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调查问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Survey Report
LIU Jiyong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Foreign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 In the new situ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many new challenges, students' life values,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of employment have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In practical work, we often suffer from lack of understanding, understanding students now many ideas and practices, which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our work. Therefore only in the premise to carry out a full investigation unde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ideas, to do well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questionnaire; characteristics
1 调查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家的学习、生活状况,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做好日常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明确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促进同学们的发展和成才。
2 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46份,回收有效问卷139份。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总体情况
本次问卷共调查男生占37%,女生占63%,其中汉族99%,满族1%,农村户口的占74%,城镇的占26%,校学生会及社团成员占25%,系学生会及社团成员占27%。
3.2 学习观
3.2.1 学习动机
在第12题,上大学是为了什么的回答中,86%的同学选择了是为了提升自我,找到理想的工作,改变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第4题,你在大学里最想学会的是什么的回答中,87%的同学选择了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反映了现在绝大多数同学是有想要学到一技之长能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动机的。
在第3题和第13题大学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惑的回答中,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的占63%,认为学校培养计划不完善,书本知识太枯燥的占54%,这说明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教学还一定程度上存在课堂吸引力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少交流的问题。也说明另一方面,学生虽然主观上有积极向上的愿望,但是具体到每天的执行上,又缺少明晰的指导,尤其是亟需就业规划方面的专业性指导。我本身是给学生上过这个职业规划课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深感知识匮乏,能力欠缺。希望聘请校内外高水平专业职业指导师对同学们进行专业的指导,这可能是解决目前大部分同学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3.2.2 课外活动
在第5、6、7、8关于课余时间安排的题目的回答上,选择看电影、电视、上网、逛街、旅游、兼职的占了95%以上,选择读书看报的分别只有5%、。与之相印证的还有每天使用网络和手机两小时以上超过80%,手机不离手的分别占了16%。这说明,我们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引导同学们合理利用自己的自由时间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第2题,你如何看待学科竞赛的回答中,70%的同学回答了有兴趣,一定会参加,另外有11%的同学选择了想参加,但是怕做不好,加起来也就是有81%的同学有意愿参加各类学科知识竞赛。在第10题的回答中,只有3%的同学表示,不愿参加学院的课外活动,11题的回答中,只有9%的同学参加的课外学习是与专业无关的。
这说明,组织好以专业为核心的课外学习及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参入到各类专业知识竞赛当中,可能是今后我们引导同学们走出宿舍、走下网络、丰富课余生活的一个努力方向。
3.3 生活观
3.3.1 个人消费
第14、15题的回答中,66%的同学的月花费(除学费、住宿费)为300-800元,300元以下和800元以上的分别占16%和18%。在这些花费中,除吃饭外,63%的用于日常用品的购买,其次交话费占了13%,再次说明,目前手机在同学们的生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3.3.2 积极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我们的学生总体的心理状态还是比较稳定的,有77%的同学认为自己经常处于快乐和平稳的状态,21%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生活,朝气蓬勃,丰富多彩,10%的同学现在正努力学习,为将来做准备。69%的同学有规律的作息,71%的同学有自己的兴趣爱好,81%的同学认为自己跟宿舍成员相处融洽,92%的同学认为跟班级成员相处融洽或没有矛盾。
3.3.3 存在的问题
仍有22%的同学感觉每天的生活是迷惘盲目,缺乏目标的。16%的同学选择在遭遇挫折和困惑,或在承受压力时独自承受,不想被人发现。59%的同学认为大学里压力最大的来自于就业,63%的同学认为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是生活中感觉最苦恼的问题。就业的压力再次凸显出来。同时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专业知识和人际关系培养的不到位,另外很多同学在面对未来时,明显的信心不足。
