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辅导员的职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简介]欧成学(1968- ),男,四川仁寿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德阳 618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75-02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职责不明确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准确地认识辅导员这一角色及职责,将有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效,也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在角色与职责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角色定位不清,角色错位
高校辅导员工作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身。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核心任务,主要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班团建设、学风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安全稳定、学生党建、学生文体活动、就业指导、评优资助、出勤、违纪、宿舍卫生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甚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偏差和移位,严重背离了高校辅导员德育本位的职责。
各高校都赋予辅导员这一岗位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育与管理的边界却不明确,内容也没有具体化。辅导员似乎是无所不管,角色比较混乱,在特定的环境下甚至容易产生角色冲突。辅导员集众多角色职能于一身,工作量大,工作难度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辅导员的时间被大量事务性工作占据,相当一部分人把他们的角色简单定位为管理者、联络员和“消防员”。这样一来,容易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一是教育内容上的缺位。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潜心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了解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新变化,也不能自觉学习、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进行创新教育。二是师生关系上的错位。辅导员整日忙于学生日常事务,如出勤、违纪、寝室卫生等。在这种工作常态下,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一些辅导员甚至把管住学生不出事作为学生工作的指挥棒。如果辅导员工作方式简单粗暴,还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立,当学生不再信任、亲近和配合辅导员时,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就会加大,从而很难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工作权责不明,职责越位
角色定位不清必然引起工作职责不清、权责不明,过分强调辅导员的管理职能,淡化了核心教育职能。在实际工作中,似乎只要是关系学生的事,都与辅导员有关,事无巨细,事事都管,自然出现职责越位。从当前高校内部的配备情况来看,辅导员的数量不够充足,工作量的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权责不明的状况。辅导员不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还要承担大量的行政事务工作,如基层党团组织的工作,整日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同时,学生稳定、学生人身安全等也落到辅导员身上,使得他们倍感压力,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这些问题,而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深层问题缺少深入了解。权责不明晰,边界不清楚,也导致工作任务的随意性,“眉毛胡子一把抓”,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又管了。辅导员应该清楚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因此,不能单纯地把学生看作教育管理的客体,而应积极探索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领域,把不该管的领域或者可以不管的领域放手给学生自己去管。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又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和“做事”;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又体现了学生管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责界定
新形势下,在辅导员角色定位、职责界定及履行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管理、轻教育和服务的现象,从而造成辅导员工作的缺位、错位和越位,使得辅导员工作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认定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责,以提高其工作实效。笔者认为,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责可以归纳为三个板块,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管理,为学生做好服务。
(一)大学生的引导者
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最基本、最核心的工作。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德育规律,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来实现。一般来说,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
1.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和组织者。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引导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者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高校辅导员应该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做事、交往、合作、竞争、吃苦、感恩和生存等。具体来说,一是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下,现代社会已逐步成为终身学习型社会,辅导员要承担学生成才指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督促,帮助他们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二是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辅导员应该向学生传文明之道,解人生之感,应该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在学生的学习方法、考级、考证、考研、考博方面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三是引导学生积极生活。辅导员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四是引导学生认真择业、就业。辅导员要教育学生养成诚信守信、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为择业、就业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对学生就业进行咨询、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求职技巧,增强其就业竞争实力。
