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得与失

课堂教学得与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得与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得与失

课堂教学得与失范文第1篇

一、美在教师语言

教师要有准确生动的语言美,课堂语言要形成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在课堂讲解阶段,则应注重教授的语言技能,引导要透彻、深刻,使学生迅速领会问题的主旨,展开思维的翅膀,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别具一格和精益求精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面对的教材是相当通俗平实的,但教师们应追求语言的表现力,尽可能地将枯燥乏味的教材体现出美的意境。

二、美在课堂感受

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好了,美才会出现在课堂,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学生缺少的是展示才华的机会。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让学生的创造无处不在,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活跃的课堂成为学生感受生活,畅谈人生,表达情感的舞台。让教师深深地感受着来自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三、美在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和完善了语文课堂教学,同时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和热情。让学生乐此不疲,兴趣盎然,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师生共同沉浸其中,感悟、体验,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巧妙地将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大丰富了语文的教学课堂。

四、美在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是议论文、说明文,都蕴涵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确立情感教育的地位,激发学生情感感受的欲望,并养成其敏锐感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上教师应适度激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语言氛围中深得其益。在突出学生主置的同时,教师要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忘了自己是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

五、美在课后拓展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扩大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净化学生心灵。而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后拓展,应达到继续开启学生心智的目的。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情趣、让学生联系文本走进生活这个大舞台。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达到交相辉映、水融的良好状态。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兴趣和养成读书的习惯,促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重组和扩大,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事。

六、美在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得与失范文第2篇

一、打上课预备铃时的教学组织

上课预备铃声响过,教师就应站在教室门口,如同演员登台前一般等待上课。这对教师本人来说是一种心理准备,是“进入角色”的序曲,是情绪稳定的需要。教师站在门口准备上课的行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作用很大,是稳定学生情绪,促进学生尽快做好工具准备的无言的组织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此时的神态要从容、镇定、热情而稍带严肃。可提醒某某学生将学具放在指定的课桌位置上。这种对学生的要求和检查,使学生感到教师要求的严肃性和一贯性。这既是习惯的培养,又利于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二、讲授前的教学组织

上课铃声响后,教师要以严肃、有神的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一个学生。当学生们全部稳定下来后,要热情而严肃地走进教室。学生起立站定肃静之后,教师庄重地向学生还礼,且目视学生坐下。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期待的目光“环视全班”。当学生坐稳并安静下来再开始讲课。虽然这个过程是短暂的,而且是在走“形式”,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组织教学中稳定学生心理的必要环节。是保持教室安静,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使学生精神集中上好课的必要保证和开端。

三、讲授

首先对同学提问或先为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提问,或以新颖、有趣的导言引入讲授新的课业内容。提问时问题明确,要事先准备好准确的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讲授新课要先明确所讲授的课题、并板书出来。板书要注意安排好位置,字迹写得工整、美观。讲授时教态要从容,情绪要饱满,声音适中。教师的讲课情绪是组织教学的最好的手段。教师的饱满情绪会带动学生注意听讲的热情。教师讲课时要眼神扫视环顾全体学生。言语要规范、明白、流畅、生动、形象,声调要自然、富有节奏感,于重点、难点处精讲、讲透。声调也是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手段。如在课堂上发现有精神不集中的学生,尽可能用暗示的方法,例如用特殊的语调、或语言的突然停顿、目光凝视、或向其移动身置的感方法,暗示其注意力集中。这样学生便会主动调整好精神状态。不可随意点名训斥挖苦,更不能用粉笔抛掷,这会有失教师行为美。

四、讲授技法时,要以熟练的演示予以配合

教师边讲边画,步骤要清晰,讲解要透彻。演示时教师自身不可挡住画面,可于黑板两边侧身演示,要讲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认真的观察。对重点、难点,要予以语言和动作上的提示,以便加深印象,要边演示边启发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我在讲授与演示或组织教学中,在课前预计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激发出强烈的表现热情之后,并对作业提出明确要求。

五、控制有序的实践环节

此时,往往是课堂上出现骚动的一次,对这一环节的把握极为重要,要估计到学生准备工作的时间,作好布置,加强组织,尽量缩短骚动时间,使他们尽快进入紧张的练习中。当学生全部稳定并进入练习时,教师开始巡视指导。

