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基础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课;公共基础课

迄今为止,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未消散,一场金融危机让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深刻感受到现代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已被金融活动所深深渗透,这样的实际形势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金融基础知识和基本意识。于是,《金融学》应走出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这个小圈子,成为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即成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也就成为时下的一种呼声。

在进入大学之前,在中学课堂上,学生们也受到过一些金融教育,掌握了一些金融学的基础知识。一般高中毕业生都能琅琅背出货币的性质、货币的五项职能等内容,似乎对金融学不乏了解,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比如我们可以作个简单的检测,让学生默写货币五项职能,其答案必定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五个名词被他们随意做出各种排列。在不少人眼中,这五个名词只要都默写出来就是全对,至于前后顺序是怎样的,这无关紧要。而实际上,这反映出学生们对金融学的了解只是片鳞只爪,只是记得了一些简单的概念,对金融学的了解并没有登堂入室,甚至还没有入门。当他们身处校园,会觉得自己知道得还不少,然而一旦从大学毕业,踏入社会,金融学功底不足的弊端就会逐一暴露,就会令他们对社会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难以应对。

现在,在各个大学里面,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谈论金融,毕竟大学生离开父母家庭,独自住校,需要自我料理每月的货币开支,人生的这一重大变化让他们必须要,或者不得不开始更加关心与货币有关的问题,有进一步了解货币金融知识的现实动力。除此以外,当下各种平面或三维媒体都拿出大量版面用于报道金融投资等财经方面的信息,股票、债券、基金、期货、外汇、黄金、银行理财产品等轮番上阵,“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口头禅从社会进入校园,一部分大学生平时也比较喜欢谈论这方面的种种话题,对金融学更怀有一份浓厚的兴趣。

然而,无论是人生初次掌管自我财务收支的大学生,还是已经开始谈股票、谈期货的大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金融学都可说是知之不广,且知之不深。他们天天使用货币,但是对货币流通的规律却很少加以探讨研究,也不知道如果违背这一规律,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他们乐于谈论股票和期货投资的收益,而鲜少谈论股票和期货投资的亏损。他们关注的是金融的实用价值和金融市场表面的繁华热闹,而对其背后冷峻的客观规律,对与金融活动相伴相生的风险则了解偏少。一方面是金融关系你我他,市场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大学校园在内,都不可避免地与金融存在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是今天的大学生,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中坚骨干对金融却所知有限。由此可见,在高校的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再安排一段专门的课时,让大学生对金融学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并掌握金融学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是很有必要的,这项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自身、对他们将来供职的企业单位、对全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此,《金融学》应该成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我国各个层次的高校,尤其是文理综合型高校,都开设有经济类专业,有的高校还开设有金融学专业,有一批从事金融学各门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一旦将《金融学》设定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这些教师都能承担该课程的教学任务。《金融学》教材似乎也不能成为一个难题,目前国内这一类教材已有多种,开发建设得比较成熟,从国外引进的同类教材也比较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这样看起来,师资队伍、教材建设都不是难题,《金融学》可说已具备成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的条件。

但是,让《金融学》加入高校的公共基础课行列,存在的困难同样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社会分工的日趋精细使得高校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致,像新闻、财务、贸易、金融等,原来各自只有一两个专业,现在却能划分成几个甚至十几个专业,与此相对的是,对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部分的要求不能下降,甚至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基础知识部分的范围和深度的要求还应进一步提高,因而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不仅不能做减法,反而还得做加法。在已有的公共基础课程之外,部分高校还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列为公共基础课或准公共基础课,如果再加上金融学,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学习的效果必然会打折扣,甚至还会影响到原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效果,这就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的初衷。

其二,《金融学》是一门开放的、发散式的课程,本身体系庞大,门下部类繁多,随着社会信用化程度的加深,各部类的所属领域还在继续快速扩张。如果我们是为了让学生对现代金融形成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将这门课增设为公共基础课,那么,仅仅通过开设这一门课就想达到这个目的,那是办不到的。这种低估造成的结果是即使学生花费了一定的课时,学完了一门《金融学》,也只能对现代金融形成一个泛泛的印象,实际意义不大。

