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飞逝的时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撕的时候,我是一步到位,“呲”地一声,日历的一页就被我撕掉了,而我却拿着那张日历蹦蹦跳跳地去吃饭。
我每天都盼着晚上的饭前,准确地说是盼着撕日历的时候。
就这样,时光头也不回地飞逝了好几年。
我长大了,对什么东西都有了自己的看法。
我还是每天撕日历,一张一张,一页一页,一天一天。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开始心痛,看着日历一页一页地被撕下,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后来才知道,原来我是心痛时光。一页,撕去了一天的时光,一本,撕去了一年的时光。
我不愿再撕日历。后来,家里的日历换成了一月制的,爸爸说这是节省纸张,也省的我撕来撕去的。
大大张的日历,我还是忍不住想去撕,也许那是从小的习惯,一个月过去了,我就会冲去撕日历,同样的“呲”地一声,一步到位,我就带着日历走了。
转眼间,我撕着日历过了很多年,直到现在,十四岁的我。
时光飞逝,我已不再是稚幼的小女孩。回想起那些我撕过的日历,顿时感觉心痛无比,时间如此快流逝,而我却沉浸在撕日历的快乐中。
现在看来,撕日历是多么地痛苦,一步到位更是让人无比痛心。
不知道什么时候,家里人都不去撕日历,以为我要撕,就这样,我还是担当了撕日历的活。我不想撕,我不想看到一个月的时候在我手中被毁灭,尽管我拼命地充实自己的每一天,每个月。
我还是照常撕日历,但不同的是,现在,我是把日历放在桌子上,沿着边慢慢地撕。我不愿意看到日历上那个大大的月份。
我不能再浪费时间了。我不能再在撕日历中过生活,我要充实自己,让时间没有白流。
小时候的时光,很快很快,但现在,它绝对不会超速。
现在的我与时光,就像沙漏,时光在上面流逝,我,在下面充实……
在大学,不会再有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和防腐不知疲倦的讲解;不会有每天做不完的习题和试卷;也不会天天为了分数、名次而焦急、苦恼……在体验大学生活的这一个月中,有这样一件事让我印象比较深刻:在大学的第一堂课上,有两个女生迟到了几分钟,按照以前的习惯打报告进教室。但后来老师说:“在大学中,如果你上课迟到或者有事想要早退的话,你不用打报告,只需悄悄地从后门出入,不要影响大家就好……”在这以后,我也遇到过其他在高中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比如可以随时出入宿舍和校门,因需要完成某事要逃课等。
所以,我总结出:大学,是一个完全靠自觉的过程。如果高中的我们还是一只雏鸟,那么大学的我们可以说已经长大,远离了父母的庇护,远离了老师的督促,剩下的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所以,现在的我们要自己管好自己,自己规划自己美好的大学生活,并自己保证今后能够笑着谈起自己的大学生活。
大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大学中绝不会有从早上5点出宿舍上课直到晚上10点才回去休息的情况;也不会因为喜欢看《红楼梦》但怕被老师发现而东躲西藏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在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等着你去参加和体验,而这些在高中都被视为纯属浪费时间的事情。其实,从这些事情中我们也能学到许多知识——课本里并没有的知识,学到许多经验或是教训,学到大学的丰富多彩……
所以,我认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而能力地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大学则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过程。
所以,我们需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在丰富自己大学生活的同时,为自己多赢得几笔生活的财富!
大学,还有不同以往的种种特点:
大学,可以打手机、用电脑的地方,我们可以不必再为老师要查电子产品而苦恼,甚至把手机藏在垃圾桶里或者天花板上天;
大学,除教室外你还可以去图书馆、参加社团活动等地方,我们也不必过每天除了书本就是习题的单调、乏味的生活;
大学,不必为出一趟校门而绞尽脑汁地编各种请假理由;
大学,不会因为和某个异性朋友多说几次话而被班主任老师请进办公室;
大学,……
大学生活和以往我们经历过的学习生活真的不同,它至少对现在的我来说包含这太多的意外和精彩。当然,大学生活对我们来说也有太多的诱惑,所以这也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会更好的地址诱惑。
如果有机会可以让我跟还在为大学奋斗的学弟学妹们说几句心里话,我真的想告诉他们:好好努力,争取早点来体验大学生活,因为想象和真实的感受真的不一样!我也想对那些想要放弃大学的学生们说:大学,是美好的4年,不要给自己一生留下遗憾!