巡视辅导全班学生掌握工作步骤,使之有序地操作练习。进而巡视全班进行情况,指出共同性的问题,让全班停止操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讲授或具体师范演示的同时及时发现正确作业,展示给全体学生看,以其作为学生作业的示范,引导全班作业有一个好的开始。

讲授、演示和辅导时,要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它是教学的关键和主攻方向。尤其在技法课上,教师要紧紧地把握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他们的技能就有一个飞跃。

善于辅导,是体现美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

六、课堂尾声

课堂教学得与失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尝试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95

“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教师不先教,让学生先试一试,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具体运用于英语课堂时,教师要注意一定要先“忍住”不讲,不少教师讲习惯了,看见学生说不上来,自己又开始包办代替,滔滔不绝的开讲,这样就有悖于尝试教学模式的基本精神。教师只需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试一试,初步解决问题,找到问题所在,最后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一、尝试教学法在英语课上的教学过程

1. 准备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为了解决要尝试的问题先进行准备工作:如展示学过的语言知识和单词的预读,让学生先热身,以表演对话、复述课文、或用新单词编成故事等形式展示已学内容,为新授课做好铺垫。比如单词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语音拼读知识尝试拼读出的单词,他们会永远会读,而教师领读数遍,学生老和尚念经似地重复单词,等教师不领读了,他们也就不会读了。所以,尝试学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出示尝试题

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也就是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景之中。尝试问题的设计,必须能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情境互动”的各项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具体方法一是充分利用每个section提供的work alone、pair work、group work等开展各种任务型活动;二是课上教师不断地提出新任务,鼓励学生通过思考、体验、参与、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以及口语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自学课本

出示尝试练习以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比如针对英语对话内容、短文设计一些wh-问题,who、where、what、when、how等。或中心大意问题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ragraph?指导学生快速掌握文章大意,让他们大声自读课文,不会的地方可以同桌相互商量,也可举手提问,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获取信息。

4. 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尝试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在班内巡视,一边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找准学生的困难在哪里,为后面教师讲解提供信息,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课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动全员参与,英语传达意义,培养语感,达到交际的目标。如果课堂上一问一答或一人讲众人听的教学方式,一节外语课45分钟,班容量45人,即便是教师组织得体,每个同学在课内得到开口操练的时间平均只有1-2分钟。而每学期下来,学生总练习时间也不过在80-150分钟左右。如果改变交往模式使一半人数的学生同时在对另一半人数的学生讲话,在同一时间内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活动,得到交流的机会。那么,按每堂课交谈10分钟计算, 在一个学期中每人在课堂上参与交往的时间累计就不是80分钟,而是800分钟或更多了,对时间的利用争取达到最高效率。

5. 学生讨论

尝试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学习小组可有不同的任务,在黑板或白板上进行展示、讨论,(教师布置任务时要考虑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分层布置任务,完成各自任务后,学生很有成就感。不同看法可以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尝试说服别人,讲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争议,学生会迫切需要知道自己的尝试结果是否正确,这时听教师讲已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

6. 教师讲解

有些中学英语教师习惯于这样一个教学过程,生词―语法点―语言点及课文翻译―习题,然而,正是这种逐字逐句的教学套路,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造成他们不翻译成汉语,就感觉没有彻底理解英语的心理障碍,以至于在阅读过程中,难以快速阅读。不能用英语进行思考,更不能用英语进行正常的交流。刚开始就应该养成好这样的习惯:课上讲的口语只要大部分学生能听懂的、能理解的就不再用汉语解释,对于课文中学到的英语新句子,学生能理解的,就不要再翻译成汉语,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养成使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

尝试教学法中,教师的讲解同过去的方法不同,教师不需要从头讲起,学生通过自读课本,亲自做尝试题,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教师只要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教师讲在点子上,讲在学生还模糊的地方。讲解时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造句子或多媒体等直观教具。

二、为了尝试,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具有新的人才观。传授英语基础知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还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要认识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及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管是词汇与听力教学、阅读理解教学、说的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状态,而它是很重要的。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做出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要求教师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三、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为了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善于自我激励的学习动机

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2. 善于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要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 培养自我创新能力

自我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特别是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来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去总结,才能不断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一种适合自己英语学习的方法,对于学习英语来说将会事半功倍。

