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抓住教材关键,强化运算顺序
义务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混合运算是在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发展的,是对已有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教学时,不但要通过温故而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应抓住运算顺序这一关键,开展专题练习,使学生切实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试题的三条运算顺序法则。为此,可充实以下教学内容。
1.看试题,标算序
具体做法是选出教材中十几道混合运算试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逐一在试题的运算符号下标出正确的运算序号。如
(1)75+360÷20-5 (2)75+360÷(20-5)
② ① ③ ③ ② ①
(3)(75+360)÷(20-5)
① ③ ②
2.看式题,讲算序
这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能根据四则计算的意义,结合具体试题,概括地讲述运算顺序。例如,当学生给试题75+360÷20-5标上算序后,让学生这样讲述:首先求320除以20的商,接着求75与商的和,最后将和减去5求差。
3.看试题,口编题
这种练习,主要是通过对试题的多角度、全方位地叙述,沟通试题与文字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水平,由易到难地指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数学语言,从不同角度口头叙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二、加强口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
开展多种辅口算练习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除进行必要的常规题口算外,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口算训练:
1.比较口算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形式的口算题:
(1)7×5÷7×5
(7×5)÷(7×5) (2)56-56÷8
(56-56)÷8
(3)16×6-3
16×(6-3)
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及时纠正只图简便而不按运算顺序的错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2.变序口算
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后,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表面上看来似乎无法口算或难以口算的同级运算试题让学生口算。如22÷3×6,5-8+3,178-67-78,177+325+23等,意在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明白:同级混合运算试题的计算顺序并不是绝对地从左到右,而是可以根据计算简便的需要,改变运算顺序。
3.变式口算
有些计算题,在一些学生看来似乎只能笔算,可是如果指导学生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或者整数数位性质巧妙地拆换一下就能口算。例如,如果学生能把25×13和124×16这两道式题分别看做是比12个25多1个25、比125个16少1个16就可以这样口算:25×13=25×4×3+25=325,124×16=125×8×2-16=1984;又如,下面两道题也可以这样口算:560+707=560+700+7=1267,498+456=500+456-2=954
由此看来,根据某种运算性质或运算定律所进行的几种口算练习,虽说难度稍大一点,但只要引导得法,坚持练习,对于培养学生跳跃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觉简便计算的意识是颇有裨益的。
三、注重辩证施教,培养运算机智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其矛盾的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同样存在着循序计算与非循序计算这对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辩证施教,恰当地处理好这一对立双方之间的关系,既要告诉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循序计算,以保证计算的合理、正确,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要放过有利条件下的灵活计算,即便是在计算进程中或在一道四则混合运算试题的局部范围内也要能简则简,任何绝对化的教学方式都是有害的,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下面这几道题,教师通常是作为一般练习题供学生练习的:
(1)4800-256×32÷128
(2)72×25÷24+100
(3)2520÷56×42÷27
(4)400-612÷12×4+250
(5)6539+64×84÷28-5687
(6)6123-4399+3877-4550
若学生按常规顺序练习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题还有没有更理想的算法呢?请大家仔细观察题中画横线部分,看谁能想出巧妙的算法?经过一番讨论得出:(1)、(2)两题可根据乘除混合运算的性质改变其运算顺序后这样来计算:256×32÷128=256÷128×32=64,72×25÷24=72÷24×25=75;(3)、(4)两题可根据商变化规律,把画横线部分中的因数或除数先转化成相乘积的形式,然后消掉部分公因数后再计算:2520÷56×42÷27=2520÷(4×14)×(3×14)÷(3×9)=2520÷4÷9,612÷12×4=612÷(3×4)×4=612÷3;(5)题横线部分也可根据乘除混合运算的性质,按从右往左的顺序计算,结果不变。如下所示:
一、填空:
1、根据2516÷68=37,直接写出下列各题得数:
251.6÷6.8=( ) 25.16÷0.37=( ) 0.068×3.7=( )
2、在( )内填入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据:
1)0.43( )1000=430 2.46×( )=24.6 12.5( )100=0.125 0.03×( )=30
