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激情;兴趣;探索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那么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从以下几点具体实施,初见成效: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燕子》一文,播放烂漫无比的春景和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小燕子是怎样赶春、飞行、休息的,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情展示朗读出来,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导入时先板书“课本”二字后提问:“对于课本,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说说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学生兴趣盎然:“有精美的图案,动人的故事,美丽的风景,神奇的传说……”教师乘势追问:“不打开课本,能感受到里面丰富的内容吗?”“今天,我们一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让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比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可这样设问:“绿色的课本”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打开?怎样才能够打开?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课题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线索或内容。
三、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一般是通过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例如: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师引导: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1:“课本”为什么会是绿色?课本中都有哪些内容?
生2:谁去大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
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能顺利地感悟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了。显然,这部分内容若以“教师讲解明白”为主,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若以“学生探索明白”为主,学生就变成了主动探索者。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语文知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还以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为例。
首先抓景物:通过听泛读录音,说出“大自然课本”里都有些什么。
接着抓特点:“挺拔”、“苍劲”、“丰收”、“耕耘”等词语概括得形象、准确、传神,学生对所描绘的画面,当然容易形成鲜明、整体的印象。
然后是抓想象:要求学生在表现景物特点的词语下面做标记,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畅谈体会,相互提示,丰富、发展、深化、升华想象。学生置身于立体鲜活、有声有色、有形有味的画面中,怎能不怦然心动、心旷神怡?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情境 生活经验 问题 探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失为有效的途径。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引导、点拨下,独立思考、研究,通过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境化的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性因素,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创造欲望。
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针对学生对那些可爱的小动物都怀有关爱、好奇这一心理特点,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麋鹿在青草地上悠闲地吃草,在小溪边愉快地玩耍、嬉戏的录像,再暗示课前已准备好的一名同学走上台来,扮演偷猎者,举枪瞄准那些可爱的麇鹿准备猎杀,又适时加一些旁白:“小麋鹿多可爱呀!我们国家现存的数量很少,可有些偷猎者整天盯着他们不放。现在就有这么一位(手指偷猎者)正准备猎杀呢!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纷纷上台阻止。见此情景,我又相机引导:“同学们,要想阻止那位偷猎者不再杀戮麇鹿,做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怎么劝呢?课文会告诉我们。”于是学生全都积极地投入对课文的阅读之中。
通过直观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到麋鹿的可爱,再通过表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劝阻猎杀者,如何能更有效地制止呢?学生带着保护麇鹿的强烈愿望到文中寻找答案,深刻感悟文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联系生活经验,探究诗歌意境
诗歌语言跳跃性大,一句诗就是一个或几个意境,学生不易理解。语文就是生活,诗歌更是生活的浓缩。下面我结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一个教学片段谈谈我的体会。
师:同学们,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
生1:我感到很幸福。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太美了。
生2:我会感到我们的生活非常美好!
师:是呀!它用心的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使我们的——
课件出示: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生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们在自然生活中忘却了所有的烦恼,有的只是与鸣禽、野花联欢的快乐。
生2:我们走进自然,便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让我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师:是呀!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温馨、幸福,甚至健康,这个大自然不愧是一一(指课题)
生:绿色的课本。
师:那这课本里的一幅又一幅美好的画卷,会不会自己送上门来?我们该如何去打开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呢?
生1:用眼睛去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景。(板书:发现)
生2:用耳朵去倾听自然天籁般的交响曲。(板书:倾听)
生3:用鼻子去呼吸清新的空气,花草的芬芳。(板书:呼吸)
生4:深入自然,用心去感受自然的温馨。(板书:感受)
生5:还可以用一一双手去描绘,用双脚去攀登。(板书:描绘、攀登)
师:难道你不怕爬山涉水的艰辛?请读读第4节,说说你的感受、体会。
生1:打开“绿色的课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有困难,有阻碍!但是我们要勇于攀登,敢于前进,就可以尽情的欣赏到美丽的风光。
生2:胜利属于坚持到底的人,“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倘若有机会亲临长城,我也绝对不会在攀登中止步的。
师:说得多好呀!正应了诗人的那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勇于攀登,我们才能饱览——
生:无限的风光!
师:只有敢于前进,我们才能奔向一一
生:浩瀚的大海!
师:如此方才能显示出我们少年的一一
生:豪情和胸襟。
师:此刻,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还想说什么?
