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业务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系统的发展不仅要符合技术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支持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满足管理要求,北牛集团的信息化进程仍然需要从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寻求支持。
北牛集团的现有的信息系统显然有效支持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发展的需要,不同行业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显然不同。由于行业背景知识并没有明确给出,皮革行业订单化销售和生产也许已经是这个行业个性化的根本需求,面向库存式的日化行业的业务模式并不能有效适应这个行业的业务活动。通过对行业运营实质的仔细分析,结合企业的发展阶段,按照企业的管理需求和发展规划,制定出分布有序的信息发展计划是比较可行的。
在这里,企业的运作模式和优势,不是按照ERP的在某个行业的思路,而是需要按照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灵活有效的运用,并且配合企业的业务发展而实施。
从这个案例看出,招聘工作基本上是失败的。由于是需要招聘一个信息中心主任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和日常工作的管理,却招聘了一个具有长期CIO经验的知名人物,这给赵航一个十分错误的导向,误以为企业的信息化需要重大调整。而作为招聘面试的毛伟生也没有把握好人才的挑选,需要一个执行层面的主任,却招聘来一个以颠覆原有系统为起点的“信息中心主任”。
入职后,作为CIO的毛伟生也没有更加明确和仔细的为“信息中心主任”赵航明确岗位责任和安排工作任务,对这么重大的“报告”也没有及时预先审阅,这些都是明显的工作失误。
而作为“信息中心主任”的赵航,似乎更是以假设先入为主,对企业的业务模式,发展阶段、决策风格和管理要求没有深入了解,就以“ERP”的日化行业为模板理解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仅从信息系统目前的状态推测臆断,同时不与直接上司预先沟通就直接抛出“报告”,显然缺乏沟通和管理技能。
从字面上理解和直接回答“订单管产品还是库存管产品”这个“谁管产品”问题显然太简单粗暴了一些。从信息系统体系大的范围来看,一定是依照企业的商业模式来建设的。
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商业模式的改变通常会带来信息系统体系的重大调整,从这个角度来讲,快速发展的企业的业务模式还是很不成熟,随时可能会进行调整。
以ERP的观点来审查企业的信息化固然可以,但是,需要全面的分析对照,不能按照某个行业的情形来看其他行业;同时也不能假设企业一定是采取“分销体系建设和面向客户的库存管理”,这个假设明显带有面向库存生产的思维。如果一个企业采取的是面向订单生产,这样的假设就会出现严重的业务问题,既然是面向订单生产,进销存的库存管理的重要性就很低。
合理的方法应该是对比分析,找到适合公司业务模式的方面,并且很据业务的发展,分布推进。北牛集团目前的以订单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即便是按照ERP的广义思路考虑,依然属于ERP中的一种业务模式,也没有违背ERP的宗旨。库存批号的多重性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并不是错误或者是问题的表现。
如果企业发展良好,也没有人提出要看库存,说明企业在管理系统中一定是存在其他控制点或者控制方法的,不会因为不看库存而导致严重的业务问题;或者说,至少目前这个库存显然不是企业管理中的重点。
业务平台 通信技术 维护 管理 差异化
1 引言
自从电信运营商引入业务平台发展至今,平台种类繁多,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新业务、新平台发展迅猛,平台维护工作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维护工作面临维护人员逐年减少、维护工具手段不足、平台业务种类繁多、合作模式多样化和应用平台复杂化等问题。在这种新形势下,单一的业务平台维护标准难以适应多元化的运营维护发展要求。因此,运营商提出了对业务平台维护管理从烟囱式的运维管理架构向规范化、等级化、集约化的水平式横向分层管理架构转变,期望通过平台维护的规范化管理减轻维护人员的工作量,使其从繁重且大量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加有意义的工作上,实现员工的可持续发展。
2 现状分析
2.1 平台分类
通过对业务平台的梳理,根据业务平台不同的服务对象,将业务平台分为管理平台、能力平台、内容及应用平台三大类。其中,管理类和能力类平台统称为基础能力平台。
(1)管理平台主要集合各类增值业务平台的公共管理功能,包括:认证、鉴权、话单生成、业务订购、用户、内容服务商、业务管理七大主要功能。
(2)能力平台主要提供各种基本业务能力和适配功能,其定位就是为用户和应用类平台提供基本的服务,包括:业务接入平台、网络接入平台、各种基本业务能力类平台(语音及消息类平台、视频及互联网类平台、资源类平台)。
(3)内容及应用平台主要提供各种具体应用、业务逻辑的执行环境和门户,拥有个性化的管理功能,可提供多样灵活的业务。
2.2 主要问题
