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改的价值追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中学音乐新课改革中的问题
1.教改惰性化。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除了准备报考音乐特长生的中学生异常重视音乐学科以外,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学校等重视升学考试课程,轻视音乐课程是普遍现象。因此,音乐教师自我效能感降低,职业倦怠感滋生,久而久之,教学养成了得过且过的敷衍习惯。虽然进入新课改,但由于长期的敷衍以及对课改的有效实施与监管持怀疑态度等多种原因,很多中学音乐教师没有真正有效地落实新课程,只在教学公开课评比时下功夫。
2.教学内容泛化。
新课程有很多亮点,其中之一就是注重开发课程资源倡导课程向学生既有经验及其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整合、融合与综合,这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与基本理念。为此,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向课外、向生活拓展、延伸,努力与其它学科进行相互的关联与渗透。这对于过分注重学科体系与知识本位的传统音乐教学来讲,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脱离音乐本质及其学科特点,盲目追求综合与教学内容多元化,导致音乐教学内容泛化、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又成为目前中学音乐课改中极为普遍的一种不良现象。音乐课变味成了历史课、地理课。这种弱化学科个性、盲目强化综合的做法,必将导致音乐课程改革的目标落空和价值丧失。
3.教学活动外化。
音乐新课改以来,中学音乐课堂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生动起来了。为了体现师生互动、重视音乐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教师除了和学生一起唱起来之外,往往还会与学生自由的舞起来。表面看来学生参与了实践了,课堂活了,但冷静分析,喧闹、火爆、热情背后却隐藏着盲从的形式化倾向。在这种倾向下,第一,自主变成了自由,自由变成了自流。由于缺乏教师正确的、有价值的引导本应要求学生了解、感受新疆民歌风格特点的音乐课变成了舞蹈大杂烩,这种自主是表面化的、形式上的自主是肤浅的、虚假的。甚至是歪曲了的自主,是忽视教学内涵和本质的自主。第二互动、合作有形式无实质。无论是师生齐声高唱还是与学生疯狂共舞,都不是互动、合作学习的本质。只有在高歌、共舞之后交流、总结、分享彼此对具体音乐的感受、理解、认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互动与合作。
4.教学层次低下。
由于过分注重以学生为本学生喜欢什么就欣赏什么;想唱什么就教什么等是目前中学音乐课改中的另一不良现象。心理学中把学生的发展分为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完全根据学生的趣味和现有能力选择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针对学生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舍弃学生进步与发展的教学,是一种有温度、无高度的教学。因此,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
5.教学评价单一化。
由于片面追求课程的过程、方法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乐理、识谱、歌唱、欣赏、舞蹈、乐器演奏等本课程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的讲解都反而成了当前中学音乐课堂中稀缺的内容。教师不再追求学生演唱、演奏的音调和节奏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动听,只关注学生是否动了起来,动则认
为其教学效果良好未动则视为教学效果不好。这种游离于音乐知识、技能之外的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追求,显然是割裂了三维目标,忽视了其互相联系、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关系。因此,离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以及舍弃音乐本身的情感,追求外在教学形式的愉悦等,实质上都是评价中忽视三维目标整体性、片面重视,单一目标的结果。这势必导致当前中学音乐教育的低效甚至无效。
二、问题原因解析
以上问题的出现,究其本质原因,是目前我国中学音乐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产生认同与承诺之后,在工作中表现出认真敬业、主动负责、热诚服务、精心研究的精神,它包含专业道德、专业认同指教师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活动的态度和价值倾向性、敬业奉献、专业责任、专业追求、专业创新和专业合作等。一个有着良好专业精神的中学音乐教师无论其客观环境如何,都不会影响他对职业的热爱、对教学的热情以及对专业的追求。因此,敷衍、怠慢音乐新课改,实际上,暴露了这些教师专业道德、专业责任的丧失,专业认同、敬业奉献的缺失,专业追求的迷失,专业创新、专业合作的丢失。
2.缺少专业经验。
对于积极实施中学音乐新课改的教师来说,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实践经验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惑。这也告诉我们,中学音乐新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研究的过程。
3.专业理论水平较低,认识方面存在误区。
在音乐审美和音乐实践方面,有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跟着音乐动起来了,无论动的如何都是做到了音乐审美与音乐实践。在认识开发课程资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或比较方面,很多教师脱离音乐谈资源、谈多元、谈综合、谈比较,是对开发课程资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和比较理念认识的偏颇和误解。以上误区都源于对三维目标的割裂和模糊认识,以及对教学评价的简化、歪曲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体会
新课程标准施行后,初中语文教学步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恣情挥洒自我独到的见解,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解读语文深邃的内涵!但是伴随着教学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在盲目崇尚新课标、片面否定传统教学的误区里逐渐迷失了:
一、教师作用受忽视
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部分老师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出现了一种“自主”变“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1.老师不敢提出问题
课堂上,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都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老师不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害怕一提问题就会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老师不敢讲授
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二、活动体验不恰当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主要表现有:
1.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
如让学生表演蹒跚的父亲,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教学的无聊,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活动脱离语文本身
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3.活动方式单一
现在有些语文课,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的表演课文内容,看似热闹异常,实则收效甚微,又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老师应根据课文及课堂情形,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
三、信技运用太过度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动静结合、变隐为显,使形、声、情有机融合,从时间、容量、资源上为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也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否则,现代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将大大削弱语文的魅力。主要表现为:
1.课件是板书的复制
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将所要展示的东西全部输入电脑,在课堂上只是按照预设的程序机械的依次将课件展示。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2.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
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一味追求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却禁锢了学生的思考,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致使学生体会不到语言文字的深远蕴含。
3.录音代替了老师的朗读
