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校园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双元制大学;校企双主体;师资培训;教学组织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050-03
德国的大学有三种:综合性大学、应用科技大学、双元制大学。所谓双元制大学是德国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把中等双元制教育体系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而形成的职教类大学。这种类型的高等院校有的叫职业学院,有的在2009年后改称为双元制大学(各联邦州不同)。今年我校所组织的赴德国职业教育学习团,有幸参观了巴登符腾堡州莫斯巴赫双元制大学(下简称DHBW),该校的办学思路和我校有不少相同之处,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一、DHBW和我校办学的异同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DHBW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我校培养“一线高端人才”(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工学融合,践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培养社会真欢迎一线高端人才),也就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比较发现,两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近。
(二)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主体
DHBW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社会事业机构等合作培养。合作企业以中型企业为主(大于2000名员工的企业约占4%),其中机电专业的合作企业50%在55公里半径内,75%在120公里半径内。
我校积极践行由两支培养队伍(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两个培养阵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培养专业人才的工学融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追求以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企业”为人才培养主基地的建设方略。
比较发现,两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主体的建设理念基本一致,我校追求的校企融合度甚至还略高。但是在细节设计和实现程度上存在较大差距。
(三)管理体制
巴符州制定了《职业学院法》(1982年),双元制大学置于州科学研究部监督之下。巴登―符腾堡州科学研究部设有一个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和三个专业委员会(经济专业委员会、技术专业委员会和社会事业专业委员会),共同管理辖区范围内所有双元制大学的有关事务。
管理委员会与专业委员会都有清晰的职责范畴,根据《职业学院法》,“管理委员会对职业学院所有具有原则意义的事务做出决定,特别是入学、培养、考试等方面”。专业委员会则负责职业学院设置的培养领域的跨地区性专业事务,主要是制定培养规则和考试规则,提出州范围内有效的教学计划(学校部分)和培训计划(企业部分)。在管理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里州代表和培训机构代表平等地共同起作用。
除了共同的委员会以外,在每个职业学院内还设有协调委员会,作为学院与培训单位之间的连接点,负责两个教学场所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该协调委员会由学院和培训单位的代表以相同的比例共同组成(该校为6比6)。
我校追求建设以我校为龙头,珠海其他高职院校及珠三角地区(广东省、珠海市)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大平台;建立珠海市职教集团;建立政府主导,政、校、企代表组成的学校理事会和建立由学校、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相关行业协会等组成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合作培养专业建设委员会,全面对学校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事宜进行全程参与咨询、指导、领导与决策。
在学校层面建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校企合作教学企业及实训基地管理中心等职能机构,深入推进企业全程、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工作,强化学校与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
比较发现,两校的管理体制架构理念相近。但我校在政府层面的管理体制建设开始不久,学校层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够系统、不够规范。
(四)教学人员
DHBW员工约200名(学生约4100名),其中专职教授超过70多名,兼职教师900多名,兼职教师中4%来自其他双元制学校,6%来自综合性大学,7%来自应用科技大学,83%来自职业实践领域。兼职教师承担课时约占总课时的80%。
学校专职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要求有在企业5年以上的专业实践经历,其中至少2.5年在高校以外的工作领域中工作。
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应用科技大学、综合性大学和职业实践领域。他们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艺,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保证双元制大学的教学内容紧紧跟上科学技术和企业生产发展的步伐。也有助于双元制大学根据企业要求灵活办学,比如当培训人数和教学任务调整时,可及时调整聘任教师,学院因此降低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我校目前的教学人员大部分是专职,1000余名专职员工中专任教师600多名(一般要求硕士以上毕业,双师素质。学生约22000名),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300余名。
通过制定《校企联合培养专业教师与校企互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建立校企“互聘共培”专业教学团队的激励与长效机制;追求以“教学企业”为主基地突破互聘瓶颈实行“双岗双薪”;实行专业“双带头”人制:每个专业聘任一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建成1200人以上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实现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专任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0%以上。
