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松柏本孤直

松柏本孤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松柏本孤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松柏本孤直范文第1篇

朋友,你喜欢秋天的树叶吗?它绚丽多彩,它坚韧不拔,让人赞叹不已。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到了,秋风把枫树上的叶子吹红了。

火红的枫叶像从天而降的晚霞,远远望去分不清枝和叶,只看见红彤彤的一片。秋风轻拂,枫叶随风摇拽,像一团团跳跃的火焰。这火红的枫叶启示我们热情奔放,积极向上。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秋天的松柏的树叶更加苍翠。它密密实实,活像一把把撑开的绿色大伞。秋风吹来,树上的叶子沙沙作响,好像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又仿佛弹奏一曲优美动听的曲谱。这苍翠的松柏其实我们要战胜困难,坚忍不屈。

松柏本孤直范文第2篇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诗歌的意境鉴赏呢?

一、要把握意境创设的方法

古典诗歌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融情入景。古人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种方法。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虽无一句直接抒情,但月落乌啼的空寂,霜满天的凄冷,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惆怅,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孤独,每一句都传递着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孤寂和忧伤。(二)借景衬情。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古典诗歌在意境的创设上也常用此法。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对矫健高翔的鹤的描写正是为了衬托“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不畏旧俗,标新立异,锐意进取的豪情。(三)托物言志。先咏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来抒情。托物言志与以上两种手法的区别在于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一个形象整体象征,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例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作者借塑造春日欢乐、秋天凄凉的柳树形象,抒发了感慨身世、自伤迟暮的感情。

二、要学会抓意象,揣摩意象的丰富内涵

什么是意象?“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此语也适用于诗。当然,此时的“烟霞”、“草木”也便是意象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含“意”与“象”两个方面。所谓“意”,指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感情(情、理);所谓“ 象”,指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事象、物景,声音、色彩、气味以及想象中的万物皆属此列。“意象”便是创作主体关于意、象的审美创造的产物。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意象。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则是意象的组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

鉴赏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学会抓意象,揣摩其丰富的内涵,把握意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既然“象”是“意”的载体,那么,把握“象”便是明“意”的前提。了解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特征),进而挖 掘物象与情的“契合点”,就能明 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揣摩诗人赋予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诗人借 此抒发的情感、表现的寓意等。)如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宋人陈亮《梅花》:“一多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先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又如竹,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正直谦虚,坚贞高洁。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再如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三、结束语

松柏本孤直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有效课堂教学;学习方式;多元化发展;多媒体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每一位教师教学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让我们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变化,而美术课堂教学一直处于比较被动,比较低效的程度,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低效”呢?据大多数农村美术教师集体反映:一是教学资源匮乏,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学硬件差,特别是学材无法准备齐全,学生往往只靠一本教科书上美术课,使得许多教学内容无法实施,只能是“放羊式”的玩一节课;二是教研氛围不好,一学期难有一次集体教研培训活动。由于种种因素的困惑,大多数一线美术老师也找不到合理有效的途径来解决,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使课堂教学效益得不到根本的提高。如何有效地把农村中学美术课教堂教学衔接好,切实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益,我想从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转变教学观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则采用相对单一的讲授形式,即便是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媒材,通过老师的讲授,也往往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大家一致认识到,教学是否有效,主要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否让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特别是新课课程理念的指导,使沉闷的课堂焕发了活力,教学形式也变得灵活多样,但形势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教学效果的提高。

特别是农村美术课堂低效体现以下方面:①农村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兴趣不浓,热情不高,参与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少;②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人不多,略显被动;③学生的课堂作业效果也不太理想,没能当堂完成课堂作业。所以说作为一线的农村美术老师应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教学理论,转变教学观点,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习方式等,使基本课堂教学得到基本态势与面貌发生改变。再不要课堂上的“假合作”形式泛滥,一味盲目追逐活动的“情趣”表面热热闹闹,从而冲淡甚至埋没了主题,知识与技能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如“自主、合作、探究”性实效教学,实际上对教学毫无价值性。

二、巧用各种教学技术,达到教学理念的有效发挥

1.利用多媒体使美术教学更灵活

新课程强调素质教育,设计课在美术教学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如果沿用传统的方法,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训练。美术课的作业形式就是让学生运用水彩笔、铅笔、蜡笔、毛笔、颜料、墨汁在画纸上作画以及运用剪纸、泥塑、扎染等形式来手工制作等。然而学生的智商和对科学技术的灵敏度都在不断的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就给他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不会因为担心做不好而失去信心。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能优化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2.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延伸扩大欣赏吸纳量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摒弃狭隘的“学科”思想,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新掌握的知识,从而产生新念头,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如(人美版)教材《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墨与彩的韵味》、《笔墨的情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画的形式美》和(湘美版)教材《傲雪梅花》、《苍松翠柏》几课,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欣赏著名画家作品如:关山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报春图》、陈子庄的《龙泉山小景》、郭伟璋的《江山古树图》时,加配音乐和诗朗诵,使中国传统文化将梅花、松柏、兰草、竹子、荷花、等植物人格化,比喻和象征高尚的品德。让学生在学过的诗词散文中找出这些比喻和象征的词句。有的学生找到: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资。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王安石《独山梅花》“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在学生掌握画松柏、梅花技法后,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来表现水墨画效果,学生思维活跃想到用吹墨点染法表现梅花,速度快效果明显,创作出不同风格的水墨画来。

