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趋势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客运结构;运输量;客运演变

一、引言

运输结构变迁在交通运输发展史的研究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随着运输网络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客运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与时俱进,使得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舒适、便捷。但是只有具备合理的客运结构,各运输方式之间才能有机衔接、协调发展,客运的运输效率和质量才会提高。因此,本文对客运结构的演变及其未来趋势进行研究,这对于优化我国客运结构,合理地配置运输资源,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客运结构的分析指标

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也带动了体系中客运结构的改变。运输结构指的是运输部门内外部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有机比例和构成。运输量是指运输部门在一定时期内运送旅客和货物的数量,以运量和周转量表示。通常来说,以各种运输量比重来考察客运结构较能全面地反映客运结构的演变过程。本文即选用运输量比重来分析客运结构的演进趋势,主要从客运量和旅客运输周转量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中客运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旅客数量。而旅客运输周转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运送旅客数量与平均运距的乘积,计量单位是“人公里”。

三、客运结构的演变过程

客运自出现至今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客运发展仍处于其中期阶段。解放初期,由于运输方式单一,人们出行没有过多的选择。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对于出行的需求也不高。基于此,价格低且可以长距离运输的铁路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运输方式,当时铁路客运量在总客运量中所占的比重很大。50到70年代期间,客运还仍是以铁路为主导。然而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客运结构就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改革开放之后,各种运输方式的旅客运输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公路,其客运量在客运总量中所占比例逐渐超过了铁路,目前已经达到客运总量的90%左右;铁路在客运总量中的比例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只在近几年才开始有所回升;水运客运运输量的增速一直都是不断小幅波动;而民航客运始终呈现较大的增速,发展速度最为迅猛。

由此可见,我国客运结构目前仍处于发达国家的前中期水平,但发展较解放初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四、客运结构的影响因素

不同时期各客运方式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影响客运结构的首要因素必然是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表现为人们的劳动价值的升高①,因此旅客对于运输方式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而且更多的注重了旅途的舒适度和服务的质量等。

(二)人们收入水平的高低

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是促使客运结构变化的关键原因。当收入较低时,人们选择出行方式时更注重经济性;而较高的收入水平则可以确保人们在出行时,选择到自己更青睐的方式。

(三)地理区位、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地理区位、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对客运结构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我国疆域广大、地形复杂,任何一种运输方式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地形。因此在建设运输设施时应该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来优先发展最恰当的运输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对各种运输方式的需求量都很大;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部分地区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致使当地人们对于像高铁、民航等价格较高的客运方式的需求不足。因此在规划客运结构时也要因地制宜,逐步形成合理的客运结构。

(四)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政策

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客运结构。国家政策的方向势必决定了客运结构的演变方向。例如,国家在一定时期扶持的运输方式,必然会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

四、客运结构的趋势分析

目前,我国客运发展已经取得不小的成就,而其未来的走势如何才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重点。下面将对2001-2014的客运市场从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两个角度研究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以客运量变化进行趋势分析

图一2001-2014年各运输方式客运量占总客运量比例②

由图一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知,自2001年以来,我国客运总量持续扩大,由1534122万人增长到4173725万人。其中公路运输一直都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占总客运比例基本都保持在90%以上,2014年出现小幅下降;而铁路客运方面,2001-2012年间占客运总量比例总体来讲呈递减趋势,在2013年出现拐点开始反弹;水运客运量占客运总量的比例整体上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每年都以小幅趋势下降;民航客运量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是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带动了民航业高速发展。

(二)以旅客运输周转量变化进行趋势分析

由图二及《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知,自2001年以来,我国旅客运输周转总量也是逐年增加的,从131551亿人公里增长到391902亿人公里。其中公路旅客周转量所占的比例自2004至2012年一直在缓慢增长,2013年之后呈现下降趋势,所占比例跌落至5348%;而铁路旅客周转量比例在2001-2012年间则是持续递减的,2013年后首次开始回升至2961%;水运旅客周转量比例一直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发展趋势相对稳定;民航客运的绝对量较小,但是旅客周转量始终处于快速增加状态,在所有运输方式中呈现出明显加速发展趋势。

