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营养与健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注重右脑潜力开发,为学生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创造力的形成除了必需的知识基础以外,生理基础也是其支撑之一。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大脑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而目前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左脑化现象较为严重的现象,无论是在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上,都重言语思维而轻非言语思维;重抽象思维而轻形象思维。这些被轻视或忽视了的思维形式,恰是创新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正是靠右脑的功能来实现的。因此,体育与健康中,应在继续发展左脑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与健康的优势,注重右脑潜能的开发。如在各类体育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些以左侧肢体练习为主的方法——相对于其他学科,左侧肢体训练是体育与健康的优势。同时多采用直观教学,使学生大脑两半并用,从而促使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这种从生理基础着手的游戏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学生在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有着天生的、强烈的探究事物本源的本能和需要。而这种本能和需要是体育与健康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才会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并进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前滚翻”时,我用一方块作滚动实践,当然不会滚动,抓住这一时机,启发学生仔细观察与思考,学生不难想到圆球或圆形物体容易滚动,人体团得越圆越容易滚动,悟出了前滚翻正确的动作原理。
三、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若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小学生由于知识面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发现事物。体育与健康的课堂犹如学生的小社会、小天地,能较为充分地满足学生的求奇、求新、求动的欲望。故在体育与健康中,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
四、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因而想象正是“创造之母”。体育与健康能为学生提供储备丰富的表象,而表象丰富的学生思维灵活、敏捷。如何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比较表象之间的不同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垒球出手动作时的身体姿势,我把它比作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我把一根竹片比作身体,在它的一端放一小石子,将竹片弯成“满弓”,然后放开有石子的一端,这时小石子在竹片弹力的作用下飞了出去,而且在不超过竹片弹力限度的情况下,竹片弯得越大,弹力越大,小石子飞得越远。
五、加强求异思维的培养
求异思维即发散思维。体育与健康中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往往看似不经意之间,但又必须进行精心设计。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手段,我较多地在体育游戏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我用此方法教授游戏时,故意将所讲授的内容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如在游戏“抗洪救灾”中,我与学生共同创设了洪水泛滥的情境,并为各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抗洪”物资:沙包(海绵垫、球等);救灾物资:粮食(羽毛球、空盒等)。至于先“抗洪”还是先“救灾”;如何“抗洪”如何“救灾”则由学生自由讨论,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提出合理建议。
2.内容发展教学法
我在学生了解了某一游戏的方法以后,要求学生针对游戏名称对游戏的方法、规则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然后再根据改编后的游戏进行活动。如在游戏“改换追击目标(贴膏药)”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原来的游戏方法中逃的人以逸待劳,追的人越追越累,常常造成“耍猴”现象,能不能改为“一人追,一人逃?逃者贴,被贴者追,原追者逃”的游戏形式。我加以了采纳,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就在游戏讲评乃至校体育广播中对创编该游戏的班集体大加表扬。结果,一个集体成功的喜悦激发了更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仅“贴膏药”一个游戏,就收到了十多种游戏方法。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加强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3.多角度教学法
此方法是前两种教学法的综合使用,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如在游戏“攻防堡垒”中,我提出,此游戏是“攻”与“防”的对抗,在“攻”成功时要考虑当你“防”时该怎样抵抗对方这样的“攻”。当你“防”成功时又要考虑你作为“攻”方时如何寻找“防”方的漏洞。就在这样的启发、引导下,此游戏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成为学生发散思维训练的过程。
【关键词】 营养状况;肥胖症;营养障碍;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1-1014-02
儿童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和学习效率[1]。为进一步了解山西省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和发展动态,科学地指导学生保健工作,笔者对1995-2004年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1995-2004年山西省11个地(市)监测点校的7~18岁的健康学生为监测对象。城市中小学2 601所,县镇中小学4 458所;学生总人数为5 710 585名,其中中学生2 527 532名,小学生3 183 053名。