3.4 就业观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83%的同学目前有比较模糊的就业意识,但是只有37%的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规划,结合日常对同学的了解,我认为这个比例还要更低。这反映出来的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同学们都感受到了目前社会就业的巨大压力,但是缺乏相应的应对策略,所以大部分同学现在的状态就是随大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很多同学在大学选择志愿时还不了解或只是模糊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背景、知识及就业前景,进入大学后,虽然学了很多相关专业的知识,但大都是理论性的,缺乏对相关行业和相关职业的直接的、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同学也不了解自身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及职业价值观的倾向,我们现在也缺乏相关的测评手段、评价机制和专业人员。
关于大学生创业,有20%的同学有想要创业的意愿,有26%的同学想要了解相关的创业政策。这跟我上创业基础课了解的情况基本吻合。这说明,在目前的就业压力和国家对创业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正在觉醒。这也同时证明了我们学校开设创业课程的必要性。
3.5 思想政治和人生价值观
这两部分同学们的答卷,我感觉可能受了长期以来高考训练的结果,大家都下意识的选择了“相对正确”的答案。但是仍然可以从同学们的答卷中看出某些端倪。
比如,41%的同学想要入党,但是35%的同学是为了就业中有优势才选择入党。有91%的同学认为弘扬爱国主义十分必要,74%的同学会主动参加单位或地区组织的抗震救灾活动,但同时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有61%的同学选择个人利益为主,兼顾国家利益。以上数据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更加强调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兼顾,奉献与索取的统一。实质上当代大学生在集体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上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又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恰恰是社会转型期多元化思想在他们思想意识方面的表现。
4 对今后学生工作的启示
(1)坚持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现在的学生普遍个性化较强,传统的说教已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继续以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无济于事,还很有可能会将矛盾激化或演变为师生之间的激烈对抗,而这已经远离了我们教育的初衷。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的方法,因人施教,切实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调查问卷;问卷设计;SPSS
中图分类号:G645;F24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国家进行教育改革以来,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经济社会发展虽总体向好,但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就业市场总体供需失衡之外,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就业能力不足的情况,尤其是在大学生毕业初期,存在着专业能力不强,社会和职场经验不足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其自身就业意愿不高的因素。初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存在着在专业方向上发展和寻求高薪舒适工作的选择上摇摆,在立即就业和再延续学校的自由轻松的生活方式上纠结,在回到生源地亲友的帮助庇护下发展和在四年来逐渐熟悉起来的学校所在省市亦或北上广一线城市就业之间动摇。每位毕业生的选择和决心都有所差异,而这个差异应与毕业生的来源、在校完成学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所处的专业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基于这样的考虑,项目对高校初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问题涉及其就业的现状和短期内发展的意向,并对毕业生在校学生状况进行了调查,尝试探究其在校情况与就业状况和意愿的关联关系,以便进一步挖掘其内在的社会的、人文的和心理的联系和形成动因。另外,问卷也对在校的面临就业问题的高年级学生的情况也进行了调查,作为对上述问题的补充和支撑。
二、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是一种通过向特定人群的部分群体通过标准化了的问题系统问答获取信息的手段。问卷调查可以通过面谈、电话访谈、邮件问卷、直至问卷、网络问卷等方式来进行,随着问卷调查效率要求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较为普遍的方式为纸质问卷调查和依托网络的现代信息手段的如网站或微信等方式。
不论形式如何,其中的关键为调查问卷的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被调查主题的实际情况,并能够使被调查者乐于接受,能够顺利地完成调查工作。
1.调查问卷设计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时,应遵循可信原则、有效原则和适度原则,以发挥调查问卷应有的作用。
设计调查问卷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布局和呈现方式,主要应考虑调查的长度(用时)、说明的明确性、问题的引领性、以及问卷编排方式和跳转方式。如问卷的长度应控制在能够让受访者在三到五分钟内完成,否则容易引起受访者的反感,影响调查的完成。问题的表述要明确、没有歧义且易于阅读,避免冗长的句子和晦涩的词句影响问题的理解和思考。问题在逻辑上力争连续且清晰,避免在不同类别的问题间不断挑准。
2.调查问卷设计实例
