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矿产分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本文通过对漳平市东北部地区矿产资源分布特点的分析,结合彭炉岩体的地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围岩蚀变等特征,阐述了该区矿产分布与彭炉岩体侵入及造成的蚀变特征的密切关系,对今后在该地区指导找矿、研究成矿规律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区域地质;岩浆岩;围岩蚀变;矿产分布
0引言
漳平市东北部地区为我省重要的矿产基地之一,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权林立,涉及的矿种有铁、锰、钼、铅锌、铜、银、锡等。这固然与当地的沉积环境及区域构造有很大的关系,但彭炉岩体的侵位及引起的矿化蚀变影响深远,研究其特征对在该区域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区域地质特征
岩体在区域上位于太华—长塔复式背斜南段核部偏东部位,临近于区域性北西向永安—晋江大断裂与北东向政和—大埔断裂交汇处(图1)。区域内出露的地层由泥盆系至白垩系均有,其中侏罗系火山岩主要分布于永安—晋江断裂带两侧及区域东南、西北两个角落,三叠系大面积出露于区内西南及东北,二叠系主要分布于区内北—中部,太华—长塔背斜核部及核部两侧。受印支、燕山两期构造运动的迭加作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其特点是缓倾角断层发育、岩浆岩发育。主要褶曲有太华—长塔复式背斜及次一级的溪南向斜;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发育,本区域内东边为北东向的政和—大埔断裂,控制了二叠系—三叠系地层的展布;北侧为永安—晋江断裂,呈北西向斜贯全区。区内矿产资源较丰富,已发现矿产有:铁、锰、铜、铅锌、银、钼、煤、石灰岩等。其中煤炭及铁多金属为主要矿产,北面北坑场勘查区钼矿资源可达特大型规模。
2岩体特征
2.1地质特征
彭炉岩体出露于太华———长塔背斜核部偏东部位,临近永安—晋江大断裂与政和—大埔断裂复合部位,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状的岩基、岩株状产出,由最大的彭炉侵入体及附近几个较小的侵入体组成,断裂带附近常见有中酸性岩脉侵入,出露总面积大于20km2。
2.2岩石学特征
本单元为肉红色正长花岗岩,具似斑状细粒、中细粒、中粗粒结构。岩石由石英(25~32%)、钾长石(42~60%)、斜长石(15~20%)、普通角闪石(5~10%)、少量黑云母(2~5%)及副矿物(1~3%)等组成。在Q—A—P图中投影于正长花岗岩区。
2.3岩石化学特征
岩石化学成分见下表,经计算岩石σ值2.10,A/NKC值小于1.1,属过铝或次铝钙碱性岩。
2.4副矿物特征
本单元岩体的副矿物不但种类多,而且总量高。尤其磁铁矿、磷灰石、锆石含量较高,属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组合。
2.5时代讨论
据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进行的同位素年龄测定,彭炉岩体K—Ar同位素年龄132~135Ma,结合区域对比,将其时代归属为晚侏罗世。
2.6岩体侵位深度及定位机制探讨
彭炉岩体发育有细粒边缘相带,部分发育有冷凝边,围岩及内蚀变发育,具中等侵位深度。侵入体呈不规则状产出,接触界面平整,受构造控制明显。岩体发育有细粒边,往中心粒度变粗,出现中—中粗粒结构,无或局部边部具弱的叶理化构造,表明岩浆是沿断裂上升扩展,在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不断膨胀熔蚀扩展,脉动侵位定位于地壳中—中浅部位。
2.7成因探讨
本单元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经结晶分异作用上侵定位,形成中酸性—酸性的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
3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
3.1各组地层的变质特征
