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山那边

在山那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在山那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山那边范文第1篇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 (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 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教师读完,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儿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教师在“山”下板书“困难”,在“海”下板书“信念”) 师: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学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好!(学生一起鼓掌)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学生朗读诗句)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几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加大音量)不够洪亮!有没有?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学生齐声朗读,读得很好。)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教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背诵 五、体验与反思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生: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学游泳,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攀过这座山。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终于一步步爬上了山顶,取得了第一名。读了这首诗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验。还有其他的经历吗? 生:我要讲的是半年前,我上小学六年级时,马上就要开青岛市小学生运动会了。不知什么问题,在跳高时助跑和起跳不能协调,我的成绩也因此大打折扣!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整天苦思冥想,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做对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伴随我的将永远是——山那边的大海!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 生:我很喜好书法,在刚开始学写书法的时候,比赛中我是最后一名。我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比别人多用两三倍的时间练习,终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赛中获班上第一名。现在,我已经获得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看见大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国一等奖。 师:对!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练习是,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执教:青岛邵长喜 点评 这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读教学课,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由“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三大教学板块组成,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使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的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研究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我们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比较好的借鉴作用。

打印本文 地址: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

邮编:100009 版权所有: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山那边范文第2篇

李岚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她的家乡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从小,李岚就很好奇: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有一次,李岚问妈妈:“妈妈,你说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啊?”妈妈当时正在做饭,就头也不回地说:“是海。”“海,还是什么样的呀。妈妈。”李岚又问道。“哎呀,我也不知道,快出去,别打扰妈妈做饭。”李岚的妈妈不耐烦地说。海,海是什么样的呢。在李岚的心里这是一个谜,而谜底的价开始在三年级的时候。那天,因为要上[大海]这一课,老师带了一张大海的照片来给同学们看,当李岚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日思所想的大海时,李岚下定决心,明天一定要爬上最高的那座山,去看看美丽的大海。那天夜里,李岚激动的一夜未睡,心里就一直在盼望天快亮,天快亮,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天微微的明了,李岚连忙穿好鞋子向屋外跑去,终于到了山脚,李岚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怀着期待开始向山顶爬去。因为天还没有大亮,看不见山上的石头,树疼,李岚一路跌跌撞撞,也还是爬上了山顶,可是当李岚看到山的那边时,李岚愣住了,因为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李岚想不通,为什么妈妈要骗她,李岚失望的转过身,刚走了一步,就蹲下去哭了,哭过之后,李岚下定决心一定要看到大海,一定!

李岚从老师那知道,要想看到大海,就一定要好好学习,冲出一座又一座大山。从那以后,李岚刻苦学习,成绩也很优异。十年后,李岚考上了一座海滨城市的大学,当录取通知书送到李岚手中时,李岚知道,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热爱的大海了。李岚到达那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海,当李岚走在温暖的沙滩上,听着大海的声音,看着那蓝蓝的大海时,李岚感慨万千,她想,妈妈并没有骗我。

不要怀疑,只要你一心有这个信念并为此付出努力,在山的那边就是海!

在山那边范文第3篇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歌谣,就产生疑问,但又不敢问人.

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幸福肯住在他们这儿,他们当然是与旁人很不一样。

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花园宅邸走出来,衣着华丽,面带笑容,手牵着手。他们的表情是那么自信,那么快乐地笑。我想,他们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

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妈,嫁到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二姑妈应当很幸福的。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向母亲倾诉婆婆待他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此在我心目中,她那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姊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来,面带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的好福啊!母亲与大姊都默认。但我好几次看到她们两人单独相对时默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姊并不幸福,而且非常不快乐。

于是我开始有了一点了解,幸福一定是住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美丽的衣服微笑,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他们回家后,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衰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心,我说要陪她去。母亲说:“在家里用功读书。”但我一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

在山那边范文第4篇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歌让我又想起大海——它的宽阔与美丽、澎湃与呼啸。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中的那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粗犷大致的绘画出海辽阔苍茫的模样,那昼夜不息奔腾、浩淼着地海。

