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秉笔直书课文

秉笔直书课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秉笔直书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秉笔直书课文

秉笔直书课文范文第1篇

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也是如今众多孩子在课堂听课与学习中的一个缩影。很显然的,场景中的学生不能养成课堂认真倾听的习惯,因此,对同伴的朗读评价就说不出个所以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就茫然不知。如此下去,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就难,甚至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

我们知道,人的成功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而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习惯,等等。近年来,国内外已从只强调智力因素的作用转到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据资料表明,大部分人的智力都是相差不大的,关键在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发展。有的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公式:一个人的成功=智力(智商)+非智力因素(情商)。由此可以看出,习惯,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从叶老的教育思想,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习惯的养成是具体而且是细微的,需要我们从小处着眼,从细枝末节抓起。

首先,我们可以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按学年分布安排实施,循序渐进。就低年级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课前准备好学具,并放置在一定的位置上;课内养成乐于倾听、正确的读、写姿态,善于思考与发言等习惯;课后记清家庭作业并做好,整理好学习用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从一招一式、一点一滴抓起。例如:课堂的倾听。一年级的新生,从幼儿园步入一年级,他们特别好动,且上课时间从原本的15分钟增加到25分钟,学生总会坐不住,经常会做小动作、讲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用一些方法——表扬激励、比赛形式、游戏形式、动手操作等,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让学生适应小学课堂学习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又如做作业,除了引导学生握笔与坐姿正确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与恒心,引导学生专注,纠正学生边做边玩的坏习惯,特别是课堂作业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全体同学,对专注做作业的同学让他进行演示,让学生从示范中得到启迪。

其次,以榜样的引领,带着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榜样,首当其充应该是同学。同学之间习相近,善于模仿,他们之间善于观察,易于彼此学习。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学生中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有着特别良好习惯的同学,展示他们在良好习惯中的收获,并进行介绍,而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这些有着各方面良好习惯的同学合作学习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模仿。同时再让在智力上和非智力因素上有良好习惯的同学进行介绍经验,教师进行激励,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从而激发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的动机,拓展榜样的示范作用。再则,教师要成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典范。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更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常常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习惯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课外阅读,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设置每日一读时间,给予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文字兼美的文章,并谈自己的感悟,甚至说自己的读书体会,把学生引进书海中遨游,感受阅读带给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在钦佩中也情不自禁地步入书海,养成读书习惯。

秉笔直书课文范文第2篇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无数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这些作品中无不沉淀深厚的历史智慧,闪耀着古人思想的光辉。由于年代相距久远,语言习惯的变迁,使得在古文教学中文意理解成了一个主要障碍,往往按老框框逐字逐句翻译全文,分写段意,最后归纳中心思想的教学程序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使学生兴趣索然,更无意体会古文优雅的文字和意境,妨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尝试对原有的教学安排进行改动,缩短了词句翻译的讲解时间,仅精选一些重点词句进行细致讲授,将更多的时间转移到对文章思想内涵的分析上,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积极的思想,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有助于对基本词句知识的掌握。

2.在了解时代背景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多数古文时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教师在介绍背景时,可以以正确的观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渗透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指南录》后续时,我对文章背景进行了补充:文天祥是一位具有“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和诗人。《指南录》是他记述被扣元营返回温州战斗过程的一部诗集,集名取自集中《扬子江》一诗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寄托了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感。这些对题名解释和写作背景的介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

3.充分挖掘古文中的德育资源

中华文化五千年的长卷中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华,时至今日仍是我们汲取思想养料的不竭源泉。《诗经》《楚辞》所代表的古代诗歌文化具有伟大的文化意义,几千年后仍滋养中华民族的骨血;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杰作,先秦散文、汉赋、史学名著,很多经典中都沉淀古人深厚的哲思,闪耀思想的光芒[2]。如屈原千古《离骚》的博大情怀;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的宽怀济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辛弃疾的一片爱国报国的忠贞赤诚;司马迁秉笔直书历史的坚定伟岸;商鞅、王安石革旧除弊富国强民的勇往直前;苏轼探究人生、自然的胸襟豁达和思辨哲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气长存。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形象都是开展德育教育的经典范例。

4.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渗透

为强化德育效果,教师应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作为载体,开展全方面、多形式的德育渗透。如:一是演讲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自发搜集整理资料,撰写演讲稿并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思想所得,在此过程中可以使他们自觉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二是品评人物。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影响、功过是非、性格特征进行讨论和辨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可以让他们在写作中揣摩、领会并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点和精神风貌。三是读书汇报[3]。语文教师要多指导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某部名著的收获,如探讨作者的思想倾向,分析作品对事物或事理的观点,积累名言警句,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品德判断水平。

5.实现德育渗透从理论到行动的转变

任何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理论再丰富,如果不能用来指导实践,就不过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德育教育也是如此,如果不能使学生的德育思想落到实处,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将思想品德的提升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鼓励学生思考怎样在生活小事中做到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等,并请他们分享实践结果。通过语文古文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德育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云龙.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宿州师专学报,2003,9(3):126.

相关期刊更多

视听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