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橱窗展示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点式
点是相对线和面而言的,点是空间中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的图形。对服装橱窗展示设计中点的理解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服装橱窗展示设计的展点,它是展示的重要节点,设计师常在节点处做重点展项的设计。二是点元素的运用,它不一定是个小圆点,可以是一个小的图案、一个小的色块,点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点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服装橱窗展示设计中应用点饰时,应考虑到橱窗和卖场整体的设计,处理好点与线、面之间的关系。
1.2线式
从概念上讲,线即为点的集合。线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直线表现形式、曲线表现形式和直线曲线结合表现形式,设计师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具有不同的特性。在服装橱窗展示设计中,直线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使用得当的直线,能够取得明确引导观众视线的效果,具有明显的秩序感和稳重、理性的特性。曲线可以丰富服装橱窗展示设计的效果,打破单纯直线造成的理性、严谨的氛围,具有圆润、运动、回转的特性。在服装橱窗展示设计中将直线展示形式和曲线展示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效果。
1.3面式
面是有线的运动轨迹形成的,强调形状和面积,有长度、宽度而无深度。由于在各个方面的幅度、比例不同,面分为圆形、方形、多边形、三角形以及不规则的图形。在服装橱窗展示设计中常用的面有圆形、三角形和矩形。圆形具有较强的视觉向心力,在服装橱窗展示设计中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强调性,根据不同的服装展示设计需求,可设计为球形、扇形、螺旋形等形体,成为服装橱窗空间设计中的视觉重点。三角形是服装橱窗展示设计中常用表现形态之一,正三角形给人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而倾斜或完全倒置的三角形给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视觉冲击力很强,是服装橱窗展示设计上的焦点。服装橱窗展示设计中矩形表现形式一般来讲显得正统、严谨,但是缺少变化,可将大小不同或色彩不同的矩形组合在一起,可获得丰富生动的效果。
2服装橱窗设计的原则
橱窗展示是当今世界各国零售业广泛应用的一种立体广告形式,服装橱窗展示设计以高效信息传达和信息接收为根本宗旨,不仅是商家传达信息能力和传达信息宗旨的展示,更是使顾客认知、认可、认同品牌的展示。
2.1以“人”为本
服装橱窗设计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行走路线,将顾客的静止观赏和移动观赏的角度和最佳视线高度及自远至近的视觉效果相结合。服装橱窗展示设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联系顾客心理特征的橱窗,在服装橱窗展示设计中应用消费者以往生活场景再现,唤起他们的联想,想象置身其中的自己,享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愉悦。服装橱窗展示设计只有贴近消费者生活实际场景,才能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与其产生共鸣。
2.2展示主题鲜明,风格突出
服装橱窗展示设计的主题应鲜明,风格突出,用最简洁或最直接的陈列方式及表现形式告知顾客所表达的主题。在橱窗空间中选择商品要与展示计划、主题相吻合,商品的数量不宜过多,商品种类和颜色配合不能太杂,要简洁构成,把视线集中在想要表达的商品上,才具有说服力。
2.3创意美感,丰富店铺艺术效果
美是橱窗展示功能的突出体现,因为它要吸引人们的视线,感染和激发人们对商品的兴趣,橱窗展示的美感是通过商品本身的形状、色彩、质地,以及为了衬托此种商品的背景、装饰物、灯光的综合运用,以组合、配置、构图等手段来完成。和谐统一,创意美感,丰富店铺艺术性效果,是橱窗设计的重要追求。
2.4促进店铺销售业绩的提升
服装橱窗是服装卖场的一个部分,在布局上要和卖场的整体风格相吻合,形成一个整体,传达的信息应该和店堂保持一致,尤其是传递卖场内的销售信息时,如折扣促销,店铺折扣和橱窗折扣信息应完全一致;如果服装橱窗里展示的是“新装上市”主题,店铺陈列主题也要以新装为主,橱窗和店铺内相呼应,并储备相应的新装数量,以配合销售需要,提升店铺销售业绩。
3小结
关键词:品牌战略;机械工业;产品设计;设计创新
0 引言
关于品牌战略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如今已逐步完善,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而企业经营领域也开始认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越来越多企业正在将品牌战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我国机械工业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参与国际竞争中,由于其产品及客户的特殊性,在品牌建设时应当侧重于哪些方面,机械工业企业是否应该在企业形象识别、产品设计等方面通过创新、整合、重新定位来实现品牌战略的突破,这种创新的可能性、基本路径和方向又是什么。
1 品牌策略在我国机械工业行业的运用情况
大卫・奥格威提出“品牌形象论”,他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品牌是包括了属性、品牌名称、包装、价格、声誉、风格等多种因素的无形总和”。
所谓品牌战略,即“品牌”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它是竞争的产物,是基于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思维的。品牌战略的实施,从短期来看是让品牌能在市场站稳脚跟;从长远上看,便是提高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品牌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综合战略。企业的经营战略丰富多样,包括产品战略、营销战略、人才战略等等,若只依靠某些单一的战略,想要获得长期稳定的优势是难以成功的。企业必须打造适宜的品牌战略,通过提升品牌来创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站稳脚跟,稳步发展。
在机械工业行业,长期有种误解,管理者认为品牌建设是次要的,和质量建设、生产管理、产品研发、销售战略等相比,地位微乎其微。于是品牌战略被边缘化,成为其他工作的辅助,其核心价值并没有被真正开发出来。
近年来,市场的繁荣让机械工业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和许多其他行业一样,市场开始逐步从产能竞争向品牌品质竞争转变。和传统的行业企业相比,注重品牌建设、品牌形象的企业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现出优势。
然而和其他行业相比,我国机械工业企业的品牌管理运作一直处于发展相对较缓慢的状态,推行起来困难重重。企业明白品牌战略能带来什么好处,却无法推广落实。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什么深层原因呢?
