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好玩

数学好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好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好玩

数学好玩范文第1篇

1.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l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2.经历填数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填数游戏活动,学会正确、准确、合理地推理,初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意,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描述

课前游戏:判断位置,区分行列.

1.介绍行和列.

2.听教师的口令,指定的那一行(列)起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动画片导入.

师:最近羊村的小羊们特别喜欢玩一种游戏,叫“填数游戏”,咱们今天也去和他们一起玩好不好?(板书:填数游戏)

【评析: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开头让孩子们一起参加羊村的填数游戏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贯穿整堂课,引发了孩子们的兴奋感和亲切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好情境.】

二、学习探究,游戏闯关

(一)合作闯关(出示题目)

1.师:你觉得在填数时需要注意什么?(理解游戏规则)

生1:每个空格中只能填1,2,3中的一个.

生2:每一横行、每一竖行的数字都不能重复.

【评析:通过让学生说“注意点”来培养学生很好的审题意识,同时间接对学困生理解题意提供帮助.】

2.讨论:你想从哪个空格开始填?你能接着填下去吗?先独自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

3.全班反馈交流.

找学生上台指一指,讲一讲.

生填情况:

1

1

321

师:谁能接着填,你能一下填两个空格吗?(找学生边填边说)

师:他说得很好!学生们,填完了,你们觉得对吗?要知道对不对我们就得好好检查.

【评析:这里的检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同样一个游戏,为什么我们可以从这个格子开始填,也可以从这个格子开始填?

生:都有1和2,观察这一横行,总共有3个空格,有2个格都有数了,只有1格没数,这1个格子是所有横行里面数量最少的格,这一竖行,也只有1个空格,也能确定下来这里填几,所以我就填在这里.

师:你们都有好办法,都从只有一个空格的地方开始填.

【评析:帮助学生理解游戏规则,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游戏规则,让学生初步感受从一个空格的横行或竖行开始填数,会为接下来的游戏做好铺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更上一层

师:美羊羊说,不能这么轻松过关,刚才的游戏是让我们先熟悉一下规则,接下来游戏看看谁能过关.

师:请你猜一猜游戏规则是什么?(进一步理解游戏规则)

生1:每个空格中只能填1、2、3、4、5中的一个.

生2:每一横行、竖行的数字不能重复.

师:真是这样吗?(课件播放录音)

师:有这么多个空格,你想先从哪里开始填呢?分组讨论后,试着在你的答题卡上做一做.

教师巡视,及时鼓励.

全班反馈交流.

师:看来同样一个游戏,我们可以有好多不同的办法,条条大路通罗马.

【评析: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尝试多样化填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生成多种方法,只要能解决问题,都得到肯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三)数字迷宫

师:这个游戏做完了,羊村长现在遇到困难了,羊村长说了,你们要帮我,得有一定的本领,得会按照数的顺序从51数到100,你们行吗?(课件显示题目)

生:上台演示.

师:老师得采访你一下,横着走到53之后,两边都有54,为什么你往上面走?

生:下面的54旁边没有55.

师:有个空格是怎么回事啊?

生:遇到空格填1个数.

师:接下去我们按照横行、竖行,从51到100的行走路线,遇到空格要填一个数才能通过.

师:拿出答题卡,同桌一组,试着画一画,帮帮羊村长.

师:谁愿意到前面给学生展示下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看看谁听得最认真,眼睛看得最仔细.

生:……上台演示……接力……另一位学生……

师:谢谢你们,老师想知道走迷宫的时候,不仅要会数数,从51数到100,还得注意些什么?

生:在选择方向时,还得看下一步,走一步看三步.

师:你们真了不起啊!哪些小朋友帮羊村长走出迷宫了,举手看看.

【评析:通过这个游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一系列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课堂总结

数学好玩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学好玩;怎样“玩”;“玩”得要有质量

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数学好玩”,就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好奇心驱动我定要探个究竟. 经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数学好玩”的理论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老师提出的,他认为,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好玩”,才能从“玩”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我非常认可这一观点,逐步开始探索“数学好玩”理论在课堂中的实践,势必打造更轻松、更有价值的数学课堂.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大部分都是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 如果将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把数学知识的学习用“玩”的方式体现出来,学生肯定会发自内心地喜欢上数学的学习,爱上数学课堂. 可如何在课堂上既能体现出“数学好玩”,又能“玩”得有价值,才是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创设趣味性强的数学课堂,使学生“玩起来”的方法有很多. 方式主要有创设情景、组织游戏、动手实践、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等,教师课前通常都会预设这一教学策略将会达到的理想化的效果. 可是,在外出听课及自身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发现,教师所创设的这些活动并没有发挥出所预设的教学效果,甚至起到负面作用. 我认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这么几方面:

1. 教师对学生知识基础的课前掌握不到位.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没有充分的把握,就很难创设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也许活动很“好玩”,但不会“有效”.

