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端午节祝福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读下面一段话,请依据拼音把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在括号中。(12分)
chà
dào
大路的( )(
)口上有一个村寨,这里
liáo liàng
hóng yàn
山歌(
)(
),流传着一个(
)(
)书
的美好故事。每当夕阳西下,牧童短笛声声,(
)
yān
měi
wèi
(
)袅袅,巧手的主妇正在煮着(
)(
)的
yí
rán
肉羹……好一派宁静(
)(
)的山乡风光。
2.选择填空(只写序号)。(4分)
(1)下面词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翻天覆地 去粗取精 扬长辟短 优胜劣汰
B 莫名其妙 连绵不绝 各抒己见 久负盛名
C 栩栩如生 行云流水 身临奇境 一丝不苟
D 南腔北调 前仆后继 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
A我多么愿望与他永远不分离呀!
B百部优秀影视片重现了英雄风采。
C李夏很兴致地发问道:“噢?说说看。”
D我们班被评为文明班级,大家都感到无比高兴和荣誉。
(3)没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B 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C日初出大如车盖。
D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4)使用关联词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海马是一种马,还是一种鱼?
B 无论她多忙,对我提出的问题都耐心解答。
C 齐白石老先生的画不但在全世界出名,而且在中国也很有名。
D之所以我被深深的陶醉,是因为节目太精彩了。
二、语汇积累 (22分)
1.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面对四季交替为我们带来的不同的生活感受时,你胸中会涌动哪些美妙的词语或诗句?请至少写出8个四字词语或诗句。(8分)
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音不同义”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如某学校教室黑板上方写了这样四个同音字,“敬”“静”“净”“竞”。请你写出师生想表达怎样的意思。(4分)
“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正确恰当地使用成语、歇后语会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关于成语、歇后语你积累的一定不错吧! (10分)
(1)“四面楚歌”说的是项羽的故事 “煮豆燃萁”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遇到白费功夫、空欢喜的时候,人们常说“竹篮打水――__________________”。新年联欢晚会上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特长,王老师说我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古诗凭着凝练的语言表达着真挚的感情。当我们忆起母爱,报答母亲的深恩时,会自然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引用古诗句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共34分)
文段一
[材料一]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材料二]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根据你阅读的情况填空。(9分)
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文体来看,它们都是____________,并且用了同一个___________,所描写的对象都是______。但词的思想内涵不同。陆游词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心情。在读陆游咏梅词后,却反其意而用之,表现了______________精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胸怀。
2.读了这两首诗词,请你结合诗词意境,描绘出一幅梅花图来,并用一、两句话来描述自己的心境。(3分)
文段二
那年那天那首小诗
那年我十三岁。早上,我在妈妈的目光注视下,撕掉了昨天的日历,然后面对妈妈噘起了嘴。妈妈并不明白这一天对我的意义,仍忙忙碌碌地收拾屋子,我只好失望地走出家门。
我朝热闹的公园走去,边走边在心里写着一首忧伤的小诗:
一朵离枝的小花
被风吹出花园……
在公园里,我躲在亭柱后面,眼泪汪汪地盯着儿童游乐场。一队队身着五颜六色服装的“花朵”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尽情地享受着“六一”节的欢乐。我的心继续作我的小诗:
……在这小花的节日
一个角落