图二2001-3014年各运输方式占总旅客周转量比例

经上述分析可得,在我国目前的客运系统构成中,公路仍是主要的运输方式,但是,由于高铁在中途旅客运输上对公路形成的强有力的挑战,公路未来所占客运量的比例较现在会有所下降。而随着铁路运输技术和传输组织方式的创新,尤其是高速铁路凭借着其速度快、安全舒适、发车密度高的优势,会使铁路的客运量有所增加。但因长距离旅途时很多的人出于对旅途舒适度的考虑,民航客机得到更多的青睐,导致铁路在长途所占份额会有所下降。就民航而言,尽管高速铁路的发展给其带来不小的压力,但是由于铁路和民航客源出行需求的差异性,高铁的发展并不能完全替代民航由于水运是长途货物运输的主要形式,在客运方面更多的是担任着旅游观光的职能,在未来水运在总客运量中仍占据较低比例,并会伴有小幅下降的趋势。

五、结语

尽管我国客运结构的发展状况仍处于发达国家客运结构发展的中期水平,但新世纪以来,我国客运结构所取得的成就依旧是巨大的。每年客运专线里程的激增都显示着我国的客运体系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一体化的进程,使我国运输业从过去的各种运输方式单独发展转向所有方式有机衔接、协调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我国客运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其向着更能满足人们出行需求、更加有效率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长安大学经管学院)

注解:

①贾顺平.中国未来综合交通建设与发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10).

②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许庆斌,荣朝和,马运.运输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王帅,张玲.道路运输结构调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0,(8).

[3]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趋势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美两国 地矿合作 技术交流 互利互补 富有潜力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102-03

中国高度重视矿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近年来,中国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覆盖率年均提高近5个百分点,完成了铁、铜、铝、钾盐等25种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石油、天然气、煤炭、铀、钼、镍等新发现了一批具有世界级储量的矿床,矿山年产能已从68亿吨增加到近100亿吨。

世界各国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矿业经济紧密依存。深化交流合作,促进优势互补,才是实现各国矿业共赢发展之道。21世纪,中国继续深化地质和矿产资源领域对外开放与合作,鼓励外商充分发挥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依照有关法律,积极参与中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页岩气勘查开发等,共享发展机遇。{1}在深化合作、推动矿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中美地质矿产合作走出了一条共赢之路。

一、合作目的

美国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发达,地质矿产领域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中国则矿产资源丰富,独特的地质条件,可观的科技力量,良好的研究开发势头,均有利于中美在地矿领域取长补短,开展合作,共同受益。美国对华地矿合作目的包括以下三方面:

1.通过国内和国际地学现象进行比较来扩大美国国内研究的范围,获得现有的和潜在的中国资源信息;

2.扩大美国在地学方面的影响,通过科学合作和数据交换,为美国政府制订对外政策提供必要的科技情报;{2}

3.开辟输出设备渠道,寻找高回报的投资机会。

对中国而言,主要是通过合作交流,借鉴吸收美国的先进技术、经验,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

2007年1月中国国土资源部与美国内政部签署了《关于促进自然资源领域合作的备忘录》,双方合作重点包括:土地、矿产及地下水资源的评估、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地质灾害的监测及防治;现代科学技术在自然资源领域内的应用;土地、矿产资源的利用和规划及信息系统;土地、矿产资源管理中法律法规及决策技术研究;降低矿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矿地复垦等。

二、合作背景

1972年中美互设联络处后,两国在地矿领域的交往逐渐增多,由于西欧国家对华贸易态度灵活、技术先进适用,一些矿山设备大宗贸易为西欧企业所获得。1973年,中国从西欧国家进口了43套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1978年再次大规模进口煤矿设备,其中有100多套综采设备、100套掘进设备、开滦范各庄选煤厂成套设备、霍林河露天开采设备等,总成交额超过10亿美元。这批买卖的最大得主是西德和奥地利厂商。这对美国颇有诱惑力,为使其在同中国地矿领域交往中更多受益,1978年7月美国总统科学顾问率代表团访华期间,与中方就地学领域进行科技合作的可能换了意见。1979年4月,中国地质部代表团访美,与美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地调局)就地学科技合作进行了会谈。1980年1月24日,《中美地学科技合作议定书》正式在北京签署,该议定书于1985、1991年两次各延长5年,为中美在这一领域的合作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合作研究稳步发展