本项目调查问卷设计分为几个部分,一是分类性或过滤性的设问,如性别、年级/毕业时间、生源地区、专业等;二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为具有一定主观性的问题,如对专业的认可程度、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情况、对教学方式和师资配置的满意度、参加社团或学生会等组织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等;三是对就业意愿的调查,包括就业方向、就业企业性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在调查问卷问题形式设置上,大多数设问采用选项的方式,同时避免使用不宜拆分的多项选择选项,而尽可能采用较为常用的Likert的五级量表来定义,以便于调查数据的后续整理和处理。
三、调查的实施和数据分析
利用上述问卷,印制了纸质问卷在校园内发放填写回收。为了便于对已经毕业学生的调查,还借助微信平台和网站平台,以推广二维码和链接的方式,通过网络人际关联进行推广和邀约。调查截止时,共完成有效纸质问卷调查430份,有效网络问卷调查211份(网络问卷方式的有效率较低)。
纸质问卷需根据答卷整理为电子表格,网络问卷则可以通过后台直接导出问卷数据。在对数据进行整理后,就可以利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来对其进行分析。
1.SPSS
SPSS为IBM公司推出了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任务的软件产品及相关服务。其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等。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一般线性模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线性模型、聚类分析、数据简化、生存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重响应等几大类,每类中又分好几个统计过程,比如回归分析中又分线性回归分析、曲线估计、Logistic回归、Probit回归、加权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非线性回归等多个统计过程。
这里,利用SPSS中的一部分功能,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本项目的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2.数据的整理
调查问卷的数据的整理,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对调查问卷的样本数据进行统一,使其数值能够代表一个归一化的表征体系;而是对非量表问卷问题所获得的样本数据在表示方法上进行调整,同时对设置的多选项问题的数据进行拆分和整理。另外,由于本例主要是针对在校的高年级学生和初就业的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展开的调查与分析,也可以对数据进行过滤,以精确指向目标人群。
例如,本例中有一个关于调查毕业生毕业后去向意愿的问题,选项设计为不同等级的地区的多项选择的选项(一线城市、沿海发达地区、中等城市……),就需要按照通常认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进行刻度处理。多选的问题必要时还需要将其拆分成多个问题,作为不同的因子来处理。
3.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其一是对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和特征分析,如统计受访者的性别比例,所学专业的比例,生源地区的分布等等。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特征分析,可以同时完成对部分问卷问题的设计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和判定,如分析判别度量问题的数值段划分选项的设置的合理性,并依此进行调整,使之更加能够表征不同受访者的实际情况。
其二是对数据的可信度进行分析。信度检验是分析一种测度评价体系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或可靠性的有效方法。信度本身与测量所得结果正确与否无关,它的功能在于检验测量本身是否稳定。可信度分析的常用方法包括重复测验法、复本信度法、折半信度法、因子分析法、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法、结构方程模型(SEM)法等。不同方法的选用,取决于项目的执行策略和数据的特性。
对于问卷数据,采用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法进行了分析。通常α系数的值在0~1之间。如果α系数小于0.6,一般认为内部一致信度不足,达到0.7-0.8时表示量表才具有相当的信度。本例借助α系数数值分析,对问卷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其三是对调查问卷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即效度检验。效度是检验问卷有效性和正确性的一项有效指标,指征能够对预期特性测量程度的大小。也反映了所要测量的心理特性的程度或检测结果达到检测目的的程度。效度检验的常用方法有内容效度分析、结构效度分析和准则效度分析等几种方法。另外,因为结构效度分析的本质是通过因子相关性分析建立起表征项目本质的结构关系,因此也可以通过因子分析完成效度的检验。
另外,对问卷结构中的本质因子的关联,按照预设进行相关性计算,探求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得出结论性的结果。这是为了分析本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的与其他因素的关联关系及其强弱。分别对综合分析认为具备相关性的因子作为计算变量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以确定在整个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框架之间能够达到一定阈值的关联路径及其赋权,为后续的综合分析提供支持。
四、结论
问卷调查是一个以较为简便易行的方式对转向问题进行调研的常用的方法。其中,调查问卷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调查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也影响到后续的对问卷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这个过程的简便性和科学性。同时,对问卷调查数据的进一步的数值分析,也能够为调查问卷设计上的改进与提高提供依据,并以定量的方法确定调查问卷结构中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得到一个全面的问卷调查系统结构。
参考文献:
[1]李晔,刘华山.问卷调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2):61-64.
