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韩少功简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韩少功是寻根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文学界公认的寻根倡导者。在1985年的时候,他便发表了《文学的根》这样的激情宣言,于是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开始相继发表,如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郑万隆的《我的根》和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等,这些文章的发表代表着寻根文学思潮的开启。
与此同时,韩少功还是寻根文学思潮中非常特异的作家。他曾经反复指出,自己从来不需要使用寻根文学的口号,而是要从寻根的角度来对很多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希望将自己与寻根之间的关系极力淡化。他的这种个人观点和文学史上对他的寻根形象评论形成一种非常鲜明的对比。对于韩少功来说,寻根只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话题而已。曾经在一些访谈之中,如他回顾1980年的文学,对当时文学界对他的寻根和本人评价表示出了很大不满。在寻根问题上,韩少功和评论界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这就使得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这些被误读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我们将试图对1980年的文学进行还原,并结合当下来了解韩少功的文学世界,真正探寻他的寻根文学观。
二、对民间文化、本源文化的不懈探寻
有关文化的论说最早出现在韩少功的《文学的根》中,其中指出文学是有根的,文学的根应该在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中获得不断发展,如果根不深,那么叶便不能生长茂盛。面对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寻找文化的根是对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学构建的需要,是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所选择的一个策略。对于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作家们来说,构建适合中国的并且能够走向世界的文学,需要对民族有足够的认识,并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根底,在历史的意识中开启审美意识,从而对人世间的永恒感和无限感尽情把握。在外界众多因素的影响下,韩少功开启了对文学进行寻根的旅程,并且一直以这个方向进行着文学创作。从宏观命题的角度考虑,文化和精神、物质、制度等多个方面都相互关联,期间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对韩少功等寻根作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对于韩少功的文化寻根,刚开始是以对传统文化的寻找为目的,主要关注的是本源文化和民间文化。
一方面,对本源文化进行追寻是韩少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追求。在进行寻根时,韩少功的初衷只是为了对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寻找,从而构建新的中国文学。对于韩少功的文化寻根,最早可以追溯到很远,即对于以前的湘楚文化。韩少功是寻根文化的一位先驱,因此他的寻根历史更为深远,希望对文化的历史源头进行有效探寻,从而寻找构建中国文学的根源。有关寻根的思想,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进行了详细论述。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韩少功的寻根文化是以批判收场的,但是他的行为和心中的理想是不存在矛盾的。同时,对于本源文化的追寻还可以体现在对具象和语言的一种探寻。如果我们将韩少功等寻根文学派的追求归结为对本源中意的追求,那么作品《暗示》和《马桥词典》则体现了韩少功对象和言的本源的追求。在作品《暗示》中,韩少功通过对具象进行不断组织和陈述,构造了很多精彩的故事片段,具象在文中的位置是无法被替代的;在作品《马桥词典》中,作者运用词条来对小说进行构造,借用词语的力量来向读者展现马桥弓的世界。通过韩少功的种种努力,我们看到在文学的构建中,象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对意义探寻的一种有效补充。在作品《暗示》和《马桥词典》中,韩少功对象和言的探寻已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对文化的寻根,韩少功从来没有停止过,并且在对本源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不断的探寻中为中国的文学构建开辟了新的天地。对本源文化进行不断探寻,所体现的是韩少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开辟了对象和言的探寻,引起了文学界对文学本体的思考。
