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心理学,李氏疗法是由李和军,于2012年创立的,共分为两套疗法,一套是在患者临死的时候,直接把死亡期往后拖延三个月的时间,能够治疗各类绝症,另一套是在患者临死的时候,逼迫患者让他不敢死亡,这样也可以把死亡期往后拖延三个月的时间,用来治疗各类绝症。
这两套疗法虽然操作的方法不同,但是患者痛苦的程度,身体的感受以及治疗疾病的效果,都是完全一样的。李氏疗法的特点是不使用药物,不问疾病的种类,用准确的方法在恰当的时期,激发出患者体内的潜能,来对抗疾病。
李氏疗法是与其它心理疗法不同的,任何心理疗法,都是治疗心理障碍的,而李氏疗法不是治疗心理障碍的,它是专门治疗各类绝症的,还必须是到了晚期的,既将死亡的患者,对于没到晚期的绝症患者和普通慢性病,是没有疗效的。
我没受任何事物的启发,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完全一个人研究创立的,本来不想给李氏疗法起名的,以为就直接称作拖延疗法和逼迫疗法更为贴切,但是如果两套疗法合在一起叫的时候,就很麻烦,也不方便记忆,是为了更省事、更简单、所以才称作李氏疗法。
用李氏疗法治疗绝症,凡阳病毒引真敢 的绝症都可以全愈,而且还能够终生免役,只有极少数由自身肌体的组织功能出现变异引起的如肌肉萎缩症等绝症,是无法治愈的,用李氏疗法治疗也可以把死亡期从1岁一直延长40岁。
物种的进化是逼出来的,医药研究的越先进,病毒进化的就越高级,医学进步的速度永远也撵不止病毒进化的速度,靠药物永远也不可能彻底消灭疾病,激发出体内的这种,能够消灭病毒的潜能,来治疗疾病才是最终的选择。
据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调查得知,全球约有千分之八的人罹患,尿毒症、白血病、艾滋病等,医学界无法治愈的绝症,每年因为各类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一千万人,所以这些疾病被医学界称为头号杀手。
体内的潜能是被大自然反复的打击,磨炼、进化出来的,如果经常经受某一种磨难,就会进化出对抗这种磨难的能量,由于人类始终被死亡与疾病折磨着,所以就逐渐进化出了一种能够消灭病毒的能量,由于人们不知道体内拥有这种能够治疗疾病的能量,所以得了疾病也不去对抗,就把这种能量闲在了一边。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育;教学;教育,医学/组织和管理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既包含对自然科学的应用,也包括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说,医学心理学是理论与实践的两项课程,重在提升医学类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在其未来的临床工作中有所帮助[1]。正是鉴于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复杂性,对它的讲授更应当与其他医学课程相区别。但是,从笔者关于医学心理学教学的体会来看,目前在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方面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既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1对医学心理学教学进行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步伐,各种医学类课程也均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有所变动,加之社会对医学类专业学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报考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加。但是,与日益增加的医学类专业学生相比,医学毕业生却并没有达到优质优秀,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医学毕业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是缺乏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专业范围过于狭窄,毕业生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性;三是思维固化,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四是综合素质较低,尤其是心理素质不达标。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医学类专业课程的不合理性,既包括课程时长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包括选修课数量过少以及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等问题。同样,医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面临上述问题,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我们必须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才能进一步提高医学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为其未来的就业做好基础和保障[2,3]。
2目前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在医学心理学教学方面的体会,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缺乏与医学心理学相关的实验和实践
正是因为在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没有组织相应的实验和实践,导致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后,面对棘手问题,无法及时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而缺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实验和实践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目前我国依然实行应试教育体制,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只关注医学心理学理论方面的教授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考虑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方式;第二个方面是学校对医学心理学实践的不重视,不仅资金投入不足,也几乎不为学生寻求和组织医学心理学实践的机会,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平台[4]。
2.2医学院校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而言,大部分医学类的高校都将医学心理学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但是,在实践操作当中,高校还是表现出了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定义为考查学科,对其设置的学分非常低,甚至没有学分,这些都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大打折扣;二是对医学心理学的课时安排非常紧张,而且时长非常局限;三是大部分高校都安排其他医学课程的教师来兼任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明显欠缺,兼任教师一方面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另一方面也缺乏责任心;四是很多高校都把医学心理学作为理论类学科,没有为其开设专门的实践活动,这也不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实践和应用。
2.3缺乏完善的医学心理学教学与课程评价体系
当前大部分医学类高校在医学心理学方面,既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没有先进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一方面源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是高校整体的学科评价体系相对落后所造成的。以医学心理学为例,学生在毕业时只要通过相关理论考试就可以顺利毕业,这种考核方式并没有真正考察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考核方式。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社会卫生保健事业和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已经明显不符合社会要求,应当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
2.4医学心理学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表达过于单一