[2]徐义强.问卷调查设计中的基本理念与原则[J].新西部旬刊,2011(4):19-19.
[3]魏文婷.问卷调查设计要点[J].统计与咨询,2005(1):37-37.
[4]杨汉东.调查问卷设计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J].统计与决策,2009,13(13):3.
[5]张虎,田茂峰.信度分析在调查问卷设计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7(21):25-27.
[6]杨晓秋.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问卷的SPSS设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8):171-174.
[7]曾五一,黄炳艺.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20(6):11-15.
[8]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葛东旭(1965-),男,江苏南京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数据挖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淄博职业学院某院200余名男女生开展了心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94.5%;其中男生174人占92%,女生15人占7.9%。整个调查问卷依据心理健康标准的要求设有十个问题,内容涉及当代大学生对自己在学业成绩、爱情观念、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几个方面的看法。目的在于掌握在校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状况,为我校有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推动我校进一步结合实际、有的放矢的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据,主要体现在智力、情绪、意志、人际关系、人格、环境适应能力、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对问卷调查进行了全面的统计与分析。数据显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学业、就业压力方面,所占比例高达67%。
(二)谈到人际关系问题的时候,2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被动交往、交往面狭窄以及缺少经验和技巧等问题。
(三)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的发育水平,决定了在生活中会面临情感问题。据统计12%的学生自己不能正确的处理感情中出现的问题,身处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以及该年龄阶段的心理状况、社会化水平、生活经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恋爱与情感的问题处理不恰当,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除此之外,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严重。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就业因素。在中学从早自习到晚自习结束都是被老师安排好的,现在来到大学,课余时间很多,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无所事事,虚度了大学时光。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有学习产生的学习压力也成了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就业压力则直接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压力,目前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人际交往关系因素。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他们主要的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信息交流,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相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会阻碍他们健康发展。
(三)情感因素。在高校,因情感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案件目前已成为校园关注重点问题之一。把爱情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的倾向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并因此造成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学业,也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同更广大同学接触和了解的机会。
(四)经济压力因素。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家庭贫困所带来的学习与生活和就业压力,进一步引发紧张、焦虑和自卑心理。二是在长期的贫困家庭背景下形成的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所引发的社会归属冲突和相应的自卑与敏感等不良心理。三是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化环境对贫困生不良人格发展的影响等。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面对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正确面对学业就业压力
首先,端正态度,化压力为动力。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得到提高,但工作态度是受个人的生活习惯、性格影响的,一旦养成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其次,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当今大学生必须明白的是,要自救只有靠自己主动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而不是让社会、市场来适应自己。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提前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成为用人单位合格的人才。
(二)人际交往策略
学会正确调节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要遵循搞好人际关系的三条基本原则:1、主动开放的原则。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阅历、生活感受、习惯与风俗,要求大学生要主动地开放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自己也了解别人。2、平等原则。同学之间不分高低贵贱要平等相待,互相帮助。3、热情的态度。对人热情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效果,同学之间的热情相待能有力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其次,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行为。在与人交往中,对于自己喜欢的行为,应该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学会赞扬别人;对于心情不好的人要诚恳、耐心地倾听对方,学会安慰他人;对待自己反感的行为,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应冷静下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又不伤和气才是关键。最后,有选择地进行交往。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有志向、道德高尚、情趣好的同学交往,这样有利于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的形成。
(三)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
