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再生资源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我市再生资源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我市市区及羊山新区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经营网点多达876家,其中市区521个,羊山新区355个,回收站点固定从业人员1500人(不含流动收购人员)。由于我市再生资源行业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和规范的经营机制尚未建立,整个行业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给城市管理、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有效到位的管理机构。20__年国家取消再生资源行业“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后,降低了市场准入标准和门槛,形成了无序经营、多头管理而又无法管理的状况。20__年,市供销社成立了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但由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涉及多个部门的相关管理,职责划分模糊,导致市供销社对再生资源管理的力度弱化,行业协会也缺少必要的管理手段,造成目前行业管理无主、无序、放任自流的现象。二是无照无证经营现象普遍。市区范围内876家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通过工商注册的仅为148家,持有税务部门发放的税务登记证的仅有56家,再加上走街串巷的流动废品收购人员,无证经营的回收队伍就更加庞大,造成了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混乱和行业漏税现象十分普遍。三是城市污染极为严重。市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中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小街巷或居民区中,由于缺乏大型的回收集散处理场所,个体户回收的废品只能存放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内或长期露天堆放,有的还随地对旧机车、油罐、变压器、电机等进行折解处理,只挑取价值较高的部分,对低值部分则乱抛乱丢;有的甚至对一些废旧有色金属随街进行焚烧加热处理,造成附近居民区内污水、污油到处横流,乌烟瘴气,对土壤、地下水、空气造成了现实与潜在的污染,“脏、乱、臭”现象和消防安全隐患十分严重,影响了我市“六城联创”工作的开展。四是一些废旧回收点成了偷盗分子销赃的据点,治安隐患大。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废旧回收站点,特别是无证经营的废品回收点和涉及黑社会势力的回收站点,明目张胆地收购电力、铁路、通讯、城市公用设备(主要是电缆、光缆、电线、变压器、窨井盖等)。有些合法的回收点因未按照国家规定对回收物资进行登记记录,也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偷盗分子销赃的地方。部分从事个体收购的流窜人员,借废品收购之名,到办公区、居民区四处窜动,趁机踩点,寻找机会进行偷盗。据不完全统计,20__年,我市发生电力、通讯、城市公用设施被盗案件300多起,直接经济损失20__多万元;居民的自行车、电动车等被盗现象更为严重,这其中绝大多数都销赃到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五是回收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由于这个行业基本是以个体经营和小企业为主,没有条件和能力引进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很低。加上回收分散经营,资源难以集中利用,再生资源利用的产业化程度低,给采用高新技术带来难度,许多宝贵的资源因此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由于网络体系不健全,回收经营者“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许多可以回收利用的品种,如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没有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这些可用资源成为城市垃圾,直接填埋或焚烧,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严重的污染了环境。
二、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相关政策
事实表明,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情,既是公益事业,又是朝阳产业。对此,、、徐光春等中央、省委领导都曾就此项工作专门作出过批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__〕2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__〕22号)等文件都对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20__年3月,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还专门联合制定出台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20__第8号令)和《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说明》,进一步明确了再生资源回收工作中的经营资格、登记备案、经营规则、监督管理、处罚规定等,为加强再生资源利用工作,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供了政策和法规依据。
三、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从大的方面讲,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小的方面来讲,做好此项工作,有利于规范经营秩序,健全运行体系,形成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净化环境,维护治安。特别是在我市深入推进“六城联创”加快魅力__建设的今天,做好此项工作更是作用非凡、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二)可行性。从现有的政策、法规及社会需求讲,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
用工作,条件充分,正当其时。首先,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对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既当作一项事业又当作一项产业来扶持,从土地利用、注册审批、金融信贷、税收优惠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从而使加强此项工作有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支撑。从法规层面上讲,上级有关部门专门为此出台了相关规定和实施办法,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实际操作层面上讲,供销社具备传统的组织和网点优势,同时,国内和省内的一些地市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探出了新的路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资借鉴。四、外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据我们了解,__、__、__、__等外地许多城市专门出台了再生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由供销社企业牵头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我省的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平顶山等市也出台了支持供销社系统牵头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郑州市作为商务部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试点城市,出台了142号市长令《郑州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市公安局、工商局、行政执法局和供销社四部门下发《联合通告》,由市供销社直属企业华正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牵头,规范再生资源行业管理,做好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华正公司对流动收购人员实行“统一车辆、统一标示、统一服装、统一衡具、统一备案登记”的五统一管理,建设回收中转站和集散市场,组建再生资源行业协会,改变了再生资源行业无序、混乱的局面,改善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位。
