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经法规

财经法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经法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经法规

财经法规范文第1篇

(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财经法规的教学过程中,是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个进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同时带给老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学习体验。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强大,课件中可以添加图片、声音甚至动画,这种表现方法更加直观,让原本刻板的条文法规变得生动起来。同时,这种技术也更好地将具体案例添加到财经法规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新奇的上课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对于那些较为晦涩难懂的法规的记忆能力。

(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财经法规教学过程是非常枯燥的,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为一些理解、记忆都十分困难的法律、法规、条文。因此,学生们面对这些枯燥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而教师也很难用语言来把这些原本枯燥的内容讲解地生动有趣,综合原因造就了财经法规课堂上沉闷的气氛。而多媒体技术在财经法规课堂上的出现,改善了原有的沉闷气氛,添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动画和声音,将具体案例或是历年考试习题以一种直观又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本身想要参与到这个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去,极大地改善了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的困境,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直以来,困扰学生地问题就是上课时如果忙于记笔记就来不及听老师所讲的内容,但专心听老师讲课而不记笔记的话,课后又没有资料可以复习,尤其是对于财经法规这样一门相对来说较为刻板、难懂的学科。而多媒体技术辅助财经法规教学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可以用电子版文档的形式被打印出来,这样学生就有了预习和复习资料,上课时也可以全神贯注听讲了。另外,还可以直接将老师的文档电子版拷贝到移动设备上,回到家连接电脑就可以再现上课时的内容了。这种改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方便了学生的预习和复习,也让学生在课上专心听讲不用担心记笔记的问题。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财经法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确是一种进步和改革,但同时也要讲求方法。只有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财经法规中才能充分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以及对于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注重教学内容,不能流于形式

财经法规作为一门主要内容为财政方面法律法规知识的课程,其教学过程比较容易枯燥无味,多媒体技术的辅助的确可以让课堂气氛更活泼。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课件的制作必须要以课本知识为主,不能流于形式。有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将课件做的非常生动,但生动之余却忽略了知识内容本身,这样反而得到了不良的效果。另外,教学课件的制作也要以简洁清晰、突出重点为根本原则[1],不要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罗列在课件中,更不赞同将教学课件做的过于花哨,最好的就是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分得清哪一部分知识才是重点。

(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还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辅助财经法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尽管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越之处,但尚未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对于一些需要板书的内容还是要利用板书,或者有些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的地方,都不能省去,一味的使用多媒体讲课而忽略了其它环节也是不可取的。另外,教学课件制作时可能还会存在一些漏掉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板书来进行补充讲解。或是一些教学课件没能表达清楚的一些推理过程以及学生普遍反映没有理解的内容,都可以进行着重讲解。

三、结语

财经法规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教学方式 财经法规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学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乏味,手段单一,多数学生都是死记硬背。这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时,概念模糊,知识点散乱,遇到实际案例,不知怎样分析,不知如何解决问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开发,违背了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原则,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然而,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要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我们就必须不断的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只培养高分的学生,更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技能的实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所以,无论是从教育观念到教育体制,还是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我们都必须加强“教育创新”。

因篇幅所限,本文就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来作简单的探讨。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和过程的动态性的情景性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方法不强求有什么绝对正确的答案,其最关键的是要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想问题,解决问题,更看重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如果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并及时对学生活动进行点评。学生则是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其教学步骤主要是:案例准备展示案例学生分析演绎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在每一个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作简单的介绍和说明,然后布置案例、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案例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条件成熟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案例进行情景再现,以加深对案例的理解。分析案例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的特点,让学生讨论的结论更准确。教学最后,教师要对课堂提问并作综合评价,得出结论。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经法规》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开始引入我国,被部分大专管理院校采用,目前主要在MBA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并已趋成熟和规范。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案例教学法也慢慢走进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科研活动中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等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过程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财经法规》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从业资格必需的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财经方面的各种法律规范的纯理论的课程。

然而我们东莞在读中职的学生大多文化功底不扎实,甚至有些学生是没有中考分数进到中职来读的,他们对学习理论知识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照本宣科的话,那么学生学起来必然枯燥无味,学生在听了一个星期后肯定就会昏昏欲睡,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相反,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实际应用,从实践出发重组教学内容,令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应用性的支撑点,使散乱的跨章节的相关内容有了一个新的核心,那么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与兴趣就会提升,从而其学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笔者经过多年的财经教学实践,总结出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在《财经法规》课程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案例,让学生研究分析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具体而言,可以由以下几步完成:

