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禹治水课件

大禹治水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禹治水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禹治水课件

大禹治水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感;激情;融情;抒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但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面无表情,教学方法单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试想,你的教学未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怎么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又从何谈起呢?

我们知道,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因此,教师更应该善于用形象直观的表情方式,创设情境,以情生情,让学生感受体验形象的鲜明性,进而来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最终目的。近年来,我借鉴“情境教学法”的成功经验,深入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研究,体会到:语文课以教材为凭借,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为中介,以发展语言为目的来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借助媒体——激情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儿童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的。课堂上,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学生便由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如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三册《大禹治水》,这个历史经典故事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禹的那种为了治理洪水而舍小家保大家的崇高品质是有难度的。教学伊始,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录像,亲眼看一看滔滔的洪水淹没农田、冲倒房屋,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场面,学生那颗幼小善良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这时,教师再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很快地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由于学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激发了起来,对治水英雄禹,也就不由得肃然起敬。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调控,由此成为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下基础。如《大禹治水》一文,我抓住描写禹决心治理洪水“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等重点词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象跋山涉水、忍饥挨饿、风雨兼程、精疲力尽的种种艰辛,从而来体会禹治理洪水的坚定信念,以及禹为了治理洪水而废寝忘食、绞尽脑汁,为了百姓的安宁生活,饱受沧桑也心甘情愿的忘我精神。抓住“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爸爸在外工作13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一次也没来看你和妈妈,你会怎么想?这个问题一下子拉近了禹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禹那种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学生在这一创造性学习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教材之中。

大禹治水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词语教学;随文而教;文化浸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37—0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初读感知环节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也是各年段设计、安排的关注环节。在日常听课中,发现不少老师对词语教学处理有些简单,有时低、中、高年段的老师竟然采用了雷同的教学形式,忽略了年段特点,发人深思。

在初读感知课文阶段,为了扫清“拦路虎”,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常常采用自读读准字音,指名读检查读音,去拼音再读巩固读音的机械方式进行;集中识字的教学环节,有时只是强调一味地读,只关注读音,对字词的形、义并没有过多涉及。这样简单机械的词语教学环节设计,怎能复制到中、高年级呢?

汉字是“音、形、义”的完美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年段的字词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随着年段的上升对词语学习的音、形、义分别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追本溯源:寻找词语教学的“起始点”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文字,古汉语虽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发生了不少变化,从构字方法上,相当一部分汉字仍然可以根据字的形状、构造,通过造字方法,探求其本义,在追本溯源中达成对汉字音、形、义的整体认识。

教学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文时,解读文本发现“治理”与“制服”是承载这篇文章核心内容的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两个词语中的“治”与“制”读音相同,如何区分又是当时教学的一个难点。针对此难点,教学设计可从这两个关键词入手,采取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的方式进行。教学伊始,揭题后,就把话题聚焦到“治理”和“制服”这两个词上: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zhi”,从字形联系字义,想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1:“治理”的“治”是“三点水”旁,跟“水”有关。

生2:而“制服”的“制”右边是“刂”,和“刀”有关。

师:你们抓住汉字的偏旁加以区别。“治”在古代就是指一条河流,现在,“治”的意思就是“理”,仔细观察“理”的构成,你会发现什么呢?

互动中,借课件演示:左边“王”就是一块美玉,“里”是一座房子,在房子里加工“玉”,加工玉需要四个步骤,即采玉—设计—加工—玉器,禹治水也需要动脑筋按步骤找到方法才行。

师:我们再来看“制服”的“制”,借课件演示:左边是一颗树,右边是一把“刀”,连起来就是用刀修剪枝叶,用强大的武力让敌人服从,要成功治理洪水就要依靠强大的力量。

…………

因此,我们从汉字的构成上,从汉字构成部件上把象形、图片引入,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引导学生“因形索义、因义记形”,结合文本内容,学生就很好地掌握了这两个词语的音、形、义,同时也把孩子从繁重的机械识记和反复抄写中解放出来,识字过程也变得充满乐趣,在探究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二、授予方法:放大词语教学的“联系点”

