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母鸡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尽管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有所不同,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点是相同的,对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教学设计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对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前精心设计的教学预案,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前的设想基本上都包含在教学设计中,所以教学设计的方案一旦形成并付诸于课堂教学,就必须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对数学教学起到指导、约束及控制等作用。二是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教学设计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提供了现实的结合点,它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明确的教学实践指向。在成型的教学设计方案中,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被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环境的调适、教学媒体的选择及教学评价手段的实施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内容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此外,教师应把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等融入到整个教学设计中,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设计特点,优秀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师创造出来的。
二、数学教学设计的关注点
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数学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不论是哪一层次的数学教学,都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四个目标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2]。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关注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材编写意图及教学方法等。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与指向,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教学中师生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教学效果和标准。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内涵清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相互协调,要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不能形同虚设。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往往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不恰当等现象。例如:教师对一些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把握不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合教学实际。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显得空洞无物,存在套用新课程理念,流于形式的现象。在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性。要注意所学内容与其他数学内容的联系,正确处理好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相互关系。二是全面性。新课程对数学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三维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对过程目标的关注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特别关注新课程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三是现实性。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当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避免目标过空、过大,无法实现的现象。
(二)学生的学情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目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做好学情分析:一是分析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即要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及学生的智力、能力、个性心理特征等,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使新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原有的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二是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某公司的股价走势图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函数单调性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因为股价走势情境包含学生所不具备的一些股市专业知识,以此作为本节课的教学情景不妥,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等。三是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和可能出现的困难点。有些教师认为,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数学例题和数学练习的设计,教学设计时省略了概念生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将主要教学时间安排在例题和练习的教学上,这样的教学设计存在轻知识生成、重题型展示和解题训练,追求一步到位的问题,由于教学要求过高,对学生学习人为的设置了障碍,更谈不上学习上的兴趣点等。
(三)教材编写意图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这样才能有效的使用教材,达到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对教材的背景进行分析。数学教学活动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知识背景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教材的背景分析,主要是分析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以及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等。其次是对教材的功能进行分析。分析这部分数学内容在整个数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包括智力价值、教育价值和应用价值等。三是对教材的编写特点进行分析。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研究教材的设计特点,力图使每个细节都能充分体现教材的设计特点。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采取以问题为主线的方式进行编写,这样对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是十分有利的,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升华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学设计基本的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是教学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数学教学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从教学的指向和最终目标来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不能代替学,教师的教必须促进学生的学,“为学而教”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定要贯彻“为学习设计教学”的基本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的组织方式”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依据学习任务的类型来选择教学策略,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营造一个能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有利于新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存在一个误区:教师只要把教学内容讲清了,学生也听懂了,认为所学的知识就掌握了,这种认识的误区就在于教学设计遵循的是“为教学设计学习”的理念,强调了教师按部就班地规划并实施教学系统,学生则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地接受知识。