(一)案例准备

会计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要吃透会计案例,设计好案例的展示方式,确定案例的焦点或主题,以便上课时能详尽描述给学生。二是学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让学生阅读教材和参考相关资料,加深对分析和评价会计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展示案例

会计案例教学,教师要根据案例和教材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探索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案例问题。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置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难度适中,有针对性,寓“理”于“问题”、寓“理”于“情境”之中。通过指引让学生在上课前预习相关财经法规教材,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三)学生分析演绎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形成学生本人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催化者、倾听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案例教学法重在学生参与。在授课当中,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可以将案例重新演绎,情景再现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根据已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生活知识分析相关案例的要点,从而抽丝剥茧般一点一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小组讨论

这一环节是集中大家智慧的阶段。教师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组织发动好课堂讨论,不要让讨论流于形式。在这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案例讨论方向,不要让学生偏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6-8人为宜)。要求每位学生在小组讨论会上发言,最终形成一份小组的发言提纲。我们要求学生应通过已掌握的会计理论知识、概念或其他的课外知识对案例展开自主探究,大胆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教师总结

这一环节中,在学生对会计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得出评价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学生讨论案例的优缺点,分析案例问题的疑难点,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点拨。让学生通过检查之前个人分析的优劣,产生新的思考,提练新的知识,培养新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如,笔者在讲授《财经法规》课程的关于职业道德的内容时,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例: 某建筑企业为顺利签下一笔工程合同,拟向发包方支付好处费5万元,市场部王经理持总经理的指示,到财务部申领该款项,财务部经理蔡某认为该项支出不符合有关规定,但考虑到总经理已做指示,并且项目做成后会给企业带来可观收益。故同意拨付该笔款项,并叮嘱王经理想办法弄5万元发票,以便以后做账。案例呈现出来以后,我就要求学生分析蔡某的行为违背了哪些会计职业道德?

由于案例来源于实际的财务经济活动,很有代表意义,学生很感兴趣。我首先安排学生将案例活动进行情景再现,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总经理、市场部王经理和财务部蔡经理等。然后安排学生以6-8人一组进行讨论,最后让各小组形成统一的发言提纲。此种情景再现一方面可以让其他同学对财务活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对表演的学生本身来说表演也是一种锻炼,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们对财务行为的理解。

带着任务和问题,学生很快在案例展示中积极讨论,找到答案。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着指出自己认为不对的地方:蔡经理不能因为总经理已作指示就同意支付这5万元,而且更不能让王经理弄5万元发票等。这时候,老师就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详细分析: 蔡某的行为违背了爱岗敬业、坚持准则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这种案例教学法能最大限度的让课堂活跃,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达到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的目的,在会计案例教学中还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加强学校与行业的联系,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社会。每一年我们的会计制度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要想让案例教学的内容更贴近现实,我们就要加强学校与行业的联系,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会计类的培训活动。让教师深入到公司一线去工作,了解公司实际情况,提高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只有创造条件让教师经常到企业第一线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的案例教学才能保持新鲜和活力。

(二)案例的来源与选择应具有典型性和系统性

案例题材来源广泛,可以是教材中现成的,也可以是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的,还可以借鉴他人的案例。教师对所讲的案例要精心编排,紧紧扣住教材中的知识点,要按目的性、启发性、实践性的原则系统加工整理,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从设定的条件到解题过程都应符合逻辑。对不同的案例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得前后矛盾,更不能与财经法规相抵触。

(三)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案例教学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但并不排斥传统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方法与理论讲授方法应相辅相成。对待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关系,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坚持死守传统教学方式,拒不采纳案例教学;二是认为案例教学是万能的,可替代其它教学方法,这两种倾向都有失偏颇。

五、结束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调教育创新。我们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财经法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巧妙地把教与学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不断地探索,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我们就能达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就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

财经法规范文第3篇

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条件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对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熟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创新的精神;具有开发性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内容传授向创新转变,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此,笔者对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 紧抓培养目标,完善课程内容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以实现道德教育为目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仅仅的抓住这一目标,以对学生进行尊法、守法和遵守职业道德为主线,继而带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达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脱离实际,要时刻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会计法规体系的完善、企业所得税法、物权法的颁布或调整,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的感受到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及相关政策的变化趋势。第三,还要关注对学生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教育,以便快速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 以道德教育为主