1789年拿破仑率军攻入埃及后,曾令人对埃及历史和风俗民情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其中一项就是要搞清楚在埃及有多少家咖啡馆,结果列入名单的有1350家之多。现代的统计没有如此精确,但大体知道开罗每250人就有一家咖啡馆。目前开罗地区人口为1800万,是非洲最大的城市,千姿百态的咖啡馆是这座现代大都市中宁静的小岛,也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豪华饭店阳台上有舒适的咖啡座,穷街陋巷里也有三四把破椅子支撑的小门脸,最简陋的甚至用木箱代替桌子。也许因为开罗的咖啡馆如此密集,所以服务特别周到,服务员对顾客有求必应,不厌其烦,不仅不收小费,而且如果顾客有任何不满,完全可以拒绝付钱。咖啡馆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务求使顾客满意而归,愿意再次光顾。
开罗的咖啡馆是类似西方某些俱乐部一样的舆论中心,又是三教九流汇聚之所。在这里,一个拥有豪华汽车的阔佬和一个普通的鞋匠,可以不论身份地位,谈得热火朝天。政治是最热门的话题,人们常常为各种社会问题争得满头大汗,面红耳赤,有时争执不下甚至会上演“全武行”。虽然人们知道他们很难改变什么,然而这种“咖啡馆中的参政议政”,对开罗人来说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久而久之,在咖啡馆酝酿社会变革也成了一种传统。当然,咖啡馆也有悠闲、散淡的一面,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国游客,都喜欢在这里歇脚驻足,品味生活。
费萨维咖啡馆
费萨维(Fishawl)咖啡馆是开罗最老和最著名的咖啡馆之一。当地人说,这里是体验开罗风情的最台适的地方。它坐落在开罗老城区著名的哈里里市场,附近有几十座清真寺,其中最古老的是建于9世纪的伊本・土伦清真寺。哈里里市场本身已存在700年,而费萨维咖啡馆也有将近200年历史了,这期间它一天也不曾歇业。咖啡馆有一个舒适的庭院,院子里摆着一排排金属桌面的小桌子,蒙着一层尘土的镜子上,铜烛台上,彩色灯罩上,处处反射着日光或灯光,那种老旧、安谧、慵懒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当你坐在当院,一边看着市场上的人流在身边熙来攘往,一边品着薄荷茶或吸着著名的埃及水烟,一定会不知不觉地将真正的埃及深深地印在记忆的底片上。
咖啡馆的主人名叫艾哈迈德・费萨维,咖啡馆是他的曾曾祖父开起来的。他自己当老板已经30年了,每天都坐在厨房的一张小桌旁清点着那些塑料牌――这是本店特有的结账方式:老板发给服务员的不是客人点的单子,而是不同颜色的塑料牌,每种颜色代表一种饮品(红色代表咖啡,绿色――茶,黄色――carcade茶),下班时根据这些牌子从服务员手中收回现金。艾哈迈德-费萨维说:“这是我祖辈留下的习惯我只是照着老规矩办――我不想破坏传统。”
费萨维咖啡馆是尽人皆知的老店,生意很好,艾哈迈德说“我们的饮品100年来没什么变化,有磨成细粉的浓咖啡加豆蔻、薄荷茶,带核桃仁的牛奶冻,冷的和热的carcade茶。现在为了外国游客又添了鲜果汁。”艾哈迈德认为,咖啡馆之所以生意兴隆,就是因为忠实于传统。
另外,咖啡馆位于著名的市场,又把咖啡桌摆在院子里,这也非常符合传统。按照伊斯兰世界的传统,全部社会生活都应该在光天化日下进行,如有纠纷也应公之于众,是非曲直由大家裁判。如果一个人欠债不还或没有遵守承诺,对方可以把这件事在咖啡馆大声张扬,这样他就在整条街上名誉扫地了。所以埃及的咖啡馆还同时兼有仲裁、交易,舆论等功能,人们习惯于在咖啡馆谈生意、解决纠纷,以及处理一些政府难以介入的问题,在这里解决问题比在法庭更加简便快捷。
利什咖啡馆
