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

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

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范文第1篇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启发方式,编出合理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产生自己看书解决问题的冲动。

采用何种启发方式,关键要看教材的内容。例如,当教材内容具有从直观到抽象的特点时,以学生进行“观察”为主,可以借助电教设备或其它教学用具,作为观察的手段;当教材内容逻辑性很强,有从假设到证明的特点时,以多设计问题为主;当教材内容具有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特点时,应以回顾解题方法、解题思路为主。无论教材内容有什么特点,教师都要把握好“度”,使设计的问题恰到好处,即以“智”为核心,强化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主体意识。同时,设计的问题要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要让学生感觉他们能解决,以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问:进入中学以来,我们首先学习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又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分式方程,请回答: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分式方程的解题思想分别是什么?解题方法分别是什么?

答: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思想是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方法是消元。分式方程的解题思想是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再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方法是去掉方程两边的分母。

问:消元有哪些方法?怎样去掉分母?

答:消元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在分式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可以去掉分母。

问:以上两种类型题都可以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但转化方法不同。那么,一元二次方程是否也可以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呢?如果可以,又有哪些方法呢?

学生们纷纷猜测,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而后让学生自己看书,通过自学,寻找准确答案。问题解决了,学生得到自我鼓励,感受到“智”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树立和强化了自学意识。

二、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

读数学书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要让学生反复琢磨,潜心领会,深入思考。同时,要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的方法。“粗读”,就是知其大意,找出不了解、但又需要细读的部分;“细读”就是要钻研教材的内容、概念、公式和法则,掌握例题的格式,分析关键的字词、语句和符号标记;“精读”就是对内容加以概括、记忆,并用相关的知识做练习。待学生熟悉了这些基本方法后,辅之以读书提纲,由学生自学。

教师要精心设计读书提纲:要根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炼出重点;要设计梯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要给出提示,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学习第八章《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时,提纲中可以提示:找出本节分数与分式比较的内容,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更准确地学习新概念,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思维方法,即比较法。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把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思维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等在提纲中提示给学生。仍以比较法为例,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的混淆和割裂现象,使知识连线成网。纵向,学生理解得深刻;横向,学生理解得广阔。

三、减少随意性,增强计划性

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范文第2篇

一般情况下,要求学习带着读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再仔细地阅读相关章节,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如讲授“二元一次方程”时,学生在阅读二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解集等概念,并与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这些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后,常常会有疑问:“未知数项的次数”与“未知数的次数”是否一样?也就是这个“项”字有何不同。如果在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也用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来表示会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学生以前掌握的知识,即x・x=x2,x・y=xy这两项都是二次项,但后一项的x和y都是一次而它们的乘积项都是二次项。

这个阶段教师要重视在全班巡视过程中及时了解知识程度差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帮助这些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阅读的重点以及如何与前后知识进行联想,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联想比较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在巡视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备课时设计的问题之间的关联区别。

一、在讨论中增进知识

在“读读”结束后,组织前后两桌四个学生组成一个读议小组,让他们将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不论是否有结论的问题都提出来,四个人一起讨论,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答,对于解答不了的问题由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探讨、归纳、总结,以求彻底解决问题。

我常在这个阶段注意收集他们讨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知识点误区,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向全班提出,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讨论。象上面提到的未知数项的次数与未知数次数之区别,何时能将项省略,为什么?这些都是来源于学生的提问,再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而解决的。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不断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指导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去抓,并贯穿始终。

二、提高反馈能力

在过去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往往比较弱,而对于现在的学生除要求他们对新知识能掌握以外,还应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述能力,使他们成为能思考、会演算、又能演讲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数学口头表达训练又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在归纳总结小组讨论结果时都要有自己的方法,并在全班进行表述,这样几节课下来每位学生都得到一次口头表达训练,同时在他们表达以后,让全班同学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从而在这些问题上使全班能统一认识。

三、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练习历来是数学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训练解题技巧的好方法。但是这多的练习将增加学生负担,因此应掌握一个“度”。这个“度”是力求做到将课本的练习和习题的80%放在课堂上解决,另外20%习题作为课外练习,让他们独立思考完成(这一类相对讲有一定的难度)。对于知识程序较高并掌握快的同学可适当指导他们看一些参考书,以扩大知识面,同时解决了“吃不了”与“吃不饱”的矛盾。

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 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有效实施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问题架起“教”和“学”的桥梁,直往探究学习的绿色通道。下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和整改措施,论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举措。

