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推敲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会用“即使……也……”造句。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课文。
2、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看书中的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三、精读课文3—6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6自然段,想象这一部分写什么?(这一部分主要写贾岛在返回长安路上仍然在思索着昨夜诗中的用字,由于投入,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
2、引导学生再细读课文这一部分,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贾岛思考诗中用字是很认真、很投入的?(A、从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这句话体会到贾岛思考时非常投入的,他不但在想,而且还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动作。B、“不知不觉”说明贾岛思考问题很专心,他连进城也没有发觉。C、从大街上人们的反应体会到的,“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说明贾岛只顾思考,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在大街上失态了。”D、从课文第四节中知道的,“当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街上的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贾岛毫无察觉,仍然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并闯进韩愈的仪仗队。”这足以说明贾岛思考得多么入神啊!)
3、师总结:同学们读书理解得真细致,是啊!像贾岛这种对文字的锲而不舍地斟酌研究就叫——推敲。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发现你们也从贾岛身上学到了对文章中词句进行推敲的本领。现在老师考考你;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绿”,理由是:春天来了,树梢发出了绿芽,小草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刚说完,学生B就站起来也说是填“绿”。理由是:冬天小草是枯黄的,春风一吹,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绿色正是植物的生命色。学生C也填字同上,但说法却又与前两位学生不同。仅仅一个”绿”字,学生就有几种不同的见解。可见,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学生D认为此处填“醒”较好;因为春天来了,熟睡了整个冬天的小草苏醒了,有了勃勃的生机。学生E显然经过了仔细的推敲,站起来高声说道:“我认为填‘俏’更妙。原句中已出现‘吹绿’‘吹皱’‘吹鼓’等词语,‘吹俏’既避免了词语上的重复,又把小草当人来写,春天里的小草犹如俏丽的姑娘,一个‘俏’字就把小草写活了。)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适宜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8、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
板书: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师述: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指名读韩愈说的话,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指导讲故事。
1、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四、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推敲()或许()吟哦()
4、用“即使……也……”造句。
板书设计:9、推敲
发生夜深访友留诗相赠
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推敲》。“推”和“敲”是两个动作,谁来做一下?(学生上台做动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
么吗?(A、我看到贾岛正在沿着山路寻找李凝的家,他找了好久,才摸
到李凝的家。B、我看到那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那夜晚宁静又美好。
C、我看到贾岛正在敲门,但是没有人来开。D、我听到贾岛清脆的敲门声。
E、我看到小鸟被惊醒后,扑棱着翅膀叫着飞走了。F、我看到贾岛正在写诗,写完后他把诗留了下来。)
2、师出示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
沉睡的小鸟。”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评议他读得怎样?A、他读
得很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B、他读出那晚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好
景象。C、听了他的朗读,我看到树上的小鸟被惊醒后,扑棱着翅膀飞远
了。)
3、女生齐读。
1、贾岛月夜访好友,可是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
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
(板书:即兴写诗)(范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贾岛把诗留了下来。第二天他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又发生了
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
主要讲什么?(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贾岛在路上斟酌诗中的字眼儿。)
(板书:斟酌文字)那句话写他在斟酌文字呢?学生回答。
2、教师出示句子“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
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贾岛骑在毛驴上,怎么斟酌文字的呢?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做做贾岛
的动作。
2、指名上台表演,该生只做了推门敲门的动作。大家评议一下,他做得
怎样?(A、他只把推门、敲门的动作演示了一遍,很不够。因为贾岛在斟酌文字,应该反复做这两个动作。B、我觉得他没有把贾岛沉思的神态演出来。贾岛是不知不觉进的长安城,可见他斟酌得很投入。C、我觉得他的表演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句子中说,贾岛是一边吟哦,一边做动作的。但是他没有把贾岛吟哦诗句表现出来。D、我还觉得贾岛的吟哦是很轻声的。)
3、那贾岛吟哦什么呢?(“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
敲月下门。“
7、那现在谁来台前做做贾岛呢?
4、你们这些大街上的行人啊,都笑些什么呀?(A、大家快瞧那个和尚,
奇怪吗?他在比比划划的,干什么呀?B、这个人是不是傻子呀,还是中了什么邪?C、喂,我们在笑你呢,你看见了吗?当心从毛驴上摔下来啊!