首先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根深蒂固。机械工业企业向来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关注的重点在于其产品。其次是在实施品牌战略时,没有明确机械行业的品牌核心价值。企业的各项工作、管理运行都必须围绕企业的品牌核心价值进行运作,才能通过良好的品牌架构实现品牌资产的增值。
企业要实施品牌战略,有一个根本条件便是核心竞争力。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品牌战略的实施与发展都会受到极大的制约。我国机械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以产品为中心的导向使企业没有在客户的心理需求上投入足够的重视。
2 机械工业企业基于设计创新的品牌战略
“创新”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熊比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他的观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创新的核心不是去重新发明一种事物,而是在各种已经有的发现和发明基础上进行综合。这里综合的要素包括产品、工艺、市场、生产要素和组织形式等。作为推行品牌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形象创新与产品创新适合于在控制成本与风险的条件下实行。
首先是品牌形象,即品牌识别系统的构建与创新。品牌识别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理念识别。主要指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经营和市场定位等。第二,行为识别。通过一个明确的企业经营理念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和管理体系,并通过品牌推广将企业理念进行传播,以形成社会对该企业价值观与理念的识别和认同。第三,视觉识别。设计统一的视觉符号,用于宣传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推广企业整体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著名设计师E.Noyes曾说:公司应该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有意识地在顾客心中留下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标志,这一标志能体现公司的服务精神,创新精神和独特个性。IBM公司的品牌识别战略开发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企业名称的缩写作为视觉设计的基本元素,字体经过设计和简化,并运用具有科技感的蓝色作为主色调,设计出的富有品质感和时代感的造型“IBM”,成为品牌标志。 这个蓝色标识成为“前卫、科技、智慧”的代名词,这个通过进行整体设计推出的全新的IBM形象,使IBM公司焕然一新,进入新的高度,在美国计算机行业中逐渐占据领先地位。从此品牌识别开始成为企业扩展市场的秘密武器。之后的日本马自达汽车在 “设计综合经营战略”的帮助下,也通过品牌识别系统的创建获得市场上的成功。纵观国际知名企业,都拥有完备的企业VI系统。这些企业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长期成功,除了产品本身的原因,与视觉传达和用户心理是紧密联系的。
而基于品牌识别系统进行的产品设计创新,则结合了品牌策略与机械工业行业传统管理理念“以产品为中心”,容易被企业接受和运用。
产品设计创新中,有两点十分重要,那便是产品设计色彩的创新运用和基于品牌识别系统的产品造型基因创新。
设计色彩是产品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传统机械产品的用色过于一致,是产品同质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以重型机械为主的卡特比勒公司,主要生产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产品。虽然产品种类不同,但用色上别具一格,没有采用传统机械产品上常见的灰色或深色,而是采用明黄色为主色调,运用色彩的变化使看似笨重的大型机械变得轻盈,富有活力。公司标志也运用黄与黑的搭配,使产品与品牌标识相互呼应,有很强的识别度。这套视觉识别系统也被贯穿于公司生产和宣传的各个部分,使公司形象更加视觉化。
而通常没有品牌识别系统的企业,在产品设计时也很少会关注产品造型的基因,产品特征线的设计与沿袭。客户无法在第一时间识别出企业的产品,产品也无法给客户带来深刻的印象。
因此,机械工业企业在产品设计创新中,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研究消费者心理。色彩运用时,一方面要符合工程产品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市场调研、心理需求分析等,获得符合消费者心理喜好的配色方案。第二,将品牌标识与产品配色整体化。使客户看到产品的配色,能联想到品牌标识,进而识别品牌。第三,结合品牌标识设计产品特征线,构建产品造型基因。正如看到“双肺”形象的进气格栅,消费者可以迅速识别出宝马品牌,机械工业企业在重型机械产品等设计中也应构建自己的造型体系,突破出以往的传统造型。
3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将我国机械工业行业在实行品牌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借品牌识别系统和产品色彩和造型设计的创新来提高品牌战略的效果。由于品牌战略涉及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单靠设计创新是不够的。如何通过设计创新来带动品牌战略的应用,还需要不断摸索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蒋丽春.论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贸,2010(10).
[2] 聂元桢.视觉识别系统在机械工业企业品牌战略中的作用[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9(04).