五、关于加快加强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建议
综上所述,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立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提高再生资源规模化经营和综合利用水平,防止二次污染,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形成“废弃物资再生资源”转变的“静脉产业”体系,不仅是我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市“开展六城联创,建设魅力__”的迫切需要。市政府为做好此项工作,专门出台了政府2号令《__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并成立了再生资源工作领导小组。为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形成各部门之间协调联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现建议如下:
(一)严格依法行政,强化行业管理。根据《再生资源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由市商务部门为主管部门,供销社牵头,公安、工商、行政执法、城建、规划、环保等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在市再生资源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行业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具体包括:一是社区回收网络(生活性再生资源),二是非居民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三是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网络,四是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市供销社应该就如何建立健全回收体系拿出具体实施意见。
关键词:矿产资源;分布特点;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26.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82
1 矿产资源概念阐析
矿产资源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呈固态、液态或气态,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目前,已勘探出的矿产资源有160余种,其中有近一半的矿产应用较为广泛。根据现有矿产资源的性质、特点和用途,可将其分为金属、石油、煤炭以及非金属等四大类。
2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特点
2.1人均占有资源量低
我国地域广袤,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多,因此在人均资源占用量上处于国际倒数位置。如果从人均占有量角度看,我国确实是一个资源相对贫困的国家。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截至2012年,我国铜的储备量为3000万吨、铝土矿储量8.3亿吨、铅储量1400万吨、锌储量4300万吨。其中铝土与铜矿是我国需求量大的矿产资源,但是储备量与国际相比却十分低,属于短缺或急缺的矿产资源。因此我国对国际上的矿产资源依赖度较大。
2.2贫矿较多,富矿稀少,开发利用难度大
相关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富矿相对较少,而贫矿相对较多。比如应用较多的铜矿,其平均地质品位不到1%,这一数值远远少于主要产铜国家。
2.3共生、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
共生、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这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一个特点。据统计,我国有近80%的有色矿床中都存在伴生元素,其中较多的矿产分别是铝、铜、铅以及锌矿。有数据显示,在铜矿中,单一型铜矿所占比例只为27.1%,但是共伴生铜矿占比达到了72.8%,这说明单一型与共伴生型差距较大。
中国有色矿产资源中,虽然共伴生元素多,若能搞好综合回收,可以提高矿山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矿石组份复杂,势必造成选冶难度大、建设投资和生产经营成本高的现状。
3 矿产资源资产管理现状
3.1产权不明晰,管理混乱
根据我国的《矿产资源管理》规定,矿产资源均属国家所有,一切个人和集体均无权占有,并且由国家行使,因此产权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之间的界定不明确,各利益主体之间缺乏协调,最终造成利益纠纷。
3.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短期行为严重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短期行为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矿产资源开发存在不合理性,开发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二是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无序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4 矿产资源管理办法
4.1加强法规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
在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上,政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最为突出的,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限制和限定一些违法行为的发生。利用法律加强对环境污染不达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处罚和取缔。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源头上进行把控,减少或杜绝污染企业的建设,利用市场调节手段明确企业和消费者的责任。另外,相关部门要对矿产资源作深入研究和详细了解,从实际出发,遵从可持续的发展观,有效抑制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费,不可使用未来的资源来圆今天的梦。对于污染的企业要采用高税收,并强制实施高耗能品的淘汰政策。
4.2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早于1972年提出,它满足于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满足需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对于矿产资源而言,由于其数量和产量的有限性,在人类开发和利用中将逐渐减少,对后世的发展是存在隐患,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目标,所以在开发利用中一定要树立长远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李素矿,杨昌明.论循环经济与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3).
[2]李巧玲,吕欣,周晓山.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J].西部探矿工程,2006,(04).
[3]石莉莎,吴合涛,鲍再勇.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考[J].中小企业科技,2007,(05).
[4]程伟,许评,杨昭,朱超,韩可琦.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资源开发技术及应用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9,(05).