另一方面,韩少功进行文化寻根是在其湖南湘楚文化之地,也是他曾经的知青生活所在的地方。湘楚文化所蕴涵的独特魅力和他的知青生活经历使得韩少功对民间的文化有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执著。韩少功的小说基本就是对湘楚文化和风俗的一个大汇展。在这样的民族风俗中,有着最深层的心理积淀和民族文化的秘密,对湘楚文化的不断发掘和表现使得韩少功成为楚文化的守望人。在作品《女女女》中,韩少功指出不断繁殖的昆虫能够给予那些无法怀孕的妇女非常神奇的力量;在作品《爸爸爸》中,作者描述了鸡头寨的种种神秘和怪诞,所有的礼仪和膜拜都显示出了楚文化所蕴涵的特征。在对湘楚文化进行书写时,韩少功所体现的是一种民间文化的范畴。所谓的民间文化是一种产生于国家权力控制下的薄弱领域,有着非常丰富和活泼的形式,能够非常真实地表现下层人民的情感和民间生活的面貌。其中,在民间文化的审美风格中,自由自在是其基本。如果将民主性的这些精华和封建的那种糟粕混合在一起,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对污垢进行隐藏的形态。在韩少功看来,民间的文化已经被演绎成一种非常不规范的文化,已经在文学创作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重。如在作品《爸爸爸》和《余烬》中体现了神秘怪诞的故事,在《鼻血》中体现了富含地域特征的乡野文化,在《马桥词典》中描述了那种民间封闭的、质朴的、自足的另类世界。对民间文化寻根是韩少功进行文化寻根的最初目的,从而不断为中国当代文学和民族灵魂进行构建付出努力。我们姑且不论其效果,但是作者对民间文化的这种不规范书写却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民间文化的特殊性。民间文化是一种基本形态的文化,虽然没有主流文化的那种强势,也有一些糟粕,但是其审美风格是自由的,可以有效提升作家进行创作的空间,有效发挥对文化进行思维思考的优势。
三、从文化寻根到精神寻根的转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文化寻根以来,韩少功获得了非常丰厚的成果。然而到了90年代后期,韩少功转变了对文化进行寻根的方向,并没有沿着以前的成功路线进行寻找,即在文学创作中放弃了小说创作,而是开始进行大量的散文随笔方面的写作。对于韩少功而言,对文化进行寻根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在方向和目标上发生了一些改变而已。在韩少功看来,他所关注的不仅包含有对中国作家们精神方面的寻根,更包含着对中国全体人民的精神方面的寻根。在寻根方向上,韩少功认为对精神的寻根较传统文化的寻根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他将寻根的方向逐渐由传统文化向现实生活进行转变。
作为一个作家,如何对精神的尺度进行把控是令韩少功最为困扰的。在韩少功看来,文学是一种审美,是对精神尺度进行有效把握的标准,也是作者对大众的现实生活进行价值创造的一种标准。在韩少功的精神尺度中,我们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诚实。这是一种无我之我的境界,是一个基本的做人原则。对于所有的中国人而言,诚实一直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它反而变成了一个无用的别名,使得越来越多的假冒伪劣逐渐盛行。诚实的缺失使得社会遭受越来越深重的罪孽。因此对诚实进行呼唤,不仅是韩少功对艺术的一种救赎,更是对现实的一种救赎。
第二,探寻生命的意义。作者的文学兴趣和他本人的信念是无法分开的,因此在对作者的作品进行品读时,与其说是欣赏作品,不如说是对作者本身的审美追求和生命意义的探寻。对于韩少功来说,选择文学不仅是一种精神方向,同时更是一种他本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将文学创作作为职业,它可能会失败,但是将语言作为一种精神的皈依,那么将是作者对人生的精神地平线不断奔赴的动力。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精神动力,韩少功将神圣的含义得以真正领悟,即他认为真正的思辨者应该将人生作为主题,会充当游戏者和圣战者的角色,其中游戏者将一切知识看做是娱乐的虚幻,而圣战者则将其视为对终极意义进行探寻的一种长途之旅。因为有圣战,所以游戏才显得更加精彩;因为有游戏,所以圣战才显得更加悲壮,更加超脱。与现实进行参照,当所有的艺术都被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时候,韩少功所保留的这一份虔诚将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第三,要时刻保留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只有时刻拥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发现文学中那些无法被常人发现的问题。所谓文学,就是对常人无法感知的东西进行感知。文学就是一种感知力,没有边界,并且会超越所有边界,对常规的感知将不断瓦解,对于所有的大的、小的、远的、近的、美的、丑的等都要感知。对于文学家而言,他们的工作热情便是他们所拥有的对外界的不断发现和感知,将人人所熟知的世界中的隐蔽东西进行感知。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每天的传媒都将人们置身于海量的信息当中,在被潮涌般的信息不断裹挟的社会中,人们很难对真实的信息进行分辨,往往是一种被信息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如果文学创作者能够将自己在这种熟知世界中的隐蔽发现呈现给读者,那么文学就能实现对人们认知的一种新探索,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将已经失去的主体再次找回。
四、结 语
在韩少功的文化寻根路上,他将寻根方向逐渐由文化转向精神,由传统转向现实。虽然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他的理论存在一定的偏颇,但是他的创作仍然具有时代开放性,将寻根之旅回归到了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在民族文化的传统土壤中,韩少功对优秀文化进行不断的探索和追寻,试图构建富有独特风格和气质的民族文化,从而使得中国的民族文化能够在世界的民族文化之林长期屹立。通过品读韩少功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80年代的韩少功开始举起文化寻根的大旗,对民族楚文化进行不断追寻。到了90年代,他转变了寻根方向,将寻根定位于对精神的追寻,从而使得韩少功在文学的寻根之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陈家洋.返归山野自然 彰显乡村意义――评韩少功的《山南水北》[J].当代文坛, 2007(04).