比较发现,理念上基本相似,各有根据自身实际设计的方略,仍然是在细化设计和实现程度上存在差距。
(五)教学组织
DHBW的修业年限一般为三年,其教学组织过程最显著的特征教学场所的“双元性”,即学院内的理论教学与培训企业的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且是小班教学,每个班30―35个学生。学生没有寒暑假(学生可获得企业休假),每学期三个月(12个教学周,其中11周上课,1周考试,每周30多课时,学习任务重)在学校上课,三个月在合作和培训企业接受实践培训。
我校的修业年限一般为三年,一般不允许延期学习(每门课程有两次补考机会)。追求以“教学企业”为人才培养主基地的“两个培养阵地”的教学场所组织,追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追求课程教学的“教学做”一体。
目前的教学班因专业不同,多数在70人左右,有的超过90人。有的专业正在探索小班异步教学组织形式,不少专业的实践性课程正在实施3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组织形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由学校主导,正在追求通过依托专业内的“教学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各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比较发现,DHBW的教学组织精密、细致、务实、可行,获得的支持较大。我校的教学组织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此外,DHBW和我校在学生入学条件以及办学经费来源上也存在一些差异。DHBW的学生除了要求具备大学入学资格外,还必须和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培训企业、社会事业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方可登记注册入学。我校的学生通过高考成绩在3A线择优录取;通过3+证书考试择优录取;通过自主招生考试择优录取;通过3+2中高职衔接择优录取;通过“现代学徒制”单独招生择优录取,形式多样,但没有和企业签约的要求,就这点不同成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深度的关键。
二、DHBW对我校办学的启示
(一)坚持走“校企双主体”办学之路,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新突破
通过学习考察,更加确信我校“工学融合 践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培养社会真欢迎一线高端人才”办学理念的正确性与先进性。
随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不断推进,我校正在积极组建珠海区域职教集团。该职教集团接受由珠海市政府牵头成立的包含了政、校、企重要代表参加的珠海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指导,建立职教体系建设部、企业服务部、政策研究部等核心部门,通过获取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的资格等方式,政、校、企、行协同创新,整合中高职院校、企业、行业资源,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珠海市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功能的新平台,构筑珠海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系统化培养,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拓展和完善政府服务职能,助推珠海市“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珠海市这一职教平台的建设以及职教集团的顺利运行,将大大改善我校办学的外部管理,继而促动校内管理机制的改革,使学校所提出的“校企双主体”办学理念落到实处,实质性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注重师资培训和绩效考核
国家骨干校建设明确规定学校的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必须达到90%,学校应根据教师的年龄层次,比如新入职教师、专业骨干教师、老教师,以及老师的能力特点,比如教学能力强的和擅长科技开发的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目标及计划。既满足教师不同的心理需求和职业期望,也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特长,来确保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
同时,要加强绩效考核,将教师的工作内容,包括教学活动、科研活动、面向社会的各类实践服务活动等统统纳入工作量计算,以此来核定教师每年的工作业绩,在此基础上进行绩效考核和奖励性酬金计放。
(三)制定学校日常教学与“教学企业”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组织务必细致、务实、可行
目前我校正在全面推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就是兼具生产运营、专业教学、实训实战、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教学企业”建设,它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基地。如何将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在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企业”中的教学有效融合起来呢?德国双元制培养方案给了我们重要的启发,我们可以以重点专业为试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列出《日常教学计划》与《“教学企业”培训条例》两部分,在教室与一般实训室执行《日常教学计划》,以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开展学习领域理论教学; 在“教学企业”则执行《“教学企业”培训条例》 ,由“教学企业”的校企联合的师资团队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项目运营。这部分的培训内容应会同企业协同制定,注重和《日常教学计划》的衔接,内容包括实践岗位名称、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及时间安排、考核要求等。
在“教学企业”的教学组织方面,则既要适应企业的运营特点,也要符合教学及学生成长规律,务求细致、务实、可行,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赵居礼.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办学特点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以曼海姆双元制大学为例[D].http://61.164.87.131/web/articleview.aspx?id=2010022600010&cata_id=N007).