D、他好滑稽呀,我们都在笑他他怎么还没有感觉到呢?)
四、学习四至七自然段。
1、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斟酌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竟然连——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也不知道。接着,两个差人把贾岛带到韩
愈面前。韩愈怎么问,贾岛怎么答?请同桌配合读好对话,并且互相评议。
2、同桌正在分角色读,评议。
1、指名读,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做评委。他们读得怎样?我听出韩
愈很生气,贾岛在请求宽恕。
师:贾岛只对韩愈说了这些话吗?他还说了些什么?(生读书上句子:“接
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
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3、贾岛都是怎么对韩愈说的呢?请大家做贾岛,把话说给你的同桌听。
2、学生练说后教师指名叙述。(A、我昨夜去拜访一个叫李凝的友人,谁
知他不在家。我写了一首诗在他家门上。今天回想起,觉得诗句中有一个字似乎有些不妥,我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B、韩大人,贫僧昨夜去拜访友人,可是没有见着。我虽然没有见到他,可是昨晚月色美好,一路上心情舒畅,我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美好的情景使我诗兴大发,我写了一首诗留了下来。可是我觉得诗句“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似乎有些不妥,我正在考虑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我正在犹豫不决时,没想到路上冲撞了您的大驾,求您宽恕。)
6、老师想请两位同学表演一下刚才的经过,谁愿意?
7、师指名上台表演,两位学生的表演投入、到位,扮演贾岛的同学居然还跪在韩愈面前说话。台下师生一片掌声。)
8、当“韩愈”说到“让我来想想”时,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
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A、我觉得用“敲”好。B、我也决定用“敲”好,因为“敲”能表明贾岛是个有礼貌的人。C、“敲”还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因为在那样的夜晚,敲门声很清脆。)
9、转身问扮演韩愈的同学,我们来听听韩愈怎么说?“韩愈”:我认为
用“敲”字好,因为用“敲”不但表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还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你看呢?“贾岛”:是啊,多谢大人赐教。
10、同学们,其实,你们比韩愈厉害呢,大家早就感觉到用“敲”好了。
11、听了韩愈的解释,大家有没有想起前文哪句话?(马上齐读:“这时,
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12、贾岛听了韩愈的话,心中的疑问解答了。(板书:韩愈解疑)
师;(出示诗文)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1、刚才,大家和大街上的人一样,都觉得贾岛很好笑。现在,你有什么要说吗?(贾岛啊,我刚才是说你是傻子,实不应该。我不知道你其实是在斟酌文字啊!贾岛啊,你对待写作的态度是那么严肃,只是小小一个字眼儿就那么认真地斟酌,真可敬呀!)
2、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
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
文字叫做——(推敲)
六,延伸拓展。
1、同学们,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你能讲讲吗?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出示句子)大家看,这句诗句中哪个字用的最好?
生:“绿”。(板书:“绿”字,这个字呈现绿色,同时旁边出现“到、过、入、满”这几个字)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
(春天是绿色的。“绿”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联想到碧绿美好、生机勃勃的景象。“绿”字把春风写活了,说它能吹绿长江两岸。)
2、对,就因为这样,他的这个推敲文章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话。
3、有一位同学他正在推敲自己文中的字眼儿,让我们给他提些意见好吗?
2、出示:一阵风吹来,湖面(荡、漾)起了绿色的波纹。
(A、我觉得“荡”好,因为它读起来响亮些。B、我觉得用“漾”好,因为它能把春风轻柔的特点表现出来。C、我也觉得用“漾”好,因为“荡”给人“动荡”的感觉,和春风的特点不相称。)
3、大家推敲后觉得用“漾”好,下课后老师会把我们的理由说给他听,
他一定会采纳我们的意见的。
七、总结课文。
1、今天,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吗?
