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培训总结

高校培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培训总结

高校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农村;英语教学;国内外对比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6003

1简介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实践的队伍分为两组,一组教师队伍,一组学生队伍。为了提高阜平县中小学英语师资水平,学院与阜平县教育局共同主办了阜平县2013年暑期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团队基本负责这部分;另外学生团队师生12人入驻城南庄中学,展开了爱国主义教育,暑期英语夏令营,中学对口团建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本论文以这次实践为基础,研究高校实践活动对实践者和被帮扶方的双重意义。其中对实践者的意义分为对于老师和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对于被帮扶方来说,帮扶是一种义务的帮助,通过这些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另一方面,我们用实践和对外国相应研究实践对比,从而看出不足及改进措施。暑期社会实践中不管是教师队伍还是学生队伍我们经历了从开始的实践前准备,到实践中坚持和不断探索,再到实践后的分析总结过程。

2关于实践“三下乡”背景的介绍

2.1“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历史及其发展

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发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并与1997年正式实施。

1996年始,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妇联和中国科协14部委联合开展了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是各高校在暑期开展的一项意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每年的假期,尤其是暑假,都会有大批的有志青年奔赴农村,为农村的教育教学和孩子们提供指导和帮助。这种帮助对于帮扶者和被帮扶者来说,是一项双赢的活动,帮扶是一种义务的帮助,通过这些帮助,农村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对帮扶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也颇有益处。

2.2河北工业大学的暑期实践“三下乡”活动简介

为了贯彻落实河北省《2013年暑期河北省百万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千乡万村“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加强高校和地方合作,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于2013年7月13日-17日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炎炎烈日点燃了我们服务社会的热情,阵阵欢笑承载着我们乐于奉献的精神,张张照片是我们几天实践工作的剪影。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

为了提高阜平县中小学英语师资水平,学院与阜平县教育局共同主办了阜平县2013年暑期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参训教师共33人,来自阜平县15所中小学。主讲教师为我院英语系姚爽和李梦洋两位老师。

针对当地教学实际情况,两位老师在三天的培训中,讲解了“国际音标解读”、“视听课堂训练”、“情景教学法的介绍”和“情景口语训练”四个专题。课堂上全部用英语教学,在英语交流的同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风趣的教学风格展示给阜平县各位英语老师。这次培训也是一次难得的和中学英语教师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山区学校,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这里有许许多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老师,用他们平凡的身躯,书写并不平凡的教育故事,他们的坚定、执着和智慧,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他们对于工作的投入、对学生的热爱,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本次实践活动中,师生12人入驻城南庄中学,展开了爱国主义教育,暑期英语夏令营,对口团建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在城南庄镇后庄村的英语夏令营活动。英语夏令营是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头戏,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的始终。活动之前,队员们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商讨,针对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等展开了讨论,进行了多次开会商讨和试讲,力求万无一失。

整个夏令营培训分为大班和小班,在大班我们从体育、动物、饮食等方面展开,拓展孩子们的词汇量,并教会了他们几首好听的英语歌曲,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乐趣。小班则从基础教起,以生动活泼的气氛,丰富的联想教会了他们26个字母、一些简单的单词和字母歌。

活动中,孩子们对英语的热情和学习潜力都让队员们感到非常开心,每次都能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教室,在教学过程中,队员们更加注重去鼓励他们更多地了解接触英语,希望可以帮助他们打开进入英语世界的大门。在活动最后的闭营仪式上,队员们和孩子们一起带来了汇报演出,许多学生家长也受邀观看,演出非常成功。

演出结束后,队员和孩子们的眼睛都湿润了,三天的时间虽短,但带给大家很多东西,队员们作为本次夏令营的主要参与人员和授课教师,可以说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了增长才干,提升自我的目的。虽说时间有限,但是在这短短的几天内大家从更广泛的空间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流合作开展活动。学会了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去进行教学,学会了如何去有效地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更学会了如何让自己的教授内容以一种更具趣味性,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进行下去。从另一个侧面也让学生们体会了作为老师的艰辛与不易。

3国外实践活动的启示

我们都知道,外国的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也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探究我们自身的意义与不足之前,应该首先分析一下国外的实践活动及其带来的有益启示。

