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设计价值

艺术设计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设计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设计价值

艺术设计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熵世界观 艺术设计 生态价值 社会价值 人本价值

熵的世界观是在世界资源被大量无休止的浪费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以保存世界仅有的物质资源为基础的。旧有的机械论物质世界观给人类带来了太多难以愈合的遗留问题,这其中包括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依靠所谓的科学技术的机械进步就能够解决的。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根源上树立一种不同于物质财富之上的机械论世界观的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必须是更加符合人类现在和将来需要的新的世界观。这就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启发,以降低熵值的增长速度为理想的低熵世界观。也就是平常所谈论的熵的世界观。通过这种世界观的确立来摆脱以往的利用高消耗来创造物质财富并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的世界观。低熵世界观是以能量的转换与耗散降低到最低限度为追求,在这种世界观里,人生的最大目的不再是满足一切的物欲,而是尽可能的实现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境界。反对过分的消费、占有和对物质的过分迷恋,力求树立一种节约至上的理念。只有减少人类各种非份的需求,才能最终减缓熵值得增长速度。

现代艺术设计作为当下时兴的一个专业领域,已经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古典意义的艺术设计,即现代艺术设计不再全力追求诸多视觉造型的抽象形式的综合表现,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设计对象的功能性和创造性。更准确的说,现代艺术设计是在机械化工业大生产方式下,人类在强调设计对象的视觉造型形式和审美效果的同时,又充分强调设计对象的功能性效果,并以适合现代机械化工业大生产方式为前提的创造性活动。它既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也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也就是说,现代艺术设计产品既是有着良好功能的实用品,又是极具审美意义的艺术品。完美的现代艺术设计是人类技术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体,因为艺术设计作为人类设计的两大分支之一,更多体现的是特定社会、特定人群的社会思想和文化活动,它可以借助于色彩、造型等视觉要素把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精神思想融合到一起,并借助于具体的产品体现出来。现代艺术设计应当是一种消除了纯美术与实用美术隔阂,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对立,文化与经济的分歧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人类创造性活动。它摆脱了为艺术而设计和为技术而设计以及为利润而设计的片面误区,实现了艺术、技术、科学、经济、文化、物质、精神、个性、共性、现实与未来等等的均衡和辩证统一,是一种富含文化精神内容的物质创造活动。

为了适用以低熵为主导的熵的世界观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在和未来的人类,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性发展,现代艺术设计的价值追求应当有所调整。在传统的机械论世界观指导下的艺术设计,在价值追求上过多的强调艺术设计的功能价值、物质价值,而忽略其内在的真善美的价值。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机械论世界观影响下所造成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道德问题等等。在新的熵的世界观的指导下,艺术设计的价值追求应当走向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更加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低熵世界观是一种必需品的世界观,而不是奢侈品和无休止的财富积累的经济观。在这种世界观看来,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应该以维持生存必需品为中心内容,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降低各种能源的耗费,减少多余能量的耗散,才能符合熵世界观的能源和道德要求。也就是说,人类不应该过多的追求艺术设计产品的经济学价值,不要过多的驻足于设计产品带来的现实利益,它的价值取向应该更多的从社会的人文角度全面分析设计产品的价值实现。对于艺术设计的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追求是任何世界观里面最基本的追求,而在熵的世界观里面,人们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外在的表层的功能价值、物质价值,而是尤其关注艺术设计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本价值等内在价值、潜在价值的体现。

首先,艺术设计的社会价值体现,所谓艺术设计的社会价值就是指艺术设计产品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即艺术设计产品的社会功能,它包括艺术设计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对社会文化事业的促进,对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推动,对人类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的弘扬,以及对人类社会制度的演进的推动等方面,其中既要充分关注艺术设计所带来的社会正价值,还要重视和防止艺术设计可能会导致社会异化的负价值的体现。艺术设计活动过程及其产品要以人类优良的社会道德品质为本分,要体现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不能仅以物质利益为惟一的追求。在追求艺术设计产品的物质功能需要的同时要兼顾人类的社会思想美德。而且不仅仅是体现而已,更应该去弘扬各种优良的社会美德,而不应该抛弃甚至是违背和损害各种善的美德,沦为丧失道德的纯粹物欲主义的追求。

