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人卖骏马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文言文小故事:曲突徙薪
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各以功劳的大小依次坐,但是不请说改“曲突”的那个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古代文言文小故事:苏代为燕说齐
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还回头看它,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绕着马看一下,离开时还回头看它,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替我前后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古代文言文小故事:梁王魏婴觞诸侯
梁惠王魏婴在范台宴请各国诸侯。酒兴正浓的时候,梁惠王向鲁共公敬酒。鲁共公站起身,离开自己的坐席,正色道:“从前,舜的女儿仪狄擅长酿酒,酒味醇美。仪狄把酒献给了禹,禹喝了之后也觉得味道醇美。但因此就疏远了仪狄,戒绝了美酒,并且说道:后代一定有因为美酒而使国家灭亡的。齐桓公有一天夜里觉得肚子饿,想吃东西。易牙就煎熬烧烤,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给他送上,齐桓公吃得很饱,一觉睡到天亮还不醒,醒了以后说:后代一定有因贪美味而使国家灭亡的。晋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三天没有上朝理政,于是就把南之威打发走了,说道:后代一定有因为贪恋美色而使国家灭亡的。楚灵王登上强台远望崩山,左边是长江,右边是大湖,登临徘徊,惟觉山水之乐而忘记人之将死,于是发誓不再游山玩水。后来他说:后代一定有因为修高台、山坡、美池,而致使国家灭亡的。现在您酒杯里盛的好似仪狄酿的美酒;桌上放的是易牙烹调出来的美味佳肴;您左边的白台,
右边的闾须,都是南之威一样的美女;您前边有夹林,后边有兰台,都是强台一样的处所。这四者中占有一种,就足以使国家灭亡,可是现在您兼而有之,能不警戒吗?”梁惠王听后连连称赞谏言非常之好。
古代文言文小故事: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王公有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做什么官的某人为妻。王公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每当接女儿回娘家,女婿坚决不让走,他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象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罢了,可是你父亲硬要这样吝惜力气,是何道理?”女儿托人带话给母亲。夫人一天晚上摆上酒,跪着禀
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气,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外,坐车到朝房里住宿去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女婿终于没有调进京城。
王公做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处得很好。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给大宝珠四枚。王公坚决辞谢不受。太监哭着说:“这大宝珠不是受得到的东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半给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是贪财的人啊。”王公接了宝珠,
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把它缝在里面。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代,我到了他的两个侄子。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公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都假装答应说:“是”。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王公拆开披袄,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古代文言文小故事:黎丘丈人
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使他受苦。