(A、我以后一定会像“苦吟诗人“贾岛学习,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B、以前老师一直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今天我是真正体会到了。C、我要把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让好朋友也来学习贾岛的精神。)
2、希望大家课后把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讲给家长或者朋友听,并在以后
的作文中注意细细推敲词句。
板书设计:
9、推敲
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文献摘录:
题李凝幽居作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我们历来提倡写短文。写短文,当然首先要求内容充实,但文辞则要求精粹,并非越短越好。写短文,我以为应该注意两个字,一曰“洗”,二曰“炼”。洗,就是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洗刷净尽;炼,就是锻炼字词,使之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不妨结合几个文学故事谈谈这个问题。
宋朝有个欧阳修,是大家熟悉的。《朱子语类》载:“欧公文多是修改到妙处。顾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醉翁亭记》主要是写亭和作者的活动,自然要说明亭的所在,但若用数十字铺写那里的山水,就有点离题太远,那数十字就是不必要的,所以欧阳修加以洗刷,只留五字。这样一删减,不但无损于本文,反使本文更精炼,题旨更鲜明了。
洗,也该包括“剪裁”,即裁汰冗意。以诗为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以“孔雀东南飞”起兴,初叙“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次写兰芝被迫改嫁,又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最后写“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清朝沈归愚评论说:“作诗贵剪裁。入手若叙两家身世,末段若叙两家如何悲恸,岂不冗漫拖沓?故竟以一二语了之。极长诗中具有剪裁也。”此诗长达一千数百字,由于裁去多余的叙述,仍是精炼的。鲁迅先生谈自己的创作经验,也曾说过:“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编成sketch(即‘速写’,编者注),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
但是也要注意,洗刷剪裁都是有限度的,限度就在于是否更好地表达内容。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记了一个故事:“穆修、张景尝同造朝,待旦东华门外,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论其事,以较工拙。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洪迈评曰:“二人之语皆拙涩。”不消说,穆张的造作,筒则简矣,但都把事实弄得胡涂不清,反不如“有奔马践死一犬”干净利落,这样的造句,只能叫做“拙涩”。
鲁迅也举过一个例子:“班固先生的‘紫色之声,余分闰位,就将四句长句缩成八字的;扬雄先生的‘蠢迪检柙’,就将‘动由规矩’这四个平常字,翻成难字的。《绿野仙踪》记塾师咏花,有句云,媳钗俏矣儿书废,哥罐闻焉嫂棒伤。”班固、扬雄把字句缩减到令人难懂的地步,固不足为法;那塾师的诗,上句意思是儿媳折花为钗,虽然俏丽,但恐儿子因而废读;下句是说他的哥哥折了花来,没有花瓶,就插在瓦罐里,以嗅花香,他嫂嫂为防微杜渐起见,竟用棒连花带罐一起打碎。这简直不成诗,而成笑话了。
讲到“炼”,不禁使我们想起那个“推敲”的故事。《隋唐嘉话》载:“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这段嘉话,后来竟成了典故,直到现在,我们斟酌字句叫“推敲”,研究问题也叫“推敲”,可见,如何深入人心。
贾岛这诗不过是要写出一个幽静的意境。敲字为什么比推字好呢?据傅庚生先生(他有《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一书)说:“推字音义均嫌浊重,而敲字则较清灵。”其实尚不止于此,盖敲字能说明僧人自外而入,敲门有声,惊动宿鸟,乃知鸟宿于树,这样,意境就融成一片了。但是王夫之反对这样炼字。他说:“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谈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地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生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姜斋诗话》)
王夫之是主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必进行琢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成为妙手,也必先下锻炼功夫,不然写文章先起草干什么?他的主张未免太偏颇了。试再举几例:《容斋随笔》:“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闯,锺山祗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里若照王夫之的说法,则作“到”字就行了。但是如果那样,未免简率。全诗在暗写一个“望”字,绿是目中之色,不是写景写得更具体,更贴切吗?哪能看作是“谈他人梦”呢?
《唐诗纪事》僧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拜伏。”这里若依王夫之的主张,则“数枝”改为“一枝”也是没有必要的,但用数枝来写早字,的确是很欠火候。树之一枝数枝,原是难说的,一大枝便有许多旁枝,所以改为一枝,也并不违背事实;然而却更好地写出了早字,何以不算“自然灵妙”?
