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数学试题

初一数学试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一数学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一数学试题

初一数学试题范文第1篇

1.-5的相反数是……………………………………………………………………( )

A. B. C.-5 D.5

2.下列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 )

A. 1 B.-1 C.-3 D. 3

3.下列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

A.3x+3y=6xy B.16y2 -7y2 =9

C.-(x-6)=-x+6 D.3(x-1)=3x-1

4.下列各组数中,数值相等的是……………………………………………………( )

A.34和43 B.-42和(-4)2 C.-23和(-2)3 D.(-2×3)2和-22×32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1) a和0都是单项式 (2) 多项式-3a2b+7a2b2-2ab+1的次数是3

(3) 单项式-13πbc4的系数是-13 (4) x +2xy-y 可读作x 、2xy、-y 的和

初一数学试题范文第2篇

小编导语:巨人奥数网小编为同学准备了小升初数学试卷,更多小升初试卷不断更新中,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解题,小升初数学试卷巨人奥数网小编整理。

1、(2008年四中考题)一列火车通过396米的大桥需要26秒,通过252米的隧道需要18秒,这列火车车身长是多少米?

2、(2009年五中分入学测试题)一位少年短跑选手,顺风跑90米用了10秒,在同样的风速下逆风跑70米,也用了10秒,则在无风时他跑100米要用秒.

3、(2009年四中入学测试题)在公路上,汽车A、B、C分别以80km/h,7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若汽车从甲站开往乙站的同时,汽车、从乙站开往甲站,并且在途中,汽车在与汽车相遇后的两小时又与汽车相遇,求甲、乙两站相距多少km?

4、(2008年三帆中学考题)一艘船往返于甲、乙两港之间,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9千米,平时逆行与顺行所用的时间比是.一天因下暴雨,水流速度为原来的2倍,这艘船往返共用10小时,问:甲、乙两港相距_____千米.

初一数学试题范文第3篇

一、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实施情境性问题教学策略

情感是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能动解答数学问题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更是学生良好学习素养的重要构件之一。学生学习新知、解答问题,总是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初中生处在特殊的发展时期,需要良好的、贴近实际的外在因素进行有效激发,让学生开展更加高效的问题解答活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教学氛围上“下功夫”,营造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内在积极情感,让学生怀着积极心态开展问题解答活动,打下有效问题解答的“思想基础”。

情境性问题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应用。如在“一次函数图象和性a质”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一次函数知识应用在银行存款利息计算、手机花费促销等现实生活中,设置“某人在银行存款,获取利息”等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答的积极性。又如在“勾股定理”问题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学科发展历史,向学生设置“我国在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也就是勾股定理方面研究的卓越成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使“主动解题”成为内在要求。

二、重视解题技能的培养,实施探究性问题教学策略

学习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当代社会更加需要创新型、实践型的技能人才,这也对当前学科教学能力目标提出了新要求。问题教学,作为教师落实能力培养目标要求,锻炼学生学习技能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在促进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素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应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问题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要求,结合问题案例内容,开展探究性问题教学活动,把解题过程与探究过程有效融合,让学生在探知问题条件、内在联系、解题策略过程中,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和锻炼,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以生为本”“能力第一”的目标要求。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还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合作学习的理论,建立科学的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这有利于形成探究学习的情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问题: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EOAC.(1)若ABE的周长为10cm,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2)若∠ABC=78°,AE平分∠BAC,试求∠DAC的度数。

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解题策略及解题技能的传授作为重要目标和任务。采用探究性教学策略,让学生组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进行问题条件的探知活动,找出条件中所展示的外在条件关系以及内在条件关系,并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题方法的探析活动。学生在上述探究活动中,发现该问题案例解答时应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解题的方法是借助于平行四边形性质内容,寻找等量关系,通过等量替换的形式进行解答。最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师生共同探讨,得出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提升学生问题解答技能。

三、抓住个体差异,实施层次性问题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辨析问题的具体“实践者”,也是问题教学目标要求的落实者。但由于初中生个体之间在生活、学习方面的差距,导致学生个体之间在解答问题活动效能上具有差距性。

在平常的课堂或者公开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提出问题之后,马上就有学生举手回答,而且非常正确或是错误很少。师生一问一答之间配合得很好,环环相扣,教学过程非常顺利。其实这种表象的背后是还有不少学习困难的学生成为了陪衬,他们不被重视,甚至被忽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但是这些弱势群体的学生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担心回答错误之后被同学笑话或者被老师责骂,因此在课堂上的很多时间,他们往往把自己当成看客,看别人在表演。

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整体发展进步”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目标要求,紧扣不同类型学生学习实际,将层次性教学策略引入到问题案例的教学活动中,设置具有递进性的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开展“一一对应”的解题活动,让不同学生个体都能得到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获得解题技能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层次性问题教学策略,在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渗透和贯彻了新课标提出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理念。如在“一次函数”问题案例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在教学案例的设置中渗透层次性教学策略,设置“已知某一函数(1)函数不经过第二象限;(2)图象经过(2,-5).请你写出一个同时满足(1)和(2)的函数关系式______”“已知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1,2),且一次函数的图象平行于直线y=3x,求这两个函数关系式。”“某公司在A,B两地分别有库存机器18台和14台,其中甲地需要17台,乙地需要15台,从A地运一台到甲地的运费为500元,到乙地为400元,从B地运一台到甲地的运费为300元,到乙地为600元。公司应设计怎样的调运主案,能使这些机器的总运费最省?”层次分明、针对性强的问题案例,让三类学生都有实践的载体。另一方面,在问题的讲解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后进生的锻炼和培养上,提升中下等学生的解题技能和素养,并采用“以优带差”的方法,实现各层次学生在不同基础上获得发展和进步。

