个课时和一个早自习,进行专题听力训练,增加听力行为反复发生的可能性,最后形成良好的听力习惯。

千与千寻影评范文第2篇

Stubb,M.(1983)在他的《话语分析》一书中将话语分析定义为,自然发生的、有关联的口语或书面语的语言分析。即话语分析可以用任何形式的语言材料为研究对象,包括所有的口语和书面语材料。本文以宫崎骏动画电影中少女参与和会话文本为对象,将其与宫崎骏笔下稚气青涩和坚韧果敢的两大形象相联系,侧重于话语元素功能的阐释。

二、稚气青涩形象

2.1话轮间隙

话轮间隙又分类句内间隙和句间间隙,句内间隙的使用,可以给人留下想而不能、想而不敢的心理推测,从而塑造出羞涩而又莽撞笨拙的少女形象特点;句间间隙的使用,反映的更多的是对话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生疏、羞涩的语言态度和言语风格。例一是宫崎骏具有代表性的动画电影《悬崖上的金鱼姬》的对话文本,在最初,波妞只能简单的发出单个词语“宗介”,后来,波妞已经能掌握最基本的简单句“波妞,喜欢,宗介。”但在发音时,有较大的间隔。因为波妞的原身是一只金鱼,这个阶段,仿拟的是儿童语言习得的单词句阶段和电报语阶段,通常儿童母语习得从单词句阶段成长为电报语阶段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而在动画中,通灵性的波妞仅在与人类接触的几天内就快速成长,基本习得了人类语言,通过语言上的特征,将其塑造为聪颖稚嫩的金鱼公主。

例一:波妞:宗介。

宗介:啊。

波妞:宗介。

宗介:啊!

波妞:波妞。

宗介:(点头状)波妞,我是宗介。

波妞:波妞,喜欢,宗介。

――(《悬崖上的金鱼姬》)

2.2轻声语

轻声语的语义效果依赖于语境,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侧重的是胆小害怕的话语心理,正是由于这种话语手段的运用,也使得宫崎骏笔下少女的成长十分的明显,例二是《千与千寻》中初来乍到的千寻与一个姐姐的对话,千寻在此刻还是柔弱的一个小姑娘的形象,在对话中千寻的感叹词“诶”和“恩”以及最后的陈述“我的脚还在发抖”都在语音上轻于正常语音。

例二:小玲:你刚才的表现太棒啦!

千寻:诶?

小玲:看你反应那么慢,我好担心哦!要太大意哦,有什么不懂的事情就要问我,知道吗?

千寻:恩。

小玲:恩?怎么了?

千寻:我的脚还在发抖。

――(《千与千寻》)

2.3话语模仿

模仿是指发话人有意模仿交际对象使用的词汇或者句式,模仿话语的语义功能有二,1纯真孩童的话语印象2因生疏的心理内涵而外化的不自觉发问。这样的话语文本与儿童语言习得选择性模仿说相一致,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不仅可以原原本本的模仿示范句,而且可以对其进行选择性的模仿,特别是语法结构的模仿。在例三中,波妞表现出的是机械模仿,但是,这是为了体现普遍性观察下的直观特点所采用的手段。在例四中,千寻呈现的是不自觉的回问语气。

例三:妈妈:那你们说,现在会不会有水呢!

宗介:有水!

波妞:有水!

宗介:好耶!

波妞:好耶!

宗介:因为在山坡上面,有水槽的原因啊!

妈妈:有没有瓦斯呢?点燃!哈,太棒了!

波妞:太棒了!

――(《悬崖上的金鱼姬》)

例四:小玲:小千,去柜台拿牌子来。

小千:牌子?

――(《千与千寻》)

三、坚韧果敢形象

3.1快速语

除去特殊语境,通过对不同形象日常语速的统计值的对比,可以发现语速上的显著区别,《风之谷》中的娜乌西卡为7字/秒,《幽灵公主》中的珊为7字/秒,《红猪》中的菲奥为5字/秒,《千与千寻》中的千寻从成长前的4字/秒变为6字/秒,《龙猫》中是4字/秒,《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为4字/秒,《悬崖上的金鱼姬》中的波妞为3字/秒(语速统计软件为Cool Edit Pro)。从这些最有代表性的动画电影中的少女语速统计来看,较为坚韧果敢的少女,以5字/秒或以上的语速居多,这与人们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预期的反向影响相关,利用语速变化的手段,给观者的心理造成不自觉的影响,塑造更为成熟的少女形象。

