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场法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入职场的你,对职场生存法则了解多少?这一次,诸位HR专家为你支招,教给你做一名新人的职场新人法则。
招数1:学习行业知识和客户知识
支招人:凯旋先驱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的中国地区人力资源经理CarolineDiao
许多刚刚毕业的学生来到公司做前期的实习,可能会因为实际工作内容和自己的理想情况颇有出入而很快选择了放弃。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在校内学了那么多专业知识到了公司却只是做一些网调、剪贴、简报之类枯燥而简单的事情,是对自己的一种大材小用。其实,新人们首先应该明白,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从基本的工作开始学起、锻炼起,只有从基层一路体验过来,才会对整个公司和整个行业的运行有一个真正全面的了解。不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这山望着那山高,要放正心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正确的定位和评价,并且踏踏实实地融入新环境。
Caroline同时还强调,学习行业的知识、包括你所接洽的客户公司的专业知识也是至关重要的。就拿公关行业举例,新人们初来乍到,无论课本知识学得多么扎实,真正运用起来,在公关行业里都还算是新手,对于怎么样写专业的新闻宣传稿、怎么样与客户和媒体打交道都是要慢慢观察和学习的。而且即便是同行之间,不同城市的公司文化都会有差别。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公关行业,对同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就可能大不相同。此外,学习客户的知识是指将对方的背景信息和专业知识学习完整,这样面对客户的时候,自己不但不会觉得枯燥无聊,反而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同时还会给对方一个良好的企业印象,给自己的个人品牌也打了高分。曾经就有一位凯旋先驱的实习生,因为工作细心勤恳、不计个人得失,并且不断虚心请教和学习自我成长,在正式入职一个月以后就得到了别人可能要花2~3年才能得到的晋升。可见,个人素质和能力在外企中是衡量优秀员工的重要标准。
招数2:摆脱功利性的思想
支招人:新华信集团HR资深管理人员杨先生
许多实习生在本来就为期不长的实习期内假借学校各种毕业生工作之借口频繁请假,实习单位在这方面给予理解和宽容,但是他本人实则是去跑其他公司的面试。既然用人单位和新人之间是双向选择,那么也应该是双向尊重的。如果为了寻找更好而丧失了自己的诚信,或者到最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都是非常可惜的。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很少体验到社会的竞争,对自己的定位很不客观。在面试的时候提高条件,开出的薪酬都极不切实际。杨先生奉劝同学们了解行情,并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实际的评价。另外,可能涉及到外地学生,有些人为了办理户口留沪或者他一些条件而匆忙签约,想等到自己达到目的就可以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这种心态大大影响其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杨先生并不提倡上述这些做法,这些功利性的求职心态应该及时避免。
招数3:善于看到公司与身边人的闪光点支招人:人才管理培训机构林小姐