一、了解大意,先易后难。解题时,首先要跳过空白外,通读全文,遇到对某个部分意思不甚明白的地方,仍要快速读下去,全力以赴捕捉能获得的所有信息,快速了解短文大意。有的短文是科技小品或其它内容的说明文,往往开头第一句提示全文的基本内容,而且大多没有空,这对我们理解全文起着关键作用。有的短文是幽默故事,往往末尾一句“道破天机”,因此不可忽略。如果第一遍读后抓不住中心内容,可读第二遍。做题要先易后难,先拣浅湿的题做,如有的小题是考查语法或惯用法的,不用通过上下文,只看本句,根据已学的知识,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我们可把这样的小题作为突破口,弄通与此句有关的上下文的意思,等到大部分的题目做完了,全文的意思已基本掌握,剩下的少量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依据语意,注意推理。做题时,切忌随意找一个答案,填上后看语法正确就以为做对了。要看整体,看背景,看语境。有的题目,四个答案填进去都成立,语法都正确,但选哪一个好呢?这就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背影知识和语境找出其中的一个正确的。是科技短文的,就要充分利用我们已学过的知识,选题要符合科学道理;是短篇故事的,要注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情节的发展。所选答案必须符合情节的变化,合情合理。要注意逻辑推理,注意事物质的因果关系。
三、顺藤摸瓜,前后呼应。无论什么短文,其中每一句话,都和上下文有关,绝不会是孤立的。弄清短文各段、各句的内在联系,做题时可以顺藤摸瓜。做好了第一题,第二题就迎刃而解了。一般是上文暗示下文,限制下文,甚至末尾的一空,也要根据首句提供的信息,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我们要把短文全部读完才能开始做题。如果见一空就停下来做,不往下看,很容易出差错。有时这样的选项填空题:开头第一空,四个选项填入都成立,往下读,四个选项填入仍都正确,再往下读,直到读完最后一句,才豁然开朗,四个选项被排除三个,剩下一个正确选项。这类题目如果不注意前后的呼应,拿来就做,就会造成更大的干扰,增加解题的难度。
四、仔细推敲,认真检查。全部题目做完后,并非就此完事,还须对各题进行认真的检查。检查办法是:按自己所选的答案,把短文从头到尾慢慢地阅读一遍,仔细地从各个方面推敲选择的答案是否正确,有没有自己把握不定或觉得似是而非的地方。如有疑点,仍用上述办法检查:看语法、惯用法对不对;看是否符合上下文的逻辑,是否符合科学道理;看是否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
上述完形填空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只是一般的情况,在实际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不管什么问题,如果读不懂短文,技巧再高明也是没有用的。教师出题考查的角度和设计题的手法各有不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要相应的变化。
潇湘妃子的典故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号。书中说,大观园中姐妹起诗社,众女儿个起字号,黛玉号为“潇湘妃子”。曹雪芹为黛玉起这个名号,大概与娥皇女英的故事有关,以泪洒斑竹的娥皇女英象征黛玉的悲惨命运。
“潇湘妃子”是古代传说中舜妃娥皇、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死后成湘水女神之称,也叫湘妃。历来用其故事者,总离不开说夫妻生离死别、相思不尽、恸哭遗恨等等。如果不管什么关系,什么性质,只要有谁老哭鼻子便叫她潇湘妃子,推敲起来,恐怕有些勉强。因为娥皇、女英泣血染竹本是深于情的表现,并非一般地多愁善感,无缘无故地爱哭。
(来源:文章屋网 )
那么,如何培养诗性教师,从而走出一条提高诗词素养的有效路径呢?笔者不揣冒昧,结合自身实践和体会,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提升素养,“乐写”是基础
