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辅导论文

心理辅导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辅导论文

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1篇

(一)工作压力大

在大学校园里,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是非常广泛的,细化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辅导员工作还存在许多隐性的内容,比如奖学金的评定、宿舍卫生管理、催缴学费等。此外,辅导员还要常常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繁琐的工作使得辅导员常常超负荷劳动,从而使自己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降低了。

(二)认同感低

部分高校的考评制度还很不健全,而辅导员的工作都是琐碎的,工作成果都是无形的,难以量化。往往是辅导员的自我评价高于绩效考评值,使辅导员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失去对工作的兴趣。

(三)收入分配不平衡

在大学校园里,辅导员往往充当多重角色,管理者、服务者,同时还肩负着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辅导员工作的付出往往比其他教师多很多,但是薪酬待遇却经常低于其他同级别的教师。同时,在职务的升迁方面也比其他教师的机会少,往往形成“多劳不多得”的情况。时间久了就会严重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心理不适。

(四)辅导员的自身心理素质较差

现阶段,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缺乏工作经验,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心理承受能力也较低。而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太重,遇到的突发事件太多,处理不好就容易产生挫败心理。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并没有经过有效的心理技能培训,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能自己消化,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二、解决辅导员心理方面问题的措施

根据辅导员心理状况的研究报告,将从以下三个阶段入手,试图解决辅导员心理现状。第一阶段:了解辅导员的心理现状后,将本校的一线辅导员集中起来,采取现场讨论的方式,充分认识辅导员形成这种状况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积极制定方案以及有效措施,明确本次报告显示出的主要问题之所在,开展综合研究,最终解决辅导员的心理方面问题。第二阶段: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培训,学习有效的解决辅导员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开展相关工作。

(一)自身调适

1.要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心态。辅导员要想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长处和短处,全面了解自己的能力。同时对自己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减少和避免与他人的对比。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不愉快、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另一个方面看问题。更要学会宣泄在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通过正当的娱乐活动、体育运动等方式排解不良的情绪。

2.要学会管理自己。一是时间管理。辅导员工作是复杂和繁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但是辅导员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就需要辅导员合理安排时间,分清轻重缓急,有条理地完成工作。二是生活方式的管理。辅导员的工作量大,往往是早上上班,晚上很晚才回家,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工作。因此辅导员就要在工作之余充分的享受生活,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多休息、适当地旅游、回归家庭等等,以此来缓解自身的心理问题。

3.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很重要,它不仅能对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开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辅导员自身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要接受一定的专业心理培训,多看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4.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和经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能够顺利地解决,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二)学校调适

1.学校为位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校要合理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学校要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控制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数量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学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制定合理的工作条例,让辅导员的工作有章可循,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

2.学校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学校可以针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制定贴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的绩效考核标准,尽量让辅导员的付出得以回报。同时,学校还应该在政策和待遇上予以倾斜,在辅导员职称评定中予以帮助,尽量做到同工同酬、按劳分配,尽量解决在工作中分配不均的问题。

(三)家庭调适

辅导员的工作繁忙、复杂,往往忽视了对家庭的关心和照顾。这种情况就要求家庭成员对辅导员的理解和支持。给以更多的关心和更多家庭重担的承担,尽量减少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对家人的愧疚感,更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四)社会调适

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 心理健康问题

高职辅导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决定着工作效果。随着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以及高校改革的步步推进,辅导员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时,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慌、抑郁等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辅导员的个人职业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等方面有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的策略及以后发展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1.焦虑状态

焦虑指的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表现为担忧、紧张、不安全感、焦躁不安等不同程度的情绪表达。焦虑情绪一旦形成,不易被控制,给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多种角色,如“宿管员”“心理咨询师”等,在工作中被当成“多面手”,繁杂的工作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压力,由压力导致的负面情绪得不到疏导,使得辅导员处于一种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较易引发焦虑。

2.对职业的困惑和迷茫

很多高职院校,对辅导员职业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在面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时,更容易产生困惑和迷茫的情绪。目前,很多院校辅导员的岗位招聘最低学历要求是硕士研究生,他们难以对辅导员工作产生认同感,认为工作与自身的价值不相匹配。同时,在职称评定等问题上,由于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专业研究,往往会陷入职业发展的瓶颈,对辅导员工作产生困惑和迷茫。

