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1篇

1.会写“缀、幽、雅”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9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3.揣摩文中描写丁香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重难点

1.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11个生字,可以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来识记。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在写“缀、雅、拙、糊、襟、恍”这6个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左窄右宽;“案、薄、蕾、怨”这4个上下结构的字中,要注意“薄”字笔画较多;强调半包围结构“幽”字的笔顺。

2.阅读理解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四幅丁香图,唯美有深意。学生通过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借景抒情

的手法,深切地感受到丁香花的美,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

3.表达运用

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丁香花的美,体会了作者的感受。此时,老师挖掘读写结合点,让他们及时表达,一吐为快。然后进行迁移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预习提纲

(1)搜集宗璞的相关介绍和作品。

(2)搜集有关文学作品中赋予花草树木某种品格的材料等。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4)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的例子。

课件出示: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列举学过的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如落花生、白杨等),为本课的学习预埋伏笔;通过看丁香花,为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看似无心,实则有意。

2.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

课件出示: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学生进行多种形式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二、初探“丁香”,整体感知

1.先从题目入手,关注“丁香结”。

提示: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不易读懂。(1)学生初读课文时,一方面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次;(2)提取含有“丁香结”的相关句子,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把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3)关注“丁香结”出现的位置——多集中在文中后三段,由此引出对文章结构内容的关注。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引导学生划分课文结构层次。课文的第1~3自然段写的是丁香花,第4~6自然段写的是丁香结。前3个自然段“赏花”,后3个自然段“悟花”。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巧妙地用问题导向,让学生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言简意赅,单刀直入。学生通过找写“丁香结”的句子,由句子到段落,水到渠成地理清课文脉络。

三、研读课文(第1~3自然段),感悟丁香花的特点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①城里街旁的丁香花②城外校园的丁香花

③斗室外三棵白丁香④雨中丁香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

①颜色②形貌③气味④姿态(视觉、嗅觉)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

②幽雅的甜香

③娇俏灵动

④鲜润妩媚

可结合课本练习“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进行讲解。

4.赏析描写优美的语句。

课件出示: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紫的丁香花都好看。

学生对比读,了解表达上的不同;把描写丁香的词语做上记号,谈谈表达效果,并试着读出这种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角度,在读中懂得能从所读到的内容想开去,想象画面,读懂画意,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思想感情。整个过程老师带领学生准确解读,帮助学生消除阅读障碍。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写丁香花的部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一、回顾前文,感受丁香花的特点

1.丁香花有什么特点?

2.雨中的丁香花又有什么特点呢?

课件出示: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画面。

(2)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朗读课文,感悟丁香结

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可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

课件出示:

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

课件出示: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纱》

结合“阅读链接”,也可以再补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闺怨、愁思的诗境中。思考:文章引用诗句的作用?

课件出示: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3)朗读,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丁香一般开在暮春时节,诗人面对美丽易谢的丁香,

便易伤春,说丁香是愁思,而丁香花的花苞便成了诗人眼中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以“丁香结”喻愁思固结不解是一种惯常用法,而本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结合实际,感悟人生

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师适当点拨。

【设计意图】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学习要结合生活实际。这里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自身经历,自然能读懂作者,读懂作品,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回顾写法,学表达

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意图】

读写结合。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柱子”。此时学生领略了作者写作的精髓,心中的情感喷薄欲出,抓住身边的事物引起“我对人生的思考”这个读写结合点,表达训练就水到渠成了。

1.出示图片,初识丁香。丁香花常见又普通,开课之初,出示丁香花的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有所了解,让学生知道丁香花的特点,为后文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2篇

一、教材分析

《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抒在情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意在把小城放在海滨这个大的背景下,使小城更加美丽。海天辽阔,小城玲珑,浑然一体,美不胜收。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生字词.会写本课生字。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本课分为两部分,感受海滨的美丽.

三、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海滨的美丽

难点: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一座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板书课题)   板书时,教学滨字,前鼻音,形声字,表示水边,近水的地方。因此海滨指的就是海边。教读 海滨 ,所以其实这篇课文从海滨和小城两个地方展开了介绍。

2、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从课文中欣赏这海滨小城的美景了,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读之前,老师有几点自读要求。请一位同学大声、清晰的读给大家听。下面开始自读课文吧。

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思考,课文哪一部分写的是海滨,哪一部分是小城?

(二)

、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读音

出示词语:

海滨  浩瀚  海鸥  胳臂

遍地   满载  栽树  理睬

每逢   榕树  石凳  咯吱

(1)

带拼音检查词语 提示最后一横行注意后鼻音读准确

(2)去拼音检查词语

(3)提示:第一行藏着一个多音字,出示 臂 的两种读音

(4)目光聚焦到第二横行 有两个形近字:载 和 栽

出示图片连线 区分两个生字的不同,再提及还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师板书生字,生描红、临写。

解决了生字词的难题,相信现在我们能顺利的浏览这海滨小城的风景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1、指名分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哪一部分描写了海滨景色,哪一部分描写了小城景色?