既然选择了公司,就要善于看到公司优秀的方面,不要总着眼于一些负面的地方。树立一颗忠实为公司服务的心就是一种职场信仰,有利于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样,对身边的同事、领导,也要放大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们身上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闪光点。
工作了一段时间,便有同事请我下班后一起去聚餐。饭桌上的事情是最捉摸不透的,但去还是要去。当时我心里就想好了对策:难得糊涂。
等菜的时候便是大家互吹牛皮的时刻,讲笑话没问题,但讲到原则性笑话的时候新人还是不要多语,天知道这是不是老员工在试探你道行深浅呢。
菜上来了,一桌人边吃边聊,从股市暴跌讲到商场让利,作为新人抵嘴是必须的,否则人家会以为你故作深沉,但更多时候则是点头和赞叹。
前辈总是想在新人面前倚老卖老一番的,即使他的观点和你针锋相对。我认为和同事吃饭,最要紧便是难得糊涂。
顾全领导就是顾全大局
领导带我出差去了趟广西,办完事情自然少不了一顿吃,桂林美食着实让我垂涎三尺。但现在是领导带着你吃,所以不好表现得太过张扬,但也要适时表现一下。
领导随和,点菜的时候会不时征求一下我的意见,于是强大的料理知识储备便派上了用场,谦逊地点评了一下菜色,领导笑意融融。
领导点完,问我还要什么,我瞄了眼菜单,没有鱼,领导爱吃鱼是全部门出名的,脑筋一转想起广西特色菜里有几个是鱼,便点了一个,领导笑意更浓。
吃饭时候,免不了喝酒,领导不能喝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一个眼色,我便揽下了挡酒的活儿。一顿饭下来,做成了事,也做成了人情。
酒水饮料大权留给领导
有一次领导让我晚上一起去陪客户,到了饭桌上,领导把菜单转到我面前叫我点菜时,我就慌了神。好不容易心惊胆战点完了几个自认为比较安全的菜,心里早已经七上八下不辨方向,也不知是不是过于紧张想转嫁掉情绪喘口气,我把菜单递给了领导,问他要什么酒水。
领导顺手接过,我也顺利交接了“皮球”。往后每逢应酬饭局让我点菜时,我便总把酒水饮料的决定权交由领导,一来说明我不是从头到尾自作主张,二来也让领导对饭局预算有一个终局性的把握。
不要反过来灌上司喝酒
我第一次陪老板出去吃饭,办公室的一个前辈说,有人给老板灌酒的时候要帮老板挡酒。所以我按照前辈的箴言,吃饭的时候很主动地接对方递过来酒。几杯过后老板倒是清醒得很,我就头有点小晕了。
敬完了客户,走到老板面前让老板也一起喝,看到我这样老板只能硬着头皮喝。第二天清醒了后,我把吃饭的过程告诉前辈,前辈便数落我不懂事,哪有一边帮老板挡酒,一边还给老板灌酒的。
不要两手空空地去吃饭
办公室小K突然说请吃饭,还说会带女朋友过来。吃饭的地方是个挺高级的餐厅,吃到了一半,小K搂着女朋友站起来,说今天其实是他们俩订婚的日子,因为不想太高调,所以就请同部门的同事聚一下。
其他同事纷纷拿出了自己或者几个凑份子买的礼物送给他们,只有我像个外星人一样,张大了嘴巴,瞪圆了眼睛,可以想象两手空空的我在那个场合下多尴尬!
想想也是,我既然知道没人会平白无故地请客,怎么还会傻到两手空空地去吃饭!
餐桌上不要太放纵自己
我们新来的那个女同事就比较放得开。那次公司搞活动一起出去旅游,大家入座吃饭顶多也就是谈笑风生,没想到那女孩主动移到老总身边,用夹生的韩语一遍一遍去敬酒。
对我这种不爱韩国欧巴、不追热剧的人来说,很久没有能吸引我看完的连续剧了。上次是《甄执》,这次是《琅琊榜》。引用网上对它的评论:“无论是故事立意、演员表现、剧情发展还是视觉画面都让人无可挑剔。”我最看重的还是剧情。
“职场”与“江湖”倒有几分相似之处,要想做成大事,还得记住要点:
选对“主公”
由于得到“琅琊阁”的推荐,“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太子和誉王争相献媚拉拢梅长苏,几番来往,本性毕露。太子觉得虽是“麒麟才子”,但是得不到就要灭掉,也不能让别人得到,个性不仅无能,而且小气、无情,这样的主公肯定不能选。
誉王和太子比,谋略要高出一大截,但面上忠厚贤良,实则猜忌多疑、心狠手辣,虽在高位,却不得民心,此人如果选为主公,务必慎重,小心翻脸不认人。
靖王和前两位相比,性情执拗、耿直,不喜党争,缺少谋略,但是实干派,在军中多年战功不断,做事严明公正。尤为可贵的是,靖王一直保持忠义之心,对故人朋友的冤屈念念不忘,所以尽管身边人都质疑选靖王是否太辛苦,梅长苏却说:“他天性不擅权谋,这又有何妨,不是还有我吗?那些阴暗的、沾满血腥的事,我来做好了!”