3.心理疲惫

高职院校辅导员要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感情、就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往往还担负着各个社团、组织或专干工作,比如专业社团指导、学生党支部和团总支书记、学生公寓专干等,并且,辅导员还要负责和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作内容繁琐、重复、单调,缺乏创新,巨大的工作量,经常性的加班,这些都很容易让辅导员觉得身心疲惫。

4.自卑情绪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头衔可能在外人看来比较光鲜,但是事实上,在学校内辅导员处于教学底层人员,工作任务重,责任较大,职业认同感较低。超过半数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因为和教学、科研工作相比,大家总感觉学生工作是辅的。因此,高职辅导员在岗位晋升、评定职称等方面处于劣势,待遇也比专职老师低,也难以和专职老师一样有平等的进修、学习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打击了自尊心,使之丧失工作激情,缺乏奋斗目标,产生自卑自怨的情绪。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个体原因

辅导员的个性特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性格外向或中性,情绪较为稳定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优秀辅导员与非优秀辅导员在乐群性、兴奋性、独立性、内向与外向、怯懦与果断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个体的人性特征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高职院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更多的是考虑应聘人员的数量和学历,而忽视了对辅导员基本心理素质的考核,事实上,在应聘辅导员中,部分人员是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很多年轻的辅导员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没有师范专业背景,在工作中不知道怎么和学生沟通交流,不知道怎么带班,更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关心爱护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这些情况都导致了辅导员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

2.学校因素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辅导员的科学评价机制,尽管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重,但是由于工作琐碎,无法量化,导致绩效考核时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同时,也存在工作认同感较低,领导不重视,辅导员的待遇低于同学历同职称的专业老师等问题,容易产生不公平和不被信任的感觉。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对辅导员的工作存在着误解,很多人认为学生的一切事情都在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内,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社会舆论,都把辅导员当成了学生的“全职保姆”,对辅导员的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贬低其工作价值,伤害了辅导员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三、促进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途径

1.加强辅导员自身心理调适的作用

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正确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当发现自己的心理上出现问题时,要及时找出原因进行自我调节。当工作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期望值,使自己主动适应变化;当工作获得成就时,不要沾沾自喜,要正确的评价并总结经验。面临工作压力时,要学会以平常心态看待压力,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当出现情绪困扰时,学会倾述,而不是抱怨,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学校应该用合理的机制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职业院校要建立辅导员培养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依托以及其各方面的工作技巧;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平等性和实效性对辅导员工作全面评测,并作为提升劳动报酬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起到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另外,学院要对辅导员工作有更多的人文关怀,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压力。

3.引起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关注

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体有明显的精神鼓励作用,对于辅导员来说,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来自于家人、朋友、同事、学生等方面的支持。然而,这正是目前辅导员群体所缺乏的。提高社会相关人员和组织对辅导员的精神和物质支持,有利于强化辅导员的工作动力,发挥工作积极性。

通过正面的社会舆论,引起大众对辅导员工作的关注,从而正确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刘平.高职辅导员职能华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职教育,2013(298):49.

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3篇

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灌输性,教师在备课时预设好教学环节:比如设定教学目标,将授课的知识点即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重点解答,若学生无法正确会到,老师则通过引导将设置好的问题答案呈现在学生眼前。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本书的权威和绝对性,教学效果通过预设环节来完成,是一种强调师本位,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关键,使教学过程变成了灌输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按授课计划完成认识性的教学任务,是心里健康课堂教学的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授课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在教学中倾向自身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老师甚至在课堂上搞起一言堂,用单一的语言讲述来实现知识的传授,束缚的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这种灌输是授课方式。有学者在探索性的研究“新基础教育”时曾提出:一个课堂教学的真实过程就是营造一个师与生、以及多种教学因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推进的,并且是在新的状态不断生成的选择过程中推进的,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协助与服务来助人自助,它是一个教育过程,具备教育活动的性质,其目的是以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心理健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民族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中不难发现,团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两者的目标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把两者的理念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展、创新。因此,笔者根据团辅理论,借鉴专业的技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2.1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高职学生成才与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策略与训练、高职大学生情绪的调节、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调控、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必须设计针对以上教学内容的活动主题,使教学内容变得既生动有趣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如教授“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一情景时,可以设计“我是谁”的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同事进行了自我剖析。