指名回答,1-3段写的海滨  4-6写的小城

2、其实从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整篇文章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句展开的,是哪一句呢?你找到了吗? 出示: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从这个句子中我们知道了这座海滨小城的两大特点:美丽、整洁。

3、下面请各位同学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体现了其美丽和整洁?

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

4、这么美丽整洁的地方,你们愿意跟随老师一起细细游赏么?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轻松的心情,走到街道的尽头,欣赏美丽的海滨景色。播放海滨视频,请生说说感受。

5、请生自读1-3自然段,找一找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和同桌交流喜欢的理由。

6、指名说话,并指导读句。

7、带着喜欢、高兴的心情,再读1-3段,体会海滨的美丽。

(四)、总结

海滨绚丽多彩,充满欢声笑语,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海滨的美丽与喧闹,下节课,让我们一起到小城里轻松漫步,感受另一番迷人的景色。

(五)、作业

请生画一画、写一写海滨景色,来表达对海滨的喜爱、赞美。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懂得在什么样的场合下用多大的声音和别人交流。

2.养成懂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

3.学会倾听,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懂得在不同的场所交流时用不一样大的声音。

【教学难点】

明确在不同场所用不同的声音交流的好处。

【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内容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说话,是我们和别人交流的最重要的方式方法之一。通过谈话,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意图,自己懂得别人的想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声音有大有小,在什么样的场合下用多大的声音,你明白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口语交际来明确吧。

二、设置不同场所,进行表达交流。

1.课件出示:阅览室

师:在阅览室里,当你和别人交流时,应该怎样说?

生:老师,请问《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在什么地方?

生:同学,你好!请问这儿有人吗?

生:同学,不好意思,麻烦你把书包放在边上吧。我要在这儿看一会儿书,谢谢!

2.师生交流:

在阅览室和别人交流时,要用多大的声音呢?

生:因为阅览室里的人正在安静地读书,为了不打扰别人,所以我们和别人交流时要用轻柔的声音

,说话声音要轻,要小。

师归纳:是的,在安静的场所里,如阅览室、办公室、医院病房等说话的声音要小一些。

3.同桌表演。

设置同桌两人在阅览室里如何交流。

4.课件出示:教室里讲故事。

师:同学们,在教室里讲故事,我们应该用多大的声音呢?

生:此时,要用大一点儿的声音,因为大的声音能让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听到,讲故事时,还要加上自己的感情。

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师归纳:在一些公共场所,需要别人听清楚自己要说的话时,要用大一点的声音,这是一种文明礼貌的体现。

三、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交流。

1.老师设置以下场所或情景,学生试着交流。

(1)一位小学生到办公室请教老师问题。

(2)明明到医院里看望病人。

(3)东东和爸爸到火车站接当兵回来的叔叔。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老师适时指导。

四、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在不同的场所和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我们明白了,用多大的声音既能使事情达到更好的效果,又是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让我们在生活中用上不同的声音,把每一件事情做得更好吧!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

有时候要大声说话

有时候要小声说话

【教学反思】

示例:口语交际是锻炼学生和别人交流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在本次口语交际中,我先设置了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自由地去说,然后进行归纳“在什么样的场所有怎样的声音”。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酶、碳、析、揭、磁、陨”等9个生字,会写“谜、摄、磁、御”等12个生字。会写“揭开、轨道、拍摄、枯萎、稀薄、抵御、沧海一粟”等10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宇宙生命之谜,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银河系、太阳系、火星、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2.制作有银河系、太阳系、火星图片的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阅读《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了解与宇宙之谜相关的知识。

2.查找宇宙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赏图片,引入新课

1.导入:(出示星球图)同学们,浩瀚的宇宙一望无际,它往往给予人们神秘的色彩,面对广阔,美丽而又深邃的宇宙空间,奇妙的宇宙中有什么吸引人的秘密呢?宇宙中

,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走进这神秘的宇宙。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呈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出示课文配乐朗读的音频,学生看书听读课文。

2.出示自读要求,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生命之谜

尚未找到

厌氧菌

倾角 揭开

斑点 干燥 沙漠 磁场 抵御

因素

海盗

培养

(2)指名读词语,强调个别字的读音:“尚”是翘舌音;“倾”是后鼻音,读qīnɡ;“揭”读jiē;

“磁场”的“磁”读cí;“干燥”的“燥”读zào;“因素”的素读sù。

(3)形近字辨析。

①迷 谜

②御 衔

③揭 渴 喝

④燥 澡 躁

(4)屏幕出示下面的词语,学生查字典后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沧海一粟 倾角 揭开 磁场 抵御

(5)提示学生书写注意事项。

“倾”字的第四画是“竖提”。

“揭”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最后一笔是“竖折”。

设计意图:生字词教学在高年级依然是重点,但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可以通过自学解决字词的学习。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对一些较难的字只需从字音、字形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课文部分自然段旁边的小字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要标注在旁边呢?