中美地学科技合作由启动时期的拘谨、探索走向广泛接触、深入了解,导致双方合作在20世纪80年代蓬勃开展起来。双方各种代表团学者进行学术互访、开展人员培训;相关院校对流;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从共同选定项目到一起密切配合试验研究等,使科研工作由广泛向纵深发展。双方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涉及到基础地质研究、矿产资源评价和管理、环境地质、勘查技术、测试分析等。合作的项目逐渐增多,经双方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或阶段性的成果;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上的某些研究项目取得了优异成绩,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1.矿产的勘查与开发。该领域中美合作项目很多,如“铀矿床的勘查与分析”项目,中国核工业部铀矿地质局与美国地质调查局能源室1983年开展合作。通过考察与研究,发现我国的砂岩盆地的许多地质条件与美国有类似之处,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寻找铀矿。煤炭部陕西煤田地质公司在与美国地质局1982~1983年合作进行“煤盆地的勘查与分析”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化的数据系统总结煤盆地成煤环境、煤资源的勘探与评价方法,从而使中方对美方煤炭资源数据系统、岩心编录方法以及利用航空遥感照片进行煤盆地的解释与制图有了进一步了解。“遥感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项目于1982~1983年由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与美国地调局所承担。其间,美方获得中方提供的地质图件、地球物理图件共45幅、标本约300块、柴达木盆地的四盘地质数据磁带以及钻井、测井地质资料等,这对美国研究全球地质构造和资源分布很有帮助。生物采油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美国NPC生物采油技术已在我国华北、新疆等几处油田进行现场试验,对其进行技术评价、经济效益分析有助于技术进步。

美国的有些矿业学者对煤、金属矿等的开采和处理低品位矿,对新型合金开发利用、创新,以及对老矿区资源的充分利用有一定技术和经验,值得中方在合作中加以借鉴。

在国际油气市场上,中美两国面临的真正挑战不是对有限油气资源的争夺,而是如何实现充分、合理的利用,保持油气供应和价格的稳定。两国企业界正携手开拓第三国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共同建设第三国大型油气生产基地,利用双方在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互补优势开展合作。{3}2012年12月,康菲石油与中石油达成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石油获取位于西澳大利亚海上布劳斯(Browse)盆地波塞冬(Poseidon)项目20%权益,以及陆上凯宁(Canning)盆地页岩气项目29%权益;双方还共同对中国四川盆地内江―大足区块页岩气资源开发进行研究。

引入国外合作伙伴共同勘探和开发气田,已成为中国石油企业加速我国天然气开发的重要途径。四川盆地川东北区块天然气田属高含硫气田,中石油从众多国外石油企业中选择美国雪佛龙公司,采用国际惯用的产品分成合同模式,对四川盆地川东北区块天然气进行合作开发生产,双方组建的合资公司将向该项目投资47亿美元。{4}

由于页岩气的大量开发,美国国内的天然气价格走低,这间接打击了美国传统能源企业的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大量美国天然气企业来华拓展商机。2013年1月份,延长石油集团与美国斯伦贝谢集团及斯伦贝谢长和公司签订天然气开发技术合作协议,该协议确定三方共同在陕北延长气田进行天然气开发技术合作及低渗透技术增产服务,实现合作区块天然气资源的高水平、高效益开发。{5}

2.对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的研究。1983、1984年,地质部矿床研究所和美国地调局先后就“火山作用与成矿关系”及“成矿作用与矿石沉积环境”两项目,对有关矿床成矿等问题进行了合作研究。在前一项的活动中,中方考察组对美国西部火山岩地区进行了为期40天的野外地质和实验室考察,系统了解了该火山岩与有关矿产的成矿关系,对我国东部火山作用和成矿关系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而在后一项合作过程中,中方小组通过对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内华达州、加利福尼亚州一套空间和成因上有联系的钨、锡、钽、铍、铜、钼和银等金属矿床的考察和对比研究,加深了对太平洋两岸金属矿床特征、矿石堆积和成矿机制的认识。美方小组于1984年9月来华考察了湖南东坡矿田,并就“犹他州矿产资源评价”等问题在华作了学术报告。80年代后期,冶金部天津地质研究院与美国地调局在“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合作项目中,也通过互访、野外地质考察和室内分析测试,获得大量关键性的科学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中方在项目中进一步了解了国外对复杂矿床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3.地学科技交往与合作。根据《中美地学科技合作议定书》第10项,1984年4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矿测试技术研究所派员赴美考察矿物学分析技术,同年10月美方测试专家来华进行了考察。美方80年代考察我国花岗岩型铀矿、钨矿及煤田后,对寻找同类型矿床从理论认识和地质条件对比上有一定帮助。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派学者赴美考察岩溶水资源的勘查、评价、开采与保护问题,了解到美国广泛使用计算机模拟岩溶大泉出露地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和开采,以及在岩溶水资源分布地区普查阶段和找水定位时,应用卫星照片对其解释应用,从而认为这是了解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值得我国岩溶大泉分布地区推广使用。

