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江东去下一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凝然江畔,望着微风吹过的湖面,荡起轻轻的水波,无意弹起我的记忆铉丝……
驻足汨罗江畔,我无意瞥见一抹悲伤的影子,原来是楚夫子屈原。可是,没等我走过去,他便投身江中,只留下一句悲壮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及一个无奈,郁郁不得志的身影。“屈子当年赋《离骚》,手中如持杀人刀,”当然他没有真正离开,没有舍弃他的后人们,一部《九章》千年散发着淡淡的馨香,与污浊的历史对抗。他还在,他的精神还在……
“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原来是太白在《月下独酌》。一代诗仙,李白,他的命运可谓是坎坷万分,但他却从不气馁,从不放弃,仍是笑看天下事,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然才华横溢的他遇不着欣赏他的伯乐,但他却仍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人生态度。他不羡于荣华富贵,只愿乘“一叶轻舟”“歌遍祖国八百里”;他不趋炎附势,巴结权贵,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开阔胸襟。他才高八斗,他淡泊名利,他的诗,他的精神,他的一切,撑起整个“开元盛世”,渲染了整幅历史画卷,为多彩的历史抹上最炫的一笔。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还当是谁,原来是易安在念怀霸王项羽。易安,李清照,一朵绽放在乱世中的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着最单纯,最高傲的灵魂。在与夫离别时她发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思念,感到“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留下一个“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的身影。这就是易安,永远只会用淡淡的诗句表达心情的易安。
千古的浪涛淘尽了多少英雄,埋没了多少豪杰,可是,可是不是还有一些永不消匿的东西吗?且不说上文提及的屈原,太白以及易安,不还有“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会当凌绝顶”的杜甫,“起舞弄清影”的苏轼……吗?他们的精神不是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芊芊学子们吗?的确,这些人,这些精神,是永不消匿的,只会历史的更迭、时间的消逝而升华……
关键词:声乐钢琴伴奏;声乐演唱;关系
0 前言
在当前声乐学习中,演唱者除了要掌握声乐作品的文学内涵与演唱技巧外,还应该从钢琴伴奏中更深层次的发掘声乐中的情感因素,进而从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中进行创新,争取能为听众带来不同的听觉体验。因此在当前工作中,需要积极开展有关声乐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之间关系的研究,让音乐作品的意境能得到充分表达,为观众带来更好的听觉体验。
1 对声乐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概述
从音乐发展史来看,人们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对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配合,直到17世纪末期,基于“宣叙调”的古钢琴伴奏形式就已经出现,成为钢琴伴奏的代表。而随着现代艺术不断发展,西方艺术大师不断涌现,并对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进行了完善,包括莫扎特、贝多芬等,这些大师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更加纯熟的运用,推动音乐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
我国最早在20年代初期开始了有关钢琴音乐的交流,并且随着这种交流的不断深入,一批专业的音乐制作团队形成,当时的音乐创作充分结合了时代的特征,包括《大江东去》等,更是被称为我国新音乐中的第一首艺术歌曲。在随后的音乐创作中,也有一大批先进音乐家将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联系在一起,让音乐更具有观赏价值,例如著名的《大海啊,故乡》等都是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代表,同时,随着现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声乐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密。
当前,依然有部分人对钢琴伴奏存在误区,坚持“陪衬论”观点,认为钢琴伴奏只能成为声乐演唱中的“绿叶”,钢琴伴奏的主要功能就是让声乐演唱更具有听觉刺激感而已。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单纯的声乐演唱很有可能导致演唱变得乏味无趣,影响了声乐演唱的整体质量;而在钢琴伴奏的影响下,听众能快速地被带入到演唱者的情绪中,让演出获得成功。因此当前必须要正确认识到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之间的关系,走出误区,加快声乐事业发展。
2 声乐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关系分析
