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科技发展

新闻科技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科技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闻科技发展

新闻科技发展范文第1篇

【摘要】新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受众需求、社会文化变迁、政治经济因素、其他文体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从科技层面来探求其对新闻文体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新闻文体 科技 影响

一、新闻文体的形成

新闻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在远古社会,为了生存人们群居而生,打猎和采摘活动都需要相互交流,在语言没有产生之前,人们通过肢体语言、声音吼叫等达到目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群居而生的人类祖先对信息交流产生了更高的需求,简单的体语、吼叫等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因而产生了语言,开始人类信息传播的第一次大飞跃;但是语言固有的缺点,如传播范围有限,多次传播后变形严重,都制约了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并且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有可以用来交换的产品剩余,这时候需要更远的传播,于是文字的产生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更广阔维度上的信息传播。

至此,都是生产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推动着信息传播的步伐。

接下来,到了文明社会时期,造纸术、印刷术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出现,使得印刷品不再是贵族专享,加快了知识的传播范围,与此同时也推动了廉价报纸的诞生,人类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

但是此时的新闻文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他是依附于文学的一种叙事文体,并且被当时社会的知识人士所看不起,被认为是末等文学。真正新闻文体的确立形成是以电报的产生和应用为标志的。1837 年,美国科学家塞缪尔·F·B·莫尔斯发明了电磁电报,1844 年5 月25 日,莫尔斯用电码向《巴尔的摩爱国者报》发出第一份新闻电信稿。①电报的应用促生了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作为新闻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他的产生标志着新闻文体的独立。

二、新闻文体的演变

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将新闻文体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导语、主体和结尾。并且新闻事实中最重要、最新鲜、最有特点的内容都会发在新闻导语里。这种写作方式的产生起源于19 世纪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当时读者急于了解前线战况,报社急于收到前方来稿,而电讯技术又不够成熟稳定,刚刚试用的莫尔斯电磁电报机经常出现故障,费用也太贵,记者不得不将最新情况放在文章前头尽快发出。②于是,就形成了倒金字塔结构。

当时的导语还是全要素导语,会简明扼要的交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以及事件本身最新状况,几乎相当于一条简讯,在现在看来,这样的导语显得过于臃肿和繁杂,但在当时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战地不稳定环境中第一时间发出重要信息,在田间允许有时间的情况下之后的段落里作必要的补充和背景介绍,向受众讲明事实,如果时间来不及,报社的编辑也可以根据已掌握的事实给新闻作出完整的补充,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也越来越方便快捷,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于是新闻写作中就逐渐摒弃了上文所说的全要素式的导语,导语由原来的概述新闻事件的作用向突出新闻事件中最主要的要素转化,使导语更加的简洁轻便,且富有吸引力。在一些非事件性新闻中,导语不再是交待文中主要事实,而是找到写作的由头,引起读者兴趣,使新闻能够被读者阅读。

接下来,广播、电视的出现,又是对新闻的一次大革命,他们让新闻不再只是报纸上静态的图片和文字,还可以是可听的声音、可看的视频、图片和文字,极富生动性、感染力的新闻。实现了新闻从一维到多维的转变,大大加强了新闻的可看性。同时,广播电视可以突破报纸审核及印刷必须的新闻滞后周期,可以加快新闻与读者见面的时间,大大增强新闻时效性。《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他的《总编辑手记》一书中写道:“快,是新闻的生命。”③因此可见,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也大大提升了新闻传播价值。

如果说上文中所述导语的变化是新闻文体变革的微调,那么广播电视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则是对新闻文体变革的一次质的飞跃。

三、新闻文体的未来走向

21 世纪,不单单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有互联网络。因此,目前新闻正在面临的变革与这一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此,笔者认为,互联网络技术对新闻文体的最大冲击在于对传统新闻文体固定模式的冲击。而带来这个冲击的主要来源是互联网的交互性。互联网络时代,新闻不再是传统新闻媒体高高在上的时代,不再是以媒体为主单方面的向受众传播,开始转向双向互动传播,信息双方都既是传者,也是受者,受众这个概念也转换为了“用户”一词,从根本上提高了用户的地位。

新闻时时发生,第一时间将新闻上传到网络媒体上,时时分享的往往会是用户,比如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这一新闻就是用户首先在社交网站上的。

