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龙吟

水龙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龙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龙吟范文第1篇

画帘半卷,清晖疏影,沉香褐兽。

一印红痕,两弯青黛,茫茫长宿。

枕黄梁已醒,夜消未尽。

无聊数,三更漏。

最怕光阴无度,动新愁,绵如醇酒。

山间树老,鬓边黄发,思如残藕。

欲上层楼,天凉秋好,几行烟柳。

水龙吟范文第2篇

水龙吟。三年未面

孤月先生

依记暮堂初时,遥望未知去何路。双月短暂,同校共友,影已不同。路过飞霜,叶落凋残,秋凉之景。难有几位同一室,旧业重操,叹息罢,仰天泪。只看三载皆去,又当别,未过百日,只争朝夕,无暇出头,又添一寂。独枭为鸣,难以再遇,残声旧景。哪方见头绪,孤月忧叹,不悲不凄。

水龙吟范文第3篇

(生齐读)

师:这是一首慷慨悲壮的英雄之歌,作者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他时刻提醒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可最终功业未成,留给后人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在岳飞之后不久,有一个英雄人物踏着岳飞的足迹一路走来,这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我们在初中时曾经学过他的一首词(PPT展示《破阵子》),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个“壮词”的“壮”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壮观的战争场面描写。

师:虽然是作者梦中所想,但这一切对辛弃疾来说都是真实的(PPT展示辛弃疾南渡前经历)。辛弃疾的理想和岳飞一样,都是“收拾旧山河”,他早年亲历抗金斗争,南归之后,时刻等待着重上战场建功立业,可他还是没能摆脱岳飞的命运,“可怜白发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词人迸发出一股悲愤难平之气,落魄英雄的形象立现读者眼前。辛弃疾在很多词作中都塑造了这一鲜明的英雄形象,他的词被后人称作“英雄之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共同探究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展现自我英雄形象的。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大家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些字音、断句和重音(PPT展示朗读提示)。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首词写于1174年秋,当时作者南归已经12年了,始终没有得到北伐中原的机会。现在他又一次来到了建康城,登上了赏心亭。作者登亭看到了什么呢?

生:作者看到了水天相连的清秋景色,还有远处美丽的山峦。

师:很好,除了这些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呢?哪位同学补充一下?

生:他还看到了落日、楼头和断鸿。

师:不错,两位同学在词中都有自己的发现。我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辛弃疾眼前所见之景蕴含着他怎样丰富的情感呢?请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来回答。

生:“愁”和“恨”。

师:是的,作者此时心中有无限的愁恨。他心中有愁有恨,却说远处的山“献愁供恨”,其实不光是远山,作者所见之景都在向他“献愁供恨”,在古典诗词中,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移情于景。

师:回答非常准确!山无所谓愁和恨,只因作者心中有愁恨,所以他觉得看到的所有景物都“含愁带恨”。你能明白作者“愁”和“恨”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大家将这首词的上片朗读一遍。

(生齐读上片)

生:辛弃疾看到南方秋天的美景想到了北方的故土还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而他南渡之后一直得不到朝廷重用,不能率军北伐,所以“愁”“恨”。

师:的确如此!如果换一个时代、换一个人,登高远望江南秋色可以说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但当时是风雨飘摇的南宋,登亭的又是抗金英雄辛弃疾,再美的景色他也高兴不起来,眼前所见之景在他眼里都是伤心之景,“赏心亭”对他而言是“伤心亭”,他心中有无限的愁和恨,愁的是中原沦陷,恨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伐。

师:作者登上赏心亭,除了看到这些景物之外,还想到了一些前人的故事,大家在词的下片找一找,一共提到了几个人?

生:三句话写了四个人:张翰、许汜与刘备、桓温。

师:在古典诗词中,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用典。

师:用典说白了就是借人说事,拿别人说自己。辛弃疾在这里想借这些人来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情感呢?他的意图是什么呢?请大家将这首词的下片朗读一遍。

(生齐读下片)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组讨论张翰,第二组讨论许汜与刘备,第三组讨论桓温。请大家对照书下注解认真思考作者用典的意图,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代表发言。

(生分小组讨论)

师:我们在探究作者用典的意图时,一定要寻找带有作者个人评价色彩、表明作者情感取向的词语,词中有吗?