本区构造发育,伴随着彭炉岩体的侵入,区域动力变质、岩浆热接触变质均十分强烈、广泛,从老到新的各地层均可见强烈的变质特征。区内栖霞组灰岩岩性不纯,受岩体侵入带来的热接触变质作用明显,极易产生矽卡岩化,变质后见粒状的透辉石、石榴石集合体或纤维状阳起石、透闪石集合体。文笔山组岩性主要为细粉砂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粗粉砂岩、细砂岩。受变质影响,岩芯普遍见红柱石化、空晶石化蚀变。童子岩组煤系地层经区域动力变质及热变质双重作用后,其系列可概况为:重结晶砂岩(或粉砂岩、泥岩)—板岩—角岩化砂岩(或粉砂岩、泥岩)—角岩,极少保存不变的原岩岩性,而煤层也往往石墨化或变为石墨。受变质作用影响,翠屏山组中常见绢云母化、红柱石化及角岩化。原岩的泥质基底常变质分异形成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及透辉石、红柱石等变质矿物。局部见强烈的硅化及磁黄铁矿化变质现象,经采样分析,其间发现有金矿化现象。溪口组主要变质类型为红柱石化、绿泥石化及角岩化等,局部含钙粉砂岩、泥岩可见较弱的矽卡岩化。
3.2围岩蚀变的分带特征
本区围岩蚀变在空间上出现分带性,在时间上具有多期多阶段性。蚀变带宽度几米—几公里不等,岩体内部蚀变主要有硅化、次为绿泥石化、高岭土化、黄铁矿化等,由岩体往外依次可分为钾长石化带———矽卡岩化带——钾长石-电气石-石英化带———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带。
4变质作用对地质找矿的影响
4.1对煤炭资源的影响
首先是对煤系地层的影响,岩体的侵入对童子岩组煤系地层造成了巨大的吞蚀和破坏作用;其次岩浆热接触变质作用强烈,破坏了岩石的原生结构,改变矿物成分;然后是对煤质的影响,由于岩浆侵入带来的热变质作用使煤层变质程度增高,局部产生石墨化,煤层硬度、比重均增大。
4.2对多金属矿产资源的影响
4.2.1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
本区矿产资源丰富,许多金属矿产形成都与彭炉岩体的侵入有着密切关系,矿化与围岩蚀变的关系十分密切,矿石实际上就是矿化了的蚀变岩石。因为岩浆侵入活动不仅带来了大量成矿元素,同时带来的热能又促使围岩产生交代蚀变,导致围岩中成矿元素进一步富集成矿。
4.2.2成矿模式
本区深部广泛分布石炭纪—二叠纪含铁碎屑岩建造,尤以经畲组硅铁质沉积建造为主,彭炉花岗岩体的侵入不仅对于先期形成的铁多金属矿质进行改造,形成了较富的矿体,同时还提供了矿质(铁、钨、钼、铜等)和热液,形成岩浆热液型矿床。本区断裂构造发育,且区内赋存有石炭系中统经畲组,铁矿成矿条件优越,是马坑式、汤泉式铁矿重要成矿部位。而区内的二叠系碳酸盐岩建造则极易形成矽卡岩型磁铁、铅锌多金属矿产,特别是栖霞组顶部,F1断层下20m内为一重要的成矿层位。其围岩蚀变以矽卡岩化为特征,地表常见有褐铁矿,为直接找矿线索。另外,以区内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带为控矿构造,彭炉岩体的为矿体提供热液,伴随热液蚀变,于岩体外接触带充填交代产生细脉—网脉状钼矿体,可形成中—高温热液交代蚀变岩型矿床。
4.2.3成矿的专属性
彭炉岩体与钨、钼、铅、锌、铁等成矿关系密切,现有分析资料表明,其岩石中W、Mo、Pb、Zn等元素含量较高,在其内外接触带上有多个铁多金属矿、铅锌矿、钼矿分布则充分体现了其成矿专属性。
5结论及建议
虽然彭炉岩体对本区童子岩组影响、破坏巨大,增加了煤炭勘查的难度。但在成矿模式中,多数金属矿的成矿与岩体及其蚀变特征紧密相关,围岩蚀变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找矿标志。因此,加强对该岩体的研究,对区域多金属矿勘查有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韦德光,揭育金,黄廷淦.福建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J].中国区域地质,1997,16(2):162-170.
[2]福建省煤田地质局.闽西南地区铁多金属矿深部地质找矿研究与靶区优选[R].2015.09.
[3]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1:25万龙岩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2004.06.
