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热门话题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Shopping on the Internet 网购利弊
提示词汇:网上购物shopping on the Internet(online shopping)
Recently ,we talk abou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hopping on the Internet. Some people think that it is very easy for us to go shopping online. The shops on Internet ,for example taobao.com, 360buy.com are open for almost 24 hours a day, so we can buy something we want at any time if we like. What's more, we needn't to wait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others believe that we can only see the pictures on the Internet and can not touch or see them, It is difficult to say whether it is good or bad. We will have more problems when the things are not good. Besides, it is not a good news for some girls because they enjoy going shopping in the market with their friends.
【参考译文】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
1、按照教育部对新课改的步骤与要求,现在很多省市都进入了课程改革。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据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高中语文课程由选修和必修两大模块构成。新教材是按模块编排的,其中作文训练都附在各单元之后,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来安排作文教学的,这种安排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按照高考的要求,它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3、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新课程设计思路,高中作文训练也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高中作文训练做到内容设置科学合理、训练过程全面有序、训练效果省时高效。
(二)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之现状很久以来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着一种无序状态,临到写作文的时间了,教师随手从手边的资料中拿起一个就让学生写,或想起写什么就让学生写什么,缺乏系统性。至于作文写作方法,教师更是东一块西一块地讲解,三年后学生要参加高考了,有的作文技巧教师还未给学生讲解,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很差。作文教学的这种现状,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造成了作文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当前作文教学内容也必须科学统筹安排,作文教学的效率还亟待提高。现在各个学校的老师都已经意识到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好多学校的老师都在积极探讨作文教学的序列化问题。
二、新课程下作文教学与训练的系统安排
首先,明确新课程下作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下作文教学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学习作文写作的方法技巧;④规范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计划;⑤处理好平时的作文教学与高考的衔接问题。其次,制定系统的高中作文整体教学与训练计划为了改变高中作文教学与训练的无序状况,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结合高中语文新课标,查阅了大量资料,特制定了一套高中作文教学与训练计划,以供全体语文老师探讨。高一第一学期
(一)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安排学生讲成语故事。
(二)办班级小报。让每个学生主办一份作文手抄报,共出两期,一期为精彩描写片断专刊,另一期主要发表自己满意的的作品。在规定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展出。每期小报评选评讲过后都要装订结集,学生可经常翻看。
(三)写作训练:1、文体方面:训练记叙文写作训练记叙文的写作技巧。一方面结合语文必修教材一、二册“表达交流”部分,安排作文教学,另一方面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即抒情悬念式、双线结构法、凸现细节式、细小场景切入法、旧瓶装新酒、纯朴感人式、第一人称拟人抒情法、虚实互化法等。2、在表达方式和能力方面,结合必修课本第一册学习“描写”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手法。
(四)课外积累系列:阅读小说名篇,积累词语,摘抄好的文段。
高二第一学期
(一)语文每日常规中安排学生进行议论文的审题、立意、写提纲、写标准段、论证方法训练等。
(二)学生办手抄报(讲名人名言名人小故事)
(三)新闻写作与播报。
(四)写作训练系列:文体方面:议论文的写作、新闻的写作1、议论文写作技巧。训练事例分析论证法、类比论证法、 形象说理法、辨证说理法、分论点式论证法等。2、消息写作(拟题训练、导语和主体写作)3、说明文训练