对于第一课时的词语教学,要避免机械地反复练读、简单的字形分析、空洞的词语解释,就不能忽略学生学习词语的主体地位。如果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词语方法的建构,结果就可能低效甚至无效。因此词语学习“授之以渔”很重要。在实践中,教师就要从词语的音、形、义的角度,根据孩子年段语文能力的发展,去研究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让孩子提高自主学习词语的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带领孩子经历“发现之旅”。发现,必不可少的需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细致查看,从中寻找到“相同”或“相异”,抑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比如低年级在生字学习的读词环节上,集中识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一课生字词中什么音节最多,特殊的音节有哪些等,《蜗牛的奖杯》一文集中识字环节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师:这些生字词你们读正确了吗?出示生字词(有拼音,红笔标出这篇课文要学会的生字)

翅膀 蜜蜂 蜻蜓 洋洋得意

生怕 坚硬 冠军 遥遥领先

唯恐 勉强 甩 天长日久

生:反复读词语。

师:你发现这课生字什么样的音节最多?你能把它们一个个找出来吗?

生:后鼻音的生字词特别多。

师:请你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这些后鼻音的生字词?

师:还有什么特殊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

这样处理读词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词语,带着思考读音节,孩子在读正确的同时,越读越有味,对有难度的音节记得特别牢固,从而避免支离破碎耗时间的音节讲解,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

其次,孩子还需要经历“比较”学习过程,“比较”中可以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内容。例如《大禹治水》一文中的“治”与“制”在学生自主观察与比较后,就会发现读音相同,字形结构的“同中有异”:“治”是左窄右宽,“制”是左宽右窄,要把握凸显字形结构的关键笔画才能写好汉字。接着,再去比较字义,借助象形字源的引入观察与联想,再结合文本的具体情境,意义的不同学生轻松就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在言语实践中运用。

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激发孩子主动学习,建构起学习词语的方法,将是进行有效词语教学的策略。

大禹治水课件范文第3篇

小学语文课标对第一学段朗读提出明确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从读通、读顺到读出感情呢?在平时教学中我不断反思,对课本中的文章做到每篇必读,并且找来录音,仔细地对照,反复练习,直到读出感情。工作之余大量地查找有关阅读教学方面的资料,经常观摩校内外老师的演练课、研究课,一改以往的指导方法,注重发展个性,充满灵性的朗读。

一、情境体验朗读法。根据教材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尽量用儿童化的、幽默的、充满情趣的语言去激励学生,使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与书本的世界实现对话、互动。如《雨后》这篇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很贴近,而且又富有童趣,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将孩子带入情境,先展示雷雨前后的场面,并配有打雷、下雨的声音,教师面带微笑提问:“下雨了,你们最喜欢干什么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各自的想法、做法都不相同:“我想打伞在雨地里走路”“我要双手捧着接雨水”“我想穿凉鞋在雨地里踩水”“我会头仰起来张开嘴喝雨水”……正当孩子们说得带劲时,我引导他们:“孩子们,雨后的广场上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学生带着那份开心、兴奋、得意读第一自然段,通过回忆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亲近感,感受体验快活得像神仙一样的童年生活,更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又如在教学《家》的开始部分,我出示课件――温馨的全家福照片组合画面,说:“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家,谁来说说你有一个怎样的家?”孩子们在畅谈完家的幸福、温暖和可爱后,我又接着问:“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引导读课题,“这是个小家,我们还有个大家呢!读一读《家》这首儿歌,你就明白了。”我在学生对家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家更深层次理解的兴趣,将学生带入一个教学的情景之中,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二、鼓励个性化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猴子种果树》时,为了读出小猴“急切”的心情,老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重音训练,让学生思考:猴子为什么天天浇水、施肥……大部分孩子透过文字体验猴子的内心世界揣摩出老师的用意,说这是一只没有耐心的猴子,急着吃桃子,而有些学生却认为这是一只很勤劳的猴子。又如《狐假虎威》这则成语故事,故事的结尾也很清楚地点明了蕴含其中的思想意义,狐狸“狡猾”的形象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得淋漓尽致:眼珠子骨碌一转,故意扯着嗓子,到了百兽面前更是装模作样,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但是和开头狐狸的“窜”和老虎的“扑”形成对比,学生在品读中认为遇到危险时能急中生智,从凶残的坏蛋那里保住性命,狐狸真是太聪明了。所以面对文本,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是不能束缚、左右学生的思想,孩子的想象、理解非常丰富,对课文更有不一样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只要是合理的,在思维不背离的情况下教师应及时引导,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个性化朗读,“想怎么读就可以怎么读”,更让学生感受到“其实读出滋味就是这么简单”。