我听得出,这位职员并不是存心指责或挖苦教授,而更多是一种失望和由失望产生的期待。让我翻译过来就是:教授没了灵魂!套用印度那位哲人的句式,教授们跑得太快了灵魂没有跟上,得停下来等等灵魂。
德国前总理科尔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德国人对大学教授的尊重远远超过对商业巨子、银行家和内阁部长,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那么,我们中国人对大学教授的尊重会超过谁呢?如果问我们教授,我们十之八九――至少我――会不寒而栗;如果问普通民众,上面那位可尊重的职员已经给出了回答。是的,有谁会尊重没了灵魂的教授呢?假如作为知识精英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授本身都失去了灵魂,那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国民的灵魂又在哪里呢――我们的希望何在呢?
以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把浙江大学打造成被李约瑟博士誉为“东方剑桥”的老浙大校长竺可桢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换言之,教授没了灵魂,大学也就没了灵魂。自不待言,这个灵魂――教授也好大学也好――就是“道”。以竺可桢的话说,就是“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以陈寅恪的话说,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来说,就是“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一句话,就是对于真理庄严无畏的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但在现实当中,作为教授个体也好作为由教授构成的大学整体也好,却每每反其道而行之,弃道就器,“谋生不谋道”。对形而下的物质享受和“大楼”是那么迷恋和向往,对形而上的精神境界和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却那么消极甚至冷漠。以致今日北大教授陈平原喟然长叹:“既不鉴赏幽默感,也不推崇独立性,今日中国的大学校园里,难得再有经得起学生再三阅读、品味、传诵的尚未老态龙钟的教授及其故事。”也许因为平原君是中文系的教授,他特别看重故事等文学性元素在大学校园里的地位和作用:“依我浅见,人世间一切场所,唯有大学最适合于做梦、写诗、拒绝世俗以及容纳异端。如果连大学校园里都‘一切正常’,没有特立独行与异想天开,绝非人类的福音。”(《中国大学十讲》)就在前不久他还在报纸上讲了一个故事:普法战争结束的时候,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指着面前走过的学生告诉大家,我们能打赢这场战争,不是因为我们的士兵,而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一个国家之所以强盛,关键在学校而不在军队。这个故事,110年前被康有为拿来呈给光绪皇帝,借以呼吁朝庭广开学堂,以养人才。
一、孕育80后文学的话语背景
以出身年代作为划分标准不仅在中国文学是绝无仅有的,即便是在世界文学历史上也是极为少有的。当我们将关注的视线投向80后作家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时,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1999年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正是借助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平台,韩寒、郭敬明、蒋方舟一大批80后作家开始登上中国当代文坛。他们或以犀利的笔触描绘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或以清新的画卷展现带给自己独特记忆的青春岁月,或以奇妙的幻想讲述着那些属于“十七岁的花季”。
80后作家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最为绚烂的花朵,他们有着独特的成长轨迹,有着不同于前人的思维方式。所有的一切对于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学风格无疑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80后作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由于改革开放事业的稳步推进,他们的成长历程与中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呈现相对应的态势。对于他们,父母亲记忆中的各种短缺、各种艰难正逐渐远去。