2)( )×0.3×8.54=0 64×125=( )×8×125
4.375-(1 + )=( )-1 3.87×18-38.7×0.8=( )×(18-8)
( )×0.78+0.22×( )=36.4×(0.78+0.22) 63.63÷( )÷0.9=6363÷63
3) ×( )=2 ( )÷3 =2 1 ×( )=( )×1 =1 ×( )
( )÷ = ÷( )=( )÷1
6 ×( )=6 ÷( ) 4 ×( )=( )÷4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教学中还要扮演“演员”的角色,还要导思、导学、导法、导省,与学生一起勾勒发展、提高的轨迹。
一、导思
在课始,要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积极寻求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创设能刺激学生的问题或情境,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发现新问题,思考新知识。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课始。
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2.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复习长方形的四个直角这一特征,目的是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让学生不走弯路,在作线段时会直接作成垂线(高);计算图形的面积,目的是激活学生尘封的记忆,重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做铺垫;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重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用数方格的办法推导出来的,二是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可以通过割补、平移,转化成自己所熟知的长方形,其意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二、导学
前面有车,后面就有辙了。教师引导出新知识、揭示出新问题后,学生已经跃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此时,教师要按兵不动,等待出手的最佳时机:在学生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未果、抓耳挠腮之际点拨启发;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指手画脚”;在学生经过努力,但对问题仍然“似懂非懂”、模棱两可之处诱导点化;在学生思维的“应发而未发”“卡壳”之处指点迷津;在学生各持己见,“斗”得面红耳赤之时巧出妙招。
例如,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片段。
问题1: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一根绳子长4/5分米,把它平均分成2等份,每份长多少分米?
学生经过努力,得出每份是2/5分米,还列出算式“(分米)”,心里美滋滋的。
问题2:把3 / 5分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分米?
学生再用上述方法,显然不行了,只得另辟蹊径,考虑其他方法了。
“老师,我会做了。”有个学生“蹦”起来说,“把3 / 5化成小数0.6后,再除以2,也就是3/5÷2=0.6÷2=0.3(分米)。”
学生都为该生鼓掌喝彩,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问题3:把3 / 7分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分米?
学生用上述2种方法尝试,都行不通了,此时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我顺势出招:“把3 / 7分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分米?我们能否看成求3 / 7分米的1 / 2是多少呢?”此语一出,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
三、导法
学生经历了一番“磨难”,有了一点收获,但对知识的理解或许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知识的认识或许还存在疑惑,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磨难”进行回顾梳理、反思总结。这样,一来帮助学生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积累经验,总结做法,提升自身素养;二来让学生内化完善自己得出的结论,从而使结论更加严密、更加符合逻辑,使经验更加实用。
例如,以四则混合运算为例,通过多次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审题的步骤:
1.看: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的特点及内在联系。
2.画: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可采用画线标序的方法。
3.想:思考在计算时要运用到哪些运算定律、性质等,确定怎样进行运算。
四、导省
俗话说,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学生学到新知识后,必须要做练习。练习题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基础性练习,主要是针对所学知识,属于“比着葫芦画瓢”类型;二是提高练习,是所学知识的变化与延伸,属于“想着葫芦画瓢”类型;三是拓展练习,是综合性应用,属于“想画啥样葫芦”类型。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精心挑选了以下几道练习题:
1.足球场的长是90米、宽是4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它的半场面积是多少呢?
2.一个正方形炉具口,周长是84厘米,炉具口的面积是多少?
3.有一张红纸,长80厘米,宽60厘米,小明要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怎样剪呢?你能求出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剩余面积吗?
