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闻一多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那朵花,还只是一颗种子
她曾经只是一个小女孩。她无论是笑,还是哭,一举一动,看起来都是那么天真,那么羡煞旁人。她可以哭着跳着,就笑了。她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快乐的成长着。她脸上的笑容,是无暇的,是那么纯洁,如花朵般绚丽。她从没为任何事情烦恼过,即使天塌下来,她也不怕。总有那么一缕阳光,照耀着她。她可以肆无忌惮的哭,无所谓的笑,因为从来没有人会去责怪她。她是那样的快乐!那时的她是那么单纯,那么天真,那么纯粹。她每天所看到的,永远是快乐。每天睁开眼睛迎接她的,总是那最耀眼的阳光。她是那样的容易满足,一个玩具,甚至一颗糖果,都足以让她高兴好几天。那一年,她四岁。
那朵花,开始萌发
她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从此,她脸上的微笑,逐渐减少了。她开始为考试而烦恼。举手投足间,透露出她的烦恼。她开始习惯与繁忙的校园生活,开始习惯老师的唠叨,开始习惯家长的谩骂,开始习惯心事无人听,任何事情都憋在自己的心里,习惯眼泪往肚子里咽。面对身边的人,她总是多了一份猜忌。她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即使是最亲的家人。她与身边人的相处,总是多了一份隔阂。想笑不敢笑,想哭不敢哭。这就是她的一天。她当时已经伤了,开始不再相信任何人了,把亲人当成敌人了。当她面临人生第一次抉择的时候,她没有选择权,只是静静听候父母的安排。她感觉自己像一只小鸟,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那一年,她十三岁。
那朵花,开始绽放
她到了该上初中的年纪。从此,她的微笑像是挤出来的,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憔悴。眉头紧锁,是她习惯性的表情。她的眼神,流露出她种种无奈,孤独,看起来是那么幽寂,唯美,悲哀。笑的时候没有管,哭的时候没人陪,她早已习惯。无论父母对她的谩骂有多过分,她也从没在意过。她早已习惯,已经无所谓了。只是冷眼旁观,憔悴的冷冷一笑,然后若无其事地走过。她早已习惯,一个人独自承受夜的黑。同样的剧情,每一次看总是看到流泪,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看,不为别的,只为寻求现实生活中所感受不到的那份最真挚的感动。她开始把自己伪装成一只刺猬,不让任何人靠近。因为她已经伤得太重太重了,她已经伤不起了。没有谁会感觉到她内心的恐惧,空虚,脆弱;没有谁会看到她那被眼泪浸湿的枕头;没有谁会发现她眼神的悲哀。所有人,看到的都只是她外表的快乐,大大咧咧。没有谁明白她外表的大大咧咧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孤寂。她生活在不被理解的痛苦里,没有谁会明白她内心的痛,她感觉自己真的活得很累很累。
此书之序由闻家驷所作,因家驷对一多知晓甚广,且一多为其兄,故序文中言辞平实,并无夸赞炫耀之词,仅站在众人的立场,简述其得失,更多的笔墨则放在刘?@先生作此评传的过程上,由此可见家驷对刘先生作其兄评传甚为满意,至于一多先生的功过是非,且让读者跟着刘先生的评传去获悉,去赏读。
此书约三十又二万字,一直到闻一多的出生记述到死亡,也就如时光记下每一个完整人生,由生至死,无丝毫间断停息。
至于刘先生记述闻一多之生与死,确实为与众不同,不同之处在于生之平凡,死之平凡。乍一看,生与死并无惊奇迷幻,但闻一多之死却能再平常中见真实,这样反倒能加深言辞的真实性。大凡我所览人物传记抑或评传,总以生死不凡而诱惑读者,如数代帝王生之时,天必见奇云,或是电闪雷鸣,或是巨龙腾空,竟无一人生之时,天地犹如往常;曾读出生时,更是喜鹊长鸣不休,以之来暗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叫人观之,到底怀疑,真假几分,以至于读后文时也抱着幻想与怀疑的态度,把一部人物传记当作玄幻小说来读,这也就丧失了传记或评传的意义,也违背了作者美好的初衷,实为不值也!而刘先生的反其道,走真实,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该评传行文流畅,语言平实但又精炼,无论从前后衔接还是因果设置来看,都不乏精巧,让读者觉得顺畅上口,在无形中填充了读者的求知欲。而构思的严谨与丰富的创意也成为该评传的一大亮点。该文基本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对闻一多先生生平之事的叙述,但作者在把握时间性的同时紧紧抓住了创作的根本理念,即在原有的人物事迹上丰富了其内涵,使得故事的发生在合乎常理的同时又增添了不少戏剧性,而这种戏剧成分却不显得那么虚假,这也就从深层次上展现了闻一多本就不凡的一生;也体现了作者在平凡的写作手法上彰显独特,在独特的人物形象上寻求平凡,刘先生的评传功底与对一多的了解之深也就可见一斑了。且刘先生也常显独到之处,即在丰富评传内容的同时,又在较短的时间间隔上进行了巧妙的往复循环,这种笔法在一多的学生时代体现的尤为突出,一多在清华的八年学生时代以及他作为一个文学初学者的身份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也将一多苗头初露的社会能力以及文学事业上的成长揉为一体,进行了前后比照,反应了一个作家笔法及思想上的幼稚到成熟,而这种局部的往复循环一直贯穿了整个评传的始终,闻一多由一名学生成为诗人,由一个诗人成为社会事业者,由一个社会设业者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拥护者,倡导者。在这一成长过程中,作者巧妙的运用间断性循环,不但让读者获悉了一多成长历程之坎坷,而且没有让读者感受到思想情绪上的重复,乏而无味,反而使读者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在思考评传中主人公闻一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变化成长的同时,我们又不自觉地充当了评传的接受者与评传主人公的膜拜者。作者还善于在视角的转换中描摹人物形象。该评传通篇以细腻而老道的笔触给世人展现了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形象,这样以来,使得作者心目中的一多更加人性化,人物个性更加活泼,我们在读着文字的时候似乎就能听到闻一多激昂的演说,看到他那争锋怒斥的面容,也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粗犷的喘息,对生活的感慨,对社会和祖国命运的忧虑;他不仅将这些为人熟知的鲜明个性描写出来,而且用特写的镜头将这些个性放大,成为当时奋进社会青年的个性,成为民族?I卫者应有的个性,成为社会主流所需要的人物个性。而且以此人物形象的渗透,揭示了社会现状的发展与变化。将个人命运的放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欢喜与悲哀,可见作者在揣测闻一多生存时代背景时的细致,准确,只有在熟知这些的基础上,才很好的驾驭了个人成长与时代命运的关系,从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真正做到了写人物传记的目的和意义,也使行文更富有表现力,这就用一个时代的悲欢兴衰,说服了读者的思绪起伏。