其次,注重艺术设计的生态价值体现。在熵的世界观里,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人类不能把自然仅仅看作是用来认识和探索利用的工具对象,而是应当把它当作人类生命之源来看待和保护。同时还要认识到每一个物种都因其存在而被赋予固有的、不可剥夺的生存权利。人类要以与其他一切物种及整个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来取代征服自然和其他物种的思想。只有如此,后来的生命才有可能享受到生活的甘美。基于熵世界观的艺术设计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必须充分认识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变化和影响。既要追求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不断深入的正价值一面,更要充分认识对自然生态破坏的负价值一面。艺术设计虽然不像技术设计那样可以拥有强大的改变生态的能力,但也会随着艺术设计中大量现代技术运用而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例如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制造和应用后的残留物、排泄物所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愈发严重,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技术运用可能会带来的自然生态问题。

再有,关注艺术设计的人本价值体现。在机械论世界观的时代,人们怀着对机器技术的顶礼膜拜去歌颂、运用和表现机器技术,享受着技术机器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又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机器的奴役当中,人成为机器物理运动中的一环,成为机器的服侍者,人性被异化为机器的物理性。而在熵世界观看来,人类的劳动就如同是游戏娱乐一样,是一种生活必需的活动,是一种可以使人利用和发展其自身才能的活动,人们所注重的是劳动过程本身,而不是劳动产品。而艺术设计人本价值的追求就是以此为思想基础,强调人类的艺术设计活动对人的认识领域、思维领域以及精神审美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或者说艺术设计通过其内在价值对文化、心里、认知、思维、审美等领域所产生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可以使人类获得精神、思想、心灵上的愉快和满足。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提高,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本性得到充分的实现和提高,这种提高更多是体现在人的整体自主性的提高。也就是说,艺术设计人本价值的正价值实现是熵世界观下艺术设计价值追求的核心点之一,也是艺术价值的最终归宿。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艺术设计人本价值的负价值方面,伴随现代艺术设计大量运用各种新科技的同时,技术对人性压制的一面也在艺术设计产品的创造和使用过程中也得以扩张,人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丧失。这就是艺术设计人本价值的负价值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人的异化,在某些领域使人的创造性、自主性的本性被剥夺,限制了人性的自由发展。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应当以追求人本价值的实现为己任,力争让人类慢慢从传统机器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使其主体性、自主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实际上,无论是在机械论世界观下还是在熵的世界观下,艺术设计价值的构成基本上是一致的。

艺术设计价值范文第2篇

现代社会人类的一切生存空间、物质和生活方式,都需要经过精心而富有创意的设计,艺术设计是设计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艺术设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艺术设计的社会价值

艺术设计作为人类创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已与国家的经济命运、资源的开发、国家建设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问题。从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来看,设计的起源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劳动的分工,其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低消耗成为可能。设计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首先,因为社会经济发达,社会需求加大、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也是社会观念大变革、大解放时期,为艺术设计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和思维空间。

当代社会设计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设计也已成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的根本战略和有效途径,作为经济的载体,设计是国家和企业发展最有效的手段。重视与推进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已成为关系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发展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把握。以人为本的智能化生存方式已经逐渐改变了我们以往习惯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人性化设计是对这种生存意义的物化诠释。好的艺术设计往往体现了科技人性的一种外化与内涵,因此,科学与艺术的合作与对话就有其更重要的意义。充分认识设计的重要社会价值,从艺术设计是生产力的角度予以关注和扶植,艺术设计就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艺术设计的经济价值

艺术设计的价值必须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得以实现,社会经济是基础,艺术设计要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也是一个“循环经济”时代,所谓的“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率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资源高效利用除物质方面的还有知识方面的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而不断地创新设计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内容之一。

设计是科学与应用、技术与生活、企业与市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两个部门的市场竞争中,需要生产、设计和销售三个环节的紧密配合,而设计便是平衡、协调各种制约因素,使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达到一个均衡的整体,将我们生活环境按照美和机能的统一进行造物的活动。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巨大进步,提供了批量化生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的制造者是生产厂家,它们的目的很明确:产品必须具有市场竞争力,对于新商品而言还必须有巨大的市场,不管是设计的还是制造者,驱动他们开发新产品、提高设计质量的最终目的都是经济效益,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惟一途径,就是市场。

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是自发的、与生俱来的。正是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在于它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艺术设计是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的手段,是人们进行经济建设活动的先期过程。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做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总体来看,这种设想和筹划是进步的,发展的,甚至是超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设计就是经济效益”的说法明确了艺术设计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转贴于

