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毛经典作品

三毛经典作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毛经典作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毛经典作品

三毛经典作品范文第1篇

一、“浅阅读”,文学图书品格的坚守

在部分纯文学阅读之外,通俗类浅阅读的需求在逐年升温,读者求实、求快、求速效,阅读的风向转向通俗类大众快餐读物。面对这一现象,出版工作者应该坚守出版物的质量内涵,坚守纯文学出版的品格,为大众阅读提供经典的优秀作品,担起文化传播的重任。

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可以说一部兼具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仅影响社会更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图书市场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穆斯林的葬礼》《梵高传》,几十年来的读者累计达到千万人次,被大众誉为一生不能不读的经典读物;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你在高原》《天行者》《推拿》《蛙》《一句顶一万句》五部作品,出奇一致地集中高票获奖不无缘由,正如该奖评委叶梅所说“体现了当代文学的雄厚和坚守”。同时获得这个奖项提名的《遍地月光》《大地雅歌》《生命树》《天?葬》,都无不是理想照进现实、现实回望理想的让人思考不休、咀嚼不尽的厚重优秀之作。

一方面,文学编辑要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性和职业的敏锐性,要有较强的对文学負责、对读者負责的文化担当意识,这些也被提高到坚守文学品格的高度。编辑是文化传播的先行者,文学作品的自身属性与社会属性均要求文学编辑有更高更严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首先,不辜負使命,对作家作品、读者、出版事业乃至全社会勇于承担责任。其次,具有高远文化品格追求,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市场的前瞻性和大众阅读嗅觉;有较高的修养、广博的知识,包括广泛的阅读甚至尽可能地写作,能与作家进行畅达沟通和充分交流。再次,有对作家作品的经营能力与水平。编辑应是一位社会活动家,要善于发现新人、培育新人新作;要团结接近作家,关心他们的思想、创作甚至生活,与作家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交流,而不是游离于作家圈子之外;要视作品为特殊产品,立体营销,进行市场化运作。还有,在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上全面把握。编辑是作品的重要裁判员,要有较高的认识评判水准,在判断没有更多优质的前提下,不可以轻易拍板出版,倘若作品优良或有潜质,就要充分阐述理由,发出应有的主观声音。最后,对列入选题书稿进行精深加工,对作品进行净化和优化。编辑不仅是书稿的第一责任人,从某种程度说也要是书稿的一部分,利用编辑加工,参与作品再创造,强化规范,提升作品内涵,进而达到高品格水准。

另一方面,作家的基本素养、修养以及创作也应要求坚守。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彰显其艺术创造力和独创性,并试图以此来唤起读者相应的思想情感。编辑与作家、文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编辑不仅要知晓作家的创作观、创作态度以及创作技能,同时还应与他们站在一起,交朋友,将编作关系进而发展为战友关系、最亲近可交心的友人关系,共同对生活敏锐观察,共同对创作深入研讨;在作家创作初期就尽可能地进行沟通甚至介入,尽力避免文学性微乎其微甚至缺失的作品出现。如今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部分作家思想贫乏、作品平庸,忽视质量,只关心印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放弃文学的庄严和艺术的探索,编辑要引导他们摒弃用文学沽名钓誉,要以善为美,引人向上,协同作家坚守文学所应持有的神圣、崇高品质。

二、盗版书,文学图书正版的坚守

盗版这种未经授权非法使用他人劳动成果牟取暴利的行为,在遭受着严打和人们谴责的同时,却仍然遍布街头。图书市场的盗版书主要分两类,一类为国内正式出版物,非法复制销售;另一类为国外作品未授权引进,擅自出版。前者,盗版的顽疾被出版者痛恨不已,每一部好书出版,“正版”“盗版”编辑们都会纠结不已,封锁出版消息、一次印刷大印量且同一时间上市、在书中加防伪标识等等,尽管想尽办法花样百出与盗版抗衡,可真实效果甚微;后者,在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国际版权公约》组织之前,出版国外作品应属于未获授权版,之后的应属盗版。近些年,我国政府打击盗版力度在加强,出版界版权意识逐步提高,出版未授权版图书的现象大为减少,但国内出版物频繁遭遇盗版,屡禁不止。面对这一市场形势,出版者应利用自身出版优势,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更加有效措施,抵制盗版;同时还应是自律守法的出版者,维护国内外知识产权,自觉净化版权空气,营造正版图书市场氛围。