[关键词]黄金金矿 地质勘查 金矿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04-1
1黄金矿产资源在我国基本分布及特点
我国黄金资源在地区分布上是不平衡的,东部地区金矿分布广、类型多。砂金较为集中的地区是东北地区的北东部边缘地带,中国大陆三个巨型深断裂体系控制着岩金矿的总体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有色金属集中区是伴(共)生金的主要产地。从大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黄金储量/资源量占31. 6%,中部地区黄金储量/资源量占30.7%,西部地区黄金储量/资源量占37.7%。
在我国黄金矿产具有以下特点:资源分布广泛,储量相对集中;岩金矿为主,伴生金占有较大比重。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开采技术条件比较复杂,可供露采的矿床很少;难处理金矿资源已得到开发。
2黄金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1我国黄金工业现状
我国黄金生产的迅猛发展始于改革开放。自1978年以来的30年间,全国黄金产量一直以较快速度增长,近几年进入了稳定增长阶段,并有逐年加快的趋势。2007年,全国生产黄金270.491t,产量增幅已达到12.67%,2008年产量增长有所放缓,增幅为4.26%。2008年产量增长放缓有三方面因素: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度导致周边黄金矿区的生产停顿;为支持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北京周边地区禁止进行爆破开矿作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黄金行业资产重组、规模经营已初见成效。全行业产量规模1t以上的矿山(集团)22家,产量占全国产金量的41.58%;产量规模2t以上的矿山(集团)10家,产量占全国产金量的34.20%;同时形成了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灵宝黄金股份有限公司、中矿金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大黄金集团公司
2.2当前我国黄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运行机制落后,企业社会负担大。劳动生产率低,现代化的大型采矿装备不能充分发挥利用。人才流动困难,自动化、计算机化和信息高速化水平低。资源分割严重,开发能力分散,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历史原因,黄金资源被人为分割。重复建设、大矿小开、一矿多办,矿连矿、厂连厂的现象比较普遍,使本应统一规划、规模开采的大矿区,成为小矿林立、各自为战的资源争夺场,严重违反了矿业开发的基本规律,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也限制了大公司的成长和发展。
3地质勘查现状
3.1地质勘查程度低,资源短缺现象普遍
我国黄金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为黄金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但黄金矿产资源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可供工业利用的探明储量严重不足,成为制约黄金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总体分析,金矿后备基地匮乏,老矿山深部找矿研究及勘查程度偏低。
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低。表现在大比例尺地质调查面积不足,一些重点金矿化集中区或区带的找矿工作仍需加强,此外中深部勘查程度低;
(2)综合研究工作滞后。在对成矿新理论的引进、研究和应用方面还不够,尤其对深部找矿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而且由于基础地质研究和矿床地质研究,地质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方面的脱节,使基础地质的新成果、新认识不能及时指导矿床地质研究及找矿,或者一些较宏观的理论还不能及时运用于找矿工作中。因此,综合研究工作滞后是金矿找矿取得突破急需解决的问题;
(3)金矿勘查工作缺乏总体部署,主要表现在一些重点有望金矿找矿地段被圈而不探,或少量投入影响勘查进度等情况,并使重大地质找矿项目无法布局,不利于金矿找矿取得突破。
3.2金矿地质勘查程度低的原因
金矿地质勘查程度低的原因主要在2个方面:
(1)矿产地质勘查市场尚未形成,相关矿业政策法规不完善;
(2)地质队伍自身方面,主要是人才断层和技术装备落后。
此外,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地勘投入严重不足和急功近利思想,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就所投入的资金而言,扣除物价上涨和人员增加等因素,更显得捉襟见肘。因为资金不足,使许多该做的工作做不到位。因为没有大的投入,很难找到大矿,而且金矿的分布比较分散,这更需要相当规模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地质勘查资金不到位不仅使技术设备更新成为空谈,也使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入成为奢望。结果便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泥沼:金矿产业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越没有吸引力就越是得不到重视;越是得不到重视,各方面越是得不到保障,也就越没有吸引力。
4关于金矿地质勘查工作的建议
(1)地勘队伍自身要发扬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充分发掘内部潜力,在既有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具有找矿潜力的地方干出一些有影响的工作成绩。这样既可以展示自身形象,为赢得各方面的支持打下基础,同时也给自身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各级政府应尽可能地对为保证金矿资源贮备而开展的必要勘查工作提供较为持久的保障,应树立长远发展意识,尽量避免产生急功近利思想。
(3)充分运用当前的新成果、新认识指导矿床地质研究及勘查,综合运用多种勘查手段,加大综合分析研究力度,总结成矿规律,加强深部及老矿山的探矿工作,争取在金矿找矿工作中有新的突破,为黄金产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1]范文玉.中国西南地区铜矿资源现状及对地质勘查工作的几点建议[J].地质通报,2010(09).