艺术设计作为生产力与市场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和利用,新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艺术设计具有科学的属性,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艺术设计,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应该说,在中国,艺术设计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市场经济发生了割不断的联系。艺术设计的发展是伴随着现代市场的增大则发展的。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融技术学科、美学、经济学、环境学、人文科学、销售学、市场学、人体工程学、创造学以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艺术设计的主要功能和使命决定了艺术设计同社会与市场紧密联系,艺术设计必须面向市场需求,科技、艺术和市场的结合点在设计。

市场原理认为,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哪里有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是人类社会劳动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艺术设计与商品的生产一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商品的设计质量、生产质量的好坏都可以通过市场得到检验;市场及市场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艺术设计的一处重要基础和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尺度;艺术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设计与消费者的关系。艺术设计推动市场竞争,联结技术和市场,创造好的商品和媒介,拉开商品的差别,创造高附加值,创造新市场,促进市场的细分,降低成本。现在意义上的产品创新是全方位全层次的,不再局限在技术创新,形象创新上,而是进入了设计创新的时代。谁把握住了设计潮流,谁就掌握了市场,市场的竞争也就是设计的竞争,设计力就是竞争力,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生产力。

艺术设计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艺术设计是高新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桥梁,是企业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在全球化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设计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设计人员将越来越成为构成利润链不可缺的一部分,好的设计工作越来越被认为是市场中产品的区分者。市场竞争中单单凭借质量取胜已经不够,还要加上出色的设计,设计能够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满足了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艺术设计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数学开放题;开放题的研究;教育价值与设计艺术。

传统的教师中心“遗传”基因,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而且严重地影响着数学教师的教

学观念,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数学开放题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数学教育改革的亮点,已日益引起我国数学教育界的注意,逐渐形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1998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数学试题里“开放题”居然也堂皇入室。

一、何谓开放题?

(1)开放题是指那些答案不唯一,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的问题。 (2)开放题并不是普通的数学问题,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精心编制设计的数学问题。

一道数学题的开放性(开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道题采用何种设问方式。即使是一道传统的封闭性数学题,也可以通过改变其设问方式而将其改编为具有开放性的习题。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是一种“开放性的解题要求”,通常使用“试尽可能多地……”一类的词语来提出,它对学生具有“鼓励参与,激励优化,追 求卓越”的作用。

二、为何研究开放题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开放题教学是推进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开放题给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题的教育作用:

① 发散性

学生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进行探讨,其思维方向和模式的发散性有利于创造性能力的形成。

② 探索性

因为开放题易使学生形成原有认知结构和新认知结构的冲突,学生必须通过顺应来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③ 趣味性

开放题独特的叙述方式、宽松的解题环境和极富挑战性的解题策略,为学生在迫切要求下进行数学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对数学探索产生浓厚兴趣。

④ 多样性

在开放题教学中,既要有学生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还需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开放题答案的多样性,使得其最终的解决只靠个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群体的力量。

⑤ 主体性

开放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⑥ 竞争性

开放题解答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其有了优与劣、多与少、简与繁的区别。也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使竞争意识悄然地渗入学生的头脑,把竞争机制引入开放题的课堂教学。

⑦ 创造性

在开放题的解答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可循,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找不到问题的解答,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开展智力活动,用多种思维方法(如联想、猜测、直觉、类比,等等)进行思考和探索,因而开放题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工具,是培养创造人才的摇篮。

2、开放题的转化作用:

(1)开放题对教师观念的转变: 开放题的出现以及对其教育功能的肯定,一方面反映了人们数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适应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的需要。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于数学教学新模式的追求,是人们站在新时代历史的高度上对数学教育改革的新探索。

① 观念转变的原因:

a.当技术的发展已使社会数学化,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开放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时候,我们不应满足于陈旧的、封闭的教学方法。

b.数学不能仅仅理解为一门演绎科学,数学还有其更重要的一面,即它是一门非逻辑的、生动的、有丰富创造力的科学。

c.数学教学是学生创新活动的过程,仅仅靠教师的传授,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

d.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认知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名副其实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他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鼓励者。

② 观念转变的内容:

a.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明确指出:“课程是一个历史范畴,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教科书”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

b.开放题课堂教学中的数学观即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教师的数学观直接影响着他的教学观。如果教师能用动态的、全面的观点来理解数学,那么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会是启发式的,其教学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2)开放题对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开放题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是“编剧”和“导演”;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示范者、组织者、调控者。

在开放题教学中,应特别强调的是教师除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那些专业素质外,还应具有创造能力(尤其是进行创造教学的能力)和自觉反省自身数学观、教育价值观和教学观的意识。

三、开放题的特点

① 问题的条件常常是不完备的;