关键词:水质;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Abstract:In today's society, the growing shortage of resources, as non renewable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 is irreplaceable resource concerns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daily life. It directly guarantees al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world still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serious waste of water resources; present water resources endanger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normal life and production of human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is, we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of water resources problems;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are ignor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water quality analysis, put forward several main methods for water quality analysi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expounds its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study with the colleagu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Keywords: water quality; chemical analysis; instrumental methods of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水资源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在地理范围上,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比较广泛,但是,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和海洋大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却是非常稀少的。除此之外,在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上还存在很多浪费现象,这一切都使得水资源的影响变得更大。
我国现在多实行的水文资源管理办法还是在1988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按照其规定,我国对水文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分部门管理相互结合的制度。这种制度曾经在一定时期内为对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水文资源的管理现状。这不仅表现在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更体现在在操作管理中,存在很多矛盾。因此,实行行的水文资源管理办法势在必行。
怎样实行新的水文资源管理办法呢?这里我们需要借鉴一下国外的理念。在国外有些国家的管理办法中提到,水文资源的管理一定要结合地质、环境、水文等因素,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的综合结果。下面是个人关于新的水文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的认识。
从上文我们知道,我国水资源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要做好管理,先要从细节入手,详细分析水质。
二、水质分析概述
什么叫水质分析?在我国的水文、水利工作中,我们把水质分析理解为专业工作人员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法对水质样品的水质参数的性质、含量、形态和危害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其中,水质就是指水资源的质量。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湖泊、海洋、河流、地下水等。水之源的循环一共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循环,就是在太阳能辐射的作用和风力造成的空气流动的作用下,水通过不同的流动、蒸发、降雨等方式,在固态、业态、气态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动;另一种是社会循环,它是指认为地对水的循环造成影响的一种方式,这里最主要的就是水污染。现在,水污染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重视。
所以,我们所分析的水质包括两种,自然状态下循环的水源、被污染了的水源。而水质分析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就是通过对水资源的检定,太测定水质是否满足引用的要求、属于哪一个等级。另外,水质分析也能够为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提供数据和指导。
三、 水质分析的主要方法
1、仪器分析法
我们知道,现代人对生活标准正在逐步提高,加之,水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饮用水的关注程度已经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对水质分析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仪器分析方法主要使用于比较复杂的污水情况,一般情况下采用化学分析法。这里的仪器分析法包括典韦分析法、气象色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极谱分析法、闭塞分析和分光光度法等。在科技不断提高的当下,正有更多、更精确的水质分析仪器发诞生,将为水质分析的经确定贡献更多的力量。
2、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主要应用在一般情况的水质,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以上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化学反应的基础上的。
(1)酸碱滴定法 是以酸碱反应为主要基础的水质分析方 法,也被称作中和法,通过酸碱指示剂的变 色原理来测定水资源中的PH值强度。
(2)络合滴定法利用形成络合物的反应进行滴定分 析,首先要求络合反应产生的速度要快,而 且形成的络合物要相对稳定,同时在确定 滴定的化学计量点基础上要保证一定的条 件下反应只形成固定的络合物。
(3)沉淀滴定法以形成沉淀反应为基础来进行水质的分 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沉淀反应都能够应 用于滴定分析,因为沉淀滴定分析必须同 时满足以下条件:必须保证溶解度很小的 沉淀,保证沉淀反应的产生速度快,保证化 学计量点的确定,保证沉淀产生的吸附不 会对滴定的准确度造成影响。
(4)氧化还原滴 定法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依据,由于水中许 多物质具有氧化性与还原性,所以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比较广泛,用氧化还原滴 定法进行水质分析时因为其反应速度较慢 并且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会产生一些副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所以运用氧化还原滴定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反应条件以及反应速度对水质分析的影响。
3、分析方法的选用
我们知道不同的水质的特点各不相同,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水质,这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水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其特点来选择相应的分析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能够准确地把我几种检测方法的利弊优劣,从而做到在确定分析方法时能够不出现技术性的差错,保证水质分析的精确性、科学性