当前运营商在业务平台运行维护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上述两大类型的业务平台都采用统一的维护要求,无论是日常维护涉及的维护作业计划、容灾、故障处理、版本变更,还是设备入网上线所要求的设备配置、安全要求、性能要求都采用划一标准,即都采用“电信级平台”的维护标准和入网上线标准,这给运营商在运维过程中带来极大的困扰。实际上通过调研了解到,在日常维护方面,对大多数内容及应用平台,特别是处于培养期和发展期的内容及应用平台,每天都有新需求,而这些新需求除了一些大的功能需求外,大多数是一些用户界面的优化、完善性的修改,这些小改变往往需要对业务平台进行软件版本打补丁。虽然这类补丁升级并不会对整个平台乃至网络造成太多的影响,但是当前“电信级平台”的维护标准并不允许此类频繁升级,更不用提互联网上常用的灰度升级,这些严格的维护标准在提升业务系统稳定性、可维护性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制约数据业务的发展。另外,还有部分基础能力平台,其承载的基础业务能力是旧技术或者旧体制下的产物,已经处于衰退期,但该平台却仍然享受着“电信级平台”的维护模式,显然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以往的“电信级平台”维护模式已经不适合未来运维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差异化业务平台维护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
3 思路探讨
从基础能力平台、内容及应用平台这两大类业务平台的功能上可以发现,基础能力平台承担着其他内容及应用平台的公共管理功能,包括认证、鉴权、话单等的管理功能和语音、视频、短信等基本业务能力的适配。也就是说,一个能提供当前新技术适配、符合当前业务发展趋势的基础能力平台通常为多个应用类平台提供认证、鉴权或接入适配的能力,敲错一条指令将导致一大片区域业务中断,这是基础能力平台的特点。此类平台特别强调规范性和可靠性,其可靠、稳定运行对应用类平台的运营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业务平台是内容及应用平台的“基石”,必须确保其安全稳定的运行。因此,这些业务平台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必须执行原有的“电信级”维护模式。
对于内容及应用平台,基础能力平台的那种四平八稳、讲求规范的维护模式会导致内容及应用平台上的业务产品更新不够快,跟不上热点、不够灵活、缺乏想象力,所以内容及应用平台应借鉴业界互联网公司的经验,采用更加灵活的运维管理模式,专注在内容和应用上,争取新功能、新应用、新内容第一时间上线抢占市场。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业务平台维护管理模式应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基础能力平台采用一套办法;二是内容及应用平台采用另一套方法。两者应该实施不同的维护管理模式,即执行差异化维护管理模式。
3.1 平台的生命周期
业务平台生命周期是指业务平台所提供的能力和业务的寿命,即一个业务平台其提供的能力和业务从开发到应用,在应用上由弱到强,然后又从盛转衰直到被淘汰的全过程。为了更好地对业务平台不同生命周期的维护管理进行阐述,本文将业务平台的生命周期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平台的孵化期,期间主要由网发、建设部负责,这个阶段由平台可研、立项、设计、建设、试运行等节点组成。
第二阶段是平台的培育期,这时平台和其承载的业务已经上线使用,是向用户推销业务产品、大力发展用户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产品不够成熟完善,需求较多,是平台软件版本变更最多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平台的发展期,这时平台和业务趋于成熟,用户量和收入处于快速上升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用户量的快速增长,是平台软硬件变更和扩容的密集时期。
第四阶段是平台的成熟期,这时平台和业务已经发展成熟,用户量和收入扩展到最大程度并呈现相对稳定状态,增长速度放慢,是平台的稳定时期。
关键词:BT模式、代建制
引言
在中国长期以来,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关系民生的一些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但是政府的财力有限,支持的基础建设也有限,许多关系国际民生的工程就不能立即启动,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了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现状,新的建设模式不断出现。
一、BT模式和代建模式
BT模式是Build-Transfer的英文缩写,是建设-移交模式的简称,是指政府或者授权单位利用社会资金来承建某些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项目,政府或者其授权单位作为项目的发起人,通过招投标或者竞争性谈判,确定项目投资业务(可以成为项目公司),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融资、投资、建设等,项目完成时候,政府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回购。我国的一些政策性文件,也对此进行指导。例如,建设部2003年2月《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提出:“提倡具备条件的建设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工程项目管理方式组织建设。鼓励有投融资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对具备条件的工程项目,根据业主的要求,按照建设-转让(BT)、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拥有-经营(BOO)、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T)等方式组织实施”。