2.1 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在音乐旋律之间的联系。所谓音乐旋律,主要指歌曲的时值、音高、音量等在歌曲中的变化,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特点,更多学者认为,曲调是歌曲向听众传递感情的主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演唱者需要通过这种曲调展示自己的情感,最终实现与听众的共鸣。[1,2]在钢琴演奏上,钢琴在音量、节奏上传递情感的方法与演唱是一致的,并且两者在操作上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特点。例如,如果在钢琴演奏中声音过大,则演唱者的声音就会被降低,随着两者不断调整,钢琴声音与演唱者之间的配合会越来越默契,形成演唱中的“抑扬顿挫”,提高了声乐作品的魅力。
(2)在音乐意境方面的联系。声乐作品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音乐旋律来营造相应的意境,进而展示艺术的魅力,保证声乐作品的活力。一般认为,在营造意境中需要将演唱与钢琴伴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为听众营造情景结合的声乐演奏意境,让作品的魅力感染听众。
例如,在演唱舒伯特《小夜曲》过程中,这首歌曲的演唱难点就是“哀婉轻柔”,如果不能将“哀”、“轻”两种理念体现出来,则整个作品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演出效果。而在钢琴伴奏的衬托下,“哀”、“轻”两种理念被有效地衬托出来,在伴奏过程中,始终以连续弹奏的低声部为主,就能让整首歌曲的艺术效果得到体现,让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2.2 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1)在音量方面。在整个钢琴伴奏过程中,对音量的控制一直是演奏者研究的重点内容,要求伴奏者能严格把控演奏力度,尽可能的烘托声乐氛围。因此可以发现,对于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而言,两者在音量方面是有一定对立关系的,如果演唱者的声音过大,则会掩盖伴奏的声音,伴奏的效果也无法发挥;而如果伴奏的声音过大,就会导致钢琴声音大于伴奏声音,从“演唱会”变成“演奏会”,这是听众无法接受的。
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发生,伴奏者首先要对声乐作品内容与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所演奏曲目的创作特点、音量特征等,进而从整体上确定音乐的音量变化区域,这样才能有效地配合演唱者进行演奏。其次,在掌握声乐作品演唱技巧之后,伴奏者与演唱者需要多次配合,相互之间了解演唱、伴奏特点,寻求伴奏与演唱在音量上的平衡,让整个作品更具感染力。
以黄自先生的《思乡》为例,在演奏该作品时,伴奏者需要重视与演唱者的配合,当整个歌曲进入到期时,如果钢琴伴奏的音量无法及时跟进,则会导致曲终“思乡”的情怀得不到释放,影响演唱结果。因此在声乐演唱中,伴奏人员需要积极控制音乐音量,当歌曲进行到情感时,及时推出钢琴伴奏旋律,进而提高演唱效果,增加《思乡》的感染力。
(2)在节奏方面的对立。声乐作品依靠其独特的节奏、旋律会形成不同的音乐作品,而节奏作为整个声乐中的灵魂,自然也应该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有学者认为,由于声乐作品中的钢琴伴奏与演唱之间的音量存在对立性,因此在节奏方面,两者也呈现出一定的对立色彩。
例如,在演唱《兰花花》时,当演唱到“有说不出的话呦”一句时,整个演唱需要用主旋律形式进行处理,而将这种旋律体现在节奏上时,就会呈现一种缓慢、低沉的特点,表现出当时特殊环境下一种无名的悲凉感觉。在整个钢琴演奏中,伴奏者采用两手连弹的方式,将波音、连音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程度上配合演唱。
(3)在音色方面的对立。音色主要是指声乐作品中的声音特征,对声乐作品而言,由于演唱者之间的艺术表现形态各异,导致其在舞台演唱中的风格特征存在不同,进而导致声乐伴奏出现差异;相应的,由于演唱者与伴奏者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他们在共同表演中出现差异。例如,在音乐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能通过自身的音色影响伴奏,对伴奏音乐的舒缓程度产生影响;而另一方面,钢琴伴奏的特点,会直接影响演唱者的情绪,甚至影响演唱者的演唱风格。
以著名的《大江东去》演唱为例,该曲目的初始阶段并无钢琴前奏伴音,导致整个曲目的初期阶段钢琴伴奏效果不明显,演唱者完全引导钢琴伴奏开展;随着演唱深入,钢琴伴奏在音色上开始出现明显变化,甚至趋于明亮。在这种情况下,演唱者就必须要充分掌握钢琴伴奏的特征,并根据钢琴伴奏本体的特征调整自身音调,确保能充分展现这首歌曲的张力,将整篇歌曲中英雄气概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在整个歌曲演唱中,两者还存在音色方面的对立特征。
3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声乐钢琴伴奏音乐本体与声乐演唱关系的相关问题。从研究结果来看,声乐钢琴伴奏音乐本体与声乐演唱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在未来声乐演奏中,演唱者与伴奏者必须重视相互合作,相互把握对方的艺术特征,提高合作水平,争取能为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音乐体验。
参考文献: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为了创设情境,我的导语设计是为学生讲述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都好像沒有看见他似的走开了。一天,有一位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可以给你点别的。”说完便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接着请学生发挥想像,诗人给乞丐留下一句什么话呢?
