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知的格式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设计 开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的逐步形成,社会对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个人广泛的知识用传统的管理手段、方法来管理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采用计算机管理已成为实现个人知识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理念的转变过程中,顺应网络的发展而诞生的新的管理模式,是对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捕获过程,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实现最佳决策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一、 个人知识管理的原则
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竞争力。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让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多价值的知识,从而最终利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积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现,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追求,因此,个人知识管理实施应基于以下原则:
1.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根据自己拟定的学习目标,对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取舍,并时刻保持心思的敏捷,快速地吸收有用的知识。
2.知识存储与积累。包括知识分类和编目方法、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隐性知识的积累。
3.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个人要增长知识,就必须与他人共享。
4.知识的使用与创新。在综合的基础上创造信息和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
1.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分析。本系统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对个人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等过程进行合理管理,最终提高个人对知识的发掘和利用的效率。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所管理的知识主要涉及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形成、发现的各种知识及学习资源。本系统对这些知识不是简单的复制、集合,而是要在提取之后进一步对它们加以发掘、提炼,通过它们之间的关联而赋予它们更多的意义,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由于ASP具有几乎完美的面向对象语言技术、完善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对标准技术的完整支持等优点,本系统选用ASP作为开发工具。基于个人知识的存储量较小,以及对资料处理速度的要求不是特别高等因素的考虑,Access以其操作简单方便、兼容性好、提供口令支持等优点,我们选择ASP+Access组合来开发本系统。
2.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
(1)知识获取功能。此过程是将个人需求的信息收集、保存、积累起来,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它包括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如电子文档资源、纸介文档资源(通过扫描)、语音资源、图片资料、数据库记录等的采集、编辑,然后收集到知识数据库内进行分类整合。它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取知识,一是对现有的一些显性知识的采集,如通过收集学校、教育界、学术界现有的研究资料、课题资料、学习资料及其他资料,并创建电子文档输人到知识库。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知识的过程能学习和强化知识。另一方面,来自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捕获,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经验、学习创新、学习心得、研究启发等的分类、分析和提炼,形成有价值的知识并录入到知识库,这是个人知识的转化过程,若不能有效地管理起来,极有可能产生部分遗失。
(2)知识利用功能。知识利用是整个知识管理过程的目的。由于知识信息数据有时是很难剥离开的,数据通过和其他数据联系和组织起来变成信息,当信息被分析、与其他的信息相联系、比较时而变成知识。因此,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可反复查阅相关内容,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比较,变成新的知识,吸收利用,并通过实践加以创新。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知识才能不断更新,创造价值。而知识的更新又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进程,从而体现出知识的无穷价值。
(3)知识共享功能。知识共享是将个人知识同外界,包括学校、学术界等进行知识交流、共享。通过共享交流,使个人知识得以积累、更新,也使学校、学生之间得以共同积累,并共享知识。此功能通过将知识以多种公用文档格式的导人导出来实现。
(4)知识创新功能。知识创新是施行知识管理应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应当来说,个人知识的创新主要是在个人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的,知识创新是发掘个人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从根本上说主要是针对个人的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也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因此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系统才能提供知识文档管理、知识获取、知识搜索、知识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巩固,强化知识,创新知识。
3.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块。笔者所开发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块如图1所示,系统遵从B/S、多用户并发模式,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整理和积累,而且还可以成为一个知识交流、共享的平台,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
图1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块
三、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
1.操作流程。笔者开发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需要使用在本系统注册的用户名、密码登录,通过后即可进行相关的操作,操作完毕之后,退出即可。