2. 教师提出的引导性的数学问题不够精准. 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掌握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提出准确精炼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指引“有效活动”的方向.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积极探究出密切结合教学目标的数学知识.

3. 活动组织不严密. 有的教师的教学思路很开阔,会创设出很多学生喜爱、教学效果应该会很好的数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玩”得很开心,场面很热烈,但是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最后草草收尾. 原因就是教师对活动开展的各个细节组织不够严密,秩序混乱,导致活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数学好玩”的理论看似简单,但是要取得好的效果确实要费一点心思. 数学课堂中,“玩”不是目的,关键是“怎么玩”“怎么玩好”,怎么使学生“玩”得有效. 依据教学实践中的体验来谈一下我的思考及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准确把握目标,“玩”的目的性强

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活动,哪怕一个小小的提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引领学生达到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所以,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数学活动前,都要先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对这种数学活动是否感兴趣?怎么组织活动效率更高?只要围绕着这样几个问题不断地反思和分析,才能创造出既好玩目标性又强的数学活动, “好玩的数学”才会更有质量.

二、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活动,才是真正“好玩”的数学活动

“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学生在动手实践、互相交流、讨论、讲授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在24小时后的保持率较高. 单一的被动式听教学习,知识保持率是最差的. 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创设大大小小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时间,使孩子们在“玩”中主动获取知识.

不同年龄的学生,他们的需求也会有很大差别. 同样的活动在低年级效果惊人,放到高年级也许就淡而无味.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才能创造出适合他们的活动. 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设计探究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索、交流、讨论、总结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可设计简单、适用于生活、趣味性强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总结生活经验.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设计了“数钱”“换钱”“逛超市”“我当家”等活动,将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通过聊天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数学知识的作用,从中获取生活经验.

三、活动组织要严密,使学生知道“怎么玩”, 怎么“玩得有价值”

1. 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率. 教师语言要准确精炼,将活动目的和方法向学生传达清楚,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反复组织语言,用最精准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 这也是教师的一种上课习惯,只有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地以此来要求和锻炼自己,语言水平才能显著提高.

2. 小组合作要指导. 学生合作探究前,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 比如,怎样分工?怎样记录?怎样合作?怎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怎么指导同学?小组合作不能成为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数学好玩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好玩;童年;数学记忆;符号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得好:“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儿童文学、绘画、歌曲、游戏等是童年记忆不可缺少的元素. 追问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剪掉了片面追求教学成绩的标签,是否给学生留下了数学童年的元素?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才能回归童年、走进童年?那就是数学要好玩.

■ 瑰丽、神奇,富于想象力、无限

遐想的空间世界

教学案例 “不可缺少的三条棱”

数学中有些“规定性知识”,该告诉的不妨直接告诉. 只是以怎样的方式“告诉”,却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如何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是简单结合三视图告知它们的名称呢?还是采用别的方式来拓展学生富于想象力、无限遐想的空间世界呢?

教师出示长方体的透视图(如图1,12条棱全部能看清).

师:如果请你擦掉其中的一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

学生擦掉其中的一条棱,结果发现,同样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

师:如果再让你擦掉一些棱,想一想,至少要剩下哪几条棱,才能保证我们可以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先想一想,再动手试一试.

学生展开想象,随后动手尝试. 结果多数学生留下三条线段.

师:根据这三条棱,你真的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

生:能!

师:请比划一下它的大小.

学生边想象,边比划.

师:还能再擦掉一条棱吗?

生:不能. 再擦掉横着的这条棱,就想象不出长方体有多长了;擦掉斜着的这条棱,就想象不出长方体有多宽了;擦掉竖着的这条棱,就想象不出长方体有多高了.

师:看来,这三条棱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它们直接制约着这个长方体的大小.

由此,教师水到渠成地告诉这三条棱的名称:长、宽、高.