医学心理学课程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专业词汇较多,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大部分都是讲说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比较死气沉沉,很难勾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更多的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因此教学效果相对一般。除此之外,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诸如新疆、内蒙、等少数民族聚集的边远地区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报考医学类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相应增加,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语言过于枯燥专业,少数民族的学生很难听懂,更做不到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对医学心理学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
3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3.1将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心理学相融合
医学心理学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涉及到专业的医学课程,诸如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又涉及到心理学课程,诸如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实验心理学等,同时还涉及到人文社会学科,诸如哲学、人类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因此,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只将教学内容局限于医学专业或者心理学方面,而是应当与人文社会科学有机融合,重视素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5]。
3.2进一步丰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医学心理学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枯燥,很难引发学生兴趣。因此,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辩论赛或者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且在模拟演练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二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6]。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进行教学是大势所趋,医学心理学教师在讲解理论时,可以通过PPT或者FLASH动画,将理论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三是结合案例和视频等资料进行教学。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案例,或者组织大家一起观看与医学心理学有关的电影和视频,有助于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7]。
3.3加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单纯的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并且在生活和工作中实践所学的理论。因此,作为医学心理学教师,应当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对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案例以及事件进行整合,尤其是大学生以及医学工作者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拿到课堂上作为主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开导别人和自己,进而学会如何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加以运用。
3.4进一步完善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作为医学类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来进一步完善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是加强对医学心理学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加强师资力量和相关设备的资金投入,培养最专业的教师队伍,从而进一步提高医学心理学的整体教学水平;二是针对医学心理学建立专门的实践基地,或者尽量提供给学生医学心理学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针对医学心理学成立专门的评价组织,定期评价医学心理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加强责任意识;四是进一步完善医学类学生的毕业学科评价体系,在对医学心理学进行考查时,既考查理论方面的掌握程度,也要考查学生对于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实践能力,通过综合判定来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如此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加强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从而为日后的临床医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5采用多语言教学方式
一、医学心理学课程发展困境表现
当前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发展在课程地位、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一些困境。
1.课程的重要性与课时安排不够之间的矛盾医学心理学涵盖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内容,对于培养医学生人文情怀、提升医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没有足够的学时进行教学,学生不能深入系统性地学习,任课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主要课程知识点的讲授,很难统筹课程基础知识、理论和临床案例实践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现代高等教育提倡以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宗旨,为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主动性。医学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师生之间交互贫乏的问题,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许多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多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教学主导,不能留出必要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致使学生没有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时间和机会。
3.任课教师综合能力需求与其专业背景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素养要求较高,一般需要任课教师既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素养,又要具备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素养。此外,还应掌握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等方法和技术。但现在的医学心理学教师大多只有医学专业基础或心理学专业背景,兼具多种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较少。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亟待加强。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为了促进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健康发展,应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与考核体系等方面加强教学改革。