(五)课外积累系列:读议论文名篇,摘录名言名句名人故事。
高二第二学期
(一)语文每日常规中安排学生讲故事包括微型小说,或名人故事等。
(二)思维训练系列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训练
(三)写作训练系列:文体方面: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1、记叙性散文(①记人散文②记事散文③记物散文)2、议论性散文3、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技巧方面(结合《高中作文系统学习与训练》一书训练小标题式结构法、“蒙太奇”式结构法、 镶嵌名句彰显文采式、理性分析式、一句立骨法、 内心独白式、整齐句式取胜法等)(四)课外积累系列:读议论文名篇,摘录名言名句名人故事,背诵诗词名篇。
高三第一学期
(一)语文每日常规中安排学生进行命题作文、看图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拟题训练。
(二)手抄报(时事、新闻、当代热门话题)
(三)写作训练系列:1、文体方面:自由选择2、训练类型方面(1)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总论、怎样写好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类型、比喻型话题、多概念关系型话题)(2)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写作总论、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寓意型材料作文、诗意型材料作文、图文型材料作文、事实感悟型材料作文)(3)命题作文(命题题作文总论、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命题作文的写作方法)
(四)课外积累系列:时事新闻材料、当代名人事迹。
高三第二学期
(一)语文每日常规中安排学生进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拟题训练。
(二)作文材料积累本(记录训练过的材料立意、命题及选材)
(三)写作训练系列:文体方面:自由选择训练类型方面(进行高考步骤作文训练)1、准确审题,巧妙立意;2、拟题;3、文体;4、开头;5、结尾;6、结构;7、感情;8、选材;9、内容;10、创新;11、文采
(四)、综合写作训练
三、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应确立的观念
作文教学中需要灵感,更需要触发点。语文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活跃学生的多向思维,帮学生触发写作灵感,形成浓厚的写作氛围,诱发出不甘人后的必欲写好的心理机制,提高写作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触发写作“灵感”,让学生头脑中闪现出一个又一个“灵感”呢?笔者认为:
一、观察素材,构建大脑信息网络,提高灵感的概率。
有位作家说:“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的直接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从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文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学生如果心中“米”,“晨炊”就不会为难了。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写作时才会胸中有墨,泼洒自如。
丰富感知,扩大信息量,是写作的原动力。所以,教师要丰富和强化感知,让人的大脑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保留和积累刺激的痕迹
综合起来,使新刺激和旧痕迹综合起来,然后去组织、加工、改造进行信息编码,长期储存。
1.加强指导,让学生明确积累素材的重要性。
从写作角度看,灵感源于生活;生活之水积蓄到什么程度,就有什么样的灵感。一盆水有风不起浪,大海之上却是无风浪千叠。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牛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
把握生活的真谛,才会产生灵感,才会"句自神"。教师要长期给学生推荐美文佳作,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素材对作文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怕写作,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是忽视周围世界的细心观察,缺乏有意识的积累,大脑空空,当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观察要细致,要能发现所描写对象的特点。所以,鲁迅说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还说,对任何事,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
3.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名著、读佳作。
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全部就说明应该怎样写”。教师应培养先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引导学生将自己觉得有价值或值得玩味的东西用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常常翻动它、感悟它,使阅读真正发挥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积累素材的积极性。
比如上综合实践课,教师就可以提前让学生多搜集相关的素材,然后上课展示;可以是辩论会、故事会、古诗朗诵等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他们获得心理的满足。
二、作文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触动学生思考的“兴奋点”,唤起写作灵感