“80后有着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到今天的成就的完整回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特别珍贵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的新生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的族群的少年时代,最终成为了现今这群开始思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1]在孙睿的文学创作中,读者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他作为80后作家群体一分子的特征。作为一部描写校园爱情故事的小说,孙睿笔下的杨阳、邱飞都不是那种一般人眼中的好学生。在他们的身上上演着所有80后大学生经常会做的各种“恶事”,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始终洋溢着青春飞扬的激情。在他们的身上,读者分明能够体会到年轻一代对理想的追求、渴望实现人生价值的努力。这一点正是孙睿小说《草样年华》得以位列80后文学的重要原因,小说呈现给读者的就是80后一代人最真实的生活、最自然的状态。
其次,80后作家们的成长道路往往较为特殊。韩寒高中肄业,成为了一名赛车手;郭敬明创办《最小说》《最漫画》,成为文化市场的弄潮儿;蒋方舟凭借新概念作文大赛问鼎清华,现已跻身《新周刊》副主编。孙睿在成为一名理工科大学生后,怀揣着去电视台做摄影的梦想。现实却使得他原本能够免费观看国安队比赛的梦想彻底破灭,理想幻灭后的孙睿在寂寞中消磨着自己的大学岁月。毕业之后的他更是在先后换了多份工作后,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的稳定,80后的一代已经无需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他们的内心深处更倾向于满足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我们才能够在小说《草样年华》中看到这样的描写:
尽管有了学习的地方,我们却没有了学习的状态,在坐下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里,杨阳抽了四根烟,我去了三趟厕所,后来好不容易看了几眼书,却被楼道里的吵闹声弄得没了。
80后的一代没有过多的迷茫,他们的选择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这个世界好好地生活。在褪去了历史的义务、社会的责任之后,80后作家的文学创作开启了新的篇章。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而言,这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创作在摆脱了政治话语的束缚之后,开始了纯文学的尝试。
二、80后作家的纯文学尝试
对于孙睿而言,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颇为意外。作为一名理工科大学生,在他本人早期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很难觉察出他的文学天赋。或许正是由于他的懵懵懂懂、误打误撞,才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少了几分商业气息,更多地呈现出“纯文学”气质。论及自己创作小说《草样年华》的初衷,孙睿是这样说的:
当时有好几门课要补考,我就在教室里做以前的卷子,卷子做完了就把卷子翻过来,在背面写《草样年华》,补考了十几门次,故事都写卷子上了,不光卷子,还有各种各样的纸,逮哪儿写哪儿,手稿现在还留着。[2]
单纯从创作动机的角度而言,《草样年华》的诞生颇有一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没有现实社会商业因素的影响,没有情感生活的羁绊;有的只是对大学生活的追忆,有的只是对逝去岁月的怀念。正是在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中,孙睿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草样年华》。小说所描写的爱情故事和校园生活也表现出鲜明的“孙睿色彩”,在他的小说中我们没有看到露骨的描写,在他的小说中我们没有看到精神的颓废堕落。对于所有的80后来说,进入大学是他们这一代所承载的希望。在这份希望中,既有父母的希冀,也有自己的理想。所有的80后们憧憬着象牙塔,那里没有了高中的痛苦生活、没有了考试排名的压力。所有的一切仿佛都是美好的,但当80后们真正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才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另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已。因此,当他们的“人生追求”幻灭之后,不免会用各种形式的宣泄来疗治内心的创伤。大学校园的纯美爱情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选,这也正是80后作家在创作中反复演绎的情景。