2.个人模块。个人模块里面主要分三部分:内部通知、网络记事本、个人记事本。网络记事本对内容进行了分类,便于浏览,任何用户都可以在里面发贴;内部通知实际是一个公告栏的作用,一般由管理者定期更新通知;个人记事本,相当于自己的电子日记本,当然,在这一模块里,还可以上传视频,特别有利于英语的学习。
3.公共信息。公共信息模块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模块,主要有对常用电话、网址、手机号码等整理,同时可以实现对全国各地区的邮政编码、手机号区域、IP地址、日历的查询。
4.交流中心。交流中心包括BBS、讨论中心、软件下载等。交流中心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另一方面也提供一个和别人交流的平台。讨论中心是一个虚拟的会议室,这个虚拟会议室可以由任何用户发起会议,发起一个会议主题后即可开通会议室,然后每个用户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你认为可以的时候就可以结束会议,不受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就可以轻松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5.个人助理。个人助理包括个人通讯录、日程安排、修改资料、个人档案等。个人助理虽说是一个私人空间,但有很大的用途,相当于秘书的作用,它集通讯录、备忘录、档案袋于一体,让你有计划、有目的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6.个人信箱。个人信箱包括公共信件、写邮件、收邮件、发邮件、回收站等内容。笔者在设计这一模块时参照了Out Look和Fox Mail的两个邮件接收系统的功能,使用者就可以任何地方任何时刻接受自己的邮件,而不需要受网络邮箱性能的干扰,还有效的避免了垃圾邮件的散播。
7.超级管理。超级管理实现了对数据源的管理,包括有网络记事本管理、个人记事本管理、用户管理、视频管理等内容,它起到的是一个总指挥官的作用,是对前面模块的一个系统的管理,还可以在这里根据实际需要填加相应的模块。
8.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模块包括广告管理、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压缩、技术支持五个内容。系统管理相当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有了它的支持和保障,我们的系统才可以健健康康的“长大”。
个人知识管理就是有目的和有意识地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 逐步建立与完善个人的专业知识体系, 整合与补充自己的信息资源, 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与竞争力。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个人知识管理对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生涯的成功是极端重要的。
参考文献:
三七是名贵的中药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七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也经常出现大幅度波动。历史上,三七价格出现过多次的大幅度涨跌,直接原因是人们在三七价高时盲目扩大种植,而在跌价时不惜血本抛售。从根本上看,三七价格大幅度涨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不透明和交易手段落后造成的,因此,推进电子化交易是三七流通的必然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三七规格品种分类太多,价格体系复杂给三七电子化交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电子化交易要求交易品种标准化,通过大量交易客户进行集中交易达到发现价格的目的,而太多的规格品种则会造成交易的分散。因此,以两种规格品种为代表,通过一定的关联关系确定其它品种的价格,对于促进三七电子化交易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法研究三七各规格品种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试图构建一种价格关联标准为买卖双方提供价格指导。
虽然目前尚未有学者对三七不同规格品种间的价格相关性做过具体的分析,但国内已有了不少研究价格相关性的成果。如:刘秉乾 在《我国金属期货与现货的相关性研究》中,采用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我国铜和铝的期货与现货进行了研究;孔红丽、刘磊 根据有关方面的数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定量分析贵州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与贵州省经济增长之间关系。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参考,我们采用了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一元回归模型,并对这些回归方程做了残差分析,定量地分析了各品种三七价格之间的联系。
二、实证分析
1.数据处理及各三七品种的价格走向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是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文山三七交易市场各三七品种的交易价格,对缺失数据的处理是:如果数据有缺失,我们直接删除整行的观测值。我们共有243个样本。然后主要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和利用经济学软件Eviews 分析各三七品种价格间的关联。
为了降低数据的异方差性但不改变数据的趋势性,需要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故接下来我们研究的数据皆是变量的对数形式。
2.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检验变量序列是否平稳,即是否具有单位根。我们一般常用ADF检验方法。本文采用含有截距和时间趋势的ADF单位根检验变量的平稳性(表1),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检验变量中ADF值都小于临界值,则可以认为该序列没有单位根,是平稳的序列。运用Eviews6.0对各变量的单位根进行检验,结果可从表1反映出来。
从表1可以看出,在1%的置信度下,各个序列均为平稳序列。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前面的平稳性检验中,我们知道各种三七品种价格的序列为平稳的。下面我们对它们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鉴于篇幅有限,我们只对部分变量的对数进行检验。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1%的置信度下,概率P值0.0012小于0.01,所以拒绝原假设“40头三七的价格不是20头三七价格的因”,即40头三七的价格是20三七价格的因。同理从上表又可以看出20头三七的价格也是40头价格的因,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对其他的变量进行因果检验,得到类似的结论。
4.各品种的三七的价格的回归方程及分析
鉴于篇幅有限,我们只给出了其它三七规格品种价格与40头三七价格的函数模型(函数均化成了指数形式),所有的函数取值范围都为(x>0,y>0)。
注:其中为40头三七的价格,为其他各品种的三七价格。
结果分析:
对于拟合优度r2,其一般取值在0与1之间。其越接近于1,就说明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点的拟合优度越高。而在上述所得的回归方程中,拟合优度r2值大多数都大于0.9,说明上述大部分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都很高。
在上述回归方程中F统计量下的P值均为0,故在1%的置信度下,上述模型均可以反应各种三七品种价格之间的关联性。由于eviews软件只能精确到四位小数,此时为了更好地反映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最好参照F统计量的值。在Prob(F-statistic)均为0.0000的前提下,F统计量的值越大越能说明回归系数与零有显著差异。此外在一元回归分析中,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和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作用是相同的,两者可以互相替代。因此,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即函数模型恰当。
