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冰心的现代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诗歌;朗读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异彩纷呈的诗歌,滋养了一代代的富有诗意的中国人。古典诗歌,格律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在吟哦讽诵中,诗意在流淌,诗情在蔓延。因而,从古到今天,古诗词的教与学非常注重诵读的作用。到了近代,伴随着“五四”白话文运动成长起来的我国现代诗,打破了古诗词的格律限制,体现为相对自由的形式表达。但不管形式上如何自由,现代诗歌的灵魂依然是抒感,“诗言志”依然是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故而,现代诗歌教学中,朗读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诗歌,以高度凝练的、富有节奏感韵律美语言,丰富的想象、分行排列的形式,来反映生活,抒感。它能直接聚焦作者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情感的启发性,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的数量明显渐增,这就意味着现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地位得到了回归。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现代诗歌的凝练、隽永、想象丰富,学生学习现代诗歌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教好现代诗歌呢?识其人,才能观其文。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有了这样的理解作铺垫,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当然,教学的重点还在朗读、品味诗歌。下面笔者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与体会,以朗读为切入口,谈谈对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看法。
1、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一首好诗,必须反复诵读才能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情动于中而言成于诗,诗歌音乐美映现着情感的节奏。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各种朗读标记,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引导学生用心去品读,吐纳珠玉之声,读出浑然天成的诗歌节奏。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句错落有致、节奏鲜明;每段押韵、音韵和谐;首尾呼应、回环跌宕。朗读时,指导学生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抑扬顿挫地朗读,一种浓郁地眷恋之情萦绕在高低错落的平声仄语中。
《天上的街市》以丰富的想像、联想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句式整齐、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如湖面的涟漪、如山间的涓涓细流,指导学生缓缓地朗读,倾心地朗读,让学生的心灵随着诗歌在天际漫游,随着诗人驰骋在美好的梦想中。
2、读出诗歌的绘画美
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
诗的情感、思想,是从诗人心灵的深处流出来的,是从诗歌如画的画境里淌出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得到了解读诗歌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对意象进行解读,感受诗歌的画面美,揣摩诗人的情感美。
《再别康桥》中,那多情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新娘、那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意象相映成趣。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美丽画面,构建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诗人从深深眷恋的康桥,捕捉了富有特征的景物形象,融入自己的的情感与想象,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寻觅、品味,感悟。
余光中的《乡愁》,诗人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意象,创设了温情的画面、深邃的意境。那“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对母亲的依恋;那“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新娘的相思,一张船票,让感情更浓烈;那一g黄土,阻隔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失去母亲的诗人,一颗心将何处何从?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意象,融入想象,反复诵读,努力在眼前浮现这些动人的画面:儿子对慈母的思念、丈夫对新娘的想念、游子对祖国的眷恋,自然而然的就流淌出来。
3、读出诗歌的情感美
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
冰心的《纸船》字句清新,感情绵长、音韵和谐。诗中的“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朗读时,采用多种读法相结合,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绵长的情感。读出“从不肯妄弃”的执着;读出 “不灰心”的坚定;读出“含着泪”“悲哀”的刻骨铭心思念之苦;读出“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万水千山”蕴含的深厚的强烈的感情。因为爱的深切,才能思念才更绵长,因为孤独,才能思念更刻骨。因为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才更动人,才能真正的散发出它的光辉。清代的王夫之就说过:“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现代诗歌教学应建立在学生主动地,具有个性地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变成“读者的心中之诗”。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教师都应抓住学生瞬间的灵光,捕捉学生大胆的联想与想象,也许就能有创造性的火花迸发。
【关键词】新课标 现代诗歌 教学
在课改的形势下,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中学语文新教材的训练要求,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的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
2.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
3.指导学生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指导学生了解、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知识。
4.进行诵读涵泳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优秀诗作,丰富语言积累。
5.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整体的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
6.行诗歌鉴赏的训练,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
7.在诵读、理解、品析与赏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透过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教材中诗作的教育教学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从课文教学来看,应做到既突出课文教学重点,又体现可实际操作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法。