1.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考虑课程的功能定位、课程内容选择的全面性和平衡性,课程建设方式的整体性和灵活性,优化课程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针对目前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医学心理学教学时数相对不足的现状,应积极探索将普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心理学专题讲座等纳入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在不同学习阶段系统地为学生传授医学心理学知识,在有效避免内容重复的前提下,保证医学心理学知识体系的连贯性,最大程度地优化相关课程。同时,注重发挥隐性心理学课程的作用,利用校园文化、辅导员队伍等影响力,实现其认知导向、情感陶冶、个性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2.注重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加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为了不断提升医学心理学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医学心理学任课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素养建设。当前,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师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他们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综合素养,加强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论与技能的持续学习;二是非医学专业背竟的教师,他们需要系统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和必要的临床专业课程。鉴于医学心理学课程交叉性和边缘性较强的特点,应积极吸纳医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以及精神与神经医学临床医师与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多元化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临床实践等活动,不断完善教师心理学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并积极引导更多的教师取得国家心理学咨询师资格证和职业医师资格证,促进医学心理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提升。
3.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医学心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把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方法应用到临床工作和社会交往当中。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应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优化等方面入手,明确教学改革的重点,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针对医学心理学基础、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部分的特点,以及其在医学生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中,心理学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绪论、心理学基础、主要理论流派等内容,这部分应以讲授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心理学有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健康心理学部分主要包括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健康行为等内容,与今后的临床工作及学生自身的成长密切相关,有更多的实效性,在教学上以预习、案例、问题讨论最后讲解总结的方式完成。比如,在心理应激章节,就学生中发生的一件丢失雨伞事件进行讨论,归纳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生活事件、认识评价、应对策略、社会支持、应激理论以及应激与心身健康之间的关系等。临床心理学部分主要包括病人心理、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心身疾病、异常心理、心理干预概述、心理干预各论等内容,是与临床课程相衔接的课程,旨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和技术方法,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 培养健全人格的一门科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也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与临床结合紧密,但是学生还未进入临床,对许多临床问题生疏,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大量的临床案例为依托,加上多媒体、教学影片等,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验心理学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评估量表操作等,可以主要以课上讲解示教后组织学生具体操作的方式完成。比如个性测验、症状测验、应激测验等,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心理评估,不仅可以掌握技术方法,同时可以对自身有更充分的了解认识,对今后有针对性地修正和完善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医学心理学考核体系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教学模式也应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更好地发挥教学模式的育人功能。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探索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有利于增强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例如,在运用讲授法时,教师在课堂做到精讲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理论知识;在运用讨论法时,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在运用实验法时,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养;在运用新媒体教学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为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医学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开卷和闭卷、日常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更加注重心理学教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形成性评价环节。在各教学环节中,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启发思维的论述题,开展开放性问卷调查,通过经典的教学影片和录像,启发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剧中人物或情节做出心理分析,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既有利于考核学生学生效果,也有利于评价教师教学水平。
1.1研究对象
抽取我校学生278名应用维吾尔医学中的气质测定与心理学中的气质测定进行对照研究。
1.2研究资料
参加对象的278名学生均为属于正常人群。因6名对象填写表格不符合要求,去除分析范围。列入分析的272名,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21岁,男性77名、占27.6%,女性195、占72.4%,根据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关于人的气质论分类,多血质的80名、占29.4%,胆汁质的68名、占25%,粘液质的44名、占16.2%,抑郁质的9名、占3.3%,混合质的71名、占26.1%。按照维吾尔医基础理论气质论分类,血液质的85、占31.3%,胆汁质的79名、占29%,粘液质的36名、占13.2%,黑胆质的52名、占19.1%,混合质的20名、占7.4%。
1.3研究方法
先将278名学生进行编号分组,邀请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维吾尔医学专家应用维吾尔医学方法将参加实验的278名学生的气质进行维吾尔医学中的气质测定及分类(观察脉象、舌苔、巩膜、面部气色、大小便等的体征),分出血液质、胆汁质、粘液质、黑胆质、混合质等5个种类,再应用心理学中的《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TEM量表60道题对278名学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心理学的气质分型,分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混合质等5个种类。最后根据两组数据进行对照。