3.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者。心理健康问题现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日益多元的社会大环境下,各种不良思潮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击越来越明显。受家庭经济压力、大学环境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的影响,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很容易自卑、焦虑,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这就需要辅导员以师者的身份细心地观察,从朋友的角度细心地开导,也可以与心理咨询教师共同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心理压力无法排解,对他们的成长危害极大。辅导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其克服困难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及时疏导,加大投入,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绿荫。
(二)大学生的管理者
除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高校辅导员还要管理和组织班级的日常活动,执行与大学生相关的政策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这就决定了辅导员的管理角色和职责。只有进行有效管理,才能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到依法管理、民主管理,体现管理育人。只有切实执行大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注重管理艺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管理过程中,辅导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有了制度的约束,学生才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了机制的激励,学生才会主动释放自己的热情。第二,善于用人。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让学生干部当好辅导员的助手,既培养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又发挥了他们的作用。第三,善于用权。说,大权独揽,小权下放。辅导员工作也要做到抓关键,抓主要矛盾,大的事情要参与,小事情则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四,善于决策。对班级的重大活动事项,辅导员要根据其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行性做出能否开展的决定。对学生的活动要参与组织、指导,当好参谋,确保活动安全、顺利。同时,要借助班团活动与大学生打成一片,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第五,工作敬业,管理民主,为人师表。在管理过程中,辅导员一定要遵循管理育人的原则和宗旨,为学生做好表率。在学生评优、资助、推优入党、保研、推荐就业等方面,辅导员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如果辅导员办事不公、工作敷衍,那么就难以让学生信服。这样一来,既管理不好班级,又教育不了学生,工作会遇到重重阻力,甚至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组织管理能力、敬业精神、公平公正的态度等都会提升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这样才会对学生产生感召力、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大学生的服务者
传统观念认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就是管理学生,但事实上,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的管理者,更是大学生的服务者。这就要求辅导员转变观念,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强化服务意识,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铺路石。当今的大学生自理能力相对不足,维权意识又比较强,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会遇到伤病、贫困、就业等各种问题。如果辅导员不能及时关心,耐心解释,热心服务,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不但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不利于服务育人目标的实现。
辅导员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要摆正角色,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但是,辅导员不是学生的保姆,不能对学生事务大包大揽。这是因为辅导员的服务最终还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自理、自立。当然,应该由辅导员进行的服务必须履行到位,如提供与大学生相关的政策制度咨询、学生伤病、奖勤助贷、就业指导推荐等,都需要辅导员耐心的讲解和细致的服务。如果辅导员的服务工作敷衍拖拉、态度粗暴、有失公正,就会对自身工作造成阻力和障碍,影响服务育人目标的实现。
总之,做好辅导员工作,角色定位、职责界定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真正解决,既需要完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留人环境,又需要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只有角色明确、权责明晰、履职到位,才能实现辅导员工作的本位回归,才能切实做好辅导员工作。
[参考文献]
一、辅导员是补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短板的希望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标是前进的动力,浓厚的职业兴趣、坚定的职业意识是高职生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的重要条件。告别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没有普通大学那么严实的高职院校,不少高职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会“放飞自我”,对人生的职业规划似懂非懂。结束应试学习、开始为职业而学习以后,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职业意识,或者自我感觉良好,或者“得过且过最好”,对毕业后将要面临的就业问题没有危机感,不以为然。有的高职生选专业时就不够慎重或没有余地,进校门后对主动或被动安排的专业缺乏深入兴趣。当然也有不少高职学生通过相关教育能够充分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希望得到学校系统有效的职业规划指导,希望首先在自己所选所学的专业领域获得发展的机会。因为职业规划不实不足,高职生到毕业时也没有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职业,弄不清自己的专业素养,走上社会后常常很难找到比较对口的工作,只能因势就便有工作先做,很多人也因此实际上开始新一轮专业学习,甚至不得不进行多轮重新学习后才能实现职业的基本稳定。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建设的特殊性把握不深,系统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机制不全、人力不足。补齐这一短板的现实路径就是发挥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学生管理服务、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亲密的优势,赋予其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职责,激励其首先增强相关专业素养,更专注更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技能的角色功能,在高职院校教育及管理、服务体系中赢得更高的地位。辅导员是陪伴学生在校成长的人,他们与大学生朝夕相处,相对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更加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与特点,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也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针对性,具有其他老师所不具备的时间和交流条件。通过辅导员的专业化、系统化和持续化职业引导,使高职生有压力、有动力向职业目标迈进。
