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过马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在有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路段,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3、穿越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4、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更不能在马路上滑滑板。
5、不要突然横穿马路,特别是马路对面有熟人、朋友呼唤,或者自己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进站,千万不能贸然行事,以免发生意外。
6、交通信号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指挥车辆的红、黄、绿三色信号灯,设置在交通路口显眼的地方,叫做车辆交通指挥灯;另一种是用于指挥行人横过马路的红、绿两色信号灯,设置在人行横道的两端,叫做人行横道灯。
7、绿灯亮时,准许车辆、行人通行,但转弯的车辆不准妨碍直行的车辆和被放行的行人通行
8、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和已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
9、红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
10、绿色箭头灯亮时,准许车辆按箭头所示方向通行。
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区 育才学校二年(6)班 林蔚
从韩国回来,一下飞机,就看见了香港的景色,哇!真美啊!和广州一样,到处都是金光闪闪的灯饰,名副其实的东方之珠。
第二天,我和大家一起到香港观光。香港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过马路啦。首先,香港的车和行人都是靠左边走的,跟我们广州不一样,所以,过马路的时候要先看右边,我觉得有点不习惯。还有就是交通灯啦,它是带有响声的,如果红灯亮的时候,它嘟、嘟、嘟响得很慢,绿灯亮时,它嘟、嘟、嘟响得很快,提醒盲人可以安全过马路,香港每一个人都很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亮时,即使没有车辆通过,行人也不会闯红灯。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并在实践当中进行探索,那么如何让自己创设的教学情境真实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呢?
一、了解学情,多样体验,真正走进学生生活
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观察、聊天等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现代农村飞速发展,在繁忙的街道口画了斑马线,安装上了红绿灯。学生早已认识斑马线、红绿灯,知道过马路应走斑马线;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知识。上《平安回家》(《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一课时,在“安全过马路”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了过红绿灯路口这一情境。本课重点应放到过马路时存在的不良现象―“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活动前,学生的课桌摆成十字路口型,播放红绿灯课件。我喊了五六个学生一起和我“过马路”,刚到路口,“红灯”亮了,学生们不约而同停了下来,“时间表”显示:50、49、48……时间还剩30秒时,我伸出双手推前面同学走,还喊道:“车子走光了,我们走吧。”学生就是不动。我又说:“时间还有20多秒呢,现在又没车,我们大家可以一起过。”只见坐着的学生等不住了,一边摇着手,一边喊道:“不行,不行,现在是红灯。”学生回位后,我问道:“刚才为什么不行呢?”学生们的小手早就举过头顶,说着各种各样的可能发生的危险,一致认为红灯就是不能随便闯,否则很危险。接着,我又喊了一拨学生“过马路”,当走到路中间时,“红灯”亮了,一个男生跑了过去,其余学生停了下来。我抛出问题:“这怎么办?”学生又积极举起手:“站在路中不动,等绿灯”“多观察,没有车辆可以走过去”“过马路前,绿灯时间剩下很短,就别忙过去”……只有在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和体验,才能真正体现情境教学的功能和效用,因此对学情充分了解,真正走进学生们的生活,从他们的生活中截取符合教学需要的片段,正是有效创设课堂情境的关键。
二、了解学生,面对全体,共同感受氛围
一次,我参加“江苏省扬州市小学德育第十次年会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竞赛”,教学竞赛上,三位老师同时执教《男生女生不一样》(《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一课,课上都创设“掰手腕”游戏情境,以此来告诉学生们男生体能比女生强。第一位教师亲自选了三名男生,再由男生选一位与自己个头差不多高的女生为对手,一局定胜负,结果男生以1∶2输给了女生。老师自己忙又重选了三位男生和三位女生,男生以2∶1胜了女生。老师总结:“男生比女生有力。”有个别女生不服气,嚷着还要比……第二位教师游戏前选了三组正好是男女同桌的同学,一组一组轮流上讲台比,第一场女生赢了,听课老师为上课老师捏了一把汗。第二场男生赢了,第三场双方水平不相上下,最后,男生涨红了脸才胜了女生,那女生还嘟着嘴说:“张X犯规,不能算他赢。”第三位老师直接把全班男女生一一对应安排坐,剩下三位男同学做了裁判。比赛一结束,老师请赢了的同学站起来,只有四位女生站起来,其余都是男生。老师让大家坐下后,提出问题:“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男生比女生有力气。”“男生爆发力强。”
