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93-01

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心得:

1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1 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们班的刘玉航,别看他个子矮,但组织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在他的带动下,我们班成立了“预习小组”,小组中成员每天在他的带领下自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遇到争议问题自己找相关证据驳倒对方,很少出现蛮不讲理的现象。长此以往,这些孩子既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有一次学习小组在汇报成果时,小组中其中一名学生成绩较差,平时很少发言,在其他成员都作了精彩发言,轮到他发言时,由于紧张也由于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说错了,同学们会笑他,不敢说。这时,教师发动小组其他成员对他说鼓励的话,“别害怕,你一定行”,“别紧张,你再想一想”,“我们支持你”。可这个学生还是一言不发,教师又让全体学生鼓掌鼓励他,“我们全体同学相信你一定行”。教师又适时降低要求,让他先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他读了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教师又鼓励他说说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他在教师和同学的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中,慢慢地讲起来。在他讲完后,教师又带领同学们再次热烈鼓掌。这样既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信心,也使更多的学生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受到感化。

2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2.1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自强不息,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羚羊木雕》一课,表现了朋友的珍贵,友谊的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文人物中去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培养自己的为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卢沟桥的狮子,赵州桥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中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三峡》,描写了祖国的奇山异水,赞美了大自然的绮丽美好;还有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旅鼠之谜》,通过写旅鼠的奥秘来影射人类社会,也引发学生对社会人口问题的反思。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一文作者向我们阐述了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会有所为,使同学们深受教育和启迪。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又在初中学段阅读中指出,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名著阅读的任务量是庞大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中名著阅读的编排体现了课标中“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的理念,只以“名著导读”形式附录在读本的最后,教参中也没有相应的阐释和解说,给了语文教师较大的选择、利用的空间。这既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自由,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所以,语文教师需要通过相关学习,掌握名著阅读整合策略,重新构建名著阅读框架和体系,具备把分散在诸册语文课本中的名著加以整合的能力,以及正确实施名著教学的能力。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整合的意义和价值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完整阅读的名著共有14部。这些名著分散在六本书中。相对零散,系统性和序列性的特点不明显。名著阅读整合就是对这些名著从不同角度进行取舍、配置、融合、调整,使名著阅读形成条理性、系统性,充分发挥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精华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整合的意义和价值在于:

1.构建合理化的名著阅读体系,使学生的名著阅读形成条理化、系统化,以杜绝名著阅读的随意化、零散化。2.选择最优化的阅读内容和方式,“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养成读整本书的好习惯。3.制定最合理的阅读目标,力求使名著阅读发挥最大价值,使学生通过名著阅读增长见识,启迪智慧,切实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整合策略

在名著阅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根据自身特点、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情境及需求对名著进行再创造。名著阅读整合的策略包括很多方面,这里,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起,一是名著阅读的调整,二是名著阅读的拓展。

(一)名著阅读的调整

主要指对名著篇目在教材中的顺序进行调整。由于受地域和学生实际的限制,以及名著本身的限制,教师在使用名著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做适当调整。在调整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其次,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再次,要考虑到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最终,使名著阅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按照从易到难,从短到长的顺序,将教材后提供的名著阅读篇目,进行适当的调整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篇目调整分布(一)

名著阅读计划(14篇)

年 级 书 目

年 (上) 《格列佛游记》

九(下) 《水浒传》

简装本 《繁星・春水》

《伊索寓言》

(下) 《海底两万里》八(下) 《童年》 《昆虫记》

年 (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骆驼祥子》 《名人传》八(下)

(下) 《水浒传》 《朝花夕拾》八(上)

九 年 (上) 《简・爱》 《培根随笔》 《傅雷家书》

在上述的表1中,《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因为作者大胆的想象而形成了离奇曲折的情节,内容明白易懂,学生阅读起来没有障碍,非常契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所以被调整至七年级,同《伊索寓言》一起,构成联想想象类名著系列。同时,基于名著篇幅的考虑,将《朝花夕拾》《名人传》做了一下调整。 这样做,使每年级每学期阅读量趋于均衡。同时,将九年级下册名著阅读分配于七、八年级中,从而也可减轻了九年级下册学习的压力。阅读的效率也相应的提高了。