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在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在教学中: 本文由收集整理

首先要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由于会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对德和才的要求都非常高:德是做好会计工作的根本,才是做好会计工作的重要条件,缺一不可。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是需要自我修养和督促教育而生成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的相互结合,把道德教育渗透到会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

在教育过程中,正反典型并重。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正反二方面的典型并重:反面典型事例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的警示教育作用,使未来的会计人员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洁身自爱,防微杜渐,真正的做到自重、自律;恰当的正面典型事例教育能够最大程度的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坚定他们恪守会计职业道德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对一些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的表彰,更有利于营造诚信光荣、造价可耻的环境。

最后,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要避免对案件的讲述过多、过细,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案件的分析上、特别是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继而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寻早并弥补管理上的缺陷。

三、 深入剖析教材,实施案例教学

教材是多位专家千锤百炼的结晶,其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非常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紧跟教材,把最全面的知识体系展现给学生。但由于其理论的枯燥性很难引起学生太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把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每一条、每一款都进行分解,然后再以具体的行为规范向学生进行讲解分析,并辅以实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比如在学习《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时,就可以通过下面一个案例来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检查中发现,某企业会计档案的管理中其档案的保管年限如下:核算、计划、制度等文件的保管年限为5年;总账、明细账的保管年限为10年;年度会计报表的保管年限为25年。依据相关规定分析其内容设置是否存在错误?学生们通过对具体的问题的分析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特别是对一些模糊概念的区分,把比较枯燥的会计法律知识生动化、形象化,确定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市场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每学完一个知识点都通过实践实践或课堂模拟实践进行运用;

其次,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批判,在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创新意识;

五、 把考评与就业相结合

财经法规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B822.9 文献标识码: A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该课程结合了会计学、经济法、法律法规、税收、审计等多学科的知识,涉及理论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在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前提下,普遍感觉难以掌握,课程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学习兴趣。老师也感觉比较难讲,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往往流于表面,学生应付考试,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因此寻求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更多的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是每一位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 针对生源特点,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高职高专的生源,大多是中考成绩不够理想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年纪比较小,涉世尚浅,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自制力不强,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对读书普遍存在抵触心理,对会计知识几乎没有任何概念,很难适应现行中职校的目标教学法。再加上生源入学的时候中考成绩悬殊较大,最高和最低要相差200-300分,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并且从没学习过会计法律法规,缺乏文化熏陶,给《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考虑到这些情况,我们就不能够照搬原来的讲述式、单向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必须认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并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存的思路。

根据实际情况我系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选拔,把表现突出的学生组建成一个会计提高班,这些同学在完成自己班级的基本课程以外,利用下午7、8节课,晚自习和周末的时间把下一学年的会计专业课程提上来先学。这样子会计提高班的同学在入学第一年就可报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部分通过考试的同学在下一学年就可腾出时间深入学习其他会计知识,而未通过考试的同学还可以和班级其他同学一起在第二学年再学一遍,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会计知识,也大大提高了会计从业考试的通过率。同时,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有关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内容;还可以通过留言簿、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等形式,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实现教学的网络化。

2 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加强同行之间的教学交流

高职高专学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老师,应选派既懂会计实务知识,又有法律法规、经济法、税收等财经基础的老师进行授课,这样才能驾轻就熟,并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所以,我们老师要想获得系统的会计实务、法律法规、经济法、税收等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渊博的学识,就必须向老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集百家所长,不断充实提升自我。

众所周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法律法规更新快、变化大。作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专业老师应及时了解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情况,积极参加新企业会计准则、新税收法律制度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学,让学生逐渐建立起会计人员必备的知识框架结构,并熟悉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内容,学生毕业后才能把最好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此外,为提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质量及考证通过率,应加强各地之间教师的业务联系,进行教学交流,开阔视野,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

3 情景创设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情景创设它可以把学生带领到某一设定情景,通过情景形象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思维,从情景中加深理解教材知识,并留下深刻的记忆。在课堂里老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功能展示枯燥死板的教材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授支票内容时,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介绍支票的种类和填写要求,学生从这些情景中除了能获得相关知识外,还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印象,并能根据视频的操作自主完成支票填写的练习,激发他们学习的思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可引入学生平时熟悉的情景解释财经知识,例如在解释“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这一知识时,可以引入班级学生值日工作分配作为情景,提问学生各负责区域的岗位和人数,从而引导他们理解“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的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陌生的新知识,并能大大降低教学难度,更好地诠释教材内容。