三、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美术教学要创造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上第四课《梅竹精神》一课时候我没有单单教他们国画的画法,而是讲有关国画的基础知识、名家名作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慢慢吸收我说讲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文化,了解国粹是我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所以光有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松柏本孤直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简案;李白;将进酒

教学内容: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将进酒”。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释鉴赏李白的代表作品《将进酒》;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

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寻求指导学生自学自修、合作探究的教学途径。

教学过程:

课前:

1.课前一周布置学习内容:学生用一周时间搜集李白的生平,以及有山水、明月、美酒的诗歌。

2.学生根据兴趣结成6人学习小组,并需有明确分工,且预先将小组成员名单和分工情况告知教师。

3.各小组确定研习方向或课题,并以书面方式告知教师。学生 可自拟课题。

4.教师提供研习课题供学生选择、参考:

(1)生平折射浪漫

(教师预设:李白所受教育以及接受道家思想和他的游历经历都为他的浪漫主义精神奠定了基础。)

(3)性格铸就浪漫

(教师预设: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等诗句中可以看出李白藐视权贵的傲气,和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无论是悲愤“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还是苦闷“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都代表了他的浪漫主义特点。)

(4)纵情山水,浪漫尽显

(教师预设:李白山水诗中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都曲折的表现了他想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5)酒入愁肠化作浪漫风

(教师预设:“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自由和浪漫的个性,而酒,是失意文人躲避困境的精神港湾,是调和心灵矛盾、求得心理平衡的手段。李白政治上失败以后,便借着隐居山林,求仙学道,纵酒狂歌来排遣苦闷。但他没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悲,也没有“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伤,更没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他把酒当作了朋友、伴侣,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5)飘逸的月,浪漫的诗

(教师预设:《静夜思》清水芙蓉,自然流露思乡之情,宛如天籁,都怪月亮冷如霜让人倍思亲,感受只可远思不可近却得清苦无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折射出蜀地秋高气爽,峨眉月色光明,是月亮让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仙境;“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排忧解愁,兴高逸雅,浪漫到底,是月亮使人梦里醒来不知身在何处,空留无限愁。)

5.每一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并指明自己材料的出处,以及收集、整理的过程。

课上:

1.教师用余光中的《寻李白》导入,介绍教学内容;

2.学生背诵《将进酒》,教师通过几个问题明确诗歌的思想情感;

3.经过教师指导挑选后,学生分组按顺序介绍小组研习结果。每组介绍完后,小组接受一位同学或教师的提问。

4.教师总结。

5.师生共同诵读《将进酒》。

课后:

各小组将文字资料整理成论文,交给学习委员,然后送校报发表。

附:学生优秀论文片段摘录:

翻开他的浪漫,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十足的有为青年“;一个“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的轻狂风流才子;一个“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游客;一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情诗人;一个“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报国志士;一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惆怅老者;一个“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及骑访名山”的仙人食客。

――李霞

松柏本孤直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画论;“比德”观;形成;衍变

“比德”这个范畴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态,这一形态始终贯穿于中国整个古代艺术发展史中,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的一些绘画思想史论及其文论研究中一直充当着作为衡量艺术品评、画家、画品等的一种标准。“比德”中的“比”,是指艺术创作者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一些联想与想象,透过自然事物某些“形”与“性”的属性与人的某些精神气质相比较,将“物”性与人性相同或类似的“形”与“性”谋求契合;而“德”更明确地指向人的政治主张、伦理与道德思想。

“比德”说思想在先秦时期被概括为一种“自然观”。钟子翱先生提出:“‘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1);韩林德先生的《境生象外》一书说:“儒家在自然美领域主‘比德’说,亦从伦理品格的角度去观照自然物象,将自然物象看作是人的某种伦理品格的表现或象征。”(2)在道家的超

功利伦理观,也以比德的方式阐述了他们的道德理想。”(3)从儒与道的比德方式不同可获知传统意义上的“比德”观并非只是儒家传统的代表,不仅涵盖了人的伦理道德也强调了人与自然更多的精神契合。“比德”这一哲学范畴在古代绘画理论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观念也随之不断地深化,可把“比德”从其形成与演变、对绘画的渗入等方面来探讨其价值与意义。