首先,我国是课堂知识教学“满堂灌”的代表,老师讲,学生听,是我们最传统和最常见的办法,但是在面对实践时,却是使之与课堂完全脱离了关系。而国外则将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上也是如此。学生在课堂上收获了满满的知识,在以后的实践中,也会跃跃预试。如果我们不像国外那样提前将有关知识教于学生,以后将会使我们在实践中手足无措,眉毛胡子一把抓,自己先乱了套,所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和借鉴的。

其次,外国有帮扶积分机制,它可以提高帮扶的质量,使个人的贡献量化。而且,面对如今就业困难的局面,这种帮扶可以与以后的就业对接,使一部分愿意留在农村,服务偏僻地区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另外,外国许多地区,如美国加州的大学,都采取了就近帮扶,既可以准确的了解当地情况,又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作用。

4实践活动的意义与不足

4.1对大学生实践团队和被帮扶地区的双重意义

“三下乡”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好办法,而且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三观的塑造有着很大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知识与实践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相对而言,知识大多属于间接经验,而俗话说的好,实践出真知。我们大学生更多的是坐在明亮的教室中读书听讲学习,而相对缺乏加入社会进行实践的机会,而大学生最终也是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的,这便形成了一个不小且不容忽视的矛盾。农村条件艰苦,这对长期处于城镇的大学生们是心理上的冲击,对于之后面对生活、工作、创业中种种困难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实践证明,大学生的常见陋习与不良风气也可以在实践中有所减轻。

这项活动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中去,可以更好更生动地了解社情和国情,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人民所需所想,了解群众的疾苦,自觉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

当然,高校实践活动对被帮扶地区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通过走访座谈发现,虽然中小学英语教师年龄不一,但80%多都集中在30岁左右,他们中的许多人朝气蓬勃、童心未泯,在教学中,能用青少年的眼光、语言和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和组织教学,富有童趣,因而更接近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虽然可能她们的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欠缺,但是她们大都认真听讲,积极参加培训,对于获得的知识积极总结和复习,有想切实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学生们成绩和水平的决心。类似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农村教师们掌握更多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传授予学生。通过英语夏令营活动,我们发现这些农村中小学生有着艰苦奋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面对自己知识欠缺和拿不准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点时,都会去查资料和字典。这种不马虎的认真态度对今后她们的学习和进步很有帮助。队员们通过鼓励他们更多地了解接触英语,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打开英语世界的大门。我们的任务不是教会他们大量英语知识,而是通过我们对英语的理解,引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做到快乐学习和效率学习,争取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英语知识。

4.2不足之处与需要改进的措施

首先来说,我们需要首先知道进行实践的目的。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去下乡,去农村是为了当地的学校,学生或群众服务,我们不是去享乐,更不是接班去一个地方度假或者玩耍,所以搞清楚目的才能更好地制定计划。实事求是不仅是我党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意味着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方案,想当地学生所想,给当地学校所需,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提前了解当地学校的实践情况。有的高校一味按照自己的主观行事,制定高大上的主题,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活动,往往声势浩大,形式及其丰富,却往往不能符合当地教学所需,实际上是“劳民伤财”,对农村的教学与进步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是在所有实践活动的问题中最突出和最亟待解决的。

其次,要强调创新性与长期性。三下乡活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环境的改变,也应该有所发展和创新。例如对不同地区的孩子要因材施教,学生的帮扶要与自身的专业相结合,建立长期的帮助帮扶机制,使三下乡活动日益常规化、规范化,结合创新点,使实践活动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另外,我们应该想出更多的方法来不断促进农村帮扶活动的发展。例如,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与学分、奖学金、评优等制度联系起来。建立自愿报名筛选机制,避免想去的同学没有机会,不想去的滥竽充数情况的发生。还可以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培训和活动,大一鼓励学生进行了解调查,大二可以在高校本地进行相关的实践,大三以后就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深入农村活动了,也可以把实践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实践中。总之,要想出各种方案,来一场关于实践活动的头脑风暴,将更多有利的因素发展到高校实践活动中去。我们都知道,日常教学有教学大纲,各种考试有考试大纲,但是目前的下乡实践帮扶教学却并没有具体的大纲及课程安排,这恐怕是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者迫在眉睫需要改进的。还有,高校凭一己之力必然无法筹措足够的经费,这便需要我们加大宣传,联系当地乡镇企业,想出各种办法为实践活动填能加量。凡事都需要坚持,实践活动更是这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并不能从本质上改进被帮扶地区的教学水平,只有坚持长期又稳定的帮扶活动,才能真的算得上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才是脚踏实地的实践活动。