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第三位老师是成功的。是的,前两位老师创设的典型性不够,所以,课堂上的情境感受将会出现分化现象。同一情境对参与者或有特质学生来说是真实的情境,反之,他会认为是假的,这样必然会出现个别有特质学生对情境积极参与而其他学生参与度不够甚至无法参与的情况,课堂氛围即使能达成表象的良好效果,也并不意味着已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效。
加拿大的路是典型的十字路,每个十字路口都会挂着指示路牌,上面写着“blundell”,就是表示你对面的横街是blundell街。绿灯亮后如果你要转左,一定要等对面的车完全通过才能走。但你可以向前挪一点,以免绿灯变黄灯之后走不了。
加拿大司机极其尊重行人,我想这是和国内最大的不同。以看到行人过马路为例,国内司机经常是看到行人准备过马路,赶紧加油抢先冲过去,好像个个都很赶时间,这里则是车子远远看到行人站在路边,就在起码隔着一米处等你。你的动作再慢,他也会等你过完马路再说。我好几次准备过马路,看到有车过来,就按照国内的习惯站在路边,想等车子过去自己再过马路,结果次次都是车子在我面前急停,等我先过。哪怕在停车场下车后要走进商场,车子也会礼让你,在加拿大,和行人抢道,会被视作极没教养。
这里车辆之间也很礼让,经常要向左转出繁忙的主干道,两边车道都车流滚滚呼啸而过,你正惶恐的时候,对面会有车主动停下来让你先过,这时内心真是感激不尽。如果你想变道,只要你打开灯,很多时候后面车流也会有车停下来让你先过。
加拿大的车子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只有极少数繁忙路口有摄像机。很多交叉路口没有红绿灯,只树一个“stop”的牌子,只要看见这个牌子,无论前后左右有没有车,都要停一下看清楚再走,所有车都会遵守这个规定。因为人人都遵守规则,所以一旦有人不守规矩,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例如你看到“stop”的标志不停,就这样冲出去,极可能撞上直行车,因为直行车是假想你守规则的,不会减速。
从国内开了多年车到了这里很不习惯。从前经过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都习惯性地减速或者踩一下刹车,因为怕路口突然冲出一辆车来(国内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但是这里只要你在主干直行,过十字路口都不用减速。因为旁边的不是主干的道都会有“stop”的标记,他们会礼让主干直行的车。所以很多国内司机考牌都是这里不合格――在十字路口减速,考官认为你这样会造成后面的车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不安全。另一个不习惯是,我们当红灯变绿灯要左转的时候,都是绿灯一亮,赶紧趁对面的车没过来先左转了,但是这里却要先让直行车完全过掉才能左转。我虽然知道这个规定,但是有几次左转的时候都是下意识地想冲过去,好在及时刹车,回想起来一额汗,相当危险。
还有一个感受,这里的交通管理非常高效。温哥华人虽少,但车子很多,每个家庭一两部车很普遍。车子总量是否多过广州不好说,但交通堵塞状况好很多却是不争的事实。几次下班时间走在繁忙的主干道上,都没塞车,最多就等一下红灯,而且这里高架桥和立交桥特别少,红绿灯特别多,每公里基本上有五六个红绿灯路口。
为什么这里高架桥那么少、红绿灯那么多,却不堵车,而国内高架桥立交桥越建越多,堵车倒越来越严重?我总结出几个原因,一是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导致人为堵车的情况大为减少(例如扭成一团或者路边违章停车);二是路面极少修路极少人为障碍,就算修路,他们会专门派人拿着个牌子,一面是“stop”,一面是“slow”,指挥大家有秩序地通过;三是路面规划好,基本都是东西南北完全直的道路,很好走也很好找地方,减少了车主在路上“徘徊”的时间;四是道路指示极其有规律,到了路口你就知道怎么走;五是停车场极其完善,无论商场、住宅,都有非常充足宽阔的停车位,减少了车子“放”在马路的时间。这些细节也是加拿大交通人性化的体现。
广州市黄埔区港湾小学四(3)班 朱淑娴
今天下午,爸爸在送我回校的路上,我看到交通灯下一条老狗在马路中心歪歪扭扭地向前艰难的走着,一身稀疏而枯黄的毛,身上带着无数大大小小的伤疤。它用呆滞无神的双目四处张望着,身边是车水马龙般的车流,大车、小车在它身边飞驰而过,险象横生。它试探着朝对面马路跨出一步,但身边呼啸而过的汽车使它又怯怯的缩了回来,它似乎并不晓得该什么时候横过马路才适合,在交通灯转绿后,他还在车流间游走,每走一步是那么的艰难,在我眼前它的身影仿佛幻化成了一个步履蹒跚老人……。
我不知道它最后是否安全过了马路,或变成轮下亡魂,我此刻的心情难以言表,无奈、悲哀、同情、感慨兼而有之。
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可以想象它曾经给主人带来多少欢乐时光,留下多少美好难忘的回忆……。一条曾是主人的宠物,之后变成玩物,再之后变成废物的老狗最后被它的主人无情地抛弃了,这和某些流落街头,无依无靠的老人是多么的相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