这再一次证实“跟对人,做对事”是很重要的。选“主公”价值观是首位。初入职场,遇到“忠义”的上司,会得到倾心的培养和提携,成长得快;职场老人,跟对“忠义”的上司,充分授权,不猜疑,提升得快。
其次是选实力。实干型的老大言传身教,会带你踏踏实实做事,严格要求,认真仔细,基本都是专家型选手,跟着这种人,即便有一天你离开,也会因为这段经历受益匪浅。
最后是谋略。在三观正常、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能知人善用,运筹帷幄,若是有这样的主公,三条都具备,那自然是最好,如果不能,那按照次序区分自然也能知道你要跟什么样的人谋事。
构建“人脉”
梅长苏谋大事至少有四股势力支持他:
江左盟――人家可是江左盟的宗主,江湖第一大帮派;
琅琊阁――江湖最高情报机构,老阁主和林燮是至交,又救了梅长苏,这关系就不一般,少阁主蔺晨和梅长苏是好朋友,召之即来;
蒙挚将军――赤焰军旧部,现任京城禁军大统领,力挺“小殊”;
霓凰郡主――和林殊(也就是梅长苏)有婚约,是云南穆王府的当家“大姐大”,更是率兵打仗的女将军,手下有10万大军。
你以为梅长苏辅佐靖王,靖王就不会挑剔梅长苏的背景吗?单凭一张嘴皮子和出几个点子,是远远不够的,想获得尊重、赢得合作,自身的实力很重要。梅长苏用了12年的时间作准备,调动各方人马为他效力,这是靖王和他合作,并且相信他的前提。
在职场也是一样,你需要打自己的品牌,聚集自己的人脉关系、客户网络,借用梅长苏的话,“你自己行还不可以,还要别人说你行”,后面还有一句:“说你行的人也要行。”所以梅长苏不仅有自己的人脉关系,并且也帮助靖王“机缘巧合”地结识了不少有识之士,为日后当上太子、打理朝政积攒了一大批忠良贤臣。你若是想独当一面或者自己去创业,这条也是重中之重。
做事“专”“精”
在夺嫡争斗中,梅长苏巧妙利用两个皇子的猜忌,让双方相互撕咬,借力除去朝中六部重要岗位中太子和誉王的势力,更是利用皇上的猜疑,巧妙提拔靖王之人,培养势力。夏江对梅长苏又惊又叹,说他是“满腹奇诡”,梅长苏淡淡回应:“谁又真的比别人都强,只不过这些年殚精竭虑,只想着这一件事,自然就会周全许多。”
目标简单,倒是成功的关键了。在职场上也是一样的,10000小时原理大家都知道吧?很多工作10多年的人成不了领域的专家,说到底,还是因为对自己的领域不够“专”和“精”。正如米其林三星大厨小野二郎做寿司一般,想做顶尖专家,都需要“殚精竭虑”,我翻译成“刻意的练习”,放弃自己的舒适区,做大量的无趣的持续的训练,甚至要放弃短期的利益,学梅长苏“”12年,完成10000小时,也就修成正果了。
人情练达
对待飞流,如兄长般宠爱,细心关照。
对待霓凰,情重如山,缘许三生。
对待属下,恩威并济,“用人不疑是‘道’,给自己留后路是‘谋’”。
对待靖王,恭敬有加,谏言适度。
“当公司叫我卷铺盖走人的时候,我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明天将在哪里;当我和同事置身于一场幸存者游戏,我只能万般无奈地看着公司将曾经朝夕相对的伙伴掉下海去。”相信这不只是你我的想法,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种想法将随时冲击着每一个对公司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人。
2004年,从全面大扩张转向全面大收缩的联想实施内部大裁员,此举让资深员工发出“公司不是家”的惊诧论调,很多人不能接受自己沦为公司战略失败的替罪羊的事实。
这是种普遍的现象,所有的大公司裁员的时候,普通员工只有惊慌失措的份。事前他们都一无所知,幻想着能在这样一个声誉卓著的公司终老,一旦事情发生就得为自己的养老金担忧。
传统的职场成长路线注定是越来越靠不住,取代曾经让人们志得意满的白领法则的将会是什么呢?