《百年孤独》这本被誉为“值得全人类阅读的巨著”,在中国加入国际版权保护组织之前,市场上有多个版本,而后它又遭到疯狂的盗版。1990年,作者马尔克斯访问中国看到随处可见各种未授权版本后表示:“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作品。”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部横遭厄运几十年的图书,时隔不到20年就签到中文版权,而且2011年6月引进版上市后,不足4个月销售了80万册;如今不足一年,其印数已达130万册。出版后连续于6、7、8三个月位居开卷虚构类图书榜单第一名。然而,当初很多人并不看好《百年孤独》的首次正版发售,曾有人放下狠话:“正版《百年孤独》难逃孤独。”还有人说:“这是为中国几十年盗版书买单。”

《百年孤独》重塑正版,出版者尽管付出了高额版税,但严谨高水准的文本、令人惊奇的市场表现,足以说明中国出版者的正版经典坚守的信心与魄力,同时也表明中国读者的纯文学的基本修养以及他们的道德判断的底线相当不一般,在这样一部正版史诗般的经典面前表现出的局外人不能理解的购买力,正是他们对这一世界级名著表达的怀恋和敬意。正版的力量如此巨大,也留给了出版者不尽的思考。

三、电子书,精准图书市场目标的坚守

五年前,电子书能否像纸质书一样成为被普遍接受的阅读方式还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而今,电子书与纸质书已平分天下。从全球来看,数字出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纸张已经不是书的唯一载体。处在这一阅读形式多元化的大环境,传统出版除顺应形势积极加入数字出版行列外,纸质出版还应挖掘自身潜力,找准图书市场目标,并充分利用自身纸质特色,营造更浓的书香氛围,赢得读者与市场。

1. 图书策划上——求精准

图书的市场精准目标关乎书的走向及命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确定图书选题目标。做选题最重要的是进行市场研究,要进行市场判断,研究市场的规模,考量图书市场目标。其次,进行读者定位。确定目标读者,从工作性质、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各个方面,研究其购买和阅读的需求状况,并与图书紧密结合,把需求体现其中。再次,研究装帧定位。一本书装帧好坏,是否正确传达书稿立意以及编辑思想,直接影响读者与它的距离,影响其市场的表现,图书装帧应抓住书稿特征、文本气息,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和契合读者的审美取向。最后,营销定位。以图书目标与特征为根基,采取可行的立体营销策略,实现市场价值。

寻找老牌经典书新的市场点,是此类图书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有效方法。文学经典《梵高传》,在市场上细水长流了近30年。为了适应新形势,三年前编辑经过市场调研,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决定大刀阔斧对其进行改造,新的策划方案中有大小八项调整。由于近年图书市场转向主要以年轻人为主,首先重点在文本上重新修订。除文本外,编辑对应社会现状,考虑目前特别是年轻人生存状态,原书名做了调整,将“渴望生活”副书题调前;大胆换掉原名家设计多年市场认可的红色封面,以梵高画作的一个走在路上的人单独剪出设计在封面上;插图也进行了调整由前插改为随文;增加了名人与读者的读后感言,增加书腰以加强营销力度等。在同类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的境况下,新版《渴望生活?梵高传》一枝独秀,三年达16次印刷,印数已达近30年的总印量,取得了同原版翻译图书销售最好的业绩。面对繁荣的阅读市场,编辑了解图书与读者特点,把握书的精髓,深入市场调研,进行全方位策划与实施,实现了市场目标。

2.书籍装帧上——求特质

纸质书的视觉触觉是其特有优势,一是利用书籍的装帧设计以及印刷工艺在封面这个媒介上,按照装帧美学理论,把深邃的寓意运用在不同的新的设计手段和介质上,将书稿内涵释放到整体装帧理念中,通过拓展深度想象空间,提炼出吸引眼球的灵动的设计灵感;二是在材料纸张、印刷工艺、裁切装订等环节进行调整,运用多种元素,扩展书籍制作的创意边界,引导读者由吸引到了解、由粗览到动心,进而引发他们触动触摸、掏钱购买的冲动。以拥有不仅是阅读的愉悦而是外在感官触觉的有形之美以营造传统书香氛围,实现图书新的亮点。