2.按照同课文的联系程度,将名著篇目进行调整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篇目调整分布(二)

名著阅读计划(14篇)

年 级 书 目

年 (上) 《格列佛游记》

九(下) 《水浒传》

简装本 《繁星・春水》

《伊索寓言》

(下) 《名人传》八(下) 《童年》 《朝花夕拾》八(上)

年 (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骆驼祥子》 《昆虫记》七下

(下) 《水浒传》 《海底两万里》八(下)

九 年 (上) 《简・爱》 《培根随笔》 《傅雷家书》

表2的调整是因为七年级下的课文选取了鲁迅的两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而《朝花夕拾》却被放在了八年级上。从文章体裁上看,八年级上开始集中学习说明文。这一年级段的名著阅读相应地该把《昆虫记》放入其中。但遗憾的是《昆虫记》被放在了七年级下。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主旨是“我也追星”。课文编排有《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五篇有关名人的文章。而与此有紧密关系的名著《名人传》却并没有放在这一年级段阅读,而是放在八年级下。

(二)名著阅读的拓展

名著阅读的拓展是指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名著阅读教材开放性的特点,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对名著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宽名著阅读的范围,构建较为开放的名著阅读体系。

1.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适当补充

不同年龄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他们的读书兴趣也不同。因此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兴趣,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给他们推荐他们爱读的书籍。

比如,7年级即可给学生补充推荐郭敬明的《幻城》、凡尔纳的其余两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在人间》;8年级可补充推荐老舍的《四世同堂》、鲁迅的《呐喊》和其他名人传记;9年级可补充推荐曹文轩的《草房子》、莎士比亚戏剧、《儒林外史》等中外名著。

2.从课内到课外,适度延展

课内文章的精读一定会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文章是名家的名篇,这无疑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引进该名家其他优秀作品的绝好的契机。教师利用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学生在7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学到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后,就可推荐原文的出处之作――《城南旧事》。

3.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名著

社会的发展,科技手段的进步,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阅读机会和空间。课标指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88-01

教学反思对于改进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面,笔者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帮助。

一、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忽略了预习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从上课伊始便滔滔不绝地讲解课文,而学生则是被动地倾听,不仅要认真听课还要认真做笔记,假如教师的教学节奏过快,那么有的学生就会跟不上,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忽略了课前预习,只注重课堂教学。预习在语文教学中很关键,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和思考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一种准备活动。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并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具体可以这样做。第一,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第二,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以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为例,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要了解作者鲁迅先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孔乙己》是在“”崛起时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三,要求学生自主解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理解文中“茴香豆”的“茴”的含义。第四,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春》为例,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春的景色边思考作者是出于什么样的情感描绘春天,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是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课前预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预习,并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过于注重教材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教材内容,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导致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全方面发展为本”的理念,因此,教师必须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师应当学会捕捉各种信息,教学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教师要创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语言的艺术――广告”为主题的竞赛活动,请学生设计广告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再如,教师可以针对社会现象请学生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读书看报交流会,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三、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忽略了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希望课堂教学变得热闹精彩。然而,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是极其不利的。教师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容易被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所吸引,当教学结束时,学生只会觉得好玩、有趣,但是没有收获知识,教学效率自然不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时以“课标”和“课本”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展开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皇帝的新衣》为例,假如教师要用新颖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但是由于故事情节比较丰富,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用于表演,会浪费教学时间,学生的收获也不大。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围绕皇帝的“新装”厘清文章的线索:爱―织―看―穿―揭―议,揣摩皇帝的心理活动,明确文章的主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实效。课堂教学需要活力,但是不能空有花哨的教学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学习内容,更不能只注重教学形式而抛弃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只有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才是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第4篇

一、综合性学习在农村中学实施的现状

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综合性学习在农村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可以用“门庭冷落,冷冷清清”来形容。记得新课改之初,综合性学习也曾经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几年下来,它却悄无声息了。很多教师在平吋的教学中根本没有重视综合性学习,把它仅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有些教师虽然进行了这方面的教学,却仅仅是蜻蜓点水,把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简单当成教学任务完成了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综合性学习内容在农村中学只是一段单纯的附在单元后的文字,没有任何重要性可言。