一个被鞭打的梦幻……
一位叔叔走向我,关心地看着我。我低下头又扬起头,看游乐场。我听见叔叔自言自语地说:“花朵的节日!”“不是我的!”我说。叔叔笑了笑问:“你在思索这个节日吗?”我点了点头。叔叔说:“你思索着的时候,这节日便真正属于你了!”我不太懂,但觉出叔叔很了解我,便对他讲述了自己因家贫而辍学的故事,还说出了我心里未写完的小诗。叔叔沉思了良久,问道:“冬天有花吗?”我愣住了,不知该怎么回答。叔叔递给我一张名片,笑着说:“把诗改好寄给我。”然后就匆匆地走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我琢磨着叔叔的话回到家里,看见妈妈正呆坐在床边看今天的日历。我走近妈妈,妈妈一把搂住我说:“妈对不起你!”我偎紧妈妈问:“冬天有花吗?”妈妈声泪俱下地说:
“有……有……你的名字不就叫小梅吗?”我也忍不住哭了。那天我终于改好了那首小诗:
一朵枝头的小花
始领报春的风寒
这也是节日
一种清冷的思索
会融进不远的春暖
我将改好的诗寄给那位编辑叔叔,它成了我第一首发表的诗作。后来,我成了作家。
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仍难忘当年那首小诗并想对每一位少年朋友说无论你身处怎样的境地只要能昂起头来思索奋进成功就一定在你的前面
1.填空。
“噘”是个( )结构的字,如果不认识它,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问题,首先查( )旁,再数( )画。(3分)
2.在作者的小诗中“一个被鞭打的梦幻”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文章最后一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并写出你读了这一段话的体会。(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小女孩前后写的诗比较一下,说一说有什么不同(至少写出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习作实践(28分)
1.根据下面提供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写话。(2分)
费俊龙、聂海胜叔叔乘坐着“神舟六号”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凯旋而归,全国人民欢欣鼓舞:
(1)工人日报记者说:“以美好的姿态去拥抱蓝天,去享受自由飞翔的快乐,去探索宇宙无穷的奥秘,是人类诞生以来就有的梦想。”
(2)天津钢管公司工会主席张福林说:“看着神舟六号快速升空的潇洒英姿,胸中涌动的自豪感也节节上升。”
(3)红其拉甫海关关长刘苏静说:“我们在共享快乐。”
我想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好的祝福让人身心愉悦,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的人表达自己恰当的祝愿,你愿意试试吗。(6分)
⑴节日期间,你想对坚守工作岗位的叔叔祝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今天妈妈生日,你想对妈妈祝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奶奶生病住院了,你会怎么祝福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习作。(20分)
从下面的两个内容中任选一个:
(1)你有过没有作业的星期天吗?你向往过没有作业的星期天吗?请你自拟题目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想法。
(2)在魔法学校学习的哈利・波特,最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想体验一下在中国过节的乐趣。小朋友,你们家乡是怎样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哪些经历体验最有意思?请写一封信告诉哈利・波特,向他发出邀请。
要求:真实的校名和姓名用假名或“××”代替。字数在400~500。
小学毕业复习数学综合
评价题(三)参考答案
一、认真填一填(22%)
1. 1又3分之一, 3.03 2. 4, 6, 12.5, 1
3. 1/5,3/5,3/10,3/5,4. 1295330000, 13
5.长方形,三角形6. 19457. 1478. 0.36
9. 9810. 898 11. 第二盏灯亮,2 12. 2991421
二、慧眼辨真假(8%)
1.错2.错3.对4.错5.错6.对7.对 8.对
三、请精挑细选(10%)
1.B2.A 3.C 4.B 5.C 6.D
四、计算小天地
1.略
2. 9 8又4分之3 10 2
3. 5.5 8 38 19.2
五、观察与思考
1. 0.785平方厘米
2.以AB为轴113.04cm3 以BC为轴56.52cm3
以AB为轴旋转得到的圆锥体积大. 大56.52立方厘米
3. 285厘米 2355平方厘米
六、数学与生活(24%)
1. 黑色12块 白色20块
2. 744平方厘米4个
3. 200米 4.买团体票 需要220元
【关键词】吉祥语;中国;日本;福文化
一、中日两国的吉祥语概述