编辑要研究书稿的特点和图书品相的潜在关联,注重内容的呈现方式。三毛文集五卷精装版出版之前,很多出版社都是清仓甩货,原因之一是没有找到三毛作品的气息,将三毛定义成经典作家。三毛作品年轻人读,是年轻人对无法实现的梦想的一种寄托,所以呈现的整体气息就不应该是经典的,不然会带来读者和作品的距离感。这套将三毛十九部作品全部打乱编排的五卷精装版,以三毛的生命历程分为:《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在套书装帧上,专门特意精选了五幅法国画家卢梭的画分别铺满封面,并且统一把画作又单独延伸隐印在硫酸纸的封腰上,并用红、蓝、橙、绿等五种色调设计成底衬,以产生套书设计及工艺制作上相互呼应、相互衍生、相互关联的效果。出版至今,三毛的作品累计销量已超过300万册。

三毛经典作品范文第2篇

然而,不知不觉中,我们迈进了一个“浅阅读”时代。静静地品读,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奢望。越来越多的人从过去的“知识分子”转变为“知道分子”。

多媒体、流媒体、博客、电子小说……在浅阅读者看来,他们更喜欢在资讯中嬉戏冲浪,更喜欢浅尝辄止,什么都知道一点。

然而对正值知识积累阶段的高中生而言,这种形式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海量信息,过眼而不入脑,从而造成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以快餐式的态度接受,凡事只看表面,失去了深入了解和思考分析的能力。

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以合理的方式、正确的心态,来进行课外阅读,同时积累知识,培养其处理信息的能力,真正做到摒却浮躁,沉浸语文,陶冶情操。

高中图书馆是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来源之一,为了了解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笔者曾在本校图书馆抽取数据样本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在2月至5月期间,高一、高二年级的同学借阅数量远远超过高三年级,尤其是高一年级,借阅数量达到总量的66.2%。在他们借阅的书籍中,文学、艺术和历史类作品,占据了高一图书流通量的90%以上,且流通速度相当快,最多的一位同学在3个月内就借阅了39册书,平均每本书的阅读时间只有2.3天。同时,借阅书籍中,文学类作品占据比重极大,约占图书流通总数的71.5%。其中1949年后的现当代小说又占据绝对优势,达到64%,这其中,出版年限最早的是1982年1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郁达夫文集》,而更多的是最新出版的流行小说。三个月内流通次数超过10次的大多是网络小说的实体书,比例高达91%。

此次调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高三学生迫于学习压力,基本没有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而相对轻松的高一、高二学生,阅读范围也比较狭窄。课外阅读整体状况呈现出单一化、浅显化的特点。

鉴于此,笔者尝试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开展教学实验,旨在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扩展课外阅读视野,将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

从课内到课外,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纵观现代语文教育学的发展,阅读教学始终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从“癸卯学制”规定的语文教学内容中看到,初等小学(共五年),经文字数从第一年的九千六百字,渐至第五年的二万八千八百字,五年共读十一万多字。高等小学(共四年),共读九万六千多字,中学(共五年),共读二十一万多字。1929年的《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也在“最低毕业限度”中规定:一、曾精读选文,能透彻了解,并熟习至少一百篇。二、曾略读名著十二种。1908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中国国文教科书》五册书选文700余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高中课本每册字数不超过30万字,编入教材的传统经典比例不低于30%。教材中的选文经过精挑细选,毫无疑问是值得精读的,同时,在精读选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些拓展阅读,不失为一个激发阅读兴趣,扩展阅读视野的机会。