“数学好玩”的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符合现阶段新课改的趋势和要求,符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凝结并积淀着人类漫长的数学探索脚步和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教育,不能只是“数学”(科学意义上的)与“教育”的简单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和童话、游戏一样,善于点燃儿童想象的火花、善于激活儿童思维的萌芽.

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给儿童烙上多彩的思维底色. 一个充满色彩、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数学世界理应透过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步向儿童走来. 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因为拿掉多少条棱而铭记在脑海. 儿童的数学,应该是一种“活的数学和玩的数学”,是一种能从内心深处唤醒儿童沉睡的想象力和激情的数学. 我们深知并期待着,小学数学教育言于教、身教外,更重心教;就像儿童文学、绘画和歌曲一样,在儿童丰富的精神世界里,烙上数学童年的记忆. 在蓝天下最美的学校里,一种真正适合于童年发展的数学教育,一个真正展示童年价值的数学教育境界正向我们走来!

■ 与众不同的逻辑和视角,充盈

着独特的数学思考

教学案例 “认识方程,不能一告了之”

方程思想的首要任务是“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因此,教学应通过设计丰富的情境、与众不同的逻辑和视角,让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

在教学“认识方程”时,可以先出示四个场景.

……

教师将刚才对场景描述所得到的式子集中呈现.

师: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汇报.

组1:我们把有等号的式子分成一类,有大于号、小于号的式子分成一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将上述式子做如下整理:

组2:式子中有字母的分成一类;式子中没有字母的分成一类.

师:对!字母在这些式子中表示的是未知数. 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分类方法和刚才一组汇报的分类方法综合起来.

教师对上述整理的式子进行整理.

师: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把这些式子分成了4类. 请观察这4类式子,说一说每一类式子有什么特征.

……

师:正如我们学生所描述的,像第①类式子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从生活实际――购物场景中引入,儿童有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想到用钱的结果会有三种,用式子表示即引出等式与不等式;在等式与不等式的比较中建构对“相等关系”“等式”的理解. 当儿童与众不同的想法、思想以及思考问题的视角展现在教师面前时,你是否首先能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是否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是否能排除自我经验的干扰和成人的“文化优越感”,而以一种“平等中的首席”之身份介入对问题的思考,进而与儿童一起交流、沟通、协商?在不同的场景中,用数学方式表述现实场景中各种关系,再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交流等活动,概括方程概念. 概念的构建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传授乃至直接告诉儿童,而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定关系的过程. 方程对儿童来说,不仅是形式上的认识,也是感受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模型”的过程.

■ 直觉和抽象,模糊和准确,永不

灭的激情与冲动

当数学在认识中逐渐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确定走向变化、从精确走向易谬时,数学科学的神圣光环已逐渐褪去. 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的集合和化身,而更像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化、不断更新着的物体. 所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那些刚刚接触数学的儿童,能一步到位地完成对于数学知识的精确建构?又有什么理由拒绝数学的模糊性和直觉性?

教学案例 “零刻度线的警告”

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可在练习阶段设计下面有意思的习题.

① 断了一角的三角形物体,如何测量断角的度数?

② 用量角器如何测量一个边很短的角?

③ 猜一猜,下面的角可能是多少度?

A. 角的一条边指向右边的20°、30°、50°,另一边不给出. 学生猜测20°、30°、50°后,教师出示另一边正对着零刻度线,学生成功通过.

B. 角的一边指着60°,另一边暂不给. 学生猜测60°后,教师出示另一边(指向反方向),学生连呼上当.

C. 角的一边指向70°,另一边暂不给. 学生冷静猜测:这个角可能是70°,也可能是110°. 教师出示:角的另一边不是指向零刻度线,学生再呼上当.

D. 角的一条边指着80°,另一边暂不给. 学生抢着回答:如果另一条边对着零刻度线,这个角是80°或100°. 如果另一边没对着零刻度,则无法知道角的度数. 教师出示另一边,正对着30°刻度线. 学生先是直呼“无法测量”,继而纷纷举手,“应该是50°”.

……

在学生的“连呼上当”和“无法测量”中,角的度量在“零刻度线的警告”中落下帷幕. 说真的,这里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蕴藏着丰富的思考内涵. 零刻度线的警告让儿童明白角的度量靠直觉会上当,继而要抽象思考;靠模糊无法测量,更需要准确计算. 一道小小的习题,激发了儿童那永不灭的激情与冲动.