② 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具有层次性。

③ 问题的解决策略具有非常规性、发散性和创新性。

④ 问题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和发展性。

⑤ 问题的教学具有参与性和学生主体性。由于开放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就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参与解题活动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是非常自然和必要的。一些学生希望老师与学生一起来分享这种成功的喜悦,任何一个好教师都不会压制学生的这种愿望,这就使课堂教学自然地走向了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开放式的教学。案例:设计花坛。

四、开放题的分类

(1)设计条件的开放 传统的答题模式多数是条件与结论——对应的定式训练,解题时不必考虑条件的由来。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得到的信息对于某个具体问题而言绝大多数是无用的,必须善于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因此有意设计一些条件过剩或不足的开放题会更好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若设计成求一个三角形面积(单位:分米),则效果不大一样。

(2)设计结论的开放 这类题的条件和问题都很明确,而结论却不惟一,具有发散性和多面性。例如:将“如一把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单位:厘米)”的常规题去掉图中虚线,则成结论开放题。

(3)设计策略的开放 这类题解题思路多种多样。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其开放功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分析思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五、开放题的功能

美国加里福尼亚教育部指出了开放性问题的五个功能:

1、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念来表达的机会,这和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是一致的。

2、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反映而不是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

3、开放性问题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对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这在多项选择中是无法做到的。

4、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反过来要求老师用不同的方法解释数学概念。

5、开放性问题的模式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成份。

六、开放题的教育价值观

开放题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数学问题,与一般的数学问题一样,也具有知识教育价值。开放题最突出的、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这也是开放题教育价值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体现。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开放题教学是推进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 入点和突破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开放题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教育价值。

从结构形式上看,开放题具有组成要素的非完备性和解题答案的不确定性;从解答过程和解题策略看,开放题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层次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性。开放题的特性决定了开放题教学的开放性,因而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是以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不再是“装”数学,而是“搞”数学,这就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去体验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的活动过程,深切领会数学的实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掌握数学的灵魂——思想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以及成人后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做准备。

开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培养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机制,培养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可见开放题的人文教育价值也很大。

七、开放题的设计艺术: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需要开放和设计大量的开放性问题,与当前的数学教学实际密切相关且被广大数学教师认可的开放性问题。 开放题设计模型的优点和误区可由下面的框图描述:

开放题的优点 开放题认识误区

① 开放题顺应开放化的社会需要 ②开放题教学可以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③开放题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数学的本质,体会数学的美感④开放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⑤开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⑥开放题追求卓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开放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实现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⑧学生解答开放题时不但要综合运用、重组已学的知识,而且时常需考虑问题解决的策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进行认识、评价和监控,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⑨教师在研究开放题的过程中,可以在教学观念、解题能力、扩大知识面等多方面得到提高,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①开放题在单一的技能训练、知识学习上费时费力,效率较低 ②开放题教学易受课时的制约,在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的思维在低层次上重复,不易进行深入的研究 ③开放题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易推广 ④对有些开放题很难制定出客观公正的评分标准,故在用开放题作考试题时困难重重 ⑤现有的适合教学使用的开放题数量太少,开发和设计更多的数学开放题又面临较多困难 ⑥受考试文化的影响,要使更多的教师重视、认识、接受开放题,还有一段艰巨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开放题的编制、开发中,要十分重视开放题的设问方式。语言的暗示性要恰当,防止将思维导入歧途;要把握问题的开放度,不同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设问方式,提出不同的解题要求;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可发展性,给学生一个提问题的机会,也许比解题本身更重要。

八、开放题的解题艺术:

1、传统教学法解题摸式

这种解题模式,学生在得出结论后没有自我反馈的过程,去发现总练习题的内在联系,总结经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因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信息。

2、反馈教学法的解题模式

在反馈教学法解题模式别注重解题后的自我反馈和自我小结。引导学生去发现习题中潜在的知识信息,去联想、归纳、类比,以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巩固和发展教学思想方法和处理技巧,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