[2] 王颖.书写的困顿――论韩少功小说创作的潜在危机[J].文教资料,2007(07).
[3] 孟昕颖.寂寥中的永远的“寻根”者[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 苏忠钊.韩少功的寻根小说与巫诗传统[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01).
关键词: 形意拳 辛集 健身 德育 继承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内家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之一,据戚继光《纪效新书》载,明末山西姬隆丰据岳飞《武穆遗书》化枪创拳,命名为《六合心意拳》,清晚期由深县李老能改编为《形意拳》。该拳式简理奥,技击性强,健身怡神,德勇并重,于清末民国时期从山西太谷传于京津,望重武林。约民国期间在辛集市(原束鹿县)流传发展,因辛集市皮革业的高度发展,带动了保镖行业的发展,故而本市习练形意有较广泛的民众基础。近年来,因健身需求,该拳习练者由少渐多,其中青少年居多。
《形意十法摘要》开篇明义:“闻子不语力,固尚德不尚力之意也,然夹谷之会,必用司马。且曰吾门有由,恶言不入于耳,是武力诚不可少矣。”[1]安不忘危,健身强国,故于此拳实应呼吁继承。习形意有年,感此拳术健身、德育之功效,故愿简介斯拳在本市的发展及其德育作用。
形意拳源于六合心意拳,老能先生于1845年学拳于山西祁县戴家,先后三载,凭种菜灌圃谋生计,以学拳练功立事业,晨昏操演,备尝艰辛,全面继承了心意拳,出师后在太谷孟家护院授徒,依“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的拳理,创立形意拳。在此期间,与八卦掌董海川、太极拳杨露禅在武坛上鼎足而三,以“神拳李”威名保镖于大江南北,年约六旬后归隐故里深县窦王庄村,设场授徒。因该村比邻本市,故当时本市习形意者夥矣!声名特著者为理顺井村人薛颠,他曾师老能嫡孙李振邦,发展完善河北形意十二形,变河北形意套路单一为丰富,创立象形术,以猴、燕二形绝技名天下。薛于民国期间担任天津国术馆馆长一职,著有《形意拳讲义》《象形拳术》等著作,听说薛颠之侄薛连信将此派拳术发展于台湾。因政治原因,薛系本市未闻有传人。
另礼灿村有李剑秋先生随父云山学艺于深县形意宗师李存义,李剑秋曾于1917年与李子扬等挫俄大力士于北京中山公园,一时名噪京师,后以艺高人正而受聘于清华大学为武术教授,平生致力于形意拳、八卦掌的传播,培桃植李,授徒无数,先生之泽远矣!他著有《形意拳术》一书,传于世者尚有《交手论》,为陕西交大老教授尚济整理剑秋先生的遗论而成。此系传人以礼灿及邻村者居多,健在者有年届九旬的六段武师王中华老先生、原市中医院老院长温兰双先生等。
另习形意著名的已故武术家尚有辛集镇四街的马超群、安古城的师子志、马家庄的马振贵等。马超群、师子志均曾受业于本市八卦形意名家苏孟春(八卦掌三代传人,年少时学徒于京中会友镖局),苏先生于旧城贺家护院时曾与形意三代传人周明泰换艺,以八卦掌换学形意拳,故其传人学八卦掌时均兼学形意拳。马超群先生旅京其间又问业于形意宗师尚云祥、意拳开创者王芗斋,交游甚广。因马超群、师子志于80年代曾于本市广泛授徒,故二者传人很多。马振贵先生中年时于山西榆次学得山西派形意拳,晚年回乡授徒,其徒最著名者为杨秋先生,著有《形意拳解要》一书。