再者,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了大部分笔墨渲染的东西,也正是贯穿于全篇的一条主线,就是闻一多身上表现出来的认真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从评传主人公一多的角度来看,是对自身生活和生命的负责,是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不怕苦累的高贵精神品质。他广泛的涉猎,潜心研究学术几十载,翻遍了从先秦到近代数千年的文化经典,考据了近千部古代典籍,将一个诗人的成长深深打上了学者的烙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教授,爱国主义者,反而成了他真正的代名词,他在原本不擅长的领域获得了惊人的成绩,在本就擅长的地方立足更加坚定,并将自己毕生的成果献给社会,献给水生火热中的人民,为伟大的社会理想献身,彰显了不凡的一生,作者将个人与社会联结起来,最终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形象,让我们确实能耳目一新。这是作者和主人公闻一多双重的成功。
这本评传我读了近二十天,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转变了阅读目的和阅读方法,刚开始我可能更注重作者的行文思路与技巧,想在获悉内容之后借鉴刘先生写作手法上的处理,写作思想和思路的设置,找到自己可以借鉴的东西,也使作者本身的价值在我心中无形升华,这或许是我与很多读者阅读传记时不同的地方。我这也算是一次“喧宾夺主”之举,但这倒使得自己对闻一多的了解与敬畏愈加深刻,对他命运与时代的理解更加细微。这还是我第一次以这种视角来阅读评传,正如站在局外的人本无心于局内事务,但正是这种局外人的身份,使得他们将局内事情看透,弄明白。这让我欣喜之余,更多的是诧异。
我在局外静观艺术成长的时刻,目睹了一个伟人的成长;在伟人的时光里,习得了艺术之长,真可谓是一件乐事啊!这时才发觉读书与感想犹如一本评传一样,随时间的推移,重视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而且会随时变更,这不是我们刻意的改变,而是一种伟大的被动。但愿读书也是一种无人能言明的评传。
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也就是说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由此可推:只有桶壁上所有的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若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明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随着它被应用得越来越频繁,应用场合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已基本由一个单纯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可以象征一个班级,而“木桶”的最大容量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一个班级好比一只木桶,班级里的学生就是组成这只木桶的板子。一个班级通常有四十名左右的学生,总有几个“后进生”,尽管他们可能学习很努力,甚至老师也给他吃偏饭开小灶,可成绩始终无法提高,达不到预定目标,拖班级成绩的后腿,成为老师的负担,影响了班级的平均分,影响了教师的评优选先和职称晋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今天教育的评价机制,仍以教学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与技能。
同时,老师们也常常喜欢用“木桶效应”来告诫某个偏科或某方面有缺陷的学生要全面发展,否则将来就不可能成功。这话粗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分析则未必正确。
没有“偏才”、“怪才”、“奇才”、“专才”,也是教育的遗憾。目前,有很多学生,不偏不怪,他们有些学科学习比较吃力,但某门学科则极为轻松,甚至有超常的能力(可以称他们为“奇才”、或“专才”)。如果和其他学生同场竞技,他们往往会被中考所淘汰,只能到相对落后的学校就读。无论对个人前途,还是对需要创新力的社会,都是很大的损失。我们应当正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寻找解决方法,而不能以一句“必须追求全面发展”推脱。一百多年的民国时代“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做法或许可以供我们现在借鉴。民国初年的1916年,朱自清先生报考北京大学,数学只得了0分,但却因语文成绩极其优异而被北京大学最终破格录取。朱自清先生后来成为了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同时他成为了一代国学大师。如果当时没有被北京大学录取,没有北京大学的深造,他的人生和中国文学史或将改写。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1930年,臧克家先生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作为主考官的该校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先生出了2道作文题目: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这两题任选)。臧克家把两道题都做了,当闻一多先生看到文章中的“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几句话时,当时喜出望外,破格打出了98分的高分。尽管臧克家数学科目只考了0分,但在闻一多先生的力荐下,他依旧被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为什么闻一多先生有如此惊人之举呢?这是因为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大学时,同样因为作文成绩十分优异(其他科目成绩的很一般)被主考官格外赏识,破格录取。闻一多对臧克家有相见恨晚,感同身受。臧克家后来成为闻一多先生的入室弟子,是“闻门二家”之一。
条条道路通罗马,成功的道路千万条。你可以补短,但你更可以取长。你历经千辛万苦将自己各方面的“短板”都补到所有板长短一样后,可能你能成功。但是如果有一种“扬长”的方法能够让你迅速地在领域、行业里脱颖而出,那么何乐而不为呢?杰出的科学家、相对论提出人,爱因斯坦在少年时候功课平平,不被老师喜欢,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还公开骂他长大后肯定不成器。但他依靠对数学、几何和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最后凭借他在这方面的优势和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世界伟大的物理学家。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问题学生,多与他们沟通谈心,建立相互信任;关注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抓住教育契机,对问题学生进行及时引导。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使全班同学帮助问题学生改正缺点,融入集体。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模式