四、注重解题习惯的养成,实施评价性问题教学策略

初一数学试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方法模式

科学技术与数学本身的结合,使得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极其重要。数学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最直观、最基础的问题,应用题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使学生把应用题的解决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初步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常见问题的能力。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问题的能力较低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知识量匮乏,对于简单性问题的控制力相对较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更倾向于设计操作性简单的条件问题。此阶段的小学生,开放性问题更容易发散他们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多考虑此类问题。

2.教师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欠缺

虽然老师授课时会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但是,教学例子过于浅显、深度不足,教师在教课时会注重联系生活,但在涉及到大量练习时又会回到课本。以西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材二单元中圆的周长为例,教材上给出计算圆周长的案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多的依赖课本,不注重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不能认识到圆的周长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不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3.教学课堂互动欠缺

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其能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给学生设置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是老师问、学生答,多数学生会选择被动地听老师教授知识,只有很少部分学生会主动学习、主动向老师发问。

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评价的能力不足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与题目的难度有直接联系的。题目简单的时候,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能力相对准确,随着题目的难度加大,题目出错的概率增加,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能力变得不准确。

2.数学应用的能力不足

由于教师在教课时只是按照书本进行简单的案例讲解,与实际生活的应用有所偏差,课后的练习题设计又完全回归课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当转化到实际生活时,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计算能力需要加强

小学的应用题教学离不开加减乘除的运用,但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待加强。通常学生在计算第一步时思维比较清晰,随着步骤的增加思维就变得模糊。例如,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39页练习题:“王大爷卖豆腐干,如果正方形的一块豆腐干卖一元,其余各块大概要卖多少钱?”其余的图形包括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多种形状,学生在计算三角形时可能容易一些,因为它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但是到梯形的计算时就相对较难了。

4.分析数量的关系问题能力欠缺

小学生在分析数量的关系问题时能力明显不足,尤其是牵扯到倍数的关系时,思路停留在“是倍数就相乘”的固定思维模式中,没有分清楚关系就随便落笔,致使出现错误的解题方法。

三、高效完成应用题教学的方法策略

针对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高效率、高精度的完成数学应用题的教授工作。具体表现在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提前预备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策略,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努力,教师对学生数学应用题的教授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1.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提前预备策略

在小学生刚刚进入一年级时,由于其认识文字的能力没达到一定的程度,应用题的教授就要借助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教师在这一阶段教授学生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初步的教学可以结合小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能力,借助生动易懂的图画表达出来。此外,在10字以内的加减法中,最好结合实例让小学生理解,如“2+3=?”的计算中,可以转化成两个苹果加三个苹果是多少,这样简单易懂,便于学生接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数学语言较为简练、抽象,学生的理解相对较弱,小学生理解事物以具象思维为主,让学生动手实践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1页里的一个问题:“全班同学共分为5个组,每组8人,共多少人?”教师可以让班里的同学每8人一组,分成5组,让学生查一下总人数,如此,学生对乘法也有新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维也变得明朗。

3.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并加以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在对现有教材进行理解的基础上,重新编排教学程序,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致力于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使整个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做游戏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提高学习的能动性和参与性。

四、结语

对学生应用题的教授只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整个数学应用体系的开始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为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必须从基础课做起,使学生的学习稳扎稳打,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以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正清.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之我见[J]. 中国西部科技,2008(02)

初一数学试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艺术

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完善, 课堂提问对数学教学的价值日益重要, 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被积极地加以运用。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着“ 随意提问, 没有针对性”“只提问一些简单的记忆性知识”“只有教师问学生答”“提问反复,数量过多”“提问后就让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等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是保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不仅要善问,而且要会问。巧妙的“提问”,可以使师生思维产生“同频共振”,增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从而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笔者认为,提问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数学课堂提问。

一、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的艺术

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首先,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通过设计有明确目标的问题,学生可以轻松地进入新课,掌握新课的重点、难点。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和提出问题。

其次,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因材施“问”,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最后,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素,把教学中的一些老问题变换得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二、知识程度

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 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此,什么层次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水平, 能够回答什么样难度层次的问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分析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基础上设计好课堂提问。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 启发学生思维

成功教学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数学教学中,教师在重视课堂提问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这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学实施情况适时提问,具体的方法技巧包括:第一,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第二,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第三,提问于学生思维的“盲区”。自然科学的很多定义、规则都是从客观存在中抽象、概况出来的,如果脱离了客观存在,脱离了具体形象去讲授这些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深奥,学起来就很吃力。如何为学生搭建知识与客观存在的桥梁呢?教师精心设置问题并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来,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四、要能灵活不呆板

有时候,我们在提问时不注意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不研究学生对问题关注的程度,提问总是程式化的。比如说,对于学生都理解的知识或容易理解的概念就可以不问;对难点重点处反复设疑,善于用启发性问题,深入浅出,使学生既能理解,又有深刻印象;对于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也可以不问,留给他们自己探究、讨论。

问题要有建设性。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建设性。现在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师本身就要是建设性人才, 就意味着对教师本身素质的挑战。而且,建设性的提问题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都至关重要。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问题要有激发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虑才能产生认识需要和认知冲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设问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以教师的“问”激出学生的“问”,在“问”中学,在学中“问”,由“问”引发出的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强大的教学吸引力,不正是教师教学的魅力所在? 追求提问的艺术,深化课堂教学的功效,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是每一个教师教学的一种理想的追求。

五、创设情景提问

创设情景的问题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眼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