通过调研走访,我们更切实的感受到,农村基础教育需要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首先,任何方案的实施,都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单靠当地政府或教育部门的投入远远不够。另外,充分利用假期三下乡活动,发动高校青年学生和英语专业的青年教师,深入农村,对口帮扶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大学生利用三下乡的机会,为当地中小学生开展英语学习夏令营活动,充实他们的课堂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授之以渔,高校英语教师做好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义务师资培训,授之以渔,双管齐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少,培训难的问题。

为了提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质量,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外,高校需要对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对学生加强在实践选题、团队组建、实践准备、数据收集和分析、实践报告撰写、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为学生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暑期社会实践。高校社会实践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光明的,但是仍然会遇到很多挑战,希望高校社会实践能在政府、学校和个人多方面努力下,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邹元元,柳礼泉.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

[2]陈曦,石新明.明确工作思路 探索长效机制 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持续深入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8,(04).

[3]胡杨,徐建军,邸可达.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德育,2007,2(10):9495.

高校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教师异地交流,在校师范生顶岗实习已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它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潮流,一种促进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探索新课程实施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仅对乡村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对城市教师也是一种新生活的体验,对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是一种提高,尤其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我校顶岗实习生两个多月来的工作做出以下总结:

一、2011年9月初,我们学校迎来了郑州师专5名大学生,他们到校后,在校长的关照下,我们精心给他们安排了食宿等,使这些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有一个安心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他们解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后顾之忧,并妥善安排了他们的学习工作。通过学校领导组认真讨论研究,顶岗生实习工作由教导处具体负责,并安排对口辅导教师,具体工作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周由教导处牵头,带领实习生听课,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实习,传授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等。第二周,实习生正式进入课堂上课、实习,并由辅导教师陪同,课后由教导处负责组织实习生辅导教师座谈,由顶岗教师谈自己上课的感受及得失,辅导教师进行点评,教导处根据顶岗生上课情况及辅导教师的点评,对他们下一步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鼓励其更好地开展工作。第三周,顶岗生独立上岗,根据顶岗生前两周备课、上课情况,同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安排2名顶岗生教八年级政治、历史,其它3名顶岗生分别教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并同时开始正式独立上岗,而后,在教导处的安排下,不断对顶岗生,进行听课,评课、指导他们的工作。

二、两个多月来,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五名大学生均自觉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耐心辅导学生,并积极参加学校各班活动,如实习期间任七年级语文的实习老师能真正做到认真备课、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李宁老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主动与学生交朋友,适时了解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感受;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上精益求精,为我们在校教师树立了榜样,xx教师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课堂上善于启发诱导,全面调动学生的教学积极性。顶岗实习生,在教学理念,某些新的教学方式对我们在校教师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他们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在校教师认真学习,从他们身上我们也发现了我们优势和不足,这一点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两个月来,5名大学生的实习工作,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初登讲坛,热情高、干劲足,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用的教学经验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两个多月来的教学实践及我校辅导教师的精心指导,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通过与顶岗生的接触、交流,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辅导经验。

四、学校及时组织轮岗教师进行总结汇报上示范课,与顶岗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相互之间都有较多感触,通过轮岗培训,她们带回全新的教育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学生观、质量观、人生观。我相信今后如果有机会,我们一定会把此项工作做的更好。

高校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 院本培训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

Build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Model of Medical Teacher

GU Guosong, CHEN Baoming, YE Peiso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Abstract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is one important method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college teaches. Nevertheless, several problems exist in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One mode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was constructed and put forward, which include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training, method of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model has features of feedback, stability and loops.