5.残差分析
在此,我们仅对以40头的三七价格为自变量,毛根的三七价格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 的残差做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
(1) 分析残差序列是否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
我们用eviews6.0得到了该方程的残差序列的基本统计特征:平均值为-4.80E-16,JB统计量为21.54477,以及此时其对应的概率为0.000021。
原假设为时间序列服从正态分布。在原假设下JB 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2的卡方分布。以检验水平1%为例,对应的临界值为9.21,即P(X>9.21)=0.01。若计算的JB>9.21,则拒绝原假设,分布不是正态分布。否则接受原假设。在Excle中输入chiinv(0.00002,2)得出自由度为2,概率为0.00002的临界值为21.64,由图2中的JB 统计量和其对应的概率值知,该残差序列的分布与正态分布无显著性差异。所以残差总体上服从以0为均值的正态分布。
(2) 残差的独立性分析
残差的独立分析可以通过绘制残差序列图实现。我们用eviews6.0对其残差进行绘图,发现残差随着时间推移无规律性的变化,因此该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
(3)异方差性分析
回归分析中,要求残差的方差是一个常数,或者说,不受自变量取值水平的影响。如果残差的方差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称这一现象为“异方差性”。
首先生成残差平方序列e5,然后绘制其散点图。发现残差平方项e5的散点图主要分布图形中的下半部分,少数几个值起伏很大。所以残差的方差不为一个常数,模型很可能存在异方差。由此说明我们的原始数据中存在着奇异点。
三、结束语
本次研究利用统计计量方面的理论尝试研究出三七各品种价格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得出了一系列三七品种之间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为纯理论性的模型,三七交易者们在实际交易中可以适当参考。
我们旨在建立一种标准,来为三七行业服务,促进三七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此对给予本次研究大力支持的云南省文山州三七特产局等一系列单位表示衷心感谢。(本文数据来源于文山三七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作者简介]刘子真,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统计系教师,湖南 长沙410075;李晓松,供职于北京邮电大学宣传部,北京100876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026-05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进入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的时期,这种举世瞩目的发展,在物质形态上带来了经济财富的迅速增长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变化。为了研究和评价居民生活质量,首先需要有一种标准,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背景,建立能评价与研究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然后选择科学的方法在统一尺度下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二、生活质量的定义及指标体系的结构
生活质量(Qnality Of Life,QOL)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ogbern,1933),当时作为一个社会学指标使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探讨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不仅包括生活的物质层面,还包括非物质层面,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质量研究理论。文章将生活质量定义为:在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上,社会提高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包括居民对自身及其社会环境的认同感。
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生活质量的研究非常关键,当前,经济物质因素在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物质基础应该是我国生活质量研究的重点,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数据的可取性,最后选取经济、社会、能源与环境三大类指标作为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图1):
经济方面主要包括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两个一级指标。其中居民收入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总收入、平均劳动报酬、人均GDP四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具体评价。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不仅决定着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还制约着人力资本的投资,最终又会影响到收入水平本身的提高。居民消费中包括人均消费性支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水平3个二级指标。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是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人们的生活需求满足程度如何,最终就是看他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结构。
社会方面主要包括人民生活、城市建设、教育状况、卫生状况和社会服务保障5个指标类。人民生活指标主要包括居民家庭平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城市建设指标包括各地区建设总规模、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燃气普及率、城市用水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8个基本指标。教育状况指标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数、小学每十万人在校生数、初中每十万人在校生数、高中每十万人在校生数、高等学校每十万人在校生数、教育经费6项指标。卫生状况指标包括卫生机构数、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数两个指标。社会服务保障指标包括失业率、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社区服务单位个数、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项二级指标。
能源与环境方面主要包括人均水资源量、无害化处理能力、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5个二级指标,良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既是生活质量本身的内容。又为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有效保证,同时也为提高后代人的生活质量创立了条件。