二、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能力需要整合资源给予支持
将辅导员队伍打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力队伍,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重要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以辅导员为主体引导高职生持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并按规划推进,并不是一项只需要辅导员就能够完成的单一工程,实际上是要解决以往没有一个持久有效职业培养平台的问题,让学校各方面关于职业能力建设的资源和力量汇集并通过辅导员来发挥作用。这其中固然面临辅导员自身素质、工作积极性等内在能力要提升的问题,外在条件的支撑和保障也是辅导员能否有效引导大学生提高职业意识、实施职业规划的最重要条件。聚焦聚力支持辅导员发挥职业导师的作用,才能让他们在历练中成长为越来越优秀的职业导师。重点要聚合两个方面资源支持辅导员提升职业引导素质,进而让高职生得到更加系统有效的职业引导。1.整合课程资源支持辅导员牵头职业引导工作。职业成长首先是专业知识的充分掌握,越是专业学得好的学生越容易对口就业。辅导员队伍做好职业引导工作,并不是将这份重任完全移交给辅导员,而是要把课程职业引导通过辅导员进行整合,比如让辅导员跟踪课程教学内容,及时配以相应内容的职业引导。另外,也要通过辅导员与高职生亲密接触掌握学生的职业化成长需求,反馈给相关课程的教师,使教学更具有职业导向性。要充分听取辅导员的意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去规划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的特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及将要从事的职业。2.整合就业指导资源支持辅导员统筹职业引导工作。明确辅导员的牵头和主体作用以后,要注意将多部门的作用向辅导员引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把辅导员作为重要力量。开展职业测评、开通就业信息网就业信息和政策解说、就业手续办理等,都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必要时直接交由辅导员办理。另外,高职院校有很多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社会实践资源,要以提升职业忠诚度为目的,向辅导员工作靠拢,让辅导员可以统筹使用这些资源系统有效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职业引导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职业引导工作因校而异、因专业而异,甚至因学生而异,理论上的系统培训和考核引导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支持辅导员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勤奋行动,通过多做而熟能生巧,多做而成为专家。以练促学、以干促能,关键是强化实践。1.强化高职生职业认知的培养实践。不少新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往往只停留于表面,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调整专业录取,对所学专业了解更少,存在许多疑虑,专业思想不够稳固,有的碰到一些学习困难就埋怨所学专业不对路,甚至因为不喜欢这个专业而荒废了几年的大学生涯。作为负有职业引导重要责任的辅导员,一定要在关注并研究所带班级专业行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认知所学的专业。要收集整理并系统地教给学生关于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就业情况以及将来能够从事的主要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建立正确的职业导向,稳定新生专业思想。尤其是对不了解甚至不喜欢本专业的学生,要因人施教,把学校本专业的科学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特色、校友杰出表现等情况告知他们,引导他们不误青春好时光,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上挖掘其中的兴趣和亮点。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型学习向灵活创新型学习转变,鼓励学生把思维发散开。辅导员工作应该具有针对性、可持续性,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正确导向,指导学生在了解自我、确定自我、设计自我、修正自我的过程中培养其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2.引导高职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作为辅导员要率先掌握所带班级的专业特点和成长路径,引导学生务实合理地进行规划,既不能太粗而不具备指导性,也不能太细而不具备可行性。要让每个学生在分析自身特点、自己意向就业地区的相关情况及自己可以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思路,明确主要节点应当实现的内容,尤其是明确在校几年应当为实现目标而完成的学习任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让高职生通过合理规划和有序实现目标增强对对口就业的信心和兴趣,充分认识专业选得好固然重要,但学得好才真正重要。大一阶段,抓好基础技能,促进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在素养、技能等方面需要补充学习,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大二阶段,钻研专业技能,提高运用能力。在职业意识有所理解和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开始寻找切入点,执行职业生涯规划,要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大三阶段,检验实战,及时调整状态。在大三顶岗实习以前,要求学生提前确定毕业论文方向并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指导学生掌握自荐书的制作格式和内容;讲解应聘技巧,排演有特点的适合个人的应聘台词。提前做好就业实习指导也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3.督促实施好职业发展计划。有规划更要有行动,大学几年是职业生涯最重要的起点阶段、打基础阶段,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以后在职业道路上能走多远、走多深。作为辅导员,与高职生相处时间最长,职业引导任务更重,要对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了然于胸,并把督促大学生有序地实施规划作为重要任务,引导大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利用在校学习的机会,多多地积累职业素养,尤其是一些基本的必用的职业技能,要关注并督促他们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熟练地掌握。
四、结语
【论文摘要】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课。在心理辅导课堂中教师是不是应该保持“价值中立”、教师能不能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这两个话题一直以来是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和专家学者争议的焦点。笔者认为,“价值中立”是心理辅导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但是由于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存在着种种不同,因此不能也不应该在心理辅导课中完全地贯彻“价值中立”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来访者中心疗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