Key words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partment-based training; model

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都使得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执行者,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能力。可以说,没有一支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就没有教育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培训组织、培训模式、培训资源等不够完善,使得培训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构建一种良好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我校医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与培训现状①②

(1)目前,我校和其他高校类似,缺乏行之有效的培训运行模式,教师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各方都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2)很多教师忽略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没有认识到教育技术理论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关系。因此,在受训后只注重对硬件的技术应用和相关软件的使用

(3)无延续性、无针对性。全国统一的教育技术培训在时间上过于集中和紧凑,在内容上也未能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和不同课程的差异与需求。

(4)具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室、数字化校园等硬件设施,但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课件的开发、研制以及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等“软件”方面投入不足,不够重视。对课件的制作和对基于BB网络环境的辅助教学平台的运用并不十分成功。课件制作比较单调,多数采用简单的PPT功能制作课件,将以前的板书转换到投影上而已。

(5)评价机制不够理想。对于培训的评价机制,目前过于单一和粗糙,以受训感想等作为培训效果并不能反映实现培训目标的程度。

2 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

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综合、不断循环的工程,不是单一的技术指导和理论讲解。缺乏有效的培训模式和运行机制,将无法实现培训的真正目的。因此,需要一种稳定、长期的培训模式来支持开展培训工作。

2.1 “校本培训”内涵③④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这是一种描述性定义。这种定义很容易让人理解,但缺点是难于让人抓住“ 校本培训”作为一个概念的核心要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倒是周建平先生的三点意见更接近问题的本质:首先是“为了学校”的培训,意指要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其次是“在学校中”的培训,意指“ 校本培训”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所有培训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再次是“ 基于学校”的培训,意指“ 校本培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各种资源。

校本培训理念包括:校本培训工作以“人文、人本、人和”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学校要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也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地方;校本培训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以教师有效学习为中心。以教师需求为导向,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激发教师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和主动学习的动机。

相应地,我们可以根据培训教师特点以及培训范围,提出“院本培训”的概念,对应的组织者和受训者为本院教师,培训资源主要依靠本院现有的教学资源。

2.2 “院本培训”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是一个复杂的专业化组织,每所高等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它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不能简单地用其他学校的经验说明的,一刀切式的传统培训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各学校的具体要求。并且,高校教师人数众多,学校在人力、财力和工作安排上都很难承受教师外出培训。为此,从“院本培训”的特点和内涵可知,校本培训能够满足高校教师在岗学习的需要,在高校中开展基于“校本”的教育技术培训必然是事半功倍。

2.3 构建基于“院本”的培训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循环、分层和交互的工作。因此,构建基于“院本”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为解决目前实际培训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该模式主要由管理机构、培训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构成。

2.3.1 管理机构

任何改革都需要参与改革者具有良好的积极性和主观意愿性,而顶层设计则是任何改革的基石,顶层设计的工作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在我们的模式中,管理机构由学院高层领导组成并负责顶层设计,主要工作有:

(1)指定培训部门,制定总体方针以指导培训部门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听取培训部门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及时研究、制定和调整指导方针,继续推进教学改革。

(2)负责对培训工作的全面支持,如资金支持、人员支持、设备支持、培训平台支持和培训资源支持等。目前在高校开展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多数教师的响应,其根本原因就是高校所有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是科研项目,论文级别和课题经费等,而对教师的本质工作――教学,则很少重视,鲜有激励和奖励措施,即使有也是力度很小。为了使得教学水平和质量更上一层,组织者必须要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制定有效的奖励措施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2.3.2 培训部门

(1)负责对本院的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和管理。培训部门唯有管理层面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优秀的培训教师参与到培训组织中,对于培训教师的选择,应考虑各个专业中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理论和较强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教师来担任。

(2)负责培训中的资源建设,主要有课程教学资源,各专业中的优秀资源如精品课程,重点专业课程中的教学资源,以及各专业中教师个人拥有的优秀资源等,都可以整合到培训资源中来。所建立的资源体系,应该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层次性和多样性,以便适合资源的不断改进,及时更新;适合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需求的教师,用资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来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

2.3.3 构建多样化培训方式

具体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不能按照以前传统的单一化培训方式。具体可以考虑选择以下几种方式:

(1)研究探讨式:如课题研究、案例教学讨论、问题研究和教育专业人员作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报告等。这类培训方式主要目的培养教师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师整合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能力,属于较高层次的培训方式。

(2)集中式: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分类集中式:考虑到不同专业的教师具有不同的需求和课程特点,以及教师之间不同的使用信息技术水平,可以选择分类集中式。将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教师分开,产生不同的群体,对同一群体的教师进行集中式的教育技术培训。二是统一集中式:所有培训的教师利用统一的时间,如假期等,进行统一集中的培训,主要内容是通用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以及整合方式等。