生:休说、怕应、可惜。

师:好!下面我们首先请第一组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我们小组认为辛弃疾在这里借张翰的故事表明他自己不愿像张翰那样归隐田园,而是要积极地收复北方失地。

师:作者志在恢复中原,因为那儿有他的故乡。秋风起、鲈鱼美,张翰想回家就回家了,辛弃疾呢?他回得去吗?

生:辛弃疾回不去,他的故乡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

师:是谁让他有家难回呢?

生:金人的入侵让辛弃疾失去了家园,被迫南渡。

生:如果南宋朝廷能够积极北伐,收复故土,辛弃疾也就能回到故乡了。

师:综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就能明白作者这里用典的意图了:既写出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师:请第二组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辛弃疾在这里主要想表达自己不学许汜“求田问舍”要学刘备胸怀天下的志向。

师:好!现在轮到第三小组了。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在这里借桓温抒发自己岁月流逝,白发已生,功业未成,悲愤不已的感慨。

师:三个小组的回答都很精彩!用典看似在说别人,其实处处在说自己,辛弃疾在这里用这些典故抒发了自己空怀满腔报国热情却无施展本领之地的悲愤和痛苦之情。

师:作者登上赏心亭,看见了壮美河山落入敌手,想到了前代的英雄人物,作为一名曾经的抗金英雄,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应该是什么?

生:北伐中原,恢复故土。

师:可是他做了吗?

生:没有。

师:在词中辛弃疾清楚地告诉我们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什么?

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是哪两个?

生:“看”和“拍”。

师:这两个动作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生:吴钩本应是战场杀敌的利器,可现在辛弃疾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而不能用它驰骋沙场,象征着英雄无用武之地。“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师:词人南渡已十二年,屡遭冷遇,满腔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一身济世之才无法施展,词中有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他的心声和处境,请问是哪一句?

生:无人会,登临意。

师:正是因为南宋朝廷不理解他,不赏识他,不重用他,如此一个难得的文武全才竟然只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此情此景,纵是英雄豪杰,也难免伤心落泪。“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词人再也抑制不住悲愤之情,英雄泪潸然而下。

师:作者这一把“英雄泪”又蕴涵着哪些复杂的情感呢?能不能谈谈你的理解呢?

生: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黯然流泪,那是因为心在滴血。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落泪,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落泪,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落泪。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之泪,而是有志难酬的英雄之泪。

师:是的,回顾辛弃疾一生,南渡四十多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指挥千军万马,奔赴沙场,恢复中原,可一直到死他都没能如愿。(PPT展示辛弃疾南渡后经历)我们一起将这首词再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结合我们前面的分析,总结一下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展现出一个怎样的自我英雄形象?

生:在这首词中,作者用移情于景、用典等手法,加上典型的动作塑造了一个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壮志难酬、悲愤孤独的失意英雄形象。

师:这个无用武之地的悲壮的失意英雄形象是辛弃疾“英雄之词”最典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形象是他一生坎坷经历的写照,是我们理解辛弃疾作品的一把关键钥匙。

师:辛弃疾和岳飞一样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仅仅是个人的悲剧吗?

生: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历史的悲剧。辛弃疾的悲剧也是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时代悲剧。他词作中的失意英雄形象也正是那个时代英雄的悲剧形象。

师:辛弃疾一曲曲悲壮的英雄之歌既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又喊出了那个时代饱受亡国之苦的人们的共同心声――“收拾旧山河”!他是时代的歌手,他一生为北伐奔走呼号,站在时代最前列,发出时代最强音!我们只要翻开一卷卷的南宋词,就能清晰地聆听到那个时代慷慨悲壮的英雄之歌!(PPT展示部分南宋英雄词)

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李纲《苏武令》)

拂视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刘过《沁园春》)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吴潜《满江红》)

师:我们在800多年后的今天学习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要会一会他的“登临意”,替他“”一把“英雄泪”,认识他在作品中的自我英雄形象。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呼唤英雄。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英雄呢?

生:我们现在需要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勤于工作的普通英雄。

水龙吟范文第4篇

原文:

《杭山八景》朝代:宋    作者:章鉴

泠泠双涧泻秋音,万齿溪头奏一琴。

雨后更添猿鹤操,夜寒真是水龙吟。

水龙吟范文第5篇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水调歌头》、《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菩萨蛮》、《破阵子》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期刊更多

生物质化学工程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

文物修复与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