波利亚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但学生想什么更千百倍的重要。”教师若只注意题海战术,不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把学生训练成解题的机器,学生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那么,教学活动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数学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乐曲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吹奏笛子的基础,对钢琴音乐作品也已有所接触。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听辨乐曲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区分段落,并初步感受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意在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音乐分析力、鉴赏力与想象力;2.技能目标: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了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音乐记忆力,扩大音乐视野,确定了两个主题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3.情感目标:为了使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得以真正的统一,确定了“学会劳动”的主题,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听辨乐曲的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为了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积极状态,根据教学要求的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确定了本课的难点为初步了解体会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
六、课前准备。课件、笛子。
七、教法、学法及过程。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总分总”的欣赏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官欣赏到感情欣赏,再过渡到初步的理性欣赏。
(一)简介钢琴
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乐器之王”来到了我们的教室,你知道它是谁吗?你听!(范奏《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呀,钢琴的声音多优美啊!我请三位同学上来摸一摸、敲一敲钢琴键儿。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从而顺利地向新课推进。
(二)欣赏
1.初听、自由想象
先不告诉学生曲名,让他们闭上眼睛,随优美的音乐遐想。
2.复听,启发想象
板书曲名及作者。
(1)故事激趣。讲述《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的小故事。指导学生了解并朗诵诗歌:“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以了解乐曲背景,激发兴趣。
(2)启发提问。出示问题:乐曲速度有什么变化?可分几段?情绪如何?通过聆听,你联想到什么?听后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
3.细听,深入欣赏
(1)分析欣赏第一部分
先出示课件,教师再富有表情地讲解:在山清水秀的田野上,小河边,小牧童们骑在牛背上,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相互应和着,看,连老牛也被陶醉了。(出示主题一)视听结合,听后师生讨论,最后,教师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哼唱、吹奏第一部分主题。
(2)分析欣赏第二部分
师:“那么,第二段音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跟第一段比一比。(范奏)哦,第二段原来是活泼、跳跃的!(板书)(出示课件)你瞧,小牧童们手拉手儿,唱啊、跳啊,他们还下水打起水仗来,连老牛也跟大家一起玩耍呢,多么快活,多么高兴啊!”(出示主题二)对于第二乐段主题,十六分音符和上波音较难,教师通过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进行哼唱吹奏。
(3)分析欣赏第三部分
在欣赏第三部分音乐时,教师先提问:“第三段音乐你觉得耳熟吗?跟前面哪一部分重复,但又有什么变化呢?(出示课件)大家听!”(范奏)学生对于“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感到有困难,教师再通过对比范奏,引导同学们找出一、三两段旋律的细微差别(加花),学生们也很快就说出了第三段音乐比第一段音乐更流畅、更欢快。
通过以上步骤,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比较鉴赏、感受复调
《牧童短笛》属于典型的二声部复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主要采用对比范奏来分散难点、化整为零,从而让学生容易接受。可分三步进行:请大家感受主调音乐,把第一乐段第二声部改作和声伴奏型;再单独感受复调音乐第二声部;然后,请大家仔细听听音乐中的两个声部的配合,并适时富有感情地解说:“大家听,音乐中两个声部好像红花绿叶,相互映衬,一疏一密,好像小牧童们在青山绿水间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你一句,我一句,忽高忽低,忽远忽近,配合得多么巧妙动听呀!
(5)终止赏析,体会意境
对于“初步了解体会作品的意境美”这个难点,已贯穿于重点的解决过程中,最后利用终止赏析加以突破。乐曲的结尾处是渐慢、渐弱,在高音区结束(范奏),小牧童干什么去了呢?我引导学生们再次展开自由想象……虽然乐曲结束了,但学生们还沉浸在乐曲优美的意境中。
4.再听,加深印象
教师简介作者及作品获奖情况,结合学校省级课题渗透思想教育,然后复听全曲,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5.总结,感情升华
在课堂结束前,告诉学生:“贺绿汀爷爷已于1999年4月27日长逝了,我们要永远怀念他,牢记他的作品,我们要向贺爷爷学习,用音乐的眼光、音乐的耳朵去感知生活,学到更多、更美的音乐。”
【设计思路】
《美丽的夏牧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中的歌唱课。歌曲描绘了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及草原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草原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将激发起学生对美丽草原的向往和美好的遐想,对草原音乐的独特韵味萌发喜爱之情,对居住在草原上的少数民族燃起关爱之心。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在设计本节课时,笔者首先想到的是要呈现给学生艺术的美感。引导他们用眼睛寻找美,用耳朵聆听美,用心灵感受美,用智慧创造美。以“寻找美”为思路,以“爱家乡”为主题,通过聆听、诵读、演唱、拍击、创编等一系列音乐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音乐中不同形式的“美”,如:意境之美、旋律之美、词意之美、伴奏和谐之美、创新之美等,进而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向往和探索愿望。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目标引领学生,创设哈萨克族小歌手“阿肯”这一角色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听音乐、做律动、唱旋律,唱歌词、编歌词,使学生在一步一步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体验着成功与自信所带来的快乐。
在创造性地挖掘教材时,笔者为歌曲设计了“X XX XX”这一节奏型的伴奏,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边唱边拍击伴奏,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验到音乐韵律和谐的美感,更有激情地演唱歌曲,从而高效率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天堂》《美丽的夏牧场》,感受音乐描绘的草原美景。
2、能用流畅圆润的声音、饱满的热情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3、能用节奏型为歌曲伴唱,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4、能用自编歌词赞美家乡,激发创新思维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流畅演唱歌曲,用节奏型为歌曲伴唱。
【教学难点】
附点节奏的时值;“X XX XX”节奏型在伴唱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
老师瞪大眼睛,看看哪位同学会用眼睛跟老师说话。因为我们的眼睛是用来寻找美的,我们的耳朵是用来聆听美的,我们的心灵是用来感受美的。你听……(播放歌曲《天堂》)
美妙的音乐来自哪里?题目是什么?
