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科院实验

教科院实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科院实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科院实验

教科院实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经验;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6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课堂教学目标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教师拥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贴切性。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课程设计上的封闭性,教师缺少课程资源的决策权力,造成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十分狭隘,他们的课程资源意识还比较淡薄,不知上哪去找课程资源,甚至一些老师眼中的课程资源只有单调的教科书和教辅材料而已。其实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慧睛。本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学生的经验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

一、概念的界定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1]

经验是人类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种手段,每个人都在不断的接受来自外部的世界的刺激。经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经验的结果,二是经验的过程。作为结果,人们在生活、学习及工作中习得的知识、技能、方法与在同一过程中生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属于经验。作为过程,人们已经或正在经历的生活、学习、工作的过程也是经验。

二、学生的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首先,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水平是应该开发的课程资源,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条件和必要准备。每一个孩子踏入学校时,都带着他过去生活的印记:他的经验、情感、兴趣,这些经验将成为他们今后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

其次,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需要。学生的经验是新的学习的起点,是学习之所以发生的中间环节,也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条件和中介。教学总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而进行的。新的知识需要和学生原有的旧的经验结合,这正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经验以及他们此时此境的兴趣、学习动机、对于学习的预期等,需要了解所教授的知识预学生原有经验如何融合,以促进学生新知的生成。并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事务可以促进学生新经验的生长,根据这些背景备课,学生才会学的容易、学的迅速、学的牢固,并且可以感受到所学知识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三、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充分肯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经验作为课程资源,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其“话语权”,也即彰显其经验。它要求教师能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利影响力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倾听不同的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一过程是师生之间互相敞开、理解、交流和融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共同的经验和互相牵扯,从而确认自我和他人。这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

三、教师利用学生的经验这一课程资源的策略

(一)教师利用生生,师生的差异性来实现经验共享,最终达到促使学生经验生长

相对师生间差异而言,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要引发共享具有天然的优势。即同班级的学生有着接近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同伴间的交往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接触的时间更多,更愿意相互交流,因而思维的碰撞和经验的沟通就频繁,经验交流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在课堂中,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和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与同学分享。其次要善于抓住关键时机,引发学生对话、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在这种思想与经验的交锋中,学生共享了对方的经验,并且也能产生辐射效果,使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经验,促成自身经验的成长。第三,多使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小组可以使小组成员间的经验得以利用,尤其是一定范围的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使成员间相互取长补短,经验资源共享,得到充分利用。

师生间的经验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教师在生活经历、学历、身心发展水平上比学生有优势,往往就会形成一种观念:教师的经验比学生的正确。教师经验以绝对的权威性压倒了学生的经验,当两者出现分歧时,退步的绝大多数是学生,这种情况在越低的年级越明显。要扭转一面倒的情况,教师自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端正观念,弱化经验的权威性。其次,创造宽松的交流环境,运用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通过民主、交往式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体验到激励、鼓舞和鞭策,并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形成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敢于且愿意与教师交流。

(二)探寻最接近学生真实生活和学习的经验,找到新经验的生长点。只有与学生真实生活和学习接近的经验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要找到并准确利用生发点,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现有经验水平及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经验及认知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制约,各个阶段的变化以及各个阶段的发展顺序都有客观的必然性,既不能超前也不能颠倒。寻找生发点必然要遵循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经常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多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掌握、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把经验的生发点调整到最佳。其次,要做到灵活机动开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学生经验的差异性强,地缘、民族、性别、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的差别都是开发学生经验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利用学生的经验来补充和拓展教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是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是说教材就是尽善尽美,也存在许多不足。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能够对教材起到补充和拓展的作用,并在补充和拓展教材的过程中使学生经验得到生长。首先,要为学生经验预留空间。教师在课堂中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忠实的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为学生展现自己的经验留出空间。其次,教材去权威性,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提出自己的看法,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教材、构建世界的意义。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利用学生的经验来补充和拓展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生成学生自己的理解,使学生主动建构。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2]李娇.试论将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教科院实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立 听课 评课 制度

听课与评课作为观摩学习的一种常规教学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广泛进行。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看似平常并不平常的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那么怎样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规律,抓好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听课与评课是研究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听课与评课具有多种功能,通过它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而更好地进行“临床指导”教学经验欠缺教师;更好地激励青年教师奋发向上;更好地验证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同时把教学实践升华为理论,不断完善理论,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教学经验的目的。