3.2话轮把持

话轮把持是指交际某一方能在某个话题之内控制话题的走向,以达到自己的特定目的为话题结束的标志。对话轮的把持通常需要是建立在合作原则基础上的话语策略,这种带有技巧性的话语策略通常被认为是果敢的话语风格。例六所展现的是菲奥在遇到交际对象闪烁其词时说采用的话轮延续手段,包括提出问题,提供可延续的信息,表达反向语义。

例六:红猪你安心的睡吧,明天还要早起呢。

菲奥:布鲁克。

红猪:恩?

菲奥:你为什么会变成一只猪呢?

红猪:我也不知道。

菲奥:我听过很多有关马克马科特的事情,他跟我爸爸是同一个部队的,在暴风雨的海上,他救了一名敌军的驾驶员,我好喜欢这个故事哦,听好几遍呢。

红猪:恩。

菲奥:布鲁克,我亲你试试看好不好!

红猪:啊?

菲奥:哎呀,你没听过这样的故事吗,青蛙王子因为公主的吻终于回复人形啦!

红猪:你傻瓜啊,一个人的初吻是要给最重要的人的!

菲奥:人家就不能亲你呀!

红猪:呵呵,你心肠好,你是好孩子,看到你我就觉得生命是多多么美好,快点睡吧。

菲奥:你说故事给我听,我就睡得着了。

――(《红猪》)

四、话语特色

宫崎骏的动画多数都包含着永恒的成长主题,因此青涩稚气的形象和坚韧果敢的形象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在他的动画电影中,通常都包含着青涩稚气形象向坚韧果敢形象的转化,因此少女的话语风格也随着少女心智的成长而发生转变,这是特色之一,也是以下特色总结的背景。

4.1话轮交接

宫崎骏动画电影中少女会话具有电影文本中会话的普遍特性,话轮的交接以发话人结束发话,抛出结束发话信号,从而转入接话人发话,很少出现听话者的自选方式,从不出现重叠的情况。这样的会话形式能够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平实清淡的情节是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特色,因此在此背景下的少女通常也是清淡的具有灵性的形象,采用顺畅没有冲突的会话手段,能够成功的将言语特色和形象本质相结合。值得注意的是,重叠在日常会话中经常出现,这是电影文本与口语的区别,也是口语能够给与电影会话文本的启示。

4.2对答结构

对答结构分为毗邻式对答和嵌入式对答。毗邻式对答是指那些由相邻的引发语和应答语两部分构成的对答形式,毗邻双部式表现为(询问1―回答1)(询问2―回答2)……(询问n―回答n),毗邻多部式表现为(呼唤1―回答1/询问1―回答1/要求1―接受1)和(询问―回答―反馈)。嵌入式对答是指在会话中对答结构的引发语和应答语并不相邻的情况,又分为单层嵌入式、多层嵌入式和毗邻与嵌入综合式,仅举单层嵌入式为例:(询问1(询问2―回答2)回答1)。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仍以毗邻式为主,也有大量的嵌入式,毗邻式的会话结构更能够清楚的表达交际双方的意图,并且以影像表达为主的电影来说,毗邻式的对话更能够准确的表达人物的心理,对于表现单纯甚至偏向单一性格的女性形象来说有聚合作用。

参考文献

[1]宫崎骏. 幽灵公主――诉说人与自然关系的优秀作品[J]. 新少年杂志, 2007 (5): 26-28.

[2]宫崎骏的感官世界[M]. 作家出版社, 2004.

[3]田瑞平. 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4]陆杨, 蔡俊. 从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宫崎骏的《 风之谷》[J]. 电影文学, 2008 (24): 100-101.

[5]白杉, 周洁. 宫崎骏和他的动画艺术[J]. 日本学刊, 2004, 4: 011.

[6]焦素娥, 孙晗洁. 宫崎骏动画艺术的人文情怀与诗意追求[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 139-143.

[7]张焱. 宫崎骏动画电影风格评析[J]. 大众文艺: 学术版, 2010 (21): 96-97.

[8]张红秋. 成长的可能性――宫崎骏动画电影主题研究[J]. 电影评介, 2006, 11: 004.

[9]高凤燕, 陈璇. 宫崎骏作品中的少女形象塑造[J]. 科教文汇, 2010 (8): 78-78.