……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3 设计开放问题,给足探究空间
[摘 要]理想课堂的境界,必须以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路径,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为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追求情趣灵动的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表达,并让学生实践拓展,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理想课堂 教学效率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23
当下,教育领域正在兴起一场以学定教的教改热潮。我们的理想课堂构建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师生的需求。理想课堂的境界,必须以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路径,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为重要目标。唯有这样,才能把握课堂教改的大方向,才能让孩子在平等、轻松、开放的情景中尽情倘徉,倾情挥洒,使学生思维灵动起来,个性张扬起来。
一、情趣灵动是理想课堂的追求
李吉林老师认为:“人为优化的情境,促使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情境创设利用心理场形成推进教育教学的诱发力,让孩子在自由想象中拓宽时空,化枯燥的文本为有血有肉的情境再现。这样让教材、学生、教师三者形成良性循环、多向折射的局面,不仅激发了孩子强烈的阅读兴趣,而且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乃至心理等丰富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是理想课堂的精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情境应当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它是调动、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把“问”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质疑问难,不仅能促进孩子主动学习,获得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能促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比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孩子们读题质疑:大自然为什么是绿色的呢?大自然是一本怎样的课本?我领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尽情探索。孩子围在一起交流眼中的大自然。在相互碰撞中,他们的思维走向纵深:绿色不只是自然的色彩,更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此时,我引导他们探究“大自然是怎样的课本”。孩子们表达出各自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大自然是语文课本——“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诗句无不让自然的美流淌在心间;有的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民间音乐、“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激烈壮美,耐人寻味;有的认为:大自然是美术课本,因为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丰富的想象源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领略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打破了常规的问答式的思维方式,让每个孩子创造性地思考文本。
三、关注表达是理想课堂的本质
研究表明,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为此,语文教学中引进仿写就如书法中的临摹,能极大提高孩子的写作兴趣。借鉴文本有特色的写作方法,让孩子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观察进行仿写,就能有效内化、举一反三,达到“我手写我心”,自如地表达内心情感的境界。
教学《爱如茉莉》,为了让孩子感受爱的温馨感人,我让孩子们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词句并批注。孩子们从语言、细节看到一个置自己生病于不顾,仍然将爸爸放在第一位的好妻子;从爸爸“直奔医院”“轻轻放下”“蹑手蹑脚地走”等动作读出爸爸的心急如焚和照顾妈妈的无微不至。孩子们紧扣触动心弦的细节描写读出了很多的感动,也感悟出生活中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又纯洁无瑕的爱。
四、实践拓展是理想课堂的延续
实践拓展是课堂教学巩固应用的重要途径。教师若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孩子设计实践活动,让孩子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角,就迎合了儿童喜欢游戏、追求快乐的天性。如果课堂教学中穿插当小导游、写广告语等创造性的有效学习活动,就能点燃孩子主动参与的激情,让他们在积极愉悦的思维状态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元日》这首古诗,我先让孩子主动搜集过年的资料。孩子们纷纷找出“吃团圆饭”“守岁”“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燃放爆竹”等年俗。接着,他们三五一群自主写春联、剪窗花、讲故事等。当然,“放鞭炮“敲锣打鼓”是用视频、音频来渲染气氛的。就这样,过年的传统文化习俗在课堂上演绎得精彩纷呈,避免了常规的说教,再现了过年的氛围,使课堂回归了真实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作为教育的先行者和引领者,许多教育主张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真谛,尤其是“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深深的嵌入了每一个教者的心中。本文立足小语课堂,探索如何让生活与课堂牵手,还教育以真实的面目,给学生以生活化阅读,让我们语文教育在奋勇向前的同时,不忘初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生活教育 陶行知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主张的核心理念,他认为“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的,他提出“教育源于生活,教育需要生活,教育为了生活”。然而,随着课堂形式主义之风的盛行,语文教育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而不以生活为基础的教育犹如盲人摸象,沙地建楼,留给学生的不过是美丽的幻影罢了。因此,回归生活,唤醒体验,不仅是为了找回大师的主张,更是为了给当前语文教育一个突破的出口。
一、亲近生活,让课堂丰富多彩
陶行知说:“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即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投入到言语教育之中,在生活中感知语言,观察事物,表达情感。因此,让小学语文课堂丰富起来,让稚嫩的童心丰盈起来,教师可以从生活化情境入手,让孩子们亲近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在点滴的观察和思考中构建自己的生活教育结构,从而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主观能动性。
小学语文《母亲的恩情》一课教学,教师赋予了课堂以生活环境,唤醒孩子们的心灵,师:母亲,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啊!同学们,你们平时都有哪些叫法呢?生:妈妈!生:妈咪!生:还可以叫娘。从生活切入果然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师:对母亲的称呼可以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孩子无私的爱。此刻,孩子们的眼光中饱含了深情。师:谁来说一说你心目中,母亲是怎样的呢?又一次从生活着手,打开孩子的心扉,学生们陆陆续续地说着:“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和蔼可亲”“美丽”“温柔”……师:孩子们,你们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美丽词语都用在母亲身上,因为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我们现在就走进这篇文章,一起来读课题……