随着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深入,许多中小学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课由于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并且以预防和发展为目标,因此这一途径受到大家的欢迎和推崇。但是,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形式、原则等也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对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原则的争议由来已久,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认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价值中立的原则,因为它是区别于德育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而一些非专业的教师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干预的过程,心理辅导课不能游离于整个教育之外,心理辅导课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到底心理辅导课应该不应该遵守价值中立的原则,又应该怎样遵守这个原则,本文就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原则试着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价值中立”原则的来源及意义
“价值中立”的原则来源于来访者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由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与咨询方法,他的主要观点是任何人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成长的潜力。他认为只要给来访者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给来访者无条件积极关注,他们自己就能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成为功能完善的人。他强调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建被人们认为是一次心理疗法的革命——从技术性的治疗转到注重人际关系。
在咨询实践中,罗杰斯强调对来访者的非指导性,要求咨询者对来访者提出的疑问坚持中立,不给予直接回答,也不给予任何规劝,而是让来访者自主决策。他主张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来访者身上,而咨询者处于被动境地,只作为跟随者。这就是“价值中立”的含义,即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判断、不指导、不主动。
笔者认为,之所以来访者中心疗法坚持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是因为价值中立有以下意义:
1.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非常注重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因为良好关系是来访者变化和成长的原动力,是最重要的干预因素,也是咨询能够延续下去的一个重要条件。假如咨询师和来访者在价值观上产生冲突的话,来访者就会认为咨询师无法接纳他,因此不可能完全袒露心扉,甚至会放弃咨询。
2.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消除来访者的依赖心理
由于心理咨询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看法还存在种种误区。来访者往往把咨询者视为一个权威的形象,希望咨询者能够指点迷津,希望咨询者能够拯救自己。如果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过多地进行价值干预的话,就容易强化他们的这种认识。他们就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咨询者身上,对咨询师过分依赖,从而忽略自身的潜力,影响咨询效果。
3.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提高来访者的自信能力,增强心理咨询的实效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达到助人自助,“助人”是途径,“自助”是结果,即通过咨询师的帮助,能够使来访者达到自助的目的。假如说咨询师做不到价值中立的话,过多地进行判断或者指导,会使来访者有一种我不如人的感觉,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影响咨询效果。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来访者,而是启发来访者去主动思考,找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咨询的效果无疑是非常好的。
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遵循价值中立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教授在他的《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一文中叙述得非常透彻。
二、心理辅导课不能完全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
即使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无条件地遵循价值中立原则(当然这种假设并不成立),也因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存在着区别,而使心理辅导课中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地价值中立。
1.心理咨询是面对个体,而心理辅导课面对的是群体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无论来访者的观念多么消极,多么悲观,他不会影响其他人。但是,心理辅导课就不同了,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如果一个学生说出的观点或者观念比较消极或者悲观的话,而教师又不作任何价值干预,会使其他学生认为教师默认了他的价值观,从而会对他们造成不好的影响。因为毕竟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他们容易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影响。
2.心理咨询以矫治为目标,而心理辅导课的目标是预防和发展
心理咨询以矫治为目标,它所面对的对象是存在某些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的个体,因此,来访者身上肯定会存在着消极的观点或观念,或者存在着价值观的冲突。我们价值中立的目的并不是任由他的价值观发展,而是首先接纳他,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心理辅导课面对的几乎都是正常的学生,他们都有基本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而此时消极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3.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心理辅导课之间内容相对独立
心理咨询一般不是靠少数几次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江光荣教授所说,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干预的过程。价值中立,并不是对来访者的价值观放任自流,而是激发来访者的潜力,能够使他自己去领悟,去察觉自己的价值观是如何地不合理,如何地消极,从而做到更正和发展。心理辅导课虽然是有系统性的,但是不可能对一个内容用几节课的时间去探讨,因此,如果在本节课上学生出现消极或者不合理的价值观而不去作价值干预的话,就可能会留下后患。
综合以上说法,因为心理辅导课与心理咨询存在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心理咨询中的原则照抄照搬到心理辅导课中来,应该对价值中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何种情况下,心理辅导课需要价值干预