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全方位认识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基础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我们拟从发展背景、发展思路、建设过程、发展模式、应用成效、主要结论、效果反思和对策建议等八个方面,全面总结、梳理和提升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以期更好地规划和设计今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全国更多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发展背景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来看,国际教育信息化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萌芽起步、2000年到2009年的初期发展阶段以及进入到21世纪,尤其是第二个十年的深入发展阶段。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轨迹与世界相同,随着信息化建设经验的累积,整个信息化建设从形象工程走向务实工程,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推进整体区域的规模质量效益,从关注技术应用转向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可持续发展;在应用中更好地将人、技术、实践与价值追求融为一体,通过有效的问题解决,实现自上而下建设驱动向自下而上应用需求驱动的转变。
发展思路
海淀区在信息化建设初期,采取的是统一规划、统一配置、步调统一的“一统化”建设思路,起初在实践中并没有遇到很大的阻力,但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深入发展阶段,这种区域“一统化”的发展模式,遇到了很大困难,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追求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原有的工作思路暴露出很多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海淀区教委毅然决然地确立了“学校信息化建设要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学校自主、区校互动、协同创新”为核心特征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学校自主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按照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自主规划、自主设计、自主建设和自主开发应用的学校信息化发展道路。区校互动则是指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区教育信息中心)与学校共同研发和建设学校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协同创新是指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协同发展。
自主设计是学校依据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信息化发展现状,开展需求调研分析,形成具体发展思路,制定信息化整体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的过程。自主建设是按照学校信息发展思路和实施方案,针对教育教学的需求和困难,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信息中心指导下的试点运行、校企合作和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完成信息化环境建设。自主开发应用是学校根据信息化发展需求和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原有软件产品和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服务对象的特点,深入探讨资源应用的层次结构,进行创新应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具有本区或本校特色的软件系统平台或数字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只有充分调动学校发展信息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区域上下的协同创新发展。只有有了区校两级的互动作为保证,自主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协同创新的目标。没有互动,自主发展可能会变成盲目扩张、无序发展;没有协同,互动也会变得各执一端、众说纷纭;没有自主,协同可能就会成为消极应付、惟命是从。因此,“自主”、“互动”和“协同”三者互为条件、相互依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保证了海淀区教育信息化朝着一个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建设过程
在坚持“以应用促建设、以创新促发展、以实用促实效”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走过了探索起步阶段、基础建设阶段和实际应用阶段,顺利走向了个性化建设阶段。在这一时期,区教育信息中心组织研发了“海淀教育网、行政办公网、英语口语考试系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视频点播直播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教委可视平台、教委经费预算系统、教育博客网、终身学习平台、网络考试系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校园IC卡管理平台、综合资源统计平台和信息平台”等15个教育教学管理应用平台,大大提高了海淀区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首先,学校在投资取向上以需求为导向,支持学校个性化发展。学校提出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构想,向信息化主管部门上报发展计划,申请项目支持,也可自筹经费,用于急需项目建设。
其次,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设立专项建设资金,根据学校发展需要逐年进行教育信息化实验项目的试点推广工作。实验项目由区教委主管领导,财务科、信息中心、试点校共同配合完成。其中,区教委负责实验项目的审定和实验学校的确定,区教委财务科负责经费保障和管理,区教育信息中心负责实验项目的设计及实验的组织,试点校负责按要求完成实验项目并提供实验报告。
最后,为信息化发展设立特殊经费政策。海淀区鼓励学校信息化建设特色化发展,因此根据学校的需求报告,按照一定的流程支持学校的特色化建设。自2006年实行新的经费政策以来,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各校根据需求,设计配备了包括数字录播系统、数字化闭路电视系统、数字化实验室、非线性编辑系统、学生IC卡考勤就餐系统、电子宣传显示屏系统在内的各种新设施,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充满勃勃生机,信息技术更全面深入地整合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回顾海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正如区教育信息中心亓效军主任所言:“硬件设备是基础,网络平台是支柱,软件开发是核心,综合应用是根本。”这是海淀区教育信息化自主发展路径的基本特点。
发展模式
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是全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具有学校信息化建设专业化的设计、研发和建设能力。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区信息中心建设了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教室”,将国际上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引入海淀区,通过建立信息化“样板教室”的方式,达到“展示引导、示范建设”的目的,向学校推荐先进信息化教室建设理念,展示最新的信息化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发挥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引导、指导、示范和服务等功能。
这种区域“先研发、先建设和先培训”的工作思路,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质量监督指导和技术设备保障,确保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沿着科学道路发展。另外,为了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区教育信息中心还通过建立试点学校的方式,让部分学校率先发展、率先实践,及时总结学校信息化建设经验和成果,形成学校精品的网络和课程资源,再在专家充分论证和研发的基础上,向全区学校推广。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费投入方式的不同、学校发展思路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发展方案。校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助推了各种发展模式的产生。各类发展模式百花齐放,立体地呈现了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多样格局。通过具体的学校案例分析,目前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建设的学校自主发展模式可大体归纳为以下五种模式。