在中国吉祥、平安与幸福是人们的追求与愿望, 吉祥语,又称“吉利话”、“口彩”,是民间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之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重场合使用的,认为能给人带来好运的词语。民间认为说吉利话可以为节日庆典增添喜庆气氛,它是人们渴望平安、希望富裕、祈求幸福、热爱生活的具体体现。
根据吉祥语的内容和不同的使用场合,可以将这些吉祥语分成婚庆吉祥语(比翼双飞、白头偕老)、拜寿吉祥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开业吉祥语(财源滚滚、日进斗金)、升学祝福语(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等。根据不同的节日,可以分为春节祝福语(新年吉祥、新年新气象)、端午节祝福语、七夕祝福语、中秋节祝福语(月圆人亦圆、千里共婵娟)等。尤其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是说吉祥语最多的时候。
吉祥语还多采用可直接张贴的吉祥图案来反映出来。吉祥图案的主要题材均直接或间接取自自然界和平民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器皿、用具等,并且还依然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山东淄博、莱芜等地表示吉祥的图案就有“吉祥如意”(图案多为童子手持如意,或在大象背上戏耍;或在大象背上驮一宝瓶,瓶中插“戟”及“如意”),借“戟”与“吉”,“象”与“祥”音相谐,意为“吉祥如意”等。表示长寿的通常是“鹤寿延年”,民间视鹤为长寿之禽,故有“鹤寿”之说。“松鹤遐龄”,亦称“松鹤同春”、“松鹤长春”、“鹤寿松龄”,画面以青松、仙鹤构成。吉祥语也可以采用实物谐音的方式。实物方式,如橘子、筷子、生菜、石榴象征“吉利”、“快子(早生孩子)”、“生财”、“多子”的祝愿。
日语中的“八”由于发音“ya”,人们认为“八”字形上窄下宽,逐渐扩展,有“八方开运”,“事业兴隆”“钱运恒通”之意。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商业城市名古屋,将圆圈中加八字作为城市的标记。平成八年八月八日这一天作为吉日,进行了多达140项的庆祝活动。如果孩子出生日连续出现“八”,人们都认为是前途无量,很吉利。中国也有认为“8”是商业,企业很吉利的数字。但与日语中由字形而来不同,中国更看重的是“8”的谐音有“发”的意思。由此可见,虽然同样重视“八”的吉祥寓意,但两国对其解释原由并不相同。
日本每到新年、中元等重大节日,人们都喜欢抽签,特别是抽到“大吉”表示运势极佳。这与中国的吉祥语“大吉大利”极为类似。日本很多的拉面馆,烤肉店招牌取名为“大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日本,“寿”字与中国一样也是经常使用到的吉祥语。对于日本人来说,“寿”有恭贺喜事、祝福的意思,因此,在包袱皮等物品上常常有“寿”字样以表示祝愿。由于日语中“寿”的发音“ことぶき”是从动词“寿ぐ”(祝词的意思)变化而来,因此与中国的“寿”字在意思上并不完全相同。中国“寿”含义:1寿命、2长寿、3年长者4、贺寿5生命结束(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等五种意思,在日语中则是1值得祝贺的事、喜事及相关的仪式;2长寿;3庆祝喜事及其祝词(三省堂《大辞林》)。由此可见日语中“寿”作为吉祥语已脱离单纯长寿的含义,另增加了祝福,庆祝,喜事等含义。
日本是个岛国,海产品极为丰富,因此有吉祥寓意的物品中以海产品居多。例如鲷鱼,日语发音“tai”与可喜可贺的词汇“おめでたい”谐音,有“恭贺”、“庆祝”的意思。过年过节是必出现的一种食材。另外,乌鱼、昆布等都是蕴含祝福意愿的吉祥物。特别是海带,有“多子多孙”的祝福寓意。新年,年夜饭里必有一道鲱鱼子。他们认为鲱鱼子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另外,鲱鱼子还有个别名“かずのこ”有子孙繁盛的意思。可以认为是把鲱鱼子当作希望子孙后代繁盛的吉祥物的原因了。
吉祥语这种语言表现,在中日两国流传已久,被人们广泛使用。吉祥语往往通过字音,字形及含义来表达祝福,吉祥的寓意。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也是人们社会交往,缓和人际关系很好的剂,是一种重要的交际语言。
二、中日两国“福”文化
1、“福”字含义
“福”字,单从字义上看是一切顺利,幸运,与“祸”相对:福气。享福。造福。祝福。福利的意思。该字形成自今,历史悠久,是国人逢年过节最常用的字,也是吉祥语中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一个词。要正确认识,还要追溯汉字演化的源头。甲骨文的“福”字,双手捧酒,把酒浇在祭台上的会意字。由此可见,“福”字原本最初就是祭祀,祈福之义。“金寿富贵之谓福”(《韩非子》)。“福”字富有传统意义,“福”字还包含四个含意:左“衣”旁意为有衣穿,“一”为有房住,“口”为有得吃,“田”有田地,有了“福”就可以安居乐业。
日语中“福”字源自汉字,文化含义与中文基本相同。大致含有两层意思:1“さいわい、しあわせ、幸”(幸福,幸运);2“神のりもの”(神赐之物)(广辞苑第六版)
2、“福”文化
福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什么是“福”,抽象的说:福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不懈努力追求的。人们如此祈盼的“福”具体包括那些方面呢?