写作是一种积累的发泄,平日积累的素材有了,这时就需要恰当地点燃“引线”把藏在胸中的某种情感短时间迅速爆发,写出的文章自然文采飞扬。
也许我们可以从“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得到启迪,曹操此举的成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望梅”的话是在士兵有过吃梅子的生活体验并且是非常渴的条件下说的,二是要说“前面有一片梅林,可以摘梅子吃”这样的话。再看看作文课上老师的命题和指导,学生没有“吃梅子”的体验,没有“吃梅子”的需要,却偏要出那方面的题目,当然“流不出口水来”,写不出真正的文章来,这就是学生所谓没灵感的由来。所以语文教师大可学学曹操。
“灵感”的产生需要有外界的新信息的刺激,去“惊醒”那些“潜伏信息”。语文老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轻轻敲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让学生头脑闪现“灵感”的“火花”。
1.读写结合法。
教师每每分析课文时,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往往使学生忘了下课,课后还会对课文中有关情节和人物进行一些漫无边际的评议和想象,这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好胜心强,
富于幻想。在此如果引导他们到书中认识人生,寻找写作的材料和技巧,启发学生进行系列性、创造性的联想,必然把学生记忆仓库中的材料诱发和召唤出来,燃起写作的热情,促使他们想象思考,提笔为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材料中读与写的最佳契合点,采用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的方法来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让学生给小说再续上一个结尾。写作效果出奇的好,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结局写的异彩纷呈。
2.用歌曲创设情景,为想象力插翅
把歌曲引入课堂作文,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次感受美、品味美、接受美的熏陶的机会,同时还可营造出特定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头脑中储存的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人物形象的回忆,学生就能容易的找到触发点。比如教学《我的母亲》,教师放了一首《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感受母爱。当听完两遍后,大部分学生已泪流满面,有的甚至泣不成声。无需太多的文题分析,学生提笔疾书。过后,教师检查学生的习作,大都文理通顺、重点突出、标题也新颖,
3.作文命题方式要推陈出新,注重题目的触发作用。
叶圣陶主张出题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夏丐尊认为作文题目“犹如爆竹上的“药线”,这些话都讲得极为生动和深刻。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命题上应尽可能多样化,信息量充足,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广泛诱发学生的情思。例如供材料作文、补题作文、一题多做等。比如写“面对诱惑”的话题作文,就可以拟出一
段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语:生活中,人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权利的诱惑、名誉的诱惑。作为学生,面对名牌的服饰是一种诱惑,面对可口的饭菜是一种诱惑,甚至于考试时的高分也会是一种诱惑,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呢?上面这段提示语就正如爆竹上已经点燃的“引线”,就是写作的兴奋点,抓住了这一点,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4.抓住契机,随机作文。
“正能量”原是天文学专有名词,英国学者怀斯曼把它用作自己心理著作的标题。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现在各大媒体也常用“正能量”这个词,比如“奥运金牌给中华民族带来正能量”等。
请根据材料作文,自选角度,自拟题目,800字以上。
题目解析
“正能量”,本是一个天文学专有名词,却迅速成为时代感很强的热词,更因为一系列公益事件的发生而迅速增温。这本身就令人不由得思索:这是什么现象?这又是为什么?这正是题目最明显的特征: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所以,要写好这篇作文,从审题立意到材料组织,现实针对性是不能忽视的思考重点。
这实际上是个材料型的话题作文,或者是社会现象评述型的题目,核心词当然是“正能量”,要求学生展现出与之相关的联想和分析。解析材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它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思维品质。从题目看,“原是天文学专有名词”,启发我们思考正能量的范畴;“每个人”启发我们对于正能量主体的把握;“健康、积极、乐观”则暗示着正能量的内涵;“传递”既是意义更是方式方面的思考;“活着是一件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则明显昭示了正能量的意义;至于“各大媒体也常用‘正能量’”、“奥运金牌给中华民族带来正能量”等,则启发我们对当今时代的种种现象进行能量正与负的思辨……
基于这些方面的思考,行文时,以下几个问题就成为写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必须交代清楚的:正能量是什么?为什么最近这个词会这么火?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对材料中所举的例子如“奥运金牌给中华民族带来正能量”的观点是否认同呢?为什么?这些例子中反映的事实为什么是或不是正能量?就材料引发的话题,你对正能量持有怎样的态度?