1. 整体现代化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
“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创新”是整体现代化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这种模式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整体性,即强调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注重全方位的、整体性的建设,试图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二是前瞻性,即强调信息化建设的超前性和创新性,探索新工具的教育应用。此类信息化模式的学校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以先进的学校发展理念为指导,自上而下地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数字化校园为标志,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最后全面铺开,立体呈现。
2. 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
“转换思路,以人为本,深入应用,创新实践”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这类运作模式的学校建设思路从“建设导向”转变为“应用导向”,这一转变为解决教育教学的发展、深化课程改革等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从以重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和教师等“人”为中心;从关注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到关注教育技术的关键性应用,重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坚持“学生本位,所有的技术都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一教育理念,并将这些理念通过技术的支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
3. 自下而上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
“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进行规划,以应用为核心,统一规划软件、硬件、资源、培训等,围绕师生需求开展应用研究”是自下而上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决策与应用是学校自下而上运作的两个方面,教师根据技术设备应用的效果和应用需求来选择技术设备,只需向学校管理者提出应用的申请;学校具有完善的信息化决策机制,教师的信息意识很强,决定技术应用的权力掌握在教师手中。这种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比较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给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学校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
4. 支撑型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
支撑型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遵循服务驱动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为满足学校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需求提供支撑”。服务驱动是指为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求,有目的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提供服务,并在使用过程中,使得效益最大化。支撑是为了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信息技术是支持学校日常良好运作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类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运作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客观实际情况,关注需求,强调服务,走符合学校教育功能需要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5. 满足基础、突出特色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
满足基础、突出特色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实际、分步建设、满足基础、凸显特色”。具体而言,是指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首先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学校信息化的建设方向,设计和规划发展方案;从经费角度和实际需求角度考虑,借助海淀区教育信息化领先发展的优势,依据发展方案分步实施,确保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的成功建设;最后在环境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以发展特色信息化项目为重点,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自主成功之路,针对具体的项目深入挖掘和探索,凸显信息化建设重点,同时健全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应用成效
信息化在海淀区基础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是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变革,还是教师专业发展、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应用等方面,教育信息化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初步形成了海淀区全方位的信息化应用模式,有力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升。
1. 实现了高效便捷的教育信息化管理
区域层面,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借助网络开通了20多个平台,从行政办公到区校联络和学籍档案管理,学校日常工作运转真正实现了信息传送无纸化、网络管理有序化,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区教委及直属机关的所有通知都通过行政办公网发送,每所学校都有一个账户,每校都有专人登录行政办公网查看相关通知。学校信息化管理将信息通讯技术整合应用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校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提高了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学校管理模式。例如,海淀区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应用多点视频会议系统,解决了一校多址的管理难题;应用OA智能办公系统提高了日常审批事务的效率;利用校园“一卡通”保证了校园管理的安全与高效;应用手机和上网本等小型移动终端,实现泛在管理;应用CMIS系统实现学生学籍的电子化管理;应用“校讯通”、“家校通”等家校互动平台,增加了家校联系,延伸了课堂,提高了家校共育的效果。同时,借助网络的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益等特点丰富和拓展传统教研管理,发挥信息技术灵活多样和生动形象的优势,补充完善班级管理制度,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2. 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升华的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建构方式。要达成思维品质优化、情感升华、价值观建构等深层次目标,必须实现学习方式的整合与优化。海淀区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以后,教学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理念及其价值真正得到了体现。