2.2根据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

在一个情景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团辅活动的设计可以单一,也可以采用多重形式和方法,只要能够密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如过游戏环节设计时间过长,虽然学生互动性高,课堂也会很活跃,但是这样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分享和讨论,后期的理论分析阶段学生也就很难进入,教学效果不好。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操作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以情绪与调节单元为例,阐述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情绪调节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情绪,识别自我情绪的多样性,通过情绪轮稳定性测试尝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探究自我的负面情绪:让学生雨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负面情绪,要求描绘得尽量具体。请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帮助分析出引发这种负面情绪的行为或心理的原因。

(2)收集情绪形容词汇: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在五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在一张卡纸上写出表现基本情绪的词语,写好后让其中一组学生和大家分享其想到的词汇,其他组别分别进行补充。

(3)讨论放松情绪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有效调节情绪的心得体会,找出共性的内容,组织起来,变成通俗易懂的放松情绪的方法。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应用

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4篇

(一)Evernote背景介绍

Evernote是一个记录和归档“笔记”的集成软件和服务套装。一个笔记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一段格式化的文本、一段手写的“墨迹”笔记、一个完整的或者节选的网页、一张图片、一段语音记录或者一段视频。不同的笔记被放在不同的笔记本中,可以同时被贴标签、注释、编辑排版、评论、被搜索或者转移,导出到笔记本的其他地方[3]。Evernote支持一系列的操作系统平台,其中包括苹果OSX平台、苹果移动端iOS平台、Google推出的ChromeOS平台和Android平台、微软的Windows、WindowsPhone平台以及小众一些的BlackBerry或WebOS平台。Evernote在跨平台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在线同步和远程云端数据备份功能。

(二)Evernote特点介绍

1.灵活的信息搜集机制由于Evernote的跨平台兼容性强,使得通过Evernote进行数据的搜集有着其他服务和工具不具备的便利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大量工作是进行网络信息的摘取和传达。为了与时俱进,辅导员老师需要频繁地登录各大网站。比如:登录国家相关网站获取教育方面最新国家政策;登录各大公司和招聘网站获得工作最新发展近况,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全面就业信息和相关咨询;登录所在学校网站获取各类最新通知、制度、规定等。现已进入微博微信时代,信息来源渠道不仅仅是电脑终端上的浏览器,越来越大比重的信息会来自于各种各样网络信息提供渠道。如果利用传统的信息搜集方式,无论是记事本还是包含大量“复制粘贴”的计算机操作归档,效率都非常低下。并且由于手边工具及记录地点的限制,会导致很多信息得不到及时准确统计。Evernote的跨平台特性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Evernote的WebClipper技术使得对于任何浏览器上的网页信息的获得和归档只需要不超过三次点击操作。其跨移动平台的使用,使得通过手机可进行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甚至是影像的快速搜集,不仅大大提高了信息搜集的灵活性,使得传统信息搜集的地域限制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由此各种多媒体信息就能以附属文件或键入对象的形式存在于笔记当中。Evernote提供了多种高效的媒体信息搜索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整合度和利用效率。

2.信息的多维度整合高校辅导员工作需要处理的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信息形式更是各种各样。那么如何更好地整理存放这些信息,就成了一个重要且关键的问题。传统的文件夹结合文件柜的形式固然可行,但已无法解决信息化社会很多实际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处在不同物理位置的文件在逻辑上暂时会同属一个类型,这种关系由于文件物理特性的限制,基本上无法合理地表现出来。相比传统的文件夹、文件柜这种树状的信息整合方式,Evernote除保留传统笔记本文件夹的树状信息整合方式之外,还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的信息整合方式———标签整合。一个笔记可以被标记上一个或者多个标签,处在不同笔记本上的笔记可以有同一个标签,这样结合标签笔记的快速搜索功能就可以实现快速整合定位信息。