第一,注重诗歌的朗读训练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说法阐明了诗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我在教学《有的人》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节奏,诗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短暂的停顿叫做节奏。教师示范第一段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的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压韵的,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是压韵。本诗隔行压韵,每节换韵。请同学齐读第四节,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到诗中的不同的人生态度。
第二,创设有新旧知迁移的教学思路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学生马上回忆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然后体会每首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它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在诗歌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中。
第三,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境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流水”这一物象本来表达一种客观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后,逐渐为诗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现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这一思想情绪,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等,成为带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意象。在教学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笛”、“月亮”、“挥手”、“没有年轮的树”。“笛”、“月亮”、“挥手”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的抒发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意境的基本构成就是情景交融。意境不在具体的物象之内,而超出物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即透过物象表面,表达作者深邃悠远的思想情感,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第四,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小溪见了我,笑出了声;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仿写句子。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真是水到渠成。再细心的把学生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此后再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新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五,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意境美,还要设计丰富多姿的诗歌朗诵、欣赏新诗、研讨等活动。
1.诗歌朗诵、积累活动
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喜欢的名诗作,还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如:《色彩》、《萤火虫》,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同样的诗题,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他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2.欣赏新诗
给学生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等,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来欣赏、点评,并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
3.研讨活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诗;写作指导;表达;创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2-0025-03
【作者简介】魏荣葆,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0)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并且提出“在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表达呢?作为记录写作灵感的新诗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笔者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多年实践。
一、活用教材,模仿创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十分注重诗歌写作。从必修教材的“写作实践”来看,教材着眼于诗歌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以把握诗歌的基本特征为起点,在每个必修模块都安排了现代诗歌写作建议,在教学中简单易行。具体编排如下:
从选修教材《现代诗歌选读》编排来看,诗歌写作能够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结合,突出了人文专题对学生创意表达的引导。具体编排如下:
从《写作》选修教材编排来看,12个写作专题的“写作实践”建议,在“用形象说话”这一专题中有仿写咏物诗的任务。
不难发现,现代诗歌的写作与诗歌阅读鉴赏有十分密切的关联,编者力图促使学生读写结合,丰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尤其是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以读促写,因势利导,从模仿到创新,有效进行诗歌写作指导。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以读促写实质上也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高中生模仿性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敢于尝试和批判。如果根据不同类型的诗歌设定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模仿中有章可循,就会使他们体验创造的乐趣。
活用教材,就是利用教材,根据写作建议,灵活多样地进行新诗写作尝试。笔者常用的方式有:古诗今译,英文汉译,散文改诗,诗作仿写。比如,在学完课文《长亭送别》后,我根据文后要求,指导学生将散曲改为现代诗,学生的改写充分体现出在阅读鉴赏后的创意表达。如《长亭送别・一煞》(杜灵):“青山压断马蹄音,疏林筛损玉骢影。烟淡淡,霭轻轻,望断秋水难追至京。残阳如血,看见了小桥流水人家景;古道无人,想到了花好月圆人美情。枯草索索,荒村野店,不尽;秋风漠漠,马嘶铃鸣,不平。车儿投东欲西追,怎奈他玉肌消减握不住缰绳紧。缓行,缓行。多行一步,即成千里。”《长亭送别・端正好》(裴成杰):“湛蓝到悲伤的天空,洁白如幽怨的云朵,纵横一万里,联结不了你我的情愫。满地已谢,黄澄澄的,道不出秋日的思念;西风烈,吹不起过往的记忆。北方的雁儿,南面哪有你的故乡?冬去春来的那一天,你还会回来吗?那白晓时未尽的醉意,门外雪霜覆盖的枯林,怎抹得尽离人的泪!”