随着青春期个体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情感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一个永恒的话题。对大学生进行关于情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观念已成为发展大学生整个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对情感问题的合理认知。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倘若仅是一厢情愿,而没有得到对方的同等回报,这种单方面的挚情不能称其为爱情。其次,区分爱情和喜欢的不同含意。学会区分爱情与友情,肯定被他人喜欢的效应,体现自我价值和人格的魅力。最后,发展自我、提高自己。只有努力提高自己,充分发挥人格魅力,才会赢得同学认可。
(四)加强对贫困学生及弱势群体的关注
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学生成为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教会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对挫折的承受力。其次,健全和完善学校助学保障体系。学校要充分考虑学生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采取相应补助措施,确保教育机会均等。最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思想上得到提高,认知上得到深化,意志上得到磨练,提高情感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魏一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德育与思政研究,2010.2
[2]李国强 王旭红.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
关键词:大学语文;问卷调查;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各位同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逐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其列为必修课。然而大学语文毕竟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它既无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重理轻文已经成为一种无言时尚的当下,《大学语文》教育正受到新形势新变化的严重冲击与挑战,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种种尴尬局面。与此同时,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弊端又严重影响到这门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有些人甚至怀疑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课程的地位,一些高职院校已开始考虑减少开设该课程的数量,课时缩短又极其有限,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就微不足道了,不由得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因此说,大学语文课程正面临着“新一轮下岗”的危机。由于这个原因促使,也很有必要对现下接受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寻求积极稳妥的解决办法,以期改变这不利局面。
1 调查总结
1.1 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1道题目,对本校毕业的各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是了解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教学情况。本次调查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4份,回收率95%。问卷回收后,根据每一问题的回答进行百分比统计,由于个别问卷中有多选或漏选项,有的项目分数统计未必正好是百分之百,为保持其客观性,均如实录入。
1.2 调查结果
①所调查对象因院系开设专业原因均属于文史类,其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占27%,基本对口的占36%,不对口的占37%;对现从事工作喜欢的占49%,无明显喜好的占21%,不喜欢的占30%。
②对现从事工作影响较大的在校期间训练活动,选“专业理论知识”的占31%,选“人文素养积淀”的占27%,选“实践、实训活动”的占66%,选“能力的培养”的占48%;认为学学语文对现在的工作很有帮助的占33%,一般的占39%,没什么帮助的占28%。
③通过学学语文课程哪些方面获得提高,选“情操上的陶冶”的占29%,选“人文知识储备”的占36%,选“写作水平”的占25%,选“文学鉴赏能力”的占41%,选“语言表达能力”的占33%。
④大学语文应该培养哪些能力,选“语言表达”的占23%,选“与人沟通”的占27%,选“主动学习”的占19%,选“理解鉴赏”的占31%。
⑤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感到较强的占9%,感到一般的占74%,感到很欠缺的占17%;能总结别人优点并完善自我的占21%,很少注意观察别人的占44%,觉得别人没啥了不起的占35%;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安排时31%的人是克服困难尽力完成,28%的人推给其他人去做,41%的人选择直接拒绝。
⑥在工作中取得进步成功,24%的人是认为自己专业业务水平很强,27%的人是认为自己组织管理能力很强,还有29%的人认为是自己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很强,另有20%的人认为是自己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⑦在工作中,32%的人自认为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很强,44%的人一般,24%的人还很欠缺,不能完全掌握;45%的人愿意进一步学习、钻研,并付诸行动以成为单位的佼佼者,37%的人有意愿,但不知如何下手,18%的人不想给自己压力,那样太累了;72%的人很愿意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23%的人视情况而定,只有5%的人不愿意参加。
⑧在工作中受挫,32%的人会垂头丧气、自认倒霉,56%的人会认真总结、吸取教训,还有12%的人不予理睬,认为无关紧要;48%的人会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状态,27%的人偶尔会这样做,25%的人从不这样做;56%的人会经常不断吸收新信息,43%的人不经常这样做,只有1%的人不做;78%的人会经常把自己的创新灵感付诸于实际行动,13%的人有时会做,只有9%的人认为没时间。
⑨在看待“再学习”能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的作用上,66%的人认为很重要,27%的人认为有一定作用,还有7%的人没意识到有什么作用;48%的人认为“创新能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很重要,25%的人认为有一定作用,另有27%的人没意识到有什么作用。
2 现状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2.1 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意识不强
从问卷来看,学生再学习的意识还稍显淡薄,接受新事物比较被动,与如今日新月异的时展变化很不同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制约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极不利于学生在工作中进步。
2.2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在新的岗位从事具体工作,适应性较差,如何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对学生个体来说还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在这个能力之间的实际转化过程中,文本课程就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优势,灵活巧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在问卷中就反映出学生有在这方面强烈的意愿提高,毕竟学生在校时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自己动手获取知识并习得相关技能所占比重少之又少。随着时间的延伸,学生在这方面的主动积极性就无从发挥,反而养成了长期依赖老师的惰性,自己动手操作能力就越来越差,这点尤为重要。