三、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
(一)数据准备
文章在实证分析中采用的指标体系数据全部为2007年的统计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
在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所使用的47个指标中,大部分指标为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反映的情况越好;也有部分指标为逆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反映的情况越差。因此在进行综合评价前,必须对逆向指标进行反向转化,以确保全部分析变量的正向性。
(二)综合评价方法
1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时,可以在保持原始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基础上消除其间的重复信息,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在加权计算生活质量的综合得分时,其权重由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避免了主观化处理带来的人为干扰因素。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或样品)的相关系数矩阵(对样品是相似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相关(相似)关系,但在这里,这少数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观测的,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或相似性)的大小把变量(或样品)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或样品)之间的相关性(或相似性)较高,但不同组内的变量相关性(或相似性)较低。
在因子载荷矩阵中各行元素的平方和即共同度,表示每个指标被各个因素所解释的变异数的总和,而各列元素的平方和则表示每个因子对方差的解释能力,即方差贡献率。方差贡献率大,则说明该因子所包含的信息多。对于每个变量都有若干个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对各个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属客观赋权),就得到每个变量的综合得分。
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往往希望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变量,以期望对问题有比较全面、完整的把握和认识。多变量、大样本的数据无疑会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据采集的工作量和问题分析的复杂性,而由于构成文章中居民生活评价指标体系的47个变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各类信息,而综合指标之间彼此不相关,即各指标代表的信息不重叠,因子分析法可以将多个实测指标转换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而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对生活质量的数据处理采用二阶段因子分析,首先进行因子分析,生成各地区因子得分,再以第一阶段因子得分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生成各地区的综合得分Z=0.56163z1+0.23487z2+0.12322z3。其中:
表1就是我国各省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综合排名。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排在后6位的分别是黑龙江,贵州,宁夏,甘肃,,海南。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去上海北京工作生活,而农民工也比较喜欢选择广东浙江这些地方去打工,这
说明我们的排名和实际是相符的。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1名的北京得分达到了18点多,而最后一名的海南得分是8点多,其中分差之大也说明了这些省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能源拥有不协调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对象间的相关程度进行类别的聚合。在聚类分析中。通常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分为Q型聚类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两大类。Q型聚类分析是对样本进行分类处理,可以综合利用多个变量的信息对样本进行分类,分类结果是直观的,聚类谱系图非常清楚地表现其数值分类结果。R型聚类分析是对变量进行分类处理,不但可以了解个别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亲疏程度,而且可以了解各个变量组合之间的亲疏程度。本文使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31个地区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聚类分析。为了将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就需要研究样品之间关系。一个样品可以看作P维空间的一个点,并在空间定义距离,距离越近的点归为一类,距离较远的点归为不同的类。
应用SPSS软件的Ward离差平方和法,对全国31个不同地区进行聚类分析,其中样本之间的距离采用欧氏距离法,得出我国各地区居民生活质量水平聚类谱图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可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六类,第一类为北京和上海,第二类为福建,重庆和天津,第三类为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第四类为江西,陕西,安徽,广西,湖北,四川,河北,辽宁,湖南。河南,第五类为山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贵州,甘肃,海南。宁夏,云南,新疆,青海,第六类为。
(三)综合评价的结论
从以上对2007国31个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综合评价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综合排名的总体情况来看,经济增长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物质前提,但却不是评价居民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由最终的因子得分排名表可以看出,通过进行最后的二阶段因子分析,排名前6位的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排在后6位的分别是黑龙江,贵州,宁夏,甘肃,海南,。得分最高的几个地区均为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政策优势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而得分最低的地区则大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而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分差达到了28分之多,这说明了我国各个省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存在这很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能源拥有不协调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2 从聚类分析来看,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上表现为东部较好、中部偏差、西部落后,这与人们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根据聚类树形图,可以将全国31个地区分为六类,第一类为北京和上海,第二类为福建,重庆和天津,第三类为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第四类为江西,陕西,安徽,广西。