(3)订单式培训方式:⑤由于培训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因此,可以建立有培训教师负责本专业受训教师的具体指导和联络工作。这样便于受训教师和培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可以根据受训教师对本专业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受训要求,由培训教师和培训部门根据受训教师的要求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2.3.4 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当前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⑥而确实有效的评价机制不应该是单一性的,应结合多种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考察受训教师的培训结果将有效提升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1)诊断性评价,确定受训教师现有的教育技术理论和应用水平,从而形成对教师的某种评价,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需要多次不同的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主要是一种修正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是最困难的一种评价方法;由各专业的培训教师担任对受训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工作,能及时修正受训教师在学习或是实施教育技术过程的问题和方向,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具体和丰富。

(3)总结性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式。经过拓展总结性评价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使得发挥最核心的作用。例如:对受训教师的个人作品进行教育技术方面的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在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方面进行评价。在我们的培训模式中,总结性评价也是具有阶段性特点,在不同的受训阶段,采用不同的总结性评价内容和原则。

3 总结

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的培训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校本”培训模式的讨论,为了下一步培训工作更好的展开,构建了基于“院本”的培训模式,从理论上解决当前培训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该模式具有:指导―组织―实践―反馈―新指导方针……的循环反馈前进的特点,为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了高效而确实可行的运行模式。

课题项目:嘉兴学院校级教改课题(70110029?)

注释

①陈卫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理论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6(9):50-51.

②王艳清.立足于“校本”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探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77-78.

③傅玉蓉.论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9):94-97.

④张铁坚.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0(6):75-76.

高校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党校;党建;作用

[作者简介]黄开勇,广西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C641;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2―0164―03

高校党建工作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问题。高校党校是广大师生员工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工作能力的学校,是广大师生员工学习、研究和宣传的重要场所,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我们应该从发展战略和事业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校党校在党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全面分析高校党校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高校党校工作的新途径,切实发挥好高校党校的积极作用。

一、高校党校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党校在思想建设工作中发挥科学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作用 高校党校可以通过举办党政干部培训班、党员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党建工作研讨班、统战工作研讨班、学生工作研讨班等各种形式,全面推动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工作。高校党校在科学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具有教育计划完整、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式多样、教育成效明显的特点,这是高校内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所无法具有的独特优势。

(二)党校在组织建设工作中发挥壮大党员队伍和培训党政干部的积极作用  1 高校党校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基地。高校党校可以通过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有效引导和帮助入党积极分子加深对党的认识,坚定信念理想,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努力端正入党动机,促进入党积极分子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为高校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2 高校党校是培训党员的主要阵地。高校党校一直在分类型、分批次地举办党员培训班,开展宗旨任务教育、党纪党风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业务知识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3 高校党校是培训党政干部的主要渠道。高校党校通过举办各类党政干部培训班,组织各类党政干部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有效地提高了高校各类党政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全面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干部保障。

(三)党校在制度建设工作中发挥实践探索和积累经验的积极作用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高校党校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学员招生制度、教学工作制度、课堂学习制度、讨论学习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党性锻炼制度、培训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党校工作制度。这些党校工作制度的建立健全,为党内各项制度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总结。

(四)党校在作风建设方面发挥着树立榜样和激励推进的积极作用

党校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逐步养成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高工作能力的学习作风,养成了务实创新、开拓进取、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养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思想作风。通过党校学员在作风建设方面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就可以为广大师生员工树立起身边的学习榜样,就能够激发广大师生员工跟党校学员“比、学、赶、超”的进步热情,进一步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创造性,有利于全面推动高校的改革发展。

(五)党校在理论建设方面发挥着理论研究和服务决策的积极作用

高校党校通过举办各类理论研讨班和开展理论研究工作,深入研讨高校党建工作、高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准确地把握党建工作、高校改革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积极地探索在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可以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六)党校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着增进团结和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 通过党校培训班的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学校领导可以听到党校学员的呼声,党校学员可以反映师生员工的呼声,有效地促进了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之间的信息反馈、思想沟通,拓宽了师生员工参政议政的途径,增强了师生员工爱校建校的责任感,有利于理顺师生情绪、增进师生团结、凝聚师生力量。

二、影响高校党校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当前,仍然有许多高校没有深入研究和解决党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没有积极协调学校有关部门从人员、经费、场所等各方面支持党校工作;许多师生员工对参加党校培训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为何要学、要学什么、如何学好”的问题,学习干劲不大,学习效果不好。