课堂教学得与失范文第4篇

    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学术界曾有过深入的探讨,无论是从理论的高度和视角的广度,都体现出内在的深邃思想,充满着让人向往的美好景象。可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理论上的探讨在实践中并不是那样,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一种需要和意图,结合个人的能力在进行着不断的衍生和发展。所以,从另类角度看,我想课堂教学的本质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曾在德国出现的交往教学流派,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而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是把教学的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那就是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因此,像过去那种“教学是一种认识过程”就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过程,这样就没有了生命活力,学生学的东西都是死的,没有生命价值。而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那就有了活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大家共同研究问题,通过分析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向导,更多的是学生在学习,构建自己的逻辑架构和知识体系。而有些科目(如文科)就需要教师在启发学生的过程,让学生获得灵感,而老师的知识也仅仅是老师个人的理解所表现的产品。如果老师能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把问题都纳入到研究的氛围中,寻找突破口,遵循基本的思想,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通过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所以,我在教学的前后,总是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讲过很多遍的题目,而且总结的很全面、到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总是出现“反复错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思维架构和学生是不同的,两者要想获得“同频共振”的效果是需要一定的磨合才会有的,这个磨合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从解释学生对“理解”的认识来看,理解就是一种“视域融合”。如果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理解的很透彻,并且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和对话,把这种理解的视域置于课堂上,学生在自身的逻辑架构中进行调整,获得和老师同样的理解,这时两者的视域产生了融合,也就让学生获得了理解。同样,学生在课后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是要对学习材料中的思想内涵进行挖掘,如果能够和材料中的视域产生融合,那么,理解也就自然产生了。这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课堂教学得与失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师范教育学 课堂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95-01

教育学课程是师范院校的专业课,而多年来学生对教育学学习不感兴趣,不知道如何学,更不知道为什么学,感受不到教育学知识对自身成长的必要性。经过我们认真探讨,课堂教学设计上存在问题,如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过于强调认知领域,教学过程的设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没能给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在对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进行四个转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设计:从知识本位到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见书不见人,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或者是学习知识的工具。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仅仅是去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点,不能把学生当作是为学习这些知识而存在,教师是为教这些知识而存在的。相反,先探讨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有没有必要学习。如在教学“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节时,首先和学生探讨,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一个人成长的三个空间,就你的了解,哪一个空间比较理想,哪个空间存在的问题较大?我们想深入了解哪一个?学生之间经过争执探讨,积极性有了,他们得出共同的结论:哪一个空间都存在问题,我们都想知道,都要学。这种把知识学习建立在学生成长需要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教学过程设计:由以教师的教为主到关注学生的经验和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的产生经常处于心理活动的前沿――有机体遇事,情绪总先被触发;有机体做事,首先要受情绪的监察。情绪体验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选择,而且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1]学生的学习,首先要从情感上接受,产生“我想学”的冲动,然后才开始学习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内在价值,注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与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教育学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由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主动参与转变,教师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且是以学生独特的方式参与。比如提问这一环节,教师不去提问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因为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回答容易造成学生认知、情感的肢解。教师要让学生谈“上节课你的感受是什么,觉得哪些知识更有意义”或“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等。这一类问题,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习过程自动内化,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回应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话语,更面对他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对待、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要让学生参与决策,因为是学生自己的选择,他们总是认真对待。比如教育学第一章是关于学生思想认识的一个问题:“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教师问学生:“你们想一想,这节内容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教育学重要呗。”教师又问学生:“那同学们看怎样处理合适?”学生非常诚恳地说:“老师,这一节不讲了,我们学点有用的。”就这样,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

三、课堂教学方式:由师生授受方式到情境设置中的师生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自外而内的外烁过程,教学过程只简化为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记、练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体验,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的习惯。这种把知识凌驾于学习者之上,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教师的任务是为知识建构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撑。[2]教师在教育学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推动学生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比如对“复式教学”一节,教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和谐状态,从现在人口出生率低这一事实出发,创设出问题情境:在一个区域内,学生人数少,年龄跨度大,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从而解决了复式教学的概念、编班原则、课表编排等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虚拟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四、课堂教学设计:由预设到生成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和体验的延伸,课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的、生长的过程。根据这种理念,教师对教学只设计一个框架、一个思路,而考虑更多的是不断变化的情况,对弹性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的准备,这样能为课堂教学的实践留出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