1991~1993年地矿部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和美国地调局进行了“中美含油气盆地类比分析”,美方达到了其全面接触中国含油盆地的目的。

4.借鉴矿业开发管理经验。地矿事业的发展和矿产合理开发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管理水平。中方注意了解国外对地矿的管理经验,吸取其精华。其中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是一项重要内容。1986年中国《矿产资源法》颁布后,为了借鉴国外矿业开发管理等经验,1988年地矿部曾派一小组赴美考察矿业开发管理体制和法规等,了解到美方对矿区土地复垦、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有毒物质处理等均有法可依,从他们对矿产资源法规也根据情况变化而不断加以修改等,受到启迪。中国矿业法规在改革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地质矿产行政法》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相继出台,我国的矿产资源法规已与国际接轨,经修订的《矿产资源法》于1996年8月颁布实施。在交流矿产管理经验中,1998年,美国矿管局应邀访华洽谈加强双边交流事宜。

四、双方合作优势互补,潜力巨大

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有赖于加强与海外合作交流、引进技术装备,在资源勘探开发上寻求伙伴,以及招商引资等。美国的厂商、大型公司早看好中国矿业广阔的市场、良好的投资环境,纷纷前来推销产品、转让技术、合作生产,经贸往来频繁。

1.合作开发。我国矿产丰富,具有开发潜力。中美在石油天然气的合作勘探开发起步较早,涉及面较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诸如199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美国ARCO国际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了海南岛西南海域海底天然气开发项目,投资12亿美元以上。1996年3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美国埃克森公司签署了塔里木盆地合作勘探石油的两项合同。

21世纪在中石油、中石化页岩气开发的海外合作伙伴名单上,几乎将全球能源巨头一并囊括,包括美国康菲石油、美国雪佛龙等,中海油的主要海外合作对象则为康菲石油。中资石油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快速学习成熟技术,力争加快国内页岩气开发步伐。

趋势分析范文第3篇

(兵团第十四师喀什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 喀什 844000)

收稿日期:2015—05—05

*基金项目:喀什地区耕地地力评价项目。

*通讯作者:帕尔哈提·吾甫尔,(1973-),男,新疆喀什市人,农艺师,研究方向: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应用。

E-mail:xjkstfz@sina.com。

摘要:为了摸清喀什地区30年耕地土壤养分变化趋势,通过收集喀什地区1982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历史数据,与2006—2012年喀什地区12各县市测土配方施肥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地区耕地土壤养分变化的趋势为“碳升氮升、磷升钾降”,根据养分变化情况提出了“控氮稳磷补钾配微”的施肥原则。

关键词 :喀什地区;土壤养分;变化趋势

喀什地区三面环山,属山前倾斜平原,主要由洪积扇、洪积锥、洪积裙、洪积平原组成。地形总的趋势是由西向东倾斜,是新疆主要农区之一。喀什地区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受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养分含量变化存在差异。自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以来,喀什地区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种植制度、灌溉方式、施肥水平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经过近30年的耕种和开发,喀什地区土壤养分变化较大。本文通过对2006—2012年喀什地区12县市测土配方施肥数据进行汇总,进行系统的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分析,为喀什地区耕地质量保护和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1 项目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项目区概况

喀什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新疆西南部。地处东经73°20′ ~ 79°57′、北纬35°20′ ~ 40°18′之间,山区海拔为1 550 ~ 5 230 m,绿洲平原海拔在1 155 ~ 1 350 m之间,下辖1个市和11个县。辖区位于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分两大水系,西部为喀什噶尔河流水系,南部为叶尔羌河流域。全区现有耕地面积56.8万hm2,主要耕地类型以灌淤土、潮土为主。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为2006—2012年喀什地区各县市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土壤养分数据(以下简称“2012年普查”)及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以下简称“1982年普查”)。通过收集整理喀什地区耕地分布图,利用2006—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铁和有效铜等数据采用加权统计的方法给耕地单元赋值[1],并对喀什地区耕地土壤的养分现状进行评价,比较分析了近30年喀什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养分分级情况,分级标准参照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喀什地区耕地土壤养分演变趋势

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30年的农业发展,喀什地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有所增加, 速效钾含量下降明显。