以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主题为“读书生活”,所选课文有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及于是之的《幼学记事》,三篇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读书对人生的影响。学习这个单元,正是激励学生热爱阅读、学会阅读的最好契机。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中,作者贾平凹借小妹十八生日,劝小妹多读书,读好书,并教授了小妹读书的方法。授课完毕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随笔作业:给任一同学写封信,目的为劝其读书,并为他/她推荐阅读书目。事实上,这项作业旨在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在同学们的随笔中,我发现班中不乏爱读书且读书颇有心得的学生,甚至有学生表示,在刚刚过去的暑假中,一口气阅读了25本书。且不论书籍的种类和质量,单说数量,已经是相当让人吃惊了。由此我确定,学生们大多对阅读有兴趣,只不过淹没在繁杂的学业之中,没有精力去顾及;另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远远赶不上对网络或游戏的兴趣,两相比较之下,即使有时间有精力,也不会用于阅读。因此,作为教师,一方面有必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和规训,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借着“读书”主题,我宣布在班中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包括根据教材选文向学生开列推荐阅读书目;要求学生隔周撰写读书笔记或简报摘抄;早读课由同学轮流朗读优秀文学作品;在班级内设立小型图书馆,传阅各人喜爱的书籍等。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阅读成为本班学生语文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喜爱阅读的学生来说,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阅读习惯,从读过且过,到摘抄评价,阅读更为深入。而对于阅读兴趣不高的学生来说,虽说只是被动接受,但不限范围的阅读并没有给他们增加负担。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生的阅读量,但是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

从接受到表达,巧妙运用同伴教育

朱经农在《对于出中国与课程的讨论》中提出:“非把‘被动听讲’改成‘自动阅读’不可,主张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讨论兴趣。”

从某位学生的随笔中,我了解到她对阅读产生兴趣的契机,最初来自朋友的推荐和自身的好奇。她说:“有一次与一个朋友聊天,无意中说起书,她说她喜欢《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三毛的。出于好奇,去学校图书馆把这本书借了出来,看完后,触动很深。于是又把三毛的其他书悉数借来看。大概就是从那以后,开始喜欢上了看书。”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心理沟通的概率最高。对于稍大一些的教育对象来说,同伴群体对他们的影响往往超过父母。在习惯形成方面,同龄伙伴可能会给他超过父母的影响力。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人有许多复杂的行为是不可能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作用简单地加以控制和改变的,必须通过观摩、示范或学习,通过模仿才能获得――孩子们常常模仿、吸收的大多数是身边令他喜欢的同龄伙伴的行为。”(孙云晓、张梅玲主编《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所以,在培养教育对象养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育者利用同伴关系,开展一系列活动,是积极有效的途径之一。

据此,我在班级中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读书笔记,并将优秀作品展示在班级宣传栏;早读课由同学轮流朗读自己近期读到的优秀文学作品,并适度展开讨论;让学生们传阅各自的简报摘抄本等。

活动开始阶段,学生对此并不热衷,部分学生仍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选文一般为流行的报纸的著名专栏,如《新民晚报》的“十日谈”,或流行杂志,如《读者》。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在一部分认真阅读的学生的带动下,活动渐渐活跃起来。从每位学生的选文方向中,可以发现他们各自的阅读兴趣及个性特点,这不仅是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更能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比如看似温柔可人的语文课代表,却选了篇抨击当代教育的时文,针砭时弊,言辞激烈;比如平时语文考试成绩一贯不佳,且被认为沉迷于玄幻小说的男生,却选择解读《孙子兵法》,展现了对军事理论的高妙见解。

通过这些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也让学生更乐于向同龄人袒露自己的心声。认真对待每一次展示和交流,就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阅读。他们开始主动亲近书籍,常常互相推荐文章,询问意见,交流阅读感受,颇有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意味。

从流行到经典,逐步加深阅读难度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自身修养的提高,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条件,但是在培养兴趣的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层级,广泛的同时也有选择地阅读。

在开展交流及朗读活动的同时,教师本人也参与其中,主动向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阅读感受,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注意所荐书籍的理解难度和可读性,切不可将晦涩艰深的作品一股脑儿推荐出去,即使它们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应当防止它们浇熄了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贾平凹所言,“你真真正正爱上这本书了,就在一个时期多找些这位作家的书来读,读他的长篇,读他的中篇,读他的短篇,或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理论”。比如余华,《活着》总比《在细雨中呼喊》易懂一些,比如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总比《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动人一些。