教育核心是心灵的呼唤,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激发、诱导出生命潜在的力量。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生活中对母亲的感情为切入点,唤醒孩子们对母亲感悟,情之浓浓,意之切切,让孩子们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走进文本,课堂上便酿出情感的芳醇。
二、体验生活,让课堂貌美如花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参与的教育都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参与的学校是死的学校。”事实如此,生活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这就意味着只要将生活融入教育,教育资源就会源源不断,永不枯竭。回顾传统语文课堂,学习就是学习,生活里的事儿要在生活中去处理,这种思想无疑将学生的思维空间“困”在了课堂上,积极性和创造力都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让小学语文课堂多彩起来,必须让生活牵手课堂,将生活情境安插到语文课堂中来,增强学生体验,让语文课在孩子们的心灵里貌美如花。
小学语文《花瓣飘香》一课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特意从花店里买来几朵玫瑰花。还没有走进教室,孩子们就围拢了过来,生:老师,你怎么拿着花啊?生:老师,你的花是送给谁的啊?生:我知道,老师一定是让我们写关于“花”的作文。生:不是,不是,一定是老师奖励给我们的。教师微笑着,对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充满赞许:大家猜对了,这些花儿确实是送给你们的,奖励你们作业认真,奖励你们上课进步。教师边说边将一些整理时掉落的花瓣送给孩子们,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将花瓣捧在手中,放到鼻子前闻了闻,甜甜的笑容便荡漾在脸上……在接下来学习《花瓣飘香》的过程中,孩子们伴随着课堂上花瓣的香感受“小女孩”手里的花瓣香,互相辉映,情感也随之升腾……
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高的分数,而在于拥有多少的诗意。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是幸福的,当她手捧着花儿带给孩子生活化的体验的时候,她享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甜蜜;学生也是幸福的,花儿的香甜增强了他们的生活体验,热乎乎,美滋滋,幸福的味道便盈满了心田。
三、链接生活,让课堂神采飞扬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这本书内涵丰富,意蕴隽永,语文教学一旦与这本书连接,就会发掘出丰富的阅读宝库。因此,让小学语文课堂鲜活起来,可以让生活牵手课堂,创造适宜的生活氛围,带领学生去生活中发现文本,体验文本,通过“教学做合一”将阅读融入生活,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小学语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教学,教师布置前置性任务,首先要求大队部组织“小伙伴”记者团的小编辑和小主持人成立一支“绿色行动”小分队,举行暑期夏令营活动――杭州三日游。同时,队员自己制作队旗、队标,并设计“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旅游方案。另外,队员还要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进而了解杭州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孩子们对活动兴趣十足,课堂反馈环节中,“荡舟西湖,尽情抒怀”“漫游花丛,播种理想”“溪中漂流,放飞童心”,每一个活动都彰显了自然的气息,都喷薄着生命的活力,孩子们真正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和青山绿水相聚,与鸟禽和鸣,对自然的亲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无需多言,点点滴滴浓缩在每一句反馈中……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考虑到大自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可以为儿童提供大量的素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空,于是,巧妙布局,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生活,在生活中阅读,在自然中成长,孩子们不仅领悟自然的妙趣,更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主张,将教育和生活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打破了传统“教育只管教育”“生活只管生活”的局面。作为小语教者,必须领会其中的意旨,结合生活,牵手课堂;放飞课堂,开辟生活,让孩子在五彩斑斓的生活中尽享受语文学习的美妙。
【参考文献】
【关键词】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色彩
充满生命色彩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彰显生命精彩的时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那么,怎样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呢?在教学中,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能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我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课时,我说:“同学们,老师带你们去大自然走走吧!”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大自然里美丽的风景:有小鸟清脆的叫声,有清澈的小溪流过的身影,有山上挺拔的翠竹,有蓝天里的片片云锦……悦耳的鸟鸣声,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吸引住了,趁热打铁,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哪些乐与美,同学们兴趣盎然。畅所欲言。接着我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这首现代诗歌。这样,学生就会人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兴趣非常浓厚,使整节课充满着色彩。
二、搭设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最佳学习状态中。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既可以搞同类词语联想,也可以对对子、猜谜语;既可以搞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也可以搞演讲比赛、辩论赛;既可以点评推荐佳作、概要介绍名家,也可以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吕叔湘先生说过:“文学最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因为它本身就是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行创作思维的产物。”由情感入手,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进入酿情、人情、动情的情感美体验活动中尽情地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这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四、及时评价,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