湖北,四川,河北,辽宁,湖南,河南,第五类为山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贵州,甘肃,海南,宁夏,云南,新疆,青海,第六类为。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类为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第四类为中部地区,第五类为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长远的关系,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得以绵延的基本保障,只有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具体表现在发达国家的生活质量通常比发展中国家更高,而在同一个国家中则表现为发达地区的生活质量比不发达地区的生活质量高。此外,因为其独特的高原地形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自成一类。
四、结 语
根据前面的实证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地区生活质量的好坏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环境和制度等因素协调发展的体现。
在经济方面,通过两阶段因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良好的经济环境是良好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我国东西部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直接影响着我国东西部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所以,东部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就可以将居民生活质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在城市建设方面与教育方面,一些经济发达省市的政府部门对城市建设及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高,导致很多省市城市设施建设及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这些省市应提高对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为居民提供完善的城市设施并且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在社会保障方面,从两阶段因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服务保障在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所以,我国各省市在社会服务保障方面都应做出进一步调整,建立完善、统一、管理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的救济制度,使社会的每个人不论是否就业、也不论是何种经济成分的从业人员都能获得相同的保障和社会救济。
在环境与能源方面,我们应在发展的同时,推出一系列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政策与举措。我国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与资源的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其他矛盾始终是一个较为核心的问题。从实证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很多省市存在着资源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并且有许多不利条件。人口增长过快,大规模人口迁移与空气污染都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冯立天,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风笑天,林南,等,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23-02
[作者简介]王剑平(1955―),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柳见亮(1984―),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2013年,山东省开始开展职业教育分段贯通培养的试点工作,在全省8所中学、11所高职学校和12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了“3+4”(中专3年+本科4年),“3+2”(高职3年+本科2年)培养模式试点;2014年在22个点基础上,扩大到了50多个,从实施效果看得到了广大考生和家长认可。录取分数线均超过了高考当地普通高中分数线和山东省二本分数线。山东科技职业学院2013年作为首批试点学校,开办了“3+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4年开办了“3+2”机电一体化专业试点本科,最低投档分数全部超过二本最低录取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推动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认为“3+2”(高职3年+本科2年)分段贯通的内涵建设核心是课程体系衔接、培养模式贯通、评价体系融合,如何打造这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特色,是目前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共同课题。
一、分段贯通培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衔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一)分段贯通培养旨在打通职业学校学生生涯发展成长的通道
高职“3+2”分段贯通培养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创举,实现了大专职业教育到应用本科的贯通培养。一方面“3+2”分段培养的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可以提升学生的学历空间;另一方面是多数学生选取了应用性技能型人才需求专业学科,符合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到扎实的应用技术和技能。 可以说今后“3+2”分段培养模式的发展重点将转向内涵建设。
(二)分段贯通培养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层次化是决定性因素
“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实施以来,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在两阶段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衔接上课程内容重复和缺失并存,导致了教学资源浪费,学生学习时间无效占用;二是课程考核标准要求和考核方式不能有机衔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不能连续提升,使“3+2”贯通分段培养模式优势难以体现。其原因在于在强调贯通的同时,忽视了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差异,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层次化课程体系,因而忽视了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贯通培养对人才层次的不同,使两个阶段存在分隔式的培养状态,导致了课程体系衔接遇阻。