利什(Riche)咖啡馆位于车水马龙的TalaatHarb街,与周围其他咖啡馆不同,没有花花绿绿的醒目招牌,因为这家百年老店完全不需要以此吸引顾客,路人常在它的窗前放慢脚步,带着沉思甚至尊敬的表情向里张望。
头发花白、穿着埃及传统对襟上衣的店主,终日坐在店门旁的桌前埋头算账,他习惯一言不发地用手势请客人落座,优雅的风度举止显示出咖啡馆不凡的来历。不错,这是一家精英荟萃的咖啡馆,它的名字与埃及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主人说“走进我们咖啡馆,您就进入了真正的埃及。”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利什咖啡馆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喝咖啡、聊天的地方,它是解读现代埃及历史的一把钥匙,甚至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利什咖啡馆是20世纪初开业的,它位于埃及贵族与外国人聚居区,而且所在地段过去曾属于埃及王室,这就注定了其不凡的命运。当年警察可以任意逮捕不顺眼的人,位于贵族区深处的利什咖啡馆却成了反英人士的聚集之所。
1919年12月,在埃及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发生了刺杀当时的总理优素福瓦赫巴一巴什的事件,行刺者是医学系的大学生阿里安萨阿德,行刺前他在利什咖啡馆等了两天。12月15日,当优素福・瓦赫巴一巴什经过时,阿里安萨阿德丢出两枚炸弹,将总理炸伤。这件事对三年后英国归还埃及产生了一定影响。
40至50年代,利什咖啡馆仍然是开罗的知识精英议论时政的中心。1948年埃及在同以色列的战争中失败,造成王室统治的危机,国内动荡加剧。1952年革命之前,争论最激烈的话题是战后英国的管制以及对英国人在埃特权的不满。一些年轻军官时常在这家咖啡馆聚会,后来得知,他们是“自由军官”小组,后来的埃及总统迦玛尔・阿卜杜尔・纳赛尔和・安瓦尔・萨达特都是这个小组的成员。1952年“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迫使国王法鲁克退位,埃及废除君主制成为共和国。人们说,当年在利什咖啡馆,“自由军官”小组的领导者纳赛尔很少讲话,大部分时问是默默倾听人们的议论。
在利什咖啡馆的墙壁上,可以看到那个动荡时代所有风云人物的照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带着大玳瑁眼镜、表情严肃的人,这就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赫福兹。马赫福兹是利什咖啡馆半个多世纪的老顾客,他每天早上8点就来到这里,喝咖啡、读报,跟他的名流朋友――作家、记者、部长议论时局。所有人都知道在这里比在马赫福兹家里更容易找到他。每天傍晚是咖啡馆第二次高朋满座的时段,这一时段议论的主题多是艺术与哲学,但是话题最终仍然会转向政治。马赫福兹周围有一个非正式小组,每个星期五在利什咖啡馆聚会,几十个人围坐在他身边,有时候人们听他讲自己的作品,更多的时候是马赫福兹听别人讲自己的故事,像纳赛尔一样,他也是听得多,说得少。纳吉布马赫福兹作品的一些故事和人物原型就是在这样的聚会中找到的。
咖啡馆开在枇杷山正街,最先看到的却是外墙上“强电影”三个硕大无比的字。乍一看疑窦丛生:这难道是一间电影工作室吗?走进去才发现这间咖啡馆的确与电影有着巧妙的结合——复古的电影胶片放映机、已经变成装饰品的老式唱片机、微型打字机、墙上的旧电影海报、变成餐牌的电影板、胶片架装饰的墙壁……