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要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新课程的理念,让我们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快乐地学习、自主地学习,每一个都是独特的学习者。我们要改变以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构建起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努力发现、积极创造、愉快合作、孜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一个快乐而充满激情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验,我和我的同仁们总结出初中语文学科“六步探索教学法”。
一、情境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兴趣的事物,就容易成为人注意的对象,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导入就是在上课伊始就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节学习充满兴趣。常用的情境导入的方法有介绍人物法、故事铺垫法、设置悬念法、歌曲导入法、图片导入法、视频导入法等等,都可以有效地为学生创设出课堂需要的情境。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我首先让学生集体演唱闻一多先生作词的《七子之歌?澳门》,让学生进入情境,再引出闻一多先生的经历及作品,整堂课学生都很有兴趣,而且对闻一多先生充满敬意,学习目标达成度非常高。
二、检查预习
预习就是让学生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利用字词典、互联网以及各种资料自己学习文章的过程。其中包括阅读文章内容,扫除文字障碍,解决课后练习题,了解文章主旨,同时提出自己预读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在同学们中间质疑问难。这样学生不但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且也把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平时加强对于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也要为学生提供最恰当的预习内容。预习内容要围绕三维目标,根据所学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设置,主要是围绕文章的自读提示,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预习题,具体指导学生的预习。常见的预习模式大概是:(1)默读课文至少一遍,通过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同时标段;(2)圈点勾画能体现课文主要内容的重点段落和关键词语,尽量找出每段的中心句;(3)概括出课文的主旨;(4)写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学生自学了生字词,大概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自觉预习、积极思考、勤查字典的好习惯。而检查预习就是在情境导入之后,简单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既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课堂,又巩固了学生的预习成果,还对预
习起到了指导和督促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三得。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继预习之后进一步地与文本对话,也是从整体上来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感知的最基本方法是读书,在我们平时的听课中,评价一节语文课的关键标准之一就是读书。读书,是学习语文最原始也最有用的基本方法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多少人学习经验的总结。这里所说的读书主要指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要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否则读书过程便不能深入细致地进行下去。整体感知就是通过读书初步感知课文基本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并初步感知作品主旨。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感知课文,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但切忌问题烦琐细致,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纲式大问题,数量最多不能超过三个。如在学习何其芳的《秋天》这首诗歌时,我给学生提出的整体感知问题有三个:(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感情都有了一个理性而又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讨论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 训练方法
常言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亦可误国 ”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良言一句三冬暖” 、“急中生智,巧言相辩”不言而喻,说话需要口才、谈话需要口才、演讲需要口才、说服别人需要口才……口才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口语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已越来越被重视。面对社会的实际情况,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的教师都大力致力于感悟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等,都远未把培养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放到应有的位置。在我看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训练。