心理辅导课需要价值干预,但并不是一遇到学生与教师的观点或者观念不一致时,就进行干预,而是要区别对待,笔者认为以下情况,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1.学生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错误,会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一位教师在上一节题为《情绪万花筒》的心理辅导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消除不良情绪。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可以打人,吃。这个学生的观点存在明显的错误,如果教师不作价值干预的话,会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学生的言谈评论会伤害其他学生或者其他人时,教师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比如曾经有一节题为《男生女生的交往》的心理辅导课,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让男女学生写出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异性的某些形象,教师找出几个典型的读出来,当读到女生不喜欢的男生形象——“婆婆妈妈”时,一个学生大笑,然后大声说:“就是我同桌。”这个学生的言行明显给其他学生带来了伤害,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进行价值干预的话,会对学生造成某种伤害。
3.学生的言行举止故意哗众取宠,影响课堂秩序时,教师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心理辅导课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信任的环境,能够让大家在这个环境里畅所欲言,是非常好的。但是,营造这种环境的目的绝对不是放纵学生,并不是让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因此,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哗众取宠,影响到课堂秩序时,教师应该进行价值干预。
四、在价值干预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1.要慎用价值干预
虽然心理辅导课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但并不代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价值干预。价值中立仍然是心理辅导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尤其是以下看起来好像需要价值干预的情况,仍需保持价值中立。
(1)无定论、还存在争议的观念或者观点
有些时候,有些价值观还存在着争议,本无所谓对错,教师切不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比如,有一节《神奇的网络》的辅导课,教师最后申明自己的观点:“网络交友会给你带来伤害,甚至是终生的伤害。”一句话就否定了网络交友这种交友的方式。其实通过网络结交朋友只是一种交友的渠道,它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但是教师把自以为正确的价值观强加给了学生。
(2)自身在成长过程中会自行修正,又不会给别人、给社会带来危害的观念或者观点
有些观念或者观点不会给别人、社会带来危害,并且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会逐渐修正自己这种不太完善的观念。比如在上一节《良好的少男少女形象》的辅导课时,教师让学生写自己心目中良好的少男少女形象,一个男生写的是:喜欢漂亮的女生。这时,教师就说了:漂亮的一定好吗?等等。极力地想让学生接受自己“心灵美才是更重要”的观点。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性,尤其是中学生在交朋友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学生并不会因为教师的教导而改变观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发现交朋友最重要的并不是外貌,而是内在的某种特质,因此,此时教师的价值干预完全是多余的,应该保持价值中立。
(3)有些观念或观点并不完善,但是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导课中会涉及到
有些观点可能不正确或者不完善,但是它并不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并且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导课中,有专门针对这方面问题的探讨。这个时候,教师就没有必要进行干预。
2.价值干预要讲究方法
毫无疑问,高校辅导员一向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在招生制度、教学思路、培养方向以及就业形式日新月异的大潮之中,辅导员的工作覆盖面也逐渐拓宽,远远超出传统的思政教育范畴。[1]平心而论,无论是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还是辅导员的自身发展,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当前制约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队伍稳定性差
可以说,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流动性强、换岗频率高已经成为制约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痼疾,而且严重影响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连续性。[2]目前,很多高校把辅导员作为干部储备,同时众多辅导员也把该岗位作为晋升跳板。毫不夸张地说,这种辅导员职业的“临时化”和“过渡性”观念在很多高校的教师、学生甚至少数领导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只要有机会就会及时调整岗位,加上不少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不够重视,给辅导员产生“能够转岗是优秀的表现”、“辅导员的出路就是转岗做行政干部”等思想。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二)职业倦怠明显
毋庸讳言,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明显。从大量实例来看,现在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偏重于事务性工作,非常琐碎。很多时候,辅导员就是众多高校的“万能接待岗”,只要是和
学生挂钩的工作统统都找辅导员,他们往往成了学校教学、行政、后勤、学生管理等众多职能部门的联络员,所谓辅导员职责范围似有实无,这让很多年轻辅导员感觉工作没有抓手、难以定位。同时很多辅导员还要参与党团建设、社团建设、就业指导等,这些工作往往占用的都是辅导员的业余时间,大大挤压了辅导员的学习和休息时间,长此以往,难免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效率和积极性,导致“未老先衰”,很快进入职业倦怠期。
(三)专业基础薄弱
从近两年高校辅导员招聘的趋势看,“重履历轻专业”现象严重。学历、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经历等往往成为首要因素,专业对口则退居次席。这固然使得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显著跃升,但是却导致其专业背景五花八门,思政、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固然有之,理学、工学等亦不乏其人。很多辅导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思政理论学习,短期的岗前培训经历又难以提供必要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根据职业化理论,“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前提和基础。[3]由于专业基础薄弱、系统理论缺失,往往“所做非所学”甚至“未学先做”。从现实中来看,不少辅导员的目标就是“不出事”,对辅导员工作存在认知误区。“辅而不导”现象绝非个例,势必影响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进程。
综上所述,队伍稳定性差使得“人才难留”,职
业倦怠明显导致“人留心散”,专业性低则是“所留非人”,它们共同构成了当前辅导员队伍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其背后的原因不容忽视。
二、阻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原因
当前造成辅导员队伍发展障碍的最主要原因是辅导员工作定位模糊、职责泛化。