数学好玩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概念;创设;实践研究

一、解读数学概念的本真

概念是数学的基本细胞,概念之间形成“网络”就构成了数学的基本内容。“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因此,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首要条件,也是培养合理数学思维的理论基础。

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中涉及许多基本的、重要的数学概念,特别是在要进行大量知识点储备的低段。学生首先要弄明白“是什么”,才能“怎么用”。

对小学阶段的基本数学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如何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恰当的数学观,真正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的载体。

二、反观数学概念学习的现状

随着2011年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关重视概念学习,夯实数学基础的研究日趋增多。老师们都知道要通过经历(感受)、体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体现过程性的学习方式来使学生获得概念,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操作中仍存在着误区:

(一)重数学本质,忽视儿童现实

课改十年,很多数学教师已经走出了片面追求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为活动而活动,为合作而合作的数学学习怪圈。“数学课要有数学味”重新成为共识,越来越被重视,同样,概念学习也越来越趋向探究数学本质。

而当概念学习的天平偏重“数学”一侧时,现实就又产生新的冲突:

1.内容枯燥,难以调动学生思考

小学数学概念本身抽象性强,感性度弱,它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在探索其本质属性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数学抽象概括,忽略了学生的“儿童现实”,仅从概念到概念,凭老师单一的语言,呆板的说教,那必是平淡的、枯燥的、乏味的,难以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进行数学思考了。

2.设计面窄,难以关照全体学生

概念教学设计的普适性不够,只关照到了少数学生,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甚至出现用个体感悟代替全体学生的现象。在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前,学生已经不是一张白纸,有的学生在学习前已有了知识点的前概念,当他们说出概念内涵、本质属性时,教师就马上进行小结,以少数学生的感受来决定全体学生的体验感悟,揭示概念。因此在数学课上,可以看到不少学生学习概念时并没有弄明白或完全弄懂,是自己通过后面的练习,做错了订正,往返几次的边做边悟学会概念的。

反思:寻求“数学本质”与“儿童现实”间的平衡。

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对学生智力具有促进作用。所以,在概念学习时,教师既要把握概念本身的特性,也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鲜活,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开发数学的思维,积累数学的经验。在“数学本质”与“儿童现实”中寻求新的平衡,让概念在孩子心中得到完美内化。

(二)重判断记忆,忽视理解运用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不出现知识性错误,让学生知道那一、两句定义、特征就行了,甚至指望背诵抽象的概念名称就能掌握其内涵,停留于对关键词语的字面理解;有的教师认为,只需让学生一味地接受形成的概念,不用了解它的由来,会做题就行了,如囫囵吞枣般的学习概念。

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概念学习时(甚至一些公开示范课上),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匆匆地“走过场”,很快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只知其然,忽视其所以然”,会让数学概念缺少根基,一个个概念名称就如一块块零乱摆放的砖,垒得越高越容易倒塌,难以形成概念体系。

反思:经历数学概念内化的过程。

数学概念不是靠讲授式、练习式来获得的,也不是简单的文本定义记忆的。概念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把印象中的数学自然经验内化为概念模型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概念的经历和获得概念的体验。因此,透彻理解一个概念需要丰富挖掘内涵,充分展示外延,多维度、多层次的感悟,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让概念学习变得生动起来,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三)重填表活动,忽视数学思维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老师们都知道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习得概念。于是就出现,在一些课堂上,学生忙碌于一个一个的活动中,深陷其中。但有的概念学习活动本身是为了操作而操作,没有思维活动介入;有的学生忙于操作,却是低层次的或模仿操作,没有思维的空间。

笔者曾听过一堂《20以内的加减法》复习整理课,为了呈现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小组活动的成果“20以内加法表”,老师事先将一个个加法算式规定分配给学生,但在上课时仅让学生一一粘贴在指定位置就可以了。

在这种操作情境中,学生被迫沦为一个熟练的、机械的操作工,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都动起来了,但缺少深层次的,对加法间变化规律的理性思考与分析,为活动而活动。没有思维充分外显的动手操作只能是形式主义,学生还停留在原来的概念认知水平,甚至是错误概念上。

反思:让数学思维在活动中深入发展。

概念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是活动,更是为了习得概念、发展思维、积累经验的活动,它是概念学习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为操作而操作;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使操作的功效发生变异。归根结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应让数学思维在操作活动中同步发展。