(二)教学改革不强劲

党校教学改革不强劲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时效性,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实践性,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党校教材的时代性不强。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党校教学的工作难度较大、课酬相对较低、教学任务没纳入学校正式的工作量等原因,许多领导干部、知名专家、资深教授都不太乐意承担党校教学任务。由于党校专职教师的人员编制紧缺,随着党校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大,党校专职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党校日常工作运转相当困难。

(四)保障条件不充足

党校办学经费日渐困难,学员实践经费没有保证,党校教学资料比较缺乏,教学场所不固定,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办公条件比较落后,学员实践基地严重不足。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党校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党校领导

各高校党委要从发展战略和事业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研究和解决党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从思想政治、组织机构、保障条件上全面加强领导,重点抓好党校的办学方向、教学改革、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保障,积极协调学校有关部门从人员、经费、场所等各方面支持党校开展工作。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即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内容,把学习理论体系与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体系与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备的知识结合起来,把学

习理论体系与社会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切实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前瞻性、实效性,在学能管用、学以致用上苦下功夫,确保学员在党校学习中实现“理论上有新收获、思想上有新启迪、精神上有新风貌、工作上有新思路”的学习目标。

2 实现教学形式多样。综合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录像电视、报告会、讨论会、演讲赛、参观学习、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党性剖析、制订学习计划、撰写读书笔记和学结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确保党校学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接受锻炼、积极增长才干。  3 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坚持答疑释惑、联系实际、区分层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在党校教学过程中,要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学员普遍关心的问题,着重讲透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要紧密联系社会形势实际、学校工作实际和学员思想实际,运用科学理论来认真分析现实情况、正确回答现实问题;要根据培训对象不同、形势任务不同、培训要求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分层次分类型地进行培训,做到因需施教;要讲究课堂授课艺术,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增强感召力。

4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深奥的哲理通俗化,能够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时空、扩大教育规模并增强教育效果。党校要加强电教设备的现代化建设,积极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筹建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的网上党校,让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走进校园网,主动用占领网络阵地。

5 切实加强教材建设。党校教材是党校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衡量党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党校要组织专家编写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时代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系列化的党校专用教材,以全面适应培训对象不同、培训任务不同、培训要求不同的实际需要。

(三)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培训管理

高校要建立健全党校工作条例,从教学计划、教学要求、教学考评、教师选聘、学员招生、学习考勤、讨论交流、培训总结、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结业考试、学员评优、核发证书、档案管理、班主任工作和班委会工作等方面对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作出具体规定,保证党校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全面关心教师。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要逐步建立一支数量足、结构好、素质高、业务精的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党校教师队伍。重视党校教师的业务培训,支持党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切实改善党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落实好党校教师的业务进修培训、职称评聘资格和工资福利待遇,提高党校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高校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评估

作者简介:杨扬(1981-),男,江苏南京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助教。(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0-D-06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112-03

一、充分认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的重要意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培训也已成为核心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1.职业化培训可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辅导员必须全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尤其侧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培养他们的成长。当前高校辅导员尽管都是党员,学历层次也较高,但是专业背景却包罗万象、五花八门,这导致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参差不齐。因此,加强培训有助于使他们获得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2.职业化培训可以提升高校辅导员服务和管理学生的水平

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中心不断由“日常事务”转向“专业事务”,因此,加强辅导员培训有利于帮助辅导员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法规,快速适应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发展、思维的转换、方法的更新以及重心的转移,使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不至于陷入知识恐慌,从而不断提高辅导员服务学生和管理学生的水平,[1]使高校辅导员更有效地服务和管理学生。

3.职业化培训可以强化高校辅导员角色的职业自我认同感

培训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福利,更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推动器,它能使辅导员对自身的工作职责和目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培训,辅导员可以开拓眼界,提高其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真正认同和热爱辅导员岗位,增强其职业自信和自我认同感。

4.职业化培训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管理学中的“庸人沉淀”理论来看,越是优秀的辅导员越是能够得到较快的提拔或转岗,这样使得优秀人才不断脱离辅导员队伍,而留在队伍里的越来越多的是平时表现一般的辅导员。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有效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工作表现,强化他们的业务能力,才能改变“庸人沉淀”这种现象,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的现状分析