1.2 方法 按卫生部下发的《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报说明及技术规范》要求的方法进行身高、体重测量。根据《1995年全国7~22岁学生身高标准体重值》进行评价,以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90%为营养不良,体重为标准体重的90%~110%为营养良好,超过120%为肥胖[2]。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1995-2004年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在4.73%~8.90%之间,平均为7.21%,1998年最高,1995年最低;肥胖率在2.53%~5.94%之间,平均为4.71%,2004年最高,1997年最低。见表1。
2.2 中学生与小学生比较 10 a间中学生的营养不良率在5.29%~9.44%之间,平均为7.95%;小学生在4.15%~8.90%之间,平均为6.62%,中学生明显高于小学生(χ2=3 722.36,P
2.3 城市和县镇学生比较 10 a间城市学生营养不良率在5.73%~13.37%之间,平均为10.25%;县镇学生在4.53%~8.99%之间,平均为6.07%,城市明显高于县镇(χ2=2 960.35,P
2.4 10 a前后营养状况比较 10 a间营养不良率中、小学生分别上升了69.37%和113.00%,城市、县镇分别上升了109.00%和58.70%;肥胖率中、小学生分别上升了237.00%和63.80%,城市、县镇分别上升了445.00%和55.50%。见表4。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10 a间山西省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和肥胖率均呈上升趋势;总体上营养不良率和肥胖率均为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城市高于县镇。原因可能是中学生学习负担较重,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而且在校住宿较多,集体食堂就餐营养不平衡;城市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零、副食较多,且大多挑食、偏食,平时锻炼较少[4]。提示预防的重点人群应是城市学生和中学生。
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学生营养问题存在发展趋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而学生营养问题却有增无减。提示对学生家长和学校相关人员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应是学生营养干预的重要策略之一[3]。
学生营养干预工作宜针对具体营养问题,山西省学生营养状况同时具有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2类问题。为此,在制定学生营养干预计划时,应区别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干预策略和重点措施[3]。
4 参考文献
[1] 叶广俊.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2.
[2] 白呼群.中国卫生监督统计报表,学校卫生技术年报表技术规范.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30-32.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1995).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0-95.
[4] 肖共兴,张麟婕.山西省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分析.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2:43-44.
【关键词】 营养评价;健康知识,态度,实践;饮食习惯;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23-02
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与饮食行为、膳食结构密切相关。为了解吴忠地区中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以便为制定相应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笔者于2007年4月进行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吴忠市城市中、小学各1所和农村中、小学各2所为调查单位,随机抽取初一、初二、初三及小学四~六年级部分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共调查49个班2 400名中小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 258份,有效率为94.1%。其中城镇中学生560名,小学生540名;农村中学生498名,小学生660名。
1.2 方法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经讨论修改而成,内容主要包括营养与健康知识、营养态度、营养知识来源和饮食行为。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在教室向学生解释填写要求后发放,当场填写,当场收卷,由学生独立完成。
1.3 资料处理 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录入前,对问卷进行检查、编码。采用SPSS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后再进行逻辑检查和清理,以确保其准确性。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 中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但与贫血、佝偻病有关的知识较欠缺,有关维生素A和膳食宝塔方面知识的知晓率更低,城镇小学生为4.3%和28.1%,农村小学生为20.2%和9.1%。见表1。
2.2 营养态度 见表2。
2.3 饮食行为
2.3.1 早餐 每天吃早餐的百分率城镇中小学生明显高于农村中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生的早餐食物构成以饼干、馒头、稀饭为主,城镇喝牛奶的学生为52.3%,农村仅为34.0%,食用鸡蛋、豆浆和肉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食品的比例都很低。见表3。
2.3.2 各类食物的食用频率 各类食品的食用频率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有一定差别,健康食品(牛奶、水果、蔬菜、豆制品、薯类食品、肉类食品)和非健康食品(饮料、油炸食品、熏烤食品)的消费频率城镇学生均高于农村学生。见表4。
3 讨论
调查发现,吴忠地区中小学生虽然对营养知识很感兴趣,认为营养知识对身体健康很重要,但是营养知识知晓率偏低, 与刘国宁等[1-2]的调查结果近似,特别是有关铁、钙、维生素A等方面营养知识匮乏,对膳食宝塔了解很少。