结束语

艺术设计价值范文第4篇

1.色彩的冷暖我们都知道“,冷”“暖”是人们对温度的感觉。但是色彩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冷暖感觉。在色环中,靠近红、橙的色彩属暖色系,靠近蓝、紫的色彩属冷色系。红色系中,橙红最暖,大红次之,而紫红较大红偏冷。色彩的冷暖不单与色相有关,与面积和材质的关系也很大。一般而言,面积较大的色彩冷暖感觉比较明显。2.兴奋色与沉静色一般来说,纯度高的色彩具有令人兴奋的效用,纯度低的色彩则显得沉稳平和。不仅如此,色彩的冷暖也决定着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暖色可以使人产生兴奋的感觉,冷色可以使人产生沉静的感觉,比如红色令人鼓舞,而蓝色、绿色则使人心境平和。所以,兴奋色的区域只限于暖色系中明度和纯度都很高的色彩。3.色彩的语意色彩可以传达丰富的情感,对产品的风格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华丽的色彩,适用于喜庆的气氛,表达灿烂蓬勃的语意;高雅的色彩,表达雅致、闲适、洒脱的语意,比如适当地运用灰色可以创造出高雅的感觉;自然的色彩,捕捉自然界的真实自然风格,比如原木色调的家具,竹、藤、麦秆制的工艺品,表达温和亲近的语意;流行的色彩,多被年轻的消费群体所青睐,表达时尚激情,色彩清亮、鲜艳、干脆的语意,产生沉静的感觉,比如红色令人鼓舞,而蓝色、绿色则使人心境平和。所以,兴奋色的区域只限于暖色系中明度和纯度都很高的色彩。正是因为色彩有冷暖、兴奋与沉静之分,还具备各种语意,所以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注意应用合适的色彩,准确把握色彩的设计原理,从中找到规律,并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赋予产品具有魅力的外表,同时更好地阐释产品本身的功能以及使用方式,让人们在使用产品的同时唤起内心的情感与联系,建立人与产品设计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的桥梁。

二、如何塑造产品色彩的艺术价值

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层面日趋升级,为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层次更细微的感受,色彩作为产品形象的视觉要素之一,近年来已经成为决定产品能否成功占据市场的重要因素。不管是开发什么产品,色彩都应该是制定设计方案时充分考虑的关键元素,因为它决定着消费者是否能充分信任和理解一个品牌,以及能否让一个产品获得更为良好的市场反应,并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另外,由于现代系统设计方法的应用,以及消费市场的不断细分所带来的复杂性,产品的色彩设计已经不再是工业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也不是根据产品形态直接赋予产品颜色那么单纯,而是关系到产品形象、生产、材料、工艺、营销、消费者以及产品使用环境等的综合因素,甚至还要研究相互竞争产品的色彩情况。面对如此复杂的综合因素,塑造产品色彩的艺术价值,在现代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要塑造产品色彩的艺术价值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凸显色彩的审美性色彩并没有美丑之别,每一种色彩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也都有自己固有的属性。要塑造产品色彩的艺术价值,就必须通过合理配色,借助色与色之间的关系来彰显色彩的美感。当然,配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设计师要掌握好最为基本的色彩,结合色彩设计原理来加以灵活应用,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色彩搭配,体现出产品色彩的艺术价值。比如,儿童玩具要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与生理需要,多采用五彩缤纷的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而婴幼儿的内衣由于对色彩环保的要求较高,宜多采用浅淡的色彩;办公用品多突出整洁、冷静、理性的特性,而选择暗色调或灰色调,较少用刺激、明快的纯色。同时,设计师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审美性来传达产品功能特点的某些信息。如食品强调清洁卫生,与食品相关的电冰箱、电饭锅、厨房用具大多要使用白色、浅色来体现清洁;机械设备一般采用较深的、沉稳的暗色以强调可靠、稳重。可见,产品色彩的审美性是产品价值增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设计师也可以通过色彩搭配技术来体现色彩的审美性,从而塑造产品色彩的艺术价值。比如调和与对比、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比拟与联想、均衡与稳定等技术。2.重视色彩的象征性所谓色彩的象征性,就是通过色彩情感的进一步升华来深刻表达人的观念信仰。塑造产品色彩的艺术价值的一大渠道就是色彩象征性的应用。当然,产品色彩设计中所反映的象征性是否能够被目标消费群体所接受,是应用色彩象征性原则的出发点。不被消费群体所接受,产品色彩的象征功能就流于形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消费层次、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产品色彩有着不同的需求,进而对产品的象征功能也有不同的选择。设计师必须深入消费者群体,结合色彩的设计原理进行色彩规划,这样才能利用色彩凸显产品的存在,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就接受产品。比如,尼康COOLPIX系列数码相机的定位及市场目标是普通消费者,致力于将该相机的象征功能定位为“对功能不了解也能操作,携带方便,使用方便”。而设计师主要是选择流行色与个性化色彩来进行色彩设计。针对流行色,设计师认为银色几乎是基本色,在此基本色基础上衍生出微变色调,在色彩比较中给人以新鲜进化感,从而传承过去又面对现代。最终尼康COOLPIX系列数码相机色彩定位基本印象是新鲜,核心印象是坚实、进化,新颖中体现亲近感、坚实感与信赖感。值得注意的是,重视色彩的象征的前提是彰显色彩的功能性。色彩的功能性是每一个产品色彩计划中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光注重象征性,却忽视功能性,这样的产品即使设计出来,也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3.积极采用流行色设计用色与绘画色彩一样,固然会因个性、民族、地域的因素而形成总体特征稳定的风格倾向,但是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风尚的改变而转化,使特定的色彩变得具有鲜明的时尚感。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不入时的色彩即使十分和谐,甚至非常符合人的视觉规律,其美感也会大大削弱,从而失去其应有的魅力。这种色彩的流行与不流行现象,就产生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盛行变换的色彩概念———流行色。使用流行色可以通过大胆创新来实现,比如使用反常规色彩。举个例子,食品的色彩一般与谷物成熟时的色泽有关,很长时间里,另类的色彩被认为是食品设计的禁忌,很少有设计师敢于涉足;而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呼声越来越高,黑色食品受到推崇,食品厂家推出了黑色的饼干,初入市即大获成功,从老人到孩子都想尝尝黑色的饼干是个什么滋味。与此类似,常规情况下的饮料不管是什么颜色,但大都应该是清澈、透明的,绝大多数饮料厂商为了突出饮料的这种特性,选择的都是透明的饮料瓶。当人们习以为常后,有的厂家却反其道而行之,推出了有色彩却不透明,甚至是纯黑色的饮料瓶,而且搭配上爆炸般的图形装饰与号召力极强的广告语,结果是很多人都尝到了那密闭的瓶子里的滋味。在这种情况下,反常规色彩成了流行色,获得的效果也非常可观。