这就会对传统的新闻采编模式以及写作模式产生冲击,很明显,这样的新闻运作方式会打破通讯社或广播电台等原有的新闻制作方式,对新闻媒体第一时间抢发新闻带来巨大挑战;用户是未经专业新闻训练的群体,其撰写的新闻信息将不再严格遵循我们往常的消息、通讯以及评论的新闻模式,通常会以用户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信息、传播信息,当然其中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用户的素质。

新闻的第一要义是满足受众需要,以受众为指导,虽然在网络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文体形式,但由于尚处在发展的初级萌芽阶段,未来他们是否会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网络文体模式或者是不定形态的一种特殊的网络传播,在现在看来都还很难预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传统新闻文体写作的结构模式依然有他巨大的现实应用价值,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其形态会发生改变,从其本质上来看,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写作方式能符合信息高效率的传播要求,符合未来世界里人们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

综上,从信息传播产生到新闻文体的确立,到后来新闻文体变革、繁衍增多,无论哪个阶段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变化,最开始是生产技术的提高,到后来是通讯技术的提高,当然贯穿始终的还包括同时代其他技术的发展,因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们对信息的大量需求,才使得新闻不断发展,新闻文体不断革新。未来世界,随着声光电以及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甚至爆炸式的增长,新闻会在未来舞台上发挥着越来重要的作用,同时,其文体变革也会在科技影响下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①孙发友:《传播科技发展与新闻文体演变》[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②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45

③范敬宜:《总编辑手记》[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133

新闻科技发展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与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从定量定性分析可见,我国必须激励并增加研发投资、重视与强化专利发展策略、积极推进产学研的改革、积极鼓励原创性研发、协调投资与保护社会生态化发展的关系,实现社会真正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经济效益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创新经济学的创始人熊彼特(J.A.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具体来说,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另外,熊彼特还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创新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发明往往是创新的一个环节,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发明,发明只有应用到经济之中并带来利润才算是创新。伊诺思(J.L.Enos)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工用人和开辟市场等。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曼(P.Stoneman)认为: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输入生产系统,并通过研究与开发,努力形成商业交易的完整过程。澳大利亚学者唐纳德·瓦茨(Donald.Watts)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对发明和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

二、实现信息化发展目标主要靠技术创新

十六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应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信息化之路。强调科技兴国,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为实现经济目标做出的重大举措。信息化的道路是把握当今经济需求,总结经济建设经验,走出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之路。科技含量是新型的专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体现。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不能从单纯的产值来判断,如一个企业产值有l0多个亿,但不能以此断定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创新能力,是科技含量。这是企业竞争力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无论是传统产品,还是高新技术产品,关键要有技术含量。现在,有些企业遇到困难,就说行业选择得不对。这存在片面的认识。一个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要看它是不是符合当今科技发展的潮流。要谋求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这几年,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规模利润达到5300亿,连续4年保持较高的增长。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技术方面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尤其当企业要面对国际竞争,就必须把技术创新放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这要靠科技进步和成熟技术的推广。人力资源开发,则需要培养一批适合技术创新的科技人员。就我国人力资源状况而言,一方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全国有600多万的下岗职工,每年还要增加800多万的新就业人员。另一方面,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企业的高级技工,在全国范围内只有60多万,供给远小于需求,其他技工的缺口总计达上千万。所以,人力资源要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就要和现状结合在一起。工业园区作为信息化的一个载体,更应该在科技上下工夫,走出一个高起点高效益的道路。

三、“十五”期间技术创新的目标和任务

“十五”期间,国家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要求。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研究技术创新就要从企业入手。“十五”期间,创新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形成三大体系就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企业创新服务的社会化体系和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互动的三个环节紧密联系的体系。二是建立三大机制,包括围绕产业的经济发展调整的开发机制、观念开发机制和前瞻性开发机制。三是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技术开发机构的建设,主要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尤其是在大型企业,从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入手,注重技术人员的培养,尤其应将技术人员的分配制度和一般技术管理员的分配区分开来,成立一套新的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的分配机制体现他们的共性化,现在国家正准备试点,鼓励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技术创新的合理股份体现,大力推动企业专利技术保护制度的实施。通过企业专利试点,促进企业专利意识、专利战略、专利发明,并利用和保护专利。