相比之下,仪器分析法比化学分析法应用起来更加普遍,因为它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但是这种方法分析出的结果可能没有化学方法精确,存在很多干扰性的因素。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坚持这样一种理念:化学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相互结合,采取各自的优势。
四、 水质分析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就是人均淡水资源含量非常少。但是,水资源却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在我们的工业、农业、生态、旅游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水资源保护的紧张性就不言而喻。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水质分析,我们能够在科学分析和评估的前提下,发现不同地区水资源的特性,从而为当地水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的依据,能够更好地发挥水资源的作用。
2、有利于综合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水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深入。过度的水资源开发,不仅对以后水资源的开发带来困难,而且也将对人类的发展带来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水资源方面更加合理,更加节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综合开发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通过水质分析,能够对一定区域中的水做出合理的评估,对它的利用方向和方法就有了科学的依据,不会造成不合理的利用而造成的水浪费。我们通过水质分析,希望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化应用。
3、有利于污水的处理
开源的同时,也要注意节流。当前我国水污染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且水污染治理工作中所需的硬件 设施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水污染治 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应当认识到 水质分析是水污染治理工作中的基础内容, 对水质进行科学的分析,能够预防水污染事 件的出现,尤其是预防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 发生,同时在水污染事件发生后能够对水污染程度做出合理的判定,对水污染处理的措施以及方案能够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居民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也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 康,对饮用水进行必要的水质监测与分析能够确保引用水的质量。所以水质分析不仅是水污染处理中贯彻以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 途径,也是水污染处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马春香,边喜龙.水质分析方法与技术 [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2] 费学宁.现代水质监测分析技术[M].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
作者简介: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思考
秸秆蕴藏着丰富的能量,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在能源、饲料和肥料这些领域分别开展了秸秆的开发利用,但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还比较低。目前还有大量的秸秆没有开发利用,存在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1.1工作经费不足
工作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即使是一些先进的技术、成功的经验,推广普及工作也跟不上,如青贮氨化、粉碎还田等。
1.2一次性投资过大
秸秆综合利用的投资超越了当前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如秸秆还田机械、压块饲料、秸秆气化等项目,少则需投资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单靠农民自身投资实在难以承担。 1.3经济效益不太突出
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但经济效益不突出,农民不易接受,推广工作难度大。
1.4技术推广有难度
有些项目如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等,尽管效益可观,但是技术复杂,操作麻烦,费工费时,农民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
2.1秸秆发电
农作物秸秆发电既可以缓解农村能源紧张,又有利于保护生态和资源。利用秸秆发电技术已在经济发达地区得到示范应用。
2.2秸秆饲料
秸秆作饲料实际上是依托畜牧业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秸秆作饲料主要是秸秆青贮、秸秆氨化盐化、秸秆机械加工和发展全混合日粮,可以有效提高奶牛等畜产品产奶量和质量,降低饲料和劳力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2.3秸秆建材
农作物秸秆经过工艺处理和深加工,可以制成质量轻、实用美观的建筑材料,可以在许多方面替代木材,减少木材消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
2.4秸秆沼气
利用农作物秸秆直接制备沼气,或者利用秸秆饲喂畜禽,然后利用畜禽粪污制备沼气,可以缓解一些农村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
2.5秸秆食用菌
农作物秸秆是良好的食用菌基料,搭配必要的培养基就可以生产食用菌。产菌后的剩余物还可以直接用作肥料。
2.6秸秆肥料
用秸秆还田机将秸秆打碎,再用犁将粉碎的秸秆翻入土层。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水稻时,则可边收割、边脱粒、边将秸秆切碎撒在田间,实行保护性耕作,增加土壤有机质。
2.7 秸秆炭粉
把秸秆炭化获得炭粉,再将炭粉与化肥混合施于农田中,可减少化肥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不但“消化”大量秸秆;同时,减少化肥污染,提高粮食产量也是很明显的。
2.8秸秆气化炉
秸秆气化炉以农作物秸秆、花生壳、玉米芯、食用菌渣为原料产生的燃气,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资源。目前在秸秆燃气、液化气、蜂窝煤等可燃物中,唯独秸秆气化炉最经济适用,不仅使用安全,而且洁净卫生。推广秸秆气化炉可以改变烟熏火燎的生活方式,代替传统燃料。
3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措施
3.1转变观念方式
要在思想认识上,实现秸秆从传统农业副产品向重要农产品的转变;在利用方式上,实现秸秆从简单利用向综合利用的转变;在利用机制上,实现秸秆从自给自足利用向商品化利用的转变;在管理办法上,实现秸秆从粗放管理向加强科学管理的转变。要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的各项政策措施。
3.2加强研究开发
要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重点加快秸秆饲料化技术、秸秆发电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大青贮饲料、氨化秸秆、秸秆气化炉及秸秆沼气等技术的推广力度。
3.3加强资源管理
由于秸秆密度低、收获季节性强,收集和储存比较困难,要研究建立秸秆收集、储存、运输管理政策和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秸秆储备办法,解决存不下、放不住、易发生火灾等问题,增强对秸秆资源和综合利用秸秆资源的管理意识。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思路
1、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节约优先的战略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进“三个结合”(与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与加快技术进步相结合,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构建“四大支撑体系”(法律规范、政策激励、技术创新、机制保障),着力培育节约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今明两年应抓好的重点工作