一、采取好的听评方式

我认为除了特殊情况,一般应以有准备听课为主。作为一种常规

教研活动,如果每学年能让教师参加一两次观摩学习课,并安排每位教师参加一次有准备地听课,且当面评议,让讲课、听课教师同时参加评课,并让每位教师能自觉地自己组织一些听课,长期这样,将会营造出良好的听课、评课氛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淘汰不称职的教师,同时以可以让留任讲台的教师教学水平整体上一新台阶,这样就不会使听课流于形式,从而达到了解、检查、学习的目的,以便更好地相互促进,相互勉励,共同提高。

实际上除了由教学主管部门组织的上述三种听课方式外,每个学校应发动教师主动自觉地听课。因为主管部门组织的听课参加教师毕竟有限,有的教师甚至一年难得听一次课。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听课氛围后,让教师在备课、上课之余抽出时间在取得讲课教师的同意后自觉地听课。听课的范围可以广一些,除了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也可以听同层次教师的课,尤其重要的是要多听同头课。听课可以在资历老的教师身上学习教学经验,在同层次的教师身上,既可以借鉴长处,也可以通过发现短处而避之,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应有选择地多听不类型的课:新课、复习课、练习课等等。学习不同类型的教学过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以及时间分配等技巧。

评课时最好让讲课教师一起参与,当面提出问题,指出优点。也许有的教师会认为面子不好受,应该不存在。只要评议教师态度诚恳,语重心长,以认真的态度客观分析,既有事实根据,以有理论深度,不管问题多么尖锐,被评教师都应会虚心听取,并心存感激,且最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评课可以集群体智慧把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坦露出来,使讲课者更加全面地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收到评议一人,众人得益的效果。同时评议会是教学研讨的一种形式,它是把课堂教学实践提高到教学理论水平的高度来认识。在评议过程中使讲课、听课教师学会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学会从现象中揭示本质,使认识更加深化,从而使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采取好的听课要领

1.听课要领

1.1听:一听教师怎么讲,是不是讲到点子上了,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二听教师讲的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四听学生的讨论和答题;五听课后学生的反馈。

1.2看:看整个课堂气氛;一看教师的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

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材的选择是否得当,看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处理是否巧妙……一句话,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二看学生,是静坐呆听,还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活动的时间是否得当;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一句话,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

1.3想:不仅要边听、边看,还要边想。因为对课堂教学水平的

分析不能仅停留在现象的观察上,更要通过思维想出正确的判断,有时需要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本质。

1.4记:记下所听到的、看到的,听课应详尽记下课堂教学过程

及听课中的主观感受和零星分析。

2.评课要领

2.1评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是由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学科专业知识等几部分组成。评教学语言主要看:是否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普通话是否标准、流利,语速是否适中,声音是否洪亮;语言是否准确、简明、生动;是否使用学科专业术语。评教态主要看:仪表是否端庄、整洁;教态是否自然、亲切、大方。评板书主要看是否规范、清晰;板书设计是否合理。评学科专业知识主要看:教师学科理论功底是否深厚;讲解知识是否准确。

2.2评教学目标

这一要素主要有: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所确定的教学目

标、要求是否明确、具体,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知识、能力、理解、运用的统一;课堂教学是否围绕目标进行。

2.3评教学内容

这一要素是教学中的重点,主要看:教师对教材上概念、观点等讲授及运用是否正确、完整;知识讲解的逻辑性是否严密,条理是否清楚,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理论联系实际的事例材料是否准确、科学、典型,是否贴近社会和学生现实生活,是否有说服力;教学内容份量安排是否适当。

2.4平课堂结构及教学组织

课堂结构及教学组织主要看:课堂结构中各环节是否完整、合理,时间安排是否恰当;课堂教学组织是否严密、紧凑,过度是否自然;课堂上是否注意学生的学习纪律和和信息反馈,师生双边活动是否良好,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2.5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看:教法是否得当,是否符合认识规律,是否灵活且有实效;是否激励学生兴趣;是否注重学法指导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是否正确、有效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2.6评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主要看:教师是否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了教学任务和目标;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理解了所学知识,学生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课堂贯穿德育教育是否自然有实效;整过课堂教学有无特色。