蒙古族歌唱家腾格尔用他深情的音乐,把我们带到了他美丽如天堂般的家乡,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同样是来自草原的歌,你听,这段音乐又是来自哪个美丽草原呢?
设计思路:创设音乐情境,以音乐通感带领学生进入草原美景,将同是美丽草原主题的两段音乐对比听赏,帮助孩子寻找音乐中统一主题的不同风格的美。
二、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这是来自哪个少数民族和地区的歌曲?(新疆哈萨克族)
在美丽的新疆天山脚下,也有辽阔的草原,高高的冰山融化的雪水滋养着大片的草地,那是天然的牧场,哈萨克族人民能歌善舞,怎能不由衷赞美自己的家乡呢!
我们一起用身体随音乐轻轻律动,感受音乐的速度。
歌曲的题目是《美丽的夏牧场》,它美在哪里?你能从歌词中找出来吗?
设计思路:在音乐声中寻找到草原美景,自然引感共鸣,体会草原人民对家乡热爱和赞颂的情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再次播放歌曲。出示歌词
学生读出描绘夏牧场“美丽”的句子。
简短精练的几句歌词描绘出了美丽的夏牧场,那连绵起伏的草地就如同悠扬的旋律线,你看……
设计思路:循着对“美”的发现,让学生由聆听音乐的美到寻找文字的美,在熟悉歌词的过程中感受歌词所描绘的意境。
四、出示歌谱
你能随着老师的琴声视唱旋律吗?
1、分句随琴视唱歌谱
强调:视唱时应该唱准音高和节奏。
2、随琴视唱全曲旋律。
3、乐句异同比较:
找出相同乐句,指名视唱——比较相似乐句,通过第三乐句122和前两乐句12的区别,突破难点X XX和XX的区别。
4、解决难点:
第三句中的附点四分节奏,指名视唱,用“啊”模唱,要求唱得圆滑、连贯。
强调:除了唱得圆滑连贯,如果能唱出四四拍子的强、弱、次强、弱的韵律感,就更优美动听了。
再唱“啊”,唱出节拍韵律感。
能不能加上歌词演唱?唱出节拍韵律感。
设计思路:提炼歌曲的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发现乐句的相似及节奏的差异,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难点。
五、学唱歌曲
1、随琴填词唱第一段。
师:草原上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这种静态的美,更有流动着美,那就是草原人民放牧、歌舞的情景。
2、随琴填词唱第二段。
增加难度:能不能随伴奏唱?提示听好音乐的前奏和速度。
3、随歌曲伴奏齐唱。
师:草原上有一种人特别受尊敬,因为他们热爱生活,因为他们能自弹自唱,哈萨克人称他们为“阿肯”。今天,老师请在座的“小阿肯”尽情歌唱,老师为大家伴奏。注意听老师是怎样伴奏的。
设计思路:在重难点解决的基础上,通过点拨指导,让学生随音乐填词演唱,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六、加伴奏型演唱歌曲
1、学生随伴奏唱,老师加“X XX XX”节奏型伴奏。
师:新疆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手鼓。刚才,老师用他们拍手鼓的节奏为大家伴奏,你能拍出这个节奏型吗?