所谓思辨,就是能准确把握议论的话题,指出问题的实质、原因和解决方法,能抓住主要问题,能指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写作时,如果只是举出现实性的实例来证实“正能量”的存在,或者只是泛泛论证正能量是积极向上的希望和追求,或者是使人行动的动力和感情,这些都还属于浅文章。如很多同学会联想到近期井喷式的“最美司机”“最美妈妈”等各种各样的“最美”实例,这当然是精神和行为方式上的正能量,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何以在当今的时代是正能量?人们总是在骨感的现实中去仰望丰满的理想,当我们判断某些人和事是正能量时,它肯定是针对某种令人焦虑、困惑的现实。这里就需要对现实生活有一个深入的认知和分析,如果能认识到,正能量的诞生和被强调,总是因为负能量相伴而生和堆积这种“共生”现象,就明显要更具思辨色彩。
例文一
能量的“正负”与传递方式 曹天逸[华东师大二附中]
按照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辩证法来说,任何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在“能量”的问题上,“正能量”与“负能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们把眼光聚焦在当下,便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所谓能量的正负,可以在它的传递过程中悄然发生改变。
自从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奥运金牌,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就成了中国人集中获得“正能量”的时段。但我认为2012年的奥运会首次成了例外。且不论赛场上的纷纷扰扰——虽然中国队还从未经历过如此多的冷眼和闲话,单把眼睛转向那个网络虚拟社会——微博,你会发现这里的烽火比伦敦更旺,硝烟比伦敦更浓。穿行于一条条几十字的短评中,我总觉得中国人又一次把语言文字运用得炉火纯青,中国语言文字的巨大能量简直就在这时得到复兴!然而,这些锐利、生动的文字并没有借中国在赛场上的辉煌给中国人输入正能量,反而将金牌的正能量转化为了负能量。就我个人感觉而言,不少微博会使人平添几分厌恶和怒气,让人想赶快离开这口水与板砖纷飞的空间去图个清净。
这夸张、扭曲的情形便是如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真实缩影。某些人的偏见和不理性会把如植物幼苗般的正能量掐灭在萌芽状态。微博给了普通人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如果我们能妥善加以利用,它会成为传播乃至放大正能量的最好工具。遗憾的是,很多国人将其当作了发泄不理性和偏见的出口。有时,发微博就意味着站队,而且拒绝妥协,没有商量,矛盾的一方对另一方极尽诋毁之能事,而中间派则两边不讨好。如今,中国人的批判意识已经觉醒,他们既然已经看到了中国金牌背后的脆弱,看到了举国体制的软肋,就该凝聚共识,谋求改变,共同传递使社会进步的正能量。但是其中一部分人落入了狭隘的“爱国主义”,另一部分人落入了“盲目否定一切”的圈套,微博的能量便“由正变负”。由此看来,我们的确需要理性批判的方式,使“正能量”成为真正的正能量。
话说回来,我们的社会并不是没有改变,它甚至已经能把原本充满负能量的事件成功转化为正能量。美国“9·11”十周年祭时,双子塔中每个遇难者的名字被一一诵读,令当时的我深感人文关怀的力量。去年夏天的北京暴雨无情地揭掉了中国城市光鲜亮丽的面具,让百姓为其千疮百孔的内部构造深感不安。但之后中央电视台竟专门在新闻节目中将八十多位遇难者的名字同样一一念出,这一仪式让人备感温馨,不能不说是将负能量部分转化为正能量的义举。它让国人知道,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是受到关注和尊重的,是不能被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所抽象代表的。当社会的眼光能触及一个看似与你我他无关的、微不足道的生命时,社会的进步就有希望。这是我们这个被诟病为“冷漠”与“无视”的社会急需的一种正能量。别忘了,它脱胎于负能量。
当媒体使用“正能量”一词时,是否也该想想,该怎样才能不辜负其健康、乐观、积极的含义?当人们为某种“负能量”而吵得不可开交时,是否也该想想,争论的目的,难道不应是转化负能量,凝聚共识,创造一个正能量的社会吗?