其他如北京武协形意八卦组组长骆兴武、北京形意拳协会会长张宝扬、骆大成均为辛集人,但在本市影响不大,待另著文详论。
当前,形意拳在本市习练人群中的形意套路有五行拳、进退连环、十二形拳、四把、八式捶、杂式捶、八字功、八字连环拳、十二洪捶等,器械有形意连环剑、形意连环枪、阴手枪、螺丝枪、白猿棍、双头蛇、山西鞭杆等。
习形意者一贯崇武尚德,历代奉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为指归。《形意古拳谱》中明确提出“所谓真传者,名虽曰武,其实贵和,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常存仁义之心,能消除万事之凶” [2],儒家的伦理思想和中庸之道,渗透于形意拳的方方面面,因而,习形意而爱国为民者在历史上层出不穷。清末,李老能大弟子车毅斋1888年在天津技挫日本武士板山太郎,清政府授“花翎五品军功”,碑文载“倭败失诅,愿师之,毅斋婉谢焉” [3],“婉谢”一词可见车师的高尚爱国情怀。于天津力挫俄国大力士的形意高手韩慕侠(电影《武林志》主人公东方旭之原形),曾在将军军中以形意连环枪技法义务训练大刀队,获喜峰口大捷。其时于南开求学的常于业余向韩学拳。因韩拒为某军阀授拳,自伤手腕,关闭武馆,靠摆烟摊艰难度日,晚年生活困苦,贫病交加,但未尝闻韩及子女一求于总理,于此亦可见形意门人的侠骨丹心和安贫乐道。“清操厉冰雪,赤手搏龙蛇。”一语以括韩师生平,不亦宜乎!
形意门人历来强调武勇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反对个人的恩怨争斗,形意门人倡义气,重伦理,讲信义,互助友爱,身体力行。在这方面,郭云深、李存义、张占魁、布学宽、宋铁麟等先师一生以武为业,以武立身,敬师爱长,团结和谐。布学宽先生在世时,常常一堂五代,布师毫无保留,口言手划,殊忘其为耄耋翁,讲武论道,其乐融融,为后人树立了师道楷模。当前,本市的形意习练者组织还不健全,但习者均以勤、俭、谦、和为宗旨,历见青少年习形意者均成绩优异,人品端方,未闻有恃技凌人者,何哉?武寓道也!
另形意拳在练习过程中,注重身心双畅,内外兼修,自我完善,十分注重心理平衡和静心养气,既健身,又修心。故形意门中年届百岁的老人甚多,山东的李静轩(106岁),北京的王继武(102岁),河南的马梅虎(120岁),山西的布学宽(97岁)、宋铁麟(95岁),均源于该拳的修心要诀。教师、学生若能虚心习练,持之以恒,必可身心双健、学(事)业有成。故百六岁叟李静轩先生有诗云: “练拳好,百病退,自己不遭罪,儿女少受罪,节省医药费,有益全社会。”
当今,本市十分注重德育教育和特色教育,立足于辛集特点,挖掘继承本市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况且形意拳个人练习,个人受益,阖家练习,阖家受益,一校练习,一方受益。深县、太谷县均以此拳列为地方课程。本市传有此宝,虽不能发扬光大,又安可失于吾辈之手乎?!