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动情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读时如醉如痴的眼神,“机器人”的声音拉开了教师和学生、文本和师生的距离。
4.多媒体手段贯穿教学始终
从始至终,图片、文字交替着在学生的眼前晃动,陌生的录音充斥于学生的耳畔,师生动笔、动口的权利被剥夺。讲台成了舞台,学生成了观看表演的观众,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
四、小组讨论不合理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扩展和完善了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大多数教师对小组讨论往往运用不当:
1.讨论内容不合理
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就明白,但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或是讨论的范围太大,学生无从下手,你说东他说西,令人找不着北。
2.讨论时间不合理
或是讨论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就戛然而止,讨论变成了走过场。或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讨论成了休闲,课堂变成了茶馆。
3.讨论分工不明确
小组成员间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无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甚至沦为组内优秀者的表现舞台,落后者只是听众。
4.讨论的形式太单一
只要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一些学生便我行我素,对讨论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使课堂显得无序而低效。
五、课堂评价常滥用
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享受学习的喜悦。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1.滥用表扬
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太棒了……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也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2.评价形式单一
在新课改环境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本文则对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 挑战
学校的宗旨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不只是要知识丰富,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新课改作为改善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制度,因此,在实行了新课改政策后小学语文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难免会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不同的适应程度以及挑战。
1.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
1.1 创新后的教学方式学生仍然处于被动
语文作为三大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上,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使自己的思维展现出来。实行新课改后,教师起到引导作用,然而,由现阶段来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虽然在课堂上增加了不少的互动环节,可是这些互动环节一般是以课堂提问为主,这就使小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1]。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若跟教师的理想答案有所不同,就会直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建立在自己的教学方法中,很多教师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却忽略了创新本身。例如,在公开课开始前,许多教师的普遍做法就是用很多办法增加语文课的新鲜度,有时还会安排好优秀学生,让他们在教师提问的时候积极回答问题,这是教学问题的一个很大弊端,忽略了学生们的感受,导致新课改反倒成为教学的不利政策。
1.2 当下的教育模式不适应新课改政策
2010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虽说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被改革,但这一观念却在很多教师心中扎根,例如,机械化、程序化、标准化如同流水线一般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阻碍了教师本身的创新,也不利于学生在新课改后的适应。教师的自我修养也会给新课改政策带来阻碍甚至不利的影,不能更好的了解到小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方式,教师往往忽略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和爱好,使小学生丧失成长活力按照教师的方法学习成长,导致教育本真含义的扭曲。
1.3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得不到创新
对于小学生来说,校园是发现自我兴趣和爱好的地方,或许他们会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许他们会学到坚持自我的观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是很关键的,阅读能力会使小学生开阔自己的大脑,丰富自己的知识,对自己的梦想有强烈的向往;能使小学生们更好的运用语言能力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思维;能使小学生们提高自我的文化品位,增强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2]。
在学习语文这一科目的过程中,写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乏味的写作是极不情愿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刻体会学生们所感兴趣并且需要学习的部分,在增强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的同时将写作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2.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
2.1 抛弃传统教育,引进创新型的教育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于小学生的教育要从小抓起,由传统的教育看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让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考试上。学生的优劣取决于考试成绩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追求高分质量,加大了对小学生的练习,忽略小学生的承受能力,造成小学生的学习疲劳,对语文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对学习语文产生抵抗,学习能力也逐渐下降。因此,要抛弃这种不利于小学生学习的教育,转换教学方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2 关注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优秀人才
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彻底实行,需要语文教师的全力配合、教师的教育方法,智慧、以及具备一定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教育来说,语文教师是小学生的启蒙者,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语文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引进,在提高了教学质量的同时,另一方面来说也要求教师对此技术的掌握,多媒体技术成为辅导小学语文教学的代表性技术,是现代下最为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2.3 注重小学生全面素质培养,转变学业评价价值
新课改政策下,与之前传统教育方式相比,从只关注成绩改变为对综合素质的关注,具有更为全面的教育价值观,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各方面优秀的发展情况。不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培养,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为之付出努力。书面考试和技能展示相辅相成,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追求。教师应给学生以考虑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对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开发小学生的潜力,使小学生在学习任何有利事物上都能更加用心。而且,对于一个问题,应提出有多个办法解决的理念,给予小学生自行解决的机会,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信心。
【结 语】