给我上过培训课的德国人Michale Hoinkes的经历让我看到了职场中人的另一条有效的成长法则——打造个人品牌。
三年前Michale Hoinks毅然放弃到手的总监职位,离开一个在德国本土颇有影响的大公司,创办了he said she said工作室,经过初创阶段的种种艰难,作为一个营销传播专家他成功地打响了自己的个人品牌,几年之内获得了40来项国际性大奖,其中既有其工作室独立完成的案例,也与他与大公司合作的项目,所拿下的都是嘎纳、艾菲这些大有来头的奖项。这简直是个奇迹!任何一个大公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都不可能拿到这么多如此有影响力的奖项,而作为个人品牌的Michale Hoinkes吸引了众多合作伙伴,进而参与到很多案例中来,这使得他能够实现那些很少与同行合作的大公司都难以达成的目标。
这就是个人品牌竞争力的现实,让你我不得不正视其将在未来商业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告别呆伯特,塑造个人品牌
大公司的办公室里挤满了其志难抒的呆伯特,或者埋怨老板看不到自己的才能,或者不满中庸之辈受了重用。
打造个人品牌将是陷入职业困境的呆伯特自救的重要手段。被英国《经济学家》誉为“大师中的大师”的汤姆彼得斯在嘲笑呆伯特的时候,十分高调地谈到“二十一世纪的工作,已经从做一份工作、追求一个事业,转变到建立专业品牌。”这意味着打造个人品牌不只是老虎伍兹、玛莎、奥普拉、张艺谋、姚明、余秋雨这些具有相当商业价值的名人应该关注的议题,在“公司不是家”的商业社会中,任何人都有必要认真对待。
打响你的个人品牌,这不是暂时的时髦,而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潮流。
谈这个话题时,我正着手创建国内最大的企业品牌营销资料库,海内外的相关资料一网打尽。最直接也最强烈的印象就是,个人品牌将成为与企业品牌一样重要的命题。在这个庞大的资料室中,讨论个人品牌的书本已经占据一定比例,而且这一比例将逐渐增大,而几年前有关这一话题的书本在出版市场寥寥无几。这种变化,正是一种趋势的直观体现。
现代商业社会劳资关系的变革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人职业不能亦步亦趋地因循传统的与公司品牌捆绑的法则,同时还应注意打造个人品牌。只有公司品牌与个人品牌这两张牌在握,职业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宽。如果你曾经是某知名品牌公司的一员,而且也有效地塑造了个人品牌,你永远不用担心公司裁员,也不用为自己的养老金发愁。
职业规划与品牌化思维
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距,不见得就比奥运会冠亚军之间的差距大,但“个人品牌”却将这种些微的差距不断放大。在能力相若的情况下,很多机会到会跑到有个人品牌的人那边去。
个人品牌不是让你刻意制造名人效应,而是要以品牌化思维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想想可口可乐是如何将价值极低的碳酸饮料打造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多年以来可口可乐既未调整配方也没改善产品口味,他们只是在品牌塑造上作文章。
打造个人品牌就是要让你告别那种埋头苦干定能出头的陈旧想法,抛弃以往只顾提高业务水平罔顾形象、包装与沟通的做法;毕竟,在一个高度开放的商业社会,你很难再依靠那些传统的手段与竞争者拉开差距——这种差距不象竞技场上的选手之间的差距那样可以被量化!
