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纯真与练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集OO二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眼释义?演
在社会上生活,处世经验“浅”,说明他被感染的恶习少;而如果谋事很“深”,说明他被污染也极深了。故而作为一个君子,不要一味地只追求做事的熟练通达;而忘记了抱朴求拙的涉世之道,与其装饰虚假,还不如诚挚朴实。
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不仅大自然遭到破坏,人自身的质朴纯真的意识也被虚假造作所替代了,这大概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的非自然化”和“人的非人化”吧。暴露真思想被视为幼稚,袒放真性情则认同粗野。虚伪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这个问题,在老子那里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他认为人要生活的幸福,必须恢复自然天性、赤子之真。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有深厚道德的人,就好似初生的婴儿一样,毒虫猛兽凶禽都不能伤害他,他精骨柔弱而握物牢紧,没有男女交合的意识,而生殖器却可以,这是精气旺盛的表现。他可以终日号哭而不会伤及喉咙,是和气达到极致的表现。精气旺盛与元气和谐是自然之常道,掌握了它,就是明智的,就可以达到养生延寿。反之,任性使气损耗精气,就会盛极而衰,是不合道的,无法达到天年,也就是这个原因了。
在《道德经》里对复归于朴的论述很多,第28章有:“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熏复归于朴。”
第20章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第23章有:“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需指出,老子只是在打比方。归于婴儿,抱朴守真,与婴儿的精神境界显然不是一回事。婴儿是未经世事,天真未丧,无知无识的混沌状态。成人的回归是一种超越,是一种精神层次更高的回归,是可贵的生命境界。用冯友兰的话来讲,婴儿的境界是一种自然境界,“复归于婴儿的境界是一种天地境界。”
?眼养生提示?演
《丹台玉案》是明末医学家孙文胤所撰。全书共六卷,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对调摄养生,所论颇详。孙文胤从小体弱多病,他自己钻研诸家医书,并非常注重调摄养生,成为著名养生家。这里节选他的《丹台玉案》中的养生诀之一:贵达诀。
“静坐观空,皆为幻景。死生大事,蝶梦泡影。达者视之,千古一瞬。何与天真,日月凛凛。”
一见面,大吃一惊:相貌平常、满身乡土气息的女孩子。很木讷,没读过什么书,也不太会人情往来,对周围工作人员,只会反复说:“谢谢。”口音比土豪还重。站起时手足无措,坐定后拘谨地玩下摆。如果委婉形容,就是国道旁小餐馆服务员的水准——还不是老板娘。人情练达、眼手身法都是戏的阿庆嫂,也是人,她差得远。
活动散后,土豪请饭,席间有位电视主持人,似无意似有意地坐在土豪身边,一个劲儿探讨高大上问题:“某总,您公司的愿景是什么?”又总结土豪发言:“某总与我想到一处了,人文关怀就是公司的灵魂……”
女神坐得远远的,这时突然对着主持人发话:“你下次过来,就住我表哥的酒店吧。”表哥?可真是一表三千年了,但比起某总,真是亲疏立见。话插得不当不正,替土豪当家作主的意思,和主持人的勾搭之心,都一样昭然若揭。这乡土版的金枝欲孽,令我等无关闲人都隐隐偷笑。而土豪,明显更吃这一套,对女神眉开眼笑,对主持人若有若无敷衍一下。 土豪这审美……主持人当然也是庸脂俗粉,但至少是枚花瓶,细白胚,纹样细致;女神则纯粹是腌咸菜的缸,土瓷粗釉,笨笨的,合该在厨房后院落灰。我们都很纳罕。
我忽然心念一动,仿佛懂了什么。
四十年前,土豪还是个放牛娃,大字不识,村上也许有个小姐姐正读初中,十几岁,水葱般的年纪,脸蛋总是红扑扑的。小姐姐成绩好,长辈总爱开玩笑说她要当女秀才。
三十年前,土豪背着行李卷,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出来打工,队里也许有个做饭的女孩子,身世平常,无非就是:家里穷,孩子多,我是最大的,弟妹还要念书。一天累死累活,女工也当男工用,傍晚大家闲坐打牌,粗俗地说笑,女孩在看破破烂烂的旧课本,一本不知哪里捡来的《知音》——不要嘲笑这本杂志,里面有的是感天动地的传奇、普通人的可歌可泣,扉页总是一首诗。