四、技术创新的重点和主要政策。

1、加大企业创新体制的建设。社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力争在“十五”期间,在全国建立100个技术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形成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专业性的服务中心。

2、逐步形成技术创新规律,开发服务创新的体系,提高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加大技术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相关科研院校、中介机构、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服务,及时通过公开招标技术信息,进一步完善规范技术市场。

3、建立以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为主的市场调控技术调整体系。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要为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加强技术部门的推广应用、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国际合作等。政府要做的主要是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技术开发环境,而不是限定企业的研究方向,因为相比而言企业更了解自己的发展需求,知道开发什么样的技术,应该怎样开发。与此同时国内外的一些大型企业应参与这一环境的构建,在与技术开发直接相关的立法、执法对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等方面,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加速产业化发展进程,通过加大技术开发投入,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销售模式。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代替传统产业,特别是加大电子信息新产品的开发,重点开发数字化医疗、大众专用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和提高生活水平相关的大众消费品质量,提高国外市场占有率,真正成为具有创新力的企业竞争实体。以信息技术为指导,提高传统产业的自动化,控制职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以重大技术装备和科研设备为重点,提高行业专业制造水平;以节水、节能、综合利用和环保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效益和发展,提高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发展能源技术、环保技术,大大减少工业环境的污染。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推动工业发展更重要的位置。

4、企业建设应具备一个具体的信息化建设方案,重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政府机关,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一个信息化发展的平台,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二是实行体制创新战略,浙江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完善,没有太多的计划经济影响。但是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企业普遍带有家族化、封闭化的倾向,因为企业大多由家庭分工开始,家族化、封闭化是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企业创新应按现代企业制度法人结构去改造。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工业园区的发展,必须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从节水、节油、降低消耗、降低污染等方面统筹考虑。

五、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我国技术创新的各个主体还没有充分感受到市场的压力,受计划经济残留影响,企业还没有充分觉察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外在压力,因而导致技术创新缺乏市场激励。以下是对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企业应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在技术创新中居于主导地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主要依赖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以生产低技术含量的数量型产品来求得生存与发展,还没有对技术的创新投入足够的重视,市场难以发挥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功能。

2、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至今主要由政府投资,其员工由国家发放工资,项目由国家计划立项审批,成果由国家审定。在此情况下,创新主体的生存与发展依赖的是政府而不是市场,其人员的投入依赖的是财政而不是市场。由于没有进入市场,因而市场的规律、规则与机制无法对技术创新产生激励作用,技术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也就难以发挥。

3、有效投融资机制梗阻。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仍是阻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大障碍,加上我国风险投资体系不发达、证券市场的发展尚未完善等原因,当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4、现行企业人才机制不完善,阻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创新效果如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和企业家。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并不缺乏技术创新人才,而是缺乏激励技术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无法刺激创新人才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我国企业应形成完备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傅家骥、仝允桓、高建: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新闻科技发展范文第3篇

20*年,是我县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我县全面打造“一城三地”的开局之年,为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提升镇域经济实力。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和开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20*年科技工作思路,并下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为指导,努力创新科技工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工业强镇”战略为中心,围绕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这条主线,以创新科技为目标,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好发展效益农业这篇文章,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稳定的目标,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20*年*镇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下:

1、技术改造投入2亿元。

2、申报省级新产品3项。

3、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

4、申报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家。

5、申报“金桥工程”4项。

6、省中小型科技企业1家。

7、申报“火炬”计划1项。

8、网上技术市场征集技术难题5个、签约合同1个。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任务,20*年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科技发展意识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进一步营造全镇上下合力抓科技工作的氛围。重视科技宣传,以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下企业等活动为载体进行宣传;抓好政策引导,落实各项科技扶持政策;提高企业主体意识,引导企业树立创新的主体意识。

二、加强载体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大力实施和申报科技计划,抓好项目立项后的监督管理和结题

工作,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着力建设区域科技服务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力推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专利宣传力度,配合科技局抓好专利培训。