关键词:中低产田;分布;状况;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阳安乡位于平乐县的南部,2009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276.5 hm2,其中水田976.9hm2,占耕地面积的76.5.7%;全乡土地平缓、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是平乐县一个以双季稻为主的主要产粮乡。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农田建设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全乡中低产田(水田,下同)673.9 hm2,占水田面积的69%。[1]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乡粮食生产的发展。
1 中低产田的类型及分布
根据平乐县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阳安乡中低产田主要分为盐碱耕地型、渍潜稻田型、沙化耕地型、瘠薄培肥型四大类,以盐碱耕地型和渍潜稻田型为主,两种类型面积共357.6 hm2,占全乡水田面积的36.6%,占中低产田面积的53.1%[1]。
1.1 盐碱耕地型
盐碱耕地型面积222.1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33%,主要分布在阳安、双合、雷锋等村,该类土壤母质多为石灰岩发育而来或长期引用含钙质的溶洞水灌溉的水稻田,因此这部分稻田仍保持偏碱状态。主要特点是:pH值较高,有石灰反应,土壤胶体沉淀快,土壤结构受破坏,易板结,干时坚硬,湿时粘韧,耕性较差、耕层变浅,偏碱性还易引起氮肥中的铵态氮挥发损失,并易形成磷酸钙盐沉淀而降低磷肥肥效[2]。
1.2 渍潜稻田型
渍潜稻田型面积135.5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20.1%。主要分布在久宜、善福、雷锋、古端等村。主要类型田有冷浸田、冷底田、石灰性潜育田、烂湴田等潜育性土壤。主要特点是:地下水位高或有冷泉喷出,土体内部长期渍水,铁锰物质被还原,产生灰蓝色或青灰色潜育层,亚铁含量过高,对水稻正常生长有不良的影响,其生产性能较差。禾苗易座蔸[2]。潜育型稻田土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一般多分布在丘陵山区低洼处地下水位高的冲田、洞田以及石灰岩槽谷低洼的田,其排灌系统往往很不完善,排水困难。
1.3 沙化耕地型
沙化耕地型面积105.4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15.69%。主要分布在:石面山、桃村、加东等村。主要特点是:沉浆板结、结构不良,耕性差,耕层浅薄、养分缺乏,漏水漏肥、早衰低产。
1.4 瘠薄培肥型
瘠薄培肥型面积85.5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12.9%。主要分布在石面山、阳安、双合等村。土壤主要特点是耕层浅薄,小于12cm,土壤熟化程度较较差,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养分偏低,有效钾缺乏,供肥保肥力弱。土壤较瘠瘦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2 改良措施
2.1 盐碱耕地型土壤改良要技术措施
2.1.1停止施石灰。pH值7.5以上的偏碱稻田,应停止施用石灰,减轻石灰的危害。
2.1.2合理排灌。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地引用水库水灌溉,搞好排灌系统,做到排灌分家。
2.1.3增施有机肥,冬季种植绿肥。推广稻草还田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2.1.4大力推广使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磷肥中的过磷酸钙,钾肥中的氯化钾。
2.1.5施肥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化肥采用沟施、条施、集中深施等方法。
2.2 渍潜稻田型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2.1实施开沟治水工程,开沟排水治潜,完善排灌系统设施。对山冲冷烂低田,开好环山沟,田边沟,田中沟。
2.2.2实行排灌分家,合理排灌,防止次生潜育化,对潜育化严重的稻田要冬翻晒田。
2.2.3施肥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增施有机肥,推广稻草还田、测土配方施肥。
2.2.4按照科学用水管水技术进行水稻作物栽培。
2.3 沙化耕地型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3.1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减少洪灾发生。
2.3.2逐步实施客土进田。
2.3.3增施有机肥料或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结构。
2.3.4改进施肥技术,勤施薄施,防止一次性施肥。
2.4 瘠薄型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4.1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3]。有机肥料中不仅富含大量的有机质,而且营养全面、肥效持久,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增施有机肥料应以农家肥为主、商品有机肥为补。
2.4.2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在双季晚稻稻底播种红花草。
2.4.3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4.4逐步加深耕作层,深耕要结合增施有机肥进行。而对于犁底层下有引起漏水漏肥的石砾层则采用增加客土的办法来加厚耕作层。
参考文献
[1] 平乐县农业局.平乐县耕地地力评价报告.2011.11.