在学生的好奇和争辩中,我告诉大家,诗人写下的是“春天就要来了,我却不能见到她。”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写作的热情,又使学生意识到语言表达技巧的重要性。
二、方法指导,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美酒要经长时间的酿造才能独具醇芳,作文的语言要经反复锤炼才会魅力无穷。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确生动的词语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比较例句中哪个句子对景物的描写更贴切、传神?
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⑵月光如流水一般,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青雾升起在荷塘里。
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第一句话中用了“泻、浮、洗、笼”等动词,写出了月光的流动与轻柔,加上几个形容词,描摹出月光的朦胧和美感。
然后请学生体会下面一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
妈妈守望的双眼早在村头老树下出发,一回回把乡路望瘦。
学生发现“瘦”字是神来之笔,写尽了母亲思儿盼归的急切心情。
通过这两组句子的比较,学生自然明白,选用准确、生动的词语,绘声、绘色、绘形、绘神,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使语言充满魅力,的确是作文语言生动起来的第一步。
2.巧妙贴切的修辞
使用修辞,可以让语言绽放美丽。我请学生欣赏朱自清《春》的结尾,分析描写春天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⑵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⑶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学生体会到,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可以把“春”这一抽象的季节具体化,赋予“春”人的情态,写出了春天充满生机、活力的特点。学生因此明白,修辞能使文章语言充满生机,如果运用得当,美的语言会从笔端流出。
3.情韵高雅的诗文
灿若星河的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瑰宝。学生积累了许多古诗词名句,如果用在写作中,可以让在作文大放异彩。在这一教学环节,我还是先请学生欣赏语段,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的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
这段文字引用意境高远的诗句,语言铿锵流畅,意味深长,这种技巧不但能够突出文章的气势,增强感染力,也能展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升华文章的主题。学生感到,情韵高雅的诗文,可以让语言充满诗意。
4.灵活多变的句式
让语言绽放美丽,还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句式。在学生欣赏下面两个例句之后,我引导他们思考这两段话在句子组合上有什么特点?
⑴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急转,舞蹈出离合悲欢。
⑵读《三国演义》,读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激烈处,拳头紧握;和平处,心潮澎湃;苍凉处,潸然泪下。不是丝丝缕缕的儿女情长,而是战鼓紧响的壮怀激烈,是一代代英豪战前洒血的壮举,是会让你心灵落泪的味道,品一品,那是一种淡淡的,苍凉的味道。
通过比较,学生意识到,这两段文字张弛有度,疏密相间,句式长短富于变换,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整句对称和谐,散句灵活自然,短句明快有力,长句缜密细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灵活多变的句式,让语言充满变幻之美。所以,教师在平常的语言训练中,应当着意指导他们学会灵活使用各种句式,使语言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这样的句式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更好地凸现文章底蕴。
5.意蕴深刻的表达
语言有文采,不仅表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内涵上,只有文质兼美方能折桂,所以,在语言表达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炼,写出意蕴深刻的句子。此环节中我先请学生比较下面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
⑵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学生在小组交流后发现,第一句话在平实的比喻中,第二句话在真切的感受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由此学生感悟到,意蕴的深刻表达,会使语言充满哲理。
充满哲理的句子,只须片言只语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是对文章品位的提升,因此要在平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训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五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锤炼作文语言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当然,并不是每写文章都一定用上所有方法,能用时要“当仁不让”,不能用时也不必勉强,要根据文章的题材、主旨选择,用得恰到好处,不留痕迹,自然而然。