所谓“纯文学”创作关键在于两点:其一,文学不应沦落为某种形式的工具,因此,文学不能仅仅是摇旗呐喊的鼓吹者;其二,文学应避免商业元素的渗透,因此,文学要将展现人类的精神世界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从古至今,“纯文学”就一直是文人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对于这样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来说,作家似乎永远只能去追求而无法实现。落实到80后作家的创作,纯文学更多的是从两个维度加以确证的。首先,80后作家们崛起的时代正是中国文学创作面临市场化的关键时期,商业元素的渗透成为无法规避的客观现实。因此,80后作家能否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寻觅到精神诉求与物质利益之间微妙的平衡点,就成为决定他们作品是否符合“纯文学”色彩的重要判断标志。其次,80后作家们的成长轨迹中逐渐淡去了政治话语的表达,他们拥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来传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审美判断。所以我们能够在80后文学中找寻到他们对于校园生活的描写,却很难看到上一代作家关注的社会问题、历史事件。
就这一点来说,孙睿的小说《草样年华》具有较强的指向性意义。
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悲哀,属于我的二十二个春秋一会儿就要随着蜡烛的熄灭而悄然流逝,回首这二十二载,我依然和裸地来到人间时并无两样,我在这二十二年里究竟做了些什么,收获了什么?我好像还在一事无成地生活着。
对于孙睿来说,校园生活似乎永远充满着无奈。回首自己走过的22个春秋,年华的逝去并非是真正令他感到悲哀的原因。他的内心更渴望一种寄托,当现实的大学校园生活无法满足他的寄托时,“一事无成”的状态就成为80后一代人身上无法改变的悲凉。小说中的爱情延续了大学校园爱情固有的模式――毕业即分手。对于他们而言,不懂得珍惜、年少轻狂、分割两地都是导致这一结局的重要原因。
三、自由的叛逆与文学的瑕疵
80后作家们的创作常会被烙上叛逆的印记,这实在是一种误读。以小说《草样年华》为例,作者孙睿将发生在大学校园的爱情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并非是为了等待社会的批判与检阅。对于作者而言,小说的情感基调被作者定位于展现80后群体的大学校园生活。在这里,80后的一代对于大学校园没有了曾经的激情,剩下的只是无力的反抗。在文学作品中对于现行教育制度进行批判并非始自80后作家,在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中就开启了对于教育制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正如当时的评论所说:“这部小说充分反映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自主的叛逆性格的形成,是一部多重奏的青春之歌。”[3]
小说《草样年华》正是延续唱响“青春之歌”的道路继续前行:在大学生活开启之际的军训中,面对枯燥、乏味的军事训练,大学生们三天两头去医务室报道;在广阔的操场上,一面是学子在默默苦读,一面却是情侣在卿卿我我;面对自己毫无兴趣的课程,邱飞选择了一次又一次的逃课。小说中的人物都脱离了社会对于大学生设定的行为规范,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感到明显的叛逆情绪,这是他们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呼唤。在大学校园中,陈旧与崭新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在挥霍青春中,对传统的挑战和权威的不屑是他们永恒的追求。这一点也是所有80后文学共同的特征――在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中不断反叛现实社会的规则。孙睿并未刻意去杜撰完美的校园爱情,对于这一点,小说结尾的一句话或许给出了最佳的注脚:“大学的四年已经过去,那一件件动人的故事和一幅幅鲜活的面孔正在我的记忆深处渐渐褪去颜色,变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
对于初登文坛的作者来说,小说《草样年华》仍有很多不足之处。这或许正是青涩的80后作家们所无法完全避免的,在那些夹杂的黑色幽默与现实调侃的话语中,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这部作品有尚待完善之处。有评论家明确指出:“我觉得有些语言段落比较重复,如果是我来写,我就会删掉那些重复的文字。而且我觉得整个小说的色彩、明暗、层次都还少了一点,感觉整个小说的层次还是比较单一。我想如果多注意一些心理描写,情景描写,可以写得更加细腻一点。”[4]
[参考文献]
[1] 林海威.感性的文学写作到理性的多元创作的蜕变[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 卜昌伟.孙睿写《我是你儿子》回应王朔《我是你爸爸》[N].京华时报,2007-08-08.
[3] 袁丹丹.“80后”青春主题写作的文化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4] 倒霉催的猫[EB/OL].http:///view/1640209.htm.