二、“3+2” 分段贯通培养的关键是培养模式贯通
(一)“3+2” 分段贯通培养的意义
高职“3+2”职业教育模式属于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它应以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职业标准为纽带,高职与本科共同根据职业人才岗位需求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在分别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交流对接各自学段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及管理的经验教训,及时总结修正教学实施方案,共同完成特定专业的高端技能型职业人才培养工作。 分段贯通培养的意义在于打破了过去职教只能到高职、专科,不能直通本科的瓶颈,建立了上下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建立了与普通教育并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
(二)“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的特征是人才培养层次化
“3+2”模式破除高职专科人才分层受阻的缺陷,让更多有能力、有个性的高职毕业生直升本科院校进一步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使其成为更高层次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实现了高端职业人才层次化。因此,层次化培养是“3+2”职业教育模式的本质要求,不仅需要课程体系,还必须通过人才层次化培养措施反映出来。
“3+2”职业教育模式其职业要求具有相通性。人才层次化培养的本质是要能够区分两个不同要求阶段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职业发展标准等的不同,不仅要使两阶段课程体系有机衔接,也要使两阶段培养模式有机衔接,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模式层次化的特征,以此引导教师深刻认识“3+2”人才层次化的不同要求,使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实施得到保障。
三、高职“3+2”分段贯通培养的保障是评价体系融合
(一)制定“3+2”不同阶段相衔接的人才评价标准
人才评价体系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培养目标出发,衡量人才培养效率的主要依据。在“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中,两个阶段相互衔接的人才评价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课程标准就没有课程评价,要分别建立高职与本科的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标准。标准是人才评价体系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必须通过课程标准评价途径保证“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评价体系是课程标准教学的指南,人才评价体系能对教师的课程进行引导,保证两阶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得到落实。因此,只有建立起两阶段既有不同要求又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才能保障“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同时,要严格教学质量监控,建立高职专科与本科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监督组织,制定专门的监控制度。
(二)高职“3+2”分段贯通培养评价标准的递增、层次和贯通性
递增性是指两个阶段教育对同一种技术技能或者同一专业学科知识掌握具有高低和多少的递进关系,也就是说高职阶段的要求稍低,而本科阶段的要求较高;层次性是指高职三年与本科二年两阶段培养目标应该体现不同层次的人才规格和要求,也就是说高职阶段体现为中高端技能人才的层次规格和要求,而本科阶段则应体现更高层次高端技术应用与技能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规格和要求;贯通性是指某专业培养目标以专科为起点,达到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培养目标。只有充分体现“3+2”两阶段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的递增性、层次性和连贯性,才能建构高职科与应用本科贯通衔接的教学内容。同时,要建立升学选拔机制,“3+2”高职学生直升本科阶段,为确保教育质量,对“3+2”高职学生升入本科阶段必须建立考核选拔机制,通过考核升入本科继续完成后两年学业。
(三)高职“3+2”分段贯通培养更需要深化校企合作
“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时间较长,为实施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实践教学时间,校企合作不是仅仅让学生到企业实训、顶岗实习,而是通过校企合作推进教企融合,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统一建立一个行业、企业平台。通过省级政府机构协调组织,主要是支持行业和企业与院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专业教学联盟、产学研技术中心等多种校企合作机构组织,指导和支持高职院校、应用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培训“双师”素质教师、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任教,培养“3+2”企业冠名班等,使企业真正关注和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同时,学校也应关注企业生产,将企业文化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标准引进课堂,把员工要求和标准直接纳入课程中,使学校和企业成为育人共同体,校企共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建立高职、本科实训基地共享机制,有利于优化办学资源和提高实训设施利用率,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3+2”高职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必须在功能上满足相应的技能训练、生产顶岗实习和研发性实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谢肖力.“3+2”高职教育两段式衔接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42.
LIN Xue-yun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qing 3503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computer application of the popularity of the use of computers for undergraduate, graduate thesis management is imperative. Most of the current paper management system need to be completed by hand, low efficiency, especially in paper format, if through human inspection fee will be a tedious and time-consuming task of God. Therefore, research paper format, intelligent inspection system, to achieve and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that he is a great value and use value.