第一层面“衣食是福”。传统福字俱进有几千年历史了,她是中国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形体变化较多,按象形而论不管以酒祭天之说,还是求取“五福”之论,数千年前我们祖先最初的祈福意识主要目的还是为“衣食”。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人也还是把“衣食”作为福的主要目的。“衣食”代表“物质层面”,“物质”是“福”的“前提”,“民以食为天”,“贫穷不是社会主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事理都在强调“衣食是福”;
第二层面“平安是福”。“平安是福”源自《庄子》“平则福”距今两千多年。是什么让古人产生“平安是福”这种理念的呢?应该是自然灾害与战争。“平安”是一种“状态”,是人们对平和安定生存过程的渴望。没有平安就没有一切,平安是“福”的“基础保障”我们说的“长命百岁”,“安度晚年”,“健康是福”,“安全第一”,“创建平安城市”都是祈福“平安”的写照;
第三层面“和谐是福”。人拥有“衣食”物质和“平安”状态并不一定会感觉到幸福,人类对福的最高追求是精神追求,也就是“和谐是福”。“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和谐是福,始之于创建和谐社会。和涵盖了:谦和、和善、和顺、和睦、和美、和谐等方面内容,从任何一个词语中都可以找到幸福感追求点。“和谐”代表“精神层面”,“和谐是福”是人们对福的一种精神感觉,当然人的思维不同,追求不同,对福的感觉也不同。但以“和谐”为代表的“和文化”所涵盖的精神层面上的祈福理念却能符合绝大部分人的祈福观点。
日本福文化主要体现了人们对幸福,幸运的向往和追求。其文化内涵基本源自中国。在流传过程中表现形式有了变化。但主要精神及文化元素没有发生大的改变。除去幸运的吉祥含义外,主要还有衣食富裕的寓意。
3、与“福”相关吉祥语,吉祥物
中文中与“福”字相关的词汇,吉祥语有很多。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率也很高,特别是新春佳节,见礼问候,说吉祥话,最常说的恐怕就是一些含有“福”字的成语了。例如:“福如东海”。该词本意为福如东海之水,浩瀚无边。用来表示祝愿别人福分大。而多半该词与“寿比南山”接在一起,特用于向长辈,及尊者使用。类似的词还有“福寿年高”、“福寿齐天”、
“福寿无疆”。另外还有“百福呈祥”是用来形容各种福运呈现吉祥瑞气。“百福”,即多福,寓指吉庆之事多多相继而来,生生不息。“福至心灵”表示福气来了,人的心窍也开了,心思都显得灵巧了。形容人遇到适当时机时思路灵活、举措得当。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一些与“福”相关的民俗活动。
贴倒福。一般情况下,中国人忌讳将汉字倒写,尤其是人名,倒写象征对人否定和诋毁。但“福”字不受这一观念制约。每逢春节,中国人最喜欢把“福”字贴在大门扇板上。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个家庭的门面,是一个庄重恭敬的地方,贴上“福”字,有“迎福”,有“接福”、“祝福”之意。倒写倒挂“福”字,“倒”与“到”谐音,有“福到”之意。
踩五福。《尚书》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蝙蝠因为“蝠”与“福”同音,是常见的吉祥图案,在古代建筑,服饰,器物上都经常使用。人们画蝙蝠五只,寓义“五福”,据传说人们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踩踏五只蝙蝠后会返老还童,五福临门,福如东海;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踩踏五只蝙蝠后,会福贵双全,五福随行,福寿无疆。
送豆腐。中文“豆”与“都”谐音,“腐”与“福”谐音,有“都福”、“大家都有福”的寓意。因此,成为中国某些地方婚礼,年夜饭必有的菜。婚后回娘家的新娘在返回婆家那天,娘家把豆腐包好,新娘尽早出发,以便在婆家人还没起床到达。寓意大家早点得到福气,“都福早到”之意。
日语中与“福”相关的词汇也有很多。例如“お福面”也称为招福面具。面具上白面肥胖,憨态可掬的女子笑容满面。这也表示“福”在日本人心里即意味着生活安逸,吃穿不愁,心宽体胖,没有烦心事吧。日语中有一句谚语“目的笑うには福が来る”(笑口常开迎福来)这句话也是人们在新年时常说的吉祥话,有祈求来年福气的意思。
日本与“福”相关的民俗活动:
福袋。日语“ふくぶくろ”,日本的百货公司于新年时贩售,将多件商品装入布袋或纸盒中,进行搭配销售,这种袋子或者纸盒就称为“福袋”。通常的福袋内容都不会事先公开,但商品均属于大致一个类型。例如家电商场售出的数码相机福袋中,往往会在数码相机之外还带有其他小型家电。从价格而言,福袋中的商品价值一般会高于其标价。例如售价1万日元的福袋可能会装入标价为8、9万日元的商品。对于消费者而言,福袋相当于商场打折优惠,而且在购买时对于福袋内商品的期待感也非常有吸引力。新年时买“福袋”至今依旧非常流行。这除了商家促销因素外,人们也希望讨口采,望来年福气到的寓意。
撒福豆。日本有节分时撒福豆的习俗。节分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但主要是指立春的前一天。在立春的前一天傍晚,家家熄掉电灯,住宅正门,窗户,厨房门四面敞开,往往由父亲戴上鬼的面具担当鬼的角色,孩子们向“鬼”撒一种炒的黄豆,这时候人们异口同声地喊“鬼出去,福进来!”借此躯赶家中的邪气,引进福气,场面十分热闹。民间信仰认为,吃了和自己的年龄一样多的豆子就能在这一年平安无病,因此人们就要吃掉比自己的岁数多一粒的豆子。而且长年不使用的器物必须丢到屋外,用火烧掉,以免有妖怪作祟。所以就有大扫除的习惯流传下来,叫做“除旧布新”。
除此之外,还有“吃福饼”,过年时“取福”等等活动。
三、结语