对63岁的陈永年来说,那把由手术刀自行加工改制而成的剪刀俨然幻化为自己描绘生活的一支画笔。只要一把剪刀、一把刻刀、一张纸,陈永年便能快速“画”出花鸟虫鱼、古装戏剧人物脸谱、民间神话传说、山川河流、劳动生活场景等。
“两汉文化看徐州。”陈永年尤其注重汉画剪纸手法,如《汉画车马出行图十米长卷》及刘邦像等,尽情展示汉画车马、汉画龙凤、牛耕、纺织、汉画乐舞等内容。陈永年还创新剪出了牛顿、萨马兰奇、罗格等人的图谱,就连女儿结婚,他也用红纸剪了一幅一米多长的婚纱照。
痴迷剪纸五十载
早在六七岁时,陈永年在母亲的熏陶下迷上了剪纸,常学着剪一些以当年生肖为题材的窗花剪纸。“当时家里生活不好,7个兄弟姐妹帮母亲扎萝卜鱼龙灯或纸糊灯,由我大哥往外卖。”鱼龙灯用红萝卜雕刻,将萝卜中间掏空放蜡烛座,再以细铁丝将其头尾相连,灯身两侧雕刻鳞片花纹就可以了;纸糊灯制作简易,灯的外立面由红纸、黄纸糊就。
为了卖个好价钱,陈永年在灯上贴上了一层剪纸。烛光一照,牡丹花和猴子愈发栩栩如生了。“正常一个灯笼卖两毛,贴上剪纸就变四毛了。”凭着一手巧活,陈永年为并不宽裕的家庭添了一份收入。
初中时,陈永年在学校还加入美术小组学画画、剪字样等。慢慢地,陈永年的剪纸技法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很快,他就以自己的名义在家中挂牌“陈记剪纸”,剪纸以传统技法为主,每逢有人办喜事,陈永年就会剪喜字、龙凤呈祥等经典图案,很受欢迎。
1970年起,陈永年被下放到沛县五段公社四段,一待就是六年。在四段村,陈永年开始干农活,一刨地就是一上午。偶尔,他还被派去用白色油漆在墙上写标语,“一个壁字一米多宽,写一个字算6毛钱。”逢着雨天得闲,陈永年就开始剪纸,“看见什么就剪什么,动物、植物都行,一年四季剪到头,也和爱剪纸的农民交流。”
剪纸前,陈永年首先会细致观察,心里勾勒出样式,打稿,最后才剪。“要是熟悉的内容,我三下两下就能完成,就是粗犷一些。”有时手头没有剪刀,“技痒”的陈永年“张手就撕出一张剪纸画”。当时小队要出个画报,别人都拿笔画插图,他贴的剪纸作品颇受好评。在剪纸的世界,陈永年找到了成就感。白天的农活再累,回到住处,他依然要先剪一剪。 “每天过半夜12点才睡觉,但对我来说,剪纸就是休息,就是享受。”
十年剪出两千条龙
陈永年常依据自己对各个物体的概念或物象相互关系的特定印象来创作,如以画面表达汉字。在剪纸作《虎啸龙吟》中,除了虎和龙,剩余两字他通过拆分,再以剪纸组合。在衬色剪纸《百牛》中,陈永年用黑色宣纸剪出轮廓纹路,再填充各种颜色的宣纸,如此,一张剪纸中便有多种颜色。
陈永年尤其钟情于剪龙,1999年到2008年,他翻阅参考了大量资料,最后创作出两千多条形态各异的蛟龙,其中“始龙剪了460条,龙子龙孙剪了310条,最多的是汉龙,有500条,每条龙都不重样。”
“这个是华夏第一龙,离现在八千到九千年之间,是最古老的一条龙。”陈永年说:“我创作的中国龙,每幅作品均为450平方厘米,且按朝代顺序分列。”陈永年还单独创作了一幅1.5米长的作品,作为系列作品的说明。作品上方是龙形的2008数字,以及“献给北京奥运的礼物”字样,下方是15条历代的龙形,作品四角装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创作的十年间,陈永年几近废寝忘食,“连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夏天,当时家中未安空调,剪纸时无法用电扇,陈永年仅靠一盆水、一块毛巾扛着;冬天,为了剪纸,他的双手冻麻了,合在一起暖一暖再快速剪几下,右手没法戴手套冻伤了,他一个多月不能拿剪刀。
如今,陈永年的剪纸作品占满了家中大大小小数个衣柜,有《百虎》、《百马》、《中国名人百图》、《皮影千图》等,部分剪纸作品已被徐州博物馆和徐州展览馆收藏,同时还在全世界242个国家巡回展出。而他也借此荣获“世界民间文艺大师”,“中国十佳剪纸艺术家”等荣誉,还被联合国秘书处批准授予“世界和平文化使者”的称号。
一精大于百通
现在,陈永年不仅开起了剪纸工作室,还定期往附近的市场搬运剪纸作品销售。他在个人名片左侧印了自己一寸照的剪纸头像,颇为传神。“剪纸很容易,3分钟就能教会一个人怎么剪纸,可是想做好却并不容易。”
总结多年的剪纸生涯,陈永年笑着说:“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意,关键是剪得跟别人不一样。” 在家中客厅,陈永年挂了一幅剪纸作品《九马奔腾》,只见骏马撒开了腿往前冲,细看方觉,骏马全部以腚示众。陈永年笑着说:“我就想剪出不一样的作品。”
陈永年还结合线描剪纸法及油画立体写实剪纸法创作了彭祖、刘邦、项羽、刘向、张道陵、刘禹锡、李煜、坡、陈师道、李可染10位徐州史上杰出人物的肖像剪纸。目前,这组作品入选《世界和平民间艺术作品大赛精品集》。
为了剪好骏马,从没见过马跑步的陈永年找了一个供游客骑马拍照的公园,每天跑到公园里坐着看马,看马的人不明状况,嘟囔说:“这人不对劲吧,怎么一直盯着马?”直到把马的动静姿态都记在心里了,陈永年才拿起剪刀开始“动工”。
另外,似乎长得丑也是人的一大缺点。有一次,我被同学冤枉了,我伤心极了,就哭了起来。结果他们一个个说:“还哭哪,看你长得那丑样子。”我真不明白,我本来以为不管长得丑与美,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却原来一个人还必须同时具备“长得漂亮、脑子灵活”这些条件才能被人喜欢、招人爱。我算是没救了!