三、贯穿练习,培养自觉锤炼语言的意识。
为了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方法,接下来的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与五种语言表达技巧相关的课堂练习。
比如,在掌握“准确生动的词语”环节中,请学生以“早晨起晚快要迟到”为背景,写一段描写性质的话,要求使用多个准确生动的动词、形容词等修饰性词语。
再如,运用“巧妙贴切的修辞”环节中,请学生以“美”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富有感染力。
再如,在学会“意蕴深刻的表达” 环节中,请学生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四个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例句,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相近,修辞相同,内容有意蕴。学生经过思考后写出的语句生动而富有哲理,同时,老师再适时提醒学生,有文采并不是说文章语言一定要词藻华丽,朴实语言如果运用恰当,同样生动、具有文采、内涵深刻。经过课堂上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能够将本课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技巧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课后作文,强化运用语言表达的技巧
在本课的最后环节,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并对比具体进行了写作指导,使他们课堂上学习的写作知识得以及时巩固。
本堂作文课,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课前让他们充分阅读名作佳句,课上引导他们一步步探究如何让作文语言增添亮丽的色彩。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但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掌握锤炼语言的方法,并恰当而灵活地运用,才能创造美。实际上,若是有丰富的积累和适当的练习,学生一定能写出生动优美、文采飞扬的美文华章。
把电脑音箱开到最大,聆听着罗大佑些许嘶哑的《跟往事干杯》的旋律,大脑一片朦胧:我是谁,在干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此时此刻、此地此景,灵魂尤如徘徊在三界之外的一个精灵,暂时忘掉一切,放下一切,让灵魂自由翱翔……
或许千年之前的某个傍晚,苏轼也如我这般的孤寂,面对着夕阳幕日中的赤壁,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叹!或许,当面对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悲壮,西楚霸王项羽才悟出生命与权力的真谛,一声仰天长啸、一股热血喷涌,他放下了一切,用最豪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是个英雄,是个真男人!或许,也是某个繁星点点的夜晚,诗人海子也如我这般大脑空白,怀着对土地、对村庄、对心目中圣洁女性的狂热的爱,留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言,最终选择了卧轨离开,把孤单的背影留给了世界……
放下,即是解脱。尽管充满着几丝的悲凉与无奈,却是尘归于尘,土归于土的最好注解。
其实,活着,真好。活着,才能体味爱情的甜蜜、家庭的温馨、友情的真诚,才能欣赏长虹落日、大漠孤烟的壮美,才能感受四季的更替、灿烂的阳光和大自然所恩赐的一切。
然而,活着,就得去忍受生命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繁华落尽后的萧瑟。
在物欲横流、略显浮躁、价值多元化的当下,物质的基本需求已能解决,重要的是心灵的沉淀。所以,淡定不是一种消费品,而应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追求。
行走在岁月的刀尖,享受着尘世的悲喜。当某一天你发现,曾苦苦追寻并为之不懈努力的东西,都似过往云烟,自己需要的,仅仅只是一间房、一张床时,你真的长大了、领悟了。也许,这些话听起来像禅语,但却是历经苦难、千锤百炼后的感悟。
我常说:幸福就是阳光下自由自在地呼吸!也许,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对幸福的理解。那些曾经的过往,曾经的梦想,曾经的奋斗,曾经的青春,如今的拥有……都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忘不了孩童时代一颗糖、一个小玩具的幸福,忘不了放牛途中被冰雹敲打的疼痛,忘不了求学路上肚子叽里咕噜在土豆地里撬生土豆充饥的辛酸,忘不了孤灯夜下独自一人坐在教室里玩物丧志后的思索,忘不了初入军营帮班长洗鞋子晒干后又叫重洗的委屈,忘不了因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引来妻子猜疑的纠结,更忘不了家乡的田野上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背影和脸庞上被岁月雕刻的皱纹……
就这样活着!孩童时的天真无邪,少年的懵懂,青春的绚丽挣扎,成年后的奔波努力……一切尤如一场宿命,无从知晓,也无法预知。
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一直在找寻,找寻一个个无聊而现实的答案。人生就是一次不可复制的旅行,一路的风雨、一路的风景,即是我们生命的颜色。