为了充分了解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状,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7所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培训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发放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09份,有效回收率为77.9%。

1.辅导员培训的频率与机会情况

表1的数据显示,工作2年以下的辅导员有11人,其中有90.9%的辅导员参加过1次培训,有9.1%没有参加过培训。由于按照一般要求,高校辅导员上岗前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因此90.9%的辅导员参加过的1次培训基本可被认为是岗前培训。工作2~3年的辅导员有27人,其中有11.1%的辅导员仅参加过1次培训,88.9%的辅导员参加过2~3次培训。工作3到5年的辅导员有43人,都参加过不止1次的培训。其中,参加过2~3次培训的有27.9%,参加过4~5次培训的有62.8%,参加过6次及以上培训的有9.3%。工作5年以上的辅导员有28人,其中参加过2~3次培训的有17.9%,参加过4~5次的有75.0%,参加过6次及以上的有25.0%。这反映出高校辅导员整体参加培训的频率普遍较低,平均1年1次左右。从表2和表3的数据来看,辅导员接受培训的频率远不能满足辅导员参加培训的需求。认为学校提供培训机会较少的辅导员有51.4%,认为一般的有37.6%。同时,有56.0%的辅导员认为非常需要参加培训,有24.8%的辅导员认为需要参加培训,仅有19.2%的辅导员表示不需要参加培训或者无所谓。

2.辅导员培训的类型与内容情况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的类型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以及职业化培训。辅导员岗前培训是指对新任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工作相关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工作基本内容等方面的基础培训;辅导员日常培训是指对在岗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工作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强化培训;辅导员专题培训是指根据工作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对在岗辅导员进行特定方向、特定领域的专门培训;辅导员职业化培训是指根据辅导员的自身兴趣爱好和专长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等某一方面的研修深化培训。据表4数据显示,85.3%的辅导员参加过日常培训;56.0%的辅导员参加过专题培训;仅有23.9%的辅导员参加过职业化培训。

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以及诸如奖助贷、就业推荐、党建、班级管理等一般性事务管理。据表5数据显示,84.4%的辅导员参加过一般事务性管理的培训;70.6%的辅导员参加过思想政治理论培训;仅有33.9%的辅导员和26.6%的辅导员分别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培训。

3.辅导员培训的师资情况

辅导员培训成效的关键取决于师资力量。从目前的师资构成来看,培训师资主要有优秀辅导员、学工系统负责人、企业高管、职业培训师、政府官员、学者以及境外专家等等。从表6可以看出,在辅导员参加过的培训中,接受过优秀辅导员培训的比例最高,达到84.4%;接受过学工负责人培训的比例其次,达到81.7%;接受过境内相关学者培训的比例为79.8%;接受过政府官员培训的比例为65.1%;接受过职业培训师培训的比例为52.3%;接受过专家型辅导员培训的比例为30.3%;接受过境外相关专家培训的比例为20.2%。表7反映了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对培训的师资需求。辅导员最期望的培训师资人选从高到低依次是专家型辅导员、境外相关专家、职业培训师、优秀辅导员、学工负责人、境内相关学者和政府官员。很明显,培训师资现状与辅导员培训的师资需求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4.辅导员培训的途径与方法情况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的途径主要包括校内培训、辅导员培训基地培训、专门机构培训、网上课堂以及境外培训等等。表8显示,有70.6%的辅导员参加过校内培训;有29.4%的辅导员参加过专门机构培训;有94.5%的辅导员参加过辅导员基地培训;24.8%的辅导员参加过网上课堂培训;仅有2.8%的辅导员去境外培训过。从表9来看,辅导员最期望的培训途径是境外培训,达到98.2%;辅导员期望参加专门机构培训的比例也较高,达到55.0%,显著高于辅导员参加专门培训机构培训的现状;网上课堂的期望比例也比现实高,达到38.5%;校内培训成为最不受辅导员期望的培训途径,比例仅为19.3%。

此外,表10显示了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方法的现状:接受过课堂讲授方法的辅导员达98.2%;接受过研讨交流方法的为88.1%;接受过案例教学的为44.0%;接受过情景模拟和视听技术的辅导员分别仅为19.5%和12.8%。然而,据表11显示,辅导员期望的培训方法依次是:课堂讲授,比例为92.7%;案例分析,比例为88.9%;研讨交流,比例为76.1%;情景模拟,比例为67.9%;视听技术,比例为23.9%。