三、读出意境,读出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使文章描绘的意境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使学生与文章描绘的意境水融,感受文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在讲读课文《大禹治水》后,教师提问:“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他很聪明(想到的治水办法)、善良(洪水危害百姓)、坚强(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为了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又让学生再次通读本单元课文《要好好学字》《的扁担》《孔繁森》等,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实践证明:朗读对于处在初学阶段的小学生格外重要。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我认为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读”的训练贯串于教学始终,使学生从“爱读、会读”到“读懂、读好”,在朗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情感,逐步学会读书。

大禹治水课件范文第4篇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更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取之不竭的水。很显然,现在读书、学习等其他途径都不及多媒体媒介给教师及时“补水”的速度。它将一个偌大的“地球村”微缩置放于我们眼前,只要方法得当,可以予需予取。如果传统的教学是一间华丽的房子,那么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多媒体技术无疑是为其安装了一扇窗户,打开这扇窗户,新鲜的空气进入,生命可以鲜活起来。所以多媒体就为我们教师打开这样一扇吸纳之窗,让我们的储备变得更充实。在不具备充裕的时间或足够的技术能力的时候,仍然能有机会简单地制作一些零星的资源随时随地整合到教学中去,更有信心地去接受工作中的挑战。

1 教学开始使用课件有夺人眼球之势

人们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比如作文的开头写得好就被美称为“凤头”。同样,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开始也须精雕细琢。它要在片刻之间调动起学生的好奇、质疑、美感、共鸣。引领学生情不自禁进入语文课堂所构建的氛围或情绪当中去。而课件往往可以如此出奇制胜,夺人眼球。例如《大禹治水》课件导入为:波涛汹涌的特大洪水奔腾直下,顷刻之间淹没一切,人们家毁人亡,哭天喊地。学生对洪水无情的憎恨,对灾民惨境的同情等情绪在刹那之间被调动。这时再来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进入整课学习,学生的感情可以恰如其分地自我表达出来,丝毫不会减弱对文本文字的感悟,反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如《梅兰芳学艺》,一开始就展示梅兰芳的生活照和她在京剧中的各种精美扮相,通过视觉上的差异对比,激发疑问:梅兰芳为什么能塑造出这些出神入化的角色?……此种例子在我们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听课学习中不胜枚举。课件结合多种电教媒介之长,舍弃烦琐,快捷新颖。或以声音渲染,或以形象激趣,或以图片设疑,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有潜移默化之功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流畅完整而富于享受的。一个完整的课件是教师课前备课的结晶,它是教师对文本驾驭最直接的体现。它有助于教师理清教学的思路,将整堂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下去。即使课堂上有意外生成,也能及时调整,回归完整。而且课件可以遏制教师在课堂上天马行空,不知所云,想到哪讲到哪。尤其对于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尤其适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贯穿始终。