2.2 土壤有机质变化

2.2.1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喀什平原地区由于温度高,气候干燥,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含量普遍偏低。从表2可知,1982年喀什地区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为9.02 g/kg。经过近30年的耕种和开发,有机质含量由1982年的9.02 g/kg上升到2012年的13.27 g/kg,增加4.25 g/kg。这与当地畜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上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培肥改土措施有关。虽然总体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但相对含量仍然偏低,需要进一步培肥地力。

2.2.2 土壤有机质不同分级面积变化

1982年土壤普查和2012年调查的分级(表3)结果表明,喀什土壤有机质以四级(10 ~ 20 g/kg)为主要分布等级,占地区耕地的79.74%。总体上有机质五级面积(6 ~ 10 g/kg)由1982年的56.18%下降到2012年的15.27%;四级面积由1982年的28.63%上升到2012年的79.74%;而一、二级的面积变化不大。

2.3 土壤全氮变化趋势

2.3.1 土壤全氮含量变化

从表2可以看出,喀什地区全氮含量由1982年的0.62 g/kg上升至2012年的0.74 g/kg,上升率为19.35%。虽然喀什地区土壤全氮有所增加,但相对含量依然偏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壤培肥。

2.3.2 土壤全氮不同分级面积变化

从喀什地区土壤不同分级面积统计结果(表4)可以看出,喀什土壤全氮含量目前以五级(0.50 ~ 0.75 g/kg)为主要分布等级,占地区耕地的52.72%。另外,除五级、六级面积增加外,其余等级的面积比例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其中以六级(< 0.5 g/kg)的面积下降较为明显,由1982年的37.29%下降到2012年的19.68%。

2.4 土壤碱解氮的变化趋势

2.4.1 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化

对喀什地区耕地土壤碱解氮1982年土壤普查数据与2012年土壤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土壤碱解氮含量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较为明显,从1982年的31.3 mg/kg上升到2012年的60.9 mg/kg。碱解氮含量虽然大幅度增加,但全地区碱解氮含量仍处于中下水平。

2.4.2 土壤碱解氮不同分级面积变化

从表5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喀什地区土壤碱解氮以四级(60 ~ 90 mg/kg)和五级(30 ~ 60 mg/kg)土壤为主,分别占地区耕地土壤的54.82%和37.60%;二级(120 ~ 150 mg/kg)和三级(90 ~ 120 mg/kg)所占比例最少,分别为0.20%和1.40%;四级(60 ~ 90 mg/kg)和五级(30 ~ 60 mg/kg)面积由1892年的4.10%和31.83%上升到2012年的54.82%和137.60%。

2.5 土壤有效磷的变化趋势

2.5.1 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

从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喀什地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土壤有效磷从1982年的4.2 mg/kg上升到2012年的12.5 mg/kg,这明显改善了喀什地区以往土壤缺磷的状况,目前磷素已不是喀什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2.5.2 土壤有效磷不同分级面积变化

近30年,喀什地区土壤有效磷分级面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表6可以看出,喀什地区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体上呈明显上升的趋势,2012年调查显示,喀什地区土壤有效磷以二级至四级为主,分别占地区耕地的32.32%、31.32%和17.31%;六级则由1982年的72.18%降低至2.72%。

2.6 土壤速效钾变化趋势

2.6.1 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

由表2可以看出,喀什地区耕地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土壤速效钾均值由1982年的234 mg/kg降到2012年的150.3 mg/kg,速效钾整体含量处于中和中上水平。

2.6.2 土壤速效钾不同分级面积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喀什地区土壤速效钾含量以一级为主要等级,占全地区耕地土壤面积的87.75%,到2012年,喀什地区土壤速效钾一级面积只占15%,以二至四级含量为主,分别占耕地土壤面积的26.77%、42.79%、15.34%(表7)[2]。耕地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

3 小结

经过调查数据分析,近30年,喀什地区耕地土壤养分变化的趋势为: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所增加,速效磷明显增加,基本缓解了喀什地区土壤缺磷的状况,而耕地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为此,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要继续坚持“增施有机肥,无机、有机相结合”的基本施肥原则,坚决落实“控氮、稳磷、补钾、配微”的施肥新原则。

参考文献

趋势分析范文第4篇

第一,研究生招生培养计划,例如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专业硕士招生,扩大招生比例,专业硕士的国家线就整体平稳,猛涨可能性小。但今年专业硕士的报考比例增加幅度较大,预计分数不会出现滑落趋势。