早餐质量不好不仅影响学生身体健康,而且对课堂教学质量也有影响[2-4]。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中小学生不吃早餐,尤其以农村学生为多,且学生的早点品种单调,主要以谷类食品为主,牛奶、豆浆、鸡蛋、肉类等优质蛋白选择较少或很少。因此,笔者建议:(1)加强学生的营养教育。建议教育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制作一些营养与膳食方面的宣传材料,如动画片、漫画、图片、光盘、录像带等,统一分发到学校。学校应将营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去,使学生懂得平衡膳食的原则,自觉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5-6]。 (2)对学生家长进行营养教育[7-9]。唐咏梅等[7]以宣传资料、营养咨询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2个月的营养教育后,营养知识和行为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且学生的早餐质量有所提高、零食问题有所纠正。王灿楠等[5]对小学生和家长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营养干预,结果显示,对学生及家长联合干预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对学生的干预。 (3)长期坚持营养教育。有研究表明,家长接受教育后,营养行为得分明显提高,但未达到问卷行为分的80%,奶类在家长为孩子准备的早餐中的比例仍有待提高[7]。由此可见,营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获得满意效果,要实现知识获得、态度转变到行为改变的飞跃,需进行长期的、广泛的、多形式的营养教育工作。
4 参考文献
[1] 刘国宁,吴赤蓬,林汉生,等.穗澳两地初中生早餐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32-33.
[2] 吴珊芸,鲁力,肖德强,等.南宁市初中学生营养KAP与Hb状况调查分析.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3):469-471.
[3] 赵文君.小学生营养知识和早餐行为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6,22(7):551-552.
[4] 高树军,马冠生.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2:早餐.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8,25(5):280-283.
[5] 王灿楠,赵华硕,刘沛,等.三种宣教干预方式对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卫生研究,2007,36(1):85-87.
[6] 赵丽云,翟凤英,李丹,等.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在营养教育前后的变化.中国学校卫生,2002, 23(2):147-148.
[7] 唐咏梅,宁鸿珍,周润华,等.唐山市小学生家长营养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18-19.
[8] 李世敏,乔云.家长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子女饮食行为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283-284.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30900。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153.2 R 1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2-0148-02
【关键词】 营养状况;营养障碍;肥胖症;学生
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一直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解白银区城区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白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5年9-11月对该区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白银市白银区城区10所7~18岁中小学生为对象,共调查中小学生12 835名,其中小学生6 608名,初中生2 875名,高中生3 352名;男生6 887名,女生5 948名。
1.2 方法 按照卫生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报说明及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采用《1995年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作为评价标准。身高标准体重在90%~110%为营养状况良好,低于90%为营养不良(其中低于90%为轻度营养不良,低于80%为中度营养不良,低于70%为重度营养不良),超过110%为超重,超过120%为肥胖。
2 结果
2.1 总体营养状况 由表1可知,在受检的12 835名学生中,营养不良4 420人,占34.44%,且以轻度为主(轻度营养不良占营养不良人数的76.22%);营养过剩1 173人,占9.14%,其中超重680人,超重率为5.30%;肥胖493人,肥胖率为3.84%。
2.2 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营养不良率高中生>小学生>初中生。小学生与初中生营养不良率比较,χ2=65.11,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生与小学生营养不良率比较,χ2=10.2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营养过剩率则是初中生>小学生>高中生。初中生与小学生超重率比较,χ2=5.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生与小学生超重率比较,χ2=5.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生与小学生肥胖率比较,χ2=5.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生与小学生肥胖率比较,χ2=16.6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男女生营养状况比较 由表2可见,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男生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