二、构建课程,多重激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考虑到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为了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笔者为爱好新诗写作的学生开设了“新诗鉴赏与写作”的校本课程。该课程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1.新诗艺术鉴赏。这部分主要编选一些代表性诗歌,让学生在读诗的同时,了解新诗的源流、类别、新诗的审美特征、新诗的艺术表达、新诗的模式等基本内容。如在新诗的艺术表达中,主要向学生介绍诗歌比喻、诗歌通感、比拟想象、夸张想象、错觉想象、跳跃想象,等等。又如,在新诗的模式中,呈现给学生象征模式、呼告模式、闪电模式、升华模式、象形模式、并列模式、纵贯模式、串珠模式,等等。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新诗的鉴赏有了新的眼光。
2.新诗写作阶梯。《现代诗歌选读》的编排体系,就是新诗写作的模仿体系,根据教材的人文专题,我重新整合,拟出写作的能力阶梯。设计如下:
3.名家心灵之约。所谓心灵之约,就是推荐名家新诗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阅读,走近诗人。我列出20本中外现当代诗歌选集:《徐志摩诗选》《戴望舒诗歌》《艾青诗选》《卞之琳诗歌》《林徽因诗歌》《仓央嘉措诗集》《现代诗100首》(蔡天新编)《顾城的诗》《舒婷的诗》《北岛的诗》《食指的诗》《海子的诗》《余光中诗选》《台湾诗人十二家》《黑夜里的素歌》(翟永明著)《我与光一起生活》(李天靖编)《汪国真诗集》《聂鲁达诗选》《纪伯伦散文诗选》《泰戈尔散文诗选》。
同时,我还及时介绍当代的诗歌名家。比如,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被誉为“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诗人”。因为“诗人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风、雨、日、月、天、地、人,通过个人文学与哲学的推动力及社会体验,熔铸成一个个独立的整体――诗歌”。他的诗“试图在被常规语言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之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风景中的大小细节汇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业交错等,就像对立物揭示彼此的联系一样”。
此外,适当介绍当代的诗歌理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鲜活的阅读背景。比如,美国学者帕洛夫2010年推出《非原创的天才:新世纪以其他形式创作的诗歌》一书,向读者展示了“以其他形式”创作的诗歌所独具的创造性、智慧和复杂性。他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如何表达自己”这一命题, 改变了“原创”一词的固有内涵,成为21世纪新的诗歌策略。推介诗歌理论对提高学生的创作素养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三、发现生活,唤醒灵感
写作最怕做无米之炊。学生的生活面似乎很狭窄,但是美的发现却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发现美,就要将新诗教学生活化,即在新诗写作指导中,形成“生活发现序列”,让写作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新诗,让新诗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为了发现诗意,练就发现诗意的眼睛。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提倡“六化发现法”,即个人生活集体化,家庭生活社会化,学校生活个性化,社会生活具体化,自然生活人文化,文化生活地方化。
如,家庭生活社会化发现。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造成学生抒写的对象主体单一,无非就是同学、老师、父母。且不少学生所写亲情故事虚假、低幼,真情变成煽情,以致文章内容单一,思想浅薄,情感虚华。其实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爸妈都是社会人,亲戚朋友展开来就是一张社会网,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时代、生活的折射。学生如果多留心、多了解,多思考,由小家庭辐射到大社会,小中见大,诗意也就丰富了。
为了不让发现生活成为负担,我借鉴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的《飞鸟集》,提倡“微表达”,抓住瞬间的灵感,记录生活短章。一般注意把握细微情感,寻找微雕意象,模仿微型技巧。这样,学生的发现就有了诗意,例如:
《银杏》――你是洒满阳光的伞,叶中藏着生命的温度。
《影子》――寂寞的感叹号,黑暗中踽踽独行。
《蔷薇》――千万朵盛开。我站立一旁,观看一场与我无关的故事。
《流星雨》――燃烧着划过,一柄利剑刺穿了黑暗。
《回忆》――只是供人消遣的玩具。它不会听你的话,不能任你摆布。
《宋词》――跨越千年的哀愁,埋葬在枯黄的纸堆里,等待一场相见。
别林斯基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可见,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学生根据各自的喜怒哀乐,把握一些细微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情感冲动。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把情感具象化,寻找能够寄托情感的物象,特别突出“微雕”意象,精致而奇妙,言简而意永。在语言表达上,不必讲究起承转合和音韵,只要有意味便是新诗。发现生活,激发美感,引感,产生诗意,这就是“诗意地栖居”。
四、善用评价,激励创意
现在的考试作文多规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导致写作教学窄化为应试训练,中学新诗写作成为教学空白,新诗写作评价尤其缺乏。
评价主体多元化,这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个性化的创意表达尤其要突出多元评价。新诗写作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诗人,而是激励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学生要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一些活动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新诗阅读兴趣和创意表达。
举办诗歌朗诵会,先自选诗歌朗诵,再指定诗歌朗诵,评价学生对诗歌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共鸣的程度;鼓励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以评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我们特别请来南京艺术学院的董蓓教授,面对面指导学生朗诵。