2.4 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近三分之一人群对创新能力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说毫无概念,这就很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花大工夫培养学生的求异求变思维,使之眼界开阔,再不拘泥于传统。
2.5 学生的生存竞争发展意识与能力明显不同步
问卷中就反映出有三分之一人群易受挫折,且不能积极应对;大部分人对工作都是被动接受,完成率不佳,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欠缺必然导致在工作中缺乏竞争意识,对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就关心甚少或者极不关注,时间越久,竞争力越弱,以致于到后来就不具备竞争力,直至被淘汰。
3 对策初探
针对以上一些现状,试提出如下一些对策:
3.1 合理准确定位,加大重视力度,提高认识,提升大学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在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的开设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往往因领导的重视程度与否随意增减课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以错觉,对大学语文就不太看重了,由轻视到忽视,最后到无所谓,那就谈不上能力培养了。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所以我们应加大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观念,重视文本知识的学习,辅以技能技巧,使其内化为外在能力,助其成才。
3.2 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学生普遍希望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授课教师就应及时改进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热情要巧妙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随着热情的高涨,肯定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其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学术界就提倡大学语文课程专业化、教师学者化,其核心就是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把传统的一味地“手把手”教换成巧妙地引导,自己讲得少一点,让学生练得多一点,自己引得巧一点,让学生学得精一点。时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材这些新型教学更能为教师提供视听结合、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方式,这就势必会大大促进学生“感知、理解、运用、巩固”诸能力, 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3.3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好等特点,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是创造性的基础,只有尊重和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语文学科对人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不同文体作品的解读就促使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能力,特别对于求异思维能力的运用,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性情气质、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对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语文文本还有极强的包容性,许多作品内容本身就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其丰富程度和复杂程度无法比拟,如此,在学习具体文本时,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自己评价文学人物和作品中的记述事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质疑、创新精神。
3.4 树新理念,创多渠道,增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享用现有的有限知识,而需要进行终身学习,不断强化自己,才不会落伍,不被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抛弃。因此,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要帮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让他们知道,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而不是告别学习,是学习过程中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要求。要终身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关键,研究性学习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以及进行成果交流,从而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与培养,也能够获得科学的求知方法。具体来说,在教学中是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强化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进行学习的能力,给学生留下供其进一步探究的空间,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其持续学习的能力。
3.5 激发兴趣,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就是要创设有趣味性、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有优势,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实践出真知,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意识,利用教材进行创造活动,开展诸如编演课本剧、论辩、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在教师的有序组织下,在有明确目的要求的语文实践中强化自我习得,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锻炼创造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探索知识和驾驭知识的主人。
3.6 注重挖掘,精心塑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学生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与情感,注重人的想象力和生活的多样化。这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的“人生哲学”,暗含着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其实质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这也是人文素养灵魂之所在,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挖掘文学作品背后的精神、意义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文学知识,了解文学背后暗含的社会、人文价值,提升社会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这次问卷调查,学生反馈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意见和建议。大学语文应与时俱进,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改进,把禁锢在藩篱窠臼之中的学生解救出来,克服前进路途中的种种困难, 努力开创大学语文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乔培曼.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4.