随着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我尝试在阅读书目中加入些中华经典作品。如在讲授《诸子喻山水》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诸子百家的论著,讲授《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时,推荐阅读《史记・李将军列传》等,让学生尝试借助辞书及参考书,结合已有的知识,解读这些作品。

文言文对学生而言向来是“老大难”的问题,俗话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三怕中“文言文”居首。果然,在推进中华经典作品诵读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学生们对文言文没有兴趣,也很难读懂。如果强加于他们,恐怕也只能是负担。易中天的《三国》、于丹的《论语》、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之所以会如此流行,是因为他们用最浅显的语言讲授那些原本枯燥的道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经典诵读也需要有点“娱乐”精神。于是,我尝试鼓励学生收看“百家讲坛”或阅读相关丛书,循序渐进,逐步消除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同时要求学生加强记诵和积累。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通过专题阅读,以课题的形式开展研究,构建开放的、适应时展的语文学习环境。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效果。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知识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一部分原本对阅读没有兴趣,甚至对语文学习有畏惧感的学生也开始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更有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了精神的充实与心灵的宁静。有学生表示:“读书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用一句烂俗的话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所致,自主去买书或者下载电子版本的书来读,无压力地获取有意思的信息。同时,看书可以静心,一些平时口口声声说自己要忍耐、坚持的人,没有付诸实践,而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冷静思考,摒弃浮躁。在阅读时,与作者产生了心灵的碰撞,就可能有所顿悟,从而慢慢地走向成熟。通过阅读,自己就像一个圆,在不断膨胀的同时不断接触更新的思想,不断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并自发地寻找更多的精神食粮来补充自己。”(摘自学生随笔)此外,学生的语文成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作文成绩,从最初的年级中下游攀升到了年级前列。

不过,课外阅读贵在坚持。鉴于课内阅读时间的有限和空间的狭窄,高中生面对的各学科作业及考试的压力,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要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变高中生课外阅读的低效和无序,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社会多方面的努力。

三毛经典作品范文第3篇

本文依据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梳理了十余年间国民阅读的状况、变化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阅读需要大力倡导,阅读还需要专家学者的帮助,阅读更需弥久的坚持。

关键词:

阅读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经典 流行

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基本情况

“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是为了解全国国民阅读倾向发展趋势与文化消费现状而进行的一项连续性、大规模的基础性国家工程,这个调查项目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从1999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开展了8次。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是出版物市场调查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有类似的调查,通过全面的读者调查,可以了解国民的阅读与购买兴趣、偏好、方式、需求、行为等基本状况和变动情况,分析、总结国民阅读与购买图书、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为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关制定有关出版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出版单位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有针对性地制定选题计划、组织营销等提供市场参考。[1]

我国公布的8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十几年间图书阅读率增幅不大。尽管如此,意义却不小,特别是2010年图书阅读率的上升扭转了2005~2008年的下滑趋势。2009~2011年图书阅读率的上升得益于近几年来国家对全民阅读活动高度重视和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继2000年深圳读书月创办之后,读书月模式开始向全国辐射。许多城市的政府部门设立阅读月、阅读周,以培育文明建设、构建精神高地、打造书香社会、建设和谐城市为主旨,加强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丰富活动的内容和手段,在全社会形成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舆论氛围和文明风尚。“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以及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为全民阅读提供了保障。随着出版业的现代化、大众传媒的普及和网络通讯的发展,纸介质阅读不再一花独秀,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阅读方式多元,阅读内容丰富,阅读时空广阔,阅读环境开放,阅读视角扩大。除纸介质形式的文本形态阅读,还有借助现代技术媒介的“读图”“读网”“读屏”等方式的数字化阅读。