个人品牌规划应该从何处着手?品牌意味着你在他人的大脑中建立了何种认知,个人品牌也要从影响认知的角度切入。因此,打造个人品牌需要你在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同时着力强化以下三大特征:
专业化:专业化是指打出品牌时,要明确缩小业务范围,树立起在这一相对狭窄的领域的专业形象。专业化就是个人品牌的定位,是你未来职业发展的主线。你可以频繁地跳槽,但一定要清楚新的选择能否强化你的专业化定位。长时间坚持这一点,将为你积累不可限量的品牌资产。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的创始人、被誉为“留学教父”的俞敏洪以英语单词教学这一极为狭窄的专业定位确立其在培训市场的领先地位,其个人影响力远超于很多通才式的英语专家。
独特性:个人品牌建立在你的价值观基础之上,价值观决定的行为让个人区别于他者。不要简单地看待你手头的工作,你应该提出使之更为完善的理念主张,而且要有勇气传达出来。世间和你干着同样活计的人很多,要让人觉得你更加突出,就需要有点独特的想法。经济学教授很多,形成了品牌效应的有限,但香港中文大学的郎咸平教授凭借其对国有资产流失所持批判立场脱颖而出,创造了卓尔不群的个人品牌,将很多原本处于同一水平线的同行远远抛在后边。
相关性:一遍又一遍地做那些能够具有专业化和独特性特征的工作。一致性是所有出色品牌的共同点。作为一种品牌,始终如一的做法能为你赢得“信誉”,始终如一的行为比任何语言都能准确地诠释你的个人品牌。再高明的钢琴大师翻来覆去弹的都是他最拿手的几首曲子,再优秀的歌手每次都是带着几首保留曲目出场,无人可以逃脱这一规律;对于要打造个人品牌的你来说,也不例外。郎咸平所做的不过是对企业资产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当他不厌其烦地一个个解剖麻雀时,个人品牌的效应就开始显现出来;俞敏洪所做的无非就是反复地告诉人家怎样记单词,给他的每一批学生翻来覆去地讲,就这么简单。
专业化、独特性、相关性,这三大关键特征结合在一起决定了个人品牌的实力。
从同行相轻到同行相亲
打造出色的个人品牌,摒弃那些根深蒂固的思维观念至关重要,其中尤为关键的是要告别旧式的企业忠诚,重新定义个人的社会关系网。
以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主要建立在公司同事的基础上,而个人品牌的关系网则围绕同行展开。
传统的职业特点是同行相轻,各为其主,相互诋毁的多。时至今日的网络社会,这种旧式思维已成为个人品牌的潜在杀手。同行不只是竞争对手,更为你的个人职业生涯中提供十分重要的关系网。个人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多地将受益于同行而不是公司,互联网上的专业论坛很直观的体现了这一特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你所面临的很多问题将从素未谋面的同行那里得到解答。
传统的对公司的忠诚,是一种线性的忠诚,是对上级的忠诚;现在的忠诚应该转向同行,个人品牌应更多地与行业协会、同人俱乐部这样的品牌联系在一起。老板给你发薪水,同行为你个人品牌的大厦添砖加瓦。
这种忠诚的转向不意味着背叛,也不是要你辞职,而是让公司在你身上看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个人品牌,认识到你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而且在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厚的人脉、享有广泛的声誉。对于公司而言,这种员工将为公司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因为他不只是自己在为公司做事,必要的时候他还会调动庞大的关系资源来解决公司的问题;公司的品牌还将通过他在专业领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拥有个人品牌,普通的技术人员将比其顶头上司显得更重要,就像大学里的知名教授比系主任、校长更受尊敬。公司是不舍得将这种员工列上裁员的花名单上的。