结论:
青少年对形意武术极易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形意拳承载的德育文化对其感染熏陶,极易产生良好的德育功效,挖掘抢救地方武术文化与培养青少年下一代相辅相承,起到 强健下一代身心体魄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形意拳图解》山西科技出版社 苗树林著 《十法摘要》作者曹继武(明末)
1、了解墓主一生文章震世,轻躁被斥的主要事迹,理解有识之士在封建社会的倾轧中生存的痛苦和愤慨。
2、认识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特点。
3、领会作者概括的"士穷乃见节义"的生活哲理和"文穷而后工"的艺术规律。
文言整理:重点实词虚词:因、逮、坐、率、比;古今词义:证据、出入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进程:
一、简介。
(一)简介柳宗元。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和人物传记。山水游记中以“永州八记”最为著称,其中不但描绘了当地的自然景物的,更融入了遭受政治挫折后内心的苦闷。寓言以《三戒》等最为著名,篇幅短小,文字犀利,极力鞭挞社会丑恶现象。为文主张“文者以明道”,强调文章针砭时弊的作用,致力于文体文风及语言的革新。为人正直,所交皆当世名人。
(二)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
2.正文:一般分为"志""铭"两部分。"志"用散文,记述死者姓氏、仕履及一生主要事迹;"铭"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赞颂和哀悼。起先,一般将墓志铭刻石,埋入墓中,后来则立石于墓前,成为墓碑。
3.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与韩愈的交情。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属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又同时被贬,可以说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志同道合。但是,韩愈与柳宗元作为同期为文者,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作为同朝为官者,政治主张和思想信仰却截然不同。柳在政治态度上属于变革派,韩则是保守的,他对柳宗元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很不赞同,严厉指责。柳是信仰佛教的,而韩愈一生以儒家道统观念的"卫道者"自居,极力排斥佛老,他曾因上《论佛骨表》反对宪宗迎接佛骨进宫供奉而被宪宗命令处死,幸得人相救才免于一死,但被贬到距长安七千六百多里的潮州任刺史,直至穆宗即位才又内召为国子监祭酒。韩柳作为同朝的不同政见者,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作为朋友和文友的关系。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对柳宗元的业绩、人品、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实是"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典范。
(四)本文在“重情义”上处处有所突显,是文章一条线索。
二、疏通文句。
1、自读、掌握每段重点词句(提示如下):
第一段:皇考以事
第二段:逮有子证据率俊杰廉悍踔厉风发屈
第三段:用事者例出务记览泛滥停蓄
第四段:不足因其教禁质钱子本相侔令书其佣比一岁
第五段:亦在遣中白其大人拜疏以柳易播改刺连州士穷乃见节义亦可以少愧矣。
第六段:勇于为人故坐废退贵重顾藉推挽穷裔自持
第七段:立然诺尽竟
第八段:嗣
2、朗读、翻译全文。
三、理清文章思路
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可分为几部分?
2、讨论:
全文八段,可分为三部分;
(一)(1)写死者家世。
(二)(2-6)选取柳宗元一生五个主要方面叙写:少年才俊、出仕被贬、柳州政绩、以柳易播及文学成就。
(三)(7-8)写子厚之死、归葬及铭辞。
布置作业:通译全文,整理重点实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体会本文议论与叙述相结合的特点,体会柳宗元的为人正直重情的高尚品"以及“士穷乃见节义”的哲理
教学进程:
讨论一: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柳宗元的为人的?摘出具体语句。(文后练习三)
(一)小结:主要从他为人的品格、学业成就和做官的政绩等方面加以介绍。
(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柳宗元怎样的为人?选取文章精彩语段,说说柳宗元令你敬佩的地方,赏析作者写人的方法。
1、第五段――以柳易播这一典型事例,柳宗元自身被贬,处境困窘,――据说这次他被贬还是因为刘禹锡写了一首诗,叫《玄都观看花诗》,触怒了执政,柳宗元也跟着倒霉,但柳不但不怨刘,而是关心朋友,真诚体贴到神情――为之“泣”下,举动――冒死以请,为朋友如此笃情重义,如此舍己为人,怎不让人感动。难怪作者称赞之余要借题发挥,写下一段抨击世态人情的话。对比柳年轻时“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现在被斥了,无人愿意出面为他讲一句话,世风不古,人情浇薄,世态真真炎凉至极!作者在这里活画出那些唯利是图、重利轻义的小人的丑陋嘴脸,出语严峻,痛快淋漓。作者虽然对柳宗元参与的改革持反对意见,但不影响他跟柳宗元之间的个人感情。他对柳在重情重义品格高尚这一方面是多么敬重啊!
2、齐读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感情、感慨、感叹。
二、贯穿文章诸多材料的主线是什么?文章各段是怎样体现这一脉络的?