二、综合性学习在农村学校艰难实施的原因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农村中学的尴尬现状不能不让人深思,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由于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存在,语文教师很难站在大语文的背景下潇洒地施展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对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大多以笔试形式出现,占分比例不大,农村教师基本遵循“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教学逻辑,对综合性教学重视不够,因此综合性学习成了空文。第二,学科之间矛盾大。农村中学学生生源相对较差,其他科目的教师往往采用试题形式反复训练,这就大大占用了学生有限的课外时间。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多,所需资料广,花费时间多,如果每个专题都仔细开展,就势必影响到其他学科,这是它教学落空的又一大原因。第三,农村教师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不及城区教师。大多数老师仅仅是教课本,没有深挖教学资源,也形成不了明确的活动步骤,这使得综合性学习的趣味性和活动性得不到体现。第四,很多教师没有汲取其他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各自为政,语文教研组的合力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三、语文综合’陸学习的应对措施

1.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因为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所以不要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看成可有可无的环节。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站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实施教学。

2.教师要钻研教材,整体规划,有的放矢。解决综合性教学与其他学科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取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册都安排了六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六册共36次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对这36次的综合性学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可分主题活动类和专题探究类两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属于主题活动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则属于专题探究类。主题活动类比较容易把握,花费时间相对较少,容易体现语文课程特点;专题探究类则相对不好把握。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和侧重。例如,我在八年级下册中往往会选择《献给母亲的歌》《到民间采风去》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专题开展活动,其他几个专题则采用小活动形式。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落实了综合性学习。

3.农村教师要善于利用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关注学生生活和热点话题,开发各种资源,比如利用家庭资源,实施综合性学习方法。以本人教学为例,在《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中,我课前引导学生给母亲献上一句心里话,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有关图片、摄影和广告作品,并制作成课件;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熟知课文和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有关母亲的名言、谚语、对联、诗词和文章;利用音影资料,让学生学唱歌曲《妈妈的吻》。再比如七年级上册“童话寓言”单元,我们根据该单元故事性强的特点,将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改编成课本剧。学生们自编自演了精彩的情节,滑稽的表演引得同学们开怀大笑,课堂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

4.教师应明确活动步骤,积极准备,参与指导。综合性学习也离不开教师微观调控。首先,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确定专题。例如在《到民间采风去》,先拿出一则宁波人砍价的笑话,激发他们探求本地方言的兴趣,然后和学生共同确定“家乡素描”“认识方言”“节日习俗”和“乡土发现”四个专题。然后,制订计划,参与指导。我按照学生所住区域把他们分成四个研究小组,并指导他们分别对以上四个专题进行探究。要求小组成员从本地的地形风貌、遗址文化、本地方言、节日风俗、民歌民谣、名人故事等方面去搜寻资料,协助组长制定时间进度表和组员评价表。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向当地精通习俗的老人进行了社会调查,翻阅了大量地方书籍,做了大量笔记,查阅了网络资料,并进行组织筛选。最后,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地发挥:“家乡素描”组拍摄了家乡朝拜胜地五磊寺、美丽的杭州湾大桥和上林湖风景,还通过绘画展示了家乡“过去一现在一未来”的历史演变过程;“节日习俗”组制作了课件,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展示本地的端午习俗和婚嫁礼仪;“认识方言”组别出心裁,通过小品形式展示方言,既有趣味又体现了地方特色;而“乡土发现”组则讲了初唐书法家虞世南、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名人的故事,并让小组合唱了本地民谣。活动气氛活跃,呈现形式多样。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第5篇

杨聪:好。

刘春文:杨老师你选择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写作指导――学写书信。我觉得你很有灵气,能巧妙地将刚刚在上的《与朱元思书》作为书信导写的依托。今天呈现的这四堂课,集中体现了与生活结合的系统,与阅读结合的系统,与活动结合的特点,是因为八年级下教材文言文单元中有《与朱元思书》这个题材,于是就选了这个“学写书信”的专题板块吗?当时你第一感觉,想把它上成一堂什么课,以什么作为落点?