代建模式是指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社会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实施工作,项目建成后交付使用单位的制度。根据有关规定,项目管理单位在代建期间代表建设单位按照合同约定行使投资主体的权利和履行投资主体的义务。有关行政部门对实行代建制项目的审批程序不变。国务院为了推进这种模式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文件,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投资主体的决定》规定,“继续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行政府投资工程代建制”。
二、BT模式和代建制的主要缺点
1.BT模式的主要缺点
我们知道,对于BT模式来说,虽然国家出台了鼓励政策,在国外也发展良好,但是由于我国采用BT模式的时间相对较晚,BT模式在我国迅速发展时间也不长,国家对BT项目实施者的法律地位并没有明确,对于BT业务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定性,并且项目发起人要实施项目的时候,我国的法律法规并不能避免BT项目人和BT业务项目发起人之间的暗箱操作。而且BT模式的实施业主既是项目的投资者同时又是项目的施工者,投资者有可能处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在某些情况下会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工程的质量。
2.代建制模式的主要缺点
对于代建制模式来说,选择谁来代建、费用怎么支付是个问题。目前,我国建筑业主要有三大类,其分别为管理咨询公司、施工类企业、投资类公司,这些公司各有各的优缺点,选择那类公司作为代建制下的合作公司,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但是目前没有形成一致的标准,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就是代建制公司的收费问题,对于代建项目来说,代建服务的收费标准目前没有统一的规定,可能形成代建人的权利和责任不匹配的问题。例如,代建方可能参考市场费用收取管理,按照总代建费用的百分比收取费用,这些费用一般是在0.8%-2.0%之间浮动,而代建单位在项目开始的时候一般需要提供10%-30%的履约保证金,在项目运作不成功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代建单位进行赔偿,这就有可能造成权力和责任不匹配。
三、BT模式和代建制模式融合的优点
从上述BT业务和代建模式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BT模式和代建制还是有许多相同点,从而为BT模式和代建制结合使用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模式结合使用的优点:
第一,我们知道,我国对于BT模式,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完整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理论界对BT模式也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例如,BT模式的会计处理问题,只是简单的规定,对于BT模式的处理,参照BOT模式进行账务处理,但是BOT模式和BT模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而代建制,则拥有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整的政策和规定,在企业日常操作中,BT模式和代建模式的结合,可以使BT模式的操作更具有可行性,在BT模式的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法律纠纷,可以有据可依。对于BT模式,我们可以说BT模式解决了民间资本是否可以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问题;对于代建制,我们可以说这种模式解决了民间资本能不能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问题,这两种模式的结合可以使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可行性和可能性。
第二,这两种模式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BT模式和代建制模式融合的模式下,项目公司负责筹集项目建设所需要的资金,这减少了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支出,使政府的资金投向更需要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基础建设领域,可以帮助民间资本分流,我们知道,民间资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游资,这部分资金集中流向高风险、高回报行业会使资本市场竞争风险增加,这种分流,也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BT模式和代建制模式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减少了政府负责项目运作的管理职能,使政府从项目管理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到政府主要职责上,从而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执政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政府在基础建设方面的管理费用的支出。在BT模式和代建模式结合的情况下,中标的代建人可以在中标的合同价控制范围内,自行筹集资金,自行相对独立的组织工程建设,在工程材料采购、使用、工程用工、资金调度等方面拥有决策权和控制权,实现向管理要效益,获取稳定合理的投资回报,实现对工程资源的节约效能和真实效能。