4 善于归纳总结,浓缩重点知识

所谓归纳总结就是把整本教材知识进行再次整理、分类和归纳,结合近几年试题范围,总结出考试要点。“浓缩就是精华”,课程内容经过再次归纳和整理后,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可以便于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如讲授“法律责任”时,老师可以把相关内容归纳成表格的形式(见图表1),这种一目了然的方式既可便于老师解释哪些违法行为应承担哪些相应的责任,又可让学生清晰地、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节省了阅读教材时间,也能便于理解记忆。总之,把纯文字内容转变成图表、动画、实物等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收,这是普遍的教学规律。

表1: 违反会计制度规定的法律责任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政处分

刑事责任 上述42、43、44、45、46条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 采用自学与指导相贯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目前,我们的教学现状还只是“授鱼”,只满足于学生学会,不求会学。也就是说,我们教学往往只注重于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认真通读教材,才能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因此,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中不需要老师大篇幅的讲,而应采用自学与指导相贯通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和书本后面附录中的法律条文。用“导学”的形式将主要内容和知识点给出,让学生心中有明晰的轮廓。例如,学习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对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层次、制定、条文、地位等内容应该熟练精通,其他作为一般了解。每章节基本遵循这个程序。这样,便于学生抓住教材的完整结构,运用自己的推理,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的自学水平得到提高,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过关率。

6 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影响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因,而学习的客体是教学方法、教材、教具、实践环节等,是影响专业课程学习的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但如何利用外因促使内因起变化,这是做好《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又一关键所在。该课程法律条文较多,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肯定会感到很生疏,甚至枯燥。要使学生能学好《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并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运用财经法规的相关知识,只有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如学习第二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可以组织安排学生到当地银行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熟悉银行结算流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银行支付结算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学会用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财经法规范文第5篇

一、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现象客观存在及其原因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内容更新的滞后尤为突出。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中职会计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骨干课,更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以我校会计专业目前使用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为例(注:该教材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编写,2014年8月版,2015年3月印刷),它是根据财政部颁布的2014年4月1日起实施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新大纲编写的,对以往旧版本进行了 “删”、“改”、“增”。比如,第一章第五节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引入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2013年8月27日财政部印发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内容;第一章第六节会计法律责任中的刑事责任,已经采用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的法条;第二章结算法律制度修改了商业银行向办理银行卡收单业务的特约商户的收费标准等内容;第三章税收法律制度更新了营改增等内容。

二、新法与教材旧内容的碰撞,引发教师教学过程的困惑

教材内容更新滞后,从新抑或从旧?是任课教师授课过程中面临的两难选择。因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资格的必考科目。从业资格考试无纸化改革后,由题库随机出题,机上作答。但题库的更新迟缓,其中不乏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题目。例如2013年上半年的题库,竟然出现下例中的题目:

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实行的是( )级超额累进税率。

A、三 B、五 C、八 D、九

众所周知,我国201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个人所得税法》关于工资、薪金的税率已由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但因为题库没有更新,考生只能按已经失效的2007年旧法的规定做出选择才被视为正确。

如此看来,教授课只能按题库的要求、按旧内容讲授,才有助于学生通过从业资格考试。但是新法施行,旧法废止,如果教师仍按教材的旧内容讲授,学生花时间学到的是过时的无用的知识,达不到教学教育的目标。若新旧法都讲,紧缺的课堂授课时间就更难合理分配了。

三、解决教材更新滞后的对策

如何把教材滞后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本文从如下三个层面提出解决对策:

(一)定期或不定期更新会计证考试题库对教材更新起关键作用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推行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财政部制定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规定:“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考试合格标准由财政部统一制定和公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实行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题库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建设。”省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二)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是改善教材滞后的直接利器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源泉,教师通过阐释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中,照本宣科,书上怎么写,老师就怎么念,是不足取的。南宋袁采在《袁氏世范》中写道:“己之才学为人所尊, 乃可诲人以进修之要”,因此,教师应广泛地阅读、认真学习、虚心求教,掌握最新的政策法律动态,在新旧知识中自由切换,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驾驭课堂。所以说,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是改善教材滞后的最直接利器。

(三)学校教学服务为减轻教材滞后创造有利条件

“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不仅担负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使命,也是培养教师、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学校不仅是教学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者,更是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