三、在听课评课的方法技巧上应该注意

1.要抓主要矛盾。一节好课,也不能尽善尽美。听课评课中应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丢开技节,抓主要的实质性问题,概括出教师讲课突出的特点或主要的问题。

2.要采取多种形式。评课要根据其范围、规模、任务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评课一般采取集体公开形式,通过集体讨论、评议,对所示课例进行分析评论,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共同评价。对于个别指导帮听课可以采用单独形式评课,即听课者与执教者单独交换意见的形式进行,并且意见诚恳,易于接受。

教科院实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文科实验室 教育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科实验室建设在我国高校中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由于文科类各学科之间教学评判的差异性极大,教学成果很多难以量化。但是各个学校实验系统在教育系统的各项考核审查中一直需要一个被量化的考核依据,更多的文科实验室正规化建设自然而然就照搬了理科实验室的整套运作模式。这对文科实验室的独立和个性化运作带来了很多麻烦。

1独立学院文科实验室建设的现实状况

1.1待建实验室数量大

纵观全国大学,公立大学无论是在实验室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作为独立学院,作为文科实验室,本身体系的不完整,设备的时效性强,往往让决策者在建设时有所顾虑。例如,媒体实验室所使用的摄像和剪辑设备,每年都有更新,两三年时间设备就过时了。基于以上情况,决策者就会考虑设备的产出比。

1.2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年轻

由于独立学院的性质,更多教师把来独立学院任教放在第二选择。而已经在校的教师,只要被合适的公立学校录用,马上会放弃独立学院的职位,这就导致教师的流动性非常大。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往往没办法吸引有一定资历的高层次教师放弃公立学院的职位加入自己,短时期内,专职教师的人员构成以青年人为主这一现状无法改变。

1.3缺乏规范有效的考核管理机制

文科实验室一直以来就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考核机制,这种情况独立学院也同样存在。对于理工科实验,往往可以把实验和理论课分开进行,可以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对学生的考核。而作为文科实验,经常是嵌入在理论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无法分离。教师对实验的评价只能通过最终作品的质量,对于实验过程的考核基本没有办法。

1.4资金不足导致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

独立学院的运行资金都是通过学生学费,这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循环:学校为了更多的运行资金,不得不扩大招生规模,而学生人数的增加势必导致学校硬件设施不足,短期之内,资金基本都用到了土建设施的建设,实验室建设和不断增加的人数相比严重滞后。实验教学的调整、改革、系统化建设根本就无从谈起。

2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出特色

要做出独立学院文科实验室的特色,首先应该梳理出自身相对公立高校存在的优势,扬长避短,做出自身特色,培养出在社会中具有良好口碑的应用型人才才是能长期生存的解决之道。

2.1明确自身优势

和具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办学历史的公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基本都比较短,这种情况使得独立学院在办学行政决策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负担,在学科办学特色上能有更多的自。独立学院师资中间力量多由其主办学校提供,这些主办学校多是拥有一定实力和知名度的著名高校,和其他新办院校想比较,这种师资构成是一个先天优势。在短时期内,对于独立学院本身专职青年教师的成长带动效果巨大。

2.2找准社会对人才需求

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基本都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理工科,这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无非是加大学生的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那么对于文学类的学生,我们怎么样培养?我认为在于高校方面没有能有效地整合和总结社会需求的新变化以及有效预见相应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不能把握好提前量。例如,今年某个专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马上加大该专业的招生力度,而从没预见四年后学生毕业,这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对于行业对人才技能需求的提前量也和上面这个例子如出一辙。高校教育必须对社会发展做出有效的预见,方能长期培养出能适应就业单位需求的技术性文科人才。

2.3探索文科实验教学新模式

这里要谈到的文科实验室教育新模式,笔者认为应该是两个方面:第一,知识的构成;第二,教育的模式与方法。知识的构成上,很多人认为这种知识构成应该以毕业走入社会的时候,学生的技能能很快适应社会工作为标准。笔者认为“能适应”是最低标准,对于一个合格的文科毕业生,要能为供职单位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并能以有效的方法实践想法。而这种在校建构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具有核心竞争力配以先进的实现手段。这里所提到的先进的实现手段,就是我们文科实验室工作需要考虑的方面。这种技术性手段,有的需要原创、有的也可以跨学科汲取进行整合。至于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我们还要更多考虑独立学院办学中的很多局限性和优势。例如,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模式的创新有效弥补教学上不足。那么,对于文科人才的技术培养不妨我们引入行业模拟仿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自然学到的不仅仅是某个设备的使用方法,而更多是仿真环境下整体的协同配合。