第四,对于BT业务来说,这种业务模式主要涉及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建成后移交给政府两个阶段,对于建设阶段,我们需要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建筑业的相关规定缴纳营业税;对于移交阶段,我们需要按照产权转移缴纳营业税金,对于直接施工型企业和施工同体型企业来说,因为一项业务行为,缴纳了两次税金,形成了BT业务的二次纳税行为,增加了项目公司的建设成本,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于国家来说,营业税是价内税收,这部分成本是在建筑物的成本内包含的,项目公司在移交项目的时候,需要向国家政府缴纳营业税,政府在回购这项资产的时候,也需要支付给项目公司这部分支出,这样一增一减,对于政府来说,其实际收入并没有增加,与此同时,若这样走,还会增加政府在税收征管方面的费用,对政府来说,得不偿失。在这种情况下,采用BT模式和代建制模式融合可以避免二次纳税。
具体解释如下:对于这两种模式的融合,项目是按照代建制模式运作,也就是书代建人(也就是BT项目的投资者)不仅仅承担了项目的投资人的角色,还承担了项目管理人的角色。BT模式可以利用代建制的相关规定,把BT模式解释成投资人自身的一种代建行为,项目完成时候的转移,只是将项目的经营管理权转移,不是资产的转化,这样就避免了二次纳税的行为。
避免二次纳税在理论界也有支持者。学者李红镝在2005年的研究中认为BT业务的使用对象为非盈利性公共建设事业,刘应宗在2007年的研究中认为,BT业务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的项目,李高明在2007年的研究中也认为BT项目通常是市政道路建设、环保工程建设的等公益性较强的项目,而目前的理论界的总体看法是BT项目的对象是公益性、公众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我们从BT业务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这些项目使用的对象是非盈利性项目。这些非盈利性项目的资金来源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又是企业缴纳的各种各样的税金,因此没有必要进行二次纳税。
四、综述
对于BT模式和代建制模式,虽然各有优缺点,但是二者的结合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他们的缺点。在该模式下,可以在承包商作为统一法律主体下,实现合理的公共项目的共同治理结构,最大程度地完善模式在已有运作中出现的问题。BT模式发展是市场需求的体现,代建制的发展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BT模式体现了投资体制的改革,代建制模式体现了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两种方式的结合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作者单位: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凯,张玉魁.工程项目BT模式和代建制相结合的探讨[J].管理论坛,2010(10)
[2]高华,王丽娟,周金娥.关于BT项目“二次纳税”问题探讨[J].建筑经济,2009(8)
【关键词】国库管理 国库业务 综合考评
我国公共财政改革推动了政府性资金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带来政府性资金配置结构、金融需求、银行服务等一系列的变化。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步意识到国库业务在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加核心负债以及密切与政府部门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拓展国库业务。但在实践中,许多银行对国库业务的认识与管理存在偏差,观念淡化,业务规范性欠缺,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探索国库业务监督管理新模式,提高国库资金运行效率,确保国库资金安全,成为国库监管面临的新课题。
一、商业国库业务现状
(一)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存在的问题
国库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根据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的授权,利用其自身业务系统和清算渠道等资源,完成国库资金的收纳、支付、汇划及清算的行为,主要包括国库经收、国库集中收付、支库及乡镇国库等业务。商业银行国库业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国库经收业务存在违规操作情况。一是延压税款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海关税款、非税收入等手工处理业务延压现象较多;二是税款未纳入“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核算或“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使用不规范;三是业务操作不规范,错划、漏划预算资金,填制缴款书不规范等情况经常发生,大大降低了预算资金入库效率。另外横向联网系统的推广虽然减少了纸质缴款书的数量,但商业银行手工处理的罚没收入、车购税等业务仍大量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紧张的柜台资源,影响了商业银行经收国库业务的积极性和规范性。