杨聪:因为有“南瓜”这个材料,我感觉蛮有意思的。今天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鲜有人做默默成长的南瓜。所以我想借这个材料来和学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其实是借书写这种形式来探析人生课题。

刘春文:你知道你这堂课最难设置的是什么吗?其实你是步步险境,我感觉。最后一个落点是沉默,也就是沉默的南瓜,那你有何感觉?你最后的作文题是《沉默的南瓜》,好像是沉默是金,做一个沉默的南瓜,用你的一生来书写。如果说从你的价值落点来讲,是吻合你这堂课的落点的,但如果从一个命题者的角度去看,你这个落点应该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当一个命题如果圈定了价值观,也就意味着你的思维被固定了。如果是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的话,这个命题应该不会是A类题。

杨聪:你说得很对。中考高考的作文要考虑太多的社会接受度,有它自己的规则和标准,这我完全理解。但我上这节课,就是想打破了这个规则,看看我们作文题的命制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

刘春文:我觉得如果都向你的价值观去引领的话,世界上都是沉默的南瓜,我觉得这已经不是缤纷的世界了。就如同刚才已经碰到一只沉默的“南瓜”,其中课堂上一个男生一堂课被师生点名两次,但均缄口不言,在静默中推进。然后你再来引领大家都来做一只沉默的南瓜,这南瓜还会开放吗?当然了,南瓜不是开放的,是成熟的,对吧?但如果你都让他沉默,没有阳光的时候不渴望,不去寻找阳光,那么这南瓜也红不了,所以我就觉得这里的引领,可以让学生说说做一只什么样的南瓜,或者说用心倾听南瓜的倾诉,这样的话价值观可能会更多元。

杨聪:我完全赞成你的说法,但我有自己的坚守。温州中考作文有一年是“下雨天真好”,结果很多人都觉得题目太局限,最好改为“下雨天”,让学生自己去填写对雨天的评价,这样更尊重学生的感悟一些。但是金戈老师后来讲,难道我不知道“下雨________”这样的半命题作文好吗,我只是想对学生有一种引导。我想,如果一个人没有一次感受到雨天的好,那么这个人情感世界会是多么的荒芜。我当然知道多元的重要,但我觉得有时候也需要一些引导。如今的社会太喧嚣浮躁,我们太需要默默成长的南瓜。

刘春文:对。这个正好可以做一个辩论赛,到底做一只沉默的南瓜,还是做一热闹的南瓜?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我想和你交流的是选择南瓜这个题材,本身的主题就是多元的,而如果你把这个主题掐死,这是一只沉默的南瓜,也就意味着你一开始选材的时候,已经把主题给掐死了,然后意味着你最后的落点也是死的,所以我感觉,你一开始就带着老师的思维,来选这个题材,又带着老师的思维,引出这只“南瓜”,所以这只“南瓜”还是姓“杨”的。

(众人笑)

杨聪(笑):不错。我的课都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我无法容忍自己四平八稳的教学行为。

刘春文:这是我想与你进行的第二个对话。第三个对话,你选择了《与朱元思书》这篇比较另类的书信体文章,这个书信体有哪几点比较另类呢?第一,它的文体是文言文,难度系数相当高。第二,它有历史、文化的距离感。第三,它的文体并不是规范的书信体。所以,你是选择了一个比较奇态的书信体文章。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杨聪:《与朱元思书》不是奇态,那是的人都这样写信。另外我想说,没有什么奇态常态,存在就是合理的。选这个文体,想说两点,第一个,信也可以这样写;第二,作文也可以按写信的方式来写。

刘春文:对,但是我接下来要问你的就是,你最终是要把这封书信写得很有内容,很有个性,但你面对的学生,他们应该还是要面对中考规范的。于是,如果光从内容上去看,他的个性强调了内容充实,淡化了文体,而我们现在浙江省的话,把应用文体引入了我们中考,那么,你这样是否会偏离学生对应用文的一个认知呢?是淡化了文体还是强化了内容呢?你对这个问题怎么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