提示;以朋友之义为主线:
第一段写死者家世中对其父柳镇强调了两点:一是孝道,这与下文对刘禹锡母亲的关切相呼应;二是刚直,表明品格,这是暗为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改革辩白。
第二段,写他俊杰廉悍,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等语,都写暗示他的为人正直磊落。
第三段,写他骤升,远贬。升,不是柳钻营得来,得罪用事者,一贬再贬,同样不是他的过错。写他的为人正直。
第四段,写他设计赎归奴婢,关心百姓疾苦,写他给衡、湘地区士子口讲指画为文,写他关心人,乐助人的品性。
第六段,写他少年勇于为人,坐废退,没人举之,没人推挽,暗写他不愿与权贵交结,没人提携,“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
第七段并非闲笔,回应了前面议论交谊的话,裴行立和卢遵在费用和人力方面的帮助,紧扣朋友之义这一主线,比衬柳生前为人之正直,借以鞭挞世俗的丑恶风习,使文章更进一步,突出了文章主旨。
第8段铭文语短情深,因为死者生前曾以无后为忧,而死后孩子又特别小;所以铭文是对死者最大的安慰,同样表现作者对柳的一往情深。
三、略议文学创作的规律“文穷而后工”这一规律。
作者说“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你能“辨之”吗?和同学交流你的意见。
作者是倾向于“为将相于一时”未必是得。如果被排斥的时间不长,如果困厄不沉重,柳未必能下苦功学习,寄情于文章,取得流传于后世的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司马迁说过,富贵而名摩灭者,不可胜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说的正是这一道理。文穷而后工,这是文艺创作的一条规律。历史多少豪杰志士的成就证明了这一点,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屈原、苏轼、梅尧臣、曹雪芹等等。
【关键词】微积分 极限 常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O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50-02
1.引言
微积分属于研究变量形式的一门学科,极限作为微积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理论体系的确定使微积分具备了充分的逻辑思想基础,促使微积分理论在日常科学领域中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因此计算极限成为微积分理论的重点内容。求取极限是掌握微积分理论的重要前提,熟练运用求取极限的各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微积分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求取极限的方法是有许多的,各种求解方法都是因题而异,可以灵活变通使用[1]。
2.微积分中求极限的常用方法
⑴利用极限定义求极限
例题1:求证■ex=0
证明:|f(x)-A|=|ex-0|=ex
所以?坌ε(0
设正数x=-lnε,则只有x
所以■ex=0。
注意事项:如果x+∞时,函数f(x)=ex的极限是不存在的,根据指数函数的相应图像可知其极限值是趋向于正无穷大。
⑵利用极限运算法则
①无穷小运算法则
无穷小量属于一种具体的极限定义。在相应极限计算的过程当中,可以灵活地运用无穷小量的有关性质,无穷小和无穷大的相互关系,与无穷小量有关的等价变换的极限计算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求取效果。然而无穷小的等价变换在极限求取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难点在于无法弄明白替换的原理与对象,同时对无穷小相应的等价概念含糊不清,因此需要注意等价变换是存在着极限条件的[2]。
例题2:求证■■・cosx
证明:由于■■=0,|cosx|≤1
因此,根据无穷小量的性质,有界变量和无穷小量的乘积仍然是无穷小量,
所以■■・cosx=0。
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使用极限四则运算法则的基本条件是充分非必要的。所以在使用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求取极限过程时,需要逐个对所给出的函数进行有效的验证。观察其能否符合极限四则运算法则的使用条件,如果可以符合只需要将x0代替函数中的x就可以完成了; 如果不能够满足条件的则无法对其直接使用。比如对于分式函数直接进行代入处理之后假如分母是零,则代入不能体现出实际意义,需要对函数进行合适有效的因式分解、通分、分子分母有理化、分子分母同除最高次幂与三角函数等各种恒等变换处理方法,令其满足使用条件之后,再使用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推论:在分式函数的极限计算过程中,■■,如果有g(x0)≠0,■■=■;如果有g(x0)=0且f(x0)≠0,则极限是无穷大;如果有g(x0)=0、f(x0)=0,可以消去零因子x-x0。
⑶两个重要极限
⑷洛必达法则
洛必达法则属于一种非常有效可行的极限计算方法,其能够求出■、■等类型的未定式,而0・∞、1∞、∞0、∞-∞、00等类型的未定式可以进行代数恒等变化或者取对数等方法转化成为■、■类型的未定式。
即使洛必达法则是非常有效的极限计算方法,然而并非是万能的求极限方法。
在运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lim■应当为■或者■类型的未定式。
②若lim■不存在,则无法判断lim■不存在,只可以使用其它方法来求取极限。
③在极限计算过程中需要及时地简化极限后部分的分式与检查能否满足要求的未定式,如果不能满足则不能使用洛必达法则,否则会出现得到结果[3]。
④若lim■存在时,应当分别对式子的分子分母求导再求极限。
3.结束语
对于极限的求取方法,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各种常用方法之外还存在其它的计算方法。比如使用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夹逼定理、拆项或者添项、定积分的定义概念、使用收敛级数求取极限、使用泰勒展式求取极限、使用左右极限和极限关系求取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相应的极限等各种具体方法。函数极限一般都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求取极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首先需要分析已给出的函数极限的具体类型,再根据具体的有效条件考虑需要使用的求解方法。各种形式的极限计算方法可以灵活变通使用,固定一种方法不一定能够得到各种极限的求取结果,有时需要考虑对各种极限方法进行综合应用。
参考文献:
[1]韩汉鹏,马少军,徐光辉.大学数学微积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田军辉.浅谈高等数学中几种常用的求极限的方法[J].科技信息,2009.