2.集中支付银行业务处理不规范。一是银行通过“先清算、后支付”方式占用国库资金,有的银行对应退回国库的清算资金故意拖延,变相占压财政性资金。二是账户管理不规范,部分银行将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作为与原基本存款账户清算的过渡户,形成基本存款账户和零额账户并存的局面;有些银行未按规定向国库部门报备预算单位账户开立、变更、撤销信息。三是部分银行为防止垫付资金,对业务采取提前终止办理的做法,造成预算单位支付业务处理不便。
3.支库存在“代而不理”现象。一是支库人员配备仅限于满足国库会计核算的最低要求,无法适应国库核算业务量的大幅增长的需求,人员不足与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操作不规范矛盾较为突出。二是国库受利润最大化和经营本质的限制处于弱势,对地方政府、财政税务等行政部门的预算收支业务柜面监督流于形式,难以实施。三是手续费过低导致银行的国库业务收益难以弥补投入的成本费用,有悖其自身经营业务考核目标,“积极代、消极理”现象突出。
(二)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监管难点
1.商业银行对国库业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一方面,国库业务仅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部分,处于同业竞争压力仅有极少的手续费收入,甚至部分商业银行为争取财政资金而不收取手续费,收入与成本反向剪刀差作用导致商业银行对国库业务重视程度和考核力度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多数银行对国库业务采取多头管理模式,即由营业部门具体经办、机构运营部门行使管理职责,而机构运营部门偏重于经营绩效管理,疏于规范性管理,国库资金风险隐患突出。此外,一些银行虽然针对国库业务制定了相关内控制度,但业务经办人员的高流动性,导致业务操作不熟练,国库规章不知晓,制度执行不到位。
2.国库对银行监管的外部环境亟须理顺。一方面,由于基层国库现场检查频率低、处罚力度不够等因素,造成银行对国库监管不重视,有的行存在抵触、不配合的现象;特别是,对财政多头开立专户、预算外资金体外循环、非税收入资金在银行形成调节预算收支任务的“蓄水池”等问题,国库部门的处罚依据不足,对银行的监管效力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当前国库对商业银行监管的主要依据为《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管理办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国库局〈关于对金融机构延压预算收入行为处罚适用法律的请示的答复〉》等,这些文件时间较长,与目前国库业务现状、信息化发展趋势不相匹配。
3.传统银行监管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变化。一是国库劳动强度成饱和状态,业务量成倍增加,人员配备偏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导致国库难以开展及时、全面、深入的开展监督检查。以Z市为例,截止2012年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971个,其中大部分网点都办理国库经收业务,156个网点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而专职国库监管员只有1人,兼职监管员6人,在实际工作中职能采用抽查或柜面监督方式。二是监管手段有待提升,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处理流程、资金清算方式、信息传输渠道等都向信息化、集中化发展,若柜面监督和现场检查仍然依靠手工操作、人力监督等传统手段,会极大地影响国库监管实效。
二、综合考评对加强国库业务监管的效应探析
(一)国库业务综合考评内容
1.开展综合考评的意义。开展国库业务综合考评可以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提高业务水平,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国库部门开展国库监管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有效解决目前国库部门监管力量不足造成的监管失位问题。开展综合考评对于促进人行国库部门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强化对国库业务监管具有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量化评分,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的经营情况和管理成效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通过将考评结果与激励约束手段挂钩,可对商业银行业务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三是通过对照相关标准,促使银行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主动避免、规范操作的自发机制;四是将考评结果作为国库部门开展执法检查、柜面监督和集中支付业务资格年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降低监管工作的劳动成本和时间成本。
2.开展综合考评的原则。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开展综合考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机构多业务多环节,需要遵循“科学性、公正性、真实性、及时反馈”的原则。“科学性”指考核指标的选取、设置应当合理、可量化,能够通过综合性的评价指标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开展情况和工作质效。“公正性”是确立和推行综合考评制度的前提,考评标准应是客观、量化的管理标准,避免掺杂主观性和感彩,否则就不可能发挥出考评工作的真正作用。“真实性”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考核评价,如实反映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状况。“及时反馈”原则便于银行第一时间获悉考评结果,进而对考评存在的不足及时纠正,提升业务规范化水平,提升综合考评工作成效。