2、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突出抓好工业节能。加大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力度,推广能源梯级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冶金行业重点发展富氧喷煤、铁水预处理、大型高(转)炉和超高功率电炉、炉外精炼、连铸连轧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推广高(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煤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高炉余压发电等节能技术;建材行业重点发展日产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预分解回转窑、日熔化量500吨以上的大型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使用洁净燃料的辊道窑、隧道窑等技术装备,推广窑尾余热发电、窑炉全保温、富氧和全氧燃烧、无匣烧成等节能技术;化工行业重点推广烟气余热回收、脱碳脱硫、低压合成、离子膜烧碱等节能工艺和技术。*年,全省大中型钢铁、水泥、合成氨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分别下降到720、140、1780千克标准煤以下。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煤炭、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用能管理,制定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对超限额企业依法予以处罚。加强唐钢、华药、西柏坡电厂等100家重点骨干企业用能跟踪管理,对照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开展以能耗为主的“对标”活动,制定节能降耗的目标和措施。力争用三年时间,使100家重点骨干企业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扎实推动建筑节能。贯彻落实《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推广节能门窗保温隔热和密闭技术、集中供热和热电冷联产联供技术、供热采暖温度调控和分户热量计量技术、空调制冷节能技术等;加强对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监管,新建建筑严格执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规程》和《公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现节能50%的目标;*年设区城市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达标率达100%,县(市)达标率达60%以上。开展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制定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规划;鼓励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宾馆、商场等大型公共建筑采用高效制冷、送水和送风技术改造中央空调系统,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公用建筑夏季空调最低温度不得低于26℃,在室外温度35℃以上的用电高峰期,除涉及安全用电设施外,关闭其他照明、霓虹灯等设施。加快供热体制改革,凡是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新建建筑,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和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实现供热货币化、商品化。
着力推进政府机关节能。2005年,对省直机关空调、风机、锅炉等主要用能设备进行节能“诊断”,根据存在问题,制订相应整改措施。选择5家省直机关进行资源消耗定额管理试点,在此基础上,制定省直机关资源消耗定额标准。*年底,省直机关要全部更换高效节电照明器具。
积极开展交通运输节能。贯彻落实《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从源头上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在全省开展报废机动车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公铁联运、公水联运的有效组织,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大型运输企业开展现代物流的资源整合,建立运输信息平台,降低车辆空驶率。推进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2005年底,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沧州、衡水市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军队特需、国家和特种储备除外)。
加快电力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煤电,今明两年要新增30万千瓦以上高参数、大容量机组360万千瓦以上,关停5万千瓦及以下燃煤机组35万千瓦;加快全省11个省辖市集中供热建设,重点支持“以大代小”热电项目,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5%以上;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重点加快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风电项目建设,特别是张家口百万级大型风能电场前期工作;抓好晋州秸秆发电和石家庄灵达垃圾发电示范项目,推进秸秆发电和垃圾发电建设。*年,电力在能源终端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33%以上。
3、全面开展节约用水。
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组织制定《*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专项规划》,指导全社会节约用水工作。2005年,抓好廊坊市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和元氏县、成安县、桃城区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年,每个设区市确定1-2个市级节水型社会试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完善城市节水设施。加大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力度,*年底前,完成使用年限超过50年和旧城区严重老化的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大部分设区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强制推行节水器具,应用6升以下抽水马桶、沟槽式厕所自动控制装置和陶瓷片密封水嘴、节水型喷头、洗衣机等。城市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必须全部采用节水型器具。限期改造现有各类房屋建筑非节水型用水器具。*年,城镇人均生活用水控制在200千克/天以内。
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因地制宜地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集蓄节灌等高效农业灌溉技术;抓好旱作基本农田和集雨补灌等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推广抗耐旱高效作物品种、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精播技术等旱作农业节水综合配套技术。*年,全省旱作基本农田面积达到1900万亩,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000万亩,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
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按照严于国家标准的原则,制定电力、钢铁、石油石化、纺织、造纸、啤酒、酒精7个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对超定额取水,实行超额累进、阶梯式水价,促进企业不断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重点抓好电力、冶金两个行业节水工作。推广干输灰、干除渣、冲灰水回用及空冷技术和干熄焦、干除尘技术及串接供水系统,引导企业进行综合节水改造,实现企业废水“零排放”。*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取新水下降到4.5吨,10万千瓦以上机组每千瓦时取新水下降到2.52千克。