2.4 不同年龄段学生营养状况 由表3可知,营养不良率7~14岁(除9,12岁)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14~18岁(除17岁)则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超重率7~11岁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11~18岁(除15岁)则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肥胖率7~12岁(除10岁)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12~18岁(除15和18岁)则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白银区城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为34.44%,高于全国城市学生平均水平(28.96%);肥胖率为3.84%,超重率为5.30%,低于全国城市学生平均水平(肥胖率为6.39%,超重率为9.92%)。提示白银区城区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率处于较高水平,建议在控制营养过剩的同时,应重点防治学生营养不良。
白银区城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和肥胖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而超重率无性别差异。女生营养不良率明显高于男生,男生肥胖率则明显高于女生,与国内许多报道一致[1-2]。可能由于女生生理原因对营养素需求较大,女生节食、挑食现象较普遍等所致。
结果还显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的高峰年龄为18岁,这与我国城市学生平均高峰年龄相吻合;而超重和肥胖高峰年龄分别为11岁和12岁,与我国城市学生高峰年龄9岁和11岁有差异,出现高峰年龄后移现象[3]。营养不良较高年龄段为7~10岁和16,18岁,且7~14岁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14~18岁随年龄增长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年龄段现象。7~10岁组人群营养不良率较高,可能与小学生刚入学不适应学校生活、学校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学习任务重和家长又不注重营养供给等因素有关;而16,18岁年龄段营养不良率较高可能与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机体所需营养素大量增加,补充不足,极易导致营养不良。提示上述年龄段人群为营养不良的重点防治人群。从不同年龄段分析,肥胖率相对集中在10~15岁,即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但肥胖的重点防治人群应以10~12岁小学高年级为主。这是由于儿童时期活动量小、看电视时间长、喜欢零食和油炸食品等,从而导致肥胖。
针对白银区城区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笔者认为应在学生中大力加强营养知识宣传,提倡平衡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便有效降低和预防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梁带娣,梁冬.珠海市城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华南预防医学,2002,28(4):42.
[2] 杨户名,王尔平.兰州市2002年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27-429.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广东省经济欠发达的韶关南雄市、茂名化州市和肇庆怀集县农村中小学生1853人。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随机抽取3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随机抽取1个县(市),每个县(市)随机抽取2个镇,每个镇随机抽取1所中学和1所小学。中学调查初中一年级学生,小学调查四年级学生,各随机抽取3个班,每个班的所有学生均接受体检。
1.2.2调查方法
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工作手册》要求测定身高、体重和腰围,计算体重指数(BMI),根据BMI判断中小学生营养状况。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标准判定中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1],采用世界卫生组织(2006)公布的营养标准筛查营养不良[2]。
1.2.3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3.0软件进行双录入,用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相关资料作描述性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2结果2.1一般情况本次共回收体检表1909份,合格1853份,合格率为97.07%。其中男生941人,占50.8%,女生912人,占49.2%。平均年龄(11.71±1.92)岁(表1)。
2.2身高、体重和腰围检测情况
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存在连续性和波浪式形态。身高、体重和腰围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经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身高=1094.893,P<0.01;F体重=886.150,P<0.01;F腰围=487.065,P<0.01)。从性别上分析,9岁年龄段男生体重和腰围均值大于女生;15岁年龄段男生身高高于女生,女生腰围大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身高和体重存在典型的2次交叉,腰围存在1次交叉。12~13岁年龄段女生身高和体重高于男生,14岁以后,男生身高和体重高于女生。
2.3营养不良情况
调查对象营养不良的比例为26.28%,超重比例为3.18%,肥胖比例为0.97%。男生营养不良比例低于女生,不同年龄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青少年身高、体重、腰围是反映其生长发育水平的主要指标,一个地区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体格发育指标的平均水平是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综合水平的反映[3]。调查发现,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身高、体重、腰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呈明显的变化趋势,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4],符合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但男女生各年龄段身高、体重和腰围均值均低于全国农村地区平均水平[5],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生身高、体重和腰围均值与全国农村地区均值的差值也逐渐增大。这可能与广东人种身高偏矮、体重偏瘦的遗传因素有关,也可能与调查地区经济状况较差,青少年的营养供应不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