[10]孙蕾. 宫崎骏影片中少女形象的异化[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8): 8-8.

[11]李光惠. 少女物语宫崎骏动画中的少女及成长主题[J]. 东京文学, 2010 (003): 89-89.

[12]卢仙阁. 浅谈宫崎骏作品中的少女形象[J]. 大观, 2015 (1).

千与千寻影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宫崎骏;日本民俗;幽灵公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110-01

宫崎骏是举世闻名的电影大师,他的导演代表作有《魔女急宅便》、《天空之城》、《幽灵公主》、《龙猫》、《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他的电影时常将观众带入一个神奇玄妙的世界,在剧情和细节上充分发挥奇思妙想,以此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睛和心。在一大批空有画面和意境而剧情薄弱的日本动漫电影中,宫崎骏的动画始终鹤立鸡群,保持着鲜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想,这与他的作品中深厚的日本民俗学涵养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的观众对民俗这一块态度有些淡漠,也甚少有人在看宫崎骏动画时能联系到日本的民俗。日本的民俗学远比中国的民俗学要发达,日本的神祗信仰也比中国人遇佛拜佛遇神拜神的临时抱佛脚态度要端正和虔诚得多。中国的民俗学大师周作人在他的《夜读抄》一书中介绍了不少日本的民俗学著作,其中,《鹿猪狸》一书让我眼前一亮,里面的几处节选都与宫崎骏动画中的细节吻合。《鹿猪狸》于一九二六年出版,是日本的乡土研究社丛书之一,著者为早川孝太郎,是一个学者兼画家。这是讲动物生活的一册小书,关于人与兽,乡村及猎人与兽的关系的故事。人与兽的关系是宫崎骏动画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母题,能即刻想到的就有《幽灵公主》和《龙猫》。

且看《鹿猪狸》中关于猪的一段描写,这里所谓的猪其实是中国的野猪,普通畜养的猪在日本称为豚。野猪的形象在日本不太好,俗语就有猪武者一说,比喻只知道进而不知道退者,与莽夫无异。这马上让我联想到了《幽灵公主》里的野猪形象,成千上万条野猪不懂得动脑筋,只一个劲靠着蛮力,只前进不后退,哪怕前路有死亡在等待着。对比一下猪在《千与千寻》中的形象,可以得知,家养的猪只知道一味贪吃,丝毫没有好斗勇猛的武者气息。《鹿猪狸》书中还说有一猎人打野猪伤而不死,他赶紧逃走,猪却追赶不放,到了一颗大树下像陀螺似的人和猪转了七个圈,后来不知怎么的装好了枪,从而一枪才结果了猪的性命。这个桥段怎么看都和《幽灵公主》的开篇有异曲同工之处。

再来看鹿,《幽灵公主》中的鹿,也就是山神,长着一张人一样的脸,好像带了面具一样。其实,日本的祭祀中有鹿之舞一说,跳舞的人带面具,面具上着鹿角,看起来就是一头鹿带了人的面具。在日本的原始信仰中,除了鸟以外,鹿是最受日本人欢迎的。鹿在弥生时代,成为人们心中的“土地精灵”,这是因为农民观察到,鹿角的生长于稻子的生长规律几乎一致。而在《幽灵公主》中,鹿神被认为是“大自然的神灵”,肩负着大地万物的兴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设定明显带有原始信仰中鹿作为“土地精灵”的影子。书中还说鹿在山上逃走时,如一枪被打中了要害,就会如推到屏风似的直倒下来。而《幽灵公主》中山神被打掉了头部之后,巨大的身躯也是如屏风一样直直倒下的,并不如野猪那样中弹之后还要走上两三步,然后徐徐的向前蹲伏下去。