艺术设计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合唱艺术;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美育价值;普及途径

合唱艺术是起源于欧洲的声乐歌唱形式,在西方已经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在世界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诞生了众多卓越的音乐大师,他们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合唱艺术作品,成为世人得以经久咏唱的经典。我国当前,经济稳定发展,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发强烈,群体性艺术表演形式逐渐成为社会艺术活动的主流,合唱艺术也迅速发展起来,由最初的群众性集体齐唱、轮唱,到今天能够演唱中外各时期多声部的优秀艺术合唱作品,从声乐演唱表现到合唱作品创作,无论是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演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合唱艺术教育的社会意义

合唱艺术是多声部艺术集体声乐演唱形式,其丰富的旋律、多变的音乐色彩、强大的和声功能以及通过复杂的曲式结构所揭示出的深刻思想内涵,较之大型交响器乐作品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由于合唱作品歌词的直观表现,为我们欣赏作品的音乐美、旋律美、结构美、思想美、和谐美提供了音乐意象的空间和条件。在当今推进和谐社会、推动民族复兴的社会背景下,增强民族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和心声,大力发展和广泛推进合唱艺术,是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二、合唱艺术教育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

合唱艺术是大学美育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艺术实践形式,是最能体现集体协作、行知合一的艺术表演类别。通过合唱教学与艺术实践,可以促进从审美教育到情操培养,从心灵温润到人格完善的转变,从而推动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合唱艺术在高校中的普及与推广,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予以体现,一是合唱课程的教育教学形式。目前,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部要求高等教育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努力实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做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在美育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把合唱纳入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规范课程标准,强化课程管理,加强各学科间的融合渗透。通过对合唱发展历史渊源的了解,品鉴大量合唱经典作品并进行感知与探究,迅速提升对合唱艺术由理性到感性再到精神的一种艺术超越,从而完成审美情感体验的完美升华。二是合唱作品的艺术表演实践形式。国内各大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各种形式的合唱活动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亮点,随着形式内容的不断丰富提升,受众群体也愈来愈广泛,合唱艺术表演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项目和精品活动。通过艺术实践过程体验,在校大学生普遍从对合唱的主观排斥,到积极主动要求参与其中,再到热爱并享受合唱艺术所传达出的无与伦比的和谐之美,感叹这种集体协作、众口合一、精准配合而塑造出和美之音的成就感,从而实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育人主旨。