不要忘了,前面提到的Michale Hoinks的成功源自于他忠诚于同行所带来的种种合作的可能。
做自己的CEO
很多人从来不会在工作之外再做一些可以提升自身价值的事情。他们只是公司的附庸,将自己的人生定位为某一公司的员工或者经理人。
要打造个人品牌的人可不能这么过,你必须要象一个CEO一样经营自己的24小时。不是说要你在下班后去炒更、赚外快,而是要象CEO制定公司战略一样,为自己制定一个强化专业竞争力的立体计划。
当Michale Hoinkes还在大公司的时候,他就开始将全部的精力用于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不仅在8个小时内努力工作,业余时间也成为了他创意人生的一部分,不停地搜集创意素材、记录火花般的灵感。他不仅对辞职之后将要面对的种种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且坚信5年之后其个人品牌的前景将胜过继续在大公司里循规蹈矩地干下去。他就像一个CEO一样把自己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也对自己未来的五年规划作了深入的筹划。
做自己的CEO,你需要重新安排自己的24小时:
l 保证有充分的时间锻炼身体,健康对个人品牌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l 留出适当的时间来学习,制定长期可行的自我学习与培训计划;
l 制定发展个人社会关系网的计划,抽出时间去拜访那些具有良好专业造诣的同行;
l 有可能的话,用一点时间就自己的专业做点研究性的工作,将成果出去与同行共享。
所有的这一切让你的人生具备一个小型公司的规模,做得好的话个人的成果可能会远远超过一个公司的业绩。
确保个人品牌权益不断增值
在一个公司呆久了,由于知识更新的步伐开始放慢,大多面临贬值的焦虑。提升个人的品牌权益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此在做好本职业务之外,你还需要确保做到如下几点:
l 现在我因某一项能力而受器重,一年之后我还会因另一项能力让人刮目相看;
l 我所完成的这几个项目让我感觉很不错,我还将因完成了另外一个全新的项目而骄傲;
l 我将把更多精力放在让简历增色的事情上来;
l 我将在未来一年里学习1-2项新的东西;
l 在我的个人通讯录里每个月都将增加2-4个同行的联系方式。
少做哪些缺乏想象力的事情,以创新精神对待自己的手头工作,唯如此,你才能保证在同一岗位呆了多年之后个人品牌权益仍然可以持续增值。
个人品牌的未来
她没有背景,受过良好教育,走正规路子,在一家全球500强企业工作,短短8年时间,就从一个月薪4千、青涩冥顽的行政助理,成长为年薪20万、成熟干练的人事行政经理。
《杜拉拉升职记》自2007年出版以来,雄踞中国各大图书排行榜,不仅成为外企白领的职场修炼指南,也成为年轻公务员群体的拥趸,“看一遍杜拉拉,你的职场情商就可以提高10分以上”,一位当当网友如是评价。
是女性读物?还是励志书籍?不管读者如何定位《杜拉拉升职记》,近两年来,“跟杜拉拉学习情商管理”正风靡中国职场。
学会承压
情商,说到底就是对情绪的管理和控制。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智商只起到20%的作用,剩下的80%则来自情商。而能否驾驭心情、控制情绪、承受压力就是判断一个人情商高低的关键指标。
小说中杜拉拉刚进DB公司时的遭遇,可能让很多职场新人感同身受。
杜拉拉接手的第一项工作,是公司广州办的装修工程,她的顶头上司玫瑰身在上海总部,对她的装修工作遥控指挥。
这位业绩突出的行政主管,却是位脾气很大,极难相处的上司。处于角色模糊期的杜拉拉不知深浅,事事小心谨慎。汇报多了,玫瑰骂她不够专业;自己拿主意,玫瑰又骂她工作越位。电话这一头,玫瑰经常“勃然大怒,一顿臭骂,且不带一个脏字”;电话那一头,杜拉拉只得陪着小心,一遍遍认错,嘴上念叨“您老见教的是”。