练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巩固作用;二是发展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思维,同时对非智力因素培养也起重要作用。第三是调节作用,因为练习能及时提供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强化正确,纠正错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但目前在练习的设计和安排上存在不少问题。如,重讲解,轻练习;重技能训练,轻思维训练;重习题数量,轻学习质量;重共同要求,轻因材施教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贯彻义务教育大纲的精神,充分发挥练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课内练习
小学生学习新知识,若不及时进行巩固练习会很快遗忘,所以练习主要应在课内进行。但要根据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练习内容,并对练习进行科学的设计。特别要避免机械,重复练习,否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合理安排练习数量和练习时间。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已正确理解的知识能及时巩固、强化,另一方面使错误的认识、解法能在教师指导下及时纠正。这还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直接地、具体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可以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作业负担。但课内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一要精讲;二要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方法;三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富有弹性,保底不封顶,激励大家竭尽全力,各自力争达到练习极限,最大限度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二、用好教材中的练习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使教学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数学每节课都离不开练习,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一般可在传授新知识后,帮助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较好地全面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先做少量的练习题,以便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然后练习教材中的基本练习和变式题,以巩固所学知识的内容。在这之后可根据教学要求,做一些混合题或对比练习题,逐步提高熟练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备课也要备习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解决个体差异问题。练习时注意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教师在愉快环境气氛中引导学生学习,促使学生愿学、爱学、会学、乐学。
三、巧设练习的方法
练习的设计应独特新颖,富有创意。精心设计设计练习,使知识的应用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练习应针对知识的重、难点或学生容易产生认识错误的地方巧设分化练习,对比练习,不面面俱到。如,教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为了突出括号的作用,可采取不同地方“添括号”方法,改变运算顺序进行练习。先给出基本题:150+75÷25-20×5,再通过添括号的手段,形成以下几个算式:150+75÷(25-20)×5、 (150+75÷25-20)×5、(150+75)÷(25-20)×5。每换一题都逐次要求学生说出其运算顺序,并进行对比。这样的练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对于强化某一知识点,效果甚佳。最后,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着眼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又能适应少数优生和差生的要求,使优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练习,力争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四、及时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
我们知道,教和学的优化存在于调节、校正这中,而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达到优化的中介。因为没有作业的检查和批改就失去了调节、校正的客观基础,要发挥练习的调节作用,就要重视作业的批改。批改要及时,要重实效,所以要重视课内批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应尽可能安排在课内练习,并当堂寸比改部分学困生的作业。对学困生的面寸比面改并加上适当的鼓励有利于他们的进步,可以有效地避免学困生掉队。要发动学生参与批改,如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自我批改,或相互批改,也可以进行师生共改。通过批,使学生知原因、明是非;通过改,促使学生辨长短、说捷径。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错误,应认真指出,要求其及时认真改正,培养其责任心和良好的作业习惯。
关键词:求新;求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36-01
一、求新奇――创设新奇的练习信息,让学生的思维“飞”
起来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
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 ,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新型的练习信息,正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积极探索,大力倡导。在练习中也要体现一个“新”字。
1、题型新
教材中的题型设计,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就习题本身而言,往往练习形式比较单调,因此应该要着上快乐的色彩,那就要在练习的形式处理上下功夫。可以根据儿童的好动、好胜、好表现的天性,让学生“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得到快乐;让学生“比”,使学生在竞争中大步前进;让学生“炫”,使学生在别人面前的表现中进步;让学生“用”,使学生在应用中产生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所以在创设题型时,要关注学生,让他们在好奇中学习。如有些问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有些习题用争议的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口味,除此之外,在练习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创设游戏性,娱乐性较强的数学游艺宫,脑筋转急转弯、数学灯谜会,幸运大抽奖,看谁中状元等练习。在一节课里,根据教学需要如果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创设一两处快乐学习的刺激点,就能克服学生厌学的心理障碍,使单调的数学习题趣味化和多样化,真正起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这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进行练习时,仅仅让学生做了两道课本中要求的练习题――给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写出与它相等的式子。然后马上出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判断哪个是错误的。学生很着迷;还可用3种图形代替具体的数,写成两个式子,如(+)×和×+×,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相等,并说出依据。这些练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
2、题材新
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因此设计练习时要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数学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数学情景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的练习题材,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在练习中学到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知识以外的精彩。如我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两道练习:①春池春水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戏春风。这首诗中“春”字比全诗总字数少( )%。②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百里挑一( );百发百中( )。这两题都融合了语文知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学到了古诗和成语的知识,学生的兴趣更为浓厚。
二、求灵活――促成灵活的练习场地,让学生的身体“活”
起来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
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
1、空间的灵活性
在我们的课堂练习,每个同学都可以作为合作伙伴;能让学生离开座位演示的,就让学生离开座位,还可以走到教室的每个角落作为练习场地;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甚至促使学生走向生活。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的数学只有实现回归自然,融入生活,教育的多向性目标才能实现。比如关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是枯燥乏味的,我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巩固这部分知识,要求学生课下务必在大人的陪伴下到超市去买些所需的生活物品,回来后把买东西的价钱捋一捋,议一议,编出相应的小数四则运算习题。再以4人为1小组,争当“小收银员”处理遇到的各式情况。学生练习激情很高涨,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体验过的。所以通过这样的练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有用价值,产生一定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