翻牌率:
哈佛被公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学校园,而且这一认识在美国流行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然而,哈佛其实是禁止在校园内拍电影的。也就是说,当你以为自己正沉浸在《社交网络》在哈佛校园里展开的精彩剧情,或者以为遇到马特・达蒙在《心灵捕手》里扮演的叛逆天才时,其实你看到的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加州理工学院
翻牌率:
近两年在中国掀起收视狂潮的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实际背景发生地就是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缩写为Caltech或CIT)。 剧集里描述了四个拥有超高智商的“科学怪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去加州理工的实验室做研究。加州理工也随着剧集的热播受到了很多中国留学生的关注和倾慕。
东南大学
翻牌率:
由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大获成功,你肯定记得影片中有一场郑微在礼堂放声高歌《红日》的那一幕,而那一幕的取景地就是东南大学的大礼堂。这座建于1930年的老建筑,采用了欧洲文艺复兴式构造,底层开三门做入口,二三层立面用四根爱奥尼柱,檐口之上做山花,尤其是标志性的穹顶,让每个南京人都能轻易辨识出来。
厦门大学
翻牌率:
厦门一直是导演钟爱的取景胜地,像《我的早更女友》《摩登时代》《同桌的你》等影片都是在厦门取景。据媒体统计,每年有超过100部以上的影视剧在厦门拍摄取景,由此可见厦门景色的魅力所在。厦门大学本部位于厦门岛南端,学校一边是南普陀寺,一边是海滨与胡里山炮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
仁川大学
翻牌率:
《来自星星的你》剧中“都叫兽”任职的高校吸引游客络绎不绝啊。剧中校园场景于仁川大学取景。尤其是剧中两人因“零分问题”相互争吵的场面更是让观众津津乐道。中国国内一些电视台曾播放了仁川大学宣传视频,介绍这里是大热韩剧的拍摄地。校方工作人员称该剧播出之后,接待中国游客的旅行社纷纷打电话前来咨询。
上海师范大学
翻牌率:
改编自顾漫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有着众多原著书迷基础。电视剧讲述何以琛和赵默笙一段年少时的爱恋,并牵出多年的纠缠。其中,大学时代的回忆在电视剧中占有较大比重。据了解,《何以笙箫默》大学校园拍摄取景地点有两处,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和苏州大学。而何以琛学校主要拍摄地是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东部。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美] 安东尼・多尔
译者: 高环宇
出版年: 2015-08
定价: 42.00元
2015年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探讨人性以及技术对人类的摧残。由简短雅致的篇章组成,述说了两个身处敌对国家的少男少女,在“二战”中艰难求生、命运交织的故事。他们冲破一切阻碍,也要给彼此温暖。当平静的生活成为不可企及的黑暗之光,他们是否有勇气,在死之前,活出生机?
造物有灵且美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 [日]赤木明登
译者:蕾克
出版年: 2015-07
定价: 38.90元
日本工艺大师赤木明登走访了20位手艺人,并将他们的故事连同自己对“造物”的感悟记录下来,从而完成了一次对何为“美”的叩问与思考。每一段故事诞生的地方,都有一种“美”存在。 通过对手艺人的探访,赤木意识到能抵达美之真谛的只有人,而造物本身,就是活着。
山中旧事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 [美] 辛西娅・赖兰特
译者: 漆仰平
出版年: 2015-08
定价: 29.80元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的图画书,它将童年的生活用一帧一帧的画面以及简单质朴的文字缓缓道来。那个从矿井一回来,还来不及打理干净的外公,一进门就送上的甜甜一吻。那个随时为她备好她最爱吃的玉米面包和炸秋葵的外婆,无数次地牵着她的手,陪她走进漆黑一片的山林。“小时候,我住在山里。我从没向往过海洋,也从没向往过沙漠,我从没想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去。因为我住在这山里,就已经足够。”
英国病人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加拿大]迈克尔・翁达杰
译者: 丁骏
出版年: 2015-07
定价: 45.00元
《英国病人》是加拿大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代表作,1992年获得英国布克奖和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迈克尔・翁达描绘了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意大利一栋废弃别墅里,四个伤心人的因缘际会。他们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的风景中,却无法享受战争结束带来的和平与安宁。全身被烧焦的英国病人,终日躺在病床上,陷于回忆和幻觉之中。为了拯救爱人,他担当卖国之名,深入大沙漠,但他整整迟到了三年……