中国的文科实验室教育正规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在这样一个机遇点,独立学院文科实验室应该着重突出自身特色,并找准方向,方能形成独立的文科实验系统。

参考文献

[1] 谢礼群.关于高校工科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教科院实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2000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高校大量扩招,每年入学新生达到了600万人。为满足更多学生接收高等教育的需要,许多专科学校陆续升为本科院校,从某种意义上讲缓解了高等教育供需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但从根本上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基础较差,特别是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能力偏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影响了高等教育正常的发展。如何提高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针对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在部分院校进行了调查,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

一、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据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普遍偏高,而且学校总体教学水平偏低,主要是由于这些院校原有师资力量不足,迫使学校在近几年大量引进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而这些人才在高校学习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进入教师队伍后,又很快被安排到了教学一线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使得这些青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补修教育、教学方面的课程和技能,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驾驭学科知识的能力较差,教学层次单一

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各专业的专门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的学科专业知识功底扎实,尤其是在自己所学专业的某些方向上有着深入的研究,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普遍性知识地运用能力还比较欠缺,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的能力很有限。如对课程的内容体系安排,教学进度的规划,课堂教学内容的布设等方面明显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通常只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和内容不折不扣、不加调整和判断就去讲解,对讲解的知识自己理解不透,尤其是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很好地把握,重点不清楚,难点不突出,从头到尾一个调一种方法。有些青年教师甚至遇到难点时告诉学生,这些不是现在要学的内容,如果有兴趣,自己在课后去看,把难题都留给了学生,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不能区别对待。

(二)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在调查中发现,新建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或专业,没有系统学习过教法课程,有些青年教师甚至连作为教师必修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也没有学习过,缺乏作为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向互动的双边活动,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发现式、问题式、情境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然而,这些青年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不知道怎样将课程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大多采用传统的单向性灌输式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教师的主导成了实际的“主宰”,学生的主体常常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成了实际的“客体”。由于教学方法不得当,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缺少生机活力,照搬课前预设的流程,一旦出现预想之外的事件、问题、情境就无所适从;教学语言缺乏感彩,平铺直叙、缺乏激情,更少有语调的抑扬顿挫与语言的幽默感,必要的肢体语言运用更是一片空白,课堂也就显得没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三)教学研究意识薄弱,教学创新能力缺失

教学研究是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升华与提高的过程,是青年教师进行自我完善、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缺乏开展教学研究的整体氛围。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是个新手,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强与提高,而且他们从事教学研究、促进教学创新的能力都很有限。部分青年教师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应付教学工作,缺少深入研究教学问题的兴趣和热情;由于新建本院校师资紧缺,一些青年教师承担的课程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更不要说进行教学反思研究了;还有一些青年教师虽然主观上有开展教学研究的愿望,但客观上“有心无力”,缺乏“高人”指导,只能自己揣摩着进行,但是收效甚微;由于教学研究不到位或基本不搞教学研究,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改革和创新更无从谈起。

二、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的原因

(一)缺乏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机制

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不合理,一是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部分院校缺少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多数高校的教师培训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青年教师培训的内容多数是教师职业道德和理论性很强的科目,与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二是教师培训制度不健全。部分院校对教师培训工作不重视,至今还未制定相关的政策或规划;一些院校的教师培训制度不完善,缺少可行的实施细则或配套政策。三是培训内容不全面。多数高校的教师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多以相关教育法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外语能力为主,有关教学论、课程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等直接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知识和问题却很少涉及,这种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培训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帮助不大,往往使培训收效甚微。部分院校只是在青年教师上岗前开展岗前培训,缺乏上岗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一些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无法解决,制约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缺乏对青年教师有效的激励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财力和物力等的限制,缺乏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激励机制。青年教师有着年轻人的豪迈气概和旺盛的精力,思想上要求积极进步,但到了工作院校后,由于客观现实环境和他们想象的差距很大,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有些志不达意,意志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变得消沉。新建本科院校很不注重这个问题,还是按照常规的做法管理青年教师,部分研究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承接了外部商业机构的研究项目,获得额外的收入以补充经济的短缺,对学校开设的课程教学只是抱着完任务的态度,缺乏对教学的研究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未能有效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竞赛、教学研究和课堂竞赛等活动,不能很好的激励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制约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缺乏帮助青年教师能力提高的教学经验交流和互动平台