郝姐姐的回复:很多人常常误以为一个人的价值就是他的外在表现:美丽的外表(漂亮),很高的成就(学习好,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成就),等等。确实,美貌和成就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但是,这些并不能增加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对幸福的感受。曾经有一个记者采访一个美丽的人:“你一定对自己的外貌非常满意吧!”没想到被采访者却激动地对记者说:“哦,我并不喜欢我自己,我的皮肤不够细,腿太短,臂太粗,手掌太大,声音也不够柔美……”你知道这个被采访者她是谁吗?你千万不要以为此人真是个相貌难看的家伙,她可是迷倒无数电影观众的国际影后――伊丽莎白・泰勒!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匹马,叫“小黑”。小黑和其他的马一起被一个农夫饲养着。很多又高又壮的马都被别人买走了,只有小黑因为比一般的马要小一些,肉也很少,所以很多人看后,都觉得不好,就没有买走它。但是有一天,一位私塾先生,在这个卖马的地方挑了半天,最后却决定要买走小黑。你知道吗?这位私塾先生可是来买赛马的哟!更出人意料的是到了赛马那天,小黑居然迹赢了比赛,得了冠军!有人问私塾先生,您怎么能看出它跑的这么快这么好呢?私塾先生却笑而不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高大的骏马,还是小黑,都有它们的闪光点,只不过需要等待被不一样的人发现它们。每个人都很可爱,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她)的可爱之处,在他(她)的身上找到闪光点。因此我们一定要学着欣赏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心,这样别人才能发现你的美丽。
崂山绿石,颇具神秘色彩,民间传说是远古女娲补天时,将剩下的五彩石丢于东海,幻化而成。史料记载,宋、元时,已有人开采制作文房用品,或案头清供。到清朝。有人将其作为贡品献给皇帝,足见其十分珍贵。
据科学分析,玉石是火山爆发致使地壳断裂,于特定环境沉积而成。崂山绿石的矿物学名为蛇纹玉或鲍纹玉,由绿泥石、镁、铁、硅酸盐等组成,按矿脉走向分水石和旱石两种。质地细腻,晶莹润泽,硬度约6度左右,适于琢磨雕。作为观赏石,崂山绿石具备形、质、色、意俱佳的特色,未雨先润,神奇异常,实为稀世珍宝。
1983年春天,朱培江开始天天到崂山羊口的海边转悠,他在这里每天只顾闷头找石头,并将找到的石头往家里抱。让所有的人百思不解的是,朱培江历尽千辛万苦找到的石头,和普通的石头完全没什么区别,但朱培江却执拗地相信这就是传说中的崂山绿石。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这小子肯定是想发财想疯了,愣把破石头说成是宝石!”可是做事极有主见的朱培江认准的事儿是10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倔强的他固执地认为。这些石头里一定蕴藏着巨大的财富。
1985年,朱培江不但没听从别人的劝告就此收手,反而开始更大规模地挖石头了,他常以几个“火烧”的价钱雇人运石,有时候少则五六人,多则100余人,海边村子里的青壮年几乎都给他拉过石头。结果朱培江的家里、院子里,堆积的除了石头还是石头。1992年,朱培江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和仅有的几件家具,雇了6辆卡车带着他的石头去北京参加玉石展。在北京,通过专家的权威鉴定,终于证实了朱培江的石头真的就是宝石,而且是一种含玉及翡翠的绿石。朱培江的绿石是此次展会上最大的亮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至此,崂山百姓才恍然大悟,原来崂山随处可见的石头竟然真的就是传说中的绿宝石。
朱培江和他的绿石出名后,当地的人们也认识到了崂山绿石的价值。一时间,崂山羊口的海滩上挤满了挖石头的人,大家“跑马圈地”划定了自己的挖石范围。果然不出朱培江所料,山上老百姓的房子几乎全是用崂山绿石垒砌而成,只是这种在海水中呈绿色的石头,垒在墙上因年代久历经日晒雨淋后。变为了白色,一般人根本无法知晓其中奥妙。独辟蹊径找到“宝藏”的朱培江很快就想出了轻易得到绿石的好方法――他用买来的砖去换村民垒墙的石头,并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偿。村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祖宗们用来垒墙的石头居然就是人们正四处寻觅的崂山绿石f他们大喜过望,争先恐后地与朱培江做起了交易。家底并不殷实的朱培江此时除了石头,实在没有什么钱了,可要想发展自己的事业就需要钱,石头成了他惟一值钱的东西。于是,朱培江玩起了以石头换石头的生意:他用自己原来的崂山绿石,甚至用刚刚从老百姓墙上拆下来的绿石与企业做起了交易,这家企业赞助几辆车,那家企业赞助点儿现金……然后,朱培江再拿这些东西去换老百姓墙上的绿石。如此周而复始,朱培江的生意越做越大。