综上,由于小学语文对我国的小学教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应鼓励小学语文在教学方面的创新,由单方面知识培养转变为综合能力培养;由传统形式教学转变为创新型教学。在现阶段中,虽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新课改的环境政策下,相信学校领导会很快看到其优点和展示出的效果,从而通过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建其他有益于小学生更好成长的建设,来将新课改政策更好的实践下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改 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
为适应高中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必须改革;新的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建立适应新课改的管理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人性化。
1.新课改背景下――重新构建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来规范教师行为,使教师处于制度的约束之中,这是管理好学校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必须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原则,以制度管理来明确教师行为的方向性,保护和调动教师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1 重建新的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学校要以制度形式确保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确保国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杜绝随意增减科目或调整课时、随意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的现象,杜绝随意占用学生闲遐时间的行为。 按照新课程理念重建新的教学常规标准,从开发课程资源、执行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设计、深化课堂教学、强化教学反思、活化课外辅导、规范作业批改等方面引导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达到与新课改教学要求同步。
1.2 重建新的校本研修制度。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建立以教师自我反思、专业引领于一体的新型教研体系。强化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和研讨,创建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的环境。建立校本研修的理论学习制度、听评课制度、专题研修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和激励保障制度。
1.3 重建新的学生管理制度。探索重建符合新课改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的新型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在教学班与行政班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的情况下,赋予任课教师更多的班级管理职责,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由班主任牵头,选课指导教师参与,协调行政班、教学班的关系,多方协同,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1.4 建立新的学生选课制度。学校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并向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选课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指导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原则,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质,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多修学分,形成自身特长,实现个性发展。
1.5 重建新的教学评价制度。探索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在学生的评价方面,评价内容既要包括学业成绩,也要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综合素质,在评价方法上要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办法。在教师的评价方面,评价内容应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教学设计、教学管理、育人绩效等方面,在评价方法上要建立教师业绩档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新课改背景下――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
教育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新课改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当包括两点:一是关注人的需要与发展,强调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二是追求管理过程的激励价值,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
2.1 尊重师生,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新课改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突出了对师生的关注和尊重,强调了人的健康发展。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定位于“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尊重教师,消除领导和教师之间的等级观念,让教师都参与管理、参与决策,都能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学校的各种活动,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2.2 发现优长,建立师生共同成长的人文环境。学校管理者要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活动,鼓励他们迎接新课改带来的挑战,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资源。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新课改培训,对教师指导和提供帮助,激发他们实践探索的热情。只有满足了师生的声誉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师生才更有热情关注并实践新课改。
2.3 强化激励,建立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新课改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树立激励师生的观念,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管理者在实施领导行为的过程就是激励师生成功的过程。常见的激励方式有目标激励、成就激励、情感激励、表扬激励、榜样激励等,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引导师生学会自我激励。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行动的灵魂是观念,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起着统帅和指导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自己成了讲师,学生成了听众。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丧失了创造的灵感和激情,这离新课改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时,我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励鼓舞”,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中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做法,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和谐发展。所以,在学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等课时,我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信息技术进入了高中化学课堂,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集投影、文字、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技术,集色、形、光、形于一体,新颖生动,直观形象,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了“大理石和相同浓度的醋酸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学生被声情并茂的演示吸引住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怎能不高效呢?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观念、传统形式,用课改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践行新课改精神,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构建高效高中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谢小羽.新课改背景下怎样打造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中,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