中日两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也是至今仍在使用汉字的少数异民族国家,由于长期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日语中有很多类似的吉祥语。尽管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传统文化,及民族语言特性,地理环境,物产特殊性在语言中的体现,但仍然有很多共通之处。最重要的是,人们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相同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民俗语言,样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后人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吉祥语。
【参考文献】
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中,伴随着对现代性与文化同质化的质疑、辩驳,边缘、差异、多样性等话语进入了艺术学的理论场域。民间艺术作为庙堂艺术、学院艺术、博物馆艺术的对立面,其边缘地位与异质性现在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文化身份,产生了新的文化功能,成为一种时尚的话语资源,一时间争相言说,众声喧哗。然而,由于荣宠来得太快,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尚未来得及清理与深入探讨,譬如民间艺术究竟有何异质性,其异质性发生根据何在,在美学上有何特殊表现,等等。本文拟对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民间性、生活性、艺术性进行初步探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一、民间艺术的民间性
S.拉什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分化、自主化的历史过程。“在未开化社会,文化和社会尚未分化,宗教及其仪式的的确确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圣是内在于世俗之中的。就艺术而言,在原始社会中,不仅各种艺术形态具有高度整一性,而且艺术活动融入在社会生活之中,歌舞与戏剧都是巫术、宗教庆典的组成部分,阿尔塔米拉洞穴里的绘画、金字塔、帕特农神庙等,并非为了审美的目的,而是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手段。在较为复杂的文明社会中,文化不仅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出来,而且自身也发生了分化。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出现了专业从事文化生产的群体,从而产生了一种从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具有封闭的生产与传播系统的文化形态。由于这种文化形态只在少数人之中传播,社会大众被排除在这一系统之外,这样,少数人的文化与社会大众的文化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对此,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其《农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创造性地发明了大传统与小传统两个概念。所谓“‘大传统’是指一个社会里上层的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它是南学者、思想家、宗教家反省深思(reflective)所产生的精英文化(refined culture);而相对的,‘小传统’则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peasant)或俗民(folk)所代表的生活文化。”如果说文化大传统产生了庙堂艺术、学院艺术、博物馆艺术,那么,文化小传统则是民间艺术生长的土壤,是民间艺术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壁龛。
与大传统相比,小传统是一种“没有历史的文化”,它似乎有一种特别顽强的力量,坚守在“过去”之中。S.拉什说:“现代化导致文化与社会的分化,导致世界上各种宗教中神圣的东西与世俗的东西的分化。”但在小传统内,这样的分化并未发生,文化仍然主要表现为民间信仰与相应的民俗活动,作为相对自足的系统,保持着系统内文化生态的平衡。小传统的未分化性对于民间艺术存在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民间艺术处于审美自律的历史叙事之外,它只能生存于特定的文化生态壁龛中,与民间信仰、民俗活动等文化形态保持共生关系。“在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民间艺术创作也最为活跃。如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饰环境,为孩子赶制服装,社火花会的戏具,庆贺元宵节的花灯纸扎;端午节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五毒服装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的荷花灯、中秋节的月饼花模、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在现代化、城市化背景下,小传统坚守的地方民间艺术生存状况也相对较好。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地方逐渐恢复了传统庙会,学者们考察时意外地发现,“庙会期间整个村子甚至邻近村落都笼罩在一片热闹气氛中,有舞龙、耍狮、唱戏、扭秧歌等各种活动”。