自卑与超越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 [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李长勇
出版年: 2015-08
关键词:校园媒体 现状分析 功能分析
一、南昌大学校园媒体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校园媒体信息传播呈现新旧并轨的状态,既有包括校报、校园广播以及校园电视台在内的传统媒体,又包含了校园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由多种媒体形式组成的校园信息传播体系,成为传播校园信息、丰富校园文化的载体,建构了引导高校舆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南昌大学校园媒体体系主要概况如下:
(一)校报《南昌大学报》
《南昌大学报》是校党委的机关报,是校党委的“喉舌”,以“办报育人”为己任,内容贴近校园文化和高校实际。《南昌大学报》为旬刊,共4版,版面分别由第一版首版,第二版深度报道,第三版校园生活和第四版副刊组成,目前已发行电子版。
《南昌大学报》的内容由直属于南昌大学党委宣传部的昂扬记者团采编,包括校园生活的新闻策划和采写、校园重大新闻专题报道策划以及对社会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时评采写。校报拥有报纸的传播长处,它记录性好,便于反复阅读,亦可作为资料长期保存,同时选择性强,可以自由安排时间、选择内容来阅读。基于这些优势,《南昌大学报》充分发挥其宣传办学水平、打造交流平台和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二)南昌大学电视台
南昌大学电视台,简称NCUTV,以“新闻立台、教学兴台”为指导思想,主要版块包括昌大新闻、校园生活、前湖访谈、影像昌大、家庭幽默录像和校园文化,是校党委的宣传教育阵地,是全校电视新闻、节目及各类专题的制作平台,并承担全校学生电视媒体实践的教学任务。
南昌大学电视台设有4个职能部门,分别是总编室、新闻部、制作部和节目部,拥有60平米新闻演播室、400平米演播厅、高清数字摄像机和编辑、录制系统、支持1000小时标清存储管理的媒资系统。全校电视新闻宣传、校园文化及学术活动的全程录制、学校大型晚会直播和录制等活动均由南昌大学电视台制作。下设大学生电视记者团,方便学生进行节目策划、电视摄像、新闻写稿、后期制作等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南昌大学广播台
南昌大学广播台包括青山湖校区广播台和前湖校区广播台。青山湖校区广播台成立于1958年,前身为江西大学广播站和江西工业大学广播站,1993年批准合并。电台节目采用调频发射,收听频率为FM76.0MHz,全天播音5小时,设有播音编辑部,运营监控部及广告市场部。2004年,南昌大学前湖校区开办校园广播电台“昌大之声”,主要内容包括校园新闻资讯、体坛快讯、食面八方、榕树咖啡厅等20档精品栏目,丰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四)校刊新闻杂志《昌大学生》
《昌大学生》是南昌大学唯一一本校刊新闻杂志,以“做昌大人自己的新闻”为理念,是学生通讯社的新闻平台,前身为创刊于2005年的《学工简报》杂志。内容上设有“前线”、“时话拾说”、“视线”、“封面故事”、“人物”等版块,关注校园动态,立足新闻前沿。排版上采用彩色排版,为受众提供多种阅读方式。2011年,《昌大学生》创办电子版,并添加副刊《走神》。每期《昌大学生》会免费发放至校园受众,此外还可以通过电子版订阅、下载电子杂志等方式阅读杂志,并对杂志提出建议和发表阅读感想。
(五)南昌大学家园网
南昌大学家园网于2000年创办,是南昌大学最早的、由学生自主制作、管理、维护的校园新闻综合网站。部门运作由中心组领导,实行站长责任制。创办近10年来,南昌大学家园网成为南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引导平台、学生工作的网上宣传平台、服务学生的信息平台、家校多方的网上交流平台。
南昌大学家园网创办至今,形成了包括以校园新闻、学生工作、校园文化、校园资讯、家园社区为中心的五大板块,为学生提供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服务。学生工作版块包含学工要闻、学院动态、通知公告、学生党建、学生资助、学生教育、公寓管理、学生管理、信息查询、院系考核等栏目。校园文化版块下设前湖之风、前湖大舞、前湖诗会、前湖之韵、前湖赛场、青蓝论坛等栏目。校园资讯版块主要有团学时空、招生就业、昌海国防、教务在线等栏目。家园社区涵盖博客话题、百事通、跳蚤市场、相册聊天室等项目。
(六)南昌大学微博汇
微博是基于Web 3.0平台新兴的开放互联网社交网络平台,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上传文章和图片,即刻表达博主的心情与状态。从其传播特性来看,微博具备手机发送文本的功能,这使高校学生广泛使用微博成为可能。同时,微博的影响力基于博主被关注的数量,在高校范围内,微博用户的信息吸引力越强,其影响力就越大。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高校教育微博平台的建立,促进了校园信息流通,推进了高教事业信息化发展。目前,南昌大学建有南昌大学微博汇官方微博、南昌大学家园网官方微博、南昌大学青年志愿者官方微博等,促进了高校信息资源共享。