第二,报考人数变化,今年考研报名人数为172万,比2013年减少4万人,但其中酱油党不少,没有大幅度激增。所以,缺乏上涨的根本基础。

第三,从试题整体难度看,近三年,考研初试的试卷难度趋于稳定,尽管不少考生反映有部分提变难,但分数线划定并不以个别科目难度为准,也不会以部分考生对于难度的主观感受为准。单科满分为100分的是一条线,单科满分大于150分的是一条线,试想,一个科学门类下有那么多的专业,一个区域中有那么多的招生单位,所以国家线一定会照顾最低的标准。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趋缓。近20年内,考研报名人数继2008年首次下降之后,2014年出现第二次下降,报名人数为172万人。

《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各地考研报名人数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如北京、河北、湖北分别下降7.6%、3.8%、1.24%。 有关考研国家线走势,教育部划定国家线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生招生培养计划,例如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专业硕士招生,扩大招生比例,专业硕士的国家线就整体平稳,猛涨可能性小。但今年专业硕士的报考比例增加幅度较大,预计分数不会出现滑落趋势。

第二点是报考人数变化,今年考研报名人数为172万,比2013年减少4万人,但其中酱油党不少,没有大幅度激增。所以,缺乏上涨的根本基础。

第三,从试题整体难度看,近三年,考研初试的试卷难度趋于稳定,尽管不少考生反映有部分提变难,但分数线划定并不以个别科目难度为准,也不会以部分考生对于难度的主观感受为准。单科满分为100分的是一条线,单科满分大于150分的是一条线,试想,一个科学门类下有那么多的专业,一个区域中有那么多的招生单位,所以国家线一定会照顾最低的标准。

趋势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暴雨;变化趋势;突变;暴雨日数;辽宁本溪;1975―2014年

中图分类号 P426.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210-02

Analysis on Change Trend of Rainstorm Days in Benxi Area From 1975 to 2014

KOU Si-cong 1 TAN Zheng-hua 1 YANG Yan-chao 2 HAN Mei 1

(1 Benxi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Liaoning Province,Benxi Liaoning 117000; 2 Shaanxi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enter)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Benxi area from 1975 to 2014,linear trend analysis,Mann-Kendall analysis and Morlet wavelet analysis method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trend of rainstorm days in Benxi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1975 to 2014,the rainstorm was more likely to appeare between July and August,more in south and less in north. The rainstorm center was located at Caohekou and Huanren. The annual rainstorm days were 5.2 days,and annual influence ranges were 8.4 stations. During 40 years,the decadal rainstorm days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the annual rainstorm days changed greatly,and increased slowly. With sudden change analysis,it was found that rainstorm days changed suddenly in 1984,rainstorm days are in rising period at present. Morlet wavelet analysis showed that rainstorm days might appear a declining period in Benxi area in the next 5-10 years.

Key words rainstorm;change trend;sudden change;rainstorm days;Benxi Liaoning;1975-2014

暴雨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常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很大威胁。本溪所处的辽宁东南部山地与丘陵并存,地形复杂,该区域是辽宁省年降水量中心,也是辽宁省暴雨主要发生地之一[1-3]。有研究表明,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辽宁夏季降水日数及大雨以上降水日数长期变化都有减少趋势,多雨年份往往伴随着暴雨过程的集中[4-7];吉 奇等[8]指出,在暖干化趋势下,本溪可利用降水资源呈现随机减少趋势,而夏季可利用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比重较大。因此,笔者以暴雨日数变化代表本溪地区暴雨过程集中度的变化,对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提高本溪地区暴雨预报准确率,进而减少暴雨带来的灾害损失。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1975―2014年本溪地区所辖4个国家地面气象站(本溪市区站、小市站、桓仁站、草河口站)20:00至次日20:00(北京时,下同)逐日降水资料,定义1个或以上站点日降水量≥50.0 mm即为1个暴雨日,定义1个站1 d降水量≥50.0 mm为1站次。主要采用线性趋势系数法[9-11]和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12]对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间分布

邹立尧等[13]研究表明,辽宁省东部丹东附近是整个东北区域的暴雨多发地,通过对1975―2014年本溪地区所辖4个站暴雨日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靠近丹东的草河口站和桓仁站是本溪地区暴雨频发之地(图1)。主要是由于这2个站所在地理位置特殊,两站连线沿着长白山余脉南麓,呈东北西南走向,受到喇叭口地形辐合作用、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共同影响,容易产生降水并放大降水量[7]。