其三,也许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会学好《金融学》,对于自己将来立足社会颇为有用,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知道,要学会学好《金融学》,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金融学》基础理论部分内容偏于枯燥,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甚高。要想坚持学完这些内容,不仅需要有耐力,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有兴趣。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显得特别重要,那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学生,面对枯燥的学习内容,才会不言放弃,并且能够找出适合自身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学有所成。但是,具备以上条件,尤其是对《金融学》感兴趣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虽然兴趣也可以靠后天的逐步培养,但这个目标仅仅通过一门公共基础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显然是无法达到的。如果我们靠缩减基础理论部分的学时,增加实用操作部分的学时,将授课重点圈定在证券、外汇、期货的交易技巧等时下热点问题上,当然会大大增强这些年轻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热情和兴致,但这就像是盖房子而省地基一样,虽有一时的叫好叫座,但长远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逐渐深化,社会各经济主体都与金融建立起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的今天,在各类高校开设《金融学》这门公共基础课,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开设这门公共基础课,看似条件已经比较完备,实则难度较大,难就难在将现有的金融学专业学生所学的这门课照搬到公共基础课程体系里头去是行不通的。那么,《金融学》要能成为公共基础课,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呢?

首先,就是要确立好《金融学》公共基础课的建设原则。《金融学》公共基础课的建设原则应当是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以基础为重,同时又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学生对金融实务知识的需求,将金融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

公共基础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改革;分类教学;计算机课程设置;层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8-5004-02

A Study of the Reform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for Non Computer Majors

HUANG Han-tang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Duyun 5580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etup of basic conputer course for non computer major in teachers colleg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comes up with the idea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teachings, suggests advice on teaching contents and using limited teaching resources effectively, thus enhances the levels and standards of computer teaching.

Key words: basic computer course for non computer major; teaching reform; Classification of teaching; computer course setup; level

计算机基础课在各类高等院校开设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主要是对在校的本、专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程,各院校对课程的名称有不同称呼,但授课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很多边远民族地区的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也从无到有,并不断改进提高,参与该课程教学的授课老师和实验等教学人员为课程的建设做很多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编辑出版了大量的结合教学实际的教材,部分院校及相关部门还开发了无纸化考试系统。该课程的建设日趋规范,我院也经历了这样的历程,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部,大批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了课程的教学、建设,近年我院的毕业生在各种技能考核中都充分展现了相应计算机应用的技能,2007年教育部对我院进行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时,该门课程的建设情况和教学水平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这方面的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近年来大部分有条件的中、小学都开设《信息技术》课等相关课程,目前从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可以看到,有部分内容与大学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有交叉。另外,各院校相应专业,主要是理科专业相继开设了第二门计算机课程,课程的开设通常只按开课系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来操作,对课程的开设的合理性、课程授课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等都还未作充分的论证,对课程的实用性,将来学生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实际应用也没有过多考虑,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些探讨。

1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现状

1.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提出的课程衔接要求: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开设,大部分县级以上中学都开设了这门课,由于地区差异等原因,目前对课程的要求没有统一规定,也没有全面纳入高考的综合课程中,但已有部分省、区、市已经开始把《信息技术》课程纳入综合课程考核。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软硬件投入增多,该门课程终将会成为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指标中,因此有必要考虑课程衔接。

1.2 学生情况

从整体情况分析,录入的新生来自不同地区,由于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没有统一要求,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地处边远欠发达地区的民族院校由于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原因,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仍然采用采用一刀切的办法,不加任何区分,从头再来,没有充分利用中学阶段的教学成果,反而造成部分学生理论课不认真听讲,实验课不按老师的要求完成操作等现象。

1.3 目前的教学情况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时间紧、内容多。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开设在第一学期,时间大约是十四周,周4学时(包含上机操作、实验),一般教学内容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2003办公软件等,按教学实际进度只能完成OFFICE2003中的WORD和EXCEL的教学,POWERPOINT、ACCESS、FRONTPAGE,还有一些压缩、杀毒等工具软件都没有介绍,而这些内容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工作等非常实用,这样造成教学内容的缺失。

1.4 社会需求

2009年度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中很多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技能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以上,各地也在前些年提出相应要求,在前面的教学内容和时间都满足的情况下,学生也只能够参加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与就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改革设想

由于学生、教学内容、社会需求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保证,方案如下:

2.1 分层次、分类教学

鉴于学生来源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调查、统计、分析,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两个层次,即低起点――从零开始、高起点――已经具有相应基础。由此,实现了分层次、分类教学。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分层次教学,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起点,提高计算机应用的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教学内容的相应调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很多专业,特别是理科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掌握OFFICE等基本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数据库应用能力等。因此很多专业开设了相应的程序设计等课程,并鼓励学生参加每年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但由于对课程的设置缺乏了解,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的需求,因此开设的课程不尽合理,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有的系部考虑到了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却没有考虑学生知识、技能的系统学习过程以及将来实际应用,只追求结果。因此,作为我院承担相关计算机课程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部应该提供一个系统的指导性的计算机课程开课方案,根据文、理科各专业的特点,制订计算机课程近期的和长远的规划及方案,明确开设课程、内容,以及达到的等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减少课程开设过程中的盲目性,全面、合理的利用好有限的资源,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层次和效益。

2.3 课程的规划设想

针对以上情况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可作如下设置、调整:

第一门课《计算机应用基础》

第二门课《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管理》

注:表中的等级是指学生可以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级别

课程改革的重点主要体现在第二门课程上,文科、理科的低起点层次在学习OFFICE中的WORD和EXCEL后学习用于数据管理的ACCESS,可以实现数据的统计管理等;对于理科各专业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主要考虑的是简单应用程序的设计(包含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基于C/S结构的应用程序,数学专业由于其专业特点,以学习C/C++和SQL数据库为主,学生有参加三级、四级相关内容的等级考试。

以上仅是对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提出自己的设想,开课的学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课程的设置也要根据教学的要求,计算机等级考试从实际效果看也只是体现考生某些方面的能力,不是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全部,因此,课程的设置等还需经多方的调查、论证,结合学院自生的条件等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龚沛曾,杨志强,陆慰民.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蒋加伏,沈岳.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XP版)[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8.

[3] 耿文兰,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与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公共基础课范文第3篇

【导语】

报名时间

各区考试招生机构(以下简称“区招考机构”)可通过登录上海市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考试管理系统”),于11月13日至11月19日组织本区学生的报名工作。

报名入口

上海市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公共基础课范文第4篇

【导语】

报名时间

各区考试招生机构(以下简称“区招考机构”)可通过登录上海市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考试管理系统”),于11月13日至11月19日组织本区学生的报名工作。

报名入口

上海市中职校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公共基础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转型期;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76-02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影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教师专业发展是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逐渐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在基础课与专业课融合的理念指引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包括“两课”教师、“语数英”教师都融入系部,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转型,开展在不同职业情境中的教学活动。本研究采用问卷、访谈和教学观察等方式,涉及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基本信息、专业知识、教学与科研情况、专业发展途径与内容、专业发展态度和动机、专业发展需求与困难等。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

转型期现状调查与分析

教学情况不尽如人意 参加本次调查的教师全部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在职教师,共32人。其中,女性教师占75%,男性教师占25%;25~30岁的教师占37.5%,30岁以上的教师占62.5%;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00%,有硕士学位的占25%;中级职称占87.5%,副教授占12.5%。全部教师教龄都在6年以上。绝大多数教师是大学毕业后从普通高校直接进来的,虽说都有数年的教龄,但是在各专业现场教学与实训指导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还远远不够。65%的教师认为现阶段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困扰是对课程标准有关内容和目标的把握。针对改善教学效果的最大障碍,45%的教师认为是与专业关联度不够,31.8%的教师认为是教学技能有待提高,22.7%的教师认为是教育教学理念欠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欠缺,不能按照专业的本质和要求驾驭课堂,教学缺乏灵活度,这些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位英语教师这样说:“有些专业术语,一般的字典都查不到,真是头大了,怎么上课啊。”对每次上课后的感觉,72.7%的教师觉得“许多时候不尽如人意”,27.2%的教师认为“总体还可以”,没有人觉得“很成功”。这说明公共英语课教师要成为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或者说成为“双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职业倦怠明显 职业倦怠(Burnout)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的,它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方面。在本次调查中,27.2%的教师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认为没有成就感,有机会会考虑换岗;54.5%的教师对目前的工作感觉一般,基本找不到成就感;18.2%的教师对目前的工作比较满意,偶尔可以找到自己的成就感;没有教师对目前的工作很满意,在工作中可以充分享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通过访谈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能意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具有较高的寻求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他们在教学之余能抽出一定的时间专用于自身专业发展。对一位英语教师而言,最好的进修机会莫过于去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学习,然而这样的机会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而言,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对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总体评价,13.6%的教师感觉学校不重视,自己基本没有提高,非常失望;72.7%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很重视,自身发展缓慢,看不到很大希望;13.6%的教师认为学校重视此项工作,自身发展较快,自己较有信心。这说明公共基础课教师不安于现状,具有责任感和紧迫感,希望得到学校的肯定,希望看到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对工作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从上面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已很明显,个体情绪、情感处于疲劳状态,个体评价自身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较低,工作情绪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研情况普遍落后 近年来,科研活动在高职院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转型期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科研情况并不理想。相比专业课教师,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课题较少,论文级别较低。只有5人主持或参加过厅局级课题研究,仅占15.6%。这5人中,4人是“两课”副教授,只有一人是英语教师,而该教师所主持课题与英语无关,语文数学教师无一人主持该级别课题项目。在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提升的指导培训方面,46.9%的教师认为缺乏,34.4%的教师觉得严重缺乏,只有18.6%认为还行或不缺。通过访谈发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还是因大多数教师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对科研并不重视,又缺乏研究方法的培训学习,不懂得如何进行研究,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相对滞后。调查显示,70%以上的受访教师不知道如何查找最新的课题资料,不知道对数据如何进行整理分析。从调查来看,“两课”教师的科研数量和层次相对外语、语文、数学教师较高,但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不可同日而语。这可能与学科课程本身有很大的关联。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