一、树立学生自信
爱默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的自信心还站立的话,那么他已经成功了一半。”曾经为口吃患者的刘伯奎先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而成为名嘴,他在《青年口语交际能力系统》中说到,“在口语交际能力系统中,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为思维环节,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为心理素质环节,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 由此可见,对那些缺乏自信、沉默寡言、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极其重要的环节便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口才,就必须先要为他们创造当众说话的条件,让他们在众人的面前发表讲话或者进行演讲,让他们在反复的锻炼中克服紧张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教师应该及时地抓住机会表扬学生。表扬从不当众演讲或很少当众演讲的他们已经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表扬他们从害怕开口说话到不怕开口说话的勇气,这有利于鼓舞学生树立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普通话正音训练
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听那些饱满圆润、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准确凝练的声音。声音的悦耳动听与否,发音的准确与否是衡量口才好坏的标志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口才,第一步就是应该加强对学生普通话辨正与训练。虽然国家加大力度全力推广普通话,然而我校的学生多数都来自农村,无论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是在课堂上,他们习惯使用方言,有的学生即使讲普通话,也带有方言。有的方言甚至让听的人难以理解。所以,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
三、思维训练
同样的事,同样的内容,有的人说来头头是道特别容易让人理解、接受,有的人说来却让人不能忍受,以致把事情搞糟。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抽象思维能力,自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由此可见,口语交际能力系统中的另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是思维环节,拥有好的口才需要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保证。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那么,思维的敏捷、清晰、周密决定着语言的表达是否流畅清楚,这也决定着能否一鸣惊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又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们对校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很大程度上应是思维的训练。口语表达对思维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即兴说话,对思维的要求尤其高,书面表述可以思前想后,想好了再写,写了后面的还可以再修改前面的;而口语表达则是边想边说,说前面时就得想着后面的,这就要求表述者有极敏捷极清晰的思维。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即兴说话训练也是培养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然,不能一下子要求过高,应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一个训练的台阶。
四、演讲训练
口语交际能力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技巧也大有讲究。要想自己的口才出色,一定要牢固掌握演讲基本功。演讲口才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基本功包括许多方面,如字音的准确、吐字的清晰、音调的抑扬、停顿的处理、节奏的和谐、句式的变化、首尾的照应、的把握、眼神的使用、手势的辅助、表情的配合、着装的讲究、站立的姿势等。它更是一种口语实践活动,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就要靠平时长时期一点一滴的学习和积累。如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讲故事看起来很容易,要真讲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常言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呀!听别人讲故事绘声绘色,很吸引人,有些同学听起故事来甚至都可以忘乎所以,可是自己一讲起来,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干干巴巴,毫无吸引力。学习讲故事首先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情节性是十分强的,而且故事的主题大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讲故事以前就要先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配上抑扬顿挫的语调、合适的停顿、手势的辅助、表情的配合等。比如,我们要讲《林黛玉进贾府》这个篇文章,那么你就要分析其中的几个人物,王熙凤的八面玲珑、贾宝玉的乖张叛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每一人物的口语表达都各有特色。只有通过经常性的口语训练,掌握、运用和发挥口语的特点和优点,才能为今后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知识和情感积累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任何事情,都应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走向成功。对学生进行的口语交际能力也不例外,培养学生口才方法之一就是着重加强知识和情感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