编印学生诗歌鉴赏文章专辑。这一活动,考查学生发现诗歌丰富意蕴和深层意义的能力,对诗歌独到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能力,运用适当的鉴赏方法分析评价诗歌的能力。我们开展专题学习,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自选研究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关键词] 教材阅读写作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一直是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可喜的是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已占有了重要地位。相应在初中语文学科评价体系中,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考查也占有了极大比例。那么,该如何用好教材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呢?为此,笔者在这方面浅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教师应树立大的语文教学观
也就是说,不能把语文学习看作是语文课本的学习。语文课本不应该是知识的本身,而是知识的载体。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用新理念、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驾驭教材,让教材焕发出新的活力,是作为教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应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呢?如果把语文课看作是语文书,这不适应学生的创新。因此,作为教者,应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正如学烹调技术,学者首先应学会有关烹调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付诸实践。因为实践需要靠理论来指导。但如果只学理论,而不去实践的话,再精湛的理论也会成为空洞说教。因此,要成为真正的烹饪师,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亲自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印证理论的正确性。同样的道理,学生如果只读课本知识,而不在实践中运用的话,那学到的知识也只是空洞的理论而已。因此,作为教者,必须认真在认真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教材生发出去,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写作,从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如:教材中的不少综合性活动,对促进阅读也是不可忽略的。如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是“环保小课题研究”,只要该活动精心安排,顺利开展,撰写研究报告对强化说明文的体裁特征,提高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类似的还有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为本地人物立传”,对学生阅读传记文学富有意义。
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技能指的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和提取文章或文段的关键信息,并用准确简练的文字将其表达出来,并在阅读检测中挖掘并用题目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去解决相关问题的技能。
要学生掌握阅读技能,首先要立足教材。教材中的课文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教读课文多是名篇佳作。因此,教者必须利用这些“例子”来传授知识。在教学中,本着帮助学生提高技能的目的去点拨学生掌握文中有关的课文,做到每一个知识点都过关,特别是阅读和写作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举一反三,严格训练。如此二者兼顾,才能发挥“教读课文”的最大效用。如:以《季节》为题,我布置学生写作,我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收获了很多灵感,如“人生的四季”,“自然的规律和人生规律”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让学生举一反三,联想课内外相关篇目,很快学生对《石缝间的生命》蕴涵的“敬重生命的情感和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更浩瀚的海洋》包含的“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永久的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等主题,有了更新更深刻的理解。对“自读课文”,我也作了灵活的处理,指导学生自学。目前,由于近年升中试题涉及课文的内容较少,课外阅读偏多。以致有的教师认为课本知识不学也罢。其实不然。作为教者,可以精选一些典范篇目用以检测学生对文章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训练他们的阅读技能。此外,还要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和提高阅读迁移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内掌握了阅读技能后,自然就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这样,教者就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进而延伸到写作。在阅读中,教者要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并给予适当的阅读辅导。只有经过足量的课外阅读,学生所学的阅读技能才能不断提高。
三、指导学生运用规范化的语言
语言是文化载体同时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是大家公认的。也可以说,语文课就是“语言的运用课”。语文课传授知识,分析语言是要总结善于运用语言之人的经验,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它为什么是这样”。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它要求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说话、写文章时必须会运用规范化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再达到熟练操作。在阅读方面,学生逐渐进入“扫读”阶段;表达方面,则表现为不断提高言语表述的清晰程度和流畅程度,这大体相当于“简明”和“连贯”。此外,还须注意到言辞所在的环境,以求得更佳效果。这方面的要求,就是“得体”。