曾梦想:当一个科学家,去探索浩瀚天宇宙的奥秘;当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指挥千军万马决胜疆场;也梦想做一个文学家,用笔尖表达人生百态,留下不朽篇章;也梦想,挣足够多的钞票,一掷千金,摆阔气的场面,争够大的面子;也曾幻想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用全部的狂热演译一次化泪成蝶的浪漫……
但一切终归是梦想或幻想。当一个个心中有过的梦芽在现实的墙壁上被撞得粉碎的时候;当一次次歇斯底里的呐喊鼓不起远行的风帆,我看到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学会了忍耐与淡定,学会了沉默与思考……
是的,世间关于忍耐的例子极多,司马迁忍辱撰《史记》,塞万提斯在饥寒交迫中写出《堂吉诃德》,贝多芬在失聪后仍奏出雄壮激昂的《命运》。他们的忍耐,是因为有他们未完成的事业。而最终,他们也留下了不朽的杰作。他们的忍耐显得意义非凡。
面对他们的忍耐,我很是羞愧,深感自己的渺小与无为,只满足于一顿饱饭和一张温床……
我注定就是个小人物,一粒滚滚红尘中的尘埃,缺乏那种卧薪尝胆、闻鸡起舞的毅力,缺少那股力拔山兮气盖世、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气魄,缺少那些高瞻远瞩、环环相扣的谋略……
是的,小人物,小心思。当20年后遇到那个曾经心仪过的女生,也只敢对她说“今生你欠我一个拥抱,我欠你一次旅行”,当逛超市女儿骗着要买玩具时也会哄她爸爸没带钱,当看到电影《死亡游戏》里女主角战胜敌人向镜头挥舞手臂的场面时,我也会热血澎湃、血流加速,当看到讲述、记实等影视里感人的场面时眼角常会涌上几滴泪水。
是的,小人物,小生活。工资的涨幅远跟不上房价的速度,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负担,儿子、父亲、丈夫的责任,让自己不敢怠慢……
每当长假看到空间里传来的香港、厦门等各地旅游的照片,在为好友欣喜的同时也在想,什么时候也能带着家人去看一看、逛一逛;虽然酒量不大,但在战友、兄弟的酒杯交错中,也会喝到呕吐,竟然第一次失忆还要唱《跟往事干杯》;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经常不顾咳嗽感冒抱着烟桶抽上两支,还调侃吸烟桶的三大好处:手有抱处、嘴有斗处、脑袋有想处……
这就是小人物的生活,也是小人物可怜无奈的现状。
然而,世界就是由无数个小人物组成的,大人物最初也是个小人物。只要我们把小人物做好,干好小人物的事,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小人物。
所以说,小人物也要有大境界。
相聚,离开,曾经的斗志,曾经的豪情,在世俗中慢慢消怠;转身,转角,平淡、平静,心若淡定,一切皆如天空的湛蓝;无边的宇宙,此时的大脑还是一片空白:我在哪里,我是谁,我要干什么,如果这刻一切都停止了,什么的什么,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轮回……
在这个深秋的寒夜之中,写下这些零乱的文字,不是祭奠,而是一种心情的表达。
此时,想起了曾经一次的签名:高手,习惯了寂寞!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缺少的就是寂寞。因为,在寂寞之中,你才能冷静,才有时间去思考,思考你的来时路、眼前局、明日途……
仰望星空,夜幕低垂如墨。但我看到的却是繁星闪烁,虫鸣月歌。
佛家曰,人生三境界,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佛和一个魔,不要在乎佛的境界有多高,重要的是克制住心中的魔!因为,人之初,性本善。
新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广阔、自由的表现空间,但也正是这种自由和广阔让一些考生难以把握自己写作的航向,以致出现挂一漏万、偏离中心、面面俱到、轻重倒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势必影响作文的质量,使作文得分偏低。下面,我就新材料作文在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并就如何规避这类现象介绍几点措施。
一、新材料作文中的常见问题
1.不能准确提炼主题
有不少的考生,或因时间所迫,或因心里紧张,不能对材料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也不考虑材料的主旨,从材料中随意抽取一个词语作为自己的写作话题,从而导致偏离题旨。
2013年江苏高考卷的作文材料是: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不少考生对这样一则内容浅近的材料都未能读透,一些考生看到材料中“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一句便以为是烛光让蝴蝶找到了更好的归宿,于是误将烛光理解成爱的象征,对其大加颂扬,结果酿成了“下笔伊始”便偏离主题的悲剧;另有一些考生不去检讨人对蝴蝶的侵扰,反而责备蝴蝶的“娇气”,将主题定为“要培养抗干扰能力”,这就跟不去批评守株待兔者不劳而获反责备兔子走路不看方向一样失之偏颇;还有一些考生因为看到了“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一句便将主题定为“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影响”与“成败”还是稍有差异的,这样的立意虽不能说完全走题,但至少不能说很准确。
2.完全抛开材料背景
有些考生虽然能够找出所供材料中的关键词,准确地确定作文的立意,但却在随后的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跟着灵感走”,不顾材料的背景,结果偏离材料的内涵。