扩大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加快生活用水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及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居民住宅小区都必须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再利用。强制缺水地区工业、洗车、市政设施及城市绿化等行业使用再生水。修建水池、水窖、坑塘、小水坝等集雨工程,提高集雨补灌工程蓄水能力,今明两年,新增总蓄水容量200万立方米以上。
控制地下水开采。严格限制自备井水的开采使用。2005年底,全部关停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饮用水自备井、公共供水能够满足用水需求的自备井。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恢复征收中央直属电厂水资源费,适时开征农业用水资源费。推广水资源远程监控系统和智能水表等计量设施,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限制洗浴业的盲目发展。禁止新建大型豪华洗浴中心。强制现有洗浴中心完善用水计量设施、安装节水器具,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从严核定各洗浴中心的用水计划,实行限额用水,对超限额用水,实施加价收费制度;严肃查处非法取水及偷水行为,从根本上杜绝浪费水资源现象。
4、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与矿产。
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利用计划。优先保障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及基础设施用地。设置采矿权必须严格按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对支柱性、战略性矿产资源,实行有计划开采和严格保护,对优势矿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整顿开发秩序。加强执法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地和浪费土地行为。严格取土用地审批,依法查处违规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行为,确保如期实现“禁实”目标。以煤炭资源为重点,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坚决打击无证、越界开采等乱采滥挖和破坏浪费资源的行为。*年底,关闭所有年生产能力不足3万吨的小煤矿。
推进资源整合。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对现有农地、灾毁土地和各类工矿废弃土地及“空心村”的综合整理;搞好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和闲置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整合矿产资源,从保有储量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入手,加快现有矿山整合重组步伐,采取股份制和联合办矿等多种形式,推动有限矿产资源向国有大型骨干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开发,集约发展。
5、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扩大工业“三废”利用规模。重点抓好钢铁、煤炭行业“三废”综合利用。钢铁行业要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建设污水和废渣等综合处理系统,采用烟气、粉尘、废渣等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年,唐钢、邯钢等重点骨干企业要力争实现废气、废水、废物的“零排放”。煤炭行业要大力推进煤矸石、煤泥、煤层气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发展低热值煤发电、新型建材产品的生产。*年,省属煤炭企业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综合利用农业秸秆资源。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气(固)化、秸秆养殖、秸秆发电等;实施以农村沼气建设为核心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年,全省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2%以上,户用沼气普及率达10%以上。
高效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切实抓好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金属、废橡胶、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和循环利用;探索建立废旧物资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唐山废塑料、石家庄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保定生产性废旧金属、沧州、衡水废橡胶(废轮胎)、邢台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促进再生资源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综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快蔚县煤电路一体化项目建设,实现统筹规划、规模开采、综合利用。*年,煤炭生产规模达到500万吨,电厂前期工作取得突破进展,为发挥煤炭资源的最大效益奠定基础。抓好*平原大城、开滦矿区、峰峰邯郸矿区煤层气的综合利用,扩大煤层气发电及生活利用。*年,煤层气抽放利用率达到52%。以大中型矿山和铁、煤、金、水泥灰岩等我省优势矿产为重点,严格“三率”(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指标考核,促进综合回收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和地热资源、共伴生矿、尾矿的综合利用,提高全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6、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强化原材料消耗管理。以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大力节约钢材、木材、铁矿石、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重要和紧缺原材料,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设计,推广产品数据管理和物料需求计划等信息技术,严格原材料消耗定额,落实节奖超罚措施,促进原材料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促进木材节约代用。加强木材加工行业规范管理,提高木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限制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和使用。落实对利用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生产人造板税收优惠政策,扩大生产规模。*年,实现节约替代木材950万立方米。
大力节约包装材料。产品包装要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和材料;合理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废物的产生。从使用环节入手,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年,全省11个设区城市要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全面使用预拌混凝土。
三、构建资源节约的政策机制体系
7、加强宏观指导。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节约优先的方针贯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2005年,颁布实施《*省节约能源“十一五”专项规划》、《*省资源综合利用“十一五”专项规划》、《*省风电专项规划》;*年,颁布实施《*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规划》、《*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专项规划》、《*省节约用水“十一五”专项规划》,组织编制《*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海水综合利用规划》,推动全省资源节约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快出台《*省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项目发展,淘汰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的落后生产能力。