2研究结果
用维吾尔医气质论分出的血液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多血质数量最多,占49.4%,胆汁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胆汁质占36.7%,粘液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粘液质占33.3%,混合型气质中心理学气质分出的混合型占40%,即相应度最高。但黑胆质中心理学气质分出的抑郁质比例不太相符。按性别统计可看出,不论维医学气质论还是心理学气质论多血质和黑胆汁气质的男性多见,胆汁质气质的女性多见,粘液质和混合质百分比维吾尔医气质论和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结果不相符。
3讨论
一、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形式
医学心理学内容繁杂,仅仅依靠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可以尝试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具体方法探索如下。
(1)大班上课:教师可根据每年的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并结合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对于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里没涉及的内容或容易理解的部分让学生小班讨论个人自学,如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等部分的学习,可以让他们以寻找分析典型案例的方式在课后完成。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挖掘学科深度,在难点部分充分利用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如变态心理学部分的典型个案理解和心理治疗方法的运用。
(2)分组讨论:根据课堂学生人数,15~20人为一组,各组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如寻找典型心身疾病案例、心理障碍或疾病案例、心理咨询个案等,要紧扣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对完成目标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或者对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可以整合临床医学课程,对某种疾病进行延展,如心血管疾病中深入探讨心理社会病因,并澄清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生理反应的病理机制。还可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见习等机会接触病人,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答案,然后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以PPT的形式汇报研究内容和成果,并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及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
(3)个人独立研究:可以是知识点研究的小论文或实践经验的总结报告,如自己的心理应激的应对模式分析,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心理案例分析,心理咨询实践报告等。个人在此环节遇到问题,可向小组成员或教师求助,教师及时予以鼓励和指导,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此部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理论知识的能力。
二、随机点名,有效考评
医学心理学课程因其公共课的性质,一般都为大班教学,3~4个班级为一个合班,一般为150人,且班级专业不一定相同。课堂纪律比较松散,师生之间互不相识。虽说大学生不必要像高中生那样对课堂考勤有严格的要求,但鉴于部分学生自我管理和督促的能力不足,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认识不深,不够重视。课堂的随机点名是很有必要的。据作者随堂匿名调查,大约80%的同学倾向认同课堂点名以帮助督促自己。
考核评价要去掉期末考试一考定音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考评结合,①传统期末闭卷考试占总评分的50%。②分组讨论的考核成绩占总评分的20%,具体以小组的总结发言加小组学习的资料(组内学习讨论的记录,使用的文章、资料、图片等)的形式,给予该组成员分值。③个人作业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30%,根据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及小组交流情况,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学生个人作业或个人研究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给予分值。
三、利用好网络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web的现代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有研究者进行了探讨与实践,安排学生观看视频课程后,根据每一集课程内容提炼出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巩固概念、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有着较好的效果。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校建立了医学心理学的网络课程中心,在课程中心的网络平台上,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各章节知识点和我校各位医学心理学教师不同章节的授课视频,在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自己任务需求,选择网络视频进行重点学习或反复学习,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在课堂授课中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师生互动方面。
通过课程中心师生互动栏、留言板、微信群和教研室课程微信公众号,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将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与教师探讨,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因平时工作繁忙而无暇给予学生及时反馈的问题,做到个性化辅导,也为学生提供自由、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
四、讨论
(1)分组教学介入时机。分组教学不宜太早进行,可以选择在基本理论和重难知识点学习后进行,学生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建立起对专业教师的信任和认可后进行,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在分组学习时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并且能避免学生因为太早关注小组成绩而忽略基本理论的学习。教师应根据根据教学目标将讨论主题以讨论提纲或要点的形式在讨论前下发给学生,也就是说,在分组讨论分派不同的学习任务过程中,要进行具体化的学习任务布置,只有问题落到具体实处,让学生明白此问题的解决是有实际效用的,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避免讨论流于形式或偏离方向。
(2)小组数量及人数应适中。如果课堂人数过多,可以适当增加小组数量,控制在20人以内为宜,以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学习及案例搜集分析中有发挥和表达的机会,增加参与感和组员之间的互动频率,培养合作精神,充分激发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总之,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渠道资源的整合,适当的考核压力,团队思想的交流碰撞,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能对学习成绩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学深、学透、学活。
参考文献:
[1]张旺信,刘欣.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1):45-48.
[2]姚树桥,陈剑光.“智性教育”视阈中的通识课程建设初探——开设医学心理学为通识课程的设想[J].大学教育科学,2013(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