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没有建立帮助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平台,对青年教师管理比较松散,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据调查,部分院校没有针对青年教师设置教学竞赛活动,没有组织教学经验汇报会、交流会,没有给青年教师配备有经验的老教师做导师,这使得青年教师只有自己去摸索教学方法和实践,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既是有些院校设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计划,但并没有给予导师相关的激励措施,导师缺乏指导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导师也只是个名头。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导师思想上不重视,加之导师忙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对青年教师指导的时间也无法保证,只做应付性的指导或者根本就没有指导,导师制只是流于形式。青年教师和导师之间也没有很好地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传”、“帮”、“带”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没有起到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

(四)缺乏对青年教师教学研究的支持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教师紧缺,最近几年招生量不断的扩大,对教师的需求量也在急剧的增加。青年教师一到学校就要承接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没有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实践一年以后再上讲台的要求操作。很多学校给青年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很重,基本上每天都有教学任务,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同时,青年教师还面临着择偶成家等重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导致了青年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任务的完成上,忙于应付差事,很难抽出时间从事教学研究,他们的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或提高的很缓慢,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提高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制度和机制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必须要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建立一整套旨在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其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青年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制度,主讲课程前的听课与助教制度,新开课与开新课的试讲制度,结对帮扶的导师制度,督导跟踪听课的指导制度,定期进修或攻读学位的深造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要体现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制度建立的同时,还必须要有规范制度运行的相关要求,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制度的运行,并由相关管理部门对制度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和方案,达到持续推进和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过程,新建本科院校要从学校长远发展和青年教师的持续发展出发,既要建立能够在短期内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制度和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安排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提升教学方面的能力,更要短期和长期结合安排青年教师外出到国内外有相关一流专业的高校和研究所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或者安排他们到与课程相关的实践领域从事实践活动,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掌握自己所受课程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以及新的教学教法,拓展青年教师的视野,提升其教学能力。

(二)搭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平台

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够得到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搭建必要的平台,开展相关的教学竞赛活动,全方位、多角度为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服务。教学实践平台应由各类教学竞赛和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组成。其中教学竞赛主要包括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课堂教学设计竞赛、多媒体课件比赛、优秀教案(讲稿)竞赛等;主题实践活动则包括示范公开课集中观摩、教授讲课风采展示与观摩、教研室或教学团队例会、系列辅导报告与专题研讨、青年教师教学体会交流、教学名师研讨会等。通过一系列竞赛和活动的开展,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借鉴其他教师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提高对教学的认识水平,达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目的。

(三)加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经费投入

教师的培养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其职前教育状况良好,但是职后教育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经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如:教学研究经费、教师培养经费、进修经费、竞赛经费、教学研讨费用,学术研讨费用等。学校应该专门为青年教师的培养设立专项资金,以保证青年教师的职后教育,从而使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从经费来源、分配的渠道,数量,投资方向等,预期效果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有相应的配套经费来保证其高效有序地实施。

(四)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必须建立在教学能力研究的基础之上。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建立专门从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组织,从青年教师的师源、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和学科特点出发,针对担任不同学科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分类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和提高对策,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从以学为主到以教为主的角色转变。同时,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教学研究项目,让青年教师针对自己所授课程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通过他们自身的思考和实践,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薛素铎,李庆丰等.构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长效机制 保证和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0(5):10~12.

[2]佘远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考察与对策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50~155.

[3]白云霄.浅谈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与方法[J].2007(3):53~54.

[4]林金辉,潘赛.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10(6):82~84.

[5]徐继红,董玉琦.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76~79.