首先,技术的引入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海淀区中小学应用互动反馈教学系统辅助课堂练习、构建互动教室开展课堂教学等,信息技术不但能帮助教师设置情境、呈现知识,而且还能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工具、交流讨论工具、表达工具、知识建构工具等,不只是学生训练的巩固器,最重要的是作为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促进了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与内化。
其次,凭借技术实现网络化自主学习。海淀区中小学应用的学生成长在线答疑系统、空中教室支持的网络点播和网上授课系统,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本,不再限定于教室,通过网络学习了解、阅读了更多的资源,增大了课堂的阅读量,而且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再次,借助网络平台实施跨校学习,增强校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深度学习。2012年,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首师大附中四所学校实行跨校网络选修课程。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选修课程,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校际间教师研修、备课,四所学校通过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每所学校都提供了特色校本选修课程的网上资源,建设了学分共享制度及评价系统,建立了校际间选修课程学分确认的流程和评审机制。
3. 建设资源,实现共享
数字资源便于传输与交流、存储的特点,使得人们对这类资源有了单纯量的追求。其实真正的优质数字资源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以满足需求为基点,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制作的特色化资源、个性化资源,这就需要建设方对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和设计,而不是盲目地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共享也是有条件的,不同资源共享的基础不同,即使相同的资源为实现不同目的而达成的共享意愿也不尽相同。海淀区在这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1)区校互动、校际合作,共同提升资源建设质量。在信息资源共建的开发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信息采集,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获得大量资源的许可权,伴随学校教育对优质数字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学校在资源建设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从实际需求出发,在教育信息中心的指导下,通过区校互动、跨校合作,建设高质量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信息资源。如海淀区教育资源库和资源管理平台的系统应用,以及软件开发基地校的设立,为满足全区中小学数字化资源需求提供动态保障。
(2)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实现优质资源区校共享。已有的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经验告诉我们,为了做项目、为了树口碑,人们往往只重视资源的自我开发,而忽视了应用,或者只应用校内资源,忽视与其他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校园环境的升级换代为区域内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提供了保障,如信息中心制作的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精品课程录像,都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学校也根据自身的数字校园环境特点,在加强资源建设的同时,注重共享和应用。如中关村中学通过VOD视频点播系统提供丰富的视频文化节目、温泉二中的学生作品和微课程展示、田村中心小学的教师教学视频录播与回放等,借助校园网络平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师生有效共享。
(3)依托国家网络平台,实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十一学校等名校依托国家和地方已建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兼具共和个功能的国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远程教育共享平台,开发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人群需求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课件,利用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现有设施,多渠道地提供互动式课堂教学和个性化课外辅导服务。这种将优质资源与社会其他学校分享的活动,发挥了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缓解了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
主要结论
基础教育信息化国际发展的总体趋势突出表现为:越来越强调网络,越来越强调交流和资源共享,越来越强调方便实用,越来越突出个性化需求和特色建设,越来越注重实际效果和能力培养。
1. 探索了区域信息化建设的个性化发展道路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别强调要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进行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海淀区的学校信息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很难对一个地区所有的学校用一个统一标准限定它们的发展模式。因此,我们认为区域层面的规划指导应该是对各学校未来发展应达标水平和应用特征的定性描述,而不是对发展指标简单作量化要求。
2. 合理地把握了区校两级的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
海淀区由于学校间差距较大、个性化特征鲜明,完全实现区域层面的资源共享有一定的困难,然而随着数字校园工程的推进,校内资源共享变成了现实。在鼓励学校进行数字资源建设的同时,区教育信息中心也整合力量,建设了大量的数字资源供学校分享。此外,在学校内部共享的基础上,海淀区也有一部分学校义务地把自己建设的资源上传,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2008年6月,人大附中联合全国30余所知名中小学,召开基础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讨论会,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其宗旨是将人大附中和其他名优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分享,促进教育公平。
3. 实现了区域内的“上下联动、协调发展”
海淀区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发展建设,全区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形成了职责明确的三级结构:第一级是区教委,作为决策层,为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明确方向、统筹领导。第二级是区教育信息中心,作为信息化工作的规划者和组织者,为全区设计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整体发展方案,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框架,负责管理区级教育信息化的正常建设和运行,并为所有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思想理念和技术指导服务。第三级是中小学,作为直接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建设者,构建和运行与本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相适应的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与设施。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规划、自主设计,然后制定建设方案,自下而上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区教育信息中心),由上级部门论证审核后,上报区教委财务科,由区教委财务科组织专家评审后报送区教工委教委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方可向区财政局提交经费使用申请报告,由区财政局批复后,统一下拨各学校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海淀区自2006年实施新的经费管理政策后,学校按照区财政的有关财务管理政策规定,充分发挥建设的自主性,实施更加符合个性需求的建设。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新的转移,由原先全面组织学校信息化统一建设转向全面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和服务。