2012年12月,笔者对江苏地区的民间艺术传承状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发现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地区,传承情况较好的民间艺术仍然深深地扎根于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之中。比如洪泽湖的渔鼓舞,之所以得以活态传承下来,并非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结果,而是当地渔民仍然深信这种巫舞能够感动鱼大王,保佑渔民出航安全。与此相反,那些小传统破坏严重的地区,即使将民间艺术作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大力保护,其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以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南辰跑马灯为例,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连一场完整的演出也很难组织起来,因为农民觉得过年时举办这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已经过时、没意思了。事实上,这些民间艺术一旦脱离小传统,仅仅作为审美的对象,的确没什么吸引力,因为它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依托于小传统的结构性的功能,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它的意义才能充分彰显,意义的接受者才能心领神会。比如剪纸艺术,如果你不知道那是窗花、墙画,还是顶棚花,不知道是喜花、礼花,还是供花,不知道是在过年时张贴,还是在结婚时张贴,贴在什么位置,张贴时有何仪式方面的讲究,仅仅作为一份工艺美术品来看待,你是很难真正理解它的意义的。
民间艺术作为集体生活与集体意识的表征,其民间性其实就是文化小传统的烙印。它不追求分化、独立,混杂于百姓日用之中;它不以审美自律为鹄的,依存于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之中;它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从未脱离民众。民间艺术的民间性将其与艺术家的艺术区隔开来,尽管从来不乏伟大的创造性,却从不标榜创造性;尽管从来不乏一流的大师,如瞎子阿炳,却从没有人以大师自居;即使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也很少有人将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当然,这并不是说民间艺术与艺术家的艺术,或者说与精英艺术之间壁垒森严,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实上,《诗经》中既有雅、颂,也有国风。京剧发端于民间,也会得到朝廷捧场。问题的关键在于,民间艺术一旦脱离小传统,它的文化功能与意义就会蜕变,或者说民间艺术就丧失了民间性。难以称其为民间艺术了。
雷德菲尔德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小传统总是弱势的、被动的,随着文明的发展,小传统迟早会消失。这也就意味着,民间艺术迟早会丧失民间性。如果我们认为小传统意味着愚昧、落后,那么,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消灭小传统似乎指日可待。但是,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些传统提供了生活、求知和行为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方式。因为它们的消失,世界会变得更加贫乏。”如果我们承认小传统意味着人类的某种本能需要,它不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是一种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形态,那么,我们也许应该积极地探索小传统与大传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建构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现代性模式。
二、民间艺术的生活性
民间性规定了民间艺术的本质,决定了民间艺术不能脱离小传统。就其文化功能而言,民间艺术的突出特征在于生活性。如果说艺术家的艺术是博物馆的艺术,“仅仅是美的艺术的一个标本”,那么,民间艺术则是日常生活的艺术,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总是为了日常生活。一方面,民间艺术与日常生活总是亲密无间的,各种形态的民间艺术品在日常生活或节庆中往往有着直接的实用目的,对于民间艺术家而言,其艺术活动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谋生手段;另一方面,民间艺术的主题与日常生活之间往往有着直接相关性。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具有美学价值”,不论这些形式多么简单,只要人们可以根据形式的完美性来对其进行评判,就可以称之为艺术。这也就是说,不管是剪纸、说唱、歌舞、杂技,还是打铁、弹棉花、做鞋、酿酒、建房子,只要能在形式上打动人,就是艺术。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有一种蒸馒头的工艺,叫面塑,或面花,也有人称之为礼馍,其中有一种是专为儿童做的,有着各种动物形态的造型,如兔子、青蛙、小鱼、小狗等,小孩子玩一会儿才会把它吃掉。“我们中很少有人把它看成是艺术,在当地人看来,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就是他生活中的东西,这个东西转瞬即逝,它很快就被消费掉了,它无法作为艺术品留存下来。