三、合唱艺术教育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美育价值

艺术设计类的高职教育具有鲜明且突出的人文社会科学特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较之其他学科更具复杂性,由于学生设计的作品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学生在设计创作过程中,通过作品传达自身情感诉求和精神文化理念,从而赋予作品造型与内涵的双重美感。这就必然对艺术设计人才的人文艺术素养,艺术设计能力、社会价值观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年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时效性和功利性,一些艺术设计高职院校忽视了对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偏重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教育价值观,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合唱艺术以其厚重的人文思想内涵,极富魅力的艺术表演形式,育化浸润、渗透融合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合唱艺术所特有的育人价值,可以为优秀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搭建行之有效的育人平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设计的特点是独具创新和相对独立,这在一定层面上成就了学生凸显的主观个人意识,团队合作理念相对淡漠;由于专业教学采用小班上课,工作室独立创作的专业学习环境,造成了学生普遍比较自我、缺乏相互充分了解,生活及精神都相对比较散漫、懈怠。公共艺术教育由于它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可感性,娱乐性,对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起到感化、悟化、净化等作用。在开发智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情操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性思维,从而起到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作用。合唱艺术是大众化的艺术,是能够彰显公共艺术教育内涵的艺术门类,它以参与面广、普及度高,人人能唱、人人可唱的艺术优势,成为最具可操作性的艺术实践形式,对培养健全人格、高尚情操的综合实用型艺术设计人才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育人优势。

1.合唱艺术教育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精神内涵贯穿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注重人文关怀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高校办学目标的重要内涵,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素质。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个性张扬、思想活跃,是大学生群体中最活跃的群体。价值观多元并存,部分艺术专业大学生存在目标缺失、思想困惑、情绪不稳等现象,影响了艺术专业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实际行为中知行不一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存在,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导向,限制艺术专业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合唱艺术教育通过合唱作品,以优秀的人文艺术知识,震撼心灵的音乐效能,在提高学生的内在气质,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有其独特作用,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优秀的合唱作品是反映时代、歌颂理想、赞美人性的集中体现,青年学生通过对合唱作品的欣赏与演唱,一首首经过历史岁月洗礼,仍然绽放人性光芒的经典合唱作品,通过对歌词内容的理解与音乐形象的诠释,潜移默化中对自身理想信念进行着重塑和提升。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不屈的人民和悠久的历史,痛斥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的深重苦难。以恢弘的气势勾画出全民抗战、打击敌人、争取自由的壮丽情景,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气概。学生们在百人合唱强大的声效中,真切感受到万众一心,发自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怒吼出中华民族不屈的时代精神,传达出世界呼唤和平的美好愿望,这无疑对学生是最为直观且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切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意识到呼唤世界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年青一代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行为载体。

2.合唱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设计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

首先,合唱艺术教育能促进提升艺术设计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合唱是集体艺术表演形式,参与面广、演唱人数多是其主要特点,这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独特包容性和开放性,让参与者拥有更多参与其中的可能性,因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方便直接的嗓音乐器,通过合唱,真正实现了让音乐惠及每个学生的音乐教育崇高目的。合唱训练是以集体大课训练方式为主,合唱队人数少至二、三十人,多则七、八十人,甚至大型合唱队要达到一两百人以上的庞大阵容。根据声音形式可分为同声合唱、混声合唱,根据和声形式又可分为二声部或多声部合唱。在合唱排练过程中,每个声部的准确完成,都需要每个学生对各自声部旋律的精准把握,从音准、节奏到音色、呼吸,无论是换气的时间节点、气口的轻重缓急,还是乐句气息强弱处理、情绪表达力度控制,大家都必须按要求达到严谨一致。同时,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均衡协调、各声部在作品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以及整体和声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大家都要仔细斟酌,反复练习,学生经过多遍次的集体合练与分声部磨合,才能最终达到合唱指挥的总体艺术要求,最终完美展现出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艺术效果。整个合唱训练过程对每位学生都是一个艰苦而又苛刻的历练过程,是淡化个性、彰显共性,放弃小我,统揽全局的一种高度协作与统一的追求过程,学生根据自己在声部中的分工,既要注重配合意识,又要兼顾全局观念,以全情投入、通力合作的艺术精神,来成就合唱演出艺术作品的完美效果。从而实现学生自身精神的完美超越以及自我成长的价值体现,充分感受团队协作的强大精神震撼以及演出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进而渗透在艺术设计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设计过程中,以积极主动的群体合作意识,凭借集体智慧与团队力量,共同完成艺术设计项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现代职场需求提供保障。其次,合唱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体现,这种综合能力是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情感等要素的集合。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人的心理品质,而合唱艺术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人的上述要素,从而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不断向前发展。创造性是艺术的显著特征,对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力,激活人们的审美直觉和思维想象能力层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音乐又具有自由的特征,这就给我们的想象插上了无形的翅膀,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想象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爱因斯坦也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所特有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学生对艺术对象的构成提供了想象的空间。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合唱课程教学赏析中,学生根据艺术作品歌词内容、和声效果、音乐节奏以及旋律线条的变化,逐步构筑起清晰的音乐形象,完成想象、记忆、思维等心理的连贯反映。如在欣赏合唱作品“在太行山上”时,作品开始以厚重低沉的二部和声旋律营造出抗日环境的艰苦卓绝,仿佛看到激战后遍地狼烟、血雨腥风般的惨烈悲壮,随着作品的进入,节奏及情绪都为之一转,刻画出抗日军民抗战到底,彻底埋葬侵略者的决心。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性格的不同,幻化出的艺术联想也不尽相同,随着艺术作品逐层深入,艺术形象逐渐明晰,仿佛看到抗日大军势如破竹般的战争场面,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合唱艺术教育能帮助学生发掘潜能,丰富想象,在合唱艺术赏析过程中,艺术作品所反映出的优秀人文艺术品格,高尚的精神思想境界,栩栩如生的合唱艺术形象,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为激发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无限创造力提供可能空间。再者,合唱艺术实践能够提升艺术设计学生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通过系部合唱队、院级合唱团一系列排练演出、比赛实践活动,大家有着共同的艺术实践经历,本着共同的艺术追求,既在平时训练中增进了相互了解、相互沟通,还在团队比赛演唱中增进了友谊、加深了情感;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合唱团队的日常训练和常规管理工作,从性格特征到演唱能力,从组织纪律到行为习惯,从声部统筹到艺术标准,学生在其中能有效锻炼自身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提升解决矛盾的能力与技巧,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潜能,为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提供可能。