叔本华说:“阅读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写作才能把阅读来的东西消融掉,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学着写写诗词,做到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形象丰满,对提高诗词的鉴赏和理解能力是极有帮助的。倘若并不懂得格律常识,也大可不必介意,只要找到一种感觉,拥有一颗诗心,抒发一种“自以为是”的诗情,地久天长,日积月累,诗意生活也便应“诗”而生了。
1.把“心”放进去
偶然的机会去听了一节音乐研究课,那是一节《彩云追月》的欣赏课。
乐曲悠扬,心神飘荡。静心聆听之时,忽觉曲中描摹的云月其实就是一对男女,一个温柔,一个俊朗。他们相依相伴,互诉衷肠。在弦管和鸣中他们从容不迫,悠然出场,浩瀚夜空是他们的舞台,无遮无碍,尽享天籁。月沉稳,有担当,他坚守着自己前行的方向,无论岁月的侵蚀如何改变他的模样,他依然会用眷顾为云儿织就彩色的衣裳。云儿温柔善良,不跋扈,也不张扬,只愿轻随左右,风雨同当,月的旅途也因此不再寂寞彷徨。云月相随,一呼一应,自有一番相映成趣、夫唱妇随的浪漫纯真。感慨至此,陶醉其间,便如李白酒后肆意挥洒:
寂寞相思伴月鸣,
轻抚丝弦三两声。
琴瑟和谐云追月,
伊人归去伴吾君。
2.将“情”写出来
某日,先生去了外地,说好三天后回来。可第三天久等不见人影,电话也无人接听。一时间,坐卧不宁,一首《盼郎归》,记下当时心情:
朝凭栏杆夜临窗,
将琴代语意彷徨。
晚风无意穿庭柳,
柳自多情忙梳妆。
除夕之夜,天降小雨,眼望天空烟花烂漫,耳听身旁笑语声喧,喜悦之情,祝福之意,皆付诸于诗:
细雨如丝御春风,
阶前庭竹梅映红。
雀登枝头传佳讯,
凤临华苑俏梧桐。
前两句写实,后两句是虚,虚实结合,寓意美好,细细读来,自然也是心生欢喜。
3.捕捉寻常事
学校规定,不准在上班时间网上购物,并且校长有时还很得意地在会上宣称,曾当场“活捉”某人上网聊天或游戏,于是,脑海中便想象了这样一幅有趣的场景:
昨日散学无聊,
轻点鼠标淘宝。
眼花缭乱间,
校长突然驾到。
糟糕,糟糕,
额头汗冒傻笑。
――如梦令淘宝
只是寻常小事,权当调侃嬉戏,倒也有趣不是?
二、窗外仰望菩提月心中静植妙心莲――提升素养,“推敲”是关键。
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由是,想到了人人皆知的“推敲”故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语文教师要真正掌握诗词精髓,必须学习平仄和韵,使自己的学科素养在推敲中逐渐提升。其实,诗词虽讲求精悍,押韵,但格调却是有章可循,学习诗词重在临摹与切磋,要体味意境,咀嚼字词,明辨手法,在文字的推敲和玩味中,提炼生活,平添意趣。如何“推敲”?我的体会是:逢有灵感,立刻写下,然后再循“格”而作,依“律”而改。
1.秋日银杏
秋日午后,偶然间的一转身,见到了窗外那一树银杏黄。那黄依然绚烂明丽,恍若去年此时。不由感叹,时光总是匆匆,瞬间就把现实变为了记忆。似乎只在伏案埋头间,猛抬头,已是季节更替,昨天还是绿意葱茏,今日却已花落枫红。
对着满树金黄,不由傻傻地想,这些叶儿还是去年飘落的那场吗?它们形未变,色依然,春来秋去都是一道美丽风景。更重要的是,还有我这样一个痴痴的人儿在静静地欣赏和守候着它们,但不知,它们是否记得我,能否待我像亲朋,视我如故交?
又见一树杏叶黄,
朝顶秋露暮染霜。
纵使寒枝空对月,
来年依然着新装。
虽是情动辞发,却不合七绝的格律要求,便在不破坏意境的前提下进行推敲,最终改成了这样的句子:
又见园中杏叶黄,
朝淋秋露暮经霜。
寒枝纵使空怀月,
春日依然换绿装。
如此,它便符合了七绝的“仄起平收首句入韵”的要求了。
2.咏果乡
想着要写两首带有句容地方色彩的诗,于是,首先想到了家乡句容的水果,句容是果乡,有“草莓之乡”“葡萄之乡”的美称,有万亩桃园,有黄金大梨,比之西天王母娘娘的蟠桃园似乎也差不到哪儿去……
春采桑葚秋食枣,
葡萄微紫草莓娇。
容城若将瑶池设,
王母从此弃蟠桃。
通俗易懂,果香味浓。赞美之情,自豪之意,溢满诗篇。然而,也不符合格律要求,且没有押同一韵脚。于是,推敲、修改,循着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的格律做了如下修改:
夏采西瓜冬打枣,
葡萄微紫草莓娇。
容城若设瑶池宴,
王母何需等寿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