效果反思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自主发展模式,虽然已经满足了不少学校的特色化发展要求,但目前还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确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对着不断深化的区域教育财政管理制度变革,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自主发展模式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1. 经费预算和审批程序过于复杂,制约了学校信息化自主建设的步伐
为确保财政教育经费使用的安全性,加强财政经费监督管理,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年度统计报告制度。但是由于资金的审批周期过长,下拨速度过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学校信息化自主发展模式,需要区域财务管理部门充分“相信学校”、“相信校长”、“相信每一位工作人员”。假如“三不信”,那必然设置障碍,延长经费使用审批周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自主发展。因此,区教育信息化经费拨付需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各个学校的不同特点和信息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经费支持,否则学校信息化建设道路将会困难重重。
2. 学校信息技术人员缺乏,信息技术专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是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生力军,由于待遇不高,没有专门编制等问题导致这部分人力资源流动性过大。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针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指出,应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的编制管理与职称(职务)评聘办法。这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来说,在政策层面已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需要在实践工作中克服困难,将政策落实到位。
3. 信息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现有人员培训模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信息技术作用发挥的大小和信息技术使用人员的能力与水平直接相关。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教师的技术素养需要不断提升。但由于教师数量大,每一轮的培训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尽管在培训方式上采取了网络与现场学习、专题与系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但由于技术处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依然是一项艰巨而又持久的任务。
4. 信息化设备维护成本过高,学校资金投入难以满足需求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教育督导内容,落实经费投入。在《规划》制订过程中,曾经提出教育信息化经费达到教育投入经费的8%,后因争议,这个数字并没有出现在正式规划文本中,但作为一个非正式的参考指标也给我们不少启示,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教育经费的支持。从设备投入到人员培训、从简单应用到系统规划、从重点实验到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的合理规划和使用是这项事业成功的关键。
5. 由于经费投入方面问题,优先发展与兼顾公平之间的矛盾加剧
海淀区名校、大校和一般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种校与校之间的差距不单纯是软硬件之间的差距,更多的是应用方式和人的观念的不同。突出个性与公平发展似乎成为难以调和的矛盾。当大校、名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国际交流时,一些山区的农村小学的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按生均投入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显然难以满足部分小规模学校的建设需求。教育信息化程度低的学校,维护成本相对较低,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学校,维护成本就要高很多。一些名校和大校由于有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超前的信息化应用规划,对经费的要求水准也要高一些,这就与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倡导的教育公平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随着经费支持力度的加大,这种矛盾也在加剧。
对策建议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持续推进的历史过程,伴随应用程度的加深,新的困难还会出现,针对现有的问题,结合已有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商榷。
1. 基础建设与超前应用相结合
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注重基础建设的同时,必须有超前应用的心理准备。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让人瞪目结舌,适度超前是必然的,坐等技术的成熟推广与应用只能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应该主动引入,积极尝试,目的是通过这种尝试帮助学生更早地感知新技术,了解社会发展,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要求。
2. 规划指导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投资本身是为了帮助教师获得更多可用的教学资源。尽管很多资金投入到了资源库建设中,而资源的评价以专家评价为主,这种资源却并不被教师认可。为了促进教师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把资源评价的权利交给教师,把政府的资金转移给教师,由教师来支付资源的使用费用。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由资源建设方转变为提供资源的服务方。最简单、最省钱也最好的方法就是每所学校靠校长的主观能动性来发展,由专家组提出建议,学校根据自己的特色决定应该怎么做。只有调动学校的积极性,才能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就像区教育信息中心负责人亓效军主任所说:“统一采购、统一购买,根本就不适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一批计算机、服务器可以统一采购,但是涉及某一个教室、某一个学校特殊的需求时,就不适合统一采购。国内教育信息化专家提倡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要体现“化大为小、自治适用”的原则。资源的最终使用者是教师和学生,适合他们的资源才是最好的资源。由于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教师需求的多样性、个性化特点,无论是互联网上浩瀚无比的资源还是区域内提供的各级资源,都偏向于“通用性”资源,仍需经过本土化和个性化处理才能使用。
3. 政府资助与自我筹措相结合
有专家指出,以前是政府主导,现在是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未来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将是公益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现在缺乏的不是政府主导机制,而是市场机制,即目前大部分学校作为使用者无权决定买什么,下一步需要把这种购买权和购买力同时交给学校一方。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既需要大量教育经费投入的过程,也需要与社会其他行业、企业、组织密切合作。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以保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能满足不断发展的教学需求。
4. 技术人才引进与应用人才培养相结合