杜拉拉无法做出判断,到底哪些问题该请示,哪些问题自己可以做决定;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哪些事情的处理只要符合规定就行,哪些又要特别按照前辈的专业经验来执行。天天胆战心惊地等着上司的骂人电话,拉拉能做的只有一条:在没有搞清楚“游戏规则”之前,将温顺进行到底。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杜拉拉那样控制情绪、承受压力。北京办的行政助理王蔷,就无法忍受玫瑰的颐指气使,不仅处处挑战她的权威,还冒险越级汇报玫瑰的工作作风问题。
杜拉拉显然比王蔷更有耐心,她慢慢地摸准了上司的领导风格,并且找到了玫瑰管理控制的规律,明白了哪些工作是必须按照她的意思去执行;哪些是玫瑰根本不关心的小事;哪些又是她要牢牢抓在手里,绝不肯放权于人的事情。
懂得隐忍,学会弯曲的杜拉拉,接到的骂人电话越来越少;而满腹牢骚的王蔷意外地被公司炒了“鱿鱼”。“与上司建立一致性”,是新人杜拉拉总结出的第一条“江湖规则”。
那么,何谓“建立一致性”,杜拉拉的解释是:他觉得重要的事情,你就觉得重要,他认为紧急的事情你也认为紧急,你得和他劲往一处使。通常情况下,你的表现和能力好还是不好,主要是你的直接主管说了算的。
随后,杜拉拉把“与领导建立一致性”不折不扣地贯穿于她的实践中,为了符合玫瑰的阅读习惯,她特意将广州办惯用的行政报告格式,换成上海办的格式。一段时间下来,所有棘手的工作,杜拉拉都能很细致地事先拿出解决方案,这让玫瑰感觉到,自己正想打盹,下边便递了枕头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被追随的满足感。
“改变你能改变的,适应你不能改变的”,最先掌握规则的人最先胜出。杜拉拉算是在DB广州办站稳了脚跟。
杜拉拉的成长,与“厚黑”无关,只是道出了职场生存最简单却又最深刻的法则:一个新人,在体现出你的价值之前,不懂妥协、过于计较可能会成为职场前行的绊脚石。在一定程度上说,在升职的第一阶段,情商比智商更能促进你的成功。
学会总结
“智商使人得以录用,而情商使人得以晋升”,这句话被职场成功人士奉为圭臬。
诚然,一个人情绪稳定,对上司、同事没有过分苛求,对自己有适当的评价,善于总结经验,在遇到挫折时能“重整旗鼓”,如是,他在工作中就能游刃有余。反之,一个人智商再高,也难免为环境所困,无法施展手脚。毫无疑问,杜拉拉就属于前者。
杜拉拉的运气实在不怎么好,他遇到的顶头上司的领导风格都让人琢磨不透。如果说,玫瑰是作风硬朗专制型的领导,李斯特就是一个“该做决定时思考,遇到困难时授权”的官僚。
由于广州办装修项目工作出色,在玫瑰移民澳洲之后,杜拉拉成为接替玫瑰的不二人选。就在这时,她遇到了这位年届60,尽量避免做决定,只想在任上安全熬到退休的李斯特。
李斯特是一位只管结果,不问过程的领导,杜拉拉则是一个有活干就兴奋,有着一流执行力和责任感的下属。在为期3个月的工作中,她加班700个小时,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并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项目,李斯特给了她5%的加薪机会。杜拉拉将“5%”视为光荣的象征,是组织的信任。而事实上,她的贡献绝不仅仅值这个加薪幅度。
在李斯特的眼中,杜拉拉是一个只会干活,对职业生涯没有规划的人,“没有什么高级思路,附加值也就是5%”,在他看来,对于这类员工,不需要给她更多,“给她多了,倒超出她的想象力”。于是,上海的项目一结束,李斯特就想叫杜拉拉卷铺盖回广州办。
杜拉拉向来认为,做下属的就要多为上司分担,尽量能自己摆平各种困难,于是一个人悄无声息地拿下这个大项目。辛辛苦苦还不招领导待见,到底为什么?她暗自思忖。
慢慢地,杜拉拉找到症结所在:对于李斯特这样一个结果导向型的领导,他根本不会意识到属下承担的任务,有多大工作量,又有多大难度。于是,他就不认为承担这些职责的人是重要的,“鉴于他不认为你重要,他就不会对你好,甚至可能对你不好”。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杜拉拉发现并不是什么事情自己默默干了,不给老板添麻烦,老板就会喜欢你,重要的是要让老板知道你的重要性。