首先,很多高校的管理层对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含糊不清,很多高校领导简单粗暴地把辅导员定位为“打杂”、“跑腿”、“万金油”、学生的“保姆”,等等。因此他们把有关于学生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了辅导员。奖、助、勤、业是压在辅导员头上的四座大山。奖学金的评比、奖金的发放,助学贷款的办理,勤工助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是每位辅导员的分内事。另外,一系列涉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大事小情,也被纳入辅导员的管理范围内。
其次,除了领导错误地理解了辅导员的职能定位以外,高校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普通职员、教师等也没有真正弄清楚辅导员的工作和定位。也正是由于前者的错误示范,才导致了后者的错误效仿。其后果是,辅导员经常被混乱的事情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绝大多数的辅导员认为自身的工作很忙很累,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和学习。
再次,学生对辅导员的职能也不甚了解。大部分学生也是简单地理解为“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辅导员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已经理所当然地认为辅导员应?解决他们在学校的一切生活和学习问题。他们不知道辅导员主要的职责是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引导、对素质进行培养,他们更不知道辅导员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领导者。
最后,辅导员自身也没有很好地认清自己的工作和角色定位。大部分辅导员在进入高校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他们辅导员真正的工作职能,基本上是靠前辈的指点和领导在工作中的简单提醒。辅导员需要在工作中摸索,在挫折中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辅导员没有认清定位,也是在外力压迫下形成的无奈之举。辅导员处于高校的底层,已经惯性地接受了这一切,似乎这些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因此,辅导员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如何做。[4]
要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和障碍,当务之急在于创造性地厘清辅导员的工作定位,明确职责范围,并制定相应的选拔与激励机制。
三、基于职责模块化的选拔与激励机制
根据当前多数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可以将辅导员工作分为以下几大模块,即思政教育类、班级管理类、服务保障类、专项辅导类和心理咨询类,为了将广大辅导员从繁冗杂乱的各项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有必要以上述几个模块为基础,从辅导员入职开始,以职业化为抓手,制定出明确具体的辅导员选拔和激励制度。
(一)辅导员职责模块化的基本思路
所谓职责模块化,最基本的想法就是通过对辅导员实际工作内容的划分,从而明确辅导员工作定位,解决其职责泛化的痼疾,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辅导员的类型差异,在入职条件、专业背景、入职类型、职责范围、主管部门、晋升方式和晋升途径等方面制定具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具体制度(见表1)。具体来看,职责模块化旨在做到让入职条件、专业背景和入职类型与不同类型辅导员的职责范围相统一,突出了专业对口性,从而解决“所学非所做”或者“未学先做”的尴尬困境。同时,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又与不同的晋升方式和途径相挂钩,这不仅从思想上,更从制度和技术上让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道路更加通畅,有效提升了广大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职业成就感,从而为将来的辅导员“专家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二)辅导员职责模块化指标的具体阐释
1.入职条件
首先,政府相关机构应尽快建立和规范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准入制度(心理咨询类辅导员必须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确保辅导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无论何种类型辅导员,都应该通过基本的职业资格考试方可持证上岗。而在目前尚缺乏全国和省域统一标准前,每个学校必须把好辅导员职业准入关,坚决守稳底线思维,杜绝一切主观和不公平因素。
其次,在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的基础上,应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需要确立相应的学历学位门槛,避免脱离实际,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其中,尤以班级管理类、服务保障类最需要引起注意。前者应着重强调辅导员的班级管理经验,例如很多高校采取的优秀毕业生留校担任辅导员的制度便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应用。后者应着重强调具体服务岗位的特点,因岗求人,如对各类奖助学金的审核应强调计算机软硬件操作能力。不难看出,上述这两种情况要求高校在选用辅导员时,能力因素应重于学历因素。
2.专业背景
专业背景可以分成两类情况。一类包括思政教育类和心理咨询类辅导员,由于这两类辅导员工作专业性很强,而且出于将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求专业对口,“学做统一”;另一类包括班级管理、专项辅导以及服务保障辅导员,该类辅导员由于工作内容的差异性大、特征明显,应采取因事设人、因岗定专的方式较为妥当。
3.入职类型
入职类型主要分成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两种类型。就目前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来看,可以采取入职即确定方向的思路,即每位辅导员从选拔之日起便有一个明确的身份――教师或行政人员,每种身份?x予其不同的职业发展进程,而且在制度上应对不同身份的转变加以严格规定和限制(见表1“其他”项),避免“跳板”思维和“曲线提干”的现象。这一思路的初衷是希望教育部2006年第24号令有一个明确的落实点,并且与晋升方式和晋升途径相匹配,构成一套从实际出发的较为完整合理的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4. 职责范围和主管部门
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工作实际确定不同类型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但是应力求明确具体,最大程度避免描述模糊、界定泛化,不同类型的辅导员要有显著的可衡量的差异与界限。一旦确定好,则应严格按范围履职,摒弃“万金油”模式,确保有职可司、各司其职。
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对辅导员加以选拔、激励并设计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现在多数高校都是由学生管理部门来管理辅导员,这既使得学生管理部门压力大、任务重、效率低,也不能充分考虑不同性质辅导员的差异性,制度缺乏针对性。往往是搞培训,代价大而收效低;做考核,指标繁却难公平,职业生涯规划更是有名无实、纸上谈兵。在职责模块化的思路下,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归属到不同的主管部门进行对口管理,从而提高管理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并能制定出更加符合不同辅导员实际需要的选拔、激励制度,设计出行之有效、落地有声的职业生涯规划。
5.晋升方式和晋升途径
晋升方式根据辅导员入职类型不同分为职称制和职级制两大类,其中,专业教师身份的辅导员采用职称制(心理咨询类可采取行业职称标准),行政人员身份的辅导员采用职级制,提干的辅导员可采用行政级别制。
在将辅导员身份与晋升方式挂钩的同时,也应该将晋升方式与晋升途径进行量化互换,即以各高校的职称制晋升基准年限为参考值,设计出合理的职级制晋升基准年限,确保职级制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此外,在确立两个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于不同模块内的辅导员进行考核时,应充分考虑到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的差异,选取适当的侧重点,充分体现出辅导员的职业成就与价值。