点一杯清爽的莫吉托,抽一支淡淡的香烟,这个下午你便是胶片世界里的主角。书架上放着许多不常见的书,泛黄的纸张上印着的“六七十年代”便是它们的出生证明,也许这本书的年龄比自己还大。店员介绍,这些书本都是客人送的,只有在这样一间珍藏着旧时光的老咖啡店,老书才会发出光芒。浏览一遍,许多书名都未曾听闻:《来自死牢的报答》、《死神之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曾经影响了一代人。
穿过一道木门,又会进入另一个“世界”:一间上下层的微型电影厅。每天晚上在这里都会播放一部老电影,当然客人也可以指定想看的影片。如果不是因为胶片不易收藏保养,我想这里肯定会放胶片电影。躺在电动椅上和心爱的人在这小小的天地里看一部老电影,幸福的感觉一定与众不同,少了些俗气,多了些新意。放映厅不算太大,大约可以容纳二三十人同时观看电影,据说包场的话也不过两三百块,非常适合一群朋友来此聚会,共度一段电影时光。
在徐晓燕看来,珠宝之所以昂贵,不只是因为美丽和稀缺,还因为其中记录、体量的“旧时光”里的历史和人文。
在翡翠中遇见更温润的自己
再过几天跨了年,徐晓燕就跟翡翠叙缘整整二十年了。
二十年前,徐晓燕是个粗犷的艺术鉴赏者、火爆的实业女老板,敢带着一帮伙计远赴缅甸贩卖牛皮,有不痛快的事就能拍桌子发脾气。因为说话太直,徐晓燕经常得罪了人还不知。
遇见翡翠,命运为徐晓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刚开始佩戴翡翠特别不适应,我是个神经大条的人,平时动作大开大阖,只好尽量缩小动作幅度,唯恐损伤饰品。”渐渐地,由动作扩散,徐晓燕整个人变得稳重许多。
身边朋友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无论什么主题的聚餐聚会,徐晓燕几句话就说到翡翠上去;往日里能引起情绪风暴的事儿,现在的徐晓燕往往一笑置之;逛街买东西,一直眼光不俗的她愈发追求朴而不拙的精致美感,这很明显是多年挑选翡翠作品的“后遗症”,几乎每一件徐晓燕经手的翡翠都拥有拔尖同侪的工艺和观感。
徐晓燕对美感的特殊执着并非凭空而来。从商之前,山东工艺美院出身的她做了十五年专业字画鉴赏,一幅字画从背面就能看出是谁的手笔。这种经历让她在翡翠作品的选择方面眼光独到,刚刚入行就时常找到品位超前的翡翠作品,有时太“阳春白雪”,反而要在自己这里保存经年才能找到伯乐。现在的烦恼更多,走遍揭阳、四会,却找不到达到心理期许的作品,只好去踏平王朝阳、李少飞等玉雕大师的门槛。近来徐晓燕将北斗珠宝搬到大润珠宝交易中心,店面装修也狠狠用了心,厅堂宽阔敞亮,中式元素贯穿点缀,人人环视这即将开业的新店都忍不住称赞,老朋友却都知道这是徐晓燕品鉴过的那些国画在作祟。
翡翠是心头好,更是事业。二十年白驹过隙,徐晓燕眼见街上佩戴翡翠的女子多起来,翡翠的价格也翻了百十倍。“90年代我看上一双玻璃种飘花手镯,要价三万买不起,现在每只能卖到150万。”徐晓燕的翡翠经营也如火如荼:前几天她看《创意星空》,嘉宾刘晓庆就戴着在自己店里买的一件翡翠吊坠。
翡翠也为徐晓燕提供了一个精致的圈子,“真正爱翡翠的人大多低调奢华,我们也想着踏实做些事” 。为了方便聚会,徐晓燕和同伴们成立会所,将字画、翡翠精品等陈列其中。每次灵感激荡,都能确立下一项活动:新疆和田誉满天下,但翡翠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徐晓燕就参与投资一座珠宝城,为以后开辟市场打个基础。贵州拍摄电视剧《奢香夫人》,宁静担纲主演,片中的玉石翡翠首饰全由北斗珠宝提供,“我是郓城人,特别欣赏奢香夫人这样的女英雄,别人说我无用功,我却觉得对翡翠文化传播尽了绵薄之力,而且,这些与翡翠沾边的投资也没亏本。”
近年来徐晓燕做了许多慈善事,给偏僻乡壤投资一座小学,为身患重病的老人捐款救助,“我做这些没有系统和计划,只是听说了就行动”。徐晓燕几乎不留名,别人说她“傻”,她却不以为然,“翡翠这么美,可你见哪件闪过贼光?”