一、学生“提出问题”,缺少深度和启发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如《有理数》第二课时的学习,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以及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在课堂伊始阶段,教师会通过旧知回顾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教师提出这两个概念性问题,让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学习,以及小学接触过的对正、负数的理解,回答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简单但不可挑剔:含有正号(或者+号省略)的数是正数,含有负号(-号)的数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类似问题无益于学生学习和思维发展。

再者,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提出问题,然而,总起来看,学生的问题更局限于这个题怎么做、这个定理怎么证明等。毋庸置疑,教师们经常会遇到学生问问题,大部分问题是教材、练习册上的难题,要么不会做。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提出没有深度和启发意义。

二、情境法,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的起点。而问题教学主要形式在课堂上则是单向的“问”和简单的“答”,看似课堂上师生密切配合,“一呼百应”,实则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成为空洞说教。启发学生质疑,首先教师应学会倾听,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呼唤,听出学生的“话外音”,听出学生的“疑难之处”。

如学习《有理数》时,教师提出“含有符号的数,一定是负数”的判断题,多数学生会回答“正确”,因为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就是“带有负号的数”,然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不用思考给出了答案,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如-(-2)就是一个含有负号的数,但这个数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因此,这个判断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细致思考。应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这个问题“带有负号的数未必都是正数”的疑问和看法,这样学生才真正由“有疑”到“无疑”,“无疑”再到“有疑”,从“多疑”、到“会疑”到“释疑”。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不能“断之”、“弃之”。否则,学生的质疑意识被浇灭,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被抑制和压抑,应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勇于质疑。如对于“有负号的数一定是负数”的判断题,大多数学生会回答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学生的声音会与众不同,尤显“耀眼”,此时可能会遭到大家的“攻击”――“明明负数的定义是带有负数的数,怎么又不对了?”对于学生的争议,教师应等一等,让他们充分争论,在争论、辩论中有所启。

三、授之以渔,培养质疑能力

1.由课题而提问。从课堂教学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最简便的方法。如学习《有理数》时,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等;学习《相反数》时,让学生提出什么是相反数,相反数有什么特点,怎么求出一个数的相反数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怎样求出方程的解?如何证明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解方程有几种方法等,学生在课之初牢牢抓住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主动从教材中,或者通过合作方式解决问题,实现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质的飞跃。

2.先学后质疑。教师提出自学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把自己存在的问题说出来,以便和同学交流和讨论,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仅浏览一遍教材,完成自主学习环节的练习题,而是深入教材中,真正走进教材、走进知识里,从中有所得、有所启,善于捕捉学习中的困惑,用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对于自主学习预案中的思考题“(3a-6)x+4x-6=10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怎样才能使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多数学生一时难以明确,从表面看,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含有x的二次项,但x的二次项不是固定的值,a的取值范围不唯一、不固定,如果二次项的系数为零时,就是一元一次方程了。有了这个基础,问题就会不攻自破。这个分析过程,教师不能“代劳”,应该让学生自主讨论,最后明确问题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

3.学后质疑。学生在课堂上看、听、说、议、辩,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完全解决,也不是每一个学生一节课后都不再有问题,应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拓展课堂所学。如学习《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探讨勾股定理的证明和运用,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还有哪几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生活中勾股定理还有哪些运用?学习《抛物线》时,课后让学生走进生活,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抛物线,体会抛物线的实际运用;学习《初步统计》后,让学生把期中成绩按分数段制作成柱状图……这些实践性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用。

提出问题是学生提升数学品质、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但解决问题时,务必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以及教师对问题的巧妙点拨和引导,把课堂提问转变为富有张力的质疑,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互动,让数学课堂因学生的质疑、析疑而充满活力,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成增.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1(23).

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范文第4篇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比如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学了平移旋转等组织学生设计优美图形等活动。

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时,设计这样一组题:连接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个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分别是怎样的四边形?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只与原四边形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从而由书上的一道例题总结出规律,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当对角线相等时所得的四边形为矩形,当对角线垂直时所得的四边形为菱形,当对角线垂直且相等时所得的四边形为正方形,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既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的有关知识,又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