从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比例来看,人才培养的投资比例占到信息化投资总量的30%,而目前国内的做法是用于人才培养的资金仅占总投资额的5%。显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取向偏重于基础设施和软件、资源,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专家建议,要想真正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应该转换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的思维方式,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信息化成功应用的前提和保证。信息化人才是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的人才群体,主要包括技术建设和技术应用两类人才。信息技术建设人才是偏重于信息设备组建、维护和管理的专门人才,而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则偏重于信息设备功能探索、应用及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由于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待遇问题悬而未决,信息技术教师流失现象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学校一方面需要不断引进新的信息技术建设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人才待遇方面有所改善,如评级、升职时要对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有所考虑,确保“区、校”两级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保障体系高效运行。学科教师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要不断探索应用技术的方法,提高应用效果。在区域层面,教育信息中心要为教师的应用创新提供条件,保障信息技术设备应用畅通无阻,同时,也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人才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引导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操作技能,充分发挥技术设备的效能,加快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速度。
5. 数字校园建设与学习方式变革相结合
在未来几年中,数字校园建设将更为普遍。教育信息化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数字校园建设要达到的目标是:学校管理更加科学、全面、便捷、高效;教学方式更加灵活,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广泛,课堂效果更加明显;校园环境更加安全有序,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习方法更加轻松,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更加宽泛,学习兴趣更加浓厚等。
在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时,还需要高度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变革。一般而言,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可触摸的显示设备、电子化课程、在线互动学习、电子课桌、移动授课、虚拟(3D)教学场景和学习环境监测等,都可能走进我们的视野,引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这应该成为数字校园建设的主流工作。
关键词:服装橱窗;品牌定位;消费者
作为销售终端的服装橱窗设计,是集造型与色彩的综合性艺术,是传播服装品牌文化的载体,它涵盖了视觉艺术设计、服装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等多种学科。
和国外发达国家的服装橱窗设计相比较,中国品牌对服装橱窗设计的重视度不够、设计方式单调、主题表达不明确等。想要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品牌形象、具有市场竞争力,就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服装橱窗设计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服装橱窗的形式
1.封闭式橱窗:将服装商品放在一个透明的独立空间中,一般这个空间在店门口的位置,并且与店铺内的展示区隔开,这种形式一般在店内关门后还可以以独立的空间进行展示,尤其在夜幕降临后,橱窗内的灯光、陈列可以让人们清晰地看到橱窗的魅力。
2.敞开式橱窗:敞开式橱窗是橱窗和陈列没有隔断,消费者可以透过橱窗看到里边的服装商品陈列。这种方式通透性强,敞亮明快,融为一体。这种形式的橱窗和内部陈列基本风格格调要协调。
3.半封闭式橱窗:这种形式可以透过橱窗隐约看到店内陈设,半封闭式橱窗结合了封闭式和开放式的特点,使橱窗具有错落有致的立体感又可以具有相对独立的橱窗表现形式。
橱窗展示的原则
很多人错误的认为橱窗展示就是把店内几件漂亮的衣服进行展示,而我们要意识到这只是其中一种单纯的展示形式,和我们要研究的橱窗设计还相距甚远。
服装橱窗在卖场中一般有两种作用,第一种是商业作用,服装橱窗一般都会展出店里主打的新款服装,再配以适合的服装配饰,这是一种静态的导购方式更是一种促销方式。第二种是艺术特征,就是要有创意色彩、创意构思等,这种方式既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更能刺激消费者情感的需求。
1.抓住品牌定位,始终坚持市场定位:一个好的服装品牌无论从设计到销售都会有统一的品牌定位、品牌文化,然后为了统一的目标和固定的消费群而努力。好的服装品牌在展示自己定位上要做大量的工作,要重视自己的品牌文化建立,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告知消费者自己品牌定位的环节,而橱窗设计作为展示服装品牌文化最直接的形式,不但要有设计独到的服装,更要整体形式突出本品牌的定位。
2.展示主题,引导消费者生活态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童话,都有向往的生活环境,都有向往的工作状态,而橱窗也可以有想要表达的故事,可以有我们向往的生活、工作、学习状态。人们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得到某种启示,而我们的橱窗可以给与引导这种信息。比如,本季的主题是大自然,引导消费者多与大自然接触的情怀,我们可以努力拼凑大自然的和谐,穿着舒适、简约的服装信步在繁花绿叶中的悠然自得,服装与大自然的相得益彰突出了主题,在给消费者一定引导的同时也给消费者想象的空间。
3.紧扣品牌当季的营销策划主题:每一年服装研究室都会当季的流行趋势,针于每个品牌根据当季的流行趋势,也会相应制定本品牌的主题、设计、营销等,橱窗设计要根据本品牌的一个或多个主题,提炼其中的某些元素和本品牌一贯的风格进行橱窗设计,并且应该更注重时尚性。
服装橱窗属于店铺的导入空间,当人们路过店铺时,服装橱窗设计会让人们不知不觉光顾、不知不觉心动,服装橱窗在引导服装消费行为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橱窗展示的形式
服装橱窗的展示是为了体现品牌的文化、设计理念、当季设计元素等,现代的服装橱窗展示形式是多样的,既有两维的平面海报,也有三维的真人模特、场景布置,还有光电艺术效果可以使展示的服装在空间中感受动的效果。展示形式一般分为以下四种。
1.直接式
直接式服装橱窗设计是指,直接将店内准备出售的或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商品,利用模特充分展示产品的形态、色彩、款式以及搭配方式,这种手法由于直接将商品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所以商品的组合和展示的角度,应该配合灯光、配饰以达到服装整体最佳效果。
2.场景式
场景式服装橱窗是有特定的环境、人物、情节,用我们会接触到的某一生活和工作场景引起消费者的联想,通过联想,人们想象自己在这种场景下的着装和状态。这种展示方式不仅要有明确的主题,还要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3.夸张式
夸张式服装橱窗是借助对物体特点的夸张,引起人心里的想象。最常用的就是把一些奇特或具有特点的物品进行重复的排列,来让消费者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吸引人的眼球。
4.奇异式
奇异式服装橱窗是以丰富的想象编织出奇幻的画面或在一定的时间段用真正的人在橱窗中扮演人模的角色,造成奇幻的视觉感受,用这种奇异的形式,使消费者在惊异的同时可以更多注意到橱窗和橱窗背后的展区。
要想服装橱窗设计成功,就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与共鸣,就需要对服装橱窗设计做出目的定位,需要告诉消费者什么,想要激发消费者什么样子的共鸣,这些要依靠设计者的艺术修养,同时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想法,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有哪种情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郭巧玲 “橱窗展示设计探析” 文学教育 2012.05
[2] 张杏 “消费者潜意识分析在服装橱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浙江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3] 穆芸 “橱窗陈列设计中的装置艺术形态探析” 装饰 2012年第3期
一、意境化概述