一、画论“比德”观的形成

《诗经》中最早便开始有“比兴”说,《诗?卫风?淇奥》记载:“瞻彼淇奥,绿竹如簧,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律。”以金和锡的淬炼,圭和璋的温润来比喻君子高尚的人格品质。“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之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诗兴辞也。”(4)“比兴”是文学创作的表达手法,使得诗作更具生动感、更富有情感化。而“比德”也是艺术创作常用的一种表达手法,也是托物言志,以物抒情,这种“类似联系”的表达形式从审美角度上分析,传统诗歌“比兴”的这种表现手法无疑与中国画论中的“比德”说颇有渊源,也可谓影响颇深。

孔子在随后的《论语?雍也》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观,解释的便是将人的主观情志与自然的形态美丑结合了起来,谈的就是“比德”。孔子的这种“仁智之乐”的儒家经典论述对“比德”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相继的还有《论语?子罕》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借歌颂松柏不畏严寒的性格来比喻君子坚强的品格气节。”等针对“比德”的审美情趣论述都有了新的理解与解释。显而易见,人们在欣赏自然山水事物的同时,会自然地借助这些情与景代入到自身的人生境界中去衡量,在自然事物的形态中去体悟人的品格,这便产生了“比德”说。

“比德”说在随后的画论中开始大量出现,如五代后梁荆浩参照《论语?颜渊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中的“德风”说,在其《笔法记》提出:“夫木之生,为受其性。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如密如疏,匪青匪翠,从微自直,萌心不低。势即独高,枝低复偃。倒挂未坠于地下,分层似叠于林间,如君子之德风也。”这两者提到的“君子之德风”虽比喻的是松树,但却借松树之“性”来比君子之“德”。

二、画论“比德”观的衍变

宋代的绘画创作承接唐代之盛,各种绘画题材繁盛并存。宋代的理学之风揉合了道家和释家的伦理观和修养观,“比德”思想在这个时期彰显出其独特性,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传)北宋仲仁《华光梅谱》:“梅有高下尊卑之别,有大小贵贱之辨,有疏密轻重之象,有间阔动静之用,枝不得并发,花不得并生,眼不得并点、木不得并接。枝有文武、刚柔相合。花有大小,君臣相对。条有父子,长短不同。蕊有夫妻,阴阳相应。其木不一,当以类推。”以四君子题材中的“梅”来比喻人品,涉及到人的尊卑观念,君臣、父子、夫妻等伦理纲常观;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更是借助自然山水的主次关系来形容人在封建社会所遭遇的等级制度;北宋的赵佶题跋《芙蓉锦鸡图》轴曰:“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这其中提到的“五德”字面解释的是锦鸡的不同动态状貌,引申义是以锦鸡的形象来比喻人的道德观念。《宣和画谱?道释叙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也者虽志道之士所不能忘,然特游之而已。画亦艺也,进乎妙,则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宋代的画论著述无一不是以“道德”作为阐述的基础,“其(花鸟)自形自色,虽造物未尝庸心(用心),而粉饰大化,文明天下,变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5)在绘画创作也将花鸟形象等同于伦理道德,凡题材种种无不均是从自然事物的“德性”入题,强调“比德”意识。

元代这种特殊的历史政策造成了文人画家处于没落的政治地位,对于画家来说这无疑不是沉重的打击,这一巨大的精神之变,改变了文人画家们的创作格调。在这一时期,画论著述更多的倾向于创作者一种独特表达形式,如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中的“松树不见根,喻君子在野;杂树喻小人峥嵘之意。”用松树比喻有才德的君子,用杂树指代见识浅薄行为不正的人,从这比较上可以理解元代文人的“自命清高”。对多数文人画家来说他们不管在朝或者在野,他们内心都潜移默化的追求着一种“独善其身”的隐士情结,他们借助绘画标榜他们人格的“无欲无求”,实则实在对当世统治政策的一种逃避,所以即使他们满怀抱负,也不得不避开这种比较复杂敏感的政治圈,因而这便导致了此时代“比德”抒绪的角度和心态有了本质的演变。从较多的画论著述和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玩世不恭”的隐逸心态,元代李《竹谱》记述有:“密而不繁,疏而不陋,冲虚简静,妙翠灵通,其可比于全德君子矣”的话语,“全德君子”追求一种淡泊虚静的人生境界。