二、南昌大学校园媒体功能分析
由于传播环境不同,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校园媒体拥有独特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及时传播信息、搭建沟通平台
从新闻学角度来说,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不确定性的东西。因此,提供信息,是校园媒体的首要功能。师生需要校园媒体,首先是因为它能满足师生获取信息的需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师生这个受众群体,既有普通受众的特点,又有其特殊性。除了接触主流媒体之外,对于校园各类信息的需求促使师生关注校园媒体。在这种条件下,校园媒体则充分发挥沟通信息主渠道的功能。
通过南昌大学校园媒体现状分析,笔者发现,校园媒体形式各异,却均以校园信息作为其主要传播内容。比如,学校工作决策和发展措施与师生切身权益息息相关,是师生群体关注的焦点。校园媒体第一时间为师生解读学校决策和公布校园日常管理事项,促进了校园内部的沟通互动,推动了校园舆论环境建设。此外,校园媒体还将报道重心放在为师生答疑解惑上,回答师生所关心、所渴望了解的情况,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在校报、家园网等校园媒体上,开设了信息反馈这一板块,为师生表达建议、提出问题、发泄情绪、疏通矛盾提供了平台,发挥了和谐校园舆论建设的的“减压阀”作用。
在这种良性循环中,校园媒体“上情下达”、“上下通透”的角色,既能反映来自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又能及时准确地权威信息,增强了校园媒体传播的正效应。同时,经由校园媒体传播的信息,构成了社会各界了解学校的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校园媒体培养了师生的集体荣誉感,为外界了解学校和信任学校提供了渠道,为学校长远发展营造了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宣传引导并重、构筑舆论环境
宣传与信息传播一样,是一种普通的社会现象,两者相互融合。从新闻学角度看,宣传时运用具有含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进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时代,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否正确地认识外部环境,对其成长至关重要。因此,高校校园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应发挥其宣传引导作用,为校园构建正确的舆论环境。
校园媒体在校园舆论的形成过程中,不仅是材料的提供者和意见的反馈者,同时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校园媒体通过向师生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形成校园信息环境,作用于师生的认知。通过校园媒体内容分析可以发现,正面宣传学校党委的决策、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方面的内容占校园媒体信息传播的主体,这一举措,潜移默化地对师生进行舆论引导。其次,校园媒体通过具体报道引导师生意见。在对事实的报道中,校园媒体通过宣传先进人物事迹、关注校园热点问题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精神支持。比如,南昌大学校园媒体在关于“大学最美教师石秋杰老师”的专题中,通过报道石秋杰老师爱岗敬业、潜心科研、爱生如子的感人事迹,全校教师掀起学习师风师德。由此可见,校园媒体在导向校园舆论的作用是强大的。正确利用这种作用,将为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发挥校园舆论正面效应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培养是高校工作的核心。校园媒体从内容形式,到采写编播,都围绕着学生展开。首先,校园媒体报道的内容贴近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拥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贴进性。
其次,各个校园媒体下,均设有由学生组成的采写编播团队。在部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昌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校园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调查及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1XSZ06。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