3.综合考评内容与方式。国库业务综合考评的内容包括综合管理、国库经收业务、国库集中收付业务、支库业务、乡镇国库业务以及其他与国库相关的业务,具体内容应以《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综合考核评价明细表》形式进行细化,并实行百分制考评。日常考评可采用非现场日常考核和现场检查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核评价实行分级管理指导下的属地管理方式,对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银行,取消当年的考评资格。
(二)开展国库业务综合考评制约因素分析
1.综合考评效果依赖于银行的内部管理机制。部分银行存在抵触情绪,造成综合考评和工作两个套路,未能将考评标准融入日常工作,从而使得综合考评流于形式。从综合考评实践情况看,同样的考评问题反馈在不同的行其整改的积极性和态度差别较大,综合评价结果的效力有赖于行的内部管理、问责机制。以L银行为例,该行内部管理较严格,国库综合考评结果、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成绩等直接与分支行的“星级”挂钩,考评结果差的行会被降级,全员薪级收入、晋升机会等也会相应降低,出现差错的个人和部门还会被逐级问责。在这样的内部管理体制下业务部门和经办人员就会关注日常考评,积极配合人行国库的各项监管工作,考评的效果也会提升。相反,个别行对考评结果置若罔闻,对问题整改不积极,日常非现场考评的效果大打折扣。
2.考评信息不对称导致考评结果失真。一是国库非现场监管仅对收到的凭证、资料和电子信息进行考核判断,对于需要现场核对才能定性的问题很难做出考评;二是国库开展现场检查时,由于受时间及业务量限制,多采取抽样检查方式,且商业银行内部业务处理流程复杂,国库人员检查时需先熟悉业务,后开展检查,仅靠国库检查人员发现问题,往往挂一漏万;三是综合考评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这需要可靠、及时、全面的日常监管资料记载作为保障,对于基层国库部门普遍存在人员少、业务量大的现状,很难保证经办人员在办理日常业务的同时,对商业银行违规行为进行逐一详细记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综合考评结果。
3.综合考评的配套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国库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完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及与财税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全面建立,这些都大大影响了考评的效果。国库部门应根据考核评价内容,建立起日常考核评价的体系,实行定期通报的制度,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有机结合。财政、税务、国库等部门应大力加强信息沟通,凡涉及政府、财政、税务、国库等部门的规章制度,要相互传送,征收机关掌握的商业银行行为要及时反馈给国库,国库部门也要将银行的考评结果及时反映给征收机关。
三、依托综合考评加强国库业务监管的意见和建议
(一)开展宣传和培训,提高商业银行对综合考评认知度
加大对商业银行的培训和宣传,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各商业银行熟悉掌握国库业务知识,对国库业务综合考评的目的、方式、指标、奖惩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一是编制规范的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培训资料,对国库集中支付、国库经收、支库业务的管理要求和综合考评的内容、程序进行全面、详细的解读;二是畅通协作联系机制,完善财税库银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国库业务联络员制度,公布国库服务与监督电话,利用辖区金融业务网及时传达有关政策制度规定,确保与综合考评相关文件上传下达畅通无阻;三是借助金融机构行长(主任)联席会议、专业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综合考评宣传工作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商业银行提高对综合考评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度,为综合考评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考评指标,提高综合考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一是为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明、科学合理,建立一套能反映银行业机构贯彻落实国库各项管理规定和重点工作的量化指标,指标的设计尽量能体现出机构类型、业务种类的差异性,又具有可量化、易操作的特点;二是考核指标要突出重点,要按照导向性和明确性等原则科学设定考评指标,对于反映原则性问题的重要考核指标,如“先清算后支付”、“违规开立预算收入过渡账户”等行为应适当加大考评权重,对于规范性问题,如缴款书“漏盖印章”、“大写前无‘人民币’字样”等资金风险隐患较小的行为可酌情降低分值占比;三是实施差异化考评管理,通过强调业务开展情况的差异化,对考核对象及其指标水平进行适当分类、区别考核,保证被考核单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将机构业务量大小的因素影响列入考核评价范围,实施归类同质化考评,切实提高综合考评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三)完善考评方式,扎实推进国库业务综合评价