二十年前,土豪初初成为小包工头,正值成家之机,也许相亲过并拒绝了这样一个女孩子:如果能够,我想娶书记的女儿;要不能,我得找一个吃苦耐劳的铁姑娘,家里活儿一把抓,也能一把菜刀打天下,抵御全世界。
读诗写诗的农家女,可能就是他理解与恋慕的美,牛粪上开出的一枝牵牛花,也有天然的泼生泼养,也有对文字的笨拙追求。多年来,可望不可即。神不必在庙堂之高,你触手不及就够了。
——读李冬梅文集《一个人的风景》
黄叶斌
在网络论坛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雨在风中飘”的作者。她的文笔总是以新奇和细腻的气息吸引和感染着读者,并且以版主的身份影响和繁荣着网友的精神生活。她,就是身居湖北十堰地区的年轻才女李冬梅。
《一个人的风景》,是作者前几年的一本文集。它分为“散文篇”、“小说篇”和“诗歌篇”三辑共56篇文章。这些篇章,大多是篇幅短小文字简练的千字文,但是,蕴含其中的思想含量和文学韵味,却是值得读者品味和体悟的精神佳肴。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指一种身心的逐渐成熟和练达,更是其对自我的认知深度和对世界的理解程度。本来,一个人的成长是一种必然,但是,成长过程中的速度和质量,却是因人而异的。它往往受到生活环境、社会制度、家庭条件、情感氛围、命运机遇、个人秉性、努力程度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调控,也有被动与主动之分、自发与自觉之别、糊涂与清醒之鉴,因而也就出现了世俗社会中人的命运际会的千差万别局面。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个体的人的成长经历,是否能够获得一种圆满的期待和舆论的肯定,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还是主观的内心的精神上的成长。( : )
作者的文集就是这种精神成长的回顾和记录,就是以女性的视角诗意的眼光观察并对话于世界的感动和感悟。从其内容上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个人生活履历的点滴扫描和理性反思,是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必备环节。一般来说,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去做这件事,似乎有点作秀之嫌和不能承受之轻。因为阅历资历才是值得咀嚼和回味过去的资格,可是,作者却做到了这一点,尽管有些勉强和肤浅。比如,对校园生活中老师和同学情趣、闹剧、友情的记忆;对年少时一人坐火车到玉林的流浪梦的新奇与破灭;对和尚化缘行为的理解与思考;对武当山石阶上拄着拐杖搬运沙子的民工所赋予的同情与怜悯;对“三省一条街”(河南、陕西、湖北)上的民风世俗的考察与体验;对网友和同事突然去世消息的惊愕与感叹;对童年纯真生活的美好追忆……这些身边所发生所经历所感受的一些小事、琐事、凡事,都是一种很好的精神营养剂,具有一种强筋补钙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
对大自然风物的诗意发现和诗性写作,是精神成长的外在熏陶和灵性感染。你看,对四季风华特点的体验和感受,作者是以一种触摸和拥抱的姿态介入的。寻春的旅游途中,农妇的善良和淳朴为春意普洒增添了艳丽的色彩;紫竹林中,邂逅挖掘紫竹入药却主动付钱的妇人,那份感动化为美好人格的升华;秋日下读书,追踪阳光脚步的情趣和遐思;雨夜漫步中,与纳兰诗情的对接和共鸣;冬日黎明中,追寻一份心情的宁静和纯洁,感受雪花飘舞的浪漫和自由;两颗向日葵的籽粒不同,领悟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哲理……这些以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篇什,大多是以独白的形式自抒心灵,并且在景物的美好熏陶中发现和衬托出人性的闪光点。这样的写景散文,能够与社会人生融入一体,与真善美的审美意蕴结合起来,就使得文章的感染力略胜一筹了。