3.快速的信息检索在完成了对海量数据信息的搜集和分类汇总之后,辅导员老师就拥有了一个多媒体数据信息库以满足日常工作的各种数据需求。但问题也由此产生。大量不同类型的信息以不同的维度存储在数据库中,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想要的数据就成为决定Evernote实用性的核心问题。如辅导员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某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关于学生的各种信息如请假记录、缺勤违规记录、沟通记录、身份相关信息、获奖情况、参与活动情况、平时成绩等都是评价学生表现的参考依据。然而这些数据信息的汇总,按照传统的信息搜集和检索方式几乎无法快速和完整实现。大量的类似工作就重点依赖了辅导员老师对该同学平时的印象和班委的反馈,显然这样的方式不够全面。Evernote的引入就很好地解决了辅导员信息汇总工作的信息量和速度的关系问题。相比现在市场上的多种云笔记软件,搜索是Evernote的核心优势,它提供的搜索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

(1)文字信息的全文搜索。在笔记中存在的所有文字信息都被作为搜索对象,凡是有满足搜索条件的文字笔记都会以列表的形式出现在搜索结果当中。

(2)图片的文字识别。图片信息是辅导员所需信息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信息,因为无纸化工作的一个基础就是扫描照片等各类文档文件,而这些文件在Evernote中都是以图片的形式存在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生的身份证照片。快速获得某一个地区的所有学生信息,这在以前是无法实现的功能。但是通过Evernote对图片的文字识别能力,当图片中若有满足搜索条件文字的时候,包含该图片的笔记就被提供在搜索结果列表之中。

(3)类型文档的搜索。对于其他多媒体内容的笔记(包括图片),Evernote提供了针对文件类型的搜索功能,这就使文件类型的大范围搜索成为可能,进而可以搜索所有搜集的影视素材或者语音素材。

(4)多条件高级搜索以及搜索保存。高级公式搜索把Evernote提供的基础搜索结合在一起,为用户的各种需求提供强大的搜索支持[5]。通过Evernote可以轻松实现如下搜索:找到1班(1班笔记本)中来自于XXX地区(文字识别身份证)的所有同学;所有近两天之内(基于时间搜索)处理的请假信息(扫描的图片文件)。Evernote提供的特有搜索过程保存功能,可以实现把搜索公式保存为一个快捷键,使得下一次进行类似高级搜索的时候,只需要点击快捷键即可完成搜索。基于以上描述可见,Evernote提供的对大规模数据库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大幅度提高辅导员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

4.团队成员共享的信息沟通平台高校辅导员老师工作是繁重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位辅导员都担负着管理至少200名以上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对自己团队的管理,由每个班委构成的金字塔管理体系被广泛应用于辅导员对班级的管理体系中。团队的加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搜集、存储和整理的效率。比如在新生入学时,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提交各种信息,其中包括个人身份证的复印件。传统的纸质搜集方式,在搜集信息过程当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有些同学身份证丢失,有些同学无法联系上,有些同学的身份证信息有误等。想要及时解决很多类似突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电话的沟通是唯一方式。然而其弊端很明显:第一,清晰性。很多事情只通过电话沟通是说不清楚的,需要“眼见为实”。第二,时效性。虽然辅导员的电话是24小时开机,但在沟通上难免由于沟通冲突、信号故障等原因出现问题,进而致使问题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第三,缺乏历史记录。辅导员的工作是繁杂而琐碎的,这使得对沟通进行必要的记录显得尤为重要。电话的沟通固然方便,但马上进行相关记录的要求显然在很多时候是不能满足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形势下,短信、微信和QQ等工具的使用就成为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首选工具。但即使能弥补以上提到的电话功能的不足,其沟通内容与资料的隔离性,会使辅导员老师在很多时候疲于切换窗口,而不是在做任何实际的工作。Evernote就很好地解决了以上的所有问题,构建了类似于QQ的信息沟通平台,使得参与合作的团队成员都可以在Evernote平台中进行充分而专注的信息交流,而笔记本中的任何笔记也能直接用于信息沟通的无缝连接,其高效性、清晰性、时效性和充分的历史记录的特点不言而喻。

二、结语

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60-02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好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不少院校或个人承接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同时出版和发表了一批军校学员心理卫生方面的著作、教材和学术论文,开设“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也越来越多。目前的科研、教学、实践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领域在逐步拓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已有不少研究,而且国内有著作将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总结,如姚本先、方双虎(2002)[2]、陈家麟(2002)[3]。在这两本书中介绍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例如,国外有马斯洛和密特曼、斯柯特、科尔曼、阿卡夫、罗杰斯等;国内有黄坚厚、张春兴、王极盛、郑日昌、林崇德、吴增强、刘华山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陈家麟将心理健康标准总结如下:(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4)行为协调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6)人格完整独立。