转型期专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在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转型期间,其职业发展仍依赖于两大因素:一是所处的外部环境;二是教师自身。国家、地区的整体大环境,学校政策导向与氛围,业务进修和学术研讨,专家型教师的典范和引导,家庭的影响,宽松、积极向上、良性互动的教学环境是外因。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自我发展是内因。下面提出的若干建议,也正是现阶段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开展的近期和远期活动。

建立教学共同体,重视教师教学效能感 在将公共基础课融入专业教学中,使基础课教师融入专业课教师群体的过程中,教师职业生活出现问题、难题、困惑不可避免,学校相关部门应给予足够重视,要帮助教师建立教学共同体,正面影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对待工作的主动性。学校应组织研讨,使各门公共基础课程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形成系统的基础知识体系,突出专业关联度。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未来工作岗位,专业的差异性,所学专业的培养规格与现有知识水平,认真筛选和构建教学内容。要确定课程的核心知识与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然后确定本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拓展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必须进行自我调适,创建团队,与新同事建立合作关系,分享教学观点,协调学习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名师课观摩,课题组教育课题研究,同事切磋教育教学方法、问题等形式,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做,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进一步建立,减轻和消除职业倦怠的挫败感,正确对待困难,使教师专业发展得到真正体现。

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应通过参加国内外的教师培训活动和学术研讨会,研习新的教学方法及研究方法,探讨交流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专业素质。学校系部应该合理制定符合教师情况的培训计划,组织能提高高职高专教师专业素质的教育教学理论、专业技能、跨学科教育科学研究和反思性教学培训,以及行业协会的活动,各类各级的研讨会,如校本培训、短期出国培训、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以提升教师素质及内涵建设,提高其教学效果,促进其专业发展。

转变观念,提升科研素质 科研能力是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方面,教师需要通过课题研究提高科研能力。转型中的高职基础课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要将自己定位为职业教育者,而非单纯的学科专家,应当结合高职的改革,为高职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服务。那么,高职跨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现阶段值得基础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不过一项课题的研究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探究过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个有心人,从教学第一线找课题、编教材,开展教学研究,认真作教学日志,反思教学实践,对教学内容、课堂情况、课外实践、学生态度等进行分析、评价,以便整理利用。当然,除了教师要有自我发展意识,相应平台搭建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该创造宽松环境,公开公平地进行横向纵向课题的立项,定期开展课题指导讲座,制定激励政策,促进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以教师为本,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相辅相成的。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强的时候,就会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如果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较高,成就感强,就会提高自身的职业幸福感。这种发展不仅意味着教师教育能力的增强,还能体现教师个人整体素质的发展,而发展本身就能带给人幸福感。除了上面几条科研、教学培训等方面的建议,学校建立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创建和谐校园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生活满意度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学校须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树立“教师为本”的理念,努力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改革中的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着手开展提升教职工幸福指数的各项活动,如教职工职业生涯规划、青年教师购房政策、各种心理讲座、在教工健身中心建立圆桌式教工食堂等等。走向专业领域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地位和身份,就需要逐步提升学历水平、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获得专业发展,在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

“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提出了这个观点。所以,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自身,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努力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得到持续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6.

[2]Freudenberger H J. Speaking from Experience[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77,31(7):26-3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孙全军.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面临的职业形势及其转型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20).

[5]尹秋云.从认同概念看转型性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