(三)对于辅导员职责模块化的几点补充建议
1.关于辅导员资格准入制度
目前,我国尚缺乏统一完善的辅导员资格准入制度,这与辅导员职业化的要求和趋势是极不相称的,也给高校在进行辅导员招聘时带来了许多的难题和困惑。多数高校虽然就辅导员选聘制定了相关制度,但由于其本身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缺少完善可靠的监督机制,难保不产生暗箱操作、用人唯亲等不良现象,甚至间接滋生了腐败。笔者认为最可靠公正的措施还是效仿专业教师,尽快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从国家层面严格把关和筛选,坚持底线思维,强调宁缺毋滥,从制度上保证把不符合辅导员基本素养的求职者排除在辅导员队伍以外,维护辅导员队伍整体的优良水平和素质,给各高校的进一步遴选提供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才备选库。
2.关于模块化类型设置
事实上,很多学者在此之前也提到过一些对于辅导员进行分类的想法和思路,而上文的模块化类型正是笔者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经验提出的一种分类方法,仅为他山之石可攻玉之想,绝无妄作金科玉律之意。每所高校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学科设置、发展定位乃至风物制度都不尽相同,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以贯之。在实践中,每所高校完全可结合自身实际,划分和命名新的模块化类型,或者对本文的类型进一步细分,并由此制定相应的分类配套政策,只要其主旨在于遵循职责明确、各司其职的原则,避免职责泛化、定位模糊即可。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对策
课题组为详细了解我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当前状况,对我省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采用座谈、问卷、电子邮件等方式,对辅导员的专业、学历、职称评定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和分析。
1 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可以评聘职称、享受与教师同等待遇
从2014年起,将高校辅导员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围,在综合评委会中单独设立学科小组,对辅导员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
(二)专业背景复杂多样化
调研结果发现,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辅导员并不是思想政治类专业,很多高校选任了跟自己学院或系部专业相关的人来担任辅导员,也有部分高校为了解决自己学校本科生或研究生就业,接收本校本科生或研究生担任辅导员。
(三)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我省省属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中主要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中少部分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大部分都是本科学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都是本科学历,也有部分专科学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省属高校辅导员要求是硕士研究生,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要求至少是本科以上。
(四)职称结构偏低
高校辅导员中高级职称的几乎没有,中级职称的不到3成,初级职称的不到3成,还有部分大专学历的辅导员和没有编制的辅导员没有去评职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中明确规定高校"结合各高校实际,制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具体条件,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然而部分高校将辅导员评职称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评职称放在了一起同等对待,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工作繁忙,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要在办公室处理事务,老师下课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给学生开会、组织活动、处理学生事务等工作,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如果辅导员还要花更多时间去搞科研,那么势必会降低学生工作的质量。而调研发现如果辅导员晋升了高级职称,那么肯定会转成教师岗,不再担任辅导员,这样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调研发现专职辅导员担任10年以上的几乎没有,5年以上的占3-4成,绝大部分入职在4年以下。在辅导员队伍中部分辅导员转入行政岗位或教学岗位,部分辅导员考入公务员或离职,反映出高校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辅导员工资相对较低,特别是没有入编的辅导员属于临时工,工资就更低,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成正比。辅导员普遍反映工作压力大、责任重,工资低,没有激励措施,职务得不到提升,只要有其他更好的岗位就立刻转岗,使得辅导员队伍没有梯度,大大影响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六)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
部分高校辅导员职责不明确,与班主任职责界限不清晰,部分高校出现了学生事务都是辅导员做,班主任不管;也有的高校出现了学生事务工作都是班主任做,辅导员不管;还有的高校出现了辅导员不管,班主任也不管,最后就是无人管的境地。辅导员日常考核受到系部(院系)和学工处的双重管理,而职称评聘和工资待遇又是人事处管理,存在考核机制、激励机制、晋升机制实际操作性不强,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
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职责不明确、定位模糊、数量不足、专业技能差、经验缺乏、知识结构不合理、思想不稳定等问题。故此,高校急需解决这一重要现实问题,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辅导员队伍工作不到位
在日常工作中,每个辅导员要管理200多个学生,处理学生相关事务繁多,辅导员个人精力和能力有限,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特别是很多辅导员非科班出生,对辅导员工作不熟悉,不专业,效果不好。同时辅导员工资待遇差、地位低下、晋升不快等问题,很多人把辅导员岗位当做临时过渡工作,不认为是稳定的职业,大大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经验缺乏
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队伍都是引进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工作经验不足,特别是很多辅导员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二三年刚有点经验就要转岗或离岗,高校又要找一批新辅导员来充实辅导员队伍,很多新任辅导员又缺乏经验,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大大导致了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不利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认同度低
当前辅导员队伍主要是很多不能从事教学的人来担任辅导员,能从事教学的都担任任课教师了。故此高校整体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较低,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影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影响辅导员进取的动力。
(四)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技能有待提高