最后说说狸的故事。谈到狸猫,就会想到宫崎骏的电影《龙猫》,龙猫是以狸猫为原型的吧。狸猫有鼓腹的习惯,有书记载曰:“或鼓腹自乐,谓之狸腹鼓,或入山家,坐炉边向火乘暖,则阴囊垂延,广大于身也。”宫崎骏把这一则描述充分夸张,于是龙猫变成了大腹便便圆滚滚的可爱样子。还有,相信很多人会对《龙猫》里面的猫型巴士感到无比惊奇,八条腿,肚子变成了车厢,何等的奇思妙想。但其实在民俗学记载中,就有一则说狸的肾囊可以化作八张席子的房间。也就是说,狸的肚子其实可以幻化出一个可容置物的空间。传说还称,狸喜欢在雨夜出行,而龙猫也喜欢在下雨天到巴士站等猫型巴士,而且对雨水还存有一种娱乐的情调,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可见,任何瑰丽的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有其可以追溯的源头。在佩服宫崎骏的博学和想象力之时,笔者只感到惋惜。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可用的民俗资源岂会比日本的少?比如在中国的笔记小说尤其是志怪小说中,就有难以计数的博物和神怪资源,只是中国的动漫工作中们还没有深入地把眼光投放到这一块,白白浪费了大好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周作人.夜读抄[M]. 第一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37-41.

[2]李莉思.浅析幽灵公主中的“鹿神”意象[J].西江月,2012(30).

[3]邢英.童真之旅寻梦之旅――电影龙猫解读与分析[J].电影评介,2007(4).

[4]彭修银,郝娟.宫崎骏动画中意象体现的日本民族审美特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04).

千与千寻影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动画电影 主题 题材 艺术形象 台词 比较

中国的动画电影自上世纪20年轫,经历了令人骄傲的黄金时代和可圈可点的白银时代,终于在80年代末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之下逐渐衰微。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人经历了无数的探索和努力,1999年的《宝莲灯》收人了2000万票房,2001年的港产动画片《麦兜故事》为香港的动画电影更增添了一抹亮色。

21世纪以来的十年,中国动画电影失败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终于在外国动画电源的强劲包围之下,争得了一席之地。《喜羊羊》系列电影的巨大成功功不可没。3D技术的日益成熟,制作水平的逐渐提高,与国外电影领域的直接合作,都是中国动画电影的显著成就。

然而,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中国动画电影仍显稚嫩。如何才能让它迅速成长和强大起来呢?向竞争对手学习,向同行学习无疑是取得成功的途径之一。所以,研究外国动画电影,比较中外动画电影创作的差异,才能清楚地看到我们自身的缺陷,才能缩短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差距。

中外动画电影创作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

影响较大的美日动画电影总是表达这样一些主题:成长与救赎,环保与回归。

成长包括个体身体、心灵的成长,也包括整个人类的成长。救赎不仅是拯救他人,拯救族人,拯救地球,也拯救自己。在成长和拯救的过程中,勇气、爱、无私、坚毅等人类永恒宝贵的精神得以凸显。

在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十岁小女孩为了拯救双亲,经历了一系列冒险,最后回归本性,回到现实。冒险过程中她学会了忍耐,懂得了尊敬、善待他人,实践诺言等,她个人成长的历程实际上也是人类成长历程的缩影。

《狮子王》中的辛巴复仇的过程也是他成长的过程。辛巴从最初的逃离事实,无忧无虑地生活到后来神灵重现,被告诫要永远牢记自己的责任,最后终于被唤醒,实现了国王荣耀的回归。辛巴在森林王国里经历的生、死、爱、责任和生命中种种的考验,使它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自然中,体验出生命的真义!

《玩具总动员》三部,呈现出逐步成长的过程,每一集相较于前一集都是一次成长。主人公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长大,玩具们在面临问题时做出正确选择,在一系列拯救事件中它们获得共同面对死亡的勇气和力量,它们的情谊变得无坚不摧。

环保主题和回归观念实际体现了现代人对文明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宫崎骏大师对此极其关注 。《千与千寻》中有“河神洗澡”的片段,“腐烂神”体内竟然都是工业废料、城市垃圾,这寓意着人类正在自食恶果。《魔女宅急便》中有一个写生少女,她隐居在森林中,过着完全脱离现代化的原始人一般的生活而且乐在其中。《幽灵公主》中,阿西达卡问犬神:“难道人类和山林就没有不争之道吗?”共存、和谐的呼声振聋发聩。

如《蓝精灵》中,蓝精灵们通过隧道来到现代世界,觉得河水好油腻,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否定。结尾“屋子大了会让我们距离更远!”则表达了那种回归原始,放弃名利的观念。

更重要的是国外动画电影总能在不经意间把它所表达的理念传达出来,如《海底总动员》没有一句是说教的,可看过之后,孩子们都开始痛恨人类的捕猎行动,环保主义自然而然被接受了。