2.2 时间变化

2.2.1 暴雨站次月际变化。和大多数辽宁城市一样,本溪暴雨也具有发生时段集中的特点[14]。1975―2014年间本溪地区暴雨共计335站次,均发生在每年6―10月;最早日期为1984年6月6日,最晚日期为1977年10月29日;7―8月暴雨共计295站次,占全年的88.06%(表1)。

2.2.2 暴雨日数年际变化。1975―2014年本溪地区暴雨日数共计208 d,年均暴雨日数5.2 d;影响范围335站次,年均影响范围8.4站次。暴雨日数年际变化较大,其中最多为12 d(1980年),最少为1 d(1980年、2014年),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图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暴雨日数增多较明显。

2.2.3 暴雨日的甏际变化。对1975―2014年本溪各年代暴雨日数求平均后发现,本溪地区4个站各年代中平均每年均有1次或1次以上暴雨发生,再对其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后发现,年均暴雨日数年代际增长趋势明显,倾向率为0.50 d/10年,且通过α=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20世纪70―80年代增长率达到30.43%,80年代后增长率回落(图3)。目前在东北东部及本溪地区极端降水(大雨)日数逐渐减少的背景下[15-16],本溪地区暴雨日数却显著趋于增多。

2.3 暴雨日数突变分析

对本溪年暴雨日数进行Mann-Kendall突变分析(图4),发现1983年以前UF线0,说明暴雨日数呈现上升趋势,1996年以来该上升趋势超过了显著性水平0.05(u±0.05=±1.96)的临界线,暴雨日数增长迅速。在0.05临界线之间,UF线与UB线相交于1984年,说明本溪地区暴雨日数在1984年前后有一次明显突变,目前仍在上升期内。

2.4 暴雨日数周期变化

对本溪地区暴雨日数进行Morlet小波分析,发现在整个时间域上有10~15年的变化周期,并且振荡周期显著。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还存在5年左右的短周期,21世纪至今短周期变化不明显(图5),据此预计未来5~10年本溪逐渐进入暴雨日数少的阶段。

3 结论与讨论

1975―2014年间,本溪地区暴雨多发于7―8月,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中心位于西南部的草河口和东部的桓仁,暴雨日数共计208 d,年均暴雨日数5.2 d;影响范围共计335站次,年均影响范围8.4站次。40年间本溪地区年均暴雨日数年代际增长显著,线性倾向率为0.50 d/10年;暴雨日数年际变化较大,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经Mann-Kendall突变分析发现,1984年前后本溪地区年暴雨日数增长发生突变,目前年暴雨日数在显著上升期内;但由于本溪地区年暴雨日存在10~15年显著振荡周期,预计未来5~10年本溪暴雨日数可能逐渐减少,是否会出现突变值得进一步讨论。

4 参考文献

[1] 曹永强,刘佳佳,高璐.辽宁大雨以上降水日数分布与趋势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8):1052-1060.

[2] 唐亚平,张凯,李忠娴,等,1964-2008年辽宁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2):50-55.

[3] 张运福,胡春丽,赵春雨,等,东北地区降水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2):89-94.

[4] 姜爱军,杜银,谢志清,等,中国强降水过程时空集中度气候趋势[J].地理学报,2005,60(6):1007-1014.

[5] 赵春雨,张运福,王颖.辽宁省近44年夏季降水变化及区域特征分析[J].干旱地理,2008,31(1):56-61.

[6] 李广霞,陈传雷,才奎志.辽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2):31-34.

[7] 杨青,韩秀君,高松影,等.1960―2011年辽宁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1):34-42.

[8] 吉奇,赵雷,孙雪,等.暖干化趋势对本溪市可利用降水资源的影响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2):162-165.

[9]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0] 康雯瑛,焦建丽,王君,等.河南省春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增刊1):87-92.

[11] 高鸿,施能等,白彬人,等.1948―2001年全球陆地12~2月降水旱涝长期变化[J].气象科学,2004,24(4):387-397.

[12] 张建军,周后福,翟菁.合肥气温和降水的突变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724-2726.

[13] 邹立尧,丁一汇.1961―2005年东北暴雨气候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5):1314-1321.

[14] 郑秀雅.东北暴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科委

纺织服装流行趋势展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中国陶瓷设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美陶源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