三、加强科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充分发挥现有科技合作载体的作用,继续拓宽科技合作交流渠道及方式,不断优化人才智力引进使用软环境。积极抓好科技型企业的培育,重点抓好省级以上的科技计划,大力开发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科技进步奖等项目,同时抓好项目立项后的监督管理和结题工作,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产业层次。

新闻科技发展范文第4篇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我们的基础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试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激发自主探索精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启迪学生创新思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现代信息素养等五大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网络多媒体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变革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接受地位,信息的传递也是单向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必将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例如在教学“可怕的白色污染”时,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网上学习-分组探究、组织讨论-汇报交流、反馈评价-归纳总结,采用的网络环境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课前,我利用Frontpage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设计成三大块: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如何减少白色污染,然后学生通过Netmeeting寻找学习合作伙伴,组成学习小组,进入相应网站,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通过BBS发表自己的环保设想。整个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并不断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问题、提炼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的网络课件设计成了“猜想”、“转化”、“推导”等模块供学生探索新知时选择使用。学生在电脑前,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拘束,兴趣浓厚,并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操作电脑和自主学习,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或尚未明白的内容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有了更广的思维空间和更大的合作机会,思维也更加积极、活跃,真正做到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这样,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用信息技术提供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学习系统、网络资源库、智能学习工具、演示环境、师生交互互动学习环境等;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寻,电子邮件或BBS等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探索问题、讨论问题和完成作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构建了既发挥教师主导又体现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促使了他们全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激发自主探索精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引、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不断发现,数学教学结构才能真正被学生接纳为认知结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是一个组织者、促进者、网上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时,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实践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探索过程。

例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二年级教材中较难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常常使学生囫囵吞枣,难以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表,让学生分小组到超市去了解各组拟定的购买商品的价格和重量,再根据学生的报告,创设一个“虚拟超市”的情境:利用网络,让学生进行“网上购物”,学生兴奋不已,大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于是迫不及待地想在网上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生学习热情达到……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接触了生活知识,还学会了网上浏览和网上购物的知识,促进了每个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了学生的才干,使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得到发扬。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创设实践环境,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练习是实践的一种形式,是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巩固新知识,拓宽他们的思维,我遵循知识的“再现性-发现性-创造性”原则,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制作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的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题课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尝试解答,同时通过网络计算机不断从各类学生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解决疑难,使学生理解算理、形成技能。

2、创设自主操作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信息融于一体,且信息反馈及时,能进行人机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大胆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它力求从认识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努力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下,使每位学生都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

在教学较复杂的行程应用题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逼真的展示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行还是相背而行,是同时出发还是前后出发,是相遇还是相距等问题。例如在教学应用题:甲乙两地相距800米,小明和小华两人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明先走2分钟后,小华才出发,已知小明每分钟走45米,问经过多少分钟后两人相遇?为了让学生更明确的了解他们的运动状态,利用电脑在屏幕上先展示甲、乙两地相距800米的线段图,再展示两人站在甲乙两地,接着让小明先移动2分钟的路程,用蓝色光线闪烁出来,并标出2个45米,然后,演示小华这时与小明同时出发,屏幕上出现两人不断同时靠近的图像,并且配合提出问题:他们同时出发的路程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接着分步演示,在他们同时出发时画面上每人各走一分钟距离,电脑就闪烁定格得出速度和,学生们观看了屏幕上生动、逼真的图像,兴致勃勃地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很快就找出了解题思路,并且凭借直观,大胆创新,想出了多种解题思路,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把教材作为凭借,吸纳最先进、最新鲜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供各种让学生实践和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鼓励多思、善思、巧思,进一步启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升华出激发出创造性,逐步地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现代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在网络信息时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可以说,不会使用网络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今天,走向明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学到的网络文化知识,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借助网络计算机技术有效地收集相关信息,处理、使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学会交流,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圆周率”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运用网络计算机技术收集有关“圆周率”的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课堂上让他们各抒已见,谈谈他们对圆周率的认识。又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学生通过浏览网页了解了关于大月、小月的有关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浏览、点击,查看有关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如:年的传说、平年和闰年的产生、光年的知识等等,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自主的投入了学习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浏览、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

[3]郑世昌《对当前中小学课程整合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索》《中小学电教》[4]相清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电教》

[5]吴正宪张冬梅《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研究》《小学数学教育》

新闻科技发展范文第5篇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