[3]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而备受批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见到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困惑与无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孜孜以求,总想探索出一条途径,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帮助学生突破语文阅读的瓶颈。使教师的作用由“传道、授业、解惑”,转为更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在教学中主要尝试了框架阅读、逆向阅读、立体交叉阅读和比较阅读,希望给令人窒息的语文阅读现状带来一些帮助。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每一类文体都有一定的结构方式,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如议论文的结构框架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记叙文的的结构框架是“开端——发展————结局”;说明文的结构框架是“总(简介说明对象的性质)——分(具体说明事物的功能、构造、使用方法等)——总(简要说明重要性或发展前景)”。小说从记叙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开端——发展————结局”,从小说的特点看,可分为“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我在教学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就是依据框架阅读法,紧抓人物、情节和环境来阅读全文。从梳理情节来了解、分析人物形象,借助对环境描写的分析来理解小说主题。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形象塑造来完成的。而人物的形象又是由激烈的矛盾冲突来体现的。所以,从情节入手来分析人物形象就成了小说阅读的重要方法。小弗郎士的形象就是由他上最后一课前后的心理变化体现出来的。上最后一课前,他上学迟到,喜欢到野外玩,甚至觉得普鲁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这些情节都刻画出了一个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甚至有的糊涂的小弗郎士的形象;而在上了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他此时才明白法语有多么重要,自己对祖国的感情有多么深厚,敌人有多么可憎。而他前后的巨大变化,正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他身上的集中体现。
而环境在小说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始描写画眉鸟的唱歌与普鲁士兵的操练,既是以天气的美好来反衬侵略的丑恶,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结尾提到祈祷的钟声与普鲁士兵的号声,再次暗示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从此德语就要代替法语,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也将韩麦尔先生爱国者的形象烘托得更加高大。在人物、情节、环境这种框架指导下的阅读,小说的爱国主题立刻突显出来。
就这样在阅读文章时,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按图索骥,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理解把握。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二、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学习冰心的《观舞记》时,先让同学们观看一段精彩的舞蹈视频,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描绘出自己看到的场面。而将其中精彩的片段在全班交流。
有了这样的热身,学生对舞蹈既有了感性认识,又在片段练习时有了理性的感悟。这时,再让学生阅读冰心的《观舞记》。学生此时的阅读已不同于以往的被动阅读,他们会不自觉地拿自己写的文章与冰心的文章作比较,认真揣摩冰心是如何把这令人眼花缭乱,又让人叹为观止的舞蹈,描绘得活灵活现,引人入胜的。学生此时是带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作者的谋篇构思,学习作者是如何修饰润色,如何驾驭语言的。而掌握这些,就水到渠成达到了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许多学生在这节课中都收获颇丰,有的学会了运用修辞来描绘艺术作品,有的学会了用侧面描写来衬托事物,有的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语段……
逆向阅读法很好地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其教学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
三、立体交叉式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如在阅读《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东北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故乡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故土沦陷的悲痛之情。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土地的誓言》全文写故乡的优美自然风光,丰饶的物产,赞美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而实际上《土地的誓言》中对故乡的热爱、思念之情,都是为后文自己对着故乡土地发出悲壮的誓言蓄势、张本。所以,《土地的誓言》中表达的感情有赞美、热爱、思念,还有故乡被侵占的悲愤,和为故乡解放而战斗的决心。《土地的誓言》一文蕴含作者的情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
所以,在阅读时,应先把握好文章的整体,再了解具体内容。而文中的精彩情节乃至细节是坚决不能忽视的,它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甚至隐含有许多言外之意,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这时,再回顾全文,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深刻,阅读的效果会更佳。
四、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一)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A到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二)异中求同比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