教科院实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资源意识;提升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48-02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但是自从2009年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大量本科院校的扩招,高职教育陷入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市场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技术人才急缺,作为高职教育,应担负起这一重任,才能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教学改革就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是学校教学的载体和平台,教学是围绕课程的教学,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途径。

1教师与课程

教师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1]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就是教师对“什么是课程资源”的特别关注,是教师在教学认识活动中,对有利于课程实施或学习活动的资源的敏感反映和认识,是唤起教师内心对这些特殊资源的进一步加工欲望,使之成为课程活动或课程实施的有用资源的心理活动。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老师,如何提升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就成为高职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广大一线教师既是课程改革的主要推行者,又是课程改革的最大障碍。英国学者斯腾豪斯(L.Stenhouse)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编制”。[2]国外许多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教师在课程发展中占据中心地位,如果没有一支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将不可能落到实处,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基础保障,教师是否具备课程资源意识则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现代课程观将教师视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这是因为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设置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条件资源”。[3]因此,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提升对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2提升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策略

2.1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较大的课程模式是“三段式”课程模式,即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模式。其“学科本位”非常明显,注重课程知识的系统传授。教师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的知识本位的课程观,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明确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必须为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即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而服务,课程内容要注重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课程必须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实践,并以实践作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逻辑核心,重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模式。[4]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包括多元能力,要有专门化工作能力、综合心动能力、通用职业能力、社会文化能力、拓展创新能力等。这对于习惯了知识传授为主,依赖教学参考书教学的教师来讲,不仅是教学行为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范式的自我更新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作实现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没有对课程资源明确而清醒的认识,这种变革、转换和更新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建立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相对于职业院校的课程来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单只某一门课程。应该多一些项目课程、模块课程这样的对某种职业能力的综合。具备课程实施的可行性、课程开发的动态性、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2.2 根据职业教育课程特点,挖掘可利用课程资源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课程目标的定向性较强,课程模式的适应性,课程内容的实践性,课程运行的昂贵性等特点。由于主要针对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其定向特征要由具体职业定向转变为职业群定向,为了适应特定区域、特定职业的需要而开发和实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以掌握符号知识为目标的普通教育,它是为具体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条件要求高,要有较大的设备、人员、资金的投入, “书本上学种田、黑板上开机器”是培养不出现代企业所需的高质量的、适用的职业技术人才的。[5]

因此,根据职业教育的课程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灵活运用、挖掘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教育性经验与教育影响,只要进入课程,与课程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就是课程资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教学环境及教师、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教师、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根据其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类。所谓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能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资源,包括教师、学生的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作用于课程却并不直接形成课程本身,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的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必需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因素。[6]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资源,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师、学生、课程,更是学校和企业合作教学、在企业教学的“产教结合、双元教学”等实践实训的教学做等。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强化职教集团作用,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加大比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给与学生模拟实习。注重本土资源利用和开发,像我们云南的玉石珠宝业,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抗战的辉煌历史;大量的热带雨林,品种繁多的动植物,面对东盟商业区的小语种学习等。对云南的职业教育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说,都是鲜活、生动的资源与实物,我们应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鲜活的资源。

2.3 构建合作交流的教师文化传统的教师个人主义文化中教师的工作多是独自面对学生,独自备课,独自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缺乏合作与交流。而课改要求更多的合作与交流,除了理论课的教学要求合作与交流外,实习实训课更要求合作与交流。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师生能力的提高、成功经验的构建与分享等无不需要师生、教师、学校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因此,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经验的互补,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需要建构与教师发展相适应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对教师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影响。一个学校的教师文化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只有体现开放性、互动性、学习性等基本特征的教师文化,才能促进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大胆参与,才能让教师大胆尝试发挥这一“活”的课程资源能动性来挖掘多样的课程资源。因此学校要努力创建一种宽松、合作的文化氛围,鼓励教师集体备课、鼓励团队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消除教师保守的个人主义倾向,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2.4 加强学习,注重反思,促进教师课程资源意识提升众所周知,学习与知识和能力是紧密相联的,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的途径,知识能促进能力的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师多为普通院校毕业,既缺乏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缺乏专业的实践技能知识,因此,加强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锻炼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课改整合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心理学理论,形成了一套新型的课程与教育理念,像项目课程开发、模块式课程构建、尽管其中的某些理念教师不同程度地有所了解,但距离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课程开发中运用,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理论业务培训,建立定期到车间进行实践的制度,提升他们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整合、改编教科书,开发模块课程的能力,灵活处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能力。尤其注意培养教师反思能力。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总之,教师创造性运用课程资源能力的提升,不是朝夕可以实现的,要靠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教学观与学生观,消除对条件性课程资源的过多依赖,提高教师对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挖掘能力,更好的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和身边的学生、同事、环境等课程资源,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多姿多彩,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教育研究.教育研究,2003,(6).

[2]GolbyM.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action(book review)[J].i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80(4):372.

[3]吴刚平.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7):41-44.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