三、实践研究

根据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和概念学习的现状,笔者进行了好玩的数学概念学习活动创设的实践研究,对好玩的概念学习的内涵取向与创设策略进行了具体实践与思考。

(一)内涵取向

从数学概念内涵与概念学习现状两点阐述来看,创设数学概念学习活动显得非常迫切与必要。数学概念学习活动究竟应是怎么样的呢?笔者借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提字“数学好玩”中的“好玩”一词,提出数学概念学习活动应是好玩的,即好玩的数学概念学习活动。

顾名思义,好玩的数学概念学习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好玩”,其本质属性是“数学概念学习”。笔者认为其内涵取向,要寻求“数学本质”与“儿童现实”间的平衡;要经历数学概念内化的过程中;要让数学思维在活动中深入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地让学生习得数学概念。

(二)创设策略

以三点好玩的数学概念学习活动取向为基准,创设了与之相配的策略及具体操作措施:

策略一:从儿童的现实出发,活动内容富有童趣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生活实际。”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决定着他的学习必须以直观、具体形象为主。因此,从儿童的现实出发,就要从儿童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一方面,把贴近儿童的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精心处理后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有创造性地开发受儿童喜爱的概念学习内容,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动力。

概念学习活动以儿童为出发点,以儿童为本,附以内容的形象化和趣味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产生学习的欲望,数学概念也就不再高高在上。

操作1:寻找生活原型

数学概念本身比较抽象,直白的讲授,小学生难以理解,也容易遗忘。数学概念都能从生活中来,为学生提供大量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中寻找概念的生活原型,建立概念的丰富表象。

如人教版教材二下《克的认识》一课中,学生对于1克的重量概念认知是非常肤浅的,只是知道是个很小的、很轻的重量,但究竟到什么程度,学生知之甚少。

为了建立1克的重量概念,老师为学生准备了7种物品(药片、黄豆、餐巾纸、笔芯、2分硬币、牛皮筋、牙签),并要求用天平称出每种物品的1克重。通过不同材质、形状、大小物体的多次称重、比较,对1克进行了具体化的表征,学生知道了1个2分硬币、1根圆珠笔芯、1张餐巾纸、3颗黄豆等重1克,增加了对克概念的感性认识,也让学生头脑中对重量单位——克的概念建立从模糊走向具体。

操作2:开发趣味内容

当老师觉得数学教材上的概念知识点编排内容离本班学生实际较远,或是对概念知识点内容有更好的见解分析的时候,都会对概念知识点呈现的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分析思考,拓宽设计思路,进行内容重组、架构。这可以是各种数学版本同一概念知识点的整合,当然也可以是老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发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更好地呈现知识点的趣味内容。

人教版教材二下《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材内容是用火柴棒一根根地搭图形。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整体感知几个几,理解相同加数,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老师开发了“印印章、数个数、写算式”的趣味活动:用羽毛球拍表示2,电风扇叶子表示3,正方形表示4、一只手表示5。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印章,先印一印,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最后写出算式。如印羽毛球拍,印几个章,就是几个2。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印、数、算的活动中,这样的内容,既有趣,又强化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对几个几的整体感知。学得味道好,又有营养。

在数学课具有数学味的同时,笔者认为,好玩的概念学习活动,是需要寻求“数学本质”与“儿童现实”间的平衡,童趣性也同样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学习的是小学数学概念。

策略二:从开放的问题入手,活动方式注重探究

在小学数学中,概念学习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学习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点概念一一告知,而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内化的过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感”,让学生去“悟”,直至明晰。

这就需要老师综合考虑概念的内涵、外延,预设一个包含丰富信息含量,能统领整节概念学习课的问题情境或主要任务,并提供可供操作的学习建议,让学生亲身经历,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概念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特征。

操作1:设计开放的问题情境

开放的问题情境,包含2个关键点:一是问题;二是开放。众所周知,“问题意识”是现在学生所缺少的一种意识,要增强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修订版的新课程也倡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概念学习活动也因围绕一个问题情境或主要任务,开展大板块推进的新授学习。

从整个问题情境中,学生获取的知识信息量是丰富的,也能唤醒学生已有的概念认知,而不是单一知识点概念的呈现、或堆砌。“开放”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交流、争辩中,体验并理解数学概念成为可能。

如笔者曾先后两次执教人教版教材三上的《年月日》。第一次的新授展开学习片段,如下:

师:关于年月日,你有哪些了解?