当前辅导员队伍来自各类专业,有教育类的、非教育类的,知识结构较单一,反映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相对偏低。高校辅导员要求辅导员队伍具有较好的思政政治素质,具有较好的理论水平,具备较扎实的思政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灵活运用,更好地做好辅导员工作。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还要加强交流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亲和力等技能。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总体投入较低
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辅导员收入与普通教师收入差距太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没有进行中期、长期规划,在辅导员队伍选拔、培训、发展规划、制度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对辅导员考核、激励、惩罚等机制也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六)辅导员职责不清晰
在部分高校中,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模糊、不清晰,特别是配备了班主任后,班主任与辅导员职责界限要进一步明确,要召开全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大会,对班主任和辅导员职责进行明确分工。
3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我国高校发展的需要。职业化就是辅导员队伍能够长期稳定的从事辅导员工作,把辅导员当成自己从事的职业,全力以赴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培养成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专家。
(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
高校的教学、科研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工作亦非常重要,没有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旦学生出事那就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很多高校在招聘辅导员队伍时没有进行严格考核,不是那么公正公平,最后导致招聘的辅导员队伍质量不高。同时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要严格按照200:1来进行标配,新招聘或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要进行严格培训才能上岗,后期还要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
(二)完善辅导员的选拔与培养机制,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高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选拔聘任工作,建立严格的辅导员选拔机制。对辅导员的选拔招聘要从严、公正公平,尽量招聘综合素质高、思政专业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对学历要有最低限制,要重点考核辅导员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不要随便招聘人员上岗。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完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个性化的培训制度,要对辅导员队伍工作进行思考和规划,对辅导员要进行岗前培训、专题培训、日常工作培训、外出进修、挂职锻炼等相结合,不断提升辅导员的整体能力水平,让辅导员队伍不断职业化、专业化。
(三)建立辅导员队伍的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起辅导员考核评价标准和科学评价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学生评价、辅导员相互评价、系部或学院领导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及辅导员自我评价等方式来进行考评。高校要把考核结果与辅导员工资待遇、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干部提拔、临时工转正等挂钩,对考核优秀的辅导员予以全校表彰并重奖,优先安排外出学习进修,对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予以辞退或调离岗位,进一步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四)完善辅导员的激励措施,稳定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工作难度大、事情繁杂、耗费时间多,导致科研成果相对较少,评聘职称不占优势,收入较低,没有相应激励措施,导致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高校应当采取激励措施,对做得好的辅导员给予重奖,对辅导员的付出给予肯定,对辅导员队伍生活、工作、感情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辅导员工作时间长、精力投入多,高校可以增加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增加岗位津贴,对辅导员周末及晚上加班提供交通补贴和加班补贴,对辅导员辛苦的付出与努力给予肯定和支持,对辅导员生活要多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
(五)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和班主任职责及角色定位
让辅导员和班主任找准角色定位,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辅导员具有教师、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有思想教育、督促检查、组织协调、服务协助等。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其只要职责有思想教育、学习引导、班级管理、心理疏导、活动组织、生活服务等。
(六)积极搭建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平台
高校要积极搭建辅导员职业发展平台,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积极性,使辅导员队伍建设朝着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高校要为辅导员队伍发展创造条件,对辅导员队伍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一是鼓励辅导员去评聘职称;二是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校、省、国家的思政类课题,提高科研能力,进而更好的促进辅导员相关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大力度对优秀辅导员的宣传和表彰,使得辅导员队伍享受更多的荣誉感、成就感、自信感;四是辅导员队伍与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打通,优秀辅导员可以升格为党政管理干部,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
(七)设立辅导员专业,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在部分高校试点设立辅导员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深层次研究学习辅导员相关知识与技能,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提供人才保障。
总之,高校要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地位,进一步稳定辅导员队伍,才能使高校辅导员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成就感,从而使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化、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只有坚持职业与专业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勇. 高校辅导员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发展对策研究 [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