今天,我读了《在山的那边》的文章,我再次认识了“海”与“山”。它们不在停留于自身模样的了解,而是一种精神与灵魂的象征。

“山”与“海”的对立,往往是一种无法打破的对立,正如另外一位诗人在《山民》中所说,“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就会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的这首诗中,“山”与“海”的对立,“山”对“海”的隔绝,因为一个“一次又一次失望”却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寻找大海的倔强的“孩子”出现,而告克服。这“孩子”可以说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这个山与海之间的“追梦者”,体现了我们内心“隐秘的想望”,更体现了一代人在现实的重重磨难与对理想的苦苦坚持之间的精神历程。

一座座大山摩肩接踵,但“我”坚信那海就匿藏在它的之中——跟“我”捉着迷藏,只是要我去追寻、去攀登它们。因为海的“壮美”诱惑、引诱着我,所以我一次次坚信地登上山顶;因为渴望给“我”的幻想找寻一个满意的答案,我定会攀上山,因为找到大海后的心情与成就都已经冲去了我攀登群山的失望。

在山那边范文第5篇

以《在山的那边》为例,这首诗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首当代诗歌,如以传统的知识观来看,这首诗属于知识的范畴的内容是有限的。而之所以把这首诗纳入初中的课本,其教学理念就是要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突出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使之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深入体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学会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语文。从中我们可以辨识到新课程对知识的新的诠释。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所谓“新知识观”其主要体现在: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知识是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知识不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知识不是一个绝对的学科领域。这一知识观虽仍有局限性,但更接近知识的本质。语文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交际有关的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知识,从内容来看,包括生活语文知识和书面语文知识。生活语文知识的含义是广泛的,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家庭琐事;广到宇宙万物,细到鸡鸣犬吠。书面语文知识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当中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文化产品,它包含文学语文的同时还包含其他学科的语文。

语文教学中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语文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理解语文知识、如何传授语文知识的问题。在语文知识的认识上,我们要反对如下两种观点:1.狭隘的知识观。知识按其反映的对象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中的语文教学,都有简单、狭隘理解知识的倾向,要么只注重前者,要么只看到后者。2.知识中心观。认为语文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由语文知识自然转化、生成的结果。这是不符合语文规律的。以《在山的那边》为例,要从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知识观出发,其教学目标除了包括语文技巧方面,如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要领,力求作到读音、停顿正确,逻辑重音恰当,以及能根据诗歌思想内容较为准确地读出诗句的语气,了解诗歌借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征等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情感价值取向上培养学生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一种为实现理想而勇于面对困难,执着向前,奋力争胜的坚定信念。

语文新课标倡导的语文知识其价值在何处呢?很明显,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设置的目标不是培养语言研究的专家,而是培养能灵活运用汉语言的人。基础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定位在“基础性”三个字上,语文知识教育的内容应具备台阶价值、迁移价值和生成价值,以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并能使他们终身受用。其中,台阶价值是指语文知识教育,不是为了给学生灌输一套僵死的陈述性语言知识,而是为他们提供更好地理解汉语言所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储备。迁移价值是指有价值的语文知识不能仅仅止于“知”的识记层面,还应具备进一步构筑和发展语文能力的迁移功能,呈现在动态的言语行为中。语文能力内含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储备的内化和通过操作、言语展开。语文能力的形成得益于对语文知识的有效习得、保持与提取。生成价值是指知识应该是不断生成的、变化着的、意蕴丰富的。语文知识教育所涉及的识字析词、文思章法、文学尝试等,虽经过了抽象化、概括化,但其中同样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充盈着汉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这种语文知识的生成价值是我们在选择语文知识实施教学之际必须考虑到的,在知识和学生的人生经验之间有了相关联系,知识教学便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理解。这样,知识教学才能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生成“教育意义”,学生在理解中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超越了知识,超越了教育的引导与塑造。以教学《在山的那边》为例,诗歌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地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定位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由此,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创造出无限丰富的生成物来,从而丰富学生自我的内心世界,并丰富整个课堂。

相关期刊更多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贡嘎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甘孜州州委宣传部

佛山陶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佛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