首饰里的命运二维码
1994年,徐晓燕到缅甸进行牛皮贸易,因为各种原因滞留良久。徐晓燕就是在此时与翡翠叙缘。
“当时,翡翠贸易在中国和缅甸之间来回折腾。缅甸人将原料卖给中国人,中国人凭借成熟的工艺加工成件再转卖给缅甸人,最后缅甸老百姓出售给游客,而其中大多数游客还是中国人。”牛皮生意不顺利,徐晓燕便常跑到翡翠市场闲逛。不久,他在市场上租下店面开起翡翠店,铺面不大,被白炽灯映得通明,几节柜台中摆放着各种翡翠工艺品。正是在那个时候起,徐晓燕对翡翠的认识和鉴赏能力日渐提高,不仅练就了辨别真假的火眼金睛,还弄清了从采石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全程。等到牛皮贸易完成归国时,她的小翡翠店已经实现了利润翻番。
不料为防止口蹄疫病,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动物皮毛和肉制品一律不许进关。徐晓燕的牛皮只能被压在云南瑞丽关口之外,无奈的徐晓燕凭借商业经验和对翡翠的喜爱,又在云南经营起翡翠店,“牛皮使人疲惫,翡翠却陶冶心神”。她告诉记者,那段经历现在想来似乎颇具传奇性,但当时根本感受不到其间的趣味。当年赴缅时,徐晓燕把全部身家押在这趟贸易上,两年半后,牛皮却只换回14万元人民币,但她的“泰缅珠宝行”却在济南开业了。这几乎是山东省最早的翡翠珠宝店,而徐晓燕也成了山东翡翠界年轻的“老前辈”。
有人问徐晓燕翡翠之于她代表着什么?徐晓燕会回答“是生命”。这并非刻意标榜:如果说结缘翡翠时徐晓燕多少带了些商业意识,之后的经历让翡翠变成她的精神伴侣。
2003年的一场意外,徐晓燕手指上的一个小伤口演变成黑色素瘤:“手指被切除,住院时见各色肿瘤病人脸上都是悲戚。”徐晓燕坚持戴上一整套翡翠首饰,项链、耳坠、手环。伴随自己的莹润灵物虽不说话,却也凭借彼此的默契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她知道“翡翠是活的,是有体温有心跳有温润水分的,就像一只很有灵性的鸽子,即使放飞也记得回家,因为经过你手必定留着你生命的信息”。
放疗结束后,徐晓燕对主治医师说:“医院各种设施都很完备,唯一失策是高楼层的窗户上没装防护网。”
接下来的康复阶段,每天早晨首班K56路车上,化着淡妆、佩戴不同翡翠首饰的徐晓燕总是让睡眼惺忪的乘客眼前一亮。晚上八点,她又带着微笑从肿瘤医院回家。“我一生爱美,无论走到哪里,翡翠饰件都是风景线和抚慰剂。”
对话珠宝,便拥有历史的方式
在徐晓燕看来,珠宝被称为奢侈品,固然因其材质稀缺,但真正能够深入人心的一定是人文方面的因素,比如有细节和创意的设计,或者与人的一段情缘。
徐晓燕曾经看到过一件维多利亚时代的古董胸针,表面雕刻婴儿肖像,背面嵌入一缕金发:“一件很美的作品,我不知道由谁制作,但这一定是为了庆祝孩子的诞生而制作。你看现在,小孩已作古,他的样子和胎发却随胸针保存了下来。”
而翡翠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种类,“最年轻的翡翠也经历了上亿时光”,一件佩戴的翡翠并非单纯的饰品,而是一种历史和人文的拥有。
几年前,徐晓燕到广东四会进货,在当地玉雕大厂看到一件糯米种俏色翡翠大摆件,五彩艳丽,工艺精湛,牡丹、菊与荷花依照天然玉色静静绽放,一双鸟雀形象灵动、更添趣致。
“每年全国有九成玉雕精品出自该厂,而这件‘富贵花开’又是其中翘楚,单是做工耗时两年半,按市价付给玉雕师傅的工钱就有300万。”这尊富贵花开,一口价,980万。
三番五次的欣赏后,徐晓燕与对方商讨能否调价,因为自己这次进货只带了800万。对方打量过徐晓燕,说“980万一分不能少,但是你付800万可以将作品带走。”看到徐晓燕又惊喜又诧异的表情,对方只淡淡的说了句:“有玉缘的人有特殊气场,你一看就是真爱翡翠的信义人,我不怕你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