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追忆和感恩,是精神成长的内在定力和激励魔力。看看她的文章标题吧:“母与子”、“老与小”、“一路上有你”、“相见不如怀念”、“相逢不语”、“花香满衣”、“三朵玫瑰”、“谁的手拭你的发”、“那永远的炮竹”、“红玫瑰和白玫瑰”、“品酒,读自己”、“东北水饺”、“温暖”、“邻居”、“我的山东网友”、“小妹”等等,都是一种真爱的柔情似水的表达,一种唯美理念的潜意识流露,一种怀念与感恩并重的情操演练。亲情,总是在日常生活的细微言行举止中储存发酵,在夜深人静或身心疲惫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其真正的滋味;友情,只有在坦诚交往中相互尊重与宽容,才可能懂得质朴和诚信的价值;爱情,只有在两颗心的激情碰撞与相互提升中,才可能获得灵与肉的无缝对接和情感的抚慰。作者的感受,总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亲历的人事,在沉淀和回味中寻找到一种心灵的慰藉与反省的超越。因而,作者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往往会给读者一种春风化雨的快意和静观彩霞的禅意。
1、节日,是漫漫日子的节点,是冗长时间的顿挫,是急迫人生的闲暇,是沉重劳作的喘息。日子漫漫,如无尽头的台阶,而我们,则在这样的台阶上攀爬,喘息,不死不休。这样无尽头的攀爬会使我们多么绝望?因此,我们需要在这样的漫漫台阶中标注出一些台阶,给它不同的颜色,甚至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质地,不同的功能,然后,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在此台阶上暂歇,传奇,宣泄,倾诉,哭泣,或者,歌唱。
2、世界上任何一朵野花之美都远胜珠宝之美。——圣经
3、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 忧伤、愤怒、焦虑、嫉妒等等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试图消灭它们,我们视它们为失序,我们由此想控制,以为控制的局面就是秩序。其实,真正的秩序是自由,是顺其自然,是活在当下。——克里希那穆提
4、有一种现象是有目共睹的,那就是与日俱增的暴戾之气。有鞋穿的人暴戾,光脚的人也暴戾。有鞋穿的人办法是压之、饿之,逐之、辱之;光脚的人的办法则是跟他同归于尽。双方各走极端,世人便有“精彩”的新闻好看。——柏杨暗夜慧灯
5、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杜拉斯
6、我对人类感到悲观,因为它对于自己的利益太过精明,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并使之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我们本可以有更好的存活机会。——寂静的春天
7、我牺牲了花在脸上的功夫,才赢得了心灵上的富足——听说有人每天要花半小时化妆,好吧,如果是我,我宁愿花半小时捏几朵粘土小花。我得感谢我父母,他们给我中等的容貌,既没有让我太丑成为笑柄,也没有让我漂亮到愿意去花太多维护维修成本。当然,也谢谢你们,你们都没嫌我丑——我知道你们审美标准高。——秋水
8、我假设自己是个女孩,会怎么看待我这样的异性作为恋人。仔细想了想,最后的结论,只能用一声叹息形容。——风鸣岬
9、对成功者而言,能够抛弃无用的东西是必须具备的能力。忙碌的人忙于任何事情,除了生活。——塞内加
10、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后会无期
11、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从一些电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活着、找乐……我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因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从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王小波
12、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每一个文化人一生的追求,而在网络上随便一搜索,便会出现成千上百个词条,告诉你要怎样成为一个优雅、有素质、有涵养的人,其实我觉得很简单,时刻牢记“谦虚、尊重、宽容”三个原则,便是一切完美攻略的前提。——逗号