崂山绿石一夜成名后,全国各地买绿石的人接踵而至,当地人也不再将绿石换给朱培江了,而是纷纷捡石头卖石头――自捡自销,崂山景区出现了绿石一条街。然而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正当崂山绿石交易最为红火的时候,拥有崂山绿石最多的朱培江却没有将自己的绿石直接拿到街上去卖,而是请来玉石加工高手在家里雕刻绿石。经过加工的玉石摇身一变,价格扶摇直上。看到一块小小的玉雕能够卖出普通绿石的5倍价钱,当地人纷纷以重金从江苏、北京等地请来师傅雕刻绿石,不久,崂山的大街小巷遍地皆是经过精雕细琢的玉石。见此情景,朱培江便不再加工绿石玉雕了,转而将那些造型优美、奇特的大块儿绿石不加任何处理直接卖给宾馆、酒店及大企业。看到朱培江那未经雕琢的绿石居然能卖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价钱,不久后,崂山景区内便又出现了大块大块的崂山绿石。与前几次一样,当跟风者“狼烟四起”时,朱培江立刻收手,不卖石头了。这次,朱培江做了一件让当地人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对崂山绿石进行独家经营。朱培江去当地工商部门注册了崂山海底绿石的商标,然后投资兴建了中国第一家海底绿石博物馆,做起了一本万利的长久生意。如今,崂山已然成为了青岛著名的旅游胜地,而朱培江的博物馆又是游人在崂山的首选旅游景点。
博物馆藏石和石雕数万件,走进博物馆,就是走进石的世界,投进石的海洋。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石头满眼皆是。从形上看,立石险而奇,峰古朴而不失秀气。卧石气势雄伟,具龙蟠虎踞之威。从色泽看,崂山绿石以绿色为基调,呈黛、绿、紫、赭、灰等五类,因此含物质不同,往往又“闪碧飞红光无定”,变化莫测,神秘奇妙。远观近瞧,最妙处还在于石理斑驳,宛然可象,天然图案,奇巧无比。绿石多为层状结晶,有的排列均匀,有的厚薄悬殊。少数呈丝状、放射状结晶或云母结晶,故石肤表面会呈现不同图案。或呈现奇峰云谷、空山烟霞、石上清流之景观,或呈现层峦叠嶂、壁立千仞、飞瀑高挂之胜景。
图案天然,惟妙惟肖的精品石,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有一块一尺见方的海底玉。上有一匹奔马驰骋于原野之上,那矫健的身躯,轻盈的四蹄,腾空的神态,任谁也会惊叹不已。徐悲鸿夫人、著名书法家廖静文不由地说:“这块玉石上的骏马图案,真像悲鸿画的”。
有两块海底玉石,表层粘有诸多贝壳。一块图案酷似一枝梅花,老杆横枝,繁花朵朵,上有喜鹊一只,回头翘尾,跃跃欲飞。另一块则犹如牡丹一棵,或怒放、或含苞,观之似乎香气可闻。绿石《青山叠翠》,山青,松碧,层林叠翠,令人遐想联翩。《五虎图》尤为有趣。不同的色泽,各异的纹理,神工巧夺,五虎天生。有的攀壁远眺,有的昂首长啸,有的腾跃山谷,有的坐啸生风,有的回眸仰望。酷肖之极,叹为观止。
中国书画的鉴赏,习惯上称为“品”,如“品鉴”、“品藻”、“品题”、“品评”、“品味”等等。古代的各种《书品》、《画品》,主要是对书法或绘画作品进行具体鉴赏、批评的著作。而所谓“品”的内容则是“味”,通常所说某某人的作品“无味道”、某某人的作品“有味道”,“有味道”的又具体到是“生”还是“熟”、“甜”还是“苦”、“清新”还是“艰涩”、“飘逸”还是“沉着”以及“蕴藉含蓄”还是“飞扬外露”等等,都是指”味而言。所以,“味”乃是书画艺术作品作为精神食粮所供给观者的审美享受的妙谛,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是可以细细咀嚼、慢慢体味的,又因观者素质的不同,“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宋代欧阳修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平静,趣远之心难形。若乃高下向背,远近重复,此画工之艺尔,非精鉴者之事也。”(《画鉴》)沈括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梦溪笔谈》)都是指“味”的难以言传性而言。苏轼则说得更为清楚:“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东坡题跋》)