[2] 平乐县土壤普查办公室.平乐土壤.1986.10.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的一项资产。而对于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但某些特殊情况除外。
一、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
(一)除企业合并以外的交易,若其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不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如承租方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会计准则规定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以及相关的初始直接费用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而税法规定以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价款加上运输费、途中保险费等的金额计价,对二者之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若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则违背了“历史成本”原则。
例如,某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会计准则其入账价值为100万元,但按照税法规定,其计税基础为120万元,若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0万元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会使该资产的入账价值减少20万元,此时既不是该资产的公允价值,也不是其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不符合会计准则中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标准,改变了该资产的初始计量,违背了历史成本原则。
(二)按税法规定可结转以后年度的亏损,若数额较大,且缺乏证据表明企业未来期间将会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可结转以后年度的亏损,税法规定可用以后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但弥补期限最长5年,这就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但是否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要视未来期间是否有足够的应税所得可用于抵销以前年度亏损。只有未来期间税前利润抵销了以前年度亏损后,未来期间的所得税费用才会减少,才会有经济利益的流入,而这正好符合资产的定义,即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但若企业未来期间无利润,继续亏损,无所得税可交;或者没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销以前年度亏损,则不能保证这项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资产。
其实,不仅是可结转以后年度亏损问题,所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时,都要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预计将获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因为只有当未来转回期间预计将获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大于待转回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才会使未来期间的所得税费用减少,才会在未来期间产生经济利益的流入,才符合资产的确认原则。
二、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
(一)商誉的初始确认中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因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确认为商誉,但按照税法规定其计税基础为0,两者之间的差额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准则中规定对其不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否则会增加商誉的价值。
例如,A企业以1000万元购入B企业100%的净资产,该合并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改组条件,购买日B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均为800万元,计税基础为700万元,则有100万元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假设B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30%,则可确认3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账务处理为借记净资产800万元,贷记银行存款1000万元,同时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30万元,借贷方的差额230万元确认商誉。但实际上A企业是以1000万元购入B企业公允价值为800万元的净资产的,也就是说,这一并购行为实际上产生了200万元的商誉,但因确认了该商誉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使商誉的价值增加了30万元。若继续确认230万元商誉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69(230×30%)万元,则会进一步增加商誉的价值,此时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净资产800万元,贷记银行存款1000万元,同时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69万元,借贷方的差额269万元确认商誉。如此往复,商誉的价值会不断增加。因此,准则规定商誉的初始确认中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除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中,如果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由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不予确认。
如,某项资产按会计准则确认的入账价值为100万元,按税法规定确认的计税基础为80万元,若确认该项递延所得税负债20万元,则其入账价值应为120万元,违背了会计准则中的历史成本原则。
关键词:矿产资源 产业结构 区位商 结构变动系数
一、引言
资源优势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用在工业化中的作用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本选题力图要探索的问题。本文所指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指多民族居住和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八省区,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不管是从资源经济学角度还是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是两个板块。因此,本文力图将资源与地区的产业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水平一直都很落后,但自然资源量综合优势度前13位里面,西部省份却占据了12位,而且,青海、内蒙古、、新疆、云南依次排在前5位。这说明从资源优势看,西部省份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那么,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资源和产业是否存在着关系,存在何种关系,西部民族地区对资源的利用现状及依赖程度等,对我们认识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或者利用何种资源,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鉴于以上思考,本文从西部民族地区工业中资源型产业的优势产业人手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其资源禀赋状况进行对比,从而探索西部民族地区优势产业与资源禀赋的一致性。为了便于研究,在研究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主要选取了数据来源较可靠的矿产资源产业(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制品开采与初加工)和能源产业(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与初加工)进行研究,希望从中得出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与工业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西部民族地区的利用状况。
二、理论基础与评价指标选取
对于资源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将建立在已有的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的资源与产业的关系研究的着眼点在于资源与地区产业结构的关系,而产值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因此,将借鉴有关经济增长理论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来研究产业结构问题。
(一)理论基础
1 区域经济学产业布局理论认为自然因素是影响产业布局的首要基本因素。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有不同的影响:二是自然因素对三次产业布局的影响:三是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和生产发展的影响。