而相对成功的国产动画电影也都有类似的主题。如《马兰花》也被赋予了环保、生存、和谐、惩恶扬善的主题;《虎王归来》被赋予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主题,使人文关怀主题与当代社会紧密联系,以童趣的形式存在寄托成年人的梦想;《喜羊羊》系列则被赋予了更多的诸如环保、友爱、坚强、拯救等等主题。只不过《马兰花》的主题被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和模式化所湮没, 《虎王归来》的主题则因用虎王的三句苍白无力的台词来表达,而使小孩子们一知半解,大孩子们则不屑一顾。连《喜羊羊4》都不能免俗,在台词里干巴巴地喊出了“梦想和童真”的重要性,让人哑然失笑。

相比之下,中国的动画电影的主题有的停留在道德说教的层面,有的变成了宣传的口号,表达过于生硬。2012年的《喜羊羊4》主题竟然是呼唤梦想和童真,好像在教育成人,可审美趣味却完全是孩子们的,而电影中针对孩子们的主题却很模糊,或者正像有人所形容的是没有营养的“糖水”。

二、题材

外国动画电影的题材多样,而且注重剧本的创作与改编,特别擅长对流行文化的把握和演绎。以迪斯尼为代表的好莱坞动画,选材特别广泛。他们对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阿拉伯和中国的童话、神话、民间传说和名著故事进行改编,但用美国人的价值观进行重新改装。尽管这些题材来自异国,但经过“好莱坞化”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上的成功。如改编自中国题材的《功夫熊猫》、《花木兰》就属此列。

相比之下,中国动画电影的题材较为单一,除了羊狼故事演绎得较为成功之外乏善可陈。要么依靠那几个中国人早已耳熟能详的古老神话和文学作品,要么就是不断地翻拍。其实翻拍也不要紧,关键是翻不出“新”,时间长了,观众的兴趣也就打折扣了。我们不敢走出去,拿进来,不会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推陈出新,更不会把异域文化与自己的文化恰当地结合起来。

中国是一个文化灿烂的古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的历史和民族题材数不胜数,亟待我们去挖掘。可以说,我们几千年的文明,我们56个民族的文化宝库,是我们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大可不必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中国动画电影只有重视历史题材和民族题材的开发和创新,提升中国动画电影文化的魅力和审美价值,才能创作出好的动画电影作品,才能使我们的动画电影有更广阔的市场,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

三、艺术形象

外国动画电影的艺术形象总是造型新颖、个性鲜明以至于过目不忘的。他们往往拥有简单独特易识易记的名字,有着特殊或可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甚至有的动画人物具有独特的姿势和效果音。总之,他是唯一的。

《大力水手》的倭瓜脸、塌鼻子、瘦嘴巴、驼背的形象与他的大力特点形成鲜明的反差,总爱叼着烟斗的动作成了他的动作标志。

《花木兰》里的花木兰眼眉细长,五官娇小秀气,符合东方美女的特点。从军前的装束突出她爽朗、洒脱叛逆的性格;从军后的打扮英姿飒爽,生机勃勃,突出她的英勇气概。她的守护神木须龙瘦小枯干,一反人们印象中守护神和龙的形象,造成了反讽,形成了幽默的气场,反倒让人印象深刻。

《阿凡达》里纳威人身高3米多,四肢颀长,腰肢纤细,蓝皮肤,黄眼睛,长尾巴,集中了猫科和灵长类的精灵特点,视觉效果惊艳而震撼。

相反,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人物设定常常片面简单,模式化。如葫芦娃七人长相差不多,只通过头饰和本领的不同区别身份,所以如果人物没有动作,观众就很难区分他们哪个是哪个。《宝莲灯》里的人物造型也没有突出“这一个”,三圣母的形象可以给七仙女,可以给织女,甚至可以给嫦娥。

当然,中国动画电影在这方面也并不是固步自封,但有时有点像邯郸学步,如《虎王归来》的人物造型像日本动画,动物造型很像迪士尼,多少有点四不像。

四、台词

大多数中国动画电影的台词设计都为小朋友量身定制,所以成年人常常觉得很不屑。可有的台词说教性又太强,搞得小朋友一知半解。近年来的新作这种现象有所改善。业界内外基本一致认为拓宽受众对象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出路。所以,《喜羊羊》系列前三部基本是循着越来越成人化的路线走的。到《喜羊羊3》,电影中植入了大量网络热词,还有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我的狼生总是充满了悲剧和餐具”,“没钱买奶粉”,等等。结果影院里的大人们爆笑连连,可低幼年龄段的小朋友不免有点不知若云。《喜羊羊4》中这样的词有所减少,出现了“一定要hold住啊”这样的台词,可因为这个台词已经被太多地使用,缺乏新意,幽默不足,所以成年人观影时有点昏昏欲睡,有点百无聊赖,而小朋友对这个词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们只是对“大火腿”津津乐道。受众到了《喜羊羊4》这又缩小了,不能不说是一种后退。