“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诗歌创作中。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提到:“诗有三个境:一是物境,二是情境,三是意境”,这一诗歌的美学思想使意境论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到“思与境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唐司空图也对意境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刻论述。宗白华把“意境”设计的艺术思想提高到了更高的层次,他认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玩赏它的色相、秩序、节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从中可以看出,“意境”探讨的不仅是形象的特征和非形象的美学意义,而且也是我国最具有传统特色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利用中国传统美学在服装橱窗展示中设计的“意境”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女性服装消费心理诉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消费的动机角度把女性对服装消费心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对服装功能基本遮羞避寒的需求;第二层次,在与外界接触时,心理安全的需求;第三层次,在满足基本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女性消费者开始关注自己的个人形象,开始对审美有要求。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审美的追求成为女性消费者最为广泛的消费需求;第四层次,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意识较强,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高度评价。这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表现,她们希望获得尊重,这一点体现在对服装品牌的追求上。她们选择服装产品不再仅仅局限在服装本身,而是服装品牌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品位和社会地位;第五层次,女性消费者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她们要求服装要有创造性,以达到自我的着装独具个性和魅力,区别于他人。
女性对服装的消费需求都是从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而且在每次服装消费活动中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只是各种服装消费需求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不同。女性在消费活动中最迫切的需要是促使她们付诸购买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女性消费者对服装消费的需要程度是可以加以诱导和调节的。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营销活动,使没有必要购买转变成需要购买,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要,使企业从被动的适应、迎合消费者需要,转化为积极地引导、激发和创造消费者需要。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是企业诱导女性对服装消费由无需要到有需要,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要的诱因,也是女性对服装消费高层次的需求。
三、女性消费特征下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
服装橱窗展示的综合效果会影响女性的购买行为。橱窗设计的要素有商品、色彩、灯光、装饰道具等,这些构成要素运用效果的不同,会给女性消费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判断和购买行为。
1.服装橱窗展示中色彩的意境设计“著名的7秒定律指出,人们通常会在7秒内决定对一个物品的喜好与否,而在这短短7秒中,色彩占67%的决定因素”色彩对消费者的心理、情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色彩在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中不仅能够创造出品牌的格调,还能起到强调烘托商品的作用。基于女性的消费特征,设计师在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时要利用色彩的物理属性对女性消费者的心理影响,运用色彩的情感属性、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等因素来突出商品,烘托整个橱窗的氛围,增强视觉效果,提高艺术审美性。(1)色彩的情感与心理属性不同的色彩体现不一样的色彩格调,而且会给观看者带来不同的心理反应。在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中要利用色彩的情感特性以及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来调节控制橱窗的展示空间,强调重点展示区域,烘托橱窗的展示氛围,以达到优美的展示效果,获得高效的信息传播效率。(2)色彩的统调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强调是通过“意”和“境”的结合,营造橱窗展示的氛围和情调。各种色彩在橱窗展示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周围的色彩相对比而存在。服装橱窗展示意境设计的视觉效果想要既生动,又不失平衡,就需要设计师对整个橱窗的色彩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统调,更好的发挥色彩在橱窗展示意境设计中的艺术魅力。
2.服装橱窗展示中灯光的意境设计(1)光源的选择我们常见的光源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自然光源;二是人工光源;三是人工光源和自然光源相结合的方式。服装橱窗展示意境设计的光源选择主要以后两者为主。在大型商业中心的服装橱窗展示的照明主要采用的是人工光源,而临街的服装橱窗展示的照明也会釆用人工光源和自然光源相结合的方式。(2)光色气氛服装橱窗展示中灯光的意境设计不仅要美,也要满足消费者观看商品的视觉诉求。橱窗是展示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亮度一般要比卖场照明的亮度高出2-4倍,但是也不宜使用太强的光,光的颜色要柔和、富有情调,让光成为服装品牌自身价值的诉说者,满足女性对服装消费的心理需求。①光色与气氛不同的光源会产生不同的光色效果,而光色效果的不同主要是由“色温”造成的。一般色温低的光源比较倾向于暖色,会使橱窗的展示氛围形成温聲、向上的感觉。色温升高,光源也会由暖变冷,从而使橱窗的氛围变成凉爽、轻快的感觉。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要在基于女性的消费特征下,运用好色温的这种变化规律,以及它所带来的冷暖感受功能,营造不同的意境氛围。②色温与亮度色温与亮度之间的关系也能影响到服装橱窗展示意境设计的气氛。当色温比较高,而亮度不高时,整个橱窗的气氛就会显得比较阴森,反之则会比较沉闷乏味、没有生机,不仅消费者看不清服装的整体效果,也会给消费者带来消极的购物情绪。一个舒适的照明环境会增加顾客停留的时间,让其可以更仔细的观看商品,从中找到更多的购买理由。高亮度的照明作为局部点缀,能够充分突出商品的特性,加强消费者的关注度;低明度的照明以暖光为主,可以营造温馨浪漫的橱窗气氛。服装橱窗展示的意境设计要充分利用照明亮度的不同所产生的视觉感受,来引导女性消费者的购物情绪,给其一种心理暗示,突出主推商品,增加其购买服装的几率。③光色的对比服装橱窗展示中灯光的意境设计要使商品的视觉感受得到强化,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就需要灯光富有层次感、表现力。在同一空间不会仅仅有一种光色,这样就会产生光色的对比,有光就会有影,把他们整体统一考虑时,就可以扩大橱窗展示的空间感,增加展示空间的层次,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服装橱窗展示中灯光的意境设计要充分掌握灯光的这个技巧,运用光色对比产生不同的空间层次,虚实变化,营造空间的趣味性。(3)服装橱窗展示中装饰道具的意境设计装饰道具的主要作用是营造橱窗展示气氛,配合其他橱窗展示元素,对空间意境进行设计,使橱窗展示氛围戏剧化、情景化,提高展示空间的品位和感染力,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我们可以大致把它分为具象装饰道具和抽象装饰道具两类。抽象装饰道具的运用注重的是对服装品牌文化理念、品牌视觉形象的诠释。但并不是所有的装饰道具都有实际的意义,有的可能仅仅是增加视觉亮点,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比如,带有金属光泽的球状物布满整个橱窗的上空,增加了橱窗的设计亮点,但并没有体现实际的文化理念,只是利用这些新奇有趣的装饰道具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具象装饰道具的运用往往与服装的设计主题有关。根据设计主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装饰道具,提升服装的格调,在平凡中创造出独特的趣味,使服装的品牌形象更加鲜明。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