2.小组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3.小结: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按照“总—分”的构段方式,向我们讲述了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历程。课文旁边空白处的小字就是批注。那么,为什么在课文部分自然段旁边进行批注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是第三学段关于阅读中学习目标的表述,本环节为课文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正是训练学生这一阅读能力的体现,同时为下一步的深入阅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和宇宙生命相关的资料,读一读。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和宇宙生命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这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引导质疑

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古时候起,人们对太空,对宇宙就充满了探索的欲望。那么,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这个秘密吧!

2.引导质疑:请同学们看画面再次听读课文,听读课文后,面对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呢?请大家说一说。

3.学生自由质疑,老师进行归纳。屏幕出示质疑的问题:

(1)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2)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3)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设计意图:承接上节课的问题,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简单明了,节省了课堂的学习时间。

二、借助批注,了解阅读方法

过渡:同学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大家质疑得很精彩。让我们继续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1.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旁边的批注,看看这些批注都是对应哪个自然段的,批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汇报,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目的的阅读”学习本课,借助批注明确目标,选择阅读方式。

(1)第一个批注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告诉我们浏览了这一段后,发现它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

(2)第二个批注在第2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阅读时要注意找出来”。

(3)第三个批注在第3自然段的旁边,告诉我们这一段对解决问题很重要,画出关键词可以帮助理清生命存在的条件。

(4)第四个批注在第4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阅读这段时要注意提取关键信息。

(5)第五个批注在第5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这段关于火星的内容很重要。

(6)第六个批注在第8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近年来科学家对火星的研究可能有了新的发现,课文信息可能不准确,需要我们再查一下资料。

3.小结:这几处批注给了我们几种阅读的方法。第一,阅读时可以进行精读,勾画主要段落、语句、关键词。第二,阅读时可以略读,就是快速浏览或进行跳读。第三,阅读时,对阅读信息不准确的内容,要查找相关资料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更好地学会阅读技巧。能够有的放矢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三、探究问题,交流阅读策略

过渡:同学们,下面大家就分组合作学习。请选择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批注提示,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研读课文。

1.学生根据提出的三个问题,任选一个问题,分组后进行阅读学习。

2.学生分组汇报。(按提出问题的顺序进行汇报)教师说明汇报要求:先说明你们组研讨的是哪个问题,再说根据批注提示,采用了哪种阅读方法,最后说说研读的结果。

预设:

第一组:

我们组研讨了“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根据批注提示,快速浏览了课文,得出结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在快速浏览课文时,我们还结合批注提示,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学习了第4自然段,提取了关键信息,并借助段首段尾的关键句,知道木星、土星等这些星球上是不存在生命的。

我们还通过跳读,从课文的第10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师:原来你们组在阅读课文时,有的段落和想要了解的问题没有关系,就大致浏览了一下,或者跳过去不读,不错的方法哟。

第二组:

我们组研讨了“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个问题,我们重点阅读了第3自然段。根据批注提示,进行细读,勾画出了关键词。

我们反复读这个自然段,得出结论。天体上要有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二是必要的水分,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师:你们组的同学很聪明,原来你们在研读学习时,和问题相关的内容会细读,必要时会多读几遍,而且你们找到了天体上要有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挺好的。还有哪个组的同学也研讨了“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个问题?

第三组:

我们组也研讨了“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个问题。

我们结合批注提示,仔细阅读了第5~7自然段。我们了解到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点,有可能存在生命,但科学家们经过近距离观测发现:(1)所谓的“运河”,原来是一连串的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是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引起的颜色明暗变化。(2)火星非常干燥,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大气层非常稀薄,氧气含量极少;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不能抵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又得出结论: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师:第三组同学和第二组同学探究的问题一样,但是所选取的阅读内容却不同,第三组同学,你们究竟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老师,我们通过阅读发现,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点,有可能存在生命。可经过近距离观测发现,在火星上生命又难以存在。

师:让你们这么一说,我也疑惑了。那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我们人类能否移居火星上生活呢?

第四组:

生:老师,我们第四组正好研讨了“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这个问题。

师:哦,那快说说你们探究的结论吧!