[2]聂凌燕,张建奎.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工会论坛,2012.3.
[3]崔德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探究[J].教育职业,2009.5.
[4]刘咏梅.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再审视[J].大学时代,2006.9.
[5]王淑玲.大学语文课程调查问卷报告[J].科技信息,2012.1.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5年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资助课题,课题编号为2015083Y。
关键词: 大学新生 英语学习 问卷调查 分析
一、调查的背景、目的
学生分析、需求分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定性或定量的分析结果不论是对课程设置、教学设计,还是对课堂决策都有着指导性作用。
本次调查的直接目的是旨在了解大学新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包括他们的前期课程学习、英语学习元认知和目前的学习期望及需求。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分析统计结果,提供定量数据,用科学的方法完善公共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决策。
二、调查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一)调查数据的收集
此次调查对象是08级新生,4个专业:应用电子、数控、计算机应用、韩语,8个班级,共计318人,其中计算机应用是对口单招班。收回问卷318份,全部有效。以下是此项调查的详细内容和分析报告。
(二)调查数据的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我就有共性并具有探讨意义的23个问题,设计成4张汇总表格进行分析:1.高中期间英语学习状况(表1);2.英语学习动机(表2);3.英语学习信心(表3);4.英语教、学倾向(表4)。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院大学新生主要毕业于县城及农村中学;高考英语成绩中等偏低,集中在60―79分分数段;大部分学生偶尔在多媒体教室上英语课,很少利用网络进行英语学习;高中期间大部分学生接受过听力训练,但很少口语训练。问题8表明大部分学生的英语主要依赖英语课堂。
表2充分显示我院新生英语学习兴趣较高、动机明确。问到大学英语学习的具体目标时竟有62%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国家四级,24%选择了通过国家六级。作为大专院校,一般只要求学生通过pretco-A,对于国家四、六级没有任何要求。可是问卷结果只有3%的学生把通过pretco-A作为自己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
表2反映学生最迫切想提高的还是听说能力,尤其是说的能力(46%),因为这两项正是中学英语教学的弱点甚至盲点,而社会又急需能用英语与外界进行面对面直接交流的人才。
从表3的数据看,我院新生整体对英语学习有信心。但有41%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的难点在于语法。一般认为,语法是英语学习中较容易的部分,而且在中学已基本学完,大学里不再专门安排课时学习语法。但数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意识的增强,我们的课堂、师生关系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表5的统计结果证明,学生希望与教师建立平等的关系(33%),渴望与教师进行教学协商(66%),喜欢互动的课堂教学(51%)。问题20与21的统计结果和前面英语学习动机问卷中的问题12与13的结果不谋而合,再次证明学生十分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45%的学生认为口语教学比书本教学更重要,57%的学生认为应专门安排口语课时。另外,值得关注的是22题的统计结果,73%的学生喜欢多媒体软件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英语学习形式。
三、讨论
本次调查统计结果大多验证了教师的经验认识,但有些数据对学院现行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值得重视。
第一,就目标而言,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通过国家四、六级,只有3%的学生把通过省级统考作为自己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这意味着我院的公共英语教学要吸引住学生,就应当或者说必须满足他们参加不同考试的要求。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是把课文内容上完,然后进行期中、期末考试,那就很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对英语课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第二,就需求而言,问题12、13、20与21的统计结果都证明学生十分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该结果表明将口语训练纳入教学计划是符合学生需求的。
第三,就学习困难而言,相当的学生认为语法难、没学好。这意味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困难,将语法教学适当地穿去。
第四,就课堂教学而言,大多数学生倾向于与教师协商、互动的模式。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决策时,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设计前尽量和学生协商,教学后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作出及时的调整。
第五,就学习形式而言,学生普遍反映喜欢多媒体软件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英语学习形式。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极大程度地拓展了英语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作为学院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英语教学的网络平台对促进学院国家示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投资。
参考文献:
[1]Fraida Dubin and Elite Olshtain.Course Desig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Janice Yalden.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