四、合唱艺术教育在高职艺术设计院校普及的途径探析

高职艺术设计院校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体制改革而迅速成长起来的,它以准确的办学定位、优良的办学理念,经受住了市场的严格考验,逐渐成就其独特的大学精神,沉淀出厚重的人文艺术底蕴。营造生态文明校园环境、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深入推进公共艺术教育,普及推广合唱艺术,是推动人才培养战略性跨越的有益补充,经常性的合唱艺术实践活动,对强化学生的归属感、自豪感,提升幸福指数、彰显优秀协作意识和团队荣誉感,都有着很好的育化培智作用,高职艺术设计院校合唱艺术教育的普及途径应从几个方面予以探析:其一,在学院重视、机构健全、专项经费保障基础上,依托艺术设计院校专业优势,本着资源共享、融汇融通、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原则,努力建构形式新颖的合唱教育教学课程模式,搭建多样可行的合唱艺术教育实践平台,打造“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合唱教育教学模块,为促进专业教育办学水平,培养合格艺术人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其二,以学院院级大学生合唱团为引领,通过专业化队伍建设、专业性艺术训练,不断提升团队整体专业艺术素质能力,集中体现合唱艺术的经典,以精品的形式把合唱艺术的精髓及魅力传达给观众;以学院各系部合唱团为基础,通过二级团队的普及性训练与管理,切实体现合唱艺术的普及性与参与度,以专业精神浏览演唱大量合唱作品,达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以点带面的良性发展态势,实现合唱实践的广泛普及与合唱审美水平的全面提升。其三,通过定期举办基层合唱团的系列合唱展演比赛,“纪念合唱比赛”、“一•二九爱国歌曲大家唱”、“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合唱活动”等活动,丰富拓展学生合唱艺术表演的实践空间,提高学生合唱表演的艺术实践能力,让丰富多彩的合唱艺术表演活动,不断充实提高学生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内容与质量,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其四,学生参加合唱艺术的实践活动要以课程形式并予以学分制规范管理,要尽快实现各级各类实践课程的学分互换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的艺术实践兴趣和学习时间、训练精力能够合理有效分配,从制度上予以倾斜、平衡和保障,由训练纪律考勤约束变为自觉习惯行为养成,让学生参加合唱艺术表演的主动性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意识。随着我国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美育工作的全面改革推进,合唱艺术教育以其深远的社会意义、独特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将合唱艺术的美育价值不断发扬光大,以强大的育人优势,影响渗透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大学美育之花绽放在高职艺术校园的每个角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实现更为理想的精神跨越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田小宝.中国合唱艺术的现代性[J].音乐创作,2008(5).

[2]马梅.合唱教育的生命化属性[J].人民音乐,2006(2).

[3]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