8、健全法规标准。加快《*省节约能源条例》、《*省节约用水条例》、《*省冶金矿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强化对资源浪费行为的法律约束。组织起草《*省建筑节能条例》、《*省再生资源管理办法》、《*省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管理办法》等资源节约专项法规,建立和完善我省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省资源节约标准》。对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高耗水产品的用水定额、城市生活用水定额、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建设用地集约节约控制指标等进行量化,规范资源消耗行为。组织制定《民用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规程》、《建筑节能65%设计规程》、《既有建筑节能技术改造规程》,用三年时间完善我省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严格执行用能产品、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强制能效标准,提高用能效率。9、完善财税政策。积极落实国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节约资源的积极性;对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分类清理,逐步取消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加快推广节能建筑的激励政策,提高节能建筑普及率。
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对资源节约的支持。按照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扩大省级资源节约专项资金规模,主要用于对重大节能、节水、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项目的补助或贴息,以及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推广和资源节约试点示范等工作。
严格执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政府采购范围。2005年在省级预算单位实行,*年扩大到设区市一级预算单位实行,2007年在全省全面实行。
10、创新市场机制。组织实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实施意见》(冀政〔2005〕66号),发挥水价杠杆作用,促进节约用水。2005年水利工程供工业及城市自来水厂用水的平均价格提高到0.58元/立方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平均价格提高到3元/立方米左右;按照洗浴用水与居民生活用水15∶1的差价,大幅度提高洗浴用水价格,遏制大型洗浴中心的盲目发展。*年底前,自备井水资源费标准不得低于城市工商企业供水价格(扣除污水处理费),各市、县(市)污水处理费平均标准提高到0.8元/立方米。通过调整各类用水比价关系,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建立优化用电机制。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低谷用电,对利用电蓄热采暖及电蓄冰制冷设施的谷期用电,其电价以目录电价为基础下浮60%;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6个行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划分的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实施差别电价;落实煤矸石、高(焦)炉煤气等综合利用电厂上网及电价政策;按照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合理确定风力、秸秆、垃圾发电上网电价,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认购“绿色电力”。
培育和规范矿权市场,建立矿权竞价授予、资源市场配置机制。
11、强化监督管理。建立以节能、节水为重点的资源评价体系,严格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能耗、水耗等资源消耗的审核。对达不到行业准入条件的钢铁、水泥、电石、铁合金、焦化等项目一律不予核准或备案。组织开展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单位和年取新水100万立方米及以上的重点用水单位的节能监测和水平衡测试,挖掘节能(水)潜力。开展建筑节能设计专项审查和专项验收,对未经节能设计审查或节能设计审查不合格的,不予办理施工许可;未经节能专项验收或专项验收不合格的,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完善行业用地标准,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对超过定额标准的,实行高地价。加强矿产开发监督管理,开展资源储量核查和日常巡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高耗能、高耗水地区和重点行业节能、节水情况;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用水计划和取水定额执行情况。严肃查处检查中发现的各种资源浪费行为。
四、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要求
12、建立健全责任制。设立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国资委、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质监局、省环保局、省物价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统计局、省林业局、省法制办等部门组成,省发展改革委为召集人单位,负责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扎实有效地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省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全社会及本部门的资源节约工作;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各设区市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应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工作。
进一步完善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统计指标体系,为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提供及时、科学的决策依据。
13、政府机关率先垂范。各级政府机关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要先行一步,形成节约的良好风气,在日常办公、会议及公务活动中,厉行节约。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要研究制定加强省直机关资源节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节电、节水、节油、节约办公用品和建筑节能措施,力争*年省直机关人均能耗、水耗较2004年下降10%。优先采购经认证的节能、节水设备和产品,率先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消耗、低效率的设备和产品。
14、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制定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创建标准及实施办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符合我省省情的资源节约路子。在冶金、化工、建材、电力、医药、煤炭、轻工(食品、造纸)等行业及曹妃甸港口和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沧州临港化工园、冀衡循环经济工业园等10个园区和3个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示范,探索重点行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15、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宣传工作的组织指导,制定《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提纲》。2005年,要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主题,继续开展“资源节约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