认识不到自身价值,缺心缺肺地蛮干,在领导眼中只是一个“廉价劳动力”,杜拉拉鼓励自己,走出情绪低谷,并找到了对策。她尝试将每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安排都做成清晰简明的表格,让老板了解工作中困难的背景、难度、出现频率,同时也能够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这样一来,李斯特开始对杜拉拉的工作难度有了重新认识,对她解决问题的技巧也有了初步判断。
在职场,只顾低头拉车的人永远只能是一个“劳力者”,要做“劳心者”,必须学会抬头看路,否则,你永远只有苦劳而没有功劳,永远只是被动等待机会而无法创造机遇。
这就是杜拉拉总结出的第二条职场法则。
学会沟通
要想在职场脱颖而出、活得精彩,仅有一技之长远远不够,还得懂得交往、沟通、协调、合作,懂得拿捏职业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巧妙平衡。而沟通,就是一个人在职场获得更多资源,赢得更多帮助的制胜之策。
毫无疑问,杜拉拉的成功离不开她的沟通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如何从上级那里获得资源,更包括如何从下级那里赢得支持。
李斯特是个“放手派”,他既不罗嗦你也不支持你,一遇到困难就授权,杜拉拉只有向更高级别的领导寻求资源和帮助。凭借良好的职业素养,杜拉拉赢得了DB中国总裁何好德的赏识,经过几次交往,杜拉拉很快摸到了他的语言风格和逻辑。
“为什么做?怎么做?如果不做有什么害处?”杜拉拉总结出何好德与下属交流讨论时的几个最常问的问题。
杜拉拉明白,领导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向领导汇报工作时,必须逻辑清晰,语言简洁;遇到困难向领导寻求支持,必须围绕他可能提出的问题,准备好方案去开会。
主动沟通,考虑周到,语言清晰简洁,不出现有歧义的内容,杜拉拉的交流心经,都可以称得上与老板沟通的“黄金法则”。杜拉拉正是凭借何好德对他的信任和好感,在DB中国公司成为一个不容小视的实力派。
同样,与下属的沟通技巧,也让杜拉拉赢得了更多的“人气”。
杜拉拉在担任DB中国人事行政经理的时候,物色了一个叫周亮的下属,本事不大但脾气不小,在杜拉拉眼中是个“自以为是,又过于敏感自尊,工作中很难沟通,人际关系不好的人”。一次年中评估,杜拉拉一直尝试跟周亮谈谈如何改进工作,但是周亮总是像针刺一般反应强烈。
按照公司惯例,DB中国公司员工在工作目标设定时应该运用“SMART原则”。如果跟周亮当面详细解说这一原则,杜拉拉担心自视颇高的他会感觉下不来台,于是杜拉拉虚拟了一个故事,并以电邮的形式发给几位新聘的属下,用以解释“SMART原则”到底是什么。
这样一来,杜拉拉既顾及了下属的面子,也体现了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人所想,也是高情商人士的一大特征,杜拉拉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获得了下属的认同和拥戴,也让她在激烈职场竞争中,规避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拿捏职业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巧妙平衡,善于交流,长于沟通,便可以让一个人在职业晋升的关键当口,多一些“贵人”帮助,少一些“小人”挡路。于是乎,人际关系也就变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美国《时代周刊》宣称:“如果不懂EQ,从现在起,我们宣布:你落伍了”。诚如此,无论是职场“菜鸟”,还是职场“老枪”,《杜拉拉升职记》都是一个帮助人们打开情商“死结”,修炼EQ指数的实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