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作文所供材料是: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深表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这则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实际上已经基本限定了文章的立意:干好一件事,经验、技术重要,勇气更重要,剔除功利之心尤其重要。考生要看出这一点是不难的。但在写作中,不少考生由“不去想价值的事”而“引申”到了无私奉献、安贫乐道、小人喻于利等等,这就完全抛开了材料的背景,自然也就偏离了主题。
3.忽视提示语的指向
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对材料只是泛泛而读,忽视了对相关的提示语(这样的提示语多在段末出现)的研究,只重视自己对材料的认识,忽视了命题者的思维指向,因而造成失误。
比如2013年北京卷所供材料是一组文学家与科学家的对话: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这段材料中的关键词已经很明显:“手机丰富的功能”对人们“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的影响。可是一些考生忽视了这样的提示语,而对材料中“穿越”的情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作文中精心编织各种离奇的情节,以显示爱迪生的out;还有一些考生将目光落在“发明”一词上,作文详尽分析了创造发明的意义,论证了只有创新才能促使“中国梦”早日实现,这也同样偏离了材料的内涵。
二、新材料写作中误区的规避
要想规避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就必须坚持下面这三项原则:
一是抓材料关键要素的原则。我们写作时确定的话题和主题,一定要是材料构成内容的要点,而不是只言片语、细枝末节。材料要多读几遍,做到通盘掌握,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致“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更不能穿凿附会,将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给材料。
二是文章结合材料背景的原则。新材料的话题,不能脱离一定的背景。一旦离开了特定的背景,其话题就有“越轨”的危险。而这个背景,就是命题材料本身给考生提供的话题范围。作任何形式的“引申”和“宕开一笔”时都要回头看一看材料,看看有没有越轨。
三是严格遵循提示语的指向的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大多写得清楚明白,没有明白写出的,也会有暗示性的提示。对于材料中的这些关键语,考生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在写作中刻意求新、求深的同学一定要注意:新和深的前提是不偏离命题者的立意指向。
概括起来,写新材料作文,考生必须做到:读懂材料,抓住重点;准确立意,不离背景;严守提示,不闯红灯。其实,高考作文重点还是考查写作能力,在审题上一般不会过多地折磨考生,大家只要注意以上几点,平时注意多读,多思,多练,一般是不会进入误区的。
三、考场佳作欣赏
江苏一考生
一叶知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可见无论是一沙一木,还是一叶一花,总在细枝末节处隐现端倪。
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改变了整个山洞的环境,迫使那些斑斓的大蝴蝶只能另寻栖所。
一叶零落,便知秋天将至。的确,注重细节需要有如“尘”的心思。这是一门洞察世事的学问,并非机械地观察记录,也不是四处探听偷窥,而是以一种至情至性的眼光来看待万物。这几位朋友,在进洞前只有对大蝴蝶的好奇和探索,全无对生命的尊重,因而他们贸然点燃蜡烛。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苏轼对生命的大度。这位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真男儿,心中也有这种如“尘”的时刻。不过,此情并不令人费解,倘若没有这等如“尘”的心思,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无绝的佳句?
心思如“尘”,不仅需要“怜蛾不点灯”的大度与包容,还需要我们有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
当我们有了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时,才真正明白细节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力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多,看得更远。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独具慧眼,从一花一叶之中,看到比凡人深得多也远得多的东西。重视细节的人,往往能占尽先机。但凡有智慧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先知性。同为凡人,为何他们会有这种先知性?究其原因,是他们触碰到时代的脉搏和神经,从细节出发,观凡人之不能观,悟常人之不能悟。
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召唤人。当宗法制度在第一个诸侯国被破坏时,当文字狱兴起、第一个书生被抓起时,当压迫第一个民众时,当中国国门第一次被外国列强打开缝隙时,这些细小的迹象都预示着某种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见微知著,迎接变化,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但凡心中怀有大爱又能关注细节的人,必能为时代所成就进而成就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