5.辅导员培训的评估情况

培训评估可以分为过程评估和事后评估。过程评估是对培训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期为了培训可以随时进行调整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事后评估是通过对培训结果的总结和分析来评估培训的效果,以便为今后的培训提供决策参考。表12显示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评估的情况:接受过面谈或意见调查等评估形式的辅导员为47.7%;接受过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等评估形式的为67.0%;接受过考试或测试等评估形式的为8.3%;接受过演讲汇报评估形式的为13.8%;接受过辅导员过程评估形式的为19.3%;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评估的占26.7%。

三、结论与相关建议

1.结论

第一,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意愿强烈,但机会较少。超过80%的被调查辅导员认为自己需要参加培训,超过50%的被调查辅导员认为自己非常需要参加培训。然而,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辅导员认为学校提供的培训机会较少。从辅导员参加培训的统计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辅导员平均1年仅为1次,频率较低,并且,随着工作资历的增加,只有极少数辅导员的培训机会有所增加。

第二,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日常培训较多,职业化培训较少。在当前的高校辅导员聘用体制下,绝大多数辅导员是欠缺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并且专业背景千差万别,甚至不少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学生工作极不相关,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只有通过职业化培训的途径来完成。然而,通过调查,目前辅导员培训多以日常培训为主,职业化培训较少,仅有23.9%的辅导员参加过,这对辅导员职业化道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第三,培训师资多元化,专家型辅导员最受青睐。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师资呈现多元化状态,优秀辅导员、学工负责人、境内相关学者以及政府官员是辅导员接受次数较多的培训师资。然而,从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需求来看,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专家型辅导员、境外相关专家以及职业培训师的培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辅导员比较期望通过专门化的培训达成职业化道路。

第四,培训途径与方法较为单一,与需求存在差距。通过调查,辅导员有开拓眼界、国际比较、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强烈需求。此外,高职高专辅导员培训的方法也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讲授和研讨的形式,对辅导员期望较高的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的培训方式重视不够,有待加强。

第五,培训评估的意识较为淡薄,容易流于形式。培训评估是改进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但是,从调查来看,辅导员培训“重培训、轻评估”,培训评估意识不强的现象十分明显,有超过1/4的辅导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评估;仅有不足20%的辅导员接受过过程评估;事后评估中也以培训总结为主要形式,缺乏实质性客观评价内容,容易流于形式。

2.建议

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强化职业化培训理念。当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机会欠缺、培训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培训经费的不足。然而,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培训很贵,不培训更贵”。尽管增加辅导员培训的机会确实需要提高辅导员培训经费,但是通过加大培训的力度不仅可以解决辅导员“庸人沉淀”、浪费人力资本的问题,更可以建立起一支高效率、高素质、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当然,在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强化职业化培训的理念,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式的培训,从而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加强培训需求分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培训现状,不管是从培训师资,还是从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来看,都与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必然会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道路,比如,有志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建树的辅导员鲜有此方面的研修培训机会,却常获得事务性管理培训机会。因此,为使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有成效,可通过建立培训需求模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二是胜任特征模型;三是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2]从三个层次做好辅导员培训需求分析,即学校需求、工作任务需求和辅导员自身需求。

建立科学的培训评估制度,确保再次培训的效果。辅导员培训评估是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的最后环节,既是对整个辅导员培训活动实施成效的评价与总结,同时评估结果又为以后辅导员培训活动的培训需求提供了重要信息。[3]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也提出,要“制订辅导员培训质量评估标准,建立质量评估制度”,[4]这足以说明辅导员培训评估的重要性。科学的辅导员培训评估制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分析培训需求、确立评估目标、收集评估数据、选择评估工具、建立评估模型、反馈评估结果。其中,最常用的培训评估模型是柯式模型,它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行为层次以及结果层次。[5]

综上所述,辅导员培训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成败。只有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职业化培训理念、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建立培训评估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才能保证和提高辅导员培训的质量,从而促进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程军.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现状与建设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7-119.

[2]王丽梅,张宗坪.有效的员工培训:效率+效果――基于成本收益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120-124.

[3]陈雁枫.培训效果评估及其在企业的运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7,(S1):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