(生根据自己认知,进行简单的作答)

师:同学们都有一份年历(组内各不相同),仔细观察,你发现些什么?

……

教学时,感觉到有学生对“从年历上,你发现些什么”这个问题,不太感兴趣,没有真正专注地去观察年历,比较敷衍。

课后,对他们进行了访谈,学生认为,年历上的内容,都知道,没什么好看的。笔者反思:第一次的概念学习,有为“认识”而去认识的成分,反馈交流也是知识点概念的一一呈现,是一种“线性的推进”。表面看去是让学生自主发现,究其实质,还是学生完成教师统一的规定动作。学生学习年月日概念的需求,没有得到激活。

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年历中蕴含的年月日概念,进行主动探究呢?怎样才能利用好年历这个学习工具呢?

笔者尝试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进行了第二次的新授展开学习,片段如下: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将组织同学们去部队,向学习。想去吗?

(生表现出比较高兴的样子)

师:打算在某个月的27日出发,接下去那个月的2日回来。想一想,27日、2日都算上,你觉得一共去了几天?

(生说的答案不一,有些比较迷茫)

师: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年历卡(组内各不相同),想一想。

教学时,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了“网状构建”。首先在独立思考时,利用手中的年历,调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共去了几天”的问题;再者在组内交流时,又因为所观察的月份、年份的不同,总天数也不相同,相对开放的答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继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去观察年历,探究年历中年月日概念知识点的系统性。笔者和听课教师都感到第二次的新授教学比第一次更有效。

操作2:提供操作性学习建议

有了开放的问题情境,为概念学习的探索营造了时空。但学生不是有了开放的问题情境,就一定能顺利地进行探究的,还需要老师提供可操作的学习建议,也就是对学生概念学习探究的过程进行指导,以便更好地习得、内化概念。

学习建议可以在学生学习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提示、引导、帮助的作用;也可以问题解决后起到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作用。因此,学习建议需要具体明确,驱动概念学习的开展。具体是指学习建议内容的着眼点、层次性考虑得非常周全、详细;明确是在指学习建议语言的表述非常清晰、简洁。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一上《认识立体图形》一课中,老师设计了如下的学习建议:自由选择一个物体—独立研究—找研究同类物体的小朋友交流—回到自己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老师对立体图形概念学习过程,进行了细致地引导,这和以往的概念结论的学习指导不同,更注重概念学习的全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建议的第一步,一定是先独立思考或独立研究,让学生有一个自己思考的空间。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同样,好玩的概念学习活动,也需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内化的过程,用开放的问题情境创造内化的前提,用操作性学习建议为内化做引导。

策略三:从认知的冲突辨析,活动整体蕴含思维

概念学习活动不能只是蜻蜓点水,点到即止。在挖掘概念的内涵,理清概念外延的过程中,通过变化、对比、验证等方式,增加矛盾冲突,逐步发掘概念学习的本质内核,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操作1:引发认知冲突

学习数学概念不是简单地背诵定义,而是在认知冲突中,逐步促进、完善、修正对概念的理解与建构,主动将其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体系中去的过程。学生在冲突中引发思辨,在思辨中推进概念认知。

笔者经常碰到学生会分别讲述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甚至四边形的定义、特征,但让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往往到了六年级还不知甚解。笔者在六年级检测发现,不能正确用集合圈表示各种四边形归属层次的学生达65%。说明学生虽然知道各种四边形的特征、定义,但并没有纳入到头脑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对概念知识掌握情况还是模糊的、零散的。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概念学习活动: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印有一个表示四边形的大集合圈纸;写有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名称的卡片;一支记号笔。围绕“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在四边形集合圈里该怎样摆放,表示它们的关系”这一活动问题,让学生将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卡片放在集合圈中,并用记号笔圈出它们的从属关系,实质上是让学生能从整体出发,进一步清晰这些图形的内涵和外延,理清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笔者执教过的四年级班级中,学生出现了以下四种情况:

(1)平行四边形包含梯形,梯形包含长方形;

(2)平行四边形包含梯形和长方形,梯形和长方形并列关系;

(3)梯形包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包含长方形;