13、“抱朴守拙,涉世之道。”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讲究做事的圆滑,而是要保持朴实、豁达的个性;深谙世事却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历经苍凉却不失纯真,才是最智慧的练达。生命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14、奢华和教养的分界点在哪里?一个向外——求胜。一个向内——求安。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相比,自然就倾慕奢华。无时无刻不在要求自己进步,自然就有了教养。一一罗胖。
15、有时候坐在客厅的沙发,回过头看到媳妇在厨房边炒边偷偷尝锅里的菜,居然还是有些心动,会忍不住有想再娶她回家一遍的冲动。()可男人嘛,无聊的时候心里也会偷偷想,也许娶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回来也不错。但很快就又到了饭点,她一喊“开饭啦”,这个想法也就烟消云散了。——怪盗江
16、读书就是将别人的思想变成一块块石头,然后建筑起自己的思想殿堂。——培根
17、我没时间去恨,因为坟墓会给我作梗,而生命又没有丰厚到,我能怀恨终了。—-狄金森
18、若使只眷念家园纯美,那是涉历有限,鉴赏欠精,待到每块陆地都好像自己的国土,就快要成为强者了。随后将整个世界看作淡漠异乡,庶几乎形而上上,炉火终于纯青。——木心伪所罗门书
19、爱情的厌倦期就如大师言中的酿酒期,果子在黑暗的坛子里,没有阳光,没有充足的空气,每天经历着发酵,彼此都想逃离。如果因为无法忍受在中途掀开了封口,结果只能得到一坛酸水。厌倦,是自然的。试想,婚姻图的不就是在无数的平淡的日子能有激情和浪漫吗?如果每天都有激情,我想那一定是换人了!只要我们坚守,在厌倦期积极地去做好自己,用一种好的方式去对待对方,等到过了这段时间,我想坛子里一定是浓郁醇香的酒而不是醋!——子易
20、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的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读书,影响潜在,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处事等各个方面。——周国平
关键词:《蕙风词话》;《人间词话》;创作论
创作论的概念十分含糊,他大致可以与词人本人的词学观相辅相成,但在实际的创作中,词人却可能违背于自己的词学创作观,与自己崇尚的词学标准相悖。词学创作论是从词作产生之时开始发源,并且指导词人的创作内容与表达风格,对文学创作提出了细致具体的要求。
1 从创作的主体看
创作的主体,实质也是抓住创作的起源。词人对创作灵感的寻求是不遗余力的,所谓“情发于中而行于言”,而灵感、性灵之说又是十分玄妙的,对灵感的解释只好依托于外物,与学力、与景物生发、与人生阅历等相联系,这样也为求学之人指了一条明路,似乎通过多读书、多感发于外物就可成就优秀的文章,实际上这样的解读方式是对“灵感”本身的消解。灵感既不可抹去他本身具有的神性,也不可与现世割裂的产物,是历史与环境作用的结果。
而究竟创作起源于何处,《蕙风词话》和《人间词话》给出了不同的阐释:
《蕙风词话》:“词中求词,不如词外求词。词外求词之道,一曰多读书,二曰谨避俗。俗者,词之贼也。”又有:“填词要天资,要学力。平日之阅历,目前之境界,亦与有关系。无词境,即无词心。矫揉而强为之,非合作也。境之穷达,天也,无可如何者;雅俗,人也,可择而处者也。”
这里提到的词外求词,注重作词之外的世界,其方法为多读书和谨避俗。多读书终有天可达到学力与境界的融合,谨避俗即是人有力区别雅俗,择而处之。同时况周颐又十分强调“吾心”,“吾心”即“词心”,从心中流淌而出的真意是受到“风雨”、“江山”的感发,感到所谓“万不得已者”,即人与景物的关系常有一种相磨砺,自然之景所呈现的必然的样子,这种自然的天性或顺己志,或逆己志,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说,“物各有性,顺其性而恰有当于吾心;违其性而强以就吾心;其性有必不可逆,乃折吾心以应物。一艺之成,三者俱焉。”而况周颐也指出了“吾心”来自书卷,正如《沧浪诗话》“别才非学而必多读书以极其至。”