Key words: smart check; ASP.NET 2.0; SQL Sever
随着越来越多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如何以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提高论文问题流通信息的反馈速度,降低库存占用,提高师生间交流、指导的效率,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论文管理带来了新的力量,通过在线论文管理系统对学生论文进行管理,尤其是对于论文格式检查方面,不仅使学校摆脱了人工管理固有的一系列弊端和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师批改论文的效率,因此论文格式智能检查系统有他存在的历史性的应用背景。
研究论文格式智能检查系统,主要目的就在于最终开发一个在线论文管理网站,提供给指导老师、学生之间进行论文管理、指导、互动的一个平台,代替人工管理,更高效的完成任务。
基于开发网站的需要,在ASP.NET易用和强大的基础上,采用了Winxp+IIS+ASP.NET技术来设计网站,在开发工具上选择了Visual Studio2005.NET开发平台,在开发语言上主要使用了C#.NET语言,在数据库方面 采用了SQL Server2005数据库,并采用数据存储过程技术。
1 论文格式智能检查系统
1.1 根据网站开发的目的进行分析
按照系统开发的基本观点对网站进行分解,从内容上做如下划分:
用户群种类:一是指导老师,二是教务处人员,三是应届毕业生,四是毕业论文评审专家。
功能模块应包括:
1) 个人信息管理模块;2)论文格式设置、检查管理模块;3)在线答疑/留言模块;4)学生论文选题模块;5)老师提供论文选题模块;6)毕业论文套表生成/编辑/查看/下载模块;7)论文格式检查/自动更正模块:上传要检查的论文,系统读取提交的Word论文,并与系统中的标准格式进行匹配,提示不符合规范的文字和段落,并可自动更正。检查的格式的正文及各级标题的字体、大小、行距,表格的表头及表格,页面大小、页边距、页眉页脚、装订线位置。8)毕业论文结束时,评审专家根据论文评审结果填写相应的评审意见表,答辩后填写答辩情况表并依据具体情况给予成绩评定。
本文主要介绍论文格式智能检查这一块。
1.2 系统网站主页为论文管理系统的登录界面
应根据不同用户群的登录用户名和密码的不同,跳转的相应的功能实现和配置的页面:论文格式设置模块主要包括指导老师对于段落设置、页面设置和说明三个功能进入到格式设置页面。
为了与其他页面匹配,论文格式系统首页是由母版页DefaultMaster.master构成的,再加上控件ucFormatSetting.ascx构成的。
1.3 具体设置
段落设置: 对段落的对齐方式,左右缩进,段前、段后间距,行距,字体大小,类型,大纲级别,特殊格式,度量值进行设置。如图1。
右上方的大纲级别分别对 “正文”,“标题一”,“标题二”,“标题三”,“标题四”,“表格”,“表头”进行设置。
页面设置:对上下左右页边距,装订线长度,装订线位置,纸张大小,宽度,高度,页眉页脚,垂直对齐方式,文字排列,栏数进行设置。如图2。
说明:指导老师对段落以及页面进行设置,学生对应其设置修改其word版本的格式,匹配设置,统一管理。
1.4 检查论文格式
学生论文格式的检查,应按教师所要求的论文格式进行编辑,否决检查报错,不予上传,并说明原因,如果正确,成功上传论文,并保存在指定文件夹中统一管理。
使用语言:C#
母版页: DefaultMaster.master
代码位置: frmCheckPageFormat.aspx.cs
继承: frmCheckPageFormat
页面名称: Untitled Page
使用控件: UserControls/ucCheckPageFormat.ascx
如图3、图4所示。若论文格式有误,则在下方的检查报告中显示错误,并提示修改方法。
2 小结
本系统研究实现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的实现毕业生和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上的沟通,合理的利用网络沟通的方法,达到较高的互动性和更及时准确的回复。但因为每个高校对本科生、研究生,此外对于文科理科的论文格式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对于该系统的功能完善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如何针对文科生、理科生的不同导入不同的论文格式等等这一类问题,即对系统的全面性考虑的不完整性,所以必须对该系统的功能不断加以研究,不断的维护网站,不断提高网站的全面性,力争在日后实际应用时能成功的取代目前手动的管理方法。虽然目前类似的管理系统还未普及到更大高校中,但我相信他是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的。除非如网络上所说取消论文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领.ASP.NET项目开发全程实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周礼.C#和.NET3.0第一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 John Sharp.Visual C# 2005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