四、以写作来促进阅读,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掌握了阅读技能,还需要会运用。这不仅包括做大量阅读训练题,而且包括大量的写作训练,这一点可以具体体现在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中。例如缩写、仿写、写读后感等。这就要求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同时整理自己的学习思路。所以阅读之后让学生写作,用写作来促进学生阅读,这是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法。如: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要求仿写诗歌,我布置给学生的作文训练内容是仿写《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让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切身体会到:现代诗歌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等特点,然后又从泰戈尔的《纸船》迁移到冰心的诗歌《纸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去领悟冰心的满腔真挚的思念母亲的情感,整个过程操作性强,学生也易于接受。
此外,我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需更新观念,调整语文教学的方向。
一、重视诵读,培养审美情趣
诗歌的魅力在于诵读,在低吟浅唱中我们总会感受到文化的韵味,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在读诗的时候,总是不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认为读只是一块敲门砖,学生并不会在读中感悟出什么,而赏才是最重要的环节,这样的教学思想背离了语文标准的要求,忽视了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朗诵环节。事实上,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在读和思中感受最美好的情感,自主性的阅读就像是一鸿清泉,荡涤掉学生内心的污垢,带给他们灵魂的升华空间。
例如,在初中语文《冰心诗三首》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让学生去反复的读,前两首诗歌的内容并不是很复杂,也许每个同学都可以读出冰心的母爱,可以感受到那种在母亲的怀抱中依偎的满足和幸福感,在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先体会其中的情感。在情感的配合下深情的去朗读,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做出评价,无论是情感的融入度,还是学生的朗读基调和朗读的语速,都让学生自主进行评价,从而使其越读越好。学生在读中感悟出来的东西是我们教师用多少言语也无法表达出来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意会的知识是他们在内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比金子还珍贵的学习力量,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读出感觉,方显韵味;读中思考,方露才情。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诵读,诗歌贵在感受那音乐美、画面美和韵律美。教师要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一种无形的力量的感染下去体味诗歌的魅力。
二、自主赏析,探究文化底蕴
读后要赏,赏是诗歌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主要教学方式,而只有自主赏析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融入诗歌中,才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那份文化底蕴。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侧重于自我的讲解,忽视学生的自主赏析,总是不相信自己的学生,这样是永远也无法实现自主学习的。诗歌文化的底蕴还是应该由学生自身去体会和感受,这样的赏也并不是完全的放开,教师也应该给予其恰当的指导。
例如,在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让学生去进行自主赏析。当然了,我也并不是将课堂完全的交给学生,引导的同时我还充当了他们学习的一个伙伴。自主诵读后,我引导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这一个问题就可以将全诗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解析。学生在小组间进行讨论,我也参与其中,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学生赏析的热情也很高涨。很快学生就发现了,这首诗歌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自主赏析的部分需要教师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而后给予学生空间和自由,当学生赏析后,教师要做出评价,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正确的方向去理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走进诗歌的灵魂,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该去努力的方向。
三、融入情感,感悟诗歌魅力
每首诗歌都有着浓厚的情感,狄德罗曾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我们只有看到了那些情感,才可以看到那潜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故事。学习诗歌必须要将自己的情绪调动起来,融入进去,才能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例如,在初中语文《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采用了情感融入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感悟诗歌中蕴藏的无穷魅力,这首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于春天的热爱之情,尤其是其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形象的写出了初春时节的景物特征。为了让学生充满感情的去学习这首诗歌,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春天的视频,杨柳岸堤的清新,湖畔的微风吹拂着嫩绿的柳枝,一切都是那么的萌动,那么的让人喜悦,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再次诵读的时候,学生明显多了一些情感在其中。而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这首诗歌的哪句,原因是什么,学生们热烈的展开了讨论,讲述了关于春天的种种,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