一般的鉴赏如此,真伪的辨别更是如此。当我们打开一幅书画作品,扑面而来的一股气息,就相当于一盘菜肴的嗅味,而要想更准确地品尝其“味道”,还必须用眼睛一“口”一“口”地“吃”下去,细细地“咀嚼”,慢慢地玩味。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艺术风格、尤其是笔墨风格。从作伪的角度,也许可以将被作伪者的笔墨,包括它的粗或细、徐或疾、松秀或刚劲等等的外部特征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其内涵的韵味,则是很难达到一模一样的。就像同样配方的菜谱,出于高明的厨师之手或平庸的厨师之手,味道可能大相径庭。笔墨的形态,不外乎点、线、面。其中,点是线的缩短,面是线的肥大,所以,线又是笔墨风格中的核心内容,所谓“骨法用笔”、“骨线”等等,正是指线的重要性而言,笔墨线条,不仅仅起形的作用,它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最能体现作品的韵味。因此,真伪鉴定与“味道”辨别,又以对线条的品尝最为关键。
对于鉴定来说,所谓“品味”,并不只是对“甜”的或“苦”的、“飘逸”的或“沉着”的不同韵味之差异的辨别。如果被作伪者的笔墨线条,其韵味是“甜”的,而伪作的韵味则是“苦”的,那是可以真伪立判的。就像我们看到菜肴,一盘是面条,一盘是粉丝,那是不用细细咀嚼也能辨出不同的味道来的。在鉴定中,更重要的是对同为“甜”的、“苦”的、“飘逸”的、“沉着”的相近韵味之差异的辨别。例如被作伪者的笔墨线条,其韵味是“甜”的,而伪作的韵味也是“甜”的,则孰真孰伪的判断,就困难得多了。通常的书画鉴定工作,所面对的正是这样的情况。就像我们看到的菜肴,两盘都是面条,不细细咀嚼品味,是难以辨别其间的区别的。即以所谓的“兰州拉面”而言,在上海所吃到的与在兰州所吃到的,味道就大不一样。这里不仅牵涉到所用原料的优次问题,同时也与具体的制作方式有关。兰州的拉面,拉面师总是用力地摔打面团,而上海的“兰州拉面”,则是轻描淡写地甩拉出来的。所以,前者吃在口中有结实、耐咬的韧性,后者则松软、疲沓,经不起咀嚼。书画笔墨线条的真伪问题,大致也是如此。因为一般被作伪者,均是有一定艺术史地位的名家,功力深湛,千锤百炼,一点一划,无不耐人寻味;而作伪者则仅能皮毛相似,在火候上完全不能与被作伪者相提并论。所以,在传统书画作伪、尤其是古书画作伪中,每有作伪不知名书画家的作品,既乘一般人认为不知名画家不会有人作伪的心理以售其奸,又可回避功力不足的缺陷。而在当代书画作伪中,少知名书画家的作品则基本上没有人作伪,凡被作伪者,几乎都是有相当成就和地位的名家。因此,对笔墨线条的“味道”辨别,在鉴定工作中更具有至关重要的实际运用价值。当然,如何使这一运用有效,又牵涉到鉴定者对各家笔墨风格韵味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就像从来没有吃过正宗兰州拉面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体味上海“兰州拉面”的“大兴”性的。
七、买进赝品怎么办
在艺术市场上,不慎而买进赝品,是一件十分令人头疼的事情。一般来说,它必将给投资者带来相当的经济和精神损失。但任何事情总有两面,看你从哪一面去认识它。
在过去的艺术品市场上,常有艺术商人用赝品去欺骗富而缺少鉴定眼光的人,受骗者固然因此而吃亏上当,但是“吃一堑,长一智”,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坏好事,其中不乏因此而成为鉴定的行家里手者。
艺术投资本身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价值,不可拘执于一时一事的鸡虫得失。苏轼曾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寓意于物,则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则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何况艺术赝品,除非极其拙劣者,如果是足以乱真的,那也未必不可以作为“下真迹一等”的对象来看待。禅宗以为:“唯心为真,离心无真。”“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以真?”因此,对于鉴定家来说,对真赝的问题不能不郑重其事;对于投资者来说,则以持通脱、达观的态度,才能有益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当然,话是如此说,设身处地地为投资者着想,化了大钱买进假货,即使作为交“学费”,无论如何也是一件耿耿于怀的事。何况这种事情又不能过份地到处声张,那样的话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引起同行的嘲笑,从此在市场上再也抬不起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