二、从八次调查中看国民阅读之现状与变化

1. 2000年国民阅读状况:(1)在了解国内外新闻、掌握社会时尚及流行趋势方面,人们选择的主要媒介是电视和报纸;在了解与工作、学习有关的信息时,人们选择的主要是电视和图书;在获得专业知识方面,人们选择的也主要是电视和图书;在放松心情和娱乐消遣方面,人们选择的主要是电视和VCD。(2)从闲暇时间对媒介的利用看,人们首选电视,其次是报纸、杂志、图书和广播,再次为录音、录像及计算机。休息日人们对媒介接触机会少于工作日,但长时间利用媒介的人增多。上网的人数虽不多,但上网时间远高于对纸质媒体的使用。(3)从年龄看,年轻人是杂志的主要阅读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杂志的人在减少。(4)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是杂志的主要阅读者。2. 2001~2002年国民阅读状况: 我国图书消费已由公费为主转为自费为主。国民阅读目的的实用性、功利性走强。调查显示,与1999年相比,人们最喜欢读的图书种类排在前两位的仍然是文学类和综合性图书,但经济类图书的喜爱率从1999年的第八位跃居第三位。当时读者购书意向,综合性图书列首位,文学类图书排第二,政治法律类第三,经济类图书第四,艺术类和医药卫生类图书并列第五。品牌已深入人心,出版业品牌价值开始凸显。电视、图书、报纸是对读者影响最大的三大媒体。3. 2003~2004年国民阅读状况:阅读目的功利性、实用性继续走强,知识性减弱,消遣娱乐性凸显。即使在农村,居民读书目的的实用性也明显增强。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崛起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影响并逐渐改变了媒体的格局和人们的阅读习惯。生活节奏加快和媒体多元化成为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在2003年读者最喜爱和已购买的图书种类的调查中,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均排在了第一位。4. 2005~2006年国国民阅读状况:这次令人关注的一个调查结果是,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走低,有一半的人不爱看书。与前几次调查结果相比较,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到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与此相反则是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超过10%的国民有网上阅读习惯。我国读者最喜爱的作家是金庸、巴金、鲁迅、琼瑶、贾平凹、老舍、古龙、冰心、余秋雨和曹雪芹。5. 2007~2008年国民阅读状况: 在图书的读者中,对读书目的选择最多的是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其次是休闲消遣,第三位是满足兴趣爱好。报纸以73.8%的阅读率高居我国国民阅读率首位,杂志以58.4%阅读率位列第二,互联网阅读率大幅攀升,表明新一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互联网阅读率以44.9%位列第四。纸质读物的“浅阅读”趋向愈加明显。6. 2008~2009年国民阅读状况:金庸、鲁迅、琼瑶、古龙、曹雪芹是读者喜爱的五大作家。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只有不到四成成年人(38.6%)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满意。超过六成(61.2%)的人对自己阅读的情况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另外,有65.1%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少或很少。7. 2009~2010年国民阅读状况:图书阅读率微弱增长, 五成读者接受下载阅读,人均阅读时长减少,三成读者不满现状, 新华书店成买书主渠道, 四大名著占最爱图书榜首, 读者最喜爱的作家前十位分别是金庸、鲁迅、琼瑶、曹雪芹、古龙、巴金、郭敬明、老舍、冰心、罗贯中。8. 2010~2011年国民阅读状况:2010年我国18~70周岁人群对阅读作用的认知程度较高,国民综合阅读率达77.1%,传统纸质媒体阅读率稳健增长,数字阅读接触率强劲增长。读者最喜爱的作家前十位分别是金庸、鲁迅、琼瑶、郭敬明、韩寒、曹雪芹、老舍、古龙、冰心、三毛。(三大作家稳居前三位,“80后”作家跻身前五名)。手机阅读的国民超过半数是农村居民,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举办阅读活动,未成年人年均图书阅读量超过成年人,0岁~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等。[2]

不难发现,十余年间我国国民在阅读主体方面、阅读媒介、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认知与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来看,青年读者仍是阅读主体,但素质参差不齐。图书、杂志、报纸阅读率较平稳,仍不失为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人们阅读图书、杂志、报纸,有的是为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有的是休闲消遣,有的是满足兴趣爱好等。数字化阅读强劲增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颠覆。知识和书写不再被固定于纸媒,即时、分享、互动、便捷、环保等新鲜感受纷至沓来,阅读概念在无限拓展。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超越几代几世人的经典作品虽仍受读者喜爱,但流行阅读、浅阅读备受崇尚;注重用快速浏览方式获取信息,功利阅读取向明显;读书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在分析十余年间国民图书阅读率增幅不大及阅读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时,互联网等多元媒介的冲击,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加,阅读功利性、实用性增强等因素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当然,也有研究者慧眼独具,认为“现在多数专家学者要么埋首书斋,做自己的精神‘孤旅’;要么就是将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贩卖’出去。很少有人能结合当前形势及自己的阅读经验,告诉读者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阅读”。[3]