但是,如果你亲临其境,亲眼看到那些美丽、可爱的造型,你就不得不承认它也是一种民间的草根艺术。”在前工业社会中,由于手工劳动的普遍性,几乎一切做工精良的手工制品都具有审美价值,留存至今的一些手工制品,往往会被视作纯粹的艺术品而收藏,但是,审美性一般来说是这些制品的次生功能,其首要功能却在于实用性,即使是美轮美奂的云锦织品,也是直接服务于日常生活需要的。正如罗伯特?莱顿所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将真正的艺术看做普通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但是在小规模社会,可以在很多日常生活场景中发现艺术物品。这样一来,这种社会中的艺术家首先是一名匠人,他所制造的东西,整体看来,最终都是为了使用的目的。尽管它们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但是它们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也有实用的意义。哪怕是歌曲,也有社会功能。”恰恰是社会功利性,而不是无功利的审美促进了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这一点从民间艺术的创作主体方面来看尤为显著。
康德认为,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以此论之,艺术家似乎应该定居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之中。但是,民间艺术家却是在日常生活的辛劳中创造了他们的艺术。不管是捏泥人、面人,制作年画,还是在勾栏、瓦肆说书,在街头卖艺,其首要目的都不是为了艺术本身,而是为了糊口、生存。需求是生产的动力,这条经济学原理似乎也适用于艺术学,民间艺术在经济层面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是其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农业社会中,由于工作机会比较匮乏,从事手工制作、演艺活动可以谋生,所以从业人员甚多,宋元以来,出现了各类民间演艺行当。《水浒传》第五十一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美髯公误失小衙内》中写道:“在勾栏里……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南此可见民间艺术曾是何等繁荣,何等受欢迎!而在现代社会中,以技艺谋生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曾经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的各种民间艺术面临着灭失的危险。即使采用了各种保护措施,也不过是“临终关怀”,此间关键原因就在于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逐渐丧失了它的生活实用功能,失去了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与精英艺术不同,民间艺术从不表达富有个性的审美理想与价值理念,而是与大众共享同一种审美理想与价值理念,而且,这种审美理想与价值理念总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中国的民间艺术的主题“都是祈求丰收、健康、多子、夫妻和谐、家庭和睦、儿童幸福成长、老人健康长寿,对死者也像对生者一样地祝愿他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安乐。在这一主题贯穿下,民艺积淀形成了一系列成语、意象、纹样程式,都与生命、欢喜、圆满、幸福、长寿的内蕴和外形有关。如长命锁,百家衣,双喜、福、寿等字形,团花、富贵不断头、如意、生生不息纹样等等。”这既是民间艺术的生活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其民间性的直接表现。在小传统中,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等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物质的因素总是第一位的。巴赫金发现,西方民间文化甚至“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的层面。”总而言之,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劳作的农民与手工业者是不会像哲学家一样地沉思的,他的精神性的、理想性的追求从不高于他的日常生活,物质的、精神的追求都汇聚于对日常生活的祝愿之中。因此,民间艺术不管是主题,还是形式,都洋溢着生活的气息,都是丰满的,喜庆的。
民间艺术的生活性意味着它总是在具体的时空中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它往往根植于小规模的社群,它的创造者甚至熟悉社群中每个人,知道每一件作品的功能与使用情况。比如,张姓的木匠为李姓的村民打了一张床,肯定知道这张床是结婚用的,他会自然而然地赋予其诸多喜庆的元素,若干年后,他往往有机会再次见到这张床,还会为此喜不自禁、津津乐道。相应地,只有在具体的时空中,民间艺术的意义的接受与诠释才最为完满。比如“游子身上衣”,只有从母亲手中接过,知道她是如何一针一线制作出来的,才能体会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深沉情感,这与从市场上买得,其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在现代社会中,民间艺术的去地域性往往使其丧失了生活性,失去了民间艺术的本真性。收音机里的说书、电视机里的相声表演与在街头、茶馆所见相比,其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在一次调研中,一位基层文化工作者对我说,在电视机里看到农民的跑驴表演,觉得非常土气,甚至有点滑稽,难以看下去,但是,到村里看他们表演时,那种热闹、欢腾的景象让人由衷地欢乐,浑身上下都想动起来。对于现代化进程中民间艺术的“空间的虚化”现象及其后果,杜威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经非常深刻地指出:“由于经济体系的原因,贸易与人口的流动性削弱或摧毁了艺术作品与这些艺术作品曾经是其自然表现的地方特性(genius loci)。由于艺术品在失去了它们的本土地位之时,取得了一种新的地位,即成为仅仅是美的艺术的一个标本,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目前,民间艺术去地域性带来意义方面的变化,已经引起了人类学家、艺术学家的广泛关注。