在新授《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笔者以自主创新教学为理念,巧妙运用鲜活有趣的课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不过多地提问和讲述,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蕴涵丰富形象的重点词语,同时借助课件,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知识的容量和密度,开阔学生的视野,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感悟、吸纳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丹顶鹤的美丽,初步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实践证明,在构建创造性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节省教学时间,腾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又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 教学部分使用课件起画龙点睛之效

语文课从始至终伴随有师生情感的参与。有感悟文本所流露的情感,有师生交流碰撞出的情感。课件应该在恰当的时候配合教师的引导,以夸张的表现形式,使学生积聚的情感瞬间迸发出来,完成思维上的一次跳跃和情感上的一次升华。忘不了我校一位老师执教《沉香救母》时利用精心准备的课件在课堂上所呈现出的迭起。“轰隆一声巨响,一座巨大的山峰压向沉香的母亲,沉香母亲的脸上惶恐而无助。”(动画展示)这一简单的画面立刻引起学生一片惊叫,纷纷起来控诉二郎神的心狠手辣。“‘啊!’一声尖叫,沉香在救母的途中不慎摔下山崖……”(动画展示)学生再次尖叫,在朗读相关片断时有的甚至流出了热泪。“轰隆又是一声巨响!高耸入云的华山被弱小的沉香奋力劈开,缓缓下倒!”(动画展示)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拍手鼓掌。他们纷纷讲述自己深深地被沉香地顽强精神所感动。通过课件中的动画声效,他们与文本有了更深入的情感共鸣,并在恰当的时候准确地将它表达了出来,此时课件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4 教学结尾时使用课件更能结水到渠成之果

大禹治水课件范文第5篇

感恩教育的前提是让学生知“恩”懂“恩”,小学语文教材中“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父母之恩,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先提倡感恩父母,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感恩父母的例子有许多,如《探母》、《母亲的恩情》、《第一次抱母亲》、《月光启蒙》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佳作。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体现师长之恩的范例,如《孔子游春》、《理想的风筝》、《师恩难忘》、《莫泊桑拜师》等等。感恩父母师长是立德之本,另外,我们还要感恩祖国,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钱学森》、《徐悲鸿立志学画》、《大禹治水》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祖国教育的典型之作。除了这几种“恩”之外,还有手足之恩、朋友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等等,教师要精研文本,挖掘有效资源,使学生从小就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二、激感体验,提升感恩之心

在朗读中感悟。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恩之心。如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能表现出母亲恩情的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刻理解“夜深了,母亲还在缝补衣服……把儿子送到郊外……你可要早点回来啊!”由此看出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牵挂,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就孟母的话“郊儿,你可要……”进行反复品读,读出牵挂,读出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朗读中体会到母亲的恩情,从而增强感恩之心,在朗读中受到感恩教育。在想象中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合理想象则可以使文学形象更为饱满,使美感直抵学生的心灵。如教学《木兰从军》一课,由于课文描写的时代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很难有深切的体会,因此,在教学时,首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古代战争时征兵的画面,激发学生的直观体验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是你,遇到父亲年迈、弟弟年幼的情境,可朝廷颁发的征兵令又不能违抗,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样做?通过结合自己想象体验,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在听说中渗透。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挖掘教材中的感恩资源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感恩教育效果。如在教学《探母》一课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的事迹,使学生对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然后结合课文,让学生说一说回到家里以后给母亲做了哪些事?(盖被子,唠家常,洗衣服)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说说环节,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和母亲之间的浓浓情意。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平时生活中为父母做过哪些事,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心里懂得要向那样孝敬长辈,尊敬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结合生活实践,营造感恩文化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挖掘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感恩渗透以外,还可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感恩素材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营造感恩文化氛围。如在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节日,结合节日特点,抓住这个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感恩事情,比如帮助父母做家务,给父母洗一次脚,或者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如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献爱心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感人的场景,一个真诚的微笑,都会成为“感恩”行动中最美妙的音符。

四、结语

相关期刊更多

中原文化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外企业文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海岱考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