三、几点思考

1. 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是阅读。基于先天因素,人在智力方面会有一些差异,但通过教育等手段塑造智力的空间也很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阅读量呈正比,阅读可拓宽视野并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人的智慧、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可人类能够超越其他动物的地方,就是因为人类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的世界是离不开阅读的。[4]一个国家阅读能力的稳健提升,会直接助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强劲动力。2. 关于经典与流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经典”的解释有三项:一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三是指著作具有权威性。通常所说的经典当指第一种,泛指传统的、经过历史选择的,具有优良品质和良好声誉的文学作品、文化著作。其中优良品质和良好声誉铸就了经典的权威性,显示其从问世至今一直具有很高的文学或文化价值,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长久的良好的影响力。巴金道:“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5]对于“流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传播很广;盛行。在阅读范围内,当指时下创作并传播很广且盛行一时的文学作品或文化著作。可见,经典与流行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是否经受过历史的考验:前者是“过去的”,经过时光的大浪淘沙,留下的大都是真金;后者是“现在的”,未经过历史淘洗,鱼龙混杂。如此来看,流行的文学、文化价值是不确定状态,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未经历史的论证,更是处于不确定之中。但有一点应引起重视,那就是现在及以后一段时间里,流行会很受人们的喜爱,甚至追捧。经典名著创作于较为久远的过去,语言难懂,思想内容深,选编重复,缺乏时代感,难以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一方面,要有足够的相关背景知识并努力解读之;另一方面,又需专家的帮助,需“深阅读”。流行是创作于当下又盛行于当下,人们都较为熟悉其所处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就在眼前且可随时与周围人交流,“浅阅读”就够了。阅读经典难度大,需慢节奏反复读;而阅读流行较容易,往往只需快节奏地翻阅。在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上还远没有形成对阅读重要性的共识。阅读心态的浮躁、阅读内涵的肤浅、阅读质量的下降、阅读兴趣的减退、读书功利化等等,不一而足。有学者一针见血指出:“有些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追求真理;有些人是为了增进能力,改善生活;有些人是为了应付考试,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社会地位;有些人是为了消遣,打发时光或怡享晚年;有些人是为了成名,为了一顶学术权威的帽子;有些人是为了做官。”[6]《博览群书》杂志社主编陈品高在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后指出:不管是电脑阅读、手机阅读,还是手持阅读器阅读,不能只停留在以了解、获取信息为主的浏览式、快餐式的浅阅读上。数字化阅读不一定会导致阅读肤浅化,无论是纸质还是数字化阅读,所读内容还是要放在好书、经典图书上。[7]3. 阅读的倡导与帮助。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阅读需要也分为五个层次:消遣需要,一般修养需要,专业发展需要,审美创造需要,远大志向需要。不论是哪一个层次的阅读,其功能都不可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2011年4月21日《中国教育报》公布了朱永新及他的研究团队精心研究、开列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旨在为中国的少年儿童打下人生的底色,实实在在地诠释了阅读是生命活力和思想升华的精神食粮及助推剂。这是一项动用国家力量中的精英团队保障全民阅读的基础工作,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伟见.新突破 新成果 新趋势――余敏谈“第二届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J].出版参考,2002(11):8-9.

[2]“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EB/OL].2011-04 -24.http://.

[3] 周慧虹.“点”击国民阅读[J].山西老年,2008(6)

[4] 朱永新.阅读改变我们的一切[J].教育旬刊上,2010(6):37.

[5] 钱理群.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J].语文新圃,2008.

[6] 尹星凡,黄承烈,孙增霖.读书的境界[J].南昌大学学报,2008(11):46-49.

[7] 王光明.阅读是否“回暖”量量深圳温度[N].深圳商报,2011-06-03(C01).

[8] 未来“书”的模样[EB/OL].2011-03-02.http://guancha.cc.

相关期刊更多

素质教育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新闻出版局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社科院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