三、民间艺术的艺术性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无疑应该注重艺术性的,但是,南于它的第一要义是生活性,这似乎制约了它的艺术性主张。另一方面,它的民间性不仅排斥创新精神,还往往对精神性的需求予以“降格”,将其贬低到物质层面,这使得民间艺术在境界上似乎永远要比精英艺术低一层次。事实上,民间艺术并未因为它的实用功能而降低艺术性要求,这只需看一看徽派的民居建筑,打量一下做工极其精致的明清家具,了解一下云锦、蓝印花布,读一读张岱的《柳敬亭说书》、刘鹗的《明湖居听书》,就明白日常需要与审美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杜威早就指出:“一个钓鱼者可以吃掉他的捕获物,却并不因此失去他在抛竿取乐时的审美满足。正是这种在制作或感知时所体验到的生活的完满程度,形成了是否是美的艺术的区分。是否此制品,如碗、地毯、长袍和武器等,被付诸实用,从内在的角度说,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剑桥学派开创者简?艾伦?哈里森在深入考察艺术起源之后也提出:“假如一个艺术家一门心思以美为鹄的,他反倒通常会与美失之交臂。”就像一个人出去打猎,如果心无旁骛,一心追逐猎物,就会大获而归,一天都充满,如果一心想着,则可能一无所获,也没有。当然,南于民间艺人迫于生计,往往很难有充裕的时间琢磨他的艺术,所以,这就难免给人造成“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的印象。与精英艺术相比,民间艺术确实不那么空灵、有韵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艺术境界就低。比如,当昆曲已经成为一种在精英群体中广为流行的高雅艺术时,国学大师焦循却觉得地方戏曲比文人创作的昆曲有意思,他在《花部农谭》序言中写道:“梨同共尚吴音。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以至于“每携老妇、幼孙,乘驾小舟,沿湖观阅。”民间艺术能让一代国学大师“好之”,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民间艺术虽然俚俗,但是却真诚而热烈,尤其是民歌与地方戏曲。对于民歌与地方戏曲的真挚性,明代的文人就已经认识到了。李开先说:“故风出谣口,真诗只在民间。又引何大复的话说:“时调中状元也。如十五《国风》,出诸里巷妇女之口者,情词婉曲,自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以其真也。”冯梦龙也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民歌的“真”来自真情实感,是“途号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它的内容与情感表现都是基于日常生活,其文化乃至情感体验有着高度共享性,所以能“一唱而群和”。这也就是说,民间艺术的生活性是其美学上“真”的前提,一旦脱离特定的生活区域、社群,就可能丧失其美学上的“真”。冯梦龙收集了千余首明代的民歌,朱载?在其《灵星小舞谱》中记载了其中部分民歌的乐谱,今人却很难唱出其民歌的味来,就是因为失去了特定的生活空间。民歌不仅真诚,而且情感表现极其浓郁、热烈。陕北民歌唱到:“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着还想你”。如此炽热的情感表现岂是受过大传统规训过的文人所能表达出来的!文化的小传统,即民间性赋予了民间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与审美形态。在小传统中,审美理想是热烈,而不是中庸;是强烈对比,而不是和谐。看一看秧歌小场中的各种人物,推车的老汉、耳朵上挂着一长串红辣椒的媒婆、大头和尚、脸上写着“此地不可小便”的丑角,几乎把夸张、对比的手法用到了极致,让人一想到就忍俊不禁。不妨再听一听民间谚语,如“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一身孝”、“红配绿(方言念‘录’),看不足。”大红大绿多么俗气,但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如民间的节日、婚礼中,只有这大红大绿才能表现民间美学对热烈的追求。
不仅民歌、曲艺表演等民间艺术中饱含着真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所有民间生活用具中都包含着特殊的情感性因素。“外婆给外孙做的虎头帽、虎头鞋,倾尽了老人对后辈的疼爱和祝福;母亲给孩子做的五毒兜肚,如祈福避邪的画符,是要靠它来保护孩子的平安的;妻子给丈夫做的荷包,姑娘给情郎做的鞋垫,一针针一线线都是倾吐真情的‘文字’,它们组合的图案花纹,是比文字更为真挚的情诗。”其实,就是最为普通的生活用具,如一条小板凳,不管是在制作过程中还是在使用过程中,都是带有情感因素的。时过境迁,这些生活用具可能因为它的审美形态与精致的做工而被后人收藏,成为博物馆式的艺术品,但是,由于剥离了具体的生活空间,它的情感性内涵就流失了。对于民间艺术来说,艺术性与生活性总是高度统一的,离开了生活性,民间艺术的艺术性也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