一是为有效解决基层国库人员难于在忙碌的工作中逐笔、详细记录商业银行业务差错的问题,建议可事先制作“差错记录表”模板,对制度执行过程中易出现的差错进行分类细化归纳,一旦某家机构出现该类问题时,经办人员在记录表上增加该项违规次数并由银行相应经办人员签字确认即可;二是尽快开发综合考评系统,通过规范化、程序化考评手段提升综合考评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三是实行综合考评责任制,成立综合考评小组,建立考评档案,使考评过程和结果有据可查,提高考评透明度。
(四)优化检查手段,突出现场检查对综合考评推动作用
一是强化执法检查能力建设,研究运用电子化方式跟踪商业银行会计业务的变化,对考评单位会计业务信息进行甄别、分析,提高国库监督检查能力;二是将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的现场检查纳入部门重点工作,对国库业务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国库业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跟踪整改落实,确保问题及时得到整改;三是创新检查模式,整合监督检查力量,利用财税库联席会议平台,交流监管工作动态,研究协商监管重点和措施,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实施联合检查,形成监管合力。
(五)建立健全综合考评配套管理体系,完善奖惩机制
对于终端店来说,如何提升赢利能力、提高店面的经营水平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当前的终端存在同质化的竞争,产品、价格、服务等方面都不具备差异化,企业的产品在竞争同质化的终端销售必然会和竞品发生激烈地对抗,最后,无论是厂家还是终端商家都会陷入恶性竞争。
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当前的终端情况和终端的创新业务模式来寻找合适的终端运作方法。
终端受挤压,经营成本增加
随着城市的改造和道路拓宽,原来的百货零售店、代销店等零售终端逐渐消失,目前的零售终端绝大多数都是连锁便利店,即使是单体零售店,店内也布置得井井有条。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终端零售店的升级,从杂乱到整齐、整洁,也正是因为零售店的改造升级,经营成本越来越高。
零售终端的经营压力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便利零售店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为周边的消费者提供基本的生活用品,方便是第一位的,正因为如此,店与店之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店家的心理都是相似的,只有吸引更多的顾客到店里来,产品销售的概率才会增加,于是,同质化的产品结构导致各类终端店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成本越来越高。房租、人力等成本越来越高,而基础产品的毛利却没有提高,这就导致终端店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此时只能向上游供应商要利润,比如现在流行的进场费、堆头费、节庆费等。特别是单体的零售店,如果没有特殊的经营手法,基本就在盈亏平衡线上下浮动。
当然,对于向终端铺货的经销商或者厂家来说,其经营成本也在增加,原因在于:只要存在竞争,厂家就需要投入市场费用。要想在终端超越竞争对手,就要增加业务人员、促销人员、物流配送车辆,这是直接的成本;同时受下游渠道的挤压,比如大卖场的管理费用等,这些都加大了终端的经营成本。
混搭终端或成未来的发展方向
传统渠道竞争加剧,导致行业界限不断缩小,于是混搭终端渠道出现了,其核心是这个被称为“混搭”的终端,经营的各类产品的目标消费者具有很高的相似度。
混搭终端是指终端店根据目标消费人群而设定的一组产品或多组产品的组合式的终端经营模式。比如面包店,按照传统渠道的做法就是销售面包的地方,但按照混搭终端的做法,首先,确定其目标消费者是喜欢甜食的人,年龄在18~35岁之间,那么这类人群还喜欢什么——果酱、牛奶,这些食品可以和面包搭配食用。这就是典型的混搭终端渠道。
对于厂家来说,如何做到“混搭”而不是“昏搭”,“产品——渠道”如何更有效地结合,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同一类产品在不同的终端渠道销售,做到无缝隙铺货。这是传统的终端运作方式,核心是铺货率,尽可能多地把产品放到终端,方便消费者随时随地购买。这对快消品来说,就是抓住销售机会,从多渠道展示产品形象、塑造品牌。
同一终端渠道经营关联性强的产品,提高重点零售店的收入。对零售商来说,经营关联性产品可以提升终端店面的赢利能力。
同一类型的终端包括:
零售店,SKU在300以上,类似于杂货铺。此类型的零售终端基本以多样化的日用产品为主,可以满足众多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专营店,专业经营某类产品的店面,产品属性一致。比如新鲜水果店,其主业是经营水果,但是也可以经营礼品装的牛奶,特别是在节日期间水果礼盒可以和牛奶搭配销售。
关联产品专营店。如蛋糕店内卖牛奶、牛奶店内卖面包、牛奶店内卖早餐等,都属于关联产品的专营店。
混搭渠道的价值
用水平营销思维模式建立厂商的新渠道合作关系。在这里,水平营销思维模式是指通过打破原有的厂商合作结构,通过创新、关联建立起新的混搭渠道模式的思路。
对厂家来说,不要拘泥于现有的终端渠道模式,可以扩展甚至是无限扩展,让产品在更多的终端销售。扩大了销售面。混搭渠道其实也是关联渠道,厂家可以通过建立混搭终端,扩大产品的销售面,或者通过发现新的渠道类型、提高产品的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