(4)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并列关系,平行四边形包含长方形。

这些集合圈是学生主动运用这些图形概念进行加工,外在显形化的体现。虽然前三种是不正确的,但充分地暴露了学生的对概念的理解水平、内化程度的情况,真实地呈现了学生的思维含量,他们往往把一些局部的、表面的现象视为概念的本质,随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学生认知的差异点往往就是概念学习的重难点,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各种四边形在四边形集合圈内归属关系的讨论中,老师将课堂的中心交给学生,由他们介绍各自的想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保障。

操作流程可以是:先请大家疑义多的那种先来汇报;再由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表决并提出相关质疑;接着进行讨论辨析,可能有的学生拿着图样上台边比划,边解释,将思考过程清晰阐述,可能有的学生没有想明白,自由地进行提问,同伴现场解答。学生是思辨的主体,教师在旁共同参与,始终紧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区别”的是辨析点;最后再次学生表决统一意见。

概念学习时,教师要经常为制造不同的“声音”、意见、想法而创造条件,再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解决。在学生说理由,阐述他们的思维过程中,让懂的同学能说得更清楚,让不懂的同学听得明白。从认知冲突的失衡,走向认知的平衡,学生的知识脉络在建构、冲突、完善的过程中清晰起来,这也是学生的思维得到历练和提高的过程。

操作2:融入变式比较

概念学习需要向学生呈现大量的实例。通常,实例是指概念中的正例和反例。实例中的这两种不同属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概念。

用与数学概念相关或相似的概念,作为反例进行反面衬托、补充比较,更凸显了教学概念的特征。一般用图片表征的形式,当学生做出正确匹配。

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变式训练:下列这些图形中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这些富有变化的感性材料的出现,让概念教学从最初的感性具象、抽象概括,再回归到具体实例的探讨上。

创设好玩的数学概念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兴趣、喜欢学,能经历概念学习的全过程,并蕴含思维增量,对习得概念和后续的数学学习,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因此,创设富有童趣、注重探究、蕴含思维的数学概念学习活动,是非常必要而且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唐彩斌.思想改变课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吕志明.小学生数学策略学习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潘俭,赵雅玲.从概念学习的认知分析看数学概念教学[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

[5]张翼文.遵循认知规律,促进有效学习[J].江西教育,2006.

[6]胡艳.“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及其思考[J].好家长·新教育,2007.

数学好玩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上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中学生喜欢信息技术教学,是因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上网查寻自己需要的材料。但对于真正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却没有兴趣,认为编程枯燥单调,学会了也没有用处。在学生眼中,信息技术课就是玩游戏、上网。

可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如何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呢?如何让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真正地利用起来呢?

1 把网上游戏与信息技术学习结合起来

现在的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也能上网,网络很早就接触了,一到机房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找游戏,然后教师讲什么学生已经一点兴趣都没有了。信息技术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要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信息技术的认识,主动去学好信息技术,首先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学与校园文化联系起来。

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一个乐意去学习的人,肯定要比一个勉强学习的人要学得好。如何让学生由“强迫学习”变为“自觉学习”,这需要充分抓住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他们喜爱的且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教学《Word文字处理》时,要求学生把自己手绘的小报变成电子版,还利用学校网站把学生用计算机做出来的作品进行展览,让每个班级都参与进来,最后一个年级进行一次PK比赛。

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级的荣誉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都想为自己的班级夺魁,为班级争光。我给学生分好小组,让他们自己来认领自己的作品,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献计献策,讨论得热火朝天。学生在实践中自学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提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探索的欲望。展览那天,他们都很自豪地向来观看的学生介绍他们的作品,很有小设计者的样子。

2 用“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是决定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教学过程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得到玩的享受。用玩去激发学生动手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制作封面和封底》,许多学生都不愿意去设计封面和封底图案,为了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可以开展“我喜欢的校徽,班徽”的设计比赛,通过比赛,看谁设计的校徽LOGO最受欢迎来去激发学生学习设计的兴趣。通过设计比赛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设计。接着就可以引入学习内容:“今天学习的设计作业就是制作我们学校的LOGO,给学校做一个你心目中的校徽。”同时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例如,他们发现汉字输不到图案上,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上网,自己去“百度”,逼着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玩是为了激发学习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兴趣,不能只为了玩而忘了学习。在新课程的信息技术学习中,学什么,怎么学,怎样才能学好,就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引导学生把玩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例如,BASIC语言编程的学习,学习内容对中学生来说枯燥单调,要帮助学生学好BASIC语言编程,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用学习兴趣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BASIC语言编程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就要通过游戏、竞赛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去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编程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