宋代“寄意”的审美情趣到元代“寄身”的隐逸意识,“比德”方式进行了转化,文人的“比德”意识在宋代没有成为主流却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彰显元代文人气格的阐述可在众多文人的题画诗和著述中看到,如吴镇题跋《墨竹谱?雪竹》:“董宣之烈,严颜之节,斫头不屈,强项风雪。”(6)柯九思题自作《晴竹图》:“岁寒有贞态,孤竹劲而直,虚心足以容,坚节不挠物。可比君子人,穷年交不易。晔晔桃李花,旦暮改颜色。”(7)由此可见他们通过水墨写意,通过水墨梅、兰、竹倾诉他们的心声,他们的比德思想更为浓郁和突出。

明代画论的“比德”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与明代文人画家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态度有很大的关联。明代重建汉族王朝的氛围使得文人画家摆脱了思想统治束缚开始有意识地展开了以抒发自身个性表现的艺术创作,在明代相对较为安稳的世俗生活中他们的审美倾向不再建立在凄凉的人身境遇上,更多的回归了现实生活,贴近安逸宁静的生活气息。如陈淳的题画中云:“云生断石壁,树合隐茆茨。一种幽闲意,市朝宁得知。”(8)由此表明了他作画为乐悠闲自适的生活状态。明代大多数的文人画家采取的都是这种隐逸不入仕的思想意识,但也有少数比如徐渭,他的文人心态在保持与现实生活状态联系之外,也更倾向于对现实的不妥协,他在《叶子肃诗序》曾云:“人有学为鸟言者,其言则鸟也,而性则人也,鸟有学为人言者,其言则人也,而性则鸟也。此可以定人与鸟之衡哉?今之为诗者,何以异于是?不出于已之所得,而徒窃人之所言,曰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某句似某人,某句则否。此虽极工逼肖而已,不免于鸟之为人言矣。”(9)他说话一语中的,把鸟学人说话抨击为人依傍古人,他的比德思想完全表达的是他自己的情感,这从他“纵横肆逸”的水墨大写意的作品中可以窥见,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开创了花鸟比德形式的新境界,把文艺比德思想推向了一个高峰。

明末新的道德伦理观念出现部分文人画家开始职业化倾向,到了清代,这种倾向组件变成为一种趋势。“闲来画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10)的观念使得部分文人画家们不得不面对作画卖钱的境遇,文人绘画开始走入市场。文人绘画职业化造成了传统文人“聊以自娱”、“以画寄情”、“自抒胸意”的创作方式的改变,作品商业化的需求文人“比德”思想也产生了变化。一方面,文人面对市场不得不采取迎合市场审美需求去进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作画以物言情的用意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逸笔草草”自娱的方式传化成为刻意追求绘画创作技法、创作画风的形式上,从这点而言比德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但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文人跟职业化的文人不同,他们仍然固守传统,仍坚持作画需寻求精神所依,这部分人多半生活境遇比较凄苦,这使得他们更富有深刻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使得他们在绘画创作的时候能够更直观的书写胸意、寄身言意,像郑燮在他的《半盆兰蕊》中云“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11)他用平凡的兰花形象来表达他对于平凡生活中的一些隐忍态度,豁达的心胸对人性的理解更为清醒。另外还有恽寿平《瓯香馆集》中描写梅:“古梅如高士,贤贞骨不媚;一年一小劫,春风醒其睡。”用古梅的坚忍不拔的品性比喻志行高尚之士的气度。这些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做人应保持一种道德的高度,即使生活境遇不顺,精神不得卑贱,这种意识使得“比德”获得了某种激化。

三、总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程式化的东西在当今年轻一代崇尚新鲜、西化式的视角看来是僵硬的、过时的,但文化的传承岂非因此而桎梏,中华文明仍不遗余力的代代传承,历代的艺术家们不论书画作品、建筑园林等艺术门类均在不断地书写、反复书写蕴含着“忠孝节义”、“梅兰竹菊”这样的“母题”,这里面囊括了创作者最深刻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伦理思想等等,他们对于传统的固守最好的展现了传统的文脉,这无疑可从流传下来的画论著述中循迹可见。通过分析整理画论著述中的“比德”思想的形成和衍变,以期将中国古代画论中蕴含的艺术比德精神展现给世人,从前人这种深厚的比德传统中获得这种精神和德行的熏陶,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是获益颇深的。

注释:

(1)钟子翱:《先秦美学中的“比德”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2。

(2)韩林德:《境生象外》,三联书店,1995,页256。

(3)徐东树:《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比德观》,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数据库,2005.4,页18。

(4)孔颖达:《毛诗正文》卷一。

(5)《宣和画谱》页310。

(6)《中国传世名画・二》,济南出版社,2002,页158。

(7)郭因:《中国绘画美学》,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页176。

(8)樊波:《董其昌》,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页199-200。

相关期刊更多

戏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文化厅

中国神经肿瘤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

花木盆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绿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