尽管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标准上研究者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但综观上述观点可发现,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要素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环境适应能力等。这些探讨,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标准,对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识别或诊断并进行干预矫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军校学员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而心理的发育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从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不协调的角度来看,必然导致很多矛盾冲突的出现,由此会给军校学员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不胜枚举。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学习、人际交往、择业、情绪情感、人格特点、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心理辅导及治疗、一般心理健康测量。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起步较晚,比较注重一般心理健康测量。但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颁布,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数量上有所增长,研究领域也由一般性的心理健康测量发展为更专业、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焦虑、抑郁、压力、应激、认知方式、心理障碍、学习、人际交往、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问题一直都受到广泛关注 [2,4~14]。

三、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理论探讨。这些探讨强调通过改善和营造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以及提高军校学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来解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研究认为,认真开展军校新学员心理健康普查,做到有问题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和治疗,针对军校学员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及专题讲座;建立和完善军校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档案,重视军校校园文化建设,启发军校学员辩证地看待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或挫折,是解决军校学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方法与途径。二是干预研究。这些干预研究方法主要有:心理测量法、临床症状诊断法、心理咨询、访谈法等,其中又以心理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居多,而真正通过测量评价后,针对军校学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性的研究和维护性研究还很少,这是今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和教育要努力的一个方向[15~17]。

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从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之初就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众多学者在研究中尝试不同模式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以各种教育理念、心理学说、人文科学观点为支撑,以本校实验为依托的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方法、途径、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浮出台面。梅清海等在全军50多所院校心理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两渗透”、“三全式”、“四贴近”、“五位一体模式”[18]。

“两渗透”教育模式旨在发挥军校课程教学优势,提高心理教育效果:将心理教育渗透于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军校心理教育的“高度”效应;将心理教育渗透于专业课教学,扩大军校心理教育的“广度”效应。

“三全式”教育模式旨在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从教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的全程贯穿、全面展开、全员参与、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心理教育体系:把提高军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作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军校心理教育管理机制,形成军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医护人员、学生相互结合的教育合力,把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心理咨询、日常管理统一起来,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四贴近”教育模式旨在以影响军校学员重要心理因素为突破口,强化教育效果:(1)贴近时代,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平台。这个心理教育平台应该具有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和攻防兼备的教育职能;(2)贴近社会现实,切准军校学员的心理脉搏;(3)贴近军校大学生心理实际,注重解决心理问题。通过多渠道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认识青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增强心理上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修养、自我保健、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心理训练的原理和正确方法,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模式,为培养其良好心理品质打下理论知识基础;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准确掌握和及时报告学生的心理情势;对于一些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以解除心理痛苦;积极预防心理疾病;(4)贴近军校培训目标,着眼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以认知品质、情绪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性格品质等为主要内容的良好心理结构;培养以战斗力为标准的心理能力。

“五位一体”教育模式旨在确立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和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健全的人格、合理的认知结构、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意志品质等军校学员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1)心理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在德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强化军校学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2)心理教育与智育相结合,在智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提升军校学员智力发展水平;(3)心理教育与军事技能教育相结合,在军事技能教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推动军校学员军事技能的学习;(4)在体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促进军校大学生提高身心素质 [19]。

参考文献:

[1]张金彦,王建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1-347.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7-25.

[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25.

[4]刘婷.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1):63.

[5]林维丽.军校学员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张凡.军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李俊丽,梅清海,丛建波,邵秀巧.军校大学生个性、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82.

[8]张静,王筱枚.军校大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5):425.

[9]钱永才,龚渊文.军校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2):33.

[10]白雪亮.军校学员郁闷心理分析与防范[J].中国青年研究,2007,(8):69.

[11]王京京,于宏.军校大学生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7):50.

[12]曹守莲,石沙泉.军校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3):307.

[13]王海民,刘学敏,吴振峰.410名军校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杂志,2005,(2):701.

[14]王浩,苗丹民,朱霞.军事择业大学生与军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2):801.

[15]张茂运.对军校学员人生格言的调查及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3,(2):63l.

[16]颜宪军.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实践与探索,2005,(6):267.

[17]韩向前,汤家彦,解亚宁,荣.军校独生子女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1,(8):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