指名请学生拍击,集体拍击练习。
启发学生听辨:伴奏的节奏加在每句结尾的长音处。
2、指名随伴奏领唱,其他学生加“X XX XX”节奏型伴奏。
第二段歌词时让更多想唱的“小阿肯”站起来领唱,其他学生伴奏。
师点评:老师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小阿肯!有了小乐器的伴奏,我们的歌声更欢快了。
增加难度:你听,老师的伴奏发生了什么变化?
3、学生随琴唱,老师加“啦啦啦啦啦”伴奏。
4、男女分组配合:
女唱男伴唱;男唱女伴唱。
师点评:阿肯还有特殊的本领,他能自己创编歌词演唱。你们想不想试试?
设计思路:将歌曲中的重点节奏型作为伴奏音型,通过逐渐增加难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二声部伴奏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七、创编歌词:美丽的家乡
1、腾格尔——美丽家乡——《天堂》
阿肯——美丽家乡——《美丽的夏牧场》
我们——美丽家乡——《美丽的乳山》
师:我们的家乡有母爱山、有美丽的金岭和银滩,更值得我们来歌唱。
2、用《美丽的夏牧场》的音调,歌唱我们美丽的家乡。
学生小组合作创编演唱。
3、教师展示作品演唱:《美丽的乳山》
师生齐唱。
设计思路:以美丽家乡的主题将课堂拓展延伸,通过创编歌词演唱,加深学生对歌曲旋律的印象,培养创新思维,提高音乐表现力,升华音乐主题。
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意象
微妙的意味
木
树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在()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
三.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对即将要做的项目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在方案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项目教学法并不是脱离教材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一样要围绕着教学的知识点开展,将项目设计最大程度的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项目实践当中更好的把握知识点。另外在项目的选择上还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完成项目的能力,实事求是的进行项目的选择和分配,应该采用逐层深入的方式,由易到难的层次,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项目必须具备的一项要求就是要有实用性,项目本身就是应用于实际的一项操作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的能力,项目的设计一定要有实际应用的作用,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和未来的实践生产有直接的联系,教师在设计项目的时候要做好对市场的调查工作,根据各行业的市场需求最大限度的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前做好项目设计的准备工作,保证项目教学法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项目准备工作
在进行项目设计之前首先还要做好项目的准备工作,学生在开始项目设计之前首先要对项目涉及到的信息进行基本的了解,教师应该为了方面学生的学习,将相关的资料搜集起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素材,同时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列举一些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为学生进行设计理念,技术创意等方面的分析,将这些优秀的案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借鉴其中优秀的成分,制定出符合需求的设计方案,教师帮助学生在项目设计之前将具体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具体的分析,让学生从心理上对面对的项目有所了解。另外,在项目准备工作中项目分组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环节,从项目设计的质量考虑,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合理的分组,将学生按照能力水平的不同相应的分成几个小组,在分组的过程中也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将能力稍强和稍差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避免出现组与组之间能力差异过大的现象,分组设计的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够找到自身的位置,发挥长处,同时还能够从其他人的身上借鉴一些优秀的、值得学习的因素,小组内可以选出小组长,起到监督的作用,明确的分工,和谐的团队氛围更加有助于整个项目设计的完成,教师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只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对于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纠正,其他的都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创意发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方案的可操作性。
三、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项目的实施可以说是项目教学法的最主要的步骤,这是学生将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过程,学生在完成项目设计的准备工作之后就要准备项目的实施,对于平面设计的背景素材要做好准备,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用的照片或是一些人物图片等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布置,接着要对设计的颜色布置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研究,从专业的角度对设计的整体颜色以及一些图案背景进行分配,在版面的设计方面也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教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让整个课堂的气氛保持在一种开放的状态,学生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下不受束缚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学生提出的创意方案的问题上教师不应该过多的参与,适当的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是可行的,但是在想法方面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进行解答,教师不能害怕学生出现问题,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知识的欠缺造成的,这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漏洞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师教学中存在不足的体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实际的项目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漏洞的整理和分析,根据学生出现的共同的或者是典型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讲解,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在设计的过程中各小组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创意和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将彼此的创意方案进行互相的交流,根据对方提出的方案,另一个小组可以进行点评,指出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还能够借鉴一些好的创意方案,这样的交流方式有利于达到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目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