生:我们组快速阅读了第8、9自然段,结合批注提示,又查了一下资料,速读后发现科学家的探测只证明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但科学家通过对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的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所以今日,科学家仍然相信“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师: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读读相关资料加以判断。你们这组同学真聪明。

3.小结:

同学们,刚才大家的分组研讨,有目的的阅读学习,归纳总结得很好。这个阅读结论说明了目前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对我们人类来说还是个谜呀!

4.总结:从同学们美好的畅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我们会找到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利用高度发达的科技改造环境相近的其他星球,使人类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设计意图:围绕“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话题,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批注,读相关语段,从重点句入手,通过补充的课外资料,找到理论和事实依据,得到了科学的结论。让学生懂得如何围绕自己的阅读任务,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

四、拓展延伸,激发体会情感

刚才大家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因为阅读的目的不同,我们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我们体会到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能提高阅读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请结合本单元的阅读要求,课后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少儿科普百科全书》,在阅读中去探索宇宙,揭开宇宙的秘密吧!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巩固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并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科学的力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5篇

麻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准确的写出生字词,同时能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对文章分层次来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并达到通过对文章叙述顺序的理解记忆复述课文的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能理解麻雀飞下来保护幼子的原因,能理解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敬佩,并能说说自己对于母爱的感悟,或关于母爱的故事。

教学重点

文章中生字词的字形字义、文章中一些描写性词语的作用、文章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麻雀不能“安然站在树上”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麻雀图片。

师:同学们认识它吗?学生回答后,师简介:在鸟类中,麻雀是一种很常见的数量很多的小鸟,它们没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好听的叫声,甚至不被人们关注,因为人们对它们太熟悉了。但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拯救自己的幼儿,是那么富有灵气,谁不愿意亲近它呢?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这个平凡的小动物不平凡的形象。

2.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麻雀和猎狗相比,谁是强者,谁是弱者?但今天学习了俄国著名作家屠格列夫所写的《麻雀》这篇文章后,你可能会改变刚才做出的判断。

二、感悟全文,体验母爱

师:这篇文章讲了小麻雀老麻雀猎狗之间发生的一件事,下面我们回到课文中细细的品味一番。

1.感悟小麻雀的幼小。

师: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把能表现小麻雀特点的语句,或者是关键性的词语画出来。

学生独自思考勾画,教师巡视。

师:谁先来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汇报,师出示: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的拍打着小翅膀。它的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师:女孩子来读写小麻雀的句子。

师:这句话从哪几方面来对小麻雀进行具体描写?

师:这种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样做能使我们描写的事物形象生动。

师:小麻雀为什么会掉下来?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学生回答。(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说明是风太大把小麻雀刮下来的)

师:这是一处景物描写,写出了小麻雀掉下来的真正原因。

师:如果此时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在你面前出现,你会怎样做?

(学生回答)指导朗读。弱小无依的麻雀多可怜呀,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

2.体验老麻雀的勇敢,爱子心切。

导语:但是可怜的小麻雀会遇到危险了。一只猎狗慢慢地靠近了它。

放《命运》音乐,师范读第四自然段。出示描写了猎狗的句子。

生读:猎狗慢慢地走进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师:读了这句话,你看出了什么?

生:这句话可以看出猎狗很凶猛。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生:我是从一些动词中看出来的:走近

嗅了嗅

张开

露出

师:在这危急的时刻,树上的老麻雀出现了。请你们来默读第四自然段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重点交流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学生读。

“像一块石头似的……”是什么句?把什么比做什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说明老麻雀飞下来的速度非常快,果断勇敢)

师:扎煞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呢?观察课文插图。

师:扎煞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羽毛竖起来。

师:绝望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对某种事物完全失去了信心)

师:既然是这样了,为什么老麻雀还要飞下来?

(学生回答:它要保护小麻雀)

师:从老麻雀的尖叫中你好像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孩子别怕,我来保护你)

3.感受母爱的力量

师:力量的悬殊使老麻雀紧张得浑身发抖,但有一个信念是不变的,哪怕是牺牲自己,哪怕只能延续小麻雀一分钟的生命,作为妈妈也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好,我们来读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最后一句话:可是它不能安然的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我明白了老麻雀对小麻雀的深深爱)

师:母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猎狗只好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了。

三、感情升华,体验母爱。

师:世界上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母爱,母爱是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那么在你成长中母亲作过那些事情使你至今难忘?请你们闭上眼睛回想回想。

(学生汇报)老师送给你一句话:回报好妈妈的爱,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师:老麻雀的亲子之情,感动了你,也感动了我,同样也感动了作者。作者有什么表现?我们一起来读读。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度。

四、课堂总结

1.师:由于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他不畏凶残的猎狗,勇敢地飞下来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2.结论: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

五、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