坚持理性,坚持责任,坚持关怀的目光,每个人都能做正能量的使者。
考场点评
开头点明题旨:能量的正负,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改变。接着紧扣时事,从2012年的热点话题奥运说起,紧紧抓住微博世界的纷乱,真实地揭示其中无序无德的严峻现实,语言个性强烈,议论感鲜明。接下来是针对事实的分析,抓住了要害:话语权泛滥导致理性缺失,狭隘盲目。然后又一次列举社会热点,给出正例,与上文形成对比,从而揭示正能量的感召力量。白璧微瑕,此处如果能更紧密扣住“话语权”“导向作用”这些核心词语,对比就更鲜明,说服力将更强。
文章结尾部分,针对为批判而批判的现象,鲜明指出其结果只能是积累更多的怨气和戾气,对正能量的产生没有丝毫帮助。这样,经过层层铺垫,水到渠成,推出了文章主旨:坚持理性,坚持责任,坚持关怀的目光,希望每个人在这个自由表达的时代,都能做正能量的使者。整篇文章,从容不迫,逐步前推,很有一种“我不说你就不知道”的风范。作为考场作文,能在短时间内凝聚起这般理性思考的力量,这是平时思想历练的结果。
(石昆)
例文二
走向正能量时代 杨宇辰[华东师大二附中]
盘点2012年热点,“正能量”的流行当居榜首。我以为,正能量,是指给人以鼓舞,传达正确导向的信息。所谓“正”,是指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榜样”的效应;所谓“能量”,是指其所带来的正面效应,能像光和热一样辐射到社会大家庭的方方面面,使人们收获事件之外的更加持久的精神鼓励。逃过了“世界末日”的预言,“劫后余生”的人们当以崭新的面貌迎接2013。东方卫视便以“迎接正能量时代”作为2013年盛典的主题,这也许正表明了,我们多么期待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时代。
为什么人们渴望正能量?是因为在当下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盛宴中,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饥渴,心灵无所皈依。纵然脱离了动荡与贫困,人们却再难燃起当年单纯地为国家的未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拼搏的激情与热血,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只为生计的奔忙,面对种种不公现象的不满和抱怨。恶俗、低俗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异军突起”,以挑战颠覆社会审美和主流价值为旨,及“神曲”在网络上的火爆,这都反映了一种思想上的空虚和盲从。而像“小悦悦事件”“扶救摔倒老人却被讹”等一系列公共事件引发的社会道德危机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关系推向了道德与法律无法正视的灰色地带。同时,以网络微博为代表的大众信息平台也成了谣言、哗众取宠的不实言论滋生的温床。试想,在这个缺乏正确引导的舆论平台上,每日涌入人们视野的不是经济的发展、社会改革进步的方向,而是“高富帅”在肇事,“白靓美”在拜金,“屌丝们”在一边愤愤不平,这叫人如何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一边倒、追热点、躁动不安的舆论环境中,又如何保持理性,冷静地观察真实完整的社会生态呢?
因此,我们需要正能量。
大众媒体在传播正能量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媒体的任务是客观真实报道事件,并用合乎时代的价值观来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不是一味地逢迎大众趣味、为自身商业利益而随波逐流。公众媒体这种传播工具,更应引导人们去发现并关注社会的真善美,为社会生活注入正能量。
时下“政务微博”的开通,便是个成功案例。在北京“7·21"特大暴雨水灾中,政务微博深入第一线对抢险救灾工作进行了实时跟踪直播,将政府的抢险工作安排在第一时间向广大市民公布,有效地杜绝了不实消息的散布和恐慌情绪的蔓延。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官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而是切实为百姓干实事、可以被民众“拍板砖”或“送献花”的公仆。民众也可以通过微博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真正拉近官与民的距离。通过让正确的声音掌握舆论的话语权,“正能量”得以传播,社会的信任和稳定得以建立,这是媒体的责任。
不仅是政府和媒体,我们每个人也应当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一分子。“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人间的温情和社会道德的正面力量时时温暖着我们。正能量就像是一把火炬,不仅象征着光明,更能辐射热量,驱逐黑暗。这把火炬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接力传递,去点燃每一个人心目中的火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小太阳”,接受并向四周传播积极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和勇往直前的激情。
2013年以至久远,让我们真正走向“正能量时代”!
考场点评
文章首先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清晰界定了正能量的内涵和特点,热情地肯定了正能量的精神鼓舞作用,然后紧扣热门话题,提出希望:期待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时代。“世界末日”“劫后余生”等用词,既不失俏皮风趣,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接着,作者以冷峻的笔调,直指社会现实:精神世界越来越饥渴,心灵无所皈依。又从生存状态、文化传播、公共道德等方面连续列举,紧接着是振聋发聩的一问:如何保持理性,冷静地观察真实完整的社会生态?这样,就从必要性和紧迫性上紧紧扣住了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