2 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伴随的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综合以上理论观点可以得出:一是自然资源可能会对产业布局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通过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来衡量。这说明,研究产业结构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是可行的,得到现行理论的支持。
(二)指标选取
1 评价地区优势产业的指标。对地区优势产业的评价指标很多,为了突出反映西部省份资源产业的比较优势,选择区位商这一指标进行评价。其计算公式为:
Rai=(Yai/Ya)/(YiY) (1)
2 评价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程度的指标。一般来说。评价产业结构变动程度的指标有: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产业结构熵数指标、Moore结构变化值指标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本文采取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Ki=[(qil-qio)/qio(2)
三、产业优势与资源优势的比较
通过区位商值的计算(篇幅所限,结果略),整体来看各地区1991-2006年间资源产业的主要优势产业为:宁夏工业中资源产业的主要优势产业为煤、有色金属;新疆为石油、天然气;青海为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广西为有色金属;贵州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内蒙古为煤、黑色金属。
在以上的优势产业中,宁夏的煤炭、新疆的石油天然气、青海的有色金属、内蒙古的煤炭、的非金属矿、云南的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的区位商值平均或最近几年连续超过了3,表现出很强的区位优势。其他优势产业的区位商值超过了1,相对具有区位优势。那么。西部民族地区对这些优势产业是否在不断地加大利用呢?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对以上优势产业从1987―2006年之间按时间序列在重工业中结构的变化情况来继续分析,
从计算结果(篇幅所限,结果略)可以看出,除宁夏的煤这一产业的结构变动系数小于0外,其余均大于0。这说明总体来看,西部民族地区资源的利用在上升,资源对工业产值的贡献在增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对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与工业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本文通过选择区位商和产业结构变动系数等指标,利用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产业1987―2006年19年的数据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工_业优势产业并对其结构变动情况作了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
(一)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储量与工业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并且相对储量越大,优势越明显
如宁夏煤为其优势产业,这与宁夏区内拥有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是相一致的;新疆的主要优势产业为石油、天然气,而新疆的石油储量占到了全国总储量的约15%,天然气储量占全国的25%:青海的铜等有色金属资源较丰富,有色金属产业为青海的优势产业:广西的锰矿储量占全国的32%,有色金属为广西的优势产业:贵州的锰矿和锑矿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产业具有优势:内蒙古的主要优势产业为煤,与内蒙古煤炭储量占全国的22%也是一致的。同时发现,相对储量越大,优势越明显。如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气平均占到了全国的约1/5,内蒙古的煤炭储量也超过了全国的1/5,表现HJ的区位商值超过了3。这说明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受资源的影响严重,资源产业成为这些地区工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
(二)西部民族地区开发其优势资源产业的力度在逐渐加大
通过产业结构变动系数的计算可以看出,除宁夏的煤炭产业外,其余地区优势产业的结构变动系数均大于0。这说明从时间序列来看,西部民族地区利用资源的力度在逐年加大。表现出很强的发展势头。
(三)有些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应该不断加强
通过分析我们也发现,尽管大部分地区都能很好地发挥资源优势,但也有个别地区未能充分利用资源。这些地区应该在资源利用方面更好更快的发展。例如,地区的铜等有色金属储量较大,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内蒙古的天然气储量也比较丰富,但没有成为优势产业。
四、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通过对民族地区资源与产业结构的研究,我们得出了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的一些结论,虽然民族地区对资源的利用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我们同时也发现了诸如产业层次低等问题。要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富饶的贫困”现象,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根据笔者粗浅分析的结论,在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利用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大对资源的利用水平
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发挥其资源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下,许多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都提出了发挥西部资源优势的观点,经过本文的验证说明,这一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为了谋求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对缺乏资金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讲,通过开发资源产业来积累资金不适为一条发展之道。既然资源产业已经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那么在没有新的替代产业的情况下,发展资源产业将是必然选择。
(二)优化资源产业结构、不断延伸产业链,使资源产业成为带动其他产业和部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根据迈克尔・波特创立的价值链分析方法,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是价值链的不同。尽管资源产业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但西部民族地区对资源产业的利用主要是开采和初加工。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最大可能地发挥资源优势,西部民族地区应该转变其产业附加值低、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现状,更充分、更广泛地发挥资源产业优势,增大竞争力。
(三)整合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某一资源禀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某一产品、某一产业或某一产业集群。一般来说,特色经济以特色资源为基础。西部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资源,为该地区培育特色经济打下了基础。例如。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当丰富,被中外专家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希望之海”。如果将石油产业及其延伸产业作为特色经济加以培育。新疆的黑色产业将带动新疆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资源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得好将为地区发展做出贡献,如果滥开滥挖不注意节约利用最终将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西部民族地区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考虑这种发展一定要是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志良,肖四如.资源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2]李金昌.资源经济新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3]刘再兴.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4]关凤峻.自然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的定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4(7).
[5]朱广清.关于中国西部资源开发的实证研究[j].铁道师院学报,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