二、利用学生的心理活动,作好“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搞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默记的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老师很神,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讲给学生,他们恍然大悟,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趣味的数学典型故事和游戏,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安排一些小竞赛。如讲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教师将相同类型的课后练习题一次布置给学生,只要求他们列出应用题的方程即可,看谁列得既快又对,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给予打分,对答得快和对的学生进行鼓励。平时,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他们学习上的争强好胜心决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多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并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努力做到让学生思考问题力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以鼓励为主、努力创造课堂教学和谐的气氛,对待学生作业,教师每次及时批改,通过迅速的反馈了解自己教学效果,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教师首先要从自身中找毛病,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加以纠正。对待差生的作业,教师总是精心批改,抱着满腔热情的期望分析错误的原因,排除其学习的障碍,使其保持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进而逐步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他们学习成功的欲望。我们教师特别重视用课外时间因材施教,让优生和差生在数学上都有所进步,培养数学优生,成立数学竞赛辅导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出一些有趣味的习题;让学生解答。辅导数学差生,班级成立了帮差小组。教师特别注意唤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关照外,还给吃“小锅饭”,对于他们,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和赞扬更多,让他们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得到心理的尊重和满足,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1、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上,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对于所给题目不先讲,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做,当然,他们也都想看看自己的本领。有做对的及时表扬、鼓励,做出来的同学显得特别兴奋,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找几位让他们给全体同学讲一下他们的思路、解法。这样,原来没做出来的同学也找出了自己错误和做不出的原因。孩子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变得更容易。做完一道题,同学们主动和老师要题做,这样,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完成了三道应用题,每个同学都觉得做应用题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而且又使每个同学都参与了学习。

2、因材施教、诱发学习兴趣。老师如同一个演员,如果只能一味地扮演一个角色,再好的演员也不会受观众的欢迎。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工作中常常让学生出题,然后让其指名学生做,出题的同学还要会判断做的对不对,如果错了,指出错误的原因,每做完一道题,不管是出题的还是做题的,都很快乐。

3、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注重因势利导,水到渠成,例如讲解用平面截几何体一节时,我先让学生用萝卜切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几何体。上课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切,最后,由学生总结

4、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通过数学幻灯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曲线的坐标变换,立体几何图形的截面生成,极限过程等等。这在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方面也起到明显的效果,因为形象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联系生活;注重直观;好奇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87-01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把“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作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教学中我们对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作了调查统计,发现学生喜欢数学的比例与对数学有兴趣的比例几乎相等,但都偏小。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是新课程改革中师生须共同完成的一项紧迫性的教学任务。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联系生活,引趣

社会生产和人的需要是产生兴趣的源泉,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有一个思想上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如第一章以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问题。例如:(1)以天气预报2012年11月某天北京天气为 -3°C――3°C的它的确切含义引出负数这一代数知识。(2)以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如何确定三个队的净胜球数引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等;第二章始终以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说明“一元一次方程”的引出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第三章从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中找熟悉的图形中引出直线、射线、线段、角等有关知识。第四章以关于我们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温饱到小康跨越的文字,文字包含一些数据,引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问题。老师将这些引言课讲得有声有色,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价值。

二、注重直观,诱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数”由于字母在表示数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具有“代”和“变”的抽象性,他们原有的对数的认识就感到不太适应,所以教师根据这一思维特征对数学概念的引入法则的说明,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识上的东西,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任课老师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注意到直观形象教学的局限性,不能监用,要特别注意类比的事物与新的概念法则间的内在联系,慎重考虑他们之间比较的科学性。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的好奇往往是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们总爱问个为什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的强大动力,是兴趣的先导。

1、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搞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默记的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老师很神,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讲给学生,他们恍然大悟,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趣味的数学典型故事和游戏,如“填幻方”,以及古代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代数的故事”等等,教师都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安排一些小竞赛。如讲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教师将相同类型的课后练习题一次布置给学生,只要求他们列出应用题的方程即可,看谁列得既快又对,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给予打分,对答得快和对的学生进行鼓励。平时,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他们学习上的争强好胜心决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多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并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努力做到让学生思考问题力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以鼓励为主、努力创造课堂教学和谐的气氛,对待学生作业,教师每次及时批改,通过迅速的反馈了解自己教学效果,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教师首先要从自身中找毛病,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加以纠正。对待差生的作业,教师总是精心批改,抱着满腔热情的期望分析错误的原因,排除其学习的障碍,使其保持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进而逐步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3、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他们学习成功的欲望。我们教师特别重视用课外时间因材施教,让优生和学困生在数学上都有所进步,培养数学优生,成立数学竞赛辅导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出一些有趣味的习题;(包括新教材中的阅读思考、教学活动的内容)让学生解答。辅导数学差生,班级成立了帮困小组。教师特别注意唤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关照外,还给吃“小锅饭”,对于他们,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和赞扬更多,让他们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得到心理的尊重和满足,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