而在《人间词话》中:“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以及为词人所长处。”“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此处,王国维的观点认为,写词要有“赤子之心”。而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环境中,孕育了忧郁、细腻、纯真的情感,即所谓“赤子之心”。而又将宋道君皇帝和李后主对比之后,力推李后主是有推己及人的担当之心的人。而李后主的成就之高,不仅仅在于他的情感是承担着天下的愁苦,更在于他自身的悲剧性,他自身经历与词学创作所给人的动人力量,即所谓“以血书之”。而王国维对词人的要求也是具体的,认为如果是客观描摹的诗人,要多阅世。主观的诗人要保持真性情,不可多阅世。阅世包括读书与阅历,而词作为主观抒情的表达,阅世浅反而见真性情。
此二人的共同点是都发现了“词心”的存在,也都注意到外在境界与自身的关系。王国维比况周颐深入的地方在于他能够“发明本心”,将“吾心”降落于情真意切之上,而况周颐还是将“词心”玄妙化了,在达到的途径上,继续提出要多读书、多感于外物才能练达文章。况周颐认为“多读书、谨避俗”是词境界高的必要途径,而王国维则认为性情真,文章方有内涵,我们需锻炼的并非一概而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是注重内在性情的培养,保持真挚的情感,抒写真意,便可成就好文章。
2 从创作的要求看
创作论观点的核心便是如何创作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而词学观的实质也是对至高艺术的追求。
《蕙风词话》的主要词学观点是“拙、重、大”。首先与“拙”相对的是“巧”,文章工巧便是强调对文辞形式的雕琢,而况周颐推崇“拙”,实质便是推崇自然不雕饰的文字,认为“词忌做,尤忌做得太过,巧不如拙,尖不如秃。”。其次是对于“重”的阐释,认为“填词先求凝重。凝重中有神韵,去成就不远矣。所谓神韵,即事外远致也。即神韵未佳而过存之,其足为疵病者亦仅,盖气格较胜矣。若从轻倩入手,至於有神韵,亦自成就,特降於出自凝重者一格。若并无神韵而过存之,则不为疵病者亦仅矣。或中年以後,读书多,学力日进,所作渐近凝重,犹不免时露轻倩本色,则凡轻倩处,即是伤格处,即为疵病矣。天分聪明人最宜学凝重一路,却最易趋轻倩一路。苦於不自知,又无师友指导之耳。”;对所谓“大”,《花间集》欧阳炯《浣溪沙》云:“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自有艳词以来,殆莫艳于此矣。半塘僧骛曰:“奚翅艳而已,直是大且重。”苟无《花间》词笔,孰敢为斯语者。”这里可以看出,况周颐对“大”的阐释为“大且重”、“大气真力”,以《花间集》论大,一反欧阳炯对《花间集》“轻倩”的定位,其质直情真,不同于矫揉造作的之词,感情深厚是其背后“大且重”的支撑力量。
我们可以看出《蕙风词话》所推崇“拙、重、大”的文学气质,是经历一番深沉沉郁的历练后,脱颖而出,表现为淳朴自然又不失厚重感的。
《人间词话》对词的高下之判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但他在论词的高下时常用的词有境界、气质、品格、神韵等词,如有条目云“词之雅正,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妓之别。”
又有“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这些词看似是相近又不可区分的,似乎觉得王国维对于这些判别词本身也是含糊不确切的,境界与气质和神韵的区别在哪里?在我看来,王国维的境界之说在于物与我的融合,这不同于气质与神韵的完全发乎于中,如同灵感一样是玄虚的,好的境界便是自然之景与人真挚情感的结合,而非内在情感的宣泄,也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清丽晓畅。总结来说,王国维对词作创作的要求便是情真。《蕙风词话》言:“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所表达的与王国维此处对境界的看法是一致的。
放在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晚清四大家推崇,将隐晦幽深的词放在词学的高位上,这在文学史是一个短暂而又偏激的时期,而王国维力求这种评价标准,不谈词的优劣,转而谈词的“隔与不隔”实际上是间接地纠正了词坛的风气,重新建立一种文学批评的视角。从这个角度看,王国维作为当时的新派,是有积极意义的,虽然他的《人间词话》中有许多不严密之处,但我们能从他突破框架的洒脱中寻求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真意,这也是我们对于古人之理解与同情之处了。
参考文献:
[1] 况周颐.蕙风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