所以老幼皆宜的台词风格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竟然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成人喜欢的,小孩子不懂;小孩子喜欢的,成人觉得幼稚。

而国外那些经典的动画电影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观《海底总动员》时,影院里老幼同乐,同时被吸引,同时被感动。《加菲猫》偶尔迸出的“至理名言”也令人深思,只不过年龄不同的观众思考的深度不同罢了。

不难看出,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和正在向国外的前辈与同行虚心学习,但仍有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创作方面,我们必须把好主题关、题材关、艺术形象关和台词关。此外我们还应向国外同行学习他们的营销手段。有好作品,还要有好吆喝,这样我们的动画电影才能迎来新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1年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1XJLXYB018)“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汪景然. 《虎王归来》:中国特色现代精神[N].中国电影报,2010-9-2(012)

[2] 张钰.从《千与千寻》看宫崎骏动画的成长主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 报,2011,(10):70-71

[3] 单娟.好莱坞动画电影“成长”母题的表现方式探析——以《玩具总动员》 系列电影为例[J].今传媒,2011,(11):70-71

[4] 张贞,张梦砚.论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生态意识[J].电影评介,2011,(16):7-8

[5] 钟蔚.动画电影中人物形象设计审美探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2):1-3

[6] 朱晓菊,彭建祥.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素材的再挖掘与整合[J].电影评介, 2007.(14):19-20

千与千寻影评范文第5篇

    1美国

    1907年,第一部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由美国人布莱克顿完成,美国动画片史正式开始。1928年动画家华特·迪斯尼凭借第一部有声动画短片《威利号汽船》中的“米老鼠”征服了世界,自此美国逐渐奠定了世界动画大国的地位。美国早期动画幽默、滑稽、搞笑,在角色造型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动画角色以动物为多。包括米老鼠在内,迪斯尼早期动画角色多是可爱的小动物:如小熊维尼和小鹿班比。迪斯尼动画影响了整个美国,从“菲利克斯猫”、“高飞狗”,直到20世纪40、50年代的“兔八哥”、“戴飞鸭”都是证明。塑造动物角色是美国早期动画最鲜明的特点,角色造型上呈现鲜明的可爱风格,曲线被大量运用,造型线条圆润飘逸,呈现出一种优美的滑稽感,给人们愉悦的感觉。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后期是美国动画发展第一次繁荣时期。人物取代动物成为动画主角。这一时期的迪斯尼俨然是一个“美女制造工厂”,灰姑娘“仙德瑞拉”、睡美人“奥罗拉”等美女角色纷纷登场。动画人物角色的造型则体现卡通写实特征,与生活中的原形差别不大,形象优美。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动画又引领了世界动画新的发展方向——电脑动画。动画角色为了适应三维制作的特点,开始出现关节动物或者机器人造型,比如《虫虫特工队》中的蚂蚁和《玩具总动员》中的玩具。角色造型呈现出怪诞化意味,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动物和机器人的造型上,甚至人物造型上也有体现。如“花木兰”,厚嘴唇、小眼睛,虽不丑陋但略显怪异。另外,迪斯尼已经不再塑造像“白雪公主”这样的白皮肤、大眼睛的传统美女,而是更乐于紧跟当下社会的时尚潮流。例如将玛丽莲·梦露的金色长发克隆在“睡美人”和“爱丽斯”身上,还把安徒生童话中小美人鱼的头发染成了茶色。美国善于塑造典型,推出动画明星,从1914年的恐龙葛蒂到2002年的小马王“斯皮尔特”和怪物“史莱克”,美国为世界动画艺术宝库推出了难以计数的动画明星。美国动画片在世界动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一直引领着世界动画片的潮流和发展方向。

    2日本

    1962年手塚治虫创作的《铁臂阿童木》,标志着日本动画新纪元的开始。在日本动画早期的“手塚时代”,动画角色的造型具有明显的机器人的特点。如“铁臂阿童木”,虽然在脸部造型上还有迪斯尼早期“圆形理论”的影子,但是它的铁臂造型以及服饰都大量借鉴了“超人”元素。在当时,迪斯尼动画正以动物主题影响着世界,但手塚治虫却选择了机器人,表现机器人的威力,表现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并成功的使之成为日本动画几十年嚼之不厌的话题。70年代的动画角色“机器猫”,充分揉合了科幻元素,是动物和机器人的变形、合体。这只来自22世纪的猫,掀起了一股无法抵挡的旋风,成了千万儿童心目中永恒的经典。

    继手塚治虫之后,日本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动画大师宫崎骏。他的作品关注自然,着眼于平凡的人类和周围的世界。“宫崎骏时代”的日本动画,追求一种唯美主义,不仅背景细腻逼真,人物形象也标致靓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带有唯美的模式化的写实造型。如《千与千寻》中的“千寻”和“小白”、《风之谷》中的“娜乌西卡”、《卡尔的移动城堡》中的“卡尔”……这些人物角色基本都是写实造型,往往是以生活中的人物为模版,并关注服饰等细节造型的趣味性。

    宫崎骏“描写简单的人和简单故事”的动画理念和创作风格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日本动画。多数作品着意于表现平凡之中包含的生活真谛,平凡之中也有其他力量所不能取代的尊严。如《灌蓝高手》中的“樱木花道”,独特的红头发,健壮高大的体格,火爆的性格,一个鲜活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却狂热的爱好篮球的中学生形象。再如《樱桃小丸子》中的“小丸子”,典型日本小女孩的齐耳短发、红色小裙子,十分娇小可爱。这些角色造型,都是对平凡人生细致而富有激情的描绘。

    3中国

    20世纪20年代,中国动画在万氏三兄弟的带领下开始自己的坎坷之路。万氏兄弟在当时就撰文提出中国动画的创作发展方向:“在中国电影界中,应该以中国的传统和故事为基础创作动画片,要符合我们的理智和幽默感,还要有教育意义。”他们提倡创作中国式幽默的动画片,寓教于乐,反对单纯意义上的娱乐片。50、60年代,老一辈艺术家通过不断实践,使中国动画在艺术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国际动画界享有“中国动画学派”的美誉。

    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动画从研究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切入,开始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运用本土艺术和造型语言,塑造出无数栩栩如生的动画角色。60年代的动画片《牧笛》、《小蝌蚪找妈妈》中的角色造型大量借鉴了传统水墨画的绘画形式,创造了中国独有的水墨动画。除此之外,《猪八戒吃西瓜》、《渔童》中的角色造型借鉴了民间剪纸艺术和皮影艺术、《阿凡提》、《神笔马良》中的角色造型则采用了木偶形式。中国动画角色的造型大量借鉴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式,“民族化”是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的最突出的特点。如“中国学派”的扛鼎之作《大闹天宫》中的角色“孙悟空”,长着一双锐利的金睛火眼,勾象形脸,尖嘴、翻鼻孔,一副活泼俏皮的猴子像。它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造型特点、民间美术传统的对比色,角色造型独特,色彩鲜亮、悦目,具有很强的装饰感。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动画逐渐与世界动画的发展拉开差距。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动画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动画受到强大的冲击。迫于生存的压力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基石动摇了,大量被动模仿国外动画的角色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时期出现很多审美折衷化的产物:“蓝猫”、《宝莲灯》、《魔比斯环》、《我为歌狂》等等。这些动画中的角色造型只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单纯模仿,中国的动画设计师如何将中国性格赋予一个美、日的形象?造型背后的文化、精神内容很难揉入形象中贴切的传达,角色难免单薄无灵气。当然,罗列的作品,也都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这些动画都只能跟随在被模仿者的身后,面对被一轮轮新鲜首创的动画瓜分之后的观众市场。

    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是动画片中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优秀的动画角色造型不仅仅是艺术的化身,还可以带来各种商机。在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上,不同国家文化、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角色造型必然呈现不同的风格,其间无可比性,因为每个成功的形象都是根植于历史文化的,象征和体现各国精神特色的。只有当这个动画形象最为道